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考研辅导讲座2.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讲座2.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讲座2.

(4)F-+HSO3-=SO32-+HF

2、解释下列现象

(1)AgI2-和I3-是稳定的,而AgF2-和I2F-不存在?

(2)BH3CO稳定存在而BF3CO不能形成?

3—6 有效原子序数(EAN)规则(Effective atomic number)

一、概念

1927年英国化学家西奇维克提出,是指中心原子的电子数和配体给予中心原子的电子数之和。即中心原子形成稳定配合物的EAN应等于紧跟它后面的惰性原子的序数。主要用于羰基及其它非经典配合物结构中。如:

[Cr(CO)6]→24e-+12e-=36e-

[Fe(CO)5] →26e-+10e-=36e-→Kr(氪) -36e-

[Co(NH3)6]3+→24e-+12e-=36e-

对于中心原子三偶数电子的,可直接形成羰基配合物,而一般中心原子为奇数电子的羰基配合物多不稳定,(不能满足EAN),所以它们容易氧化,还原或聚和成多核配合物,以符合EAN要求,如V为23e-,在形成V(CO)6的总电子数为35,它不稳定,易被还原成[V(CO)6]-。而V(CO)6+Na→Na++[V(CO)6]-

又如具有奇电子数的Mn(0),Co(0),它们的羰基配合物以二聚体Mn2(CO)10,Co2(CO)8或混合形式[Mn(CO)5Cl]和[HCo(CO)4]存在,它们的结构,有效原子序数计算如下图:

二、常见配体提供电子数的计算

1、NO:一氧化氮分子虽不是有机配体,但与CO十分类似。能理解成NO+,与CO 有相当数目的电子(等电子体)。NO参加配体是以三电子成键,因而许多有亚硝酰作配体的配合物能符合EAN法则。如:

[Co(CO)3NO]→27+6+3=36e- [Fe(CO)2(NO)2] →26e-+4e-+6e-=36e-

[Mn(CO)(NO)3] →25+2+9=36e-[Cr(NO)4] →24+12=36e-

2、烷基与金属形成σ键,按单电子计算。对不饱和的碳氢分子或离子可按参加配位双键的π电子数目计算。

如:[Mn(CO)5(C2H4)]+=25e-+2e-+10e--e-=36e-

[Cr(C6H4)2]=24e-+2×6e-=36e-

[Fe(C4H6)(CO)3]=26e-+4e-+6e-=6e-

3、环戊二烯基和羰基的混合配合物:环戊二烯基作为5个e-,如:

[Mn(CO)3(C5H5)]=25+6+5=36e-

[Co(CO)2(C5H5)]=27+4+5=36e-

[V(CO)4(C5H5)]=23+8+5=36e-

EAN法则的另一种说法是18e-规则。而中心原子内层电子不予考虑,只考虑外层和次外层的电子(即价电子),中心原子价电子数加上配体给予的电子数目总和等于18e-时,则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一些过渡元素不成键的内层电子数也是18。

Ir+,Pt2+都能形成外层总电子数为16的配合物。

三、应用:

练习1: 运用EAN规则判断下列金属羰基配合物是否存在?若存在,计算n值,并画出空间结构示意图。

ACr(CO)n BMn(CO)n CNi(CO)n DFe2(CO)n

练习2:利用EAN规则完成下列反应:

1Re2O7+CO→ 2Fe(CO)5+NO→

练习3:填空

(1)根据EAN,下列化学式中正确的是

A Fe(CO)3

B Fe(CO)4

C Fe(CO)5

D Fe(CO)6

(2)在[H x Co(CO)4]中,x值为

A 1

B 2

C 3

D 4

(3)按照18e-规则,下列各配合物中,主要以双聚体存在的是

A Mn(CO)4NO

B Fe(CO)5

C Cr(CO)6

D Co(CO)4

(4)下列配合物中,有顺磁性的是

A ZnF42-

B Ni(CO)4

C Fe(CN)63-

D Fe(CN)64-

3—7 配位离解平衡

一、稳定常数(K稳)和逐级稳定常数(K稳i)

配离子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生成和离解平衡,如:

Ag++2NH3=Ag(NH3)2+

其实配离子在溶液中是逐级形成的,如Ag(NH3)2+是分两步:

Ag++NH3=Ag(NH3)+k1=…………

Ag(NH3)++NH3=Ag(NH3)2+k2=…………

k1,k2称为Ag(NH3)2+逐级稳定常数,显然K稳=k1·k2

另外,也有使用不稳定常数和逐级不稳定常数,即:K不稳=1/K稳

二、配离子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在利用稳定常数进行有关配位理解计算,要注意:1各逐级稳定常数都很大,(K

稳很大),2配体大大过量

例1:在10ml 0.20 mol·L-1AgNO3溶液中,加入10ml 1.0mol·L-1 NaCN,计算平衡溶液中Ag+浓度,已知K稳(Ag(CN)2-)=1.3×1021。

三、配位理解平衡的移动

在配位离解的系统中,若加入某些试剂,使溶液中同时存在沉淀平衡或氧化还原平衡或酸碱平衡,则溶液中各组分的浓度应同时满足多重平衡。

练习1:(1)欲用100ml氨水溶解1.0g AgCl,求氨水的最低浓度。(2)在上述溶液中加入0.6g KBr(s),是否有AgBr沉淀产生?(3)若要使AgBr沉淀完全溶解,这是氨水的最低浓度是多少?

已知:Ksp(AgCl)=1.6×10-10;Ksp(AgBr)=7.7×10-13;K稳(Ag(NH3)2+)=1.6×107

练习2:已知K稳(Zn(CN)42-)=5.75×1016;φ(Zn2+/Zn)=-0.763V,求算Zn(CN)42-+2e=Zn2++4CN-的φ。

练习3:为什么在水溶液中,Co3+能氧化水,而在氨水中形成[Co(NH3)6]3+却不能氧化水?已知K稳[Co(NH3)6]3+=1.58×1035;K稳[Co(NH3)6]2+=1.38×105;K b(NH3·H2O)=1.8×10-5, φ(Co3+/Co2+)=1.81V, φ(O2/OH-)=0.42V, φ(O2/H2O)=1.23V。

习题4:水中铁盐会导致红棕色Fe(OH)3在瓷水槽里沉淀,通常用草酸H2C2O4溶液去洗涤,以除去这种沉淀物,试通过计算证明所列下列两个方程式中哪一个更能表达Fe(OH)3的溶解机理。

(1)酸碱机理:2Fe(OH)3(s)+3H2C2O4(aq)=3Fe3+(aq)+6H2O+3C2O42-(aq)

(2)配离子生成机理:Fe(OH)3(s)+3H2C2O4(aq)=Fe(C2O4)33-(aq)+3H2O+3H+(aq)

已知:K稳Fe(C2O4)33-=1.0×1020,KspFe(OH)3=1×1036,

H2C2O4:K1=6×10-2,K2=6×10-5,Kw=1.0×10-14

习题5:试求AgI在下列溶液中的溶解度:(1)1.0mol/L氨水;(2)0.10mol/LKCN溶液。已知Ksp(AgI)=1.5x10-16, β2(Ag(NH3)2+)=1.6x107; β2(Ag(CN)2)=1.3x1021

习题6:已知Au3+ 1.41 Au+ 1.68 Au; AuCl4- 0.82 AuCl2- 1.35 Au

求:(1)AuCl4- 和AuCl2-的累积稳定常数;

(2)3Au+ ? Au3+ +2Au的平衡常数;

(3)3AuCl2-?AuCl4-+2Au +2Cl-的平衡常数。

习题

1.命名下列配合物和配离子

(1)(NH4)3[SbCl6];(2)[Cr(H2O)4Br2]Br.2H2O;

(3)[Cr(Py)2(H2O)Cl3]。

2.根据下列配合物和配离子名称写出其化学式。

(1)四氯合铂(Ⅱ)酸六氨合铂(Ⅱ);(2)氯化二氯.四水合钴(Ⅲ);(3)

氯.硝基.四氨合钴(Ⅲ)配阳离子(4)二氨.草酸根合镍(Ⅱ)。

3.指出下列配合物中配离子、中心离子、配位体、配位数及配位原子:

(1)[Co(NH3)(en)2Cl]Cl2; (2)K2Na[Co(ONO)6].

4.指出下列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并画出可能存在的几何异构体:(1)[Pt(NH3)2(NO2)Cl];(2)[Pt(Py)(NH3)ClBr];(3)[Pt(NH3)2(OH)2Cl2];

(4)NH4[Co(NH3)2(NO2)4]

5.根据实验测定的有效磁矩,判断下列各配离子是低自旋还是高自旋,是内轨型还

是外轨型,中心离子杂化类型,配离子的空间构型。(1)[Fe(en)3]2+, 5.5B.M;(2)[Co(SCN)4]2-,4.3B.M;(3)[Mn(CN)6]4-,1.8B.M;(4)[FeF6

]3-,5.9B.M

6.给出下列离子在八面体强场,弱场时d电子在t2g和e g轨道上排布的图示,并计算

晶体场稳定化能CFSE(以D q和p表示):

Cr3+;Cr2+;Mn2+;Fe2+;Co2+;Ni2+

7.测下列各对配离子稳定性相对高低,并简要说明原因:(1)Co(NH3)63+与Co(NH3)62+;(2)Zn(EDTA)2-与Ca(EDTA)2-;(3)Cu(CN)43-与Zn(CN)42-;(4)AlF63-与AlCl63-;(5)Cu(NH2CH2COO)2与 Cu(NH2CH2CH2NH2)22+

8.在0.1mol/LK[Ag(CN)2]溶液中加入KCl固体,使Cl-的浓度为0.1mol/L,会有何

现象发生?已知K sp(AgCl)=1.8x10-10;K稳[Ag(CN)2-]=1.25x1021

9.若在1L水中溶解0.1molZn(OH)2,需要加入多少克固体NaOH?已知

K sp[Zn(OH)2]=1.2x10-17; K稳[Zn(OH)42-]=4.6x1017

10.一个铜电极浸在含有1.0mol/L氨和1.0mol/LCu(NH3)42+的溶液里,以标准氢电极

为正极,测得它与铜电极之间的电势差为0.03V,试计算Cu(NH3)42+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已知 E0(Cu2+/Cu)=0.34V.

