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扎后的原发性输卵管癌3例误诊原因分析及文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输卵管癌是罕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及可靠的诊断方法,诊断率不高,术前常被忽视或误诊。
我院近1年收治3例原发性输卵管癌,均有输卵管绝育史,术前均误诊,现结合文献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参考,避免误诊误治。
1 病历资料
病例1:患者57岁,绝经5年,阴道不规则流血伴阴道排液13月余,下腹胀痛10余天,于2009年4月20日入我院。
30年前行绝育术,G3P3。
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宫体前位、萎缩,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包块。
妇科超声示子宫大小3.8 cm×3.0 cm×3.0 cm,内膜厚0.4 cm,宫壁回声不均匀;双卵巢未显示,双附件未及明显包块。
CDFI:未见异常。
宫腔镜检查见:宫腔内散在白色小菜花样结节,表面明显血管,取少许内膜送病理,病理为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
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
于4月30日全麻下行子宫全切术、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术中见少量淡黄色盆腔积液,子宫大小约4 cm×3 cm×3 cm,表面光滑,宫旁及骶韧带未触及增厚,双侧输卵管见绝育术瘢痕,余未见异常,双侧卵巢萎缩。
取盆腔冲洗液送检脱落细胞。
术后剖开子宫,宫内膜未见明显病灶,左侧宫角部见少许病灶。
颈管内膜光滑。
术后病理回报(309640):(左侧)输卵管:中分化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内膜见有微小病灶,右附件及左卵巢未见癌。
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
腹水脱落细胞回报见较多间皮细胞、淋巴细胞,未见恶性细胞。
术后患者未行化疗,复查两次未见异常,现健在。
病例2:患者52岁,绝经3年,阴道血性分泌物1年,于2009年11月24日入我院。
1 w前于外院刮宫病理为“子宫内膜癌”。
27年前行绝育术,G2P2。
妇科检查:宫颈外口略红,子宫前位,略小,左附件区触诊较厚,轻度压痛。
右附件区未触及异常。
妇科彩超示子宫萎缩,宫腔分离0.3 cm,宫壁回声欠均匀。
左附件区可见3.8 cm×2.5 cm的实性低回声,形态尚规则,界限尚清,右卵巢未显示,右附件未及包块。
CDFI:未见异常。
我院病理科会诊为子宫内膜低分化腺癌,形态符合透明细胞腺癌。
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
于11月27日在全麻下行子宫全切术、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术中见无腹水,子宫大小约5 cm×4 cm ×3 cm,双侧输卵管可见节育术瘢痕近端的输卵管部分均增粗,直径约3.5 cm。
双侧卵巢萎缩。
术者以为是输卵管积水,未引起注意。
术后剖开子宫,宫内膜无明显病灶,宫颈内膜光滑,未剖开增粗的输卵管。
腹水脱落细胞病理回报:较多退化变性的细胞成分,少量淋巴细胞,未见到恶性细胞。
术后病理回报:双侧输卵管中 低分化浆液性腺癌(局部伴有透明细胞腺癌),浸润输卵管壁浅层,双侧卵巢未见癌,阴道壁未见癌,萎缩型宫内膜,慢性宫颈炎,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
术后给予TP方案化疗6个疗程,复查未见异常。
病例3:患者59岁,绝经13年,阴道流血9 d,于2010年5月3日入我院。
32年前行绝育术,G4P3。
妇科检查:宫颈光滑,萎缩,分泌物稀薄,子宫前位,增大饱满,约10 cm ×8 cm×9 cm,形状规则,活动度尚可,有压痛,双侧附件区增厚,轻度压痛。
彩超示:子宫大小为9.5 cm×6.7 cm,形态饱满,被膜光滑,肌层回声均匀,宫腔内见8.2 cm×6.1 cm 的液性暗区,内液欠清,未见明显血流。
左、右附件区分别见5.2 cm×2.9 cm和3.3 cm×1.5 cm不整形囊性光团回声,有分隔。
宫腔镜检查,宫腔内大量脓血性液体,反复冲洗后见宫内膜薄,未见病灶,刮取少量内膜送病理。
病理为宫内膜低分化腺癌。
临床诊断为子宫内膜癌。
于5月14日全麻下行子宫全切术、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术中未见腹水,子宫约5.5 cm×4.5 cm×4.0 cm,表面光滑,双侧输卵管均增粗迂曲,粘连成团状,直径约3 cm,双侧卵巢萎缩。
该术者与前两例术者并非一人,此改变亦被该术者误认为输卵管积水。
术后剖开子宫,宫内膜未见明显病灶,宫颈内膜光滑,未剖开增粗的输卵管。
术后病理结果回报:
右侧输卵管中分化浆液性腺癌,管腔内生长,输卵管肌层未见浸润,右侧卵巢及左侧附件未见癌,左侧输卵管积水,萎缩性宫内膜,慢性宫颈炎,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
术后TP方案化疗6个疗程,复查未见异常。
2 讨论
2.1 发病率
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较少见,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0.1%~1.8%〔1〕。
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2~57岁,2/3为绝经后妇女〔2〕。
本文3例均为绝经后发病,平均年龄56岁,与文献报道相符。
2.2 病因
原发性输卵管癌的病因尚不清楚,70%患有慢性输卵管炎,促性腺激素的高水平、不断排卵及不孕不育等均增加了肿瘤发生的风险。
Annika 等〔3〕研究指出:单因素分析输卵管绝育对输卵管癌可能有保护作用,输卵管结扎后,一些致癌物质被阻断,不能刺激输卵管上皮细胞癌变,从而降低了发病风险。
但有学者认为输卵管结扎可能为输卵管癌的发病因素〔2,4〕,推测输卵管本身有清除能力,但当输卵管堵塞或上皮受损时清除能力下降使致癌物质积聚,导致癌症发生。
本文3例均有输卵管绝育史,支持后一观点,但例数少,尚不能确定输卵管结扎与输卵管癌之间的关系。
2.3 诊断
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常表现为阴道排液、腹痛、盆腔肿块,称为输卵管癌三联征〔2〕,术前诊断率仅为2%~6%〔5〕。
目前尚无可靠的确诊方法,多数患者需在剖腹探查后才能做出诊断。
彩超、CT及MRI均可协助诊断。
彩超可判断肿块的位置,并通过检测肿块血流的频谱来判断良恶性;CT发现附件小的梭形、蛇形分叶状实性或管状、腊肠形囊实性肿块,是输卵管癌较具特征的征象〔6〕。
