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人肉搜索”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摘要】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是一种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体心理健康的现象。
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然后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舆论暴力的根源和特点。
接着探讨了网络舆论暴力对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个体受到的伤害。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展示了网络舆论暴力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在我们对网络舆论暴力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希望能够加强对网络舆论暴力的监管和引导,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呼吁社会各界重视网络舆论暴力问题,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传播学、社会影响、案例分析、反思、研究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网络舆论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出现的言论或行为,通过攻击、谩骂、造谣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批评和攻击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愈发突出,给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带来不小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
这种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性,使得网络舆论暴力在网络空间快速蔓延,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
网络舆论暴力不仅仅是个人攻击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道德和文化的问题。
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析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从传播学视野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提升公众舆论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表现形式、传播学视角分析、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反思,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探析,深入了解其定义、表现形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的产生原因和具体表现,探讨其中潜在的传播规律和机制。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网络舆论暴力在实际情况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其背后的传播学原理。
总结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反思,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加强网络舆论暴力监管和引导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网络“人肉搜索”事件的传播学研究

网络“人肉搜索”事件的传播学研究作者:李毓霞来源:《神州》2012年第22期【摘要】“沉默的螺旋”是新闻传播学中一个经典命题,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它也面临挑战。
“人肉搜索”是近几年来网络中出现的“新生物”,人肉搜索能够发生、发酵、最终演变成“网络大事件”,其背后蕴藏的深层原因令人深思。
本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对“人肉搜索”这个“新生物”,用“沉默的螺旋”来梳理总结它,或可发现蕴藏在“人肉搜索”背后深层的原因。
【关键词】人肉搜索沉默的螺旋网络传统媒体“人肉搜索”是一种利用人工参与来对搜索引擎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删选、提纯的信息整合方式。
由于近年来频频见诸于网络环境,人肉搜索可以说是网络民意一种曲折的反映,纵观网络中历次影响巨大的人肉搜索事件,人们不难看出,网络“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随着每一个事件背后的主人公被网络强大的“人肉搜索”曝光,人肉搜索对网络下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福是祸?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本文从沉默的螺旋这一著名的传播学理论入手,来梳理分析网络“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最早是由德国人伊莉莎白?纽曼提出,纽曼认为,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
于是,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一致。
这种理论也暗合了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即一个人的意见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想法,依赖于对他人意见的理解。
”最终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意见环境”的形成来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而后者的作用更强大。
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是在大众传媒也就是电视、纸质媒体如日中天的时代。
在如今这个网络铺天盖地的时代,网络传播的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传统媒介结构的冲击,已经对该理论提出了挑战。
人肉搜索的名词解释

人肉搜索的名词解释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以公开的或者隐私的信息为线索,搜集并研究某人的身份、背景、经历和言论等个人信息的行为。
这一现象源于中国大陆互联网用户的日常生活和信息交流,后来逐渐出现在其他国家和地区。
一、人肉搜索的兴起人肉搜索最早出现在中国大陆的互联网上。
当时,由于官方媒体对一些事件报道的不充分或传播的信息不准确,用户们开始自发地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等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从而了解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故事。
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透明度,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参与。
二、人肉搜索的特点1. 匿名性:人肉搜索的参与者往往使用匿名账号,以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
2. 大众化:人肉搜索不限于特定人群,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并提供线索和信息。
三、人肉搜索的意义和价值1. 民主与公共记忆:人肉搜索为普通社会公众提供了了解事实真相和追寻真相的渠道。
它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主精神,促进社会公正和公众利益。
2. 责任与透明:人肉搜索通过揭露个人的行为和言论,有助于形成社会公众自我约束和监督的机制。
