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

合集下载

浅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

浅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

浅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的思考“多余人”是早已被文学界所认可的一个人物形象系列的称谓。

它缘起于俄国19世纪20----50年代,指的是当时一种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

他们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自己所在的上流社会,他们能够发现农奴制度与沙皇专制的一些弊端,但又空怀理想,毫无时间的恒心和毅力,缺乏想社会抗争的勇气,被迫在盲目与失败的痛苦中死去。

他们是生活在新旧两个世界边缘的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赫尔岑说:“在俄国受到这种强大的西方潮流影响的人不会成为历史人物,却成了一些古怪的人…他们是种聪明的多余人。

”[1]这样,“多余人”就经由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赫尔岑和冈察洛夫的妙笔而凸显成为俄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异常灿烂的一条人物形象彩虹。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

当任何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发生转变时,社会的政治文化氛围也会随之变化。

那些最早接受启蒙思想的人就成为那一时期中重要的典型人物。

这样的人不仅俄国有之,西方有之,亦有之。

俄国“多余人”形象即是变动时代中的特定产物。

放眼世界,“多余人”也并非俄国独有。

西方有如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的主人公和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等;在日本有如二叶亭四迷《浮云》中的海文三等;中国也有这样的一个系列形象。

它始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在很多作家手中释放出绚烂的光彩。

它在中国历时时间长,产生作品多,其文学史和思想史的价值和意义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对这一领域有过研究。

为了深入地探讨这样一个一绪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很重要和很有影响力的作家纷纷写出过“多余人”这一形象。

这是历史的必然。

考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不难发现,中国这一段历史与俄国19世纪,即产生多余人形象的时代非常相似。

阶级矛盾尖锐,国家外忧患,民族日趋衰亡,人民生活艰辛,渴求改革。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站在时代的浪的必然要求。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添加标题
阿Q是一个典型的“多余人”形 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饱受压 迫和歧视
阿Q的命运悲惨,最终被社会抛 弃,死于非命
巴金笔下的“觉新”
角色:觉新 作品:《家》
性格特点:善良、懦弱、保 守
命运: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下,逐渐失去自我,成为 “多余人”
社会背景:20世纪初的中 国社会,封建制度逐渐瓦解,
呼吁社会变革:“多余人”形象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革,实现社会进步
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与启示
“多余人”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困境和挣扎
他们追求理想,但又受到现实环境的制约和束缚
“多余人”形象启示我们,知识分子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勇于面对现实,追求真 理 他们的命运也启示我们,社会需要为知识分子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以促进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
理想与现实的 冲突:知识分 子追求理想, 但现实往往与 理想相悖,导 致他们陷入困
境。
自我认知的困 惑:知识分子 对自己的身份 和价值产生困 惑,不知道自 己在社会中的 地位和作用。
孤独与绝望: 知识分子在社 会中往往感到 孤独,对自己 的未来感到绝
望。
精神上的迷茫与挣扎
主人公往往具有 较高的文化素养 和思想境界
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
作品:《围城》 角色:方鸿渐 性格特点:善良、正直、聪明、幽默 命运:在爱情、事业、家庭等方面都遭遇挫折,最终成为“多余人”
04
“多余人”形象的 特征
THEME TEMPLATE
知识分子的困境
社会变革:中 国社会在20世 纪初的剧烈变 革,使得知识 分子面临新的 挑战和困境。
新思想逐渐兴起
影响:觉新的形象反映了当 时社会中许多人的困境和挣 扎,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世界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选修)

世界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选修)

世界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选修)一.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多余人”一词源于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自多余人鼻祖奥涅金之后,出现了毕巧林、罗亭、奥勃洛莫夫等形象系列。

赫尔岑将此类形象称为“多余人”。

1、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愤世嫉俗又远离人民,厌恶贵族社会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自视清高,不愿虚度一生,又无明确的生活目标。

2、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的悲剧是俄国19世纪30年代贵族青年的悲剧,正如莱蒙托夫在《当代英雄序言》中指出:“决不是某一个人的肖像,这是一幅由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构成的肖像。

”3、屠格涅夫《罗亭》:罗亭是19世纪40年代贵族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罗亭自称:“我生来就像一根风滚草——一种茎梗容易折断,籽实被风一吹就像球似的滚得很远的植物。

”4、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生活在俄国农奴制死气沉沉的年代里,终日无所事事,躺卧成了他唯一的姿势。

这一形象暗示着贵族革命时期的结束,平民知识分子革命时期的开始。

5、俄国文学的“多余人”:虽然是病态的畸形人,但在思想上却是“报晓的先觉者”,他们精神上的富有和思想上的敏锐,语言批判的锋利足可以使他们成为“英雄”,但意志上的怯懦和行动上的懒散,又使他们成了没有希望的精神叛逆者,或者说“失败的英雄”。

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从20年代开始,我国文坛陆续地出现一批中国式的“零余者”,不仅无法否认俄国文学对他们的深刻影响,更无法否认这批“零余者”与“多余人”的血缘关系。

1、鲁迅《孤独者》:魏连殳曾经认同西方进化论和个性解放,从而成为反封建的战士,但贫困迫使魏连殳违弃初衷,“躬行我先前所憎恨、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敬仰、所主张的一切”,并以一种愤懑无奈的心情与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一片赞扬声中,独自咀嚼着失败的悲哀死去。

2、柔石《二月》:萧涧秋是一个游离、彷徨于大革命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典型。

他是个极想有所为的青年,但时代的忧伤、身世的零落、气质的敏感构成的多情、孤独、软弱,却使他无所为,是彷徨中典型的“零余者”。

两个多余人形象的比较

两个多余人形象的比较

两个多余人形象的比较作者:起建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8期摘要:在俄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中,都出现了一系列“多余人”的形象。

他们有着相似的基本特征,但也因为社会、文化、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态度。

本文从奥涅金及周萍两个形象入手,尝试对“多余人”同中有异的性格和经历及其形成的原因作出比较分析。

关键词:多余人;奥涅金;周萍;比较作者简介:起建飞,女,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02在世界文学的人物长廊中,有一组人们熟悉的被称作“多余人”的艺术形象。

