(完整版)消费主义文化
浅析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范本模板】
《美国文化》期中作业浅析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提起美国,我想很多中国人对它是又爱又恨——恨的是虽然美国以讲究人权和公正著称,但却喜欢指手画脚,总是欺负和压迫我们国家;爱的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富裕.《毛邓“三”概论》的老师曾说过,以前人们只知道美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等着中国人民去解救。
然而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只看到,今天的美国人民生活很富裕,美国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引起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极大兴趣和追捧.在今天,不管人们如何看待美国,把它看成是天堂或者是地狱,有一个事实却阻挡不住,那就是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人都羡慕美国的富裕和崇尚那里自由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多数一直对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抱有鄙夷的眼光,而面对它的财富却又感到自惭形秽。
然而,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其实早已流淌于世界各地.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喜欢Hip—pop、动漫、电子游戏、街舞、时装、赛车、麦当劳、KFC。
这里所说的“消费主义”与我们通常意义的“消费”概念上其实有着较大差别。
我个人认为这里的“消费主义”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说我们消费的目的不是纯粹为了满足自身合理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被有意识地刺激起来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
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他总是一个有潜在欲望的动物。
比如,驾驶德国的BMW,那是一种高贵、显赫的象征。
又比如,享用麦当劳和KFC,让人有中产阶级的归属感,等等.消费主义激发了这种强烈的欲望,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于是,纽约的第五大道、麦迪逊大街等都成了人们流连忘返的购物天堂。
通过翻阅资料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时间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美国国内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北方工业主义取得了胜利,工商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产品非常丰富,甚至有大量剩余。
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工业化加速推进,从而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919年至1929年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年,它使美国人民的收入和财富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什么是消费主义文化?
什么是消费主义文化?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消费主义文化是指以追求物质享受和满足个人欲望为中心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强调消费和商品拥有带来的快感与幸福感,将购买和消费视作主要目标,并将物质财富作为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消费主义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演变消费主义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商品大量生产和市场的扩大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
随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消费主义文化逐渐传播至全球各地。
在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文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三、消费主义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1. 商业广告催化消费:商业广告作为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催化剂,通过宣传和营销手段,引导消费者塑造特定的消费观念,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
商业广告通过精心设计的形象和语言,将商品与幸福、成功和满足等情感联系起来,诱导人们购买并倾向于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
2. 品牌消费成为社会象征:品牌消费已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人们以拥有名牌产品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将品牌消费视作追求社会认可和精神满足的方式。
品牌消费的普及,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于商品价值的认知,物质财富的拥有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等级和地位。
3. 快速消费带来环境问题: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商品寿命的缩短,大量的商品被迅速废弃,导致环境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过度消费对于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对于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四、消费主义文化的利与弊消费主义文化的出现既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消费主义文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其次,消费主义文化为现代化社会提供了广阔的选择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然而,过度消费和拜金主义的盛行,不仅使人们追求物质富裕而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还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消费文化的资料
青年的消费文化而青年文化本身就具有自发性、享乐主义和某种自我中心的特征③,逐渐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主张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以寻求个人的满足。
在多重作用力下,塑造了青年“休闲的、感性的、消费的、享乐的”④消费性格。
他们渴望富足,而名牌正是富足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波德里亚指出:“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富裕现象学,它既不是依据我们的食物、服饰以及驾驶的汽车来界定的,也不是依据形象与信息的视觉与声音实体来界定的,而是通过把所有的这些东西组成意义实体来界定的。
消费是在具有某种程度连贯性的话语中所呈现出来的所有物品和信息的真实总体性。
因此,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
”这意味着,消费的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物品被附加的理念,也就是物品的符号价值。