它也能够迫使大众或组织对其行为承担责任,促进透明度和诚信度的提高。
3. 司法辅助:人肉搜索在有限程度上为破案提供了线索和证据。
在一些刑事案件中,当警方无法有效收集证据时,社会公众的参与可以填补这一空白。
四、人肉搜索的争议和问题1. 隐私泄露:人肉搜索的参与者有时会通过公开或非法渠道搜集个人信息,可能侵犯了被搜索对象的隐私权。
特别是在信息采集时,难以控制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被搜索对象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对待。
2. 人肉搜索成为网络暴力工具:有些人肉搜索活动演变成网络暴力的一种形式。
搜索目标可能受到威胁、辱骂和恶意调查,导致心理和生理的伤害。
五、人肉搜索的发展和现状1. 国家监管:在一些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人肉搜索活动进行了限制和监管,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
这些举措旨在平衡人肉搜索的潜在积极影响和潜在负面影响。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人肉搜索”,指的是通过大量人工参与来寻找问题答案的网络机制,即根据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们互通信息进行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真名实姓、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也一概会“暴露于阳光之下”。
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肉搜索”现象呢?它的存在合乎道德吗?更重要的是,合法吗?????? 一.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肯定涉及多种社会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生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
??? 首先,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信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大范围地传播和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
可以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人肉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
???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比如,前段时间被“人肉搜索”曝光的一些轻视生命、婚外恋、造假、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欺弱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
人们为什么对此高度关注?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比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
??? 再次,产生“人肉搜索”现象的直接动因应该是网民的广泛参与。
从微观心理层面来看,为什么网民乐于广泛参与此事呢?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方面:一是猎奇探究的心理。
浅谈人肉搜索

浅谈“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实质上就是一种信息搜索方式。
这种信息的提供通常是网民在论坛上提出问题寻求解答,而其他网民则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得知的个人信息答复论坛求助者,因此,该过程实际就是搜索知道特定信息的人。
i虽然它有别于百度、Google等这种利用机器搜索技术,但实际上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也是以他们为平台的。
言论自由与公民隐私权的平衡在任何一个民主法治社会,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都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在信息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互联网传播成为了人类最主要、最广阔、最丰富和最便捷的信息平台,也是当前信息公开和充分表达自身观点的最佳场所。
切实保证了人们言论自由的权利。
当然,人肉搜索也的确是公民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公民行使监督权、批评权的体现。
网民自发的将涉嫌违法、违纪或触及人们道德底线的人和相关的事公布在网上,是对存在于社会上的各种违和现象的一种深入揭露,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舆论监督与制约作用,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社会正义的维护。
但是言论自由并非抽象的,它是以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的。
而在这里,“人肉搜索”引起最大争议之处莫过于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了。
在网络世界中,由于信息把关人的缺失,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以至于难以控制和规范数以亿计的信息,极易造成言论失实,很容易侵犯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公民的隐私权是在于保障公民自己能控制自己的信息,不被外界侵入和干扰,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言论自由则在于将公民的信息披露,满足公民知情权或舆论监督的需要,这就势必将他人的信息公开,具有开放性。
ii因此,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在保证自己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承认他人隐私的重要价值。
“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不要表现出一种非理性“惩恶”的倾向。
一个人如果因为做了某些违反道德的事情而遭到网友的“人肉”,比如“死亡博客事件”、“铜须门事件”,当事人的行为都违背了道德。
传播学视域中的“人肉搜索”

传播学视域中的“人肉搜索”摘要:从社区问答到专业搜索引擎的出现,从静态信息提供到动态信息追踪,从娱乐性、实用性到自发设置议程,“人肉搜索”在中国的发展演进呈现出新的趋势。
以交融性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形式、庞冗复杂的信息流、松散的沉浸式参与等为特征的“人肉搜索”已经广泛而深刻地介入社会现实及社会问题的解决。
一方面,它提供了公民表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推动了参与式民主的进程;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人们对“网络暴力”和网络监管、引导的思考。
关键词:人肉搜索;传播学;信息;公民表达技术的革新、媒体的延伸带来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网络、虚拟社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入日常社会生活,变更着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
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间隔,提供了人人发布信息的渠道,改观了传统媒体一揽天下的局面。
“人肉搜索”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浮出水面,进入传播学视域的。
一、“人肉搜索”的发展趋势“人肉搜索”是相对于机器搜索而言的,与机器依赖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不同,“人肉搜索”主要是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和纽带,由网民积聚力量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源,对一些问题或倡议进行解答及回应。