从奥涅金到毕巧林、奥勃洛摩夫、罗亭等一系列人物,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出身于贵族地主阶级的青年;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多少接受过启蒙思想熏陶,有对自由人权的要求;在现实中都感到苦闷、压抑、找不到出路;永远不会站在腐朽政府一边,也永远不会站在人民一边积极斗争。

他们孤芳自赏,高谈阔论、碌碌无为,从来不会认真去做一件事,也从未想要认认真真去做完一件事。

他们都出现在共同的历史时期。

十九世纪初,俄国社会各种矛盾都十分尖锐,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思想传入俄国,唤起了部分年轻的知识分子的觉醒。

但现存的任何思想都不足以提供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办法。

于是这些觉醒中的青年人找不到真正的出路,犹豫彷徨,既不甘心沉沦,也不能和民众站到一起,由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大约一个世纪之后,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一批相似的文学形象,如《沉沦》中的“他”,《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莎非女士的日记》中的莎非、《雷雨》中的周萍等。

他们同样诞生在一个旧时代最黑暗的时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一批出生于旧时代的青年接受了“五四”前后引进的西方思潮的影响,有了初步的觉醒。

然而辛亥革命的失败,新时代的曙光一闪即逝,社会陷入更深的黑暗之中。

多余人

多余人

多余人1、俄现实主义奠基人之一---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尼金》-奥尼金2、赫尔岑---《谁之罪》---别尔托夫3、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彼巧林4、屠格涅夫---1850年,《多余人日记》---丘尔卡图林:生活不得志,情感不得志,英年早逝的“多余人”1924年,郁达夫将此翻译为《零余者的日记》“零余者”《罗亭》---罗亭“空谈家”,辩才,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贵族之家》、《烟》、《处女地》、《春潮》、《阿霞》等5、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多余人赫尔岑:指那些对社会现状不满,对糜烂的贵族生活甚感厌恶,但又不积极行动起来,去参加改变社会现状斗争的人。

他们整天只沉醉于幻想而不行动,在可悲的苦恼中进行着“慢性自杀”,这部分人不仅对沙皇的统治无用,就是对渴求解放的受压迫人民来说,也同样是无用的,对于整个世界、整个社会是多余的。

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世无损空虚无为心境:空有才华而碌碌无为,空发不满而碌碌无为,是“多余人”形象共有的心境。

孤独、自卑、忧郁、厌世郁达夫:受伤的心灵,在病态社会里,不甘沉沦而不可,虽然是小知识分子,多有学识,有正义感,有理想,而他们的理想在付诸实践中却屡屡碰壁,他们有社会良知,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胸有大志,而内心却脆弱得不堪一击,只能以极端的手段去对病态的社会发出无力的呐喊。

病态灵魂多余人与零余者82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1年董文波【摘要】本文立足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角度阐明了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系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 群像存在渊源与流变关系,而且将“零余者”从特指郁达夫文笔下的人物拓展为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群像关键词:多余人零余者中图分类号:1106.2文献标识码:AUnnecessary Persons and The Remnants Dong wenboAbstract This article was based upon the view of influence stud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t clarified the origin and moving relation between the unnecessary persons in the literature of Russian and the remnants group portraits in Chinese modem literature.And it developed the Remnant figure that YU Da-fu wrote about .The remnants became thegroup portraits whom people felt sorry for his unfortunate and angry for his hesitation in the nineteen twenties and the nineteen forties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Key words Unnecessary Persons The Remnants“多余人”这名词源于赫尔岑1851年评论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盖尼·奥涅金》,①之后就成为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俄罗斯文学中一种文学典型的共名词。

多余人不多余——浅析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几位“多余人”形象【初稿】

多余人不多余——浅析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几位“多余人”形象【初稿】

多余人不多余——浅析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几位“多余人”形象【初稿】摘要:“多余人”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那一代的作家们眼观世事、心系社会,创作出这样一系列形象:他们中有孤独者魏连殳、怯懦者觉新、精神流浪汉方鸿渐,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这一现象是在时代环境、知识分子自身、俄罗斯文学的多重影响下形成的。

他们蕴含了丰富而深远的社会意义,更包含了深邃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多余人”;现象;性格;成因;意义一、“多余人”现象文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逐渐丰富的历史。

中国现代文学中“多余人”现象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时代的推进,“多余人”形象在逐渐变得鲜明和丰满,“多余”从事业一步步渗入到爱情、婚姻当中,进而表现在他们整个人生。

这些“多余人”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家庭环境下,个性气质和思想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生活上的行为方式亦是各有各样:(一)孤独者魏连殳魏连殳生活在辛亥革命失败、五四大潮尚未崛起的无比黑暗的年代,这样的时代和社会不能也不会给他这个在新思潮呼唤下觉醒的知识分子提供用武之地。

魏连殳原本是旧传统旧势力的激情反叛者,但是社会把这个善良正直、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逼上了绝境,当他面对比新思潮更加庞大的旧势力的压迫时,不得不为了苟活去当封建军阀杜师长的顾问,时常与先前他憎恶的墨客奉承应和,他感到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失去了以往和旧势力斗争的独立人格,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成了“多余之人”,在封建势力高压下走上了绝路。

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他承担痛苦、折磨和煎熬。

他也曾经用他觉醒的灵魂向中国传统文化和黑暗丑恶的政治势力进行过抵抗,向麻木的中国人发出过启蒙的呼声,但最终他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失去了勇气,成了时代的落伍者。

他缺乏执着于信念的坚强意志,在强大的黑暗势力面前,在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只能采取消极顺应的形式:调整、缓和与旧势力的矛盾。

这时他难免成为一个失败者,苟且生存。

略论中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

略论中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

略论中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贾宝玉人物形象浅析内容提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生活在中国封建末世的曹雪芹,经历了曹氏家庭由盛到衰豪华奢侈的生活之后,带着泣血刻骨之痛,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写出了富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红楼梦》。

贾宝玉这个具有悲剧性命运的人物,其内涵虽然丰富,但仍然是现实社会中一个多余人的典型。

贾宝玉无“补天”之才而被强逼“补天”。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终被“金玉良缘”替代。