所谓符号价值,指的是物或者商品在被作为一个符号消费时,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以及其他因素来计价的,其本身承载着一种特定的意义和内涵。
⑤青年对于苹果手机的消费也是如此,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苹果带来的使用价值,更多关注苹果的是背后的符号象征意义。
在笔者看来,青年消费的苹果手机的文化符号主要体现以下在三个方面:1.对美国文化的幻想体验。
2.炫耀性3.对时尚的追求摘要:和介绍: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跨国界,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
在这种背景下,全球化所带来的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方面,我们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要吸取了其优秀成分,充实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物质生活。
在另一方面,通过历史事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应对西方的文化渗透保持警惕,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独立。
本文具体谈谈从几个方面体现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迈进了消费主义时代。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
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
它是当今西方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工业革命以来,物质产品实现了极大的富足,人们在扩大的市场面前实现了消费者意义上的平等。
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被铺天盖地的关于广告和物质的话题所笼罩,人们消费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以致于获取财物和消费成了美国文化普遍接受的标志着成功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
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对于消费主义的认可和接受蔓延到了世界各个国家,不仅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幸免。
1. 消费主义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
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
而利润的获取不能不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即产品有消费者购买。
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战后西方更是突出。
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
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
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
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这些逻辑包括: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
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
2024年全球消费主义文化更加盛行
影响国际贸易规则:消费主义文化对 国际贸易规则产生了影响,一些国家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试图改变国际贸 易规则。
未来全球经济趋势和展望
消费主义文化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全球贸易和投资 消费主义文化对全球就业市场的影响 消费主义文化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XX
PART SIX
如何应对消费主 义文化盛行
消费主义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促进国际贸易:消费主义文化推动 了全球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国际贸 易的发展。
影响贸易政策:消费主义文化对国际 贸易政策产生了影响,一些国家为了 促进消费而采取了相应的贸易政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影响贸易结构:消费主义文化改变 了国际贸易的贸易结构,使得一些 消费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个性化需求的满足:通过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 个性化需求。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社交媒体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分享、评论等方式表达 自己的消费体验和需求,从而影响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品牌故事的塑造:通过讲述品牌故事,让消费者更加了解品牌的文化和价值观, 从而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PART TWO
全球消费主义文 化的发展
消费主义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消费主 义文化是一种 强调消费、物 质享受和物质 财富的文化现
象。
特点:追求物 质享受、追求 品牌、追求时 尚、追求个性
化。
影响:消费主 义文化对个人 价值观、社会 价值观、经济 发展等方面都 有深远影响。
发展趋势:随着 全球经济的发展 和科技的进步, 消费主义文化将 继续盛行并影响
消费主义文化——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PPT课件
.
6
问题的提出
• 中国的现象和西方学者的论述印证了,无 论西方还是中国,在全球化和开放的背景 下,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控制已经形成, 可能对一些人来说某些符号化的商品还仅 仅是一种奢望,但是,有一种“欲购情结” 足以说明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可以说 “物的体系”对人的包围已经形成。
.
7
问题的提出
•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 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 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 他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 本变化。恰当的说,富裕的人们不 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 受到物的包围。——波德里亚
.
3
问题的提出
• 西方学者斯克莱尔把正在出现的 “全球化”现象确定为正在向世界 各个角落渗透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扩 张,他认为这种扩张的动力之一就 是“文化上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意 识形态”,他形象地说“消费主义 文化—意识形态是为全球资本主义 这部车子提供动力的燃料”。
.
4
问题的提出
• 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房
消费主义文化——一种意识形 态的存在形式
.
1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及概念的界定 二、消费文化形成的经济社会背景 三、消费文化产生于“文化工业” 四、消费文化通过“文化主导权”
运行 五、消费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
2
问题的提出
• 消费主义文化为什么能够在 全球范围产生如此深远的影 响?何以能对个人及社会发 挥如此强大的控制作用?
• 第三章主要目标之一:居民消费率上升。
.
