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自主学习中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在自主学习中作用
一、自主学习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自主学习就是其中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她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的三个方面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特性都说明了同一个思想: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承认并肯定这一思想,对于改革矫正曾有的诸多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从而探索创立崭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功能和意义。
自主学习要求施教者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同时辅之以必要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生活、交往、生产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它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阅读经验、生活阅历、知识广度、思想高度等都容易导致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浅读、误读、错读。“因为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和对话者,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与作者、教师有着天然的差距。这种差距正是课堂师生对话的一种动力。当教师面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误读、暴露出来的偏颇等问题时,及时引导和耐心教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拒绝那种‘人人都说,大家都好’的做法,引导学生明了文本意义的客观性和主导性”。[1]95 加之在自主学习中人文性的过度张扬以及“读者中心”学习理论的影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能会天马行空、随意生发。因此,教
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必须起到积极引领、平等参与、客观评价、有效促进的作用。但是,因为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于是,有些教师就将自己的角色就退化为一个普通的参与者,甚至成了学生的助手,至多也只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位相对有经验的陪伴者。自主学习的整体进展既不由教师预设,也不由教师控制,无意识之中,教师的组织、帮助、指导、评价、纠正的功能不明确了,教师对自主学习课堂进行诊断、启发、训练的作用消失了。因此,我们在肯定自主学习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应该明确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二、实施自主学习策略的几点构想
我们认为反对为了形式而丢失教师角色,教师完全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名旁观者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同时,也不赞同某些教师否定新课程中师生平等观念,在课堂中包办代替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所作为,组织和调动学生去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实现,最终形成有效的教学对话。教师应是“横看成岭侧成峰”那峰领上的坐标。在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不能迷失方向,做到波澜迭起,抑扬有致。既然我们肯定了教师的重要主导作用,那么,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如何去做呢?我认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应呈现垂直性互动,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非正式性、平等性、灵活性、创造性取代追求正式性、权威性、官僚性、僵化性和线性思维模式,但是前者因过度张扬而导致人们对其进行曲解,基于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把握好一定的度,发挥好自己的主导地位。因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一)巧设情景,引领学生与作者对话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方式才能进入艺术,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教师就往往用模糊的具有诗意的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例如,在《随风吹笛》的教学中,教师用了这样一段导语:“竹被人们关注已有几千年,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对竹情有独钟,苏轼被贬惠州过着‘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逍遥生活,郑板桥以竹诗竹画名扬天下,《红楼梦》中的绝世女子林黛玉的居所千竿湘妃竹,她在幽竹碎影中编织着一个注定会心碎的梦。
以竹为名者为号者数不胜数,与竹相关的故事无一不美丽、超然。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美文,领略他对竹的独特感悟。”在这里,教师引经据典,用诗的语言和意境描述的方法,有效地传达了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的初始体验,同时也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这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二)提供主问题框架
在传统的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烦琐、杂乱。甚至不能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去理解学习。因此,教师应提供主问题框架,让学生在这一框架上去发散思维,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那么,教师在提供主问题框架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1、从文章的结构方面入手
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在课文教学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好处,这种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提供法,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2、从文章的语言方面入手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有关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位、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孔乙己》教学中,根据小说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边研读课文,边积极思考,判断真伪,寻找依据,深入分析外部语言中的信息。但是,应提醒注意的是,学生的思维发散应有一定的依据,不能天马行空,因为现如今的学生思维之活跃,所想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