宝玉为晴雯凭吊,做祭文“芙蓉女儿诔”。

这与中国封建社会“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大相径庭。

贾宝玉虽然具有一定的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平等的意识,但身为贵公子的他,受时代之局限性,仍然摆脱不了旧式封建思想的“胎记”。

贾宝玉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始终找不到一条通向自由生活的路,才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式人物,他在现实社会中仍是一个多余人的典型。

文学小说中的多余人形象,是指一些面对现实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和不满,但又摆脱不了世俗的习惯和偏见的人。

他们有聪明的头脑,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又缺乏勇气和毅力,整日苦闷忧郁,不能自拔,终于成为一事无成的“多余人”。

多余人形象的出现,与作者及作品所处的社会实际无不联系,有时甚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生活在中国封建末世的曹雪芹,经历了曹氏家庭由盛到衰豪华奢侈的生活之后,带着泣血刻骨之痛,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写出了富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续作)。

其中,贾宝玉是最具有个性色彩、最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从“脂砚斋”至今评贾宝玉,众说纷纭,角度各一,或褒或贬,瑕玉互见。

而笔者斗胆认为,贾宝玉这个具有悲剧性命运的人物,其内涵虽然丰富,但仍然是现实社会中一个多余人的典型。

何以如是之称,这就要紧密联系曹雪芹所生活的封建时代和《红楼梦》中所反映的贾宝玉的个性意识来认识。

曹雪芹作《红楼梦》,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在乾隆年间,时值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贾宝玉“多余人”形象简论(一)

贾宝玉“多余人”形象简论(一)

贾宝玉“多余人”形象简论(一)摘要:对照“多余人”特点,我们发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多余人”形象,文章具体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贾宝玉的“多余人”特点:补天无用,生来“多余”:爱情破灭。

情感“多余”;朦胧反叛,政治“多余”。

总之。

由于贾宝玉身上存在着无法克服的阶级弱点。

使得他有朦胧的反叛意识。

但又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

只能象“多余人”一样感到郁闷、孤独、痛苦、感伤。

关键词:贾宝玉;《红楼梦》;多余人在19世纪俄国文学画廊中有一组特别引人注目的“多余人”形象:叶甫盖尼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别里托夫、拉夫列茨基、奥勃洛摩夫等。

他们不满现实,却又不能挺身反抗,想干一番事业,却又没有实际行动。

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整个社会多余的人,因此被人们称为“多余人”。

多余人形象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象:受新思想影响的一部分人不满旧的社会秩序,但生活上又摆脱不了对旧阶级的依赖,他们无法与旧社会彻底决裂,因此新旧社会都不会接纳他们。

他们就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其实。

这种人不只俄国有,在各个国家的文学形象中都能找到这种“多余人”。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典型的多余人形象,他出生于封建大家庭。

生活的年代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虽然他生活条件优裕,衣食无忧,但他由于受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使他认识到封建社会扼杀民主人性,摧残自由爱情的社会现实,因此他感到不满,但他对生他养他的封建阶级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所以他的民主思想只能停留在朦胧的认识层面。

还不能上升到行动高度,生活中表现为他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就无法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能在痛苦的徘徊中发现自身地位的尴尬,以至最后出家做了和尚。

贾宝玉作为多余人形象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一、补天无用,生来“多余”《红楼梦》是这样介绍贾宝玉来历的:却说那女蜗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蜗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

