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催眠药使用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催眠药使用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7-30T14:04:40.89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2期作者:孙艳

[导读] 慢性失眠患者在日常生活和治疗中,对于睡眠存在错误的认知,导致其存在焦虑的情绪,对睡眠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湖南省娄底市康复医院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目的:探究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催眠药使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失眠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对患者行认知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匹兹堡指数,同时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催眠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研究组为(5.6±2.1),对照组为

(9.1±2.5),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匹兹堡因子指数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药物剂量使用较少,对照组患者剂量使用大,P<0.05。结论:对慢性失眠患者行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催眠药的使用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

慢性失眠患者在日常生活和治疗中,对于睡眠存在错误的认知,导致其存在焦虑的情绪,对睡眠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患者在睡眠中,试图通过主管思想控制睡眠时间,但是反而会提升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本次研究结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失眠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40例,女性患者22例,男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2.2±3.6)岁。研究组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52.9±3.8)岁。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2)患者不具有精神系统疾病;(3)患者同意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方式,给予患者常规睡眠卫生宣传教育,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对患者行认知治疗,措施如下:(1)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患者对睡眠存在的错误认知;(2)指正患者的错误观念;(3)向患者灌输正确的睡眠卫生观念;(4)对患者行行为卫生治疗,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睡眠限制以及逆向意志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睡眠质量以及催眠药的使用情况。

1.3 判定标准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患者进行评价[1],其由7个因子构成,采用0-3四级评分法,总分为21分,>7分为睡眠障碍,患者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1.4 观察指标

患者主要服用安定、利眠宁以及罗拉等催眠药,观察药物的剂量使用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数据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患者睡眠质量分析

患者治疗前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研究组为(5.6±2.1),对照组为(9.1±2.5),数据对比(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失眠的原因相对较为复杂,包括生理、心理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均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慢性失眠,其对患者的睡眠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慢性失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模式,原发性失眠主要是指长期存在的失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失

眠家族史,其多属于心理性失眠[2]。继发性失眠主要是由于疾病引发的失眠。失眠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家庭幸福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部分患者由于长期使用催眠药物,导致其对催眠药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在对患者的治疗中,普遍认为其与患者的错误认知相关,因而在治疗中,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其通过改善患者的错误认知,使患者掌握正确的睡眠知识来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且降低对催眠药物的依赖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研究组为(5.6±2.1),对照组为(9.1±2.5),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匹兹堡因子对比(P<0.05)。说明认知行为治疗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其主要是由于在对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认知行为的治疗中,通过改善患者的错误认知,可以纠正患者的睡眠错误行为,继而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在患者的睡眠中,通常存在主观控制睡眠意愿的行为,其反而会增加患者的神经兴奋性,而采用行为治疗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主观控制意愿,调节患者的入睡时间以及睡眠时间,继而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效率;另外,在慢性失眠患者中,其存在睡眠障碍,通常采用催眠药物来保证睡眠,但是由于药物的长期使用,会导致患者对催眠药物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反而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因而对患者采用行为认知治疗,可以通过提升患者的认知,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而可以更好的提升其睡眠质量。相比于常规的治疗模式而言,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在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影响研究中,杨才兴等人认为认知行为治疗联合中药熏足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其主要是由于患者患有慢性失眠时,其入睡时间以及睡眠时间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并且患者对于睡眠具有错误的认知,导致其在睡眠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主观睡眠的意识,但是其反而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兴奋症状,而在对患者认知行为治疗时,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保证其掌握正确的睡眠知识,并且通过中药熏足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的达到协同的作用,从而可以改善患者的入睡时间以及睡眠时间[3]。王平等人在研究中指出,慢性失眠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在睡眠过程中,通常会在半夜苏醒,影响睡眠质量,因而在对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调节患者的心态,从而可以缓解患者的睡眠障碍,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4]。郑小华研究指出,乳腺癌患者术后会存在睡眠障碍,其对自身的疾病存在一定的忧虑,对患者行认知行为治疗,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来缓解患者的忧虑,同时在对患者的治疗中,可以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通过家庭支持度的方式来缓解患者的忧虑,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5]。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药物剂量使用较少,对照组患者剂量使用大,P<0.05。说明在对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相比于常规治疗模式,对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催眠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而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其主要是由于在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中,由于长期失眠或者睡眠质量不佳,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较为焦虑及抑郁的情绪,在此情况下,患者通常会选择使用催眠药物来保证睡眠质量,但是由于催眠药物的长期使用,会导致患者对其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而对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可以改善患者对睡眠知识的错误认知,并且在医师的指导下,可以掌握正确的睡眠方法,从而可以提升睡眠质量。另外,患者通过掌握正确的睡眠知识,可以降低对催眠药物的使用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王继辉在研究中指出,慢性失眠患者对催眠药物存在一定的依赖性,不利于养成科学的睡眠习惯,在此情况下,对患者行认知行为治疗,可以降低对药物的依赖性,其主要是由于在对患者的治疗中,其对于睡眠知识存在错误的认知,在此情况下,医师通过指正患者的错误,并且提出正确的认知方案,可以逐渐影响患者的睡眠行为,从而改善患者对催眠药物的依赖性[6]。刘红侠指出,慢性失眠患者对于催眠药物的依赖性主要是源于心理作用,其在对45例患者的临床研究中指出,对患者行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患者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对催眠药物的依赖性,并且有效率达到85%[7]。叶圆圆等人指出,在慢性失眠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中,家庭给予支持度可以缓解患者的忧虑,并且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可以使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从而可以降低对催眠药物的使用率[8]。

总之,对慢性失眠患者行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催眠药的使用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浪,曹晓翼.认知行为疗法对乳腺癌患者失眠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01:70-77.

[2]李燕,周振华,周秀芳,等.加味温胆汤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失眠[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04:316-319.

[3]杨才兴,姚云洁,曾令伟,等.认知行为结合中药熏洗足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失眠症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15:1756-1757.

[4]王平,郭奕倩,王效敏.短程小组认知行为治疗失眠伴慢性非恶性颈背痛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4:61-65.

[5]郑小华.认知行为治疗对乳腺癌术后化疗失眠患者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5,21:14-15.

[6]王继辉,韩洪瀛,张明,等.睡眠伴侣辅助治疗对慢性失眠患者行为疗法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02:284-288.

[7]刘红侠,刘世军,王小年,等.认知行为治疗对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9:1390-1391.

[8]叶圆圆,刘娟,李训军,等.失眠症的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疗效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6,04:307-3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