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

2. 学会从文学作品中体会故乡情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了解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提问:“故乡”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分享对故乡的印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故乡》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我”与故乡的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3. 讲解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如故乡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故乡对自己的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五、感悟故乡情怀(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乡情怀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故乡》,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故乡情怀。

故乡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故乡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14.故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⑵了解对比手法⑶领会经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2、情感与价值:培养先生热爱本人的家乡,建设本人的家乡。

3、过程与方法:采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先生理解人物抽象及小说主题。

二、教学重点:分析闰土这一人物抽象难点:理解对比的写法。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曾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闰土的人物抽象。

讲新课前,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描绘一下鲁迅的故乡。

1.课前练笔鲁迅笔下记忆中的“故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同学们,你能用本人的言语来描绘它的美丽吗?它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戴着“明晃晃”的、“雪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雪地上各种颜色的鸟: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颜色不是艳丽的、明丽的,任何两种颜色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言语)讨论:①少年闰土的表面是怎样的?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⑤少年闰土具有甚么样的特点?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言语、神情)讨论:①闰土的表面发生了甚么样的变化?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甚么样的变化?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甚么样的变化?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甚么样的变化?⑤中年闰土具有甚么样的特点?考虑:我从文中,看出闰土是的人。

5、甚么缘由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6.小结:小说经过表面、动作、言语、神态等多角度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抽象。

初中故乡课文教案

初中故乡课文教案

初中故乡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词和短语,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2)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歌曲等引导学生回忆故乡的风土人情。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故乡的特色和故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短语。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或表达技巧,进行示范讲解。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故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创作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6.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撰写一篇读后感。

3. 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一次故乡文化调查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语文故乡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语文故乡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语文故乡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图画、文字、音乐的结合,展示自己的家乡风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让学生了解自然与人文景观,通过有机整合语言艺术活动和非语言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启迪学生的创造力。

3、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和文化传承,倡导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自信,发现自身文化特色,尊重他人文化价值。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础,通过有关课文和图片,组织学生进入“故乡”主题,探究家乡的山、水、田、园、城、村、人等景点和故事,有机整合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文化,感受家乡乡土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①掌握故事,挖掘文化内涵。

②运用图画和语言进行综合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倡导多元文化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过程:1、热身:播放家乡风光视频,激发学生情感,轻松愉悦地进入教学主题。

2、教学设计:1)展示:教师通过播放家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逐个描绘图片中所展现的风景或场景,有序展开学生情感教育,从而体验到家乡的情感。

2)核心教学:a、视听交流。

b、商量和填写电子档。

3)巩固:教师设计有关家乡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题材的绘画课程,让学生借助图画,实现对故乡美好的表达。

4)拓展:利用家家有故事,家家有传承的家传古谣,展开音乐课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寻找与自己生活现实的共鸣。

五、教学手段:图片、媒体课件、小黑板、电子档、反思小结、轮播图等。

六、教学反思:本次课程教学,使学生发现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对家乡情感的热爱,并且在语言和非语言表现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育变得更加有趣。

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还需要为家庭和父母设想更多的教育机会,并且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创新,发掘自己的文化潜力。

七、课堂感悟:学生在家乡教育过程中,既有他们的家庭生活经验,又充满了对世界的想象和探究,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担忧。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尊敬的教师,以下是针对《故乡》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故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故乡》的主题和内涵;2. 培养学生对于故乡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通读《故乡》,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2. 作者背景: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3. 语言表达:分析作家的语言手法,理解其中的意义;4. 文学鉴赏:分析故事背后的哲理和文化内涵;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课将学习的文学作品《故乡》,引导学生先思考并回答关于故乡的问题,为学习创造背景。

2. 阅读与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阅读《故乡》,并且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故事中所描绘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c) 故事还包含哪些主题和问题?d) 故事中有没有你感同身受的地方?每个小组可以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3. 作者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对于理解故事有何帮助。

4. 语言表达(15分钟)教师将选择几个关键的段落,让学生分析其中语言表达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可以注意以下方面:a) 描述的细节和用词的特色;b) 描写的句式和修辞手法;c) 这些语言手法有何作用。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 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故乡》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学生可以思考以下问题:a) 故乡与人对于过去的认同和回忆;b) 作品中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c) 作品中的暗示和隐喻;d) 作品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个人写作方式表达他们的理解和思考。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思考:故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人生的发展和进步有什么启示?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故乡》,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于故乡情感的认知和理解。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2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2

巧用对比显主题——《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整合阅读一、导入新课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创作了一首抒情诗,这首小诗的手法非常简单,但却鲜明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接下来就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小诗,并思考作者运用了哪种手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首简单的小诗让学生有的人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思考填空:作者运用(表现手法),体现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人名)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批判)。