浅谈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几个“多余人”形象

浅谈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几个“多余人”形象

“ eUn e e s r e s n ’ ma e nTh i e ePr s n eLi r t r Th n c s ay P r o ’ I g i eCh n e e t s s Ag t a u e e
XU Ta o
( hn og i neIstt J a 20 1, h a S ad n n c tue i n 50 4C i ) Fa ni 。n n
K y r s teP ee t eLtrtr; h n e esr es n’mae ; o lxP it f e ewo d :h rs n i aue ”teu n c sayp ro ’ Ag e I g s C mpe on w o Vi
在 纷繁 绚丽 的世界 文学长廊 中 ,有一 个独特 的
A sr c: eiso teu n csayp ro ”i g sa p ae nteC ieepee t g i rtr .t a ipae h o lx b t t A sr f”h n e esr es n ma e p erdi h hn s rsn eleaue I h sdslyd tec mpe a e a t
Oc . 0 6 t2 0 NO. et No. 8 5S . 7
第5 ( 期 总第7 8期)
浅谈 中国当代小说 中的几个 “ 多余人 ” 象 形
许 涛
( 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济南 2 0 1 ) 50 4
摘 要 : 中国 当代 文学中, 在 出现 了一 系列“ 多余人” 象, 形 表现 了当代 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 焦虑
院 , 至在 名人 的关 怀下从 事 “ 甚 文学写作 ” 但 他却对 ,
下 的毕 巧林 ,罗亭》 中的男 主人公 罗亭等 都是典 型 《 的“ 多余 人 ” 形象 。纵 观 中外 文学史 上 一系 列“ 多余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卷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卷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卷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故事新编》是一部()A.历史小说集B.散文集C.现代小说集D.杂文集2.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是()A.郭沫若B. 冯至C. 徐志摩D. 刘半农3.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作品具有浓郁异域色彩的作家是()A.叶绍钧B. 王统照C. 王鲁彦D. 许地山4.中国新文学史上“多余人”形象是()A.《家》中的觉新B.《灭亡》中的杜大心C.《寒夜》中的汪文宣D.《家》中的觉慧5.老舍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时创作作品有()A.《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B.《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C.《月牙儿》、《微神》、《断魂枪》D.《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6.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观念与创作倾向是( )A.表现社会主义的理想B.表现农民的命运与前途C.表现阶级斗争与社会矛盾D.表现理想的“人性”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B. 性苦闷的情绪C. 隐逸的思想D.追求革命的思想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踪迹》B. 《毁灭》C. 《火把》D. 《北游》9.萧涧秋这个人物形象出自于()A.柔石的《二月》B.蒋光慈的《短裤党》C.丁玲的《梦珂》D.艾芜的《故乡》10.赵树理的小说成名作是()A.《李家庄的变迁》B.《李有才板话》C.《邪不压正》D.《小二黑结婚》11.水生嫂这个人物出自()A.《光荣》B. 《麦收》C. 《荷花淀》D. 《芦花荡》12.何其芳获1932年《大公报》文艺奖的《画梦录》,属于()A.长篇小说B.短篇小说集C. 诗集D. 散文集13.抗战初期的街头剧不包括()A.《终身大事》B. 《最后一计》C. 《放下你的鞭子》D. 《三江好》14.方鸿渐这个人物形象出自()A.《倾城之恋》B.《围城》C.《长河》D.《塔里的女人》15.《吕梁英雄传》的作者是()A.马峰、西戎B. 孔厥、袁静C. 欧阳山D. 柳青16. 徐志摩最早出版的诗集是()A.《翡冷翠的一夜》B.《志摩的诗》C. 《猛虎集》D. 《云游集》17.曹禺唯一一部以农村为题材的作品是()A.《雷雨》B. 《北京人》C.《原野》D. 《农村三部曲》18.张爱玲笔下带着黄金枷锁、人性被严重扭曲的人物是()A.白流苏B. 曹七巧C.长白D. 葛薇龙19.《暴风骤雨》的作者是()A.丁玲B.周立波C. 孙犁D. 赵树理20.被称为“泥土诗人”的作家是()A.田间B.臧克家C. 艾青D. 李季21.林语堂主张幽默文学的命脉是()A.“语言”B.“闲适”C. “笑料”D. “性灵”22.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是()A.《丈夫》B. 《长河》C.《边城》D.《湘西》23.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所属的文学社团、流派是()A.创作社B. 新潮社C. 新月社D.鸳鸯蝴蝶派24.洪深的话剧代表作是()A.《五奎桥》B. 《香稻米》C. 《青龙潭》D.《农村三部曲》25.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的故事背景地是()A.吕梁山地区B. 陕北地区C.胶东地区D.白洋淀地区26.关于陈白露这个人物的准确概括是()A.被压迫被损害的下层贫民B.骄横自尊、堕落放荡,但善良富有同情心C.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时代的女性D. 自作多情、俗不可耐的富孀27.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A.抒情散文集B. 回忆性叙事散文集C. 传记D. 杂文集28.叶圣陶的小说中被茅盾赞誉为“扛鼎之作”的是()A.《潘先生在难中》B. 《多收了三五斗》C. 《倪焕之》D.《城中》29.标志老舍创作幽默风格成熟的作品是()A.《二马》B.《骆驼祥子》C.《离婚》D.《月牙儿》30.巴金的小说《火》三部曲又称()A.激流三部曲B. 抗战三部曲C. 爱情三部曲D. 都市三部曲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属于20世纪30年代“社会剖析派”的小说家有()A.张天翼、老舍B.茅盾、吴组缃C. 沙汀、艾芜D. 叶紫、柔石E.丁玲、罗淑2.下列关于老舍创作特色的正确表述有()A.现实主义、口语化B.文化反思色彩、“京味儿”C.讽刺、浪漫主义D.象征主义、抒情性3.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是()A.形象性B.抒情性C.讽刺性D.闲适性E.文字简练隽永、机智幽默4.下列属于新格律体的白话诗集有()A.《昨日之歌》B.《死水》C.《繁星》D.《尝试集》E.《翡冷翠的一夜》5.沈从文小说《八骏图》描述正确的有:()A是一篇具有鲜明的讽刺意味的都市题材小说B运用了复杂的叙事手法C达士先生的书信构成一个多功能的独立的叙事声音D教授丙是哲学教授E是组织一个梦境。

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分析——以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为例

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分析——以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为例

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分析——以鲁迅《孤独者》中
的魏连殳为例
武娟娟
【期刊名称】《雨露风》
【年(卷),期】2022()1
【摘要】“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而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上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多余人”文学形象。

文中,结合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对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3页(P00036-00038)
【作者】武娟娟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绝望的抗争别样的复仇——解析《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形象
2.超越中的孤独者孤独中的悲歌者--《百年孤独》中乌苏娜之形象分析
3.论《孤独者》中魏连殳的死因及其内涵
4.从绝望中突围--以《孤独者》中魏连殳形象看鲁迅
5.《孤独者》中魏连殳的人物形象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作者:李鹃妍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8期[摘要]零余者常见于俄罗斯文学作品之中,中国现代作家也扎根于中国的特殊现实状况,创作出诸多的“多余人”,这些“零余者”是中国文学史中的典型形象,本文就是来探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关键词]现代小说零余者现实文学[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095-01“零余者”形象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多余人”这一形象在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曾红极一时。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有着社会现实所赋予的矛盾与惶惑。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让他们变得没有存在感。

这与俄罗斯的“多余人”略有不同,俄罗斯的“多余人”更多的是贵族青年阶层,他们本身生活富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多余,而中国小说中的零余人是整体的多余。

中国现代小说,深受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从中吸取典型人物的塑造手法,创造出一个个中国的“多余人”形象。

一、鲁迅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鲁迅作为中国著名作家名留后世,他对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着极大的影响,无论是文学的写作手法,还是文学理论与批评,都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

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那个时代,外国文艺思潮开始涌入中国,中国大批的文人学者开始思考与觉醒,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就是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文学类期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面都译介了包括俄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文学作品,国内的文人学者出国交流学习,整个时代文艺气息重新受到了洗礼。

鲁迅也一样,他的小说作品《伤逝》就创造了这样一个“零余者”的形象。

子君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作为知识分子的他,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渴望缔造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最后的他,不仅没有在这样的挣脱中获得真正的解放,反而是另一种悲苦的命运,这就是现实主义的笔触,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中化成了泡沫,从个体的生命体验来说,反抗与妥协似乎都不能达到他们想要的正道。