13
消费主义文化的内涵
• 消费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以消费为动力的经 济基础之上的,由大众传媒所主导的,以 崇尚和追求过度的物质占有或者符号化的 消费为内容,以保证和维护资本积累及其 利益关系为目的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
消费文化
2011级
教育学原理
曹建芳
一、消费文化产生的背景
词源:舶来品 20世纪前半叶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 1 与生产性社会相对 2 勤俭节欲(亚当斯密 ) 上(凯恩斯) 消费至
二、概念界定 消费文化是人们在消费生活中所表现出来 的价值、意义和符号体系,为消费社会生活提 供价值解释和合法性支持。
五、消费文化对青少年道德观的影响
4 消费文化的多元异质性——难以形成道德共 识 多元并存 社会公德基准线多样化
六、学校的应对策略 (一)以主流价值观整合多元价值观
(二)保持公共规则与个性自由之间的张力
(三)提升学校德育内容与现实的契合度 (四)锻造青少年崇尚道德的勇气和践行道德上凸显的是一种风格化、
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上的“绝对”自主权(个性化的 消费) 增强了社会异质性 控制和 整合社会系统
四、消费主义文化
兴起: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50、60年 代扩散到西欧、日本等地。 主张: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 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以 此求得个人的满足,并将它作为生活的目的和 人生的终极价值。 实质: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
三、特定内涵
(一)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消费既是一种文化产 物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
一种文化产物:欲望;消费本身;物品价值的 评判
一种文化活动:对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商品的 使用
三、特定内涵
(二)消费文化意蕴中的消费品超越了使用价 用价值而具有了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
使用价值、耐用性 商品所表达和标 示的的符号价值、象征意义(社会身份、文化 修养、生活风格等) 重构社会秩序和社 会关系
消费文化的符码化道德观迷茫消费的合法性商业文化和逻辑分社会阶层对公平的质疑我买故我在证明自我的方式价值认同物质碎片幻想化价值观念生活品质的反差在主流价值观中找不到现实基点生活情境中认知性道德与意向性道德的偏差五消费文化对青少年道德观的影响消费文化的夸示性道德观趋于平庸追星追潮追牌成为生活基本内容生活生命的多元需求简化为消费需求失去了对生活生命本真的把我与追求生活模式出现消费化特征
消费主义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存在形式
消费主义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存在形式.吉志鹏一、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西方消费社会的发展与蔓延,消费主义文化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斯克莱尔把正在出现的全球化现象确定为正在向世界各个角落渗透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张,他认为这种扩张的动力之一就是“文化上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他形象地说“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是为全球资本主义这部车子提供动力的燃料”。
〔1〕马尔库塞研究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认为当代工业社会的人是满足于眼前丰裕的物质生活而丧失批判性与超越性的“单向度的人”。
弗洛姆揭示西方消费主义的弊端,他认为在当代西方富裕社会“人过的是‘占有’而不是‘存在’的生活”。
艾伦·杜宁则对“不消费就衰退”的西方消费主义的神话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开放的中国出现了“房奴”“车奴”等被奴化的人,出现了“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借贷消费”、“超前消费”等新的消费现象;也出现了“装修热”、“宠物热”、“美容热”、“减肥热”“染发热”等消费热风;还出现了“肥胖病”、“空调病”、“糖尿病”等因过度消费或不当消费而引起的消费疾病。
中国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或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地区”的人过着富裕甚至奢侈的生活,在他们的辐射和带动下,另一部分人也效仿起来“哪怕让自己的一部分生活先富起来”。
由此,西方学者的论述和中国的现实印证了在全球化和开放的背景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控制已经形成,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各个角落,可能对一些人来说某些符号化的商品还仅仅是一种奢望,但是有一种“欲购情结”就足以说明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物的体系”对人的包围已经形成,源于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何以能在全球范围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何以能对个人及社会发挥如此强大的控制作用?本文尝试对其作粗浅的分析。
(二)消费主义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消费主义文化最早产生于美国,之后伴随着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迅速席卷整个世界。
消费主义文化
引言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了。
当然消费文化不仅仅是文化现象的代名词,它还与各种文化与文学的嬗变一起成了消费社会的“景观”。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嬗变更是这一“景观”中的热门话题。
文学“从以往的精神文化建构,演化成为整个社会文化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往居于主流地位的精英文学、雅文学日渐式微,而具有明显商业化倾向的消费文学则异军突起,并以其繁荣的创作和广泛的受众而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甚至具有主流意识的文学景观”。
[1]这一景观如今正朝着商业化、娱乐化、通俗化方向的发展这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的重视。
