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讲弟子规第四集

合集下载

弟子规完整篇

弟子规完整篇

弟子规完整篇,带解释,珍藏版(可以教小孩了)!!2015-11-08 成县活动中心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弟子规》4

《弟子规》4

3、如果你上课回来迟到了, 一定要先敲门,声音洪亮的 喊“报告”,是因为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将上堂,声必扬
1.当老师走进教室,班长应:(A) (A) 喊“起立”“敬礼” (B) 喊“敬礼” “起立” (C) 什么也不喊
▪ 2.进老师办公室或居室,要: (C)
根据句子意思写出《弟子规》原句
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地减少消失, 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 了。 句子是:
过能改 , 归于无 。 倘掩饰 , 增一辜 。
三、常礼举要(演练活 动)
▪ ▪ (一)课堂演练: ▪ 1.说话的技巧 ▪ 急事,慢慢地说 ▪ 大事,清楚地说 ▪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 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 【释文】看到了别人的善行,就要想到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做到。即使和他 差距很远,只要肯努力,渐渐也能赶上他。
▪ 【释文】看到了别人的恶行,要立刻反省自己,如果发现自己有,就要马 上改正;如果没有,也要引起警惕,防止自己犯同样的过错。
▪ 【释文】做人最要紧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才能和技艺,这些方面不如 人家,就要不断勉励自己,尽力赶上。
▪ 【释文】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着忧愁悲伤。这不是什么不光彩 的事,因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养。
▪ wénguònù wényùlè sǔnyǒulái yìyǒuquè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wényùkǒng wénguòxīn zhíliàngshì jiànxiāngqīn

《弟子规》第四课

《弟子规》第四课

《弟子规》第四课《弟子规》第四课上饶县石狮学校蔡倩一、教材分析:本文出自于《弟子规》入则孝篇章。

全文以“孝”为核心,特别强调从行为上照顾、考虑父母。

体现“孝”乃人之本分,行之本源。

教文“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说明了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源自父母,不孝敬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本。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但更要铭记:“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的警言。

在品行上严于律己,不做无礼、违法之事。

若能够以德润身,奋发向上,不让父母为我们操心、蒙羞,此为孝顺之第一步。

本文拓展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更以《庾冰教子》的故事诠释了“一瓜一果之弗贪,一丝一毫之不苟”,即是极细微的小事,也不可马虎对待,体现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更揭示出《弟子规》乃为人子弟做人应依循的道理,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教学目标:1、熟读教言,诵读成韵。

2、结合故事释文,理解文意,了解“孝”是为人子女的本分。

3、借助情境,紧扣主题,依文观行,将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结合,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成为一个孝顺、有修养的人。

4、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本性本善的德能显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设计理念:本课以培养具有完美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国学核心概念的构建,以四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将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看、说、读、悟”等方式感知“孝”的含义。

本课的设计理念试图突出三个重:一、重情境。

以情境贯穿始末,层层推进,层层落实。

二、重交流。

让学生孝行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

三、重实践。

让学生多思考、探索、实践,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教学流程:(一)行礼——要求:揖身圆,拜恭敬。

学文前所有学生列队向至圣先师——孔子像三鞠躬。

(此举是为了收敛身心,诚意正心,培养尊师向学之心。

感念师恩,德泽后人。

)(二)创设情境话题导文1、观看故事后回答问题,提出要求:眼到、口到、心到。

《弟子规》完整版及其解读

《弟子规》完整版及其解读

《弟子规》完整版及其解读第一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对于父母的召唤和命令,不能有任何迟疑和懒惰。

第二篇:“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父母的教诲和指导,不得轻视或反抗;同时,在父母的责难和批评面前,要虚心接受,认真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三篇:“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第四篇:“出必告,反必面,事必问,错必改。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行动中要保持诚实守信,出门要告知家人,回家要面对家人;在做事情时要认真思考和请教他人,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第五篇:“有德之人,先难后获;无德之人,先获后难。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具备道德品质和修养的人才能够经受住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最终取得成功和成就。

第六篇:“言必信,行必果,硕学力行,不舍昼夜。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言出必信,行出必果,同时要具备坚韧不拔、孜孜以求的精神,不断积累知识和实践经验,锤炼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素质。

第七篇:“有始有终,无咎无誉。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中途放弃或半途而废;同时,做事情不要只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应该以责任和心态为先。

第八篇:“言必信,行必果,胜人一步,不可夺也。

”这句话同第六篇,重申了言行一致的原则,并强调了抢先一步的重要性。

第九篇:“事勿忙,访思定。

即思勿疑,有容乃大。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做事情时不要急躁,要冷静思考、周密计划,遇到困难要及时调整方案;同时,对于别人的言行要给予充分的容忍和理解。