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小说中的“多余人”形象

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小说中的“多余人”形象
文 史 哲
பைடு நூலகம்
思想 上 的巨人 ,行 动 上的矮 子
论2 世 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小说 中的 “ 0 多余人”形象
张谨 ( 西理 工 学 院 文 学 院 陕 西 汉 中 7 3 0 ) 陕 20 0
摘 要 :本 文在 1 世 纪 俄 国文 学 作 品 中的 “ 9 多余 人 ”形 象和 品 中 ,因此 大量 的 “ 多余人 ”形象 应运 而 生 。这些 “ 多余 人 ”大
“ 四 ” 时 期 作 家 文 化 心 理 等 内 容 的 感 召 下 , 深 入 分 析 了 2 世 纪 部 分有 着共 同的特 征 :首先 他 们是 多余 的、孤 独 的 。有着 崇高 的 五 0
二 三十年代 中 国小说 中的 “ 多余人” 形 象。主要 以郁 迭 夫小说 《沉 理 想却 远离 人 民 ,虽不 满现 实却缺 少 实 际行动 。因此 ,从 思想 上 沦 》中的 “ 我”和鲁迅 小说 《 独者》中的魏连 殳为例进行论述 。 孤 看 ,他 们思 想进 步 ,看 见 了历 史潮 流 的趋 势和 贵族 阶级 的腐 朽 , 关 键 字 : 多余人 ; “ ” ;魏 连 殳 我 开 始厌 恶贵 族 生活 ,这 种厌 恶 其 实是 一种 思想 上 的反 叛 ;从行 为 上 看 ,他们 又 缺乏 同贵 族作 斗 争 的坚 定毅 力和 勇敢 不 怕牺牲 的精 有 一 种 人 被称 为 “ 思想 上 的 巨人 ,行 动 上 的矮 子 ” ,那 是 神 ,往 往缺 乏 一种 积极 地行 动 。 由此 可见 ,他 们 就成 了整 个社 会 因 为他们 在 一定 社会 环 境 中思想 比较 先 进 ,超 出一 般人 ,而行 动 中 一种 上不 靠 天 ,下不 接地 的人 ,这种 独特 的地位 使他 们沦 为 所 又 迟于 他 的思想 ,与一 般人 没什 么 区别 ,他 们 往往 是对 当时 的社 谓 的 “ 多余 人 ” 。l 世 纪俄 国文 学作 品 中的 “ 余人 ”形 象最 早 9 多 会 充满 着梦 想 ,但 是 当梦醒 了又无 路可 走 。也 就是 他们 的行 为与 出现 于 普希 金 笔下 的 “ 甫盖 尼 ・ 涅金 ”,之 后有 赫尔 岑笔 下 叶 奥 思 想往 往是 相 背离 ,不 能达 到 统一 。然 而 ,文 学作 品中有 一类 人 的 “ 尔托 夫 ” ,莱 蒙托 夫笔 下 的 “ 巧林 ” ,屠格 涅 夫笔下 的 别 毕 物 也可 以被 称 为 “ 思想 上 的巨人 ,行动 上 的矮 子 ” ,因为 他们 往 “ 罗亭 ”, 冈察洛 夫 笔下 的 “ 勃洛 莫夫 ”等 。同 时波及 世 界各 奥 O 1 _( 往 是有 思想 但缺 乏行 为 ,或 者 是采 取消 极行 为 的人 ,具有 适得 其 地 ,也 影响 了中 国2 世 纪 二j十 年代 的作 家们 。_ ’ 反 的效 果 。这里 的 思想 是~ 种 积极 的 、先进 的,看 到社 会 现 实的 2 世纪 二 三十 年代 的 中 国与 1 世 纪 的俄 国有着 相似 的社会 背 O 9 进 步思 想 。消 极行 为是 相对 于 积极 行为 而 言 的。积 极行 动 是指 一 景 :阶 级矛 盾 十分 尖锐 ,国 家暗无 天 日, 民族 日趋 衰 亡 ,人 民生 切 积极 、有 益 于 自己和 他人 的 行动 ;消 极行 动 是指 消 极 、有 害于 活 极其 痛苦 ,人们 渴望 变 革 ,希望 打破 这 种 悲苦 的现 状 。于是 大 自己和他 人 ,对 他 人或 自己造成 危 害 的行动 。这里 说 的 “ 行动 上 量 “ 四 ”作 家在 西方 个性 主 义 思潮影 响下 ,发现 了 自我个 体 的 五 的 矮子 ” 中的 “ 动 ”就是 一种 消 极 的 ,对 他 人和 自己不 利 的行 价值 ,认 同 了 自我 在社 会 中 的主体 地位 ,因而 真 正开始 了作为 现 行 代 的独 立个 体 必备 的 “ 自我 ”主体 人格 的 设想 和构 建 。 J ’ 们 (他 为 。这种 人 习惯被 称为 “ 多余人 ” 。 “多 余 人 ” 产 生于 1 t 初 期 的俄 国 ,它 的产 生 与 当时 俄 不 约而 同 的意 识到 中 国 的封 建 制度 对 人性 严 重束 缚 的各种 弊端 , 9  ̄纪 国的社会 背 景分 不 开的 。在 1 世 纪 初期 ,欧洲 资本 主义 的蓬勃 发 并 开 始 反 省 自己在 内 的 中 国人 的人 格 现 状 。他 们 对 自我 弱 小 无 9 展 和1 1年 击 败拿 破仑 入侵 后 ,一 部分 有觉 悟 ,有 理想 ,盼望 改 助 、孤 独 的揭 示是 为 了争取 个 人在 社会 中的价 值 。 “ 四”作 家 82 五 良的进 步知 识 分子 决心 推翻 沙 皇 的统治 ,但 他 们大 多 数 以失败 告 的 创作 ,大 部 分展 现 了觉醒 者 对 旧秩序 的反叛 ,对 个 人幸福 的追 终 了 。于是 这 部分 进步 知识 分 子把 其希 望 寄托 于他 们所 创 作 的作 求 ,但 这些 反 叛和 追求 也 显示 出 强度 、毅 力和 决 心 的不足 ,那 种 莫 言有 过受 压抑 的苦 难 的童 年 ,但 有着 总 想顽 强表 现 孩提 时 在 小 说 结 尾 ,菊 子 姑 娘 、 小 石 匠 、 黑孩 …… 最 终 都 没 有 匹 代 的生 动感 觉和 浪 漫情 结 ,不 论多 么严 酷 的生 活都 包含 着 浪漫 的 配 到 自己的那个 “ 胡萝 ” 。这不 能 不说 是一 种浸 透着 缺 乏沧 桑 情调。 的 荒凉 质感 。可 以这么 说 ,这 篇 小说 是一 种 “ 反传 统 ” 的有力 接 对 于 莫 言来 说 ,这 篇 小说 的 出现 是 梦 醒 之 后 自然 而 生 的 … 点 ,这是 一种 曲折 的表 达 , 一 无声 的反 抗 。 种

