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文化保护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市古城区历史文化保护

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早期中国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先后有商朝

以及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七朝在此建都,故安阳素有“七

朝古都”之称。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

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截至2015年安阳拥有两项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殷墟和中国大运河(永济渠)。

关键词:彰德府城;保护价值;古城现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对象和背景

1.1 研究对象

彰德府城,也称安阳古城。安阳历史悠久,第一个城当是商代河亶甲居相

之都城,然后是盘庚迁殷之殷都城。自从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奉拔魏

宁新中(今安阳城东20多公里的汤阴县故城一带),更名为安阳,前236年秦将王翦等又克安阳,始建安阳城。398年,在今安阳城西南烧盆窑村一带,建

安阳城。580年杨坚焚邺城,将邺官府和所有居民全迁安阳城,安阳城于是称邺,为相州。此后安阳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

为新邺城。

1. 2 研究背景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秦将王翦等又克安阳,始建安阳城。

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把安阳县划入邺县,自此安阳县并入邺县

直到590年(重置安阳县)共56年时间。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今安阳)总管尉迟迥,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

相州、魏郡和邺县及所有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从此安阳城代替邺城成为这

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新邺城。

因邺县、魏郡、相州长期治邺城,在人们的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种习惯认识,即它们的治所就叫邺城,又因古邺城已不复存在,特别是邺县移治安阳后,安

阳城自然就成了新的邺城。隋唐以后的邺、邺城、邺下、邺中都是指的安阳城,如李白《邺中赠王大》中的“邺中”及杜甫《石壕吏》诗中“三男邺城戍”等。

宋景德三年(1006年),增筑安阳城(包括今安阳城和北魏天兴元年之安阳城)周长19里。金代将安阳改为彰德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将安阳城改筑

为彰德府城。

明彰德府城,呈方形,周长9里113步,裁得原宋安阳城之半。墙高2.5丈,厚2丈,外砖内土。有四门:东曰“永和”,西曰“大定”,南曰“镇远”,北曰“拱辰”,门上各建有楼,又建4个角楼,40个敌楼, 63个警铺。城外周围有护城河,阔10丈,水深2丈。城中央建雄伟壮观的三重檐鼓楼,北大街中段建钟楼。城内街道90多条,主街道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东西大街,全长1 6 5 7米,南北大街,全长1 5 4 8米。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有9府1 8巷7 2胡同之说。

所谓九府,即六府、平府、西府、老府、林府、铁拐府、娘娘府、洛阳府

和学儒府。十八巷,即乔家巷、小颜巷、丁家巷、唐子巷、纪家巷、竹杆巷、

仁义巷、裴家巷、西钟楼巷、东钟楼巷、西冠带巷、东冠带巷、豆腐巷、卜府巷、三义巷、、鹅脖巷、夹巷和香巷。以南北大街为界,九府十八巷形成了

“东府西巷”的分布排列格局。府大部分在南北大街以东,巷大部分在南北大

街以西。至于七十二胡同,无有详细史料记载可考,可能是城内所有街道之总合,取一吉利数字而已。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修。清代康熙十六年 (1677年)、康熙五十二年(17l3年)、雍正七年 (1729年),又重修三次。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增建“新安门”,即后称的小西门。古城内的楼、阁、庙、塔布置恰当,组成了城市的空间轮廓,文峰塔、高阁寺、鼓楼、钟楼、府城隍庙等高大古建筑点缀着古城的立体景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古商业街,沿街多为中国传统式的民宅四合院,特别是仓巷街和东大街路北有多处九门相照四合院,还有双层楼四合院,使彰德古城形成了中国传统式的古朴典雅的老城风貌。

建国前,鼓楼、钟楼被毁。建国后,城墙和城门都被拆,但古城内的街道和民宅建筑基本完好,城内名胜古迹甚多,护城河和城内多处蓄水坑池尚存。西南城角保护完好,辟为三角湖公园。沿护城河外辟为环城公园,成为游览和休闲散步之地。

2. 保护价值

2.1建筑结构

彰德府城,也称安阳古城。历史悠久,第一个城当是商代河亶甲居相之都城,然后是盘庚迁殷之殷都城。自从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奉拔魏宁新中(今安阳城东20多公里的汤阴县故城一带),更名为安阳,前236年秦将王翦等又克安阳,始建安阳城。398年,在今安阳城西南烧盆窑村一带,建安阳城。580年杨坚焚邺城,将邺官府和所有居民全迁安阳城,安阳城于是称邺,为相州。此后安阳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新邺城。

彰德府城面积约2.4平方公里,城内以居住和商业为主。8 0年代以来,依据安阳名城规划,改

建了北大街北段,修建

了府城隍庙、钟楼、郭

朴祠和许三礼祠。2000

年开通文峰大道、新建

商业街。城内大街小巷

已经整修为水泥路面,

部分坑塘已砌护栏,并

植树绿化,使安阳名城

的地位不断提高。殷墟

和彰德府城是安阳被国

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的重要依据。目

前,已将文峰塔、小白塔、昼锦堂、韩王庙、高阁寺、文昌阁、崔铣祠、袁府和部分明清九门相照四合院等名胜古迹进行了整修,为彰德府城增添了历史文化名城色彩,变为一个具有安阳特色的旅游城市。

2.2古城特色

总观彰德古城的构建设计,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东门与西门相错,东西两条大街并非以鼓楼为中心建在一条直线上。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据说是安阳地处黄河故道,倘东西二门正对,会使犯城的河水通行无阻,造成灾害;相错

少许,不易畅通,黄河水怪就不会光顾。二是古城街巷分布和名称极有特点。

这里主要街衢,号称“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

称“府”者大部分在南北大街以东,称“巷”者大部分在南北大街以西。

所谓“七十二胡同”,原来都是城中的小夹道,到后来有的有了正式街名,有

的则因其过于短小又只有一个出口而不再被视为独立的街道。此外,又有“十

八罗汉街”和“龙凤街”之说。所谓“十八罗汉街”是指以南北大街为界,在

它的东西两侧各有九个街口,相传每个街口曾各设石雕罗汉像一尊,用来护卫

各街道的安全。所谓“龙凤街”,是指甜水井街和仓巷街。这两条街的房屋整齐,结构较好,大都是二进、三进甚至是四进,其中不乏“九门相照”的豪宅

大院。其中,甜水井街住有两家大户,因宅院最好,称龙街;仓巷街略逊一筹,称凤街。安阳城历史悠久,正史之外还留下了不少趣味盎然的传说。

安阳老城始建于后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增筑于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筑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几经变迁,形成了现在的规

模和形制。老城面积约2.4平方公里,居民约8万人。作为我国明清府城的代表。安阳老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2.2.1街道以南、北大街为轴线,呈片字状分布。

安阳老城地势呈龟背型,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马道。以东、西大街为东

西轴线,南北大街为南北轴线,街道布局呈片字状,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城

内街道以十字形、丁字形为主,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由于九个府中

有7个,十八个巷中有7个在南、北大街以东,2个府和11个巷在南北大街以西,所以老城街道又有“东府西巷”之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除个别街道、胡同如九府胡同因城市改造已难觅踪迹外,安阳老城内格局基本

保存完好。

2.2.2老城内文物建筑特色鲜明。

在老城2.4平方公里范围内,密集分布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安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2处,文峰区文物保护单位3处,单位面积内分布文物保护单位密度之高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老城内的文物

建筑,既有我国罕见的上大下小呈伞状、雕刻精美绝伦的文峰塔,祭祀北宋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