第十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主闻之,资政育民。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同人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作为领导者要听取不同观点的建议,尽可能做到公正、客观;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治理和教育。

第十一篇:“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耐心和恒心,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弟子规全文注解

弟子规全文注解

弟子规全文注解弟子规,又称为《小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读物之一,主要用于儿童启蒙教育。

全文以教导儿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内容,涵盖了思想品德、家庭礼仪、学业进取、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弟子规》全文的逐句注解。

第一章:弟子规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注解:本章介绍了弟子应该具备的最基本品质,即孝敬父母和尊敬师长,以及要具备谨慎和诚信的态度。

第二章:弟子规篇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注解:本章强调了弟子应该广泛地关爱他人,但要以亲近亲友和尊重贤士为首要,如果有闲暇时间,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修养。

第三章:弟子规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注解:本章强调了弟子对父母的言行应该迅速回应,不应拖延或推搪。

第四章:弟子规篇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注解:本章强调了弟子需要尊重父母的教导和批评,虚心倾听并积极改正错误。

第五章:弟子规篇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注解:本章提醒弟子要按季节变化调节自己的穿着,早上起床时要省思前一天的所作所为,晚上睡觉前要确保所有事情都处理完毕。

第六章:弟子规篇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注解:本章要求弟子出门时要事先告知家人,回家时要露面示意,保持居住地的常规秩序,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学业和事业。

第七章:弟子规篇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注解:本章强调了弟子不应该擅自行动,尊重他人,不独断独行。

否则,将有损于自己修身养性的道德素养。

第八章:弟子规篇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注解:本章告诫弟子不要私藏他人的物品,因为这样做会伤害到彼此之间的感情。

第九章:弟子规篇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注解:本章指出弟子应该努力满足父母的喜好,做到尽力而为;同时也要避免做父母不喜欢的事情。

第十章:弟子规篇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注解:本章强调了弟子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避免给父母带来忧虑,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避免给家人带来耻辱。

《弟子规》全文拼音+解释之欧阳语创编

《弟子规》全文拼音+解释之欧阳语创编

弟子规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总叙】dì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 ìn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注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注释】: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fù mǔ hū yìng wù huǎn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lǎn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注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fù mǔ zé xū shùn chéng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注释】: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dōng zé wēn xià zé qìng chén zé xǐng hūn zé dìng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注释】: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弟子规讲解(第四集)

弟子规讲解(第四集)

弟子规讲解(第四集)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看《弟子规》第十四条:【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从这一条,我们从字面上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的衣冠必须要整齐。

整齐,不但自己看了欢喜,别人看了也会高兴。

为什么?衣冠不整的话,给人感觉就是不懂得尊重自己,同时也是不尊重对方,可以说是失礼。

所以从小,为人父母的就要特别注意到孩子的仪容。

我们都晓得出门之前,一定要先照照镜子,从头到脚都要检查一遍,免得出门出糗了。

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朋友,他因为时间非常的匆忙,出门没有再端详一下,自己的这个衣服有没有扣好?鞋子有没有穿好?甚至袜子颜色不同,他因为一时匆忙没有注意到。