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汇聚网民的力量来寻知答案的一种搜索方式”①,这里所说的人肉,是指利用网民的参与来替代或补充单向度的机器搜索,从而获得更准确、更有效、更丰富的信息搜索机制。
可以说,这是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关系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投射和延展,它克服了传统人际搜索和机器搜索的某些局限性,高效、及时地利用广大网民的力量,将搜索的触角扩展到更深远的社会角落。
以2001年“陈自瑶事件”为标志,“人肉搜索”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并呈现出新的趋向。
1.从社区问答到专业搜索引擎“人肉搜索”的源起应该追溯到虚拟社区中的问答模式:网友提出某些问题或倡议,其他网民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亲身经历等进行解答、帮助和回应。
许多网站都提供了这样的问答平台,比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等。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搜索”,指的是通过⼤量⼈⼯参与来寻找问题答案的络机制,即根据络上的⼀张照⽚、⼀个视频场景、⼀个名甚⾄⼀个QQ号码,民们互通信息进⾏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标⼈物在现实中的真名实姓、家庭住址、⼯作单位,甚⾄此⼈的家庭背景、⽣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信息也⼀概会“暴露于阳光之下”。
近年来,“⼈⾁搜索”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搜索”现象呢?它的存在合乎道德吗?更重要的是,合法吗? ⼀、从社会学的⾓度,如何看待“⼈⾁搜索”现象产⽣的社会根源? “⼈⾁搜索”作为⼀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的社会根源肯定涉及多种社会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三⽅⾯因素:互联、焦点社会问题和民。
⾸先,随着现代互联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原本⼈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等⾼技术信息产品在⽇常⽣活中得到⼴泛的应⽤,⽽且⽇益“飞⼊寻常百姓家”。
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范围地传播和民在虚拟的“络社区”进⾏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
可以说,互联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的物质基础。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现了⼀些社会失范问题,⽽且有些问题在现实⽣活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引起⼈们普遍关注。
⽐如,前段时间被“⼈⾁搜索”曝光的⼀些轻视⽣命、婚外恋、造假、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欺弱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
⼈们为什么对此⾼度关注?我认为主要是这⼏年随着物质⽣活⽔平的提⾼,⼈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
再次,产⽣“⼈⾁搜索”现象的直接动因应该是民的⼴泛参与。
从微观⼼理层⾯来看,为什么民乐于⼴泛参与此事呢?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是猎奇探究的⼼理。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打破沙锅⼀探到底,是每个⼈⾃然产⽣的、普遍具有的⼼理活动。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应用与网络社会出现了,“网络暴力”也产生了。
为了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暴力”这个词语,需要先从传播学角度入手分析网络暴力的本质:是指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的、侮辱性的言论或者煽动性的文章等行为。
网络暴力的典型表现有谩骂、污蔑、人肉搜索、暴力贴吧等等。
网络暴力具体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就是在网上肆意攻击其他人,甚至对一些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进行人身攻击;第二,肆无忌惮地转载一些虚假的信息,尤其是虚假的谣言,破坏整个社会诚信的环境;第三,制造一些负面新闻,只是简单的针对某一人或者事件进行恶意炒作。
比如针对2012年10月份某明星离婚事件,有人专门设置了一个名叫“冯小刚与徐帆离婚”的百度贴吧,发布各种类型的攻击言论,由此形成网络暴力。
下面,就让我们来谈一谈网络暴力。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有网友反映,有人上传了一个视频,是一个残疾人在公园遛狗时遭到一条大型犬的攻击,引起众多网友的不满,因而在网络上开始谩骂攻击视频中的残疾人。
这位网友称这条狗没栓绳子,属于攻击行为。
那么在这个案例中,哪一方才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呢?其实这是一场双输的游戏。
首先视频中的残疾人被网民痛骂,甚至自己的生活都受到了干扰,更有甚者还有人跑去他家砸玻璃。
此外,也给视频中的残疾人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备受煎熬。
而另一边,攻击者的攻击行为也招致了很多非议,在人格上被贴上了“冷血”、“无情”等标签,名誉上被扣上“恶毒”、“自私”等帽子。
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最终的受害者是两败俱伤,他们损失了自己的名誉,却赢得了别人的唾骂,到头来也只是换来自己的苦果。
第三个网络暴力,则是一个名叫“中国轮椅网”的网站所带来的后果。
在这个网站里,有一个个的帖子,内容多是在攻击残疾人,挖苦他们的不幸,批判他们的不堪。
尽管这样的帖子,没有侮辱残疾人的智商,但是对他们的人格和尊严的嘲讽,却不亚于侮辱。
而且当一个事物处于发展阶段的时候,更是这种攻击的高峰期,因为任何东西都是有“保质期”的。
浅析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

浅析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摘要]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依靠人的力量在网络上形成的信息搜索机制,在发挥着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也滋生了日益严重的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对人肉搜索引发网络暴力这一机制进行剖析并探索解决暴力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方法网络暴力是如何形成的,下面将从多学科的角度浅析原因。
一、网络暴力的形成及含义“网络暴力”现象畅行于WEB2.0时代的中文互联网,最先进入公众视野的暴力事件当属“高跟鞋虐猫事件”,主人公虐待猫咪的行为引起了网民的公愤,在网络追缉令的强大攻势下,主人公丢掉了工作,付出了代价。
当时的人们还为网络时代的舆论力量之强大欣喜不已。
继而,网上追缉令越来越频繁,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私密,甚至涉及到私人情感(如“铜须门”事件),事件的真实客观性得不到保障,造成了一系列冤假错案(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网络声讨从正义的道德审判转变成对公民人权的践踏。
这些事件从本质上说,属于典型的“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迄今没有科学的定义,但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以上事件,概括出它们具有以下特征:1.参与受众数量成规模,事件在网络上有很强大的传播声势;2.它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是发动网民调查出当事者现实中的身份地位,对其行为进行道德审判,经常伴随侮辱、漫骂等语言暴力;3.它侵犯了当事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给其生活造成相当大的不便。