明确概念:对比,就是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二、学习目标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三、精读引领环节一:读文知“变”1.快速默读《故乡》,圈点勾画相关句子,体会“我”再次回到故乡,发现发生了哪些变化?2.合作交流填写表格?PPT显示环节二:读人明“变”他们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苦难(2)封建礼教和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在她们的精神上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使他们麻木、使他们忍气吞声(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时间,以此推导出十年前的辛亥革命,从而让学生回忆相关的历史背景)环节三:“变”中取法学生参照以下格式明确主题:本文通过,描写了,揭示(表现/歌颂)了。

三.佐文印证参照《故乡》,速读《我的叔叔于勒》,完成下图。

PPT展示:背景材料补充本篇文章发表于1883年。

2024版《故乡》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2024版《故乡》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01背景与作者简介Chapter时代背景0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020304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等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被誉为“民族魂”作者生平及主要成就010204创作背景及动机鲁迅的故乡情结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通过文学作品揭示社会弊端,唤起民众觉醒以“我”为视角,展现故乡的变迁与人性的扭曲探讨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和毒害,呼唤新生活的到来03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闰土形象杨二嫂形象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情感表达主题思想03文学手法与技巧分析Chapter比喻拟人排比030201修辞手法运用描写技巧展示细节描写色彩描写感官描写叙事策略探讨回忆与现实交织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叙事,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和时代变迁的感慨。

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故乡的小人物、小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开放式结尾留下悬念和思考的空间,让读者在回味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乡的意义和价值。

04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体现Chapter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01突出方言、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02探究故乡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031 2 3弘扬家庭美德和亲情观念倡导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传递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社会价值观念反映当代意义启示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故乡变迁01探讨乡村振兴与故乡发展02启迪学生对故乡文化的创新思考0305跨学科拓展与应用举例Chapter历史学视角下的《故乡》解读时代背景分析通过介绍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揭示社会变革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地域文化特色探讨作品中呈现的地域文化元素,如民俗、方言等,以及它们对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塑造作用。

历史事件与人物关联分析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探讨它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影响。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故乡
教案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特点;
2.理解故乡的意义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散文的特点和特点
-理解故乡的意义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文《故乡》
-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参考资料
-打印的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描绘故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回忆。

-启发学生讨论故乡对一个人的意义和情感的重要性。

第二步:阅读理解(30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故乡》一文。

-整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他们的理解。

第三步:分析文本(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故乡》的文本结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写作训练(30分钟)
-学生以《故乡》为题材,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和回忆。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素材,例如写作框架、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作文,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课中的学习成果,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
1.鼓励学生分组或个人采访家乡老人或父辈,了解他们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并展示采访结果。

2.结合其他散文作品或小说,帮助学生扩展对乡愁和故乡的理解。

3.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他们通过朗诵来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教学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故乡》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故乡》优质课教案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形象,探究故乡人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2.以“故”为主线,分析故乡不同时期给“我”的不同感受,并由此引出小说主题探讨,进一步理解主旨。

教学重点:分析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形象,探究故乡人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以“故”为主线,分析故乡不同时期给“我”的不同感受,并由此引出小说主题探讨,进一步理解主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我考考大家,故乡是什么意思?(原本的家乡。

也就是说“故”的意思是:原来的,本来的,以前的。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看看“迅哥儿”本来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强调一下,在看大家的预习作业时,我发现有很多同学提问时,说的都是“鲁迅”如何如何。

这是一篇小说,所以只能说迅哥儿或者“我”怎样,却不能说鲁迅先生如何。

)二.课文分析:1.“我”原本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有景有人,你能说说它们留给“迅哥儿”的印象吗?(连第一部分,一共5分钟)景物伙伴人物邻居①景色美丽: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②伙伴平等、融洽、和睦:“迅哥儿”,小英雄③邻居恬静、美丽、端庄: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女神形象)大家概括得很精准,的确,这样一个故乡,让人怀恋。

不过,当“迅哥儿”阔别故乡二十多年重返故乡时,情况似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看到5号同学是这样写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物非人也非。

”2. 再读课文,说说“我”的故乡现在是什么样的?哪些人物及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7)①景色萧索: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②伙伴隔膜:“老爷”——木偶人为什么长大后,我和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32号同学等13人请找出能全面概括闰土的变化的一个词?——木偶人(木讷,拨一拨,动一动,没有自己的思想)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语段。

《故乡》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middot;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middot;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middot;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要求1middot;明确教学重点2middot;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middot;做好预习教学重点1middot;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middot;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1middot;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middot;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

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分析:这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

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只要大家一起去斗争、实践,就能创造出一条美好的生活道路。