本文3例均以绝经后阴道流血为首发症状,后2例彩超提示有附件包块,但因该病发生率低,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故没有想到输卵管癌,从而也忽略了借助CT或MRI来进一步明确附件包块的性质。
2.4 治疗
输卵管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卵巢浆液性腺癌相似,手术范围与卵巢癌相同,包括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和腹膜后淋巴结〔7〕。
以手术为主,强调首次手术的彻底性,术后辅以放、化疗。
有报道盆腔放疗〔8〕不能提高生存率,腹部治疗效果不确定,亦不能控制腹腔外转移灶的复发,且常常伴有严重的胃肠道并发症,因此目前放疗不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的首选,而作为复发的姑息性治疗。
化疗是术后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GOG(美国妇科协作组) 追踪TP 方案60个月,发现TP方案降低进展危险率28 %,降低病死率34%,并经长达6.5年的观察,TP 远期效果优于CP方案,这奠定了TP方案作为首选的基础。
本文3例因术者未发现输卵管癌,均未行大网膜及阑尾切除术,但术后有2例患者采取TP方案化疗,取得良好疗效,因随访时间短,远期疗效尚不能确定。
2.5 误诊原因分析及教训总结
①3例患者均以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诉,术前均行诊刮术,病理又都为阳性,想当然地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同时因输卵管癌发病率低,导致在彩超提示有附件包块(2例)的情况下,却仍未考虑输卵管癌的诊断。
因此,日后在临床工作中,对不明原因阴道流血的患者一定不能忽视输卵管癌的可能,尤其是对输卵管结扎后或绝经后的患者要特别注意。
②3例患者术前经诊刮均诊断为内膜癌,但术后剖开子宫见宫腔均光滑,无明显病灶。
根据术后病理只有第1例患者子宫内膜有微小病灶,余2例内膜均未被病灶浸润,但术前诊刮病理却都为阳性,考虑是输卵管部分癌组织或细胞流入宫腔所致。
从而提示阴道流血或宫腔积液的患者行诊刮术是十分必要的,但应注意超声下内膜的厚度,对于内膜较薄尤其伴有附件包块者,诊断要慎重,应想到输卵管癌的可能。
③3例患者子宫切除后,常规剖开,宫腔内均未见明显病灶,但都未剖开输卵管第1例患者只有左侧输卵管开口处见少许病灶,但因输卵管外观正常而未剖开。
另2例患者术中已见到输卵管的异常,但因结扎后出现输卵管积水较常见,故未引起术者注意。
由此可见,三个术者当时均没有想到输卵管癌的可能,以至于术中仍是误诊,没有切除大网膜和阑尾。
术者对输卵管癌诊断的忽视与该病的罕见有关,但通过对这3例患者的总结,日后对于术前诊断为内膜癌的患者,切除子宫后要常规剖开输卵管,尤其输卵管外观有改变者,最好先将输卵管切下剖开,这样既可避免术中揉擦造成癌细胞腹腔种植,又可以明确肿瘤部位,以便完成手术范围,切除大网和阑尾,使手术更彻底,提高存活率。
综上所述,本病误诊的主要因素是该病发生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医生缺乏经验,对输卵管癌认识不足。
所以,临床医生在接诊围绝经期特别是绝经后的妇女时,若出现阴道流血、排液等症状,体检或超声提示有盆腔包块时,一定要警惕输卵管癌的可能,需做进一步的检查进行全面分析,提高本病的术前诊断率。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术中行快速病理,为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提供依据。
认识并重视输卵管癌,早发现,早治疗,改善预后和提高生存率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
2 董新亭,李卫莉,马秀华;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
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xyfm/class/.2002年05期
4 张怀亮,谭正辉,孙叶梅,李梅,俞玉芳,韩峰;3003例痤疮患者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xyfm/class/.2002年06期
5 刘勇,王冬梅;痤疮的药物治疗[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年09期
6 高宜云;痤疮从肝论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7 欧其平,林维山;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9期
8 陈五一;;痤疮辨治体会[J];世界中医药;/yisheng/main/index.php.2007年03期
9 雷放;中药热敷治疗痤疮有效[J];新中医;/book/main/index.php.1992年09期
10 李东华;异维生素A酸治疗痤疮[J]; /新医学;1993年10期
11 黄灿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青少年痤疮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12 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3 陈传伟;针刺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4 Hamid Abdi;针刺对伊朗肥胖者的体重及抗热休克蛋白27、60、65、70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book/main/index.php.2010年
15 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6 张俊海;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7 庞莹;痤疮的流行病学及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8 申鹏飞;“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qikan/class/?150.html.2004年
19 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20 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6]佚名.祝贺结扎后的原发性输卵管癌3例误诊原因分析及文献复习.中医药期刊学会/jiaoan/html/?7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