二、网络暴力的多重解读1.传播学:网络传播成为网络暴力的有力武器依据传播学相关理论,我们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传播学中“选择性接触理论”,即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人群或内容加以接触,从而形成了群体认同。
其次,网络论坛中存在“沉默的螺旋”,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这种舆论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可能遭致社会制裁。
从“人肉搜索”谈网络传播的“把关意识”

从“人肉搜索”谈网络传播的“把关意识”摘要:“人肉搜索”时而魔鬼时而天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博客、论坛等言论集散地“把关人”作用弱化甚至缺失导致了人肉搜索善恶难辨。
文章分析了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把关意识”这一概念,只有网络编辑、传统媒体、广大网民都建立“把关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暴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纯净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人肉搜索;把关人;把关意识;网络传播2008年的愚人节,品牌价值排名全球第一的“谷歌”用幽默的口吻提出了一个让人好奇的概念“人肉搜索”。
其实在“人肉搜索”概念提出之前,互联网上亦不乏符合“人肉搜索”概念的诸多事件。
这些事件从网上蔓延到现实世界中,如同涨潮前的海水,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冲击着社会的法律范畴、冲击着网络的道德底线。
一、“人肉搜索”带来的冲击2001年网络爆出微软女代言“陈自瑶事件”,“人肉搜索”开始小试牛刀。
经过近5年的积淀,2006年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正式将“人肉搜索”推到了风口浪尖。
自此,“人肉搜索”引发的话题成为人们街头巷议的谈资,无论是“钱军打人”、“死亡博客”,还是“很黄很暴力”、“华南虎照事件”都无一遗漏地被大众传媒报道,被传播学界探讨。
人们开始争论潘多拉魔盒里跑出来的“人肉搜索”是天使还是魔鬼?当然,随着网络社区管理机制的日渐完善,随着网友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人肉搜索似乎也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在2008年的“5・12”四川大地震事件中,以“谷歌”为代表,包括天涯来吧、百渡贴吧、搜搜搜吧、新浪和网易等网站的数千个相关网页,紧急启动的专项搜索引擎――“寻找灾区的亲人”彰显出“人肉搜索”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和凝聚力,“人肉搜索”在揪出“李冬梅”这类借“爱心捐助”发国难财者以及“Die豹”、“辽宁女”这类全无爱心的失人性者时“井喷式”地应用也受到了各方赞誉。
难怪传播学者周培勤说,网络和“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管理模式,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民主和透明,信息更加公开,而这些反过来也培养了全社会的公民意识,让人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但就当有些学者认为“网友不惜成本地搜人、骂人,背后必定有它并不无聊的原因,人性深处最终追求的还是心灵的幸福、与他人关系的和谐……”时,一轮新的“人肉搜索”“菊花香香”事件又开始了。
人肉搜索

自我保护
尊重原则
无害原则
严重践踏网络文明
五、失范的“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 失范的“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 ——关于网络传播伦理的探讨 ——关于网络传播伦理的探讨
2008 年1月,香港娱乐圈爆出“艳照门” 丑闻,“人肉搜索”启动,“搜索”目 标是广泛搜集照片的证据, 对照片的真 伪进行鉴定, 对艳照当事人的身份进行 确认。而对于躲在电脑后面散播照片的 个人或利益集团, 无数的人力最终也没 有将其底牌彻底翻出。值得我们注意的 是,“奇拿”在事件的发展进程中, 显 然成了事态发展趋势的主宰者。我们暂 不讨论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利益链, 仅 仅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奇拿” 正是 利用了网络的“黑箱”效应,横跨现实 与网络,操纵着事件的发展。
二、对人肉搜索成功个案的研究
I
III
I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关于人肉搜索传播模式的探讨
议题的产生 议题设置成功,转向平面传播 网络舆论转为社会舆论 舆论转为现实行为
四、网络时代的群体癫狂 网络时代的群体癫狂 ——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集合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 两大原因 行为动员方式 四种角色
• • •
••••••••••••••••••••••••••••••••••
一 定义“人 肉搜索”
二 人肉搜索 的成功个 案分析
三 人肉搜索 的流程
四 社会学视 角的思考
五 关于网络 传播伦理 的探讨
一、定义人肉搜索
• 人肉搜索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 意在查找人物或事件真相的群众活动, 部分基于用人工方式对搜索引擎所提 供的信息逐一甄别真伪,部分又是基 于通过知情人匿名或公开“爆料”的 方式搜集信息。“人肉”一词表明人 工的介入在搜索引擎中所扮演的重要 角色,以同基于算法的机器搜索 虎知识堂、天涯问答等在本质上都属 于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在本质上是一 种为用户提供信息、满足用户知识需 求的机制。
近年来国内人肉搜索研究综述国内国外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人肉搜索研究综述:国内国外研究综述》摘要:王凌云等认为,一个完整的“人肉搜索”传播流程为:一般是由某一事件或人物引发,“人肉搜索令”发布,紧接着众多网友跟进,纷纷提供线索,最终锁定被通缉者,“人肉搜索”虽然带来了诸如侵犯隐私权等问题,但是不能就此认为“人肉搜索”等同于“网络暴力”,有学者更全面地分析了人肉的成因,以“虐猫”、“华南虎”等事件为例,“人肉搜索”是网民表达正义感和道德感的需要传播学视角研究下的“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传播现象,兼有网络传播的一般特点,如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海量化、去中心化等,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而“人肉搜索”产生的原因、传播机制与流程以及传播意义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特点。
有研究者专门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人肉搜索”,认为自2001年“微软陈自瑶”事件以来,人肉搜索的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从社区问答到专业搜索引擎、从静态信息提供到动态信息追踪和从娱乐性、实用性到议程设置。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人肉搜索具有如下特征:1、交融性传播方式。
2、多元化传播形式。
3、繁冗复杂的信息流。
4、松散的沉浸式参与。
有学者从媒介融合及新旧媒介联动的角度提出“人肉搜索”的信息流动具有以下特点:1、大规模的自发的人工参与。
2、信息传播渠道有机融合。
3、与传统媒介互动日趋紧密、互设“议程”。
“人肉搜索”是一种独特的网状传播模式,上述特点融合了多种传播方式,因而赋予其强大的传播力量。
成因,有研究者从“人肉搜索”现象的背景和成因予以了梳理和分析。
基于麦克卢汉媒介技术理论,米莉认为在人肉搜索过程中,技术的作用居于次要地位,搜索的结果更多地依赖于看到帖子的人数和这些人的交往资源,维系这一社区的正是沟通与交流。