11.向一含有0.2mol/L自由氨和0.20mol/LNH4Cl的缓冲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0.03mol/L[Cu(NH3)4]Cl2的溶液,问混合后溶液中能否有Cu(OH)2沉淀生成?已知:Ksp Cu(OH)2=1.6x10-19,K[Cu(NH3)4]2+=4.8x1012,K NH3=1.8x10-5

第四讲元素化学通论

一、含氧酸的强度

1、R-O-H规则

含氧酸在水溶液中的强度决定于酸分子中质子转移倾向的强弱:

质子转移的倾向越大,酸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而质子转移倾向的难易程度,又取决于酸分子中R吸引羟基氧原子的电子的能力。当R的半径较小,电负性越大,氧化数较高时,R吸引羟基氧原子的能力强,

能够有效地降低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供O-H键变弱,容易释放出质子,而表现出

较强的酸性。这一经验规则称为R-O-H规则。其规律:

(1)同一周期,同种类型的含氧酸(如H n RO4),其酸性自左向右依次增强,如:HClO4>H2SO4>H3PO4>H4SiO4

HNO3>H2CO3>H3BO3…

(2)同一族中同种类型的含氧酸强度自上而下依次减弱:HClO>HBrO>HIO

(3)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高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较强;低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较弱。如:HClO4>HClO3>HClO2>HClO

2、Pauling规则:

1、多元酸的逐级电离常数有如下关系:

K1:K2:K3=1:10-5:10-10

如H3PO4 K1=7.52×10-3 k2=6.23×10-8 k3=4.4×10-13

2、含氧酸的通式是RO n(0H)m , n为非氢键合的氧原子数(非羟基氧),n值越大酸

性越强,并根据n值把含氧酸分为四类:

(1)n=0,为弱酸,k a=10-8—10-11

如:HClO: Ka=3.2×10-8 H3BO3:Ka=6.0×10-10

(2)n=1,为中强酸,Ka1=10-2—10-4

如:H3PO4: K a1=7.5×10-3H5IO6:K a1=5.1×10-4

(3)n=2,为强酸,Ka1>10-1

如:HIO3: Ka=1.7×10-1H2C r O4:K a1=9.5

(4)n=3,为极强酸,Ka>>1

如:HClO4: Ka=1010

应当指出:用Pauling规则时,只能用结构式,不能用最简式来判断,若能知道某含氧酸的分子结构,便能推断酸的近似强度。反之,若已知酸的近似强度,根据分子式也能推测其分子结构。

如:亚磷酸(H3PO3)是二元酸 , 次磷酸(H3PO2)是一元酸

K1=1.0×10-2,

K2=2.6×10-7 K1=1.0×10-2 另外,含氧酸脱水“缩合”后,酸分子内的非氢键合的氧原子数会增加,导致其酸性增强,多酸的酸性比原来酸的酸性强,如:H3P04的K a1=7.5×10-3

其原因:(1)随着电离的进行,酸根的电荷越来越大,和质子间的作用力增强,电离作用相形成分子方向进行,因此酸性按K1>K2>K3>……依次减小。

(2)因为酸分子中非羟基氧原子数越大,表示分子中R→O配键越多,R的还

原性越强,多羟基中氧原子的电子吸引作用越大,使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减小得越多,O-H越弱,酸性也就越强。

3.超酸(Superacid)

(1)概念: 1966年圣诞节,美国Case Western Keserve大学,G.A.Olah教授实验室

一位**研究人员J.Lukas无意中将圣诞节晚会上用过的蜡烛扔进一个酸性溶液(SbF5·HSO3F)中,结果发现蜡烛很快的熔解了,促使他进一步研究,*此实验溶

液去做’Hnmr研究,令人惊奇的是’Hnmr谱图上竟出现了一个尖锐的特丁基阳离子(正碳离子)峰。这种酸能溶解饱和烃,**“魔力”无穷。从那时起,Olah实验室人员就给SbF5·HSO3F起个绰号叫“魔酸”(Magic acid)。现在人们习惯地将酸强度超过100% H2SO4的一个酸或酸性介质叫做超酸(或超强酸),把SbF5·HSO3F

称作魔酸。

超酸具有极强的质子化能力,极高的酸度,比一般的无机酸强106~1010倍。(2) 超酸的主要类型:

a. 布朗斯特超酸,如HF、HClO4、HSO3Cl、HSO3F和HSO3CF3等,室温下为

液体,本身为酸性极强的溶剂。

b. 路易斯超酸:SbF5、AsF5、TaF5和NbF5等,其中SbF5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路

易斯酸,可用于制备正碳离子和魔酸等共轭超酸。

c. 共轭布朗斯特——路易斯超酸:包括一些由布朗斯特和路易斯酸组成的体系。如:H2SO4·SO3(H2S2O7);H2SO4·B(OH)3;HSO3F·SbF5;HSO3F等。

d. 固体超酸:硫酸处理的氧化物TiO2·H2SO4;ZrO2·H2SO4;路易斯酸处理的TiO2·SiO2等。

(3) 超酸用途:

a. 非电解质成为电解质,能使很弱的碱质子化(正碳离子)

b. 超酸中,解离出多卤素阳离子I2+、I3+、Br2+等

c. 良好的催化剂

二、含氧酸的稳定性

1、不同的含氧酸的稳定性相差很大,同一元素的含氧酸,高氧化态的酸比低氧化态的酸稳定。如:

HClO4> HClO3> HClO2> HClO

H2SO4>H2SO3 ; HNO3>HNO2

2、氧化还原性:

(1)同一周期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最高价含氧酸氧化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增强。如:H4S i O4

(2)相应价态,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的含氧酸氧化性大于副族元素。

如: BrO4->MnO4-; SeO42->Cr2O72-

(3)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中,低氧化态的氧化性较强。

如: HClO>HClO2;HNO2>HNO3(稀)

(4)在同一主族中,各元素的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大多是随原子序数增加呈锯

齿形升高;如

HNO3 >H3PO4 H6TeO6 ;HClO4H5IO6低氧化态则自上而下有规律递减. HClO>HBrO>HIO

(5) 浓酸的含氧酸氧化性比稀酸强;含氧酸的氧化性一般比相应盐的氧化性强;同一种

含氧酸盐在酸性介质中比在碱性介质中氧化性强.

3. 影响含氧酸(盐)氧化能力的因素:

(1) 中心原子结合电子的能力:含氧酸(盐)的氧化能力系指处于高氧化态的中心原子在它转变为低氧化态的过程中获得电子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它的电负性、原子半径及氧化态等因素有关。若中心原子半径小,电负性大,获得电子的能力强,其含氧酸(盐)的氧化性也就强,反之,氧化性则弱。

同一周期的元素,自左往右,电负性增大,半径减小,所以它们的最高氧化态含

氧酸的氧化性依次递增。

同一族元素,从上至下,电负性减小,原子半径增大,所以低氧化态含氧酸(盐)的氧化性依次递减。高氧化态氧化性锯齿形变化,则是由于次级周期性引起的。(2) 含氧酸分子的稳定性: 含氧酸的氧化性和分子的稳定性有关,一般来说,如果

含氧酸分子中的中心原子R多变价,分子又不稳定,其氧化性越强。含氧酸分子的

稳定性与分子中R-O键的强度和键的数目有关。键的数目越多,R-O键强度越大,

要断裂这些键,使高氧化态的含氧酸还原为低氧化态甚至为单质,就比较困难,所以,稳定的多变价元素的含氧酸氧化性很弱,甚至没有氧化性。

R-O键的强度和数目与R的电子构型、氧化态、原子半径、成键情况以及分子

中带正电性的H原子对R的反极化作用等因素有关。

例如:在HClO、HClO2、HClO3、HClO4系列中,由于酸分子中R-O键数目依

次增加,R-O键键长减小,稳定性依次增加,因而,氧化性随氯的氧化态增加而依

次减弱。HClO>HClO2>HClO3>HClO4

低氧化态含氧酸氧化性强还和它的酸性弱有关,因为在弱酸分子中存在着带正电

性的氢原子,对酸分子中的R原子有反极化作用,使R-O键易于断裂,同理可以解释:①为什么浓酸的氧化性比稀酸强?因为在浓酸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的酸分子,有

反极化作用。②为什么含氧酸的氧化性比含氧酸强?因为含氧酸盐中M n+反极化作

用比H+弱,含氧酸盐比含氧酸稳定。

(3) 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溶液的酸碱性、温度以及伴随氧化还原反应同时进行的

其他非氧化还原过程(如水的生成、溶剂化和反溶剂化作用、沉淀生成、缔合等)

对含氧酸的氧化性有影响。

三、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规律

1、同一盐及其酸稳定性次序是:

正盐 > 酸式盐 > 酸

Na2CO3 > NaHCO3 > H2CO3

分解温度C o ~1800 270 室温以下

2、同一酸根不同金属的含氧酸盐,热稳定性次序是:

碱金属 > 碱土金属 > 过渡金属 > 铵盐

K2CO3 CaCO3 ZnCO3 (NH4)CO3

分解温度C o 1800 825 300 58

3、同一酸根同族金属离子盐,热稳定性从上到下依次递增:

