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谁之过——《过秦论》解读与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朝灭亡谁之过——《过秦论》解读与教学
————————————————————————————————作者:————————————————————————————————日期:
秦朝灭亡谁之过——《过秦论》解读与教学-中学语文论文秦朝灭亡谁之过——《过秦论》解读与教学
杨晓菁
一、文本解读
两汉散文,史传以外,最重要的成就在于政论、史论。贾谊的政论文章更是其中佼佼者。由于汉朝的建立是接续在春秋战国纷扰、秦朝起落跌宕等乱世之后,政论、史论的文章交相出现,其目的在于给汉政权的确立与久安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南与借鉴,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也!
《过秦论》一文综览秦朝历史发展的轨迹,分析秦统一前后的成败得失,指出秦朝的致命过失在于“仁义不施”;因此纵有强将利兵,金城千里,仍不免自取灭亡。作者希望汉文帝戒秦之失,并能以仁义治天下。贾谊英雄少年,年轻时即位居要津,对于西汉的国家社会有一番期待,因此上陈良策,亟欲建立一套完善的典章制度。这样的心意在《过秦论》一文中,从字里行间之循循善诱,得以窥见。《过秦论》一文原来题为《过秦》,题目的意思是论“秦朝之过”。依内容区分,上、中、下三部分,内容分别为:“上”篇讨论秦始皇,“中”篇讨论秦二世胡亥,“下”篇则论述三世孺子婴。一般所称的《过秦论》主要是指称记载秦始皇的这一部分。
《过秦论》一文的重要性,历来为学者所称赞。如:唐朝诗人张九龄《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张九龄诗中除了讲述秦朝国祚的暴起暴落之得失外,也提及贾谊的《过秦论》一文的创见。另外,清代才子金圣叹在《才子古文读本·过秦论》的批语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
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
文章的结构其实与文意、文气紧紧绑缚在一起,虽然本文极长,那是因为大量堆栈使用骈句、典故所造就的文章形式,但在旨趣上,《过秦论》并不复杂,我们先以表格来大略剖析全文的章法及大意,以读者的视角,通过先形式后内容的方式来理解本文:
理解一部文本,可以从三大层面人手加以分析:其一是“立意取材”,其二是“结构组织”,其三是“写作手法”(此处的写作手法指涉,如:遣词造句、语法修辞等技巧)。
第一部分:“立意取材”是作者针对一个命题,决意取用何种素材并确立何者是全文意旨之走向。贾谊写作《过秦论》之主要目的在借古讽今,通过辩证秦之灭亡原因,明确论断秦之过在于“仁义不施”,以此来讽喻汉朝施政。并且,贾谊企图凭借“叙事”以“说理”,若要“叙事”,在取用材料上,势必得精心
挑选适合的素材。于是,贾谊先概括秦由兴盛到亡国一百多年的历史,筛选其中重要史事,以勾勒出秦王朝的发展趋势及历程,这些事实是眼见为凭的例证,只有透过大量的事实才能推演出令人信服的逻辑与结论。
记叙多于议论是《过秦论》一文的特点。文章以五分之四的篇幅,依照时间顺序记载了秦由弱到强,再到鼎盛,直至灭亡的历程。一面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也铺陈六国精锐尽出,合纵攻秦却失败一途,于此,以侧面之笔显示了秦的蓬勃发展之势。
而在描述秦朝历代君王戮力耕耘的丰功伟业时,作者于秦始皇之前则另外书写了六位秦朝君王,分别是孝公、惠文、武、昭襄、孝文王、庄襄王等六人,但这六人的戏分轻重,贾谊有详写、有略写,秦孝公与商鞅合作的盛世,独立一段进行详写;其余五位国君则合为一段以略写完成。这是作者拣择适合的材料以伏应主题的判断。通过这些历程铺垫出秦始皇一统天下时不可一世的声威与霸势。
接着,作者又极写陈涉及其领导的义军,才能中庸、武器拙劣、人少势孤,看似一群乌合之众,却以摧枯拉朽之态迅速推翻秦王朝。如此反差强烈的取材方式,仿若将当时场景以电影画面般呈现读者眼前,通过强与弱、胜与衰、大与小、官与民的强烈对照,映照出的“大秦”,最终是亡于“小小陈涉”之手,极其讽刺,就其根柢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贾谊善于取材事物突出的面向,善于勾勒整体历史发展的轮廓,史实的叙述是为议论做准备。议论要能说服读者,最重要的是“论点”的合理、“论据”的充分,而非作者一味的主观陈述及高呼即可。因此,透过适切材料以“叙事”,善于概括事实以成“论据”,结论的道理自明,而作者的主要“论点”更能彰显。
第二部分:“结构组织”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整体文章的主体思维与布局。结
构组织的安排与文章素材及作者立意息息相关。材料如何安置,会影响文意的流动。《过秦论》全文的“结构”是“先记叙后议论”(前四段为叙;最末段为论)的样貌,前三段写秦之兴:将头绪纷繁的历史进程,巧妙剪裁,用步步递进的手法蓄势,由秦孝公富强国力,到惠文王等壮大国势,及至始皇定天下,将盛秦的气势渲染到顶点。材料的组织是以时间为序,从秦孝公写起,历经惠文、武王、昭襄王,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及至始皇,具体记述了秦国由弱变强,由强及弱而亡的历史。然后文意骤转,第四段写秦之亡,以“然而”一词转折,先极力铺写陈涉之卑之微,揭竿而起,一呼百应,竟将昔日九国之师无法对抗的强秦瓦解,秦帝国迅速崩溃。相较于写兴起的铺陈丰赡,写灭亡的文字转为紧凑简劲。
这四段主要是以顺叙手法写秦之兴亡史,其中穿插一段写诸侯恐慌,铺叙六国合从缔交,戮力攻秦,将双方剑拔弩张的态势,刻画得张力饱满。第五段则分析比较秦之兴亡得失,并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点出“过秦”主题,结语铿锵有力。
全文对于秦国采取先扬后抑的写法,秦之前历代君王为国家建立起强国的根基,到了始皇终于一统天下,看来是能够开创盛世之业,但是乍起后在三世便灭亡了,贾谊企图为秦之亡找出破败之机。
第三部分:“写作手法”主要指涉遣词造句、语法修辞等技巧。本文中使用的最精彩的修辞手法是“对比”,作者在文意安排、情节流动上大量使用对比,以凸显主题,如: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的对比,秦的从容迎敌与六国的仓皇惨败对比,秦历代诸王的雄才大略与陈涉的卑微平凡对比,以陈涉亡秦之速胜与九国联军抗秦之难成对比。这几种对比交融互见,文章的磅礴气势与跌宕风格,都从这样的铺排中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