悲情的_多余人_比较毕巧林与高觉新形象_侯宇

悲情的_多余人_比较毕巧林与高觉新形象_侯宇

2015.3下半月\·美学理论·影视评论及其它·常怡鹏韦东晗等悲情的“多余人”———比较毕巧林与高觉新形象侯宇摘要:“多余人”形象在19世纪的俄国文学中出现,然而中外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多余人”形象,本文主要从《当代英雄》中的主人公毕巧林与《家》中的高觉新这两个“多余人”的悲情形象进行比较,比较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体现“多余人”的魅力。

关键词:多余人;高觉新;毕巧林;相似性;差异性“多余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中,是19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典型。

这些“多余人”的特点是家庭富足,生活在贵族的环境中,受过很高的文化教育,但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不能用行动来证明思想,只能在黑暗社会中浪费自己的才能。

“多余人”形象有很多,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是继“叶普盖尼·奥涅金”之后的又一典型,作为第二代“多余人”,毕巧林比叶普盖尼·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

然而,在中国二三十年代也出现过这样的“多余人”形象。

他们大多也出生于富足家庭,属于先进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社会不满意却无力反抗的懦夫,巴金笔下的高觉新就是中国“多余人”形象的典型。

一、悲情主人公的悲剧内涵毕巧林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人物,高觉新是巴金《家》中的一个人物,两部作品的作家与角色都是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有很多优点,特别是在能力、思想方面,但也有很多不足,在思想、阶级、时代上也有不足。

莱蒙托夫与巴金尽管在认识上要高于角色,但其本质相同,都是不满足国家的现状,又没有能力和机会改变现状,作品中的人物渗透着作家的爱恨情感与对未来的追求、愿望。

当他们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批判时,他们就算摆脱自己阶级,开始了新的人生。

所以,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每个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少都有一些悲剧性。

毕巧林与高觉新的悲剧是注定的,他们不论是消极反抗还是懦弱顺从,他们都是不幸的“多余人”,他们想摆脱社会,但是他们只是被黑暗社会玩弄于鼓掌之中的宠物,无论怎样跳脱都离不开。

俄罗斯与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比较

俄罗斯与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比较
的 更 多 是 悲剧 和 沉 重 。
关键 词: 多余人 ;零余者 ;双重性格 ;情感表达 中 图 分 类 号 :I1 52 文 献标 识码 :A
“ 多余 人 ” 这 个 概 念 ,最 早 在 普 希 金 的 诗 体 小 说 《 甫 盖 尼 ・奥 叶 涅 金》第八章 中就 出现 了,写到奥涅金时有这样 的两 句 :“ 有人远 在他 们之外 ,像多余 的东 西茕茕孑立 。 后来 ,“ ” 多余人 ”被 俄罗斯 的文学 界 和批 评 界 用 来 称渭 那 些 具 有 类 似 普 希 金 笔 下 奥 涅 金 的 性 格 气 质 和 历 史 命运的那一部分贵族知识分 子。他们 出身 贵族 ,受过 良好 的文化 教育 , 不 满 俄 国的 现 状 ,心 仪 西 欧 的 自由 民 主思 想 。他 们 有 高 尚 的理 想 和 变 革 现实的抱负 ,积极寻求 真理 和人生 的崇 高 目标 。但 是他 们远 离人 民群 众 ,既厌恶贵族阶级 的虚伪鄙俗 ,不愿与上流社会 同流合 污,又无法和 人 民 站 在 一 起 ,共 同 反 对专 制 制度 和农 奴 制 度 。他 们 缺 少 实 践 能 力 ,在 社会上无所作为 ,用否定和怀疑的态度对待生活 ,在愤世嫉俗 中 白白地 浪费 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成了在他 人眼中社会上 “ 多余” 的人 。 在l 9世纪俄 国文坛 上,曾出现过 一系列 “ 多余人 ” 的形 象 ,其 中 有许多具有一定 “ 文化” 高度 的典型 。从 普希金 在 《 甫盖尼 ・奥涅 叶 金》 中塑造的奥涅 金开 始 ,莱蒙托 夫塑造 的 “ 当代 英雄 ”毕 巧林 、赫 尔岑在 《 准之罪》 中塑造 的别里托夫 、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 、陀思妥 耶 夫 斯 基 塑 造 的 “ 下 室 人 ” 冈察 洛 夫 塑 造 的 奥 勃 洛 摩 夫 等 一 系 列 “ 地 、 多 余人 ” 的形 象 ,既 丰富 了世界 文学人 物形 象 的画廊 ,也使 “ 余人 ” 多

痛苦的先觉与执着的固守——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痛苦的先觉与执着的固守——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执 守或愤 世 嫉俗 , 不满 社 会现 实 , 望有 所作 为却 缺 乏行 动 的勇气 , 现 实社 会 中找 不到 自己 的 渴 在 位 置和归 宿 , 因而长期 生活 在苦 闷忧郁 中 , 得颓 废消极 ,生则 于事无 补 , 变 “ 死亦 于人无 损”]8这 [1。 15 P
群人在西欧被称为“ 世纪儿”在西班牙被称为“ , 流浪汉”在俄 国叫做“ , 多余人” 而在中国则被称 ,
痛苦的先 觉与执着 的固守
— —
论 中国当代 文学 中的“ 多余人 ” 象 形
何 健
( 安徽 大学 中文 系 , 徽 合 肥 安 203) 30 9
【 摘
要]中国当代文学 中有着众多 的“ 多余人 ” 形象 ,多余人” “ 形象 的流变 展现了当代中 国社会转型期
人们各种丰富复杂 的社会文化心理 内涵 。 这些“ 多余人” 因对传统的不同态度 , 判然分为了痛苦 的先觉者
会环境的挤压所造成 , 研究当代的这类人物形象容易导致对社会 的抨击 , 甚至触及意识形态的禁 忌; 二是 “ 多余人” 形象 自身颓废气息浓厚 , 缺乏积极意义; 三是在当代文学中,多余人” “ 这一典型
形 象 的外 延 和 内涵 也 的确发生 了变 化 , 们 的外 延扩 大 了 , 他 内涵也 更 为丰富 。 实上 , 事 当代 文学 中
收入 日期 : 0 0 0 — 3 2 1— 4 2 作者简介: 何健(9 7 , , 18一)男 安徽省枞 阳县人 , 安徽 大学 中文系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批评 。
痛 苦 的先 觉与执 着 的 固守
作“ 零余 者 ” 。
这是 由生 活在不 同时代 、 同 国籍 的作 家 , 自不 同的创 作意 图 、 作 心理 , 不 出 创 因不 同 的时代 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本文是1998年我的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发表于《湘潭大学学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本科生学术论文而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恐怕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