BeCO3 MgCO3 CaCO3 SrCO3BaCO3

分解温度C o 100 350 825 1350 1450

4、同一成酸元素其高氧化态含氧酸盐比低价态稳定

KClO4> KClO3> KClO2> KClO

5、不同价态的同一金属离子的含氧酸盐,其低价比高价稳定:

Hg2(NO3)2>Hg(NO3)2

6、酸不稳定其盐也不稳定,酸越稳定,其盐也较稳定,碳酸盐,硝酸盐,亚硫酸盐,卤酸盐的稳定性都较差,较易分解,而硫酸盐,磷酸盐较稳定。其酸也较稳定,难分解。

如:盐 Na3PO4 > Na2SO4 > Na2CO3 > NaNO3

分解温度C o 不分解不分解 1800 380

用离子极化理论可以对上述规律做出定性解释,金属离子的反极化作用越大,该盐的热稳定性就越差。

四、含氧酸的热分解产物

热分解产物,不仅与酸有关,与其正离子的性质也有关,多数情况下分解为酸酐和金属氧化物或其他产物:CaCO3=CaO+CO2↑

(一)对于硝酸盐的热分解有三种情况:

1、碱金属,碱土金属的硝酸盐分解,产生亚硝酸盐和O2, 如:

2KNO3=2KNO2+O2↑

2、电化学序在Mg-Cu之间的金属,因亚硝酸盐不稳定,其分解产物为M氧化物,NO2

和O2,如:2Pb(NO3)=2PbO+4NO2↑+O2↑

3、电位顺序Cu以后的M,因其M氧化物不稳定,分解产生M单质,如:

2AgNO3=2Ag+2NO2+O2↑

(二)对于铵盐的热分解产物与含氧酸根是否具有氧化性密切相关,若无氧化性,分解成酸酐和其他产物,有氧化性要进一步分解为低价产物。

2(NH4)2CO3=2NH3↑+CO2↑+H2O

4NH4ClO4=2N2↑+6H2O+4HCl+6O2↑

2NH4NO3=N2↑+4H2O+O2

(三)对于稳定酸的酸式盐,热分解失水,形成偏酸盐或焦酸盐。如:NaH2PO4=NaPO3+H2O

2Na2HPO4=Na4P2O7+H2O

五.P区元素的次级周期性

次级周期性是指元素周期表中,每族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从上向下并非单

调的直线式递变,而是呈现起伏的”锯齿形”变化.对于P区元素,主要是指第二.第

四.第六周期元素的正氧化态,尤其是最高氧化态的化合物所表现的特殊性.

1.第二周期P区元素的特殊性

(1)N.O.F的含氢化合物容易形成氢键,离子性较强。

(2)它们的最高配位数为4,而第3周期和以后几个周期的元素可以超过4。

(3)多数有生成重键的特性。

与同族元素相比,除稀有气体外,B、C、N、O、F内层电子少,只有1s2,原

子半径特别小(同一族中,从第二周期到第三周期原子半径增加幅度最大),价轨

道没有d轨道等特点,所以第二周期元素的电子亲和能(E A)反常地比第三周期同

族元素的小。在形成化合键时,在键型、键数和键能等方面也有不同于同族元素的

特殊性,影响到这些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第四周期P区元素的不规则性

最突出的反常性质是这些元素最高氧化态化合物(如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稳

定性小,而氧化性则很强.

第四周期p区元素,经过d区长周期中的元素,此外成增加了10个d电子,次外层结构是3s23p63d10,由于d电子屏蔽核电荷能力比同层的s、p电子的要小,这

就使从G a→Br,最外层电子感受到有效核电荷Z*比不插入10个d电子时要大,导

致这些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第三周期同族元素相比,增加幅度不大。由原子半径引起

的这些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电负性、氢氧化物酸碱性、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盐)的氧化性等性质都出现反常现象,即所谓“不规则性”。最突出反常性质是

这些元素最高氧化态化合物(如氯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稳定性小,而氧化性则

很强。如ⅦA高溴酸(盐)氧化性比高氯酸(盐)、高碘酸(盐)强得多。ⅥAH2SeO4

的氧化性比H2SO4(稀)强,中等浓度的H2SeO4就能氧化Cl-→Cl2,而浓H2SO4和NaCl反应→HCl;ⅤAH2AsO4有氧化性,在酸性介质中能将I-氧化为I2,而H3PO4基

本上没有氧化性,浓H3PO4和I-反应只生成HI。

导致第四周期p区元素性质不规则性的本质因素是因为第三周期过渡到第四周期,次外层电子从2s22p6变为3s23p63d10,第一次出现了d电子,导致有效核电荷

Z*增加得多,使最外层的4s电子能级变低,比较稳定。

3.P区金属6S2电子的稳定性

周期表中P区下方的金属元素,即第六周期的Tl;Pb;Bi;Po在化合物中的特征氧化态应依次为+Ⅲ;+ Ⅳ;+Ⅴ和+Ⅵ,但这四种元素的氧化态表现反常,它们的低氧化态化合物,既Tl(Ⅰ);Pb(Ⅱ);Bi(Ⅲ);Po(Ⅳ)的化合物最稳定.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这是由于这四种元素存在6S2惰性电子对之故,这种现象为西奇威克最先注意到,并称之为”惰性电子对效应”.

产生惰性电子对效应,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结构上考虑主要有:从第四周期过

渡到第五周期,原子的次外层结构相同,所以同族元素相应的化合物性质改变较有

规律。从第五到第六周期,次外电子层虽相同,但倒数第三层电子结构发生改变,

第一次出现了4f电子,由于f电子对核电荷的屏蔽作用比d电子更小,以使有效电

荷Z*也增加得多,6s2也变得稳定,所以第六周期p区元素和第五周期元素相比,

又表现出一些特殊性。

六.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

无机物的水解是一类常见且十分重要的化学性质。在实践中我们有时利用他的水解性质(如制备氢氧化铁溶胶等),有时却又必须避免它的水解性质(如配置SnCl2溶液等)。

无机化合物中除强酸强碱盐外一般都存在着水解的可能性。众所周知,一些典型盐类溶于水可发生如下的电离过程:

M+A-+(x+y)H2O≒[M(OH2)x]++[A(H2O)Y]-

上式中[M(OH2)x]+和[A(H2O)Y]-表示相应的水合离子,这个过程显然是可逆的,如果M+离子夺取水分子中的OH—离子而释放出H+,.或者A—离子夺取水分子中的H+而释放出OH—离子。那将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从而产生一种弱酸或弱碱,这种过程即盐的水解过程。

1.影响水解的因素

(1)电荷和半径

从水解的本质可见:MA溶于水后是否发生水解作用,主要决定于M+和A-离子对配位水分子影响(极化作用)的大小,显然金属离子或阴离子具有高电荷和较小的离子半径时,他们对水分子有较强的极化作用,因此容易发生水解,反之低电荷和较大离子半径的离子在水中不易发生水解,如:AlCl3,SiCl4遇水都极易水解:AlCl3 +3H2O=Al(OH)3+3HCl

SiCl4+4H2O=H4SiO4+4HCl

相反,NaCl, BaCl2在水中基本不发生水解。

(2)电子层结构

我们知道Ca2+,Sr2+和Ba2+等盐一般不发生水解,但是电荷相同的Zn2+,Cd2+ Hg2+等离子在水中却会水解,这种差异主要是电子层结构不同而引起的。Zn2+,Cd2+,

Hg2+等离子是18e-离子,他们有较高的有效核电荷,因而极化作用强,容易使配位水发生水解。而Ca2+,Sr2+和Ba2+等离子是8e-离子,它们具有较低有效核电荷和较大的离子半径,极化作用较弱,不易使配位水发生分解作用,即不易水解。

总之,离子的极化作用越强该离子在水中就越容易水解。有人找到了水解常数的负对数PK h同表示离子的极化能力的Z2/R之间的关系,Na+的Z2/R=2.2×1028C2.M_,PK h=14.48,它基本上不水解,Al3+的Z2/R=43.6×1028C2.M_,PK h=5.14它显著水解,其水解反应式如下:

Al3++6 H2O→[Al(H2O)6] 3+→H3O++[Al(H2O)5OH] 2+生成的配离子[Al(H2O)5OH] 2+还可以逐级水解。此外还可以看到非稀有气体构型(18e-,9—17e-,18+2e-)的金属离子,他们的盐都容易发生水解。

(3)空轨道

我们知道碳的卤化物如CF4和CCl4遇水不发生水解,但是比碳的原子半径大的硅其卤化物却易水解,如:

SiX4+4H2O= H4SiO4+4HX

对于四氟化硅来讲,水解后所产生的HF与部分四氟化硅生产氟硅酸:

3SiF4+4 H2O= H4SiO4+4H++2SiF62—

这种区别是因为碳原子只能利用2S和2P轨道成键,这就使其最大共价数限制在4,并阻碍水分子中氧原子将电子对给予碳原子,所以碳的卤化物不水解。然而硅不仅有可利用的3S和3P轨道形成共价键,而且还有空的3d轨道,这样,当遇到水分子时,具有空的3d轨道的Si4+接受水分子中氧原子的孤电子对,而形成配位键,同时使原有的键削弱,断裂。这就是卤化硅水解的实质,由于相同的理由,硅也容易形成包含SP3d2杂化轨道的SiF62—配离子。

NF3不易水解,PF3却易水解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解释。

硼原子虽然利用2S和2P轨道成键,但是因为成键后在2P轨道中还有空轨道存在,所以硼原子还有接受电子对形成配位键的可能,这就是硼的卤化物为什么会强烈水解的原因。如:BCl3的水解反应可认为是从氧原子的孤电子对给予硼原子开始的;