以“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为例,有研究者专门从沉默的螺旋、群体传播和议程设置理论分析了人肉搜索的网络暴力成因。
在规避“人肉搜索”带来的负面作用时,本文认为网络舆论引导与传播控制不可偏废其一。
“人肉搜索”之利弊分析

“人肉搜索”之利弊分析绪论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播方式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
第四媒体的异军突起,使得网络传播逐渐进入千家万户。
而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信息搜索工具显示了其强大的作用,使得个性化新闻能够顺转流畅。
当然,“人肉搜索”只是一种工具,但当人的主观意识介入时,工具的用途也出现了岔路口,一条指向正常的信息需求,另一条则成为基于道德层面的某种诉求,甚至又恶的倾向。
目前,一些研究把目光聚集在“人肉搜索”的新闻事件和网络暴力事件之上,并且以达到相当的深度,基于这些不断成熟的网络传播理论,本文从人肉搜索的产生、发展再到其典型案例,分析存在的法律问题,以此来说明“人肉搜索”这种信息搜索工具出现的利与弊。
一、人肉搜索概述(一)、人肉搜索的定义与起源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人肉搜索就是在一个网站里面提出一个问题,由人工参与解答,而不是由计算机自动地回答你的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广聚五湖四海的网友力量,每个遇到困难的人提出问题,而有这方面知识或者线索的人就对其解答、分析,可以说是一种问答式搜索。
如果有人想进行人肉搜索,可以通过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等网站进行撒网式提问;也可以通过天涯论坛、猫扑论坛、百度贴吧等大型网络论坛上发帖进行提问。
对于一些八卦搜索特别是哪些没有唯一答案的多选结果的搜索,人肉搜索往往能够得到更有价值和吸引力的结果。
人肉搜索是“猫扑论坛”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1,与许多论坛一样,猫扑上有很多网友会经常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问者为了感谢提供问题答案的网页会以一种名为Mp币的猫扑虚拟货币作为回报。
虽然Mp币没有任何的价值,但是却激发了一些网友的好奇并醉心于Mp币的收集,这些惯于通过回答别人问题挣取货币的网友一般被称呼为“赏金猎人”。
于是在猫扑论坛上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某人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在猫扑网站上发帖并许诺一定Mp币作为酬谢,很快就有赏金猎人发现这个帖子并用搜索引擎等方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争先恐后地将答案回复在帖子里以获取网友悬赏的Mp币。
传播学视域下解读“人肉搜索”

传播学视域下解读“人肉搜索”作者:史诗阳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0期摘要:近年来,网络上兴起的热门事件往往因人肉搜索而起。
人肉搜索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一种新兴网络传播行为。
它在带来强大传播效应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质疑和思考。
关键词:人肉搜索传播【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20-0213-1一、“人肉搜索”的传播效应人肉搜索借助于第四媒体互联网络形成非比寻常的传播力量,其传播手段与传统的传播手段有所不同。
传统的传播是将信息直接传播给受众,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反馈却无法直接影响信息内容,也无法在受众之间相互产生影响。
实际上,人肉搜索的传播效力取决于网络人气,这也就说明了网络上任何一个点击和回应都将影响人肉搜索的传播效力,并且每个个体“民意”都将影响信息内容,并且影响另外一个个体的“民意”,从而产生了“民意”合众力影响了传播效力。
人肉搜索的传播意义在于传播学中的受众的概念将变的模糊,这就使传统意义上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巨大变化。
网络作为社会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人肉搜索的舆论力量在网络中凸显,符合伊莎白·诺埃尔一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当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得到大家的认可,就会公开发表;反之就会保持沉默。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沉默的螺旋”效应。
这一螺旋式过程导致的结果是:一派的观点最终会占上风。
而另一派观点就销声匿迹。
从人肉搜索来讲,当一个新的问题提出,人们会形成有关民意分布的印象,他们试探着来决定他们是否是属于多数,然后来决定民意是否正在改变趋向于同意他们的方向。
倘若他们感到他们属于少数,他们倾向于对这一问题保持沉默。
而他们越是保持沉默,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特别的观点仍未呈现,也越使他们保持沉默。
另外,人肉搜索能够满足小众信息需求,这是“人肉”对信息传播的正面贡献。
它的出现,使得小众无法通过机器搜索获取的准确的信息需求得到了满足。
人肉搜索现象研究及其规制的论文

人肉搜索现象研究及其规制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的一件利器,用之得当,可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用之不当,则贻害无穷,给当事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因此,我们既要辩证看待“人肉搜索”这一现象,又要晓之以理,通过道德约束、立法保护等多种措施,多管齐下,以确保公民权益、网络秩序。
[关键词]人肉搜索道德法律规制如今,网络已无孔不入地渗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深刻影响并颠覆着惯常的思维模式。
吸引人们眼球的重磅“新闻”层出不穷,一些新词汇也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从“艳照门”到“俯卧撑”、”躲猫猫”之类的词汇诞生,从邓玉娇、杨佳等人成名于网络,从“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被人肉到如今的“烟草局长”韩峰,还有近期火爆网络的“犀利哥”等等无数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实在让人应接不暇,以至于人们大呼“人肉搜索”时代来临。
一、何为“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是“猫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和搜索引擎技术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爱问”“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
提问者提出问题,其他网民通过搜索对象之前上网所留下的痕迹,对其进行查询,或通过网络查找与知晓搜索对象的人,进而找到搜索对象。
因此,其常用的手段包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等寻找线索;利用一些常用及社区类网站搜寻目标对象可能留下的注册痕迹;通过被搜索目标的注册痕迹,查其ip号,锁定目标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范围,进而确定其真实身份等。
二、“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原因“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集合行为,其产生和流行有着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环境条件和结构性压力。
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为“人肉搜索”提供了广阔的虚拟公共空间,这成为“人肉搜索”产生的环境条件。
不仅如此,网络的高互动性和网民的匿名性使人们可以放下现实羁绊敢于言说,无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于零。
从传播学角度看“人肉搜索”.