】“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俄罗斯文坛,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

他们属于贵族知识分子,但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所以在他人看来就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

“多余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多数出身于没落的名门望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深感窒息。

他们虽有变革现实的抱负,但缺少实践。

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

“多余人”形象的几个主要典型是:(1)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同名小说主人公)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多余人”,他厌恶首都彼得堡的世俗社交生活,来到了气息清新的乡村。

他拒绝了外省地主的女儿达吉雅娜的爱情,又在决斗中枪杀了自己的挚友连理斯基。

待他像拜伦一样从各地漫游归来,在彼得堡再次同达吉雅娜邂逅相逢,反过来向达吉雅娜求爱时,此时,已成为社交界贵妇人的对方却拒绝了他。

奥涅金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空虚无为。

(2)别尔托夫(赫尔岑小说《谁之罪》主人公)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敞开着心扉”,但一旦进入社会,就处处碰壁,而被迫成为“多余”的人。

(3)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主人公)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

“狂热好动”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

作为第二代“多余人”,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本文是1998年我的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发表于《湘潭大学学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本科生学术论文而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恐怕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

】“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俄罗斯文坛,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

他们属于贵族知识分子,但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所以在他人看来就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

“多余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多数出身于没落的名门望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深感窒息。

他们虽有变革现实的抱负,但缺少实践。

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

“多余人”形象的几个主要典型是:(1)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同名小说主人公)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多余人”,他厌恶首都彼得堡的世俗社交生活,来到了气息清新的乡村。

他拒绝了外省地主的女儿达吉雅娜的爱情,又在决斗中枪杀了自己的挚友连理斯基。

待他像拜伦一样从各地漫游归来,在彼得堡再次同达吉雅娜邂逅相逢,反过来向达吉雅娜求爱时,此时,已成为社交界贵妇人的对方却拒绝了他。

奥涅金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空虚无为。

(2)别尔托夫(赫尔岑小说《谁之罪》主人公)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敞开着心扉”,但一旦进入社会,就处处碰壁,而被迫成为“多余”的人。

(3)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主人公)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

“狂热好动”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

作为第二代“多余人”,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

(4)罗亭(屠格涅夫同名小说主人公)聪明、热忱、好思想、善辞令,向往真理、憧憬未来;但囿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加之本人脱离人民、缺乏毅力,他无论是在社会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事业上都碰了壁,遭到惨败。

绝望之余,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无用”与“多余”,“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最后默默地在1848年巴黎墓战中牺牲,临死前手里还拿着一面红旗。

罗亭的最大特点是“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缺乏实干精神。

(5)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同名小说主人公)是最后一个“多余人”,尤其龌龊不堪。

他虽说生性善良、颇有教养,但由于祖传的庄园领地和300多个农奴供其享用,故无忧无虑,无所事事,天长日久便失去了意志和兴趣,养成了悠闲散漫、好吃懒做的习惯。

他害怕任何变动,无论友谊、爱情都没法使他振作,只知道成天躺在沙发上,直到最后默默地离开人世。

用作家们自己的话来说,“多余人”群像是“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中间人物。

他们既有缺点,又有优点;而且他们的缺点除了与他们自己思想、阶级上的局限性有关外,更多的还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从叶甫盖尼·奥涅金到奥勃洛摩夫,整个俄国社会越来越腐败,这是其背景;而诸“多余人”形象越来越龌龊便是其表现了。

所以,作家们通过这些人物主要是反映现实的黑暗,希望改变现实,扭转时局。

无独有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出现过这样一批类似的“多余人”形象。

一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其社会背景与19世纪的俄国有相似之处,阶级矛盾尖锐,国家暗无天日,民族日趋衰亡,人们渴望变革,以打破这种悲观的现状;二则,中国的“多余人”,也是属于中上层知识分子(包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主大家族子弟等),有才识、个性,对现状不满,欲图振兴却又看不到出路,因而内心矛盾、冲突;三则,在一些“多余人”角色身上未尝不存在着他们作者自己的影子。

这与俄国文坛也是不谋而合。

不少作家声称,其小说就是他们本人的准“自传”。

作家与角色都是贵族知识分子,既有自己在才学、人品方面的诸多优点,同时又难免有思想、阶级、时代上的局限与不足。

作家尽管在认识上要高于角色,但其本质一样,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渗透着自己的爱憎情感与对未来的追求、愿望。

而当他们对自己笔下人物由欣赏走向批判时,他们就跳出了自己阶级、身份局限上的藩蓠,走向了新生。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个主要“多余人”形象是:鲁迅笔下的涓生、巴金笔下的觉新、柔石笔下的肖涧秋、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曹禺笔下的周萍等。

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大多适应当时文化界阶级分化的形势,对几个接受了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探索,描述其痛苦与挣扎,也反映其在个人奋斗路途上的破产。

但鲁迅毕竟是鲁迅,他笔下这些人物并不完全等同一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我表现。

他们是革命阵营中首先觉悟的部分,但其个人抗争软弱无力、一事无成。

其个人解放并不能离开社会解放单独完成。

当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娜拉》传至中国以后,在“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引起过长时期的强烈反响。

人们开始热烈讨论爱情、婚姻等重大问题。

为此鲁迅撰写了《娜拉出走之后》等一系列文章。

此外他还创作了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伤逝》,具体、生动地回答大家:在当时的中国,获得了爱情自由以后,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吗?绝对不可能!单有成功的婚姻还远远不够,只有消灭旧礼教,打破旧制度,才能达到持久的幸福。