H2O+BCl3→[H2O→BCl3] →HOBCl2+HCl

↓2 H2O

B(OH)3+2HCl

除结构因素影响水解反应以外,增高温度往往使水解加强,例如,

MgCl2.6 H2O→Mg(OH)Cl+HCl↑+5H2O

Mg(OH)Cl→MgO+HCl↑

再如,FeCl3在水中有部分水解,可以写成为:

[Fe(H2O)6]3++H2O→[Fe(OH)(H2O)5]2++H3O+

或简写为:

Fe3++H2O→Fe(OH)2++H+

但加热后,会进一步水解,最后得到红棕色凝胶状的[Fe(OH)3(H2O)3]沉淀。

由于水解反应是一个可逆平衡,所以溶液的酸度也会影响水解反应的进行。

2.水解产物的类型

一种化合物的水解情况主要决定于正负两种离子水解情况。负离子的水解一般比较简单,下面主要讨论正离子水解的情况。水解产物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碱式盐

多数无机盐水解后生成碱式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水解类型。如: SnCl 2+H 2O=Sn(OH)Cl ↓+3HCl BiCl 3+3H 2O=BiOCl ↓+3HCl (2)氢氧化物

有些金属盐类水解后最终产物是氢氧化物,这些水解反应常需要加热以促进水解的完成,如:

AlCl 3 +3H 2O=Al(OH)3↓+3HCl FeCl 3+3H 2O=Fe(OH)3↓+3HCl (3)含氧酸

许多非金属卤化物和高价金属盐类水解后生成相应的含氧酸,如: BCl 3+H 2O=H 3BO 3+3HCl PCl 5+4H 2O=H 3PO 4+5HCl SnCl 4+3H 2O=H 2SnO 3+4HCl

水解后所产生的含氧酸,有些可以认为是相应氧化物的水合物,如H 2SnO 3,可以认为是SnO 2.H 2O ,TiCl 4的水解产物H 2TiO 3也可以认为是TiO 2. H 2O 。

无机物水解产物类型上的差别,主要是化合物中正离子和负离子对配位水分子的极化引起的。现将离子极化作用和水解产物关系对比如下:

化 作 用 增 强

水解反应有时伴有其他反应而使产物复杂化,这些反应有聚合,配合,脱水和氧化还原等。

(4)聚合和配合

有些盐发生水解时首先生成碱式盐,接着这些碱式盐聚合成多核阳离子,如:

Fe 3++H 2O = [Fe(OH)]2++H +

2Fe 3++2H 2O [Fe 2(OH)2]4++ 2H + [Fe 2(OH)2]4+多聚配阳离子有如下的结构:

Ⅰ Ⅱ (1)[H 2O ·M ·OH 2]2+ (1)[H 2O ·A ·H 2O]2- (2)[H 2O ·M ·OH]+ (3)[HO ·M ·OH] (2)[H 2O ·A ·H]- (4)[HO ·M ·O]- (5)[O ·M ·O]2- (3)[H ·A ·H]

当Fe3+离子的水解作用再进一步进行时,将通过羟桥出现更高的聚合度,以至逐渐形成胶体溶液,并最后析出水合氧化铁沉淀。这类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均呈絮状,十分疏松。这就是因为沉淀中包含着大量的水分,其来源首先就是水合离子内部所含有的那些水分。

有时水解产物还可以同未水解的无机物发生配合作用,如:

3SnCl4+3H2O=SnO2·H2O+2H2SnCl6

综上所述,就无机物的水解反应,可归纳出几条规律:

a. 随正,负离子极化作用的增强,水解反应加剧,这包括水解度的增大和水解反应的深化。离子电荷,电子壳结构(或统一为有效核电荷),离子半径是影响离子极化作用强弱的主要内在因素,电荷高,半径小的离子,其极化作用强。由18电子(如Cu+Hg2+等),18+2电子(如Sn2+ Bi3+)以及2电子(Li+ ,Be2+)的构型过度到9——17电子(如Fe3+,Co2+)构型,8电子构型时,离子极化作用依次减弱。共价型化合物水解的必要条件是电正性原子要有空轨道。

b. 温度对水解反应的影响较大,是主要的外因,温度升高时水解加剧。

c. 水解产物不外乎碱式盐,氢氧化物,含水氧化物和酸四种,这个产物顺序与正离子的极化作用增强顺序是一致的。低价金属离子水解的产物一般为碱式盐,高价金属离子水解的产物一般为氢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在估计共价型化合物的水解产物时,首先要判断清楚元素的正负氧化态,判断依据就是它们的电负性。在P, S , Br ,Cl, N ,F这系列中,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处于右位的为负性。负氧化态的非金属的水解产物一般为氢化物,正氧化态的非金属元素的水解产物一般为含氧酸。

d. 水解反应常伴有其他反应,氧化还原和聚合反应等。

七.无机物的酸分解反应:

1. SO32-+2H+=SO2↑+H2O 3NO2-+2H+=NO3-+2NO↑+H2O

2. S2O32-+2H+=SO2↑+S↓+H2O

3. S22-+2H+=S↓+H2S↑ S x2-+2H+=H2S↑+(X-1)S↓

4. SnS32-+2H+=SnS2↓+H2S↑2AsS33-+6H+=As2S3↓+3H2S↑

2AsS43-+6H+=As2S5↓+3H2S↑2SbS43-+6H+=Sb2S5↓+3H2S↑

5. Mg2Si+4H+=2Mg2++SiH4(g)

6. MgB2+12H+=6Mg2++B4H10+8B+H2(g)↑ Fe2S3+4H+=2Fe2++S↓+H2S↑

八.非金属单质的碱歧化反应:

X2+2KOH=KX+KXO+H2O Cl2+2OH-=Cl-+ClO-+H2O

2F2+2OH-=OF2+H2O+2F-

3I2+6OH-=5I-+IO3-+3H2O

3S+6NaOH=2Na2S+Na2SO3+3H2O

4P+3NaOH+3H2O=3NaH2PO2+PH3↑

Si+2OH-+H2O=SiO32-+2H2↑(与金属铝、锌等类似)

2B+2NaOH+3KNO3(氧化剂)=2NaBO2+3KNO2+H2O

九.含氧酸盐热分解的自身氧化还原规律

含氧酸盐受热分解,如果有电子转移,而且这种转移是在含氧酸盐内部进行的话,

就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如:

2AgNO3=2Ag+2NO2↑+O2↑

1.阴离子氧化阳离子反应

阴离子具有较强氧化性而阳离子又有较强还原性,如NH4NO3,(NH4)2Cr2O7等.

NH4NO2=N2+2H2O(实验室制N2)

NH4NO3=N2O+2H2O

(NH4)2Cr2O7 =Cr2O3+ N2+4H2O

2NH4ClO4= N2+Cl2+2O2+4H2O

Mn(NO3)2=MnO2+2NO

Hg2(NO3)2=2HgO+2NO2

这几个反应都是酸根将NH4+氧化成N2或将低价的具有还原性的Mn2+,Hg22+氧化成MnO2和HgO

2.阳离子氧化阴离子的反应

如果含氧酸盐中阳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而阴离子具有强的还原性,则受热后可能在阴阳离子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AgNO2=Ag+NO2↑

Ag2SO3=2Ag+SO3↑

Ag2C2O4=2Ag+2CO2↑

这里是Ag+将NO2-、SO32-、C2O42-等离子氧化。又如

Ag2SO4=2Ag+SO2+O2↑

HgSO4=Hg+O2↑+SO2↑

在盐热分解较多见主要是Ag和Hg的含氧酸盐易发生这种反应。

3.阴离子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含氧酸盐中阳离子稳定,阴离子不稳定(ClO4-、NO3-、MnO4-),而且相应的酸性氧化物(Cl2O7、N2O5、Mn2O7)也不稳定时,则它们受热时,只能在阴离子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发生电子的转移而使化合物分解,通常为阴离子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分解时,通常有氧气放出

KClO4=KCl+2O2↑

KNO3=2KNO2+O2↑

4KMnO4=2K2MnO4+2MnO2+2O2↑

4Na2Cr2O7=4Na2CrO4+2Cr2O3+3O2↑

碱金属的第五、七族的最高价含氧酸盐特别是多数卤素含氧酸盐,加热时通常按这种方式分解,由于CO2、SiO2、P2O5、O3等分子比较稳定,所以碳酸盐、硅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热分解时一般不放出氧气。

十.含氧酸盐热分解的歧化反应规律

这种类型热分解虽也属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氧化还原反应是发生在同一元素上,结果使该元素的氧化数一部分变高,另一部分则变低,如NaClO、Na2SO3、Cu2SO4等。

1.阴离子的歧化反应:具备三个条件

(1)成酸元素的氧化态处于中间价态;

(2)酸根阴离子必须是不稳定的,而且歧化后元素的价态是稳定的,例如ClO3-

可歧化为Cl-和ClO4-;

(3)含氧酸盐中阳离子必须稳定,它们都是碱金属和少数活泼的碱土金属离子等,

3NaClO=2NaCl+NaClO3

4KClO3=KCl+3KClO4

4Na2SO3=Na2S+3Na2SO4

其中Cl和S发生了歧化

应注意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否则不发生这类反应,如亚硝酸钾和亚硝酸银中,氮原子处中间价态,但由于硝酸根不如亚硝酸根稳定,因此受热时不会发生这种类型的反应.