毋庸置疑,文学的这种嬗变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有使群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的积极方面,也有对社会正能量冲击的消极影响,不管是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影响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本文就将从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文学几个走向入手,阐述该走向对受众群体的影响,从而努力寻找到一条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让我们可以欣赏到好的文学作品,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到来消费主义文化最早产生于西方,最初源于把文化作为商品去生产和销售,其主体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方式孕育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
文化是一个与时代不断发展相结合的有机体,文化也将随着社会的变革做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消费主义文化也开始在我国悄然出现。
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离不开两个必然的条件:一是社会必须具备提供批量生产文化商品的能力和与之相适应的市场运行机制。
二是必须具备支撑消费文化产品的大批消费者。
批量生产出来的文化商品为消费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而市场的传播交换媒介为消费者的购买提供了机会上的可能。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消费主义文化可以顺利地进入市场,由于现代传播手段特别是电子传媒的普及,文化产品的生产复制变得更加轻而易举,文化商品已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
消费主义及消费文化概念
消费主义及消费文化概念1.消费主义概念“消费主义”是一种文化态度,它在词义上比消费社会、消费者或消费阶层更为宽泛,消费主义可以被当作是一种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在解释它时,“消费文化”一词总是在场。
当代西方消费文化理论以“消费主义”为中心,“消费主义”是文化的特定表现,它把符号消费对使用价值的背离,推向极致。
研究者也常常将其称为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
消费主义往往与享乐主义、非理性消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炫耀式消费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学界,“消费主义”总是被当作贬义词使用,比如王宁在《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中指出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它在于不断追求难以彻底满足的欲望。
不过,既然消费主义是消费文化的表征,有关于消费主义的研究其实同时也是关于消费文化的研究,对于“消费文化”的概念把握以及对于消费文化研究脉络的把握应该摆在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之前。
2.消费文化概念关于“消费文化”的定义,迈克·费瑟斯通和西莉亚·卢瑞分别在其专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中给出了明确解释。
费瑟斯通沿袭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判断指出:“顾名思义,消费文化是消费社会的文化”在费瑟斯通看来,消费的文化化和文化的消费化是这种新文化形态、或者说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
在西莉亚·卢瑞的阐释中“消费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关于生产与消费或再次挪用这一相关过程之循环的研究”。
尽管卢瑞指出她是从物质文化这一大学科切入,侧重研究人与物的关系,但其实两人“消费文化”的指向大体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上文中提到的新历史时期“消费文化”的研究,已经走出了经济学视域,而是像弗兰克·莫特所认为的那样,需要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消费文化与社会史、商业史、文化分析、人文地理等结合起来。
并且需要首先把握“消费”概念侧重上的转变。
对于“消费”的概念,西莉亚·卢瑞援引斯特拉森“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转化物品的方式”这一说法,指出“消费”可以视为“转化”“一件物品的使用或者挪用,通常既是消费,又是生产;既是破坏又是生成,即是结构,又是建构。
消费主义文化
广告史论文姓名:王蓉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一班学号:14120900618广告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消费主义文化1.西方近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兴起对广告文化的影响从历史方面来说,消费文化的演变不仅仅是品味、审美改变的结果,更源于社会、家庭和个人在需要上和认识上的革命性的转变。
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得以蔓延,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追求享乐主义为特征。
它是一种有关消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把消费当作唯一目的,为了消费而去消费。
消费主义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需要、促进人发展的手段,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
但消费主义文化也是资本主义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现象。
消费源于需求,而需求和欲望是可以被创造的。
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不断调整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
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之际,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1900年至190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这次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
这时,商业企业所关注的已不再是生产的问题,而是销售的问题。
伴随着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人们对消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作为企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手段而传播的意识形态,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