摘要:“人肉搜索”在网络上兴起至今一直备受关注,针对这一网络传播现象,学术界也多次进行了研究。
本文分别从传播模式、把关人、传播效果等传播学角度对“人肉搜索”现象进行分析,并希望从这几个角度入手找出规范“人肉搜索”的一些途径,使网络环境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肉搜索传播模式议程设置把关人沉默的螺旋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0年11月1日,深圳市人大法工委已委托深圳市律师协会党委起草《深圳市个人信息保护条例》,如果该条例正式立项通过,将成为全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
相关人士表示:“人肉搜索”是网络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典型现象,该法规将对其加以禁止。
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已经从风口浪尖慢慢退去的“人肉搜索”话题又再次引起众人的关注。
“人肉搜索”究竟为何物,其涉及怎样的伦理问题,对人们有何影响,从2001年开始已先后有许多业内人士对其进行剖析,作者在这里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人肉搜索”盛行的原因,并希望能以此为突破口对这一网络现象提供一些解决途径。
从传播模式看“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指网民用提问、跟帖的方式来获取搜索结果的网络搜索方式。
自“陈自瑶事件”兴起,“虐猫”事件将其推至高潮。
之后的“铜须门”事件、“死亡日记”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等,都曾掀起了“人肉搜索”的高潮。
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写道:“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从信源和信宿来看,不同于传统媒介,在网络中,任何一个信息传播者都可以兼任信源和信宿。
每个个体都向自己拥有的人际圈里传播信息,而信息经由个体的人际圈覆盖蔓延,形成“人肉搜索”的浩瀚力量。
“传受合一”让网民们在网络这个媒介中,在参与“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在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体现的。
从传播的核心讯息来看,网络上的“人肉搜索”信息并非每条都会被关注到,最终引起关注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网民对于“人肉搜索”的信息具有极强的选择性。
网络传播更需要把关——以人肉搜索为例

摘要 : 网络传播作 为一种新型传播 方式 , 得到 了迅猛发展 , 但随之 而来的 网络恶性事件也是层 出不穷。这种现 象并不是 因
为 网络 缺 少 了把 关人 , 而是 网络 传播 颠 覆 了传 统 的把 关理 论 , 予 了 网络新 的把 关 含 义 。 它使 把 关 更 细化 , 赋 不再 确 定 某 一个 人
个人认为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网络匿名性导致部分网民的道德素质缺失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和空白以及现实社会的多种矛盾是人肉搜索徘徊于社会监督和网络暴民之问的主要原因
-l\ ! ! lI _| l\ l l 垒
竖窒
以人 肉搜 索为例 ◎李铂冰 来自: 皇 里 皇 : 墨 叟
网络传播更需要把关
三 、 体分 析—— 以人 肉搜 索为例 具
人肉搜索, 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词 。眼下有关人肉搜索 的新闻就不
绝于耳 : 社会学家陶宏开 , 中国戒网瘾第一人” 有“ 之称 。 因就“ 魔兽 世 界” 游戏接受央视采访 发表反对意见而遭 到游戏玩家的人 肉搜索 , 极
受侵扰 ; 以一句 “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 回家 吃饭” 在网上离奇蹿红而成 为一大热门 的 “ 贾君鹏事件 ”目前被媒体证实以 “ , 贾君鹏 ” 的车祸人 亡而宣告终 结, 人透露 : 家 贾君鹏之所 以丧命 是因为不堪网友 的人肉 搜索精神恍惚导致疲劳驾驶 。 由于人 肉搜索带来的负面影响 , 政府部门针对此种现象也出台了 相应 的政策。20 年 1 1 09 月 8日, 江苏省徐州市通过《 徐州市计算机信 息系统 安全保护条例》 成为第一个制定条例禁止 “ , 人肉搜 索” 的地方 法规 。该条例中 , 规定未经允许 , 自 擅 散布他人隐私 , 或在网上提供或 公 开他 人的信 息资料 , 对发 布者 、 传播 者等违法行 为人 。 最多 可罚款 50 元, 0 0 严重者还将给 予断 网、 停机等处罚 。 此条例一经公布 , 就立即引起 了网民 的热议 。 人肉搜索该不该禁 , 再一次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方面 , 人肉搜索肆 意侵犯 当事人的 隐私 , 被视为 “ 网络暴 力”另一方面 , ; 它常常曝社会 的阴暗面 , 惩恶扬 善, 被当成 “ 捍卫正义与道德” 的象征 。 如此 , 让人对其又爱 又恨 。 人肉 搜索有弊有利 . 很难取舍 人肉搜索何以陷入这样 的尴尬境地?个人认 为, 网络媒介的传播 特点 、 网络匿名性 导致 部分网民的道德 素质缺 失 、 相关法律法规 的滞
传播社会学视域中的“人肉搜索”现象

人、人碰人 、人挤人、人挨人 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 ,变枯
燥乏味 的查询过程 为‘ 一人提 问、 八方回应, ~石激起千层浪 ,
一
声呼唤惊 醒万颗 真心’ 的人性化搜 索体 验。[ 1 1 ” 目前对“ 人 肉
搜索” 的界定众说纷纭 ,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在笔者看来 ,所
谓“ 人 肉搜索” 就是指众 多网友主动参与 的,以网络虚拟社 区 为传播平 台,对感兴趣 的人物或 事件 进行信息公开 ,以寻求 事实真相 的过程 。“ 人 肉搜索” 中的“ 人 肉” 两个 字不仅突显 出 了信息传 播的快、准 、多 ,而且还表 明了这是一种不 同于 以
一
方 面 有 助 于 网 民 们 自 由、 大 胆 地 发 表 言 论 和 观 点 ,及 时揭
露事实 的真相 ,惩处社会的丑恶行为 。另一方面 ,匿名 的信
“ 人 肉搜 索” 一词最 早出现于猫扑论坛 ,它的最初形式 则 息传播者 也可 能因为缺乏社会规 区进 信息或侵犯他人隐私 ,给或热心对其进行解答或 回应 。“ 人 肉搜索” 第一次显现其威力 并吸引公众的眼球是在 2 0 0 1 年 的“ 陈 自瑶事件” 。“ 早在 2 0 0 1年,有 网民在论坛上贴
搜索” 这 一社会 热点进行诠释
关键词:人 肉搜索;传播社会学;信 息传播 ;网络
中图分类号 :G 2 0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6 7 2 — 8 1 2 2( 2 0 1 4 )0 2 — 0 0 2 1 — 0 4
一
、
人 肉搜 索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元化的方 向发展 ,它将 搜索的范围进一步拓展 ,涵盖 的信 息 面越来越广 ,产生 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
今 传媒
传播学视阈下探析“人肉搜索”的成因

传播学视阈下探析“人肉搜索”的成因[摘要]近年来,“人肉搜索”引发了一系列网络热门事件,并带来许多现实影响,探讨其成因成为必要。
本文是从传播学角度对“人肉搜索”成因的探讨,包含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传播效果四个方面的内容,探析“人肉搜索”产生的理论根源。
[关键词]人肉搜索;搜索引擎;道德审判1 传播媒介——技术模拟意识的不断深化麦克卢汉提出:“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体中或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