2.阳离子歧化反应

含氧酸盐中,若阳离子不稳定时,加热也可能发生歧化分解,如:

Hg2CO3=HgO+Hg+CO2

Mn2(SO4)3=MnO2+MnSO4+2SO3

有的在水溶液中进行:

2Cu+(aq)=Cu2+(aq)+Cu

综上所述:在常见的含氧酸盐中磷酸盐、硼酸盐、硅酸盐都比较稳定,它们在加热时不分解,但易脱水缩合为多酸盐;硝酸盐及卤酸盐不稳定,由于它们的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因此加热这类盐会发生不同形式的氧化还原反应,随金属阳离子的不同产物各异,如硝酸盐的几种类型;碳酸盐和硫酸盐等居中,且硫酸盐的分解温度高于碳酸盐,一般含氧酸盐的酸式盐不如正盐稳定。

十一.金属元素高低价转化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除少数金属元素无变价外,其余均有变价。同一金属的多种不同价态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不同,它们都以各自的最稳定状态而存在于溶液中。①处于低价态的金属离子一般以简单的阳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如Pb2+、Mn2+、Fe2+、Bi3+、Cr3+等;②处于中间价态的金属元素大都以氧化物、氧酰离子或相应价态的酸根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如MnO2、PbO+、CrO2-等;③处于高价态的金属元素常以复杂的含氧酸根形式存在,如MnO4-、BiO3-、CrO42-、FeO42-等。这主要是因为同一金属元素离子价态越高,半径就越小,离子电荷与半径的比值越大的离子,对水分子的极化力大。由于极化,使O-H键电子密度减少,易断键,结果,由水配位的金属离子转化为羟基配位的金属离子,进一步转化为氧配位的配合阴离子如MnO4-。如Mn7+←

金属元素高低价态离子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氧化还原的过程。有些氧化还原过程常伴有介质参加,而且介质可影响氧化还原产物。因此水溶液中金属元素的高低价相互转化过程与介质的酸碱性有关,而且存在普遍规律:

1.由低价态化合物转化到高价态化合物,需在碱性介质中用氧化剂氧化低价态的离子,如:

Pb2+--PbO22------PbO2

Bi3+---Bi(OH)3--------NaBiO3

Cr3+----CrO2------CrO42-

Mn2+---Mn(OH)2-----MnO2-----MnO42-

Fe2+--Fe(OH)2----Fe(OH)3----FeO42-

Co2+--Co(OH)2----Co2O3

Ni2+--Ni(OH)2----Ni2O3

在碱性介质中能完成这种转化过程,有几点原因:其一是从电极电势来看在碱性介质中金属的电对较低,其还原态不稳定,还原性较强,易找合适的氧化剂将低价态氧化成高价态.其二是这些元素的高价态在酸性介质中极不稳定,只能在碱性中存在.如Pb4+在酸性介质中不能稳定存在,只能在碱性中以PbO2形式存在, Co3+、Ni3+在酸中也不稳定,只在碱中以Co2O3、Ni2O3存在;Bi3+及HBiO3不稳定,以NaBiO3存在,MnO42-在碱中存在,酸中迅速歧化。因此,碱性条件是形成高价态化合物本身的要求。当然也有一些高价态在酸中稳定,不一定用碱,如

Sn2+-----Sn4+

Fe2+----Fe3+

Ce3+----Ce4+

但只是少数,再如Mn2+转化成MnO4-在碱性介质较易转化,而在酸性溶液中则需很强的氧化剂(BiO3-;PbO2;S2O82-;IO4-等)才能进行.绝大多数金属由低价态转化到高价态需在碱性介质中进行,是主要的制备原则(碱性介质加上强氧化剂是制备高价态的一个原则)

2.由高价态向低价态转化需在酸性介质条件下,用强还原剂将高价化合物还原

如 PbO2----Pb2+

NaBiO3----Bi3+

CrO42------Cr3+

在酸性介质中,电对的值增大,其高价态的氧化性增强,在强还原剂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低价态的金属离子。

2017年中科院生物化学考研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生物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医学、农学、药学及食品等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探讨生物体的物质组成以及分子结构、性质与功能,物质代谢的规律、能量转化及其调节控制等。要求考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生化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及其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及调控方法,理解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了解生物化学的最新进展,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 硕士研究生入学生物化学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题型):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问答题 三、考试内容 1.蛋白质化学 考试内容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20种氨基酸的简写符号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及化学反应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一级、二级、高级结构的概念及形式) ●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的方法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考试要求 ●了解氨基酸、肽的分类

●掌握氨基酸与蛋白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方法(建议了解即可) ●理解氨基酸的通式与结构 ●理解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的类型及特点,四级结构的概念及亚基 ●掌握肽键的特点 ●掌握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掌握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核酸化学 考试内容 ●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及分类 ●核苷酸的结构 ●DNA和RNA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DNA的三级结构 ●RNA的分类及各类RNA的生物学功能 ●核酸的主要理化特性 ●核酸的研究方法 考试要求 ●了解核苷酸组成、结构、结构单位及核苷酸的性质 ●了解核酸的组成、结构、结构单位及核酸的性质 ●掌握DNA的二级结构模型和核酸杂交技术 ●了解microRNA的序列和结构特点 3.糖类结构与功能 考试内容 ●糖的主要分类及其各自的代表 ●糖聚合物及它们的生物学功能 ●糖链和糖蛋白的生物活性 考试要求 ●掌握糖的概念及其分类 ●了解糖类的元素组成、化学本质及生物学作用 ●了解旋光异构 ●掌握单糖、二糖、寡糖和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理解糖的鉴定原理

201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真题无机化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考试试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无机化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3.可以使用无字典存储和编程功能的电子计算器。 一、选择题(以下各小题所列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共20小题,每小题2 分,共40分。) 1. 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易变成黄色的是: (A) AgNO3(B) HBr (C) Na2S (D) NH4SCN 2. 下列各元素中,第一电子亲和势代数值(A1)最大的是: (A) Cl (B) Br (C) He (D) F 3. 下列各物种中,属于N2H5+的共轭碱的是: (A) N2H4 (B) N2H5OH (C) N2H6+ (D) NH3 4. Co2+的价层电子构型是: (A) 3d74s2 (B) 3d7 (C) 3d54s2 (D) 3d10 5. 已知0.01 mol·L?1某一元弱酸溶液的pH=4.55,则该弱酸的K a为: (A) 7.95×10?8 (B) 8.59×10?7 (C) 5.79×10?2 (D) 9.75×10?3 6. 下列各组原子轨道中不能叠加成键的是: (A) p x-p x (B) p x-p y (C) s-p x (D) s-p z 7. 某反应在标准状态和等温等压条件下,在任何温度都能自发进行的条件是: (A) ΔrH mΘ>0,ΔrS mΘ>0(B) ΔrH mΘ<0,ΔrS mΘ<0 (C) ΔrH mΘ>0,ΔrS mΘ<0 (D) ΔrH mΘ<0,ΔrS mΘ>0 8. 反应N2(气)+3 H2 (气)=2 NH3(气) ΔrH mΘ=?92 kJ·mol?1,从热力学观点看要 使H2(气)达到最大转化率,反应条件应该是: (A) 高温低压 (B) 低温低压 (C) 高温高压 (D) 低温高压 9. 已知:?Θ(Cu2+/ Cu)=+0.34 V,?Θ(Cu+/ Cu)=+0.522 V, 那么?Θ(Cu2+/ Cu+) 为: (A) +0.182 V (B) +0.158 V (C) +0.364 V (D) +0.862 V 10. 在下面所列元素中,与氢能生成离子型氢化物的一类是: (A) 碱金属和钙、锶、钡 (B) 绝大多数活泼金属

中科院2000-2004年地球化学考研专业课真题下载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地球中丰度最大的元素是:①铝,②铁,③硅,④氧。 2.按照Goldschmidt元素地球化学分类法,REE是:①耐熔元素,②不相容元素, ③微量元素,④亲石元素。 3.87Rb→87Sr的放射性衰变类型是:①α,②β+,③β-,④γ。 4.232Th放射性衰变的最终产物是:①204Pb,②206Pb,③207Pb,④208Pb。 5.地球现代大气圈中含量最高的组分是:①N2,②O2,③CO2,④CH4。 6.元素丰度单位ppb表示的是:①10-3,②10-6,③10-9,④10-12。 7.地球表面水的最主要存在形式是:①冰盖,②海水,③河水,④水蒸汽。 8.地球形成时锶同位素的初始比值(87Sr/86Sr)0是:①0.699,②0.704, ③0.720,④0.512638。 9.硫同位素国际标准的缩写符号是:①NBS-981,②SMOW,③CDT,④PDB。 10.MORB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是:①俯冲带,②洋中脊,③克拉通,④碰撞造山带。 二、名词解释(任选4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克拉克值 2.丰度系数(Kn) 3.地球的层圈结构 4.相容元素 5.Gibbs相律 6.等时线 7.普通铅 8.稳定同位素分馏系数 三、问答题和计算题(任选3题,每题20分,共计60分) 1.说明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和决定自然体系中元素丰度的最基本元素 2.举例说明稀土元素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3.推导实比平衡部分熔融过程中,熔体相和残留固相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公式 4.任选一种同位素定年体系,说明定年原理和基本的前提条件 5.采用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测温,测得Δ18O石英—金红石=5.6‰,计算温度 t=?(℃)。 已知石英—水体系:10001nα石英—水=2.5×106/T2-1.96 金红石—水体系:10001nα金红石—水=-4.1×106/T2+0.96 (式中温度T的单位为K)。 6.说明研究岩浆形成和演化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1年地球化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任选8题,每题5分,8题共40分) 1.元素克拉克值 2.元素丰度系数(Kn) 3.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层圈结构 4.吉布斯(Gibbs)相律 5.吉布斯(Gibbs)自由能判据 6.REE和HFSE 7.不相容元素 8.非实比部分熔融 9.BABI和CHUR 10.MORB和OIB 11.等时线 12.普通铅