随着信用或信贷消费的出现,花未来的钱,及时行乐和享受,成为二战后西方大众消费者时髦的消费生活方式。
而卢卡奇曾指出:消费文化是一种肯定文化,它为社会提供一种补偿性的功能,它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自由和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现实中的真正缺憾。
幸福被等同于消费,幸福的“大小”取决于物品的“大小”。
人们开始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以此求得个人的满足,并将它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
消费主义文化1
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是20世纪伴随西方消费社会到来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以消费至上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现象。
随后在世界各国都日趋盛行,当今社会对流行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于消费主义文化等相关方面。
在中国,虽然消费社会尚在形成之中,消费主义文化也并未形成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但是现代消费观念也正一步步的渗透于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之中。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为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此外,消费主义文化萌芽的出现也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格局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发挥了其巨大的意义。
人类的需求、需要和欲望导致了人类在物质、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追求,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力,进而使得消费主义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人们所理解的消费一般都停留在一种经济现象,然而消费的定义并非如此,消费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消费观,不一样的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们不同的选择,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流行文化、审美、消费等的认识、理解和看法。
现代消费已经逐渐由物质消费慢慢的向精神消费转移,人们消费的目的不在仅仅是为了物质的需要,心里的追求,甚至是代表了一种社会地位,满足人类的一种炫耀心理。
此时,消费便具有了一种社会性,为炫耀而进行的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
目前,人们提出了一种观点“后现代消费是一种符号与景观的消费”。
这种观点已经基本脱离了物质的范畴,更多的上升到了文化与批判的层面。
后现代消费是一种消费符号的观点把物质简化为了一个符号。
这些物品不再是以它的物理性质、功能价值为标准,而是代表了“风格、声望、权利、地位”等。
因此也就形成了一种景观消费。
当代的消费观不再仅仅是以满足生产为目的,不再是商品的无限积累,而是由于物品的极大丰富,使得消费充满了各种意象,摆脱了自我基本需要的消费。
当代消费作为一种文化被大众媒介所宣传,制造。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本身逐渐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消费社会和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文化与消费社会PPT精品文档
后现代消费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凡勃伦早在1899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中,就对 炫耀性消费作了系统研究。他认为炫耀性消费是工业 社会的主流消费观念,是通过消费来显示自己的地位, 博得荣誉,获得心理的满足。人的消费动机大体可以 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缺乏性动机,这是由生存与安全 一类的基本需要缺乏而产生的排除缺乏的消费动机, 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主要出于这种动机。二是丰富性动 机,这是追求某种需要“差异”的心理状态,炫耀性 消费就是出于这种动机。布希亚的消费理论指涉的主 要就是炫耀性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
#5
根据消费研究文献,人的消费目的首先是满 足物质上的需要(material welfare);其 次是满足心理(精神)上的基本需要 (psychic welfare);再次是满足炫耀 (display)的需要。前两种消费主要是指 为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进行的消费,也就 是对所谓必需品的消费,最后一种消费则 属于社会性的——为炫耀而进行的消费, 主要是满足社会的要求。
#2
在中国,虽然消费社会尚在形成之中,消费主义文化 也并未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但现代消费观念正 在逐步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之中。专家认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学者确指为1997年) 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分水岭,其突出特征是从短缺经 济发展到饱和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消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所具有的主导和拉动 作用越发突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速 了消费社会的形成。特别是在2006年,我国人均 国民总收入突破2000美元,这标志着我国已由低 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为消费社会的形 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此背景下,当代中国流行文 化也鲜明地显示出消费主义倾向。
#12
中国虽然尚未全面进入消费社会,但在一些 富裕城市和富裕人群中,炫耀性消费已初露 端倪,并受到了社会舆论的诟病。
(整理)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陈昕黄平本文试图提出的问题是:目前中国城社会中正在出现消费主义文化,这种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和扩散是以思想-观念为主导的,是发生在日常生活层面和价值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