《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在他与子君达到个性解放与婚姻自由的目的,勇敢地冲出旧家庭、建立新家庭后,他们原以为从此美满顺利,结果一系列现实问题马上出来:子君妄图扯紧涓生衣角走路,让小家庭生活麻痹他的意志;当失业打击到来时,子君就无以自处。

涓生起初还是有思想、有追求的,急于“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想甩掉她。

就这样,爱情濒临破灭边缘,最终两人不得不分手。

子君回到自己家里后,性格懦弱的她,因受不了父亲的严威与旁人的冷眼,不久即郁郁而死。

为此涓生陷入了深深的悔恨和悲哀当中。

他彷徨,探索。

然而新的出路又在哪里呢?他仍然迷惘。

鲁迅既以人物的遭逢来谴责社会的压力,同时又对知识分子的弱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彷徨》中,鲁迅还描绘了另外两个“多余人”。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本来也是个有理想、作为的青年;可是,在几经波折之后,便变成了一个“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士,把他的精力与时间消耗在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既不能自拔,也便失去一切决断的能力与战斗的意志。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曾经是个挂着“新党”头衔的赫赫人物,黑暗社会给予了他很大打击,弄得他承受流言与失业威胁,几乎要到挨饿、乞讨的卑下地步。

结果他不得不向恶势力妥协,做了一个旧军阀的顾问,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并且以一种愤懑无奈的心情与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社会,最后带着强烈的精神创伤,寂寞无助地死去。

鲁迅以无比激愤的心情,描写角色悲惨的遭遇与强大的痛苦,同时无情批判了他们性格上的弱点,以教育知识分子认识自己的处境,抛弃旧的生活道路。

《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尤其第一部《家》最为光彩夺目,描写了发生在20年代初四川成都一个高姓大家族中的故事,其中觉新是作者刻画得形象最丰满的一个典型。

他思想矛盾、性格复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多余人”之一。

他也曾为新思潮所触动,偶有奋发进取、希求新貌的一面;他善良、正直,尽管自己不想作封建家族叛逆者,却保护了那些敢于反抗与斗争的弟妹们。

更重要的是,由于背着因袭的重担,长期接受封建正统教育,以及长房长孙的地位,他对旧家庭、旧制度一直抱着幻想,留恋难舍。

觉新性格懦弱,缺乏“新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封建恶势力的重重压迫,他一方面悲痛伤感,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只得逆来顺受,得过且过。

他既成了旧制度的牺牲品,同时又不断充当着旧制度的维护者。

作者批判和否定了觉新屈从于封建势力的“作揖哲学”、“无政府主义”,同时,对他内心中的矛盾与痛楚又寄予了应有的同情。

巴金在该小说中还塑造了“新人”觉慧,他是觉新的弟弟,敢作敢为,积极革命,并将他与觉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如果对旧制度、旧势力迁就妥协,就必定会成为它的牺牲品与殉道者;只有摆脱其羁绊,奋起抗争,青年人才能争得“美丽的青春”。

肖涧秋是又一个典型的中国现代“多余人”。

他是小说《二月》的主人公。

《二月》是“左联五烈士”之一、鲁迅极为赏识的青年作家柔石的代表作,反映了大革命时期浙江省偏远乡镇的生活。

作品通过描写肖涧秋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再现了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时代里的苦闷、彷徨与探索。

自师范学校毕业以后,肖涧秋长期在外漂泊奔波达6年之久,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等到他实在觉得厌倦了,便来到一个名叫芙蓉镇的小地方,希图过一种安静的生活。

然而芙蓉镇并非“世外桃源”,缺乏宁静与平和,肖涧秋很快就被卷入其矛盾斗争的漩涡当中,他对自己在大革命中牺牲的老同学的妻子儿女分外同情,预想用个人努力来救助文嫂一家,以改变孤苦善良者的不幸处境,结果遭到一些别有用心的歹人与愚昧冷漠的俗人诽谤、攻击和鄙视、不解。

他与陶岚的自由恋爱也引起了有些人的嫉妒和仇恨。

最终,孤儿夭亡、文嫂自尽,给了肖涧秋深重的打击;他无力改变现实,又不愿随波逐流,于是不得不逃离芙蓉镇,一走了之。

肖涧秋是一个“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的人,是一个游离、彷徨于大革命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典型。

他终于没有成为一枚齿轮,只好还原为一粒石子。

柔石通过主人公的失败和几种知识分子倾向的描绘,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同时在客观上也对脱离现实的人道主义与个人奋斗进行了否定,让人们由此“照见自己的姿态”,去思考与探求人生道路。

当然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对肖涧秋同情过多,而对其消极成分剖析不够深,情感有些低沉,也没能给知识分子们指出一条新出路来。

在作者另一部作品《旧时代之死》中,柔石还塑造了另一位“多余人”朱胜瑀。

《旧时代之死》描写“一位落在时代熔炉中的青年,8天内所受的'熔解生活’的全部经过”。

作者“收拾青年们所失落着的生命的遗恨,结构成这部小说”。

其主人公朱胜瑀原来就是一个热情洋溢、富有抱负的青年,由于乃父去世,他家道衰落,导致失学、失业,甚至病倒,精神上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他也由此看穿了社会“残暴与专横的辗转、黑暗与堕落的代替、敷衍与苟且的轮流”的真面目,故而憎恶它,想对它发起抗争。

但是朱胜瑀又缺乏抗争的勇气和力量,看不到光明的彼岸,于是深感压抑、痛苦与彷徨。

“一种旧的力压迫他,欺侮他;一种新的力又引诱他,招呼他。

他对于旧的力不能反抗,对于新的力又不能接近,他只是在愤恨和幻想中,将蜕化了他的人生;在贫困和颓废中流尽了他一生的泪”。

后来朱胜瑀回到自己家乡,住在尼姑庵里,并把尼姑奉作精神的母亲,皈依她所提倡的“一切皆空”人生哲学。

他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所以当得知未婚妻自尽后,他内疚、绝望、厌世,最后只好也服毒自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