中科院《无机化学》2005-2012考研真题及答案(很清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无机化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3.可以使用无字典存储和编程功能的电子计算器。 一、选择题 ( 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 1.下列各氧化物中,金属的原子轨道中不存在单电子的是: (A) Mn 3O 4 (B) Fe 3O 4 (C) Pb 3O 4 (D) Cr 2O 3 2. 根据软硬酸碱理论,下列金属离子中,最软的酸是: (A) Zn 2+ (B) Ca 2+ (C) Mn 2+ (D) Ni 2+ 3.下列金属中,与汞不能生成汞齐合金的是: (A) Zn (B) Ag (C) Fe (D) Cu 4. 主量子数n=4, m s =1/2时,可允许的最多电子数为: (A) 6 (B) 16 (C) 12 (D) 8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复合反应中,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必定相等 (B) 通常,反应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越快 (C) 加入催化剂,使正反应和逆反应的活化能减小相同的倍数 (D) 反应温度升高,活化分子数减低,反应加快 6. 下列含氧酸盐中热稳定性最差的是: (A) K 2CO 3 (B) ZnCO 3 (C) CaCO 3 (D) Na 2CO 3 7. 下列离子半径从小到大顺序正确的是: (A) Li +< Na +< Mg 2+

2017年中科院地球化学考研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球化学》考试大纲 本《地球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球化学是地质学的重要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各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地球化学是个庞大的学科家族,不仅研究固体地球岩石圈,也研究地球表层的土壤、水系、有机体的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它从微观角度研究宏观问题,探索地球系统物质运动中物质的化学运动规律。研究目标集中于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组成、元素的共生组合及赋存形式、元素的迁移和循环、地球及其它行星形成历史及演化等四大科学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实验方法和分析手段的迅猛发展,地球化学理论发展更加迅速,研究方法更加先进,研究内容日益丰富,能解决的问题也更加宽广。本考试大纲限于无机地球化学范围,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无机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初步了解各项实验分析手段,并能客观地解释实验分析数据,具有从地球化学角度解决地质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化学元素的丰度与分布 1.元素丰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地球的化学组成 3.地壳的化学组成 4.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化学组成 (二)地球化学热力学基础 1.热力学基本定律 2.热力学状态函数 3.自然过程的方向判据 4.热力学平衡系统的表达 5.矿物固体溶液的混合性质 (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微量元素的概念 2.能斯特分配定律 3.岩浆过程中的微量元素 4.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 (四)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1.自然界的放射性同位素

2.放射性衰变定律及地质年代学基本原理 3.各种放射性定年系统 4.同位素封闭温度及冷却年龄 (五)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1.稳定同位素组成和分馏 2.稳定同位素分馏原理 3.主要的稳定同位素系统 4.稳定同位素温度计 (六)地壳与地幔的化学演化 1.地壳和上地幔的基本特征 2.地幔的不均一性 3.地壳的形成和演化 二、考试要求 (一)化学元素的丰度与分布 1.熟悉丰度和丰度体系、丰度系数、丰度各种表示方法(重量丰度、原子丰度、相对丰度)、陨石及其成分分类(铁陨石、石铁陨石、石陨石)等基本内容。 2.熟悉地球的结构模型(地壳、地幔、地核)及各层的细分、地表圈层划分(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地球的化学组成(地球元素丰度计算法、地球元素丰度特征)、地球元素分类(亲铁、亲铜、亲石、亲气、亲生物元素)等内容。 3.了解地壳元素丰度的确定、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不均匀性、随原子序数增大的特征、与整个地球的对比、偶数规则、四倍规则和壳层规则)、元素地壳丰度的意义。 4.大致了解地表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化学热力学基础 1.掌握热力学系统与环境的概念、系统的划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热力学第零定律、第一定律、熵与第二定律、第三定律与绝对熵等基本内容。 2.对状态函数的本质(变化量与具体过程无关的性质)、焓、熵、Gibbs自由能等状态函数有较好的把握。 3.掌握系统自发演化方向的热力学判据(孤立系统的熵判据、任意系统的Gibbs自由能判据)。 4.深入了解地球化学热力学系统热力学平衡的定义、平衡常数、热力学平衡的一般表达式、相律及其地质意义等内容。 5.掌握理想混合、非理想混合、正规溶液的概念、亨利定律、拉乌尔定律等内容。(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牢固掌握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分类、相容元素、不相容元素等概念。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简介 一、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实力雄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领域重要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国家目标和中国科学院建设南方海洋基地的战略部署,原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科研力量迁往广州并入广州地化所,2002年1月全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序列和中国科学院南方海洋基地。 广州地化所具有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等五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2个。全所现有在职职工238人,其

中科技人员195名,研究员4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科学院士1人,“百人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以博士后、博士生为主的流动科技人员近200人。多年来广州地化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及管理人才。 二、主要研究领域: 经过学科凝练,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形成了大陆边缘动力学与矿产资源、海陆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和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探索性研究方向,设有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元素与同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边缘海地质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和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实验室四个创新研究机构。本所以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及其成矿理论、环境科学、矿物学等学科为依托,以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

资源、环境、灾害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性成果。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构造演化与古大陆重建的化学地球动力学;环境同位素地球化学;大陆边缘岩石圈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重要矿产资源的成因和分布规律;海陆相互作用的地球化学过程与现代人类环境、海-陆古环境耦合与全球变化在南海及其陆缘的区域响应;海洋地球化学现场探测技术和特殊条件下的海洋地球化学;地球深部、行星等极端环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化规律和材料学意义及材料研制。 为了推进科学研究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我所还有: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矿物物理与材料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2019年安徽大学[联合培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无机化学(加试)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2019年安徽大学[联合培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无机化学 (加试)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说明:本套考研复试资料由本机构多位高分研究生潜心整理编写,2019年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一、考研复试仿真模拟题 1.①本套考研复试资料没有收集到历年复试真题。请参考本套资料复试题库中的复试仿真模拟题。 说明:复试仿真模拟题严格按照本校复试命题风格、复试题型、复试范围和复试高频考点精心整理编写,复试首选资料。 二、2019年安徽大学[联合培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无机化学(加试)考研复试资料 2.武汉大学编《无机化学》考研复试相关资料 (1)武汉大学编《无机化学》[笔记+课件+提纲] ①武汉大学编《无机化学》考研复试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试复习效率,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②武汉大学编《无机化学》本科生课件。 说明:参考书配套授课PPT课件,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版权归属制作教师,本项免费赠送。 ③武汉大学编《无机化学》复试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试复习针对性。 (2)武汉大学编《无机化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含答案) ①安徽大学[联合培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无机化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反应方程式精编。 ②安徽大学[联合培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无机化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 ③安徽大学[联合培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无机化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计算题精编。 说明:本题库涵盖了该复试科目常考题型及重点题型,根据复试考试要求进行了分类整理汇编并给出了详细答案解析,针对性强,是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3)武汉大学编《无机化学》考研复试模拟题[仿真+预测+冲刺] ①2019年安徽大学[联合培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无机化学(加试)考研复试六套仿真模拟题。 说明:严格按照本科目最新复试题型和难度出题,共六套全仿真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复试首选。 ②2019年安徽大学[联合培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无机化学(加试)考研复试终极预测六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复试复习效果检测使用。共六套核心题库,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复试复习首选。 ③2019年安徽大学[联合培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无机化学(加试)考研复试冲刺狂背六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考研复试冲刺预测。共六套冲刺预测试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最后冲刺首选资料。 三、复试资料全国统一零售价 3.本套考研复试资料包含以上一、二部分(不含教材),全国统一零售价:[¥268.00] 特别说明: ①本套复试资料由本机构编写组按照考研复试大纲、复试真题(回忆)、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整理收集编

201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无机化学考研试题

科目名称:无机化学 第 1 页 共 4 页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大学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科目名称::无机化学 考生须知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3.可以使用无字典存储和编程功能的电子计算器。 一、选择题选择题 (以下各小题所列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以下各小题所列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易变成黄色的是: (A) AgNO 3 (B) HBr (C) Na 2S (D) NH 4SCN 2. 下列各元素中,第一电子亲和势代数值(A 1)最大的是: (A) Cl (B) Br (C) He (D) F 3. 下列各物种中,属于N 2H 5+的共轭碱的是: (A) N 2H 4 (B) N 2H 5OH (C) N 2H 6+ (D) NH 3 4. Co 2+的价层电子构型是: (A) 3d 74s 2 (B) 3d 7 (C) 3d 54s 2 (D) 3d 10 5. 已知0.01 mol ·L ?1某一元弱酸溶液的pH=4.55,则该弱酸的K a 为: (A) 7.95×10?8 (B) 8.59×10?7 (C) 5.79×10?2 (D) 9.75×10?3 6. 下列各组原子轨道中不能叠加成键的是: (A) p x -p x (B) p x -p y (C) s-p x (D) s-p z 7. 某反应在标准状态和等温等压条件下,在任何温度都能自发进行的条件是: (A) ΔrH m Θ>0, ΔrS m Θ>0 (B) ΔrH m Θ<0, ΔrS m Θ<0 (C) ΔrH m Θ>0, ΔrS m Θ<0 (D) ΔrH m Θ<0, ΔrS m Θ> 0 8. 反应N 2(气)+3 H 2 (气)=2 NH 3(气) ΔrH m Θ=?92 kJ ·mol ?1,从热力学观点看要使 H 2(气)达到最大转化率,反应条件应该是: (A) 高温低压 (B) 低温低压 (C) 高温高压 (D) 低温高压 9. 已知:?Θ(Cu 2+/ Cu)=+0.34 V ,?Θ(Cu +/ Cu)=+0.522 V , 那么?Θ(Cu 2+/ Cu +) 为: (A) +0.182 V (B) +0.158 V (C) +0.364 V (D) +0.862 V 10. 在下面所列元素中,与氢能生成离子型氢化物的一类是: (A) 碱金属和钙、锶、钡 (B) 绝大多数活泼金属