本文所关注的并不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费总量这一经济学意义上的变化,而是要从人们要消费什么、怎样消费以及为什么要如此消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系统中,去试图理解消费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显著变化。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本文认为,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加快的商业化步伐和与跨国市场“接轨”的速度,消费主义正在逐步确立其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影响力。
这一命题所采取的社会—文化观点,把消费文化领域里发生的变化不仅仅视为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
在拒绝简单的经济还原论的同时,本文从文化支配权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变化的文化主导作用和文化建构意义。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消费主义问题的讨论,试图建立这样一种视角: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自主领域,从而对其它社会生活领域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建构作用。
本文认为:人们对消费符号象征系统为他们提供的意义的“积极认同”不是文化支配权的消失或意识形态的终结,相反,符号的建构作用是对文化支配权机制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补充,或一种新的社会生活与社会观念的组织与控制形式。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导言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开始快速迈入大规模消费(或“大众消费”)时代,这种前所未有的划时代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历了二十个年头。
无疑这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样毫无疑问地,这也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
在国门打开之前,中国的经济(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和消费)基本上没有摆脱短缺时代,绝大多数中国城乡的家庭仍处于温饱的边缘,几亿人还在贫困中挣扎,而那时即使是较为富裕的小部分人也还在节衣缩食地追求“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消费主义文化
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特点
• 符号价值的意义高于使用价值。在消费社 会,物质商品中渗入了越来越多的非物质 因素,商品的外观设计、包装、广告等在 商品生产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甚 至在商品构成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直接 制约着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等各个环 节。
Hale Waihona Puke • 购置物品已经不是因为这些物品本身具有 的内涵(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是因 为这些物品所代表的符号价值。 • 电视在宣传符号价值,促进消费主义文化 形成方面具有历史作用。电视广告可以毫 不费力地把浪漫、奇异、欲望、美丽、满 足、归属感、科学进步和好生活“粘”到 推销的商品上。这些商品往往就是大众世 俗的日常生活用品。
• 替代指示器:可被消费者察觉且能用来 指示或判断另一类不易观察属性的属性。 如价格、品牌、原产地和保证。
案例3:伪洋品牌现象
• 三、达芬奇家具,意大利都不打假了
• 达芬奇家具是国际高端品牌的品牌授权者 和经销商,本身不生产任何产品,都是授 权中国广东东莞长丰家具公司生产。生产 好后再从深圳出口到意大利,到意大利后, 换包装后再出口到中国上海。再从上海销 往中国内地。
案例3:伪洋品牌现象
• 问题: • 1、中国消费者认可伪洋品牌的心理机制是 什么? • 2、通过哪些替代指示器来伪装成外国品牌? • 3、你觉得应当如何树立中国消费者对中国 品牌的信心?
消费主义文化
• 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的 美国,50、60年代扩散到西欧、日本等地。
• 主张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 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 以此求得个人的满足,并将它作为生活的 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
消费主义文化
• 伴随着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人们 对消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主义和享乐主 义,作为企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手段而传播的意识形态, 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 • 随着信用或信贷消费的出现,花未来钱,及时行乐和享受, 成为二战后西方大众消费者时髦的消费生活方式。 • 有学者指出:消费文化是一种肯定文化,它为社会提供 一种补偿性的功能,它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自 由和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现实中的真正缺憾。幸福被 等同于消费,幸福的“大小”取决于物品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了。
当然消费文化不仅仅是文化现象的代名词,它还与各种文化与文学的嬗变一起成了消费社会的“景观”。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嬗变更是这一“景观”中的热门话题。
文学“从以往的精神文化建构,演化成为整个社会文化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往居于主流地位的精英文学、雅文学日渐式微,而具有明显商业化倾向的消费文学则异军突起,并以其繁荣的创作和广泛的受众而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甚至具有主流意识的文学景观”。
[1]这一景观如今正朝着商业化、娱乐化、通俗化方向的发展这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的重视。
