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产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赵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

新加坡产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赵 超

(广东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100)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但是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产业素质已经成为各界共识。过去五十年来,新加坡经济和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对新加坡产业发展的借鉴成为目前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回顾新加坡产业发展的历程、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从新加坡产业发展历程中获得我国产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产业发展;中国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023-04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克服了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贫乏、国内需求不足等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独立之初,新加坡的经济严重依赖转口贸易和为英国军事基地服务的第三产业,制造业十分薄弱,到2007年制造业和金融与商业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29.07%和24.56%。新加坡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全球著名的电子工业中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新加坡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对于在新时期下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适度多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加坡产业发展历程

新加坡是一个面积只有630平方公里,人口400多万的小岛国。从1959年自治到现在也只有短短50年历史,但它已从昔日的一个小渔村、贸易站和海军基地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国家,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运码头、第二大电子中心、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第三大外汇交易市场。2007年,新加坡G D P达到1732亿美元,人均产值为34150美元,超过日本人均水平。在世界经济体中人均产值水平名列第15位。根据2008年瑞士诺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国家竞争力报告,新加坡的排名居世界第二。纵观五十年来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总是与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相伴随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加坡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上的。

(一)进口替代产业阶段(1959—1967年)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其产业结构表现为以转口贸易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而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水利电力的第二产业则处于次要地位。这种产业结构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邻近的其他东南亚国家纷纷开展直接的进出口贸易,使经由新加坡转口的贸易额急剧下降,新加坡经济迅速陷入萧条,失业人口急剧增加。面对这些困难,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主张发展进口替代产业,改变单纯依赖转口贸易的畸形产业结构。这一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是食品、印刷、纺织、服装、木材加工等。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59年的8.63%上升到1967年的16.27%,贸易业的比重由81.7%则下降到32.28%,初步改变了过去以转口贸易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支配地位的局面,表1。

表1 新加坡主要部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59—1967年)年份G D P制造业公用事业建筑业贸易运输与通讯金融与商业19591008.632.332.0381.70--

196010013.172.513.7333.6014.0211.66

196710016.272.886.0932.2810.9713.08

资料来源:舒怀(1997)。

(二)出口导向产业阶段(1967—1990年)

1965年8月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国家后,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失去了马来西亚这块腹地市场。因而,新加坡政府于1967年做出了调整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的决策,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根据产业发展重心变迁的轨迹,新加坡发展出口导向产业阶段可以细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资本密集型产

DOI:10.13483/ ki.kfyj.2010.04.016

业阶段、技术密集型产业阶段和全商务服务出口阶段(郑成文等,2009)。

1.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1967—1973年)。为了解决大量失业的问题,新加坡独立后首先采取了发展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制造业的方针。新加坡政府一方面颁布了《经济扩展法案》,改善基础设施,实施税收优惠,积极为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服务;另一方面成立了裕廊管理局等机构,负责工业区的规划与管理。这一阶段,软饮料、砖土陶瓷、服装和纺织、玩具、玻璃、电子零部件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初步形成。这期间,制造业占G D P比重由1965年的16.27%增加到1979年的27%。

2.资本密集型产业阶段(1973—1980年)。进入七十年代,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全民充分就业,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期而至。新加坡开始重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来应对经济转型的挑战。这时期重点发展的一项制造业是炼油业,到70年代末,新加坡已经拥有荷兰皇家蚬壳公司、美孚石油、埃索石油、新加坡炼油公司等四座炼油厂。炼油业占制造业总产值超过30%,新加坡成为全球三大炼油中心之一。其他重点发展的制造业是面向出口的船舶制造业、电器制造业和精密工程制造业等,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中心,以贸易、金融、交通、旅游等服务业为支柱的多元经济结构。

3.技术密集型产业阶段(1980—1985年)。经过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后,80年代初新加坡出现了劳动力紧缺、工资成本上升、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新加坡政府强调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了经济转型(卢盛羽,2007)。新加坡政府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促进新加坡产业结构转型:第一是深化技术教育,提出“自动化、机械化、电脑化”发展方针,通过教育和培训开发人力资源,扩大各类教育的规模,特别是高等和专业教育;第二是采取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鼓励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吸引国际著名的电脑企业和石化制造商落户新加坡;第三是发展高附加值的金融和其他服务业,目标是将新加坡打造成提供广泛服务的“金融超市”,确立新加坡“知识型服务业”的国际中心地位。这一阶段,新加坡还重点发展会计、法律、广告、市场研究、电脑及管理咨询业、房地产、工程与设计等与区域金融中心相关的基础设施和产业。

4.全商务服务出口阶段(1985—1990年)。1985—1986年是新加坡独立后最为严重的衰退时期,政府开始对新加坡产业政策进行调整,提出要以制造业、服务业和本地企业为经济增长主力,并将产业发展的重心放在服务业和本地企业上。同时,明确提出了新加坡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政策。短期政策是通过降低雇主中央公积金的比例、冻结工资、降低公司税等方式,减少企业运营成本。中期政策是扶持本地企业,推出“中小型企业发展计划”,放缓产业升级步伐,放松对非技术类制造业投资的歧视态度。长期政策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研发投入,以高增加值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

(三)投资导向阶段(1990—1997年)

90年代初,新加坡制定了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要在21世纪初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为此,新加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制定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和个人到海外投资和经商,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从而实现产业转移;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到新兴支柱产业,如生物医药引导产业发展。同时,为使新加坡成为信息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启动了“智慧岛”计划。

(四)知识密集型产业阶段(1998年至今)

新加坡经济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全球经济性衰退后,面对着中国和印度崛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要将新加坡建设成“知识型产业枢纽”,通过提升制造业价值链,把制造业从下游的产品生产环节提升到研发和设计等上游环节,成为新产品的开发者。同时,还提出要发展以知识为主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促进科技发展,进一步发展创意产业,不断扩大经济腹地等。为此,新加坡政府一方面加强了对生物医学、信息产业等世界级科学工程的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建设了新加坡科技研究中心———纬壹科技城,同时还设立了全国科学奖学金,吸引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

二、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8%以上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优化,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总体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图1和图2分别显示了1978年和2008年我国三次产业产值占G D P的比重。从1978年到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8%下降到11%,下降了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48%上升到49%,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4%上升到40

%。

图1 1978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 图2 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尽管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与同等发展程度的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个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失衡,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偏低

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偏高,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不仅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而且高于工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大大低于同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根据国际上较为通用的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当人均收入为2000~3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