正像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得以延伸一样。
”可见,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它实际上也是一种人的延伸。
互联网最初设计是为了能提供一个通信网络,即使一些地点被核武器摧毁也能正常工作,主要供计算机专家、工程师和科学家使用。
20世纪90年代后,超文本协议逐渐投入使用,这就意味着人们查看一段信息,而需要了解其他相关信息时,可以方便地依靠互联网来完成。
但是这种链接是基于对信息的一定掌握。
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通常要依靠一定的渠道来获得信息,大众传媒就充当了这一角色。
互联网承载着海量信息,但如何能够从其中甄别出能够为自己所用的信息呢?搜索引擎应运而生。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将其显示给用户,是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
可是由于操作的复杂性和人为控制性的影响,运营搜索引擎的公司为商业利益所驱动,势必会削弱用户的利益。
“百度竞价门”便是这一矛盾激发的产物。
何况机器搜索本身具有局限性,它所整合的是已存在的信息,而非信息的全部面貌,这便使人机结合的搜索方式成为大势所趋。
“人肉搜索”是“猫扑网”在2001年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
猫扑论坛有种虚拟货币Mp币,提问者往往用它奖励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或给出建议的人。
由此,当某些注册用户需要解决问题时就许诺一定数量的Mp币作为酬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人肉搜索”在网络上兴起至今一直备受关注,针对这一网络传播现象,学术界也多次进行了研究。
本文分别从传播模式、把关人、传播效果等传播学角度对“人肉搜索”现象进行分析,并希望从这几个角度入手找出规范“人肉搜索”的一些途径,使网络环境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肉搜索传播模式议程设置把关人沉默的螺旋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0年11月1日,深圳市人大法工委已委托深圳市律师协会党委起草《深圳市个人信息保护条例》,如果该条例正式立项通过,将成为全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
相关人士表示:“人肉搜索”是网络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典型现象,该法规将对其加以禁止。
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已经从风口浪尖慢慢退去的“人肉搜索”话题又再次引起众人的关注。
“人肉搜索”究竟为何物,其涉及怎样的伦理问题,对人们有何影响,从2001年开始已先后有许多业内人士对其进行剖析,作者在这里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人肉搜索”盛行的原因,并希望能以此为突破口对这一网络现象提供一些解决途径。
从传播模式看“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指网民用提问、跟帖的方式来获取搜索结果的网络搜索方式。
自“陈自瑶事件”兴起,“虐猫”事件将其推至高潮。
之后的“铜须门”事件、“死亡日记”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等,都曾掀起了“人肉搜索”的高潮。
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写道:“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从信源和信宿来看,不同于传统媒介,在网络中,任何一个信息传播者都可以兼任信源和信宿。
每个个体都向自己拥有的人际圈里传播信息,而信息经由个体的人际圈覆盖蔓延,形成“人肉搜索”的浩瀚力量。
“传受合一”让网民们在网络这个媒介中,在参与“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在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体现的。
从传播的核心讯息来看,网络上的“人肉搜索”信息并非每条都会被关注到,最终引起关注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网民对于“人肉搜索”的信息具有极强的选择性。
从著名的“人肉搜索”案例来分析,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一是严重败坏社会道德的事件或人物,这是目前“人肉搜索”的主流信息。
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谭静案等,这些事件或人物大多挑战了大众的道德底线,引起了公愤。
二是带有娱乐或戏谑性的事件或人物,这类信息反映出人类固有的好奇心,如“很黄很暴力”事件。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导致网民受到的社会道德责任感约束大大减弱,网络信息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在“人肉搜索”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从传播媒介分析,网络媒体传播的便捷性、广泛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为“人肉搜索”提供了特别的技术平台,使之能够兴盛起来。
“人肉搜索”集合了网民的力量,搜索的信息内容既涉及广泛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具体事件发起的搜索,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回复。
在著名的“虐猫”事件中,仅6天时间,“虐猫”视频中的3个嫌疑人就被锁定,随后当事人的相关信息被陆续公布。
信息内容收集之全面和更新速度之快都体现了网络搜索的极大威力。
而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由此组成的虚拟环境,使得任何在网络中发言的人最终显示的身份只是一个虚拟的网名和网络ID,越来越多的网民逐渐热衷于在虚拟环境里参与讨论、发表观点并寻求共鸣。
网络的匿名性会造成匿名群体的产生,而在一个匿名群体中极易造成的是情绪的感染而非理性的传播。
在“人肉搜索”中,参与搜索的网民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运用虚拟的身份,参与一种以情绪渲染为支撑的事件。
“人肉搜索”与网络“把关人”“把关人”理论最早是在1947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①传统媒介的信息经过记者、编辑层层把关,呈现在受众面前时,显得相对理性。
而网络传播中的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更趋感性,属于网民的自然流露,“传受合一”使得传播权力被分化,网络媒体的把关力量大打折扣。
传统媒体“把关人”在进行把关时有法律和制度可以遵循,而由于网络发展迅速,网络立法的相对滞后,对于“人肉搜索”引起的侵权案件,没有一个准确的判定标准和法律界定。
尽管这两年在两会等多种场合有人提议实行网络实名制,但仍存在很大争议。
而网络运营商和网站编辑通过“关键词”筛选来剔除有关不良信息的监管办法,也很容易就被受众用技术手段避开。
法律的缺失、技术的局限,使得“把关人”的监管难以真正实施。
从传播效果看“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与“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是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的。
其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