毋庸置疑,文学的这种嬗变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有使群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的积极方面,也有对社会正能量冲击的消极影响,不管是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影响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本文就将从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文学几个走向入手,阐述该走向对受众群体的影响,从而努力寻找到一条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让我们可以欣赏到好的文学作品,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到来消费主义文化最早产生于西方,最初源于把文化作为商品去生产和销售,其主体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方式孕育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
文化是一个与时代不断发展相结合的有机体,文化也将随着社会的变革做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消费主义文化也开始在我国悄然出现。
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离不开两个必然的条件:一是社会必须具备提供批量生产文化商品的能力和与之相适应的市场运行机制。
二是必须具备支撑消费文化产品的大批消费者。
批量生产出来的文化商品为消费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而市场的传播交换媒介为消费者的购买提供了机会上的可能。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消费主义文化可以顺利地进入市场,由于现代传播手段特别是电子传媒的普及,文化产品的生产复制变得更加轻而易举,文化商品已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
消费人群也大批量地增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一部分的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购买力,逐渐具备了文化消费的经济水平。
再加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使人们身心俱疲,而具有消遣性和娱乐性的消费文化为处于精神需要的人们送来了如春风般的舒适,这也使得消费文化愈来愈全面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由此消费文化也就不断壮大起来。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相应的消费文化必然出现,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所以必须承认这是历史的进步。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消费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说,人们的消费水平与质量如何,恰恰是人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2]但我们不能就因此夸大消费的作用,如果是不恰当的消费,则有可能反伤人性,阻碍社会的进步。
所以消费文化的兴起真的让人喜忧参半,而文学作为文化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和重要表现形式必然引起关注,可以说文化中处处有文学的影子,只有更好地认识文学才能更好地引领整个社会的文化正能量。
二、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文学走向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产生了消费主义文化,而消费主义文化几乎使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文学是文化领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不可能一成不变,那么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文学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本文意在从三个方面阐述文学令人深思的走向。
(一)商品化文学作为一种生产活动从未像现在这样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
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到文学实现都与经济、商业,金钱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多环节收到生产的一般规律的支配,也就是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
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者是作者,消费者是读者,疏通的渠道和中介是各类文化艺术媒介,产品或商品是文学作品。
那么在这样的一条生产链上文学的商品化又有什么特征呢,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作家群体走向市场。
与80年代的作家不同,如今的作家大多是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不再是“吃皇粮”的人,不再靠着那微薄的“工资”生存。
而是直接与市场相联系,走向市场的作家自然要与市场与时俱进,同步发展,进而必然受市场的制约。
作者在受到市场规则制约的同时也享受着市场为其带来的巨大收益,通过市场的流通,他们的作品变成真真正正的消费品在市场上叫卖,进而作家作为供应商也是乐意供应。
这样的诱惑对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作家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职业,而作家本身却是普通的人,需要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要,市场就为作家的谋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市场的作用也不仅仅是为作家谋得生存,许多优秀的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实现其价值,传播正能量,不得不依靠市场的力量,这也是很多知名作家经常与市场打交道的原因。
第二、商业手段推销兴盛。
曾经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如今更多畅销的作品却是经过隆重的打造包装的。
例如郭敬明和他的作品们,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一旦有作品要推出,策划者会先对郭敬明进行一番颇有创意的打造,然后再对作品进行一番曲折的离奇的包装,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非常有吸引力和神秘感的郭敬明,而他的作品也让读者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接下来惊人的销售量便在情理之中了,而如今对作品的成功与否,销售量几乎成为了唯一的评判标准,有了让人满意的销售量也就预示着这场策划的成功。