中科院微生物考研题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40分) 1、质粒和类核体 2、朊病毒和噬菌体 3、内毒素和外毒素 4、互生作用和拮抗作用 5、古生菌和极端环境微生物 6、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 7、操纵子和基因组 8、芽孢和分生孢子 9、准性生殖和溶原转变 10、O抗原和H抗原 二、是非题,请在()中打“+”表示是,或“-”表示非。(10分) 1、SARS的病原体是噬菌体。() 2、固氮作用是原核微生物特有的。() 3、链霉菌属于真菌。() 4、支原体是细菌的L型。() 5、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6、细菌的基因组是单链DNA。() 7、线粒体是原核生物的呼吸器官。() 8、引起食物腐败的微生物都是霉菌,大多数霉菌对人类有害而无利。() 9、培养基中加入糖蜜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微生物生长的碳源,加入酵母膏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氮源。() 10、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又称磷酸葡萄糖途径,或Warburg-Dichens pathway,它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在于提供细

胞生长和繁殖的能量。() 三、填空题(40分) 1、酵母菌的无性繁殖以()的方式为主,少数酵母菌以()或()繁殖。 2、病毒的主要成分是()和(),不能()繁殖,对()敏感。 3、根据能量来源将微生物分为()营养型和()营养型,利用()为能源的叫自养型,利用()为能源的叫异养型。 4、细菌合成ATP可通过()和()两种途径。 5、无氧呼吸的电子链末端氢受体不是()而是()或(),如()和()呼吸。 6、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性细菌,作用位点是()上的(),青霉素只抑制()时期的细菌。 7、光和细菌分为()和()两大类。红螺菌属于()类群,蓝细菌属于()类群。 8、基因重组,又称为(),是在()水平上的一个概念,是()在分子水平上的杂交,因此,与一般在()水平上进行的杂交有明显的区别。 9、菌根是由()和()共同组成,菌根包括()和()两大类。 10、凡能引起()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均称为病原体。引起霍乱的病原体是(霍乱弧菌),引起梅毒的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病原体的致病能力的强弱用()表示。 四、根据沼气发酵的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沼气发酵器,要求包括关键的微生物功能类群和基本的发酵条件。(10分) 五、问答题(50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无机化学考研真题

科目名称:无机化学 第 页 共6页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无机化学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3.可以使用无字典存储和编程功能的电子计算器 一、选择题 ( 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 1. 金属锂、钠、钙的氢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的相似点是…………………………( ) (A) 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气态产物 (B) 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一种碱性溶液 (C) 在室温条件下,它们都是液体 (D) (A)和(B) 2. 与水反应生成两种碱的化合物是…………………………………………………… ( ) (A) NCl 3 (B) Mg 3N 2 (C) CaO (D) BN 3.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下列各离子中,既可作酸又可作碱的是………………………( ) (A) H 3O + (B)CO 32 ? (C) (D) [Fe (H 2O)4(OH)2]  NH 4+4. 用煤气灯火焰加热硝酸盐时,可分解为金属氧化物、二氧化氮和氧气的是………( ) (A) 硝酸钠 (B) 硝酸锂 (C) 硝酸银 (D) 硝酸铯 5. 下列配离子属于反磁性的是…………………………………………………………( ) (A) [Mn(CN)6]4? (B) [Cu(en)2]2+ (C) [Fe(CN)6]3? (D) [Co(CN)6]3? 6. 已知:H 3PO 4 K 1 = 7.1 × 10-3,K 2 = 6.0 × 10-10,K 3 = 4.4 × 10-13 Na 2HPO 4和Na 3PO 4溶解在水中,其物质的量浓度相同,这溶液的[H +]应是……………( ) (A) 7.1 × 10-3 (B) 6.0 × 10-8 (C) 4.3 × 10-10 (D) 4.4 × 10-13 7. s , p , d , f 各轨道的简并轨道数依次为…………………………………………………( ) (A) 1, 2, 3, 4 (B) 1, 3, 5, 7 (C) 1, 2, 4, 6 (D) 2, 4, 6, 8 8. 试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08年中科院地质地球所考博地球化学+岩石学试题

2008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地球化学 一、名词解释(任选10个,每题3分,共30分) 1. 元素丰度 2. 相容元素:对在岩浆结晶过程〔或由固相部分熔融)中易进入或保留在固相中的微量元素,统称为相容元素。 3. 稳定同位素 4. 微量元素 5. 类质同象 6. 同位素记时体系的封闭温度 7. 半衰期 8. U-Pb同位素体系的普通Pb 9. 温室效应气体 10. 晶格能 11. 分配系数 12. 地幔交代作用 二、简答题(任选5个,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等时线定年方法的原理 2.简述目前锆石U-Pb体系定年的主要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 3.简述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形成环境 4.简述识别地幔岩浆遭受地壳混染的地球化学手段 对玄武岩在岩浆过程中遭受地壳物质混染程度的判别,可以根据地壳中的富集元素Si,Rb,Ba,Th,LREE及同位素比值如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87Sr/86Sr、143Nd/144Nd等进行研究。由于同位素比值不受部分熔融程度和结晶分异作用的影响,因此单纯的岩浆过程应使同位素比值保持常数,而当岩浆中加入地壳物质时才使同位素比值发生变化,同时还与Si02、Rb, Ba, K, Tb等呈线性正相关。Prccrillo等(1989)对巴西南部Parana溢流玄武岩所进行的研究就是应用该方法的成功例于之一(图3.3) 除了上述一些元素外,Marsh (1989)提出了另一些能够判别地壳混染的元素。他根据强烈分异的玄武岩和平均大陆地壳的元素丰度模式图得出一些元素在结晶分异和地壳物质混染双重作用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两种作用都造成玄武岩中含量增加的元素有:K, Rb, Th, LREE. Ba, Zr, Nb等。 ②两种作用都造成玄武岩中含量降低的元素有Cr. Ni. Mg. Ca等。 ③在结晶分异作用下造成富集,地壳混染作用造成玄武岩中含量降低的元素有:Ti,V, Fe. (P) ,由干T、V, Fe, (P) 在变质或流体交代作用下相对不活动,因此在识别地壳混染更可靠 5.简述影响岩浆岩Sr-Nd同位素组成的因素 6.简述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和及其应用 7.简述大气圈和水圈和形成和演化 三、论述题(任选2个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概述同位素分馏,分馏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在地球科学某一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2.论述岩浆作用过程中(部分熔融过程和分离结晶过程)相容元素和不相容元素的变化规律 平衡部分熔融过程微量元素变化的主要特征: 不相容元素在溶体中富集,分配系数越小,富集程度越高;部分熔融程度越低,富集程度越高 不相容元素在残留体中亏损,分配系数越小,亏损程度越高; 相容元素在溶体中的含量低于源岩,分配系数越大,亏损程度越高 分离结晶过程中微量元素变化的主要特征

2019-2020华东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考研详情与考研经验指导

2019-2020华东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考研详情与考研经验指导 学院简介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成立于2015年,下辖化学系、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前身“化学系”成立于1951 年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之初,是由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和同济大学等校化学系部分专业合并组建,是华东师范大学最早成立的理科系之一。 化学院现有教职工143名,拥有一大批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的教师,有教授43名,副教授42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国家长江特聘教授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杰出青年4名,优青4名,青年拔尖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4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3名,上海市东方学者3人。上海市曙光学者5名,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2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9名。 目前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化学学科),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化学)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另加应用化学和化学教育专业共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现有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物理化学),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实验室),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治工程技术中心,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青少年化学科技站。 化学院从2002年开始,除招收师范“化学”专业学生外,新招收“应用”化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2014年,在读研究生460人,本科生630人。多年来,化学系重视本科教育工作,学生历来以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等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多次获得华东师大“大夏杯”、全国“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活动竞赛奖项。 近五年来,化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十五” 、“十一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曙光人才资助计划”等,以及由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或省部级以上的各类成果奖近30余项,申请专利120多项,获得专利30多项,国家二类新药证书10项,有100多项成果通过各级鉴定,30余项成果被转化,出版著作20多部。每年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源论文200篇左右。

2018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岩石学考研真题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2年岩石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岩浆 2.过冷度 3.岩浆建造 4.同化混染作用 5.斑状结构 6.变质相 7.接触变质作用 8.变质结晶作用 9.层流和紊流 10.胶结作用 二.填空(每题3分,共30分) 1.常见的火成岩矿物的种类包括:,,,,,,。 2.里特曼岩系指数的计算公式:。 3.岩浆分异作用的主要方式包括:,,,。 4.火成岩的分类基础主要是:,,,。 5.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必须考虑四个因素:,,,。 6.变质岩的结构类型繁多,按成因可分为四大类:,,,。 7.冲击变质作用是由陨石冲击而产生的一类变质作用,极高的,极大的,极短的是作用的主要特征。 8.查明变质岩原岩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9.层理构造可按层内粒度递变特征划分为:,,,。 10.鲍玛(Bouma)提出浊流的形成和运动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花岗岩类型划分的现状