这种富有哲理的议论,使小说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亮色,起了鼓舞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的作用。

)教具准备少年闰土画像课时安排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分组讨论预习题。

3、4课时:精读课文,全班讨论,理解文章主体思想。

预习作业1middot;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2middot;小说的要素是: 、、。

3middot;故事情节分为、、、。

4middot;《故乡》选自《》,作者,写于,在这前十年,中国爆发了革命。

5middot;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

《故乡》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故乡》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 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14
探究主题,领悟情感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如“故乡情结”、“社会变革与人性的关系”等。
通过分析文中的情感表达、象征手法等,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2024/1/24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实现情感的共鸣和 升华。
分组讨论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围绕《故乡》的主题和情节展 开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展示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 汇报讨论成果,展示小组对《故
乡》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互动点评
其他小组和教师可以对汇报内容 进行点评和提问,促进课堂交流
和思维碰撞。
2024/1/24
21
角色扮演与体验
2024/1/24
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通过讲解重点词句、分析修辞 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 本内涵。
13
分析人物,把握形象
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 表现等,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文章 主题的关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024/1/24
问题提出
教师围绕《故乡》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主人 公的成长经历、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的创作意图等。
学生回答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给予及时 的反馈和评价。
互动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2024/1/24
鲁迅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故乡》写于1921年,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鲁迅的生平介绍、小说创作的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把小说的标题定为《故乡》?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其内容并说明推荐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故乡》,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4 故乡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4 故乡 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课型:教读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于教读课文。

本单元通过少年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意在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而《故乡》一文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后十年。

封建统治虽已被推翻十年了,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观念的余毒还很深。

小说通过返乡的成年人“我”的视角,展现出故乡人事的一幅幅画面,举目所见,呈现的是一派萧条、破败、沦落的景象。

正因为目之所触、心之所感无不悲凉,“现在”与“过去”的强烈对比寄寓着作者对旧中国及其人民命运的无限关切与深沉思索。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出自小说集《呐喊》,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振臂高呼地呐喊,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病症,在国民的麻木沉默中发出了鲁迅式呐喊,让人顿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

纵使他对未来的希望仍是虚渺的,但他变革现实的决心是坚定的。

本文的特色是以一个时间横截面的片段作为人物一生的缩写和密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原作者留白或未交待的情节成了搭建教学支架的关键。

笔者期望根据人物性格和具体语境,通过合理的想象补出空白部分,让学生走进小说、读懂小说。

且刘安海与孙文宪先生所著的《文学理论》中说过:“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如果不用想象和理解将不确定的部分予以确定,将各层次上的空白予以填补,将被省略的联系予以恢复,将不连贯的图景予以整合,他的阅读就很难进行下去。

”因此笔者选择了想象与补白作为理解人物的主要教学支架,旨在借本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实录的教授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但是学生对鲁迅作品和小说已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不感到陌生。

但学生也容易根据浅显的阅读经验给人物盲目贴标签,忽略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鲁迅曾说:“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方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如联结《骆驼祥子》的阅读经验来感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动荡社会时局),并引导学生获得鲜活、真实的阅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小说内涵的理解,获得对人生社会的思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课文分析:1、《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3、掌握对比的方法,把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20年前与后的外貌描写在书上画下来,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差异,进而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最后在他们的性格变化中理解小说的主题。

4、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解决办法:以课堂上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

二、学习目标: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文: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2、1840年鸦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故乡试讲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故乡试讲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故乡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故乡的内涵及重要性,明确个体与故乡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阅读和理解有关故乡的文章。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故乡的概念与内涵。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其对故乡产生深刻的感情体验。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材《故乡》、笔、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故乡的了解与感受,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

2. 阅读课文(10分钟)教师让学生认真阅读《故乡》这篇文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对故乡的描写。

3. 分组合作(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文字表达故乡的感受,并用教材上的词汇或短语进行朗读。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4. 展示讨论成果(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其他小组分享他们的感受和阅读表达,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交流。

教师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表达进行适度引导和纠正。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故乡的理解逐渐深入,加深学生对故乡情感的沉淀和产生。

6. 练习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写一篇短文,表达和描绘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和情感。

要求学生用准确的词汇和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故乡的文章,准备对文章中的问题进行回答。

五、板书设计故乡试讲教案知识目标:理解故乡的内涵及重要性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对故乡的感情体验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故乡的概念和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明确了个体与故乡的关系,培养了对故乡的情感。

初中人教版语文故乡教案

初中人教版语文故乡教案

初中人教版语文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理解课文内容。

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文学鉴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以故乡为题材,写一篇短文。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欣赏。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发展。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4. 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故乡教案 (2)

故乡教案 (2)