其实这种商业手段的打造在很多领域都进行的如火如荼,只是将文学也进行商业形式的打造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文学的商品化发展程度罢了。
第三、“复制”的科学技术使文学传播的范围扩大。
科学技术对文学的商品化影响是不可小视的,因为科技的进步使曾经的狭小的文学欣赏空间被无限的扩大。
例如曾经活字印刷术可谓科技最前沿,但如今的电子复制技术可以瞬间令各种信息传遍千家万户。
例如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到场的人数有限可是能欣赏高雅艺术的人却是无限的,而如今那些没有办法进入现场的人们打开电视机都会看到被复制过来的同样美妙高雅的艺术。
文学作品的传播也是如此,过去的口耳相传,面对面交流早已被历史湮没,机器的大生产使文学作为商品进入千家万户,普通的民众同样可以在茶余饭后享受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不管受众群体的收获有多大差异,文学的商品化使文学得以普及化是不争的事实。
文学的商品化是随时代应运而生,它存在着积极地影响,也存在着消极的方面,那针对文学的这一变化,作者也好,策划者也好,消费者也罢又该如何去面对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
(二)娱乐化现如今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文学更加注重的是它的娱乐消遣作用而不是教化作用,熟谙制作之道的老村就放言“畅销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他的时代性,它的娱乐功能和消遣功能”。
[4]文学的娱乐消遣也几乎成了当下文学创作的唯一注脚。
由于社会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希望得到放松,许多人欣赏文学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一下缓解生活的压力派遣疲劳,获取一些在其他地方被挤占的快乐。
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接受者,更是买主和顾客,正是有了他们文学作品才能卖的出去,文学作品已经商品化必然要尊重商品运营规律,尊重大众的消费需求,否则一但失去销路整个文学运行的流程也将中断。
在这样一个类似食物链的关系层上,文学的娱乐化表现为:第一、文学观念的变化。
这里的变化既有作者创作观念的变化,也有读者欣赏观念的变化。
从作家的创作心理来看,与曾经备受推崇的严肃文学相比,娱乐文学更能受到读者的青睐,在各种压力下压抑的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轻松愉悦的作品,而不是深沉晦涩的作品,作家们也尽可能地在满足消费者要求,同时也满足自身的利益。
于是,作家们在进行创作时不再是一心只顾针砭时弊,借文学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也要看看观众喜欢什么从而娱乐大众顺水推舟,也让自身的路走得更长远些。
从读者的欣赏角度来看,与曾经80年代读者的单纯相比,如今的读者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思想活跃,欲望强烈,对未知充满好奇,这样一来作家在创作时就必然会考虑:一是抓住读者猎奇心理,作者将生活中原本粗糙的故事完整的连贯起来,并用文学的手段营造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个牵人心魂的悬念,再加上暴力的巧妙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从对暴力的观赏中寻求刺激的心理,也满足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探寻快乐的愿望。
一些侦探,惊悚,传奇故事作品的火爆证明了读者从中能得到乐趣,满足心理需求,作品自然也就起到了娱乐的功用。
二是尽量满足读者们成功的欲望,在今天看来,英雄不问出处,谁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权利,不断涌现出来的成功人士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可是成功并不简单,就像歌词中唱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安慰”读者一个个关于成功的故事铺天盖地而来,关于成功的文学作品长盛不衰,尽管在这些成功的故事背后有不为人知的辛酸,但故事最终的结局是成功的。
这些故事用成功的花环掩盖了失败的可怕,读者宁愿享受在这种虚拟的成功中,也不愿意接受失败的真实,在别人创作出来的成功中满足自己的成功欲。
这种作品就好像一剂麻醉药可以让人暂时忘记痛苦,消除烦恼,《等你在北大》、《哈佛女孩》、《心灵鸡汤》这样的作品不知道给过多少人短暂的快乐。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这类作品对读者有很大的鼓励作用,能够使读者增加信心和动力,努力追求理想,朝着成功的方向拼搏奋斗,这种励志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
三是利用读者对隐私的狂热,曾经我们是尊重隐私的,如今隐私却发展成了“隐私热”,这一方面说明了人们的心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人们追求娱乐的心理。
例如对于名人名家的关注不仅仅是其贡献或作品而是他们的奇闻异事,情感纠葛,家族兴败等等,市场上关于这样的书很是畅销,像张爱玲,徐志摩,丁玲等对他们个人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其作品的关注。
这些名人隐私的暴露,极大程度的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理,揭开了名人们的神秘面纱,对于读者来说当然比纯粹的文学作品更有娱乐性。
第二、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娱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对文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话,而文学的功能和形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一是文学作品的功能由教育转向了娱乐。
在传统的观念中文学的教育功用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的载道功能逐渐消退,娱乐功能大大加强。
说起文学作品这股娱乐之风,王朔是不得不提的范例,可以说是他掀起“玩”文学的势头,在他成功光环的影响下出现了众所周知的“王朔现象”,作家们以一种“玩”的姿态进行文学创作,以至于我们看到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滑稽、幽默,甚至玩世不恭的影子。
读者们阅读这样的作品少了凝重的思绪,多了愉快的享受,当然十分愿意徜徉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这也促使了文学的娱乐性越来越强。
二是文学创作的感官化。
如今我们早已进入图像时代,图像带来的感官刺激使得文学的创作也倾向于感官化,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中就出现了非理性的萌芽,追求人作为个体存在的感性欲望,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安忆的“三恋”等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特别是关于性的描写更是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