2.简述鲍温(Bowen)反应系列的内容及其局限性 3.简述沉积岩的化学成分特征及形成环境对这些特征的影响 4.试述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的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动力学意义 QQQQ普通地质学整理 1.①地球内部密度向下渐增,但是不均匀增加。在400km、600km、2900km和400km处有明显增加,2900km处变化最大,地心为 13g/cm3。 ②重力,在2900km深度以内,重力大致随深度增加,但有波动。2900km深度到地心,重力逐渐变小,地心重力为0. ③压力,从地表至地心逐渐增加,10km为3000atm,35km为10000atm,2900km为150万atm,地心为370万atm。 2.内部圈层划分:地壳与地幔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为古登堡面。 3.陆地地形 ①山地(低山<500~1000m>,中山<1000~3500m>,高山<大于 3500m>);沿两大地带分布,一为环太平洋两岸地带,二为从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再到南亚地带。 ②丘陵(一般仅数十米,最高200m),属重峦叠嶂低矮地形,如东南丘陵,川中丘陵。 ③平原海拔较低的宽广平坦地区,海拔多在0~500m,海拔0~200m 叫低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200~500m叫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④高原海拔500m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面积比较辽阔的

中科院地质所2012年硕士研究生通过复试(拟录取)名单公示

(第一批) 经过各复试小组对上线考生的资格审核和复试,所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对考核和体检结果进行审议,综合考虑初试复试成绩确定招收3月27日第一批参加我所复试的2012年硕士研究生通过复试(拟录取)名单,现予公布: 余景锋、姜建飞(地球动力学)、崔向攀、王进、张文伟、张明辉、周小鹏、闫子超、胡晓亚、严君、徐小兵、邢宝山、段耀晖、蒙伟娟(地球动力学)、娄辛辉、宋鹏汉、侯杰、朱昌波、姚新、刘抗抗、涂小磊、马赛、郎雪、李月明、李玮、姜光政、倪玲梅、李春荣、王欣平、谭舟、杨刘杨、刘鹏、高婷婷、吴建育、高强、朱庆增、邹亚菲、邓小龙、张轩、刘锋、石晓闪、郗鹏程、田恒次(岩石学)、徐希阳(岩石学) 兰州油气研究中心: 赵恒、贺聪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穆纳尔丁.托合提 (第二批) 经过复试小组对我所部分专业院内调剂考生的资格审核和复试,所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对考核和体检结果进行审议,综合考虑初试、复试成绩确定以下四位考生通过我所复试(拟录取),现予公布: 矣雷阳胡宗达赵岩杨娜 备注:如发现考生本人材料虚假、严重违法违纪等情况,我所有权取消其录取资格。公示期为2012年4月17日至2012年4月23日,经公示无异议的该名单将上报研究生院,审批后将于2012年6月中旬发放硕士录取通知书,凭录取通知书附调档函转档,不提前接收学生户口、档案及党团组织关系,不接收此类咨询。请注意关注我所网站6月份发布的相

关通知。 教育处招生咨询电话:82083062 研究所招生监督电话:82998215 研究生院招生监督电话:88256714 北京教育考试院招生监督电话:82837219 硕士推免生、直博生通过面试 根据教育部、中科院研究生院相关文件精神,本着“公平公正、全面衡量、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经过我所各面试小组对考生的资格审核、体检以及面试等综合考核,所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对考核结果进行审议,最终确定以下38名同学获得我所2012年硕士推免生拟录取资格、14名同学获得直博生拟录取资格(直博生占用博士招生指标),名单公示如下(排名不分先后,公示期一周): 2012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序号姓名专业序号姓名专业 1刘康海洋地质20赵文岩石学 2戴梦雪固体地球物理学21刘瑞麟成矿与资源 3高英杰固体地球物理学22刘云龙成矿与资源 4耿明会固体地球物理学23张夏楠成矿与资源 5郭希固体地球物理学24钟世华成矿与资源 6李政固体地球物理学25黄泰誉沉积学 7马晓娜固体地球物理学26樊龙刚大地构造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819无机化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无机化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化工及材料学科类专业的硕 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并能很好地解释无机化学中的一些现象和事实,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试卷结构 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等 考试内容: 1.物质状态 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了解实际气体的van der Waals方程,由分子运动论推导理想气体定律;掌握液体的蒸发,沸点;了解 晶体的外形与内部结构。 2.原子结构 理解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波粒二象性,几率密度和电子云,波函数的空间 图象,四个量子数,多电子原子的能级。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及其与元素 周期表的关系,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3.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掌握离子键的形成与特点,离子的特征,离子晶体,晶格能;掌握共价键的本质、原理和特点。灵活运用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理解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理解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属键的共性改价 理论和能带理论,金属晶体;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离子的 极化,氢键。 4.氢和稀有气体 了解氢的成键特征,氢的性质、制备方法,氢的化合物氙的性质及化合物,稀 有气体的空间结构。 5.化学热力学初步 熟练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可逆途径; 灵活运用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盖斯定律,生成热与燃烧热,从键能估算反应热;了解反应方向概念,理解反应焓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状态函数熵和吉布斯自 精都考研网(专业课精编资料、一对一辅导、视频网课)https://www.360docs.net/doc/9d8233299.html,

2014年中科院考博地球化学真题

2014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卷 科目名称:高等地球化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上,写在本试卷纸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 (每题2分,共40分): 2.范德华作用力 1.戈尔德施密特元素地球化学分类中 的“亲铜元素”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4.化学势(μ) 5.Gibbs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 6.岛状硅酸盐矿物 7.稳定同位素分馏8.元素配分系数(D) 10.球粒陨石及CAI 9.上地幔主要矿物(只列三个,优先列 含量多的) 11.月球成因的“Giant impact”假说12.地幔柱 13.PREM(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14.α衰变和β衰变 Model) 15.俯冲带16.软流圈(Asthenosphere) 17.铂族元素(PGE)18.干酪根(Kerogen) 19.C3和C4植物20.天然气水合物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40分,只需简述): 1.地球的圈层结构 2.热力学第二定理(提示:它又称熵增加原理) 3.地壳元素丰度的计算方法。 4.元素起源的最主要过程和场所。 5.地幔与地壳物质交换的证据。 6.应用放射性衰变计时的基本原理及其假设。 7.等时线测年龄方法 8.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洋岛玄武岩(OIB)的差异。 9.影响矿物之间稳定同位素平衡分馏的主要因素。 10.溶解速度和溶解速率常数的区别。 三、论述题(任选2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多答以得分最 少2题计算) 1.试论述稳定同位素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2.试论述稳定同位素在矿床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3.试论述主要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方法。 科目名称:高等地球化学第1页,共1页

中科院地质所2014年硕士研究生通过复试(拟录取)名单公示

(第一批) 专业名称编号考生姓名考生编号总成绩备注 固体地球物理学1 黄卫航800014075000085 88.2 2 姜博午800014075000065 87.3 3 张元萍800014075000069 87.3 4 付博烨800014075000008 86.5 5 杜亚楠800014075000079 84.4 6 何熹800014075000111 83.4 7 林羿800014075000042 82.9 8 刘建光800014075000041 82.7 9 姜重昕800014075000052 82.4 10 何国丽800014075000043 81.4 11 聂仕潭800014075000033 81.1 12 侯东洋800014075000077 80.7 13 高一帆800014075000110 80.7 矿产普查与勘探14 翟媛媛800014075000011 82.2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15 黄柯800014075000103 80.5 16 李昌昊800014075000022 78.6 17 陈晨800014075000116 78.4 18 卢杰河800014075000058 77.7 19 谢梦雨800014075000029 76.1 20 孙宝璐800014075000068 75.4 第四纪地质学21 杨帆800014075000089 82.9 22 张仲彦800014075000054 80 23 江奇达800014075000121 79.2 地球化学24 张婷800014075000066 75.9 25 廖鑫800014075000014 73.5 26 刘子恒800014075000010 72 构造地质学27 宋帅华800014075000086 83.3 28 李睿800014075000102 80.3 29 王裔800014075000051 73.1 30 张超800014075000025 69.2 海洋地质学31 李咏晨800014075000053 77.2 地质工程32 郭艺800014075000091 86.3 33 程雅星800014075000090 79.8 34 余冲800014075000017 76.2 少数民族骨干

2017年中科院矿床学考研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矿床学》考试大纲 本《矿床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矿床学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应用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和区域成矿等五大部分。 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矿床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矿床类型及矿种的主要用途、分布规律、地质特征、成矿作用与控矿构造特点,了解其在勘查评价中的应用。分析理解矿床(组合)与岩石组合的内在联系。了解现代地球化学方法及其在解决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时代问题中的应用。熟悉部分典型矿床案例并能进行剖析,了解并初步掌握现代矿床学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工作与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矿床问题。 一、考试内容 (一)矿床学引论与矿床学的基本问题 熟悉矿床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矿床品位的动态变化、矿质来源、成矿流体、成矿作用的主导因素,掌握矿床成因与工业分类等知识。了解稳定同位素研究在研究成矿条件与矿质来源中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二)岩浆熔融、结晶分异与岩浆矿床 岩浆作用过程,Cr、Cu-Ni、PGE等矿床的特点、成矿专属性。 (三)花岗岩矿床与伟晶岩矿床 花岗岩的分类与成矿,岩浆分异与演化作用,W、Sn、Mo、REE、Li、Be、Ta等矿产的特点。 (四)热液作用与热液矿床 斑岩矿床、矽卡岩矿床、热液脉状矿、浅成低温金银矿床特征与热液蚀变 类型、分带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五)现代海底热泉成矿作用与古代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 火山结构、围岩蚀变、火山岩岩性与成矿元素组合、现代海底热泉活动等。(六)沉积矿床与层控矿床 含机械沉积砂矿、蒸发沉积盐类矿床、化学与生物沉积矿床、喷流沉积 作用、盆地演化、流体运移与成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