故乡教案一. 教案概述本教案以故乡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故乡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家国情怀。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全面的教学内容,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故乡。

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描述故乡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等基本特点。

–了解故乡的历史文化背景,知晓故乡的名人和历史事件。

–熟悉故乡的传统习俗、特色食物等文化元素。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故乡的特点和特色。

–学会运用地图等工具,定位故乡在全国的位置,以及周边各个地区的位置关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三. 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故乡的地理特点–地理位置:介绍故乡所在的具体位置和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

–地貌:描述故乡的地貌特点,如山地、平原、河流等。

–气候:了解故乡的气候类型和季节变化。

–自然资源:介绍故乡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2.故乡的历史文化–历史背景:展示故乡的历史发展概况,如建城年份、重要历史事件等。

–名人事迹:介绍故乡的著名人物和其事迹。

–历史遗迹:介绍故乡的历史遗迹,如古建筑、碑碣等。

3.故乡的文化特色–传统习俗:了解故乡的传统习俗,如节日庆祝活动、婚嫁习俗等。

–特色食物:介绍故乡的特色食物及其烹饪方法。

–民间艺术:了解故乡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如歌舞、戏曲等。

四. 教学活动1.地理实地考察–借助地图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亲身感受故乡的地理特点,学生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地形地貌等方面的知识。

2.历史文化展示–学生可自由组成小组,展示故乡的历史文化,包括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等。

通过展示,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传统习俗体验–学生通过学习故乡传统习俗,组织实际参与其中,比如模拟节日庆祝活动,亲身体验故乡的传统文化。

故乡 优质课教案

故乡 优质课教案

《故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教学方法: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相关课件及参考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幻灯1)俗话说“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我们又知道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故乡,与故乡的闰土、杨二嫂相知交流,去解开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密码。

(揭示目标幻灯片2)二、初识人物:(自主学习)1、运用你从课本中获得的信息亲自动手为闰土这张档案卡片补充完整。

(幻灯片3)2、根据卡片上内容分别说说少年闰土、中年闰土的性格特征?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小英雄;中年闰土:愚钝、麻木木偶人。

3、《故乡》里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总结一下她的外貌及性格特征。

(幻灯片4)外貌:西施圆规”职业与性格:美貌招生意无业泼悍、放肆、尖刻、自私4、通过对闰土、杨二嫂身份的认证,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小说通过什么方法来展现他们变化的?(幻灯5)变对比三、了解人物(合作探究)1、闰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用文中话回答。

这他的变化说明了了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派代表发言。

(幻灯片6)(“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

2、(幻灯片7)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小说在刻画这个人物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

(幻灯片8)明确:(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描写语句分析见课件);3、“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情”离别故乡二十年,故乡的人变了,故乡景变了没有?你是怎么知道的?(幻灯片9)明确: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及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1)俗话说“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我们又知道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故乡,与故乡的闰土、杨二嫂相知交流,去解开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密码。

(揭示目标幻灯片2)
二、初识人物:(自主学习)
1、运用你从课本中获得的信息亲自动手为闰土这张档案卡片补充完整。

(幻灯片3)
2、根据卡片上内容分别说说少年闰土、中年闰土的性格特征?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小英雄;中年闰土:愚钝、麻木木偶人。

3、《故乡》里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总结一下她的外貌及性格特征。

(幻灯片4)
外貌:西施圆规”
职业与性格:美貌招生意无业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4、通过对闰土、杨二嫂身份的认证,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小说通过什么方法来展现他们变化的?(幻灯5)
变对比
三、了解人物(合作探究)
1、闰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用文中话回答。

这他的变化说明了了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派代表发言。

(幻灯片6)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

2、(幻灯片7)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小说在刻画这个人物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

(幻灯片8)
明确:(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描写语句分析见课件);
3、“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情”离别故乡二十年,故乡的人变了,故乡景变了没有?你是怎么知道的?(幻灯片9)
明确: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美丽)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阴晦)4、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
(总结: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
5、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人失望呢?(学生讨论)(幻灯片10)
总结:心情在作怪。

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6、那么“我”在文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我对闰土的态度怎样?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故事的叙述者、线索人物;悲哀中同情;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四、走进社会(拓展训练)
与闰土对话(幻灯片11)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

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师生畅谈新农村:如
⑴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⑵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⑶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⑷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五、(幻灯片12播放音乐明天会更好)
小结:“故乡”是旧中国人精神的反映。

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
愚钝,表现了旧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我们新一代的中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六、(幻灯片12)
课外练笔:(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做一题)
1、运用本所学知识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你身边的一个人物。

2、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

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七、板书设计
故乡
小英雄闰木偶人
天真、活泼土愚钝、麻木
西施杨圆规


儿时现在

美丽(对比) 阴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