从最近几年的“人肉搜索”事件来看,反响比较强烈的,大都是事件中的人物或社会现象严重冲击或违背了我们传统的道德观念,而当现实社会统治阶层无暇顾及一些道德问题,传统媒体又没有及时跟进时,网络便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旦成为“人肉搜索”的对象,网民便会在这种“道德正义”的声讨声中集聚起前所未有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被搜索人,利用舆论的压力对其予以谴责,最终使其在道德面前低头。
比如,“虐猫”事件中的当事人不仅向公众道歉,而且还丢掉了工作;“铜须门”事件中的当事者迫于舆论压力,被迫休学来躲避网友的谩骂和骚扰等。
从这些事件来看,“人肉搜索”有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
“人肉搜索”与“沉默的螺旋”。
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
其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第一,认为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
第二,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根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为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从这句调侃语中,足以看出“人肉搜索”中“沉默的螺旋”的强大威力。
在“死亡日记”事件中,北京女白领跳楼身亡。
她生前写下的“死亡博客”中,将原因归咎于丈夫王菲的不忠,并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
北飞的候鸟、大旗网、天涯三家网站纷纷刊登和转载网民对于此事的评论帖子,网友展开“人肉搜索”,将王菲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公布在网络上。
王菲在网络上被通缉、追杀,并不断收到恐吓邮件,其工作单位也因被骚扰而将王菲辞退。
在网民的评论帖子中,最初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样”的意见,比如怀疑博客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对所谓第三者提出异议等,但很快就被“主流”的声音淹没了。
这起“人肉搜索”事件凸显了“沉默的螺旋”理论。
“人肉搜索”与“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有:由于传播媒介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倾向性,人们的现实观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发生很大程度上的悖逆,人们的现实观更接近于媒介描述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现实。
从“培养分析”的理论看,网络拥有大量的受众,特别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小龄受众开始接触网络,他们很难辨别网络中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的差别。
在“人肉搜索”的网民中,普遍是年轻人,甚至有很多未成年人,他们并不能真正认识到“人肉搜索”的意义,然而通过“人肉搜索”他们却实现了窥探别人隐私,宣泄自我情绪,在假想的身份中寻求快感的畸形心理。
而“人肉搜索”的对象逐渐被塑造成了几种模式:道德败坏者、贪官、第三者等。
这对于青少年客观地认识现实世界非常不利。
规范“人肉搜索”的几点可行性建议“人肉搜索”急需“把关人”。
网络信息发布的相对自由,审查和核实程序相对宽松;网络舆论具有个性化、言论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交流的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更加困难。
所以,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编辑”更应该增强“把关意识”,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传统媒体也应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把关意识,“人肉搜索”事件一旦兴起,众多传统媒体就会相继跟进,并凭借自身的优势扩大事件的传播范围,使之成为受众注意的焦点,一时间“色情”、“第三者”、“贪官”等字眼充斥了人们的视线,传统媒体在此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舆论把关及引导功能。
网络传播的特殊性要求传统媒体在寻找“话题”时一定要增强“把关意识”。
从根本上来讲,网络的主体是广大网民,想要建立一个健康、文明、自由的网络环境,人人有责。
许多“人肉搜索”事件的发起者都是网民,而推动者也是网民。
所以,如何提高网民自身素质,在信息时代成了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培养“意见领袖”,提升舆论引导力。
在网络社会中,意见领袖的培养有助于通过发挥网络人际传播影响力来净化网络环境。
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教授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指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要能继续扩散,必须先有10%~20%的人采纳这种创新事物,创新扩散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进入快速扩散阶段,直到系统中有可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纳创新。
②我们从“人肉搜索”事件的进展中同样可以看出,有些许“活跃分子”在网民心目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因此,网站可以有意识地培养“意见领袖”,如论坛版主或一些经常参与讨论的论坛“知名人士”,赋予他们一些权力,并强化其责任感,使得他们可以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起到把关的作用,引导网民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时不至于走向极端偏激的一面。
强化主流媒体的引导和“议程设置”功能。
网络为受众营造舆论提供了无限的虚拟空间,与此同时,也在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更应该积极加强与网络的互动,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引导舆论走向,对事件的虚假性、片面性、极端性等予以及时的澄清,在受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主流媒体亦可利用其“议程设置”功能,将其作用发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以google为代表,包括天涯来吧、百度贴吧、新浪和网易等网站的数千个相关网页,紧急启动的专项搜索引擎——“寻找灾区的亲人”,彰显出“人肉搜索”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和凝聚力。
结语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并作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的论断③,由此可见网络舆论的重要性。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搜索手段,本身并不具备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它,使网络搜索能真正成为受众信息交流、互助互惠的有效工具。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注释: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