所以,这一条就告诉我们,从头到脚衣冠一定要整齐。

『冠必正』,「冠」就是指我们戴帽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有没有正。

没有方正,戴得歪歪斜斜,可以说是轻率的感觉。

所以这个「冠」,此地冠指正的,所指出的就是指我们戴帽子要戴得整齐。

『纽必结』,纽就是纽扣,没有纽扣的是拉炼的,我们也要把它拉好。

纽扣要扣紧,有时候我们纽扣松掉了,可能在半路掉了。

所以,在平常的时候,我们也要检查自己的衣服,纽扣是不是有松的感觉;有松的话,应该把它缝好,免得穿出去之后不晓得掉在哪里。

有时候参加重要的聚会,因为纽扣掉了而出糗了,这个都是很失礼的事情。

所以平常我们对于自己的衣服、容貌要特别注意整齐,穿戴好整齐之后再出门,免得有很多状况,我们没有办法感觉的。

过去从事教学的时候,有时候看到学生家长匆匆忙忙来接小孩,有的甚至衣服穿反面,里头穿成外头,这个都是因为一时的匆忙没有注意到。

偶尔,我们如果一疏忽的话,也有可能把纽扣扣颠倒了,很奇怪的出门,等到一发觉自己这个窘态的话,已经为时已晚。

尤其女众,我们女生出门的话,应该要特别注意,如果你的拉炼是在后头,出门一定要摸摸看是不是有拉起来,是不是有扣好,因为在后头我们没有办法注意到。

所以在出门之前,即使晚了一分钟,我们都要仔细的端详看一看,有没有哪里不整齐?不但自己出糗,这个对别人也是不尊重、不礼貌。

(完整)《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完整)《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第一章 <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戒,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孝顺、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用.●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多关爱众生,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德行培养差不多了,就可以去学习吸收经典的知识.第二章〈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父母叫我们,不可以慢吞吞的;父母交代事情,要勤快认真,不可以懒惰懈怠.●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父母亲有所教导,要恭敬听取;父母有所责备,也要承担接纳。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天冷或天热,要关心父母亲的寒暖;早起或晚睡,定时的问候父母起居安好。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译:出门或返家,都向父母报告一声;居家作息有一定的规矩,工作行业则不要经常更换。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虽然是小事情,也不可擅作主张;如果擅自作主,就不合作为子弟的身分了。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虽然是小东西,也不可私自收藏;如果个个藏为己有,就会惹父母亲难过伤心了。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译:父母亲所喜欢的事物,我们要尽力准备妥当;父母亲不喜欢的,我们要留意避免。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译:身体如果受伤了,会让父母亲担忧;品德如果败坏了,会让父母亲蒙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译:父母亲喜欢我,要孝顺一点都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仍然孝顺那才是真贤能。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父母亲有过错,想办法劝谏让他们改正,但是要和颜悦色,要声音柔婉。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如果父母不听劝谏,和悦的再劝,甚至用哭泣来求父母答应,就算被责打也无怨言.●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译:父母有了病痛,侍奉汤药冷热苦甘亲自尝过;早晚照顾,不离父母身边。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小学国学经典《弟子规》第4课-事虽小,勿擅为(PPT课件)

小学国学经典《弟子规》第4课-事虽小,勿擅为(PPT课件)
【注释】①侃:kǎn。 ②腌:yān,用盐等浸渍食品。
可爱的小伙伴们,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捡到钱包或者其他东西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做呢?
精彩小故事
陶母封鱼
陶侃①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 修养,这一切都是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陶侃长大后,担任 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②鱼孝敬母亲,母亲 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 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 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 晋朝著名的清官。 “陶母封鱼”的小故事,充分体现了我们今天所 学的“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的道理。
gǒu shàn wéi zǐ dào kuī
苟 擅为 子道亏
擅:擅自,自作主张。为 : 做 。苟:如果,假如。
~~~~~~~~~~~~~~~~~~~~~~~~ ~~~~~~~~ ~~~~~~~~~~~~~~~~~~
子道:为人子女应遵守的礼仪、本分,即“孝道”。
~~~~~~~~~~~~~~~~~~~~~~~~~~~~~~~~~~~~~~~~~~~~~~~~~~~~~
亏:欠缺,不完美。
~~~~~~~~~~~~~~~~~~~~~
译文: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
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同学们,我们看看下面这个小朋友的做法,他做的对吗?
wù suī xiǎo wù sī cáng gǒu sī cáng qīn xīn shāng
经典原文
shì suī xiǎo
事虽小
wù shàn wéi
勿擅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弟子规》全文朗读视频+全文注音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朗读视频+全文注音及解释
xī cǐ shí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chén bì guàn
jiān shù kǒu
biàn niào huí
zhé jìng shǒu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解释】早上要早点起床,晚上也别很早就睡觉。因为时光宝贵,转瞬即逝,应当好好珍惜和努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早晨起床后,必须先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让一天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
qīn yǒu guò
jiàn shǐ gēng
yí wú sè
róu wú shēng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jiàn bú rù
yuè fù jiàn
hào qì suí
tà wú yuàn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解释】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论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饮酒醉
最为丑
【解释】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不要为了面子,更不要让虚荣心作主,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
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不要挑食,不可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饱,避免过量,以免增加身体的负担,危害健康。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04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04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04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04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早上我们提到,学习一开始的态度很重要,提到了「学贵立志」,要先立定志向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去驱使我们不断的进步成长。

第二个,「学贵力行」。

我们现在要学中国文化,要学圣贤的学问,我们也不要很担心说我现在才开始学来不来得及?其实最重要的是,学一句我们就做一句。

很多人说等我学好了再来教孩子,等我学好了再来帮助别人,等我们学好了,来不来得及?来不及。

现在学一条做一条,光是这样的精神就会感动你的孩子,感动你的学生。

我们很多的老师,之前比较少薰习中国文化,他们也是抱持著跟自己的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往往这样的态度,孩子看了也很欢喜,因为我们把好学的态度演给小孩看,给学生看。

有一个幼儿园,他们就教导孩子,吃饱饭以后要有礼貌,起来的时候要跟同桌的老师、同学说「大家请慢用」之后,再拿著他的碗跟筷子去厨房自己洗,所有的孩子就养成习惯。

他们的老师同样也这么做,每个老师吃完向他们一鞠躬说,「大家请慢用」,所有的孩子都会会心的微笑。

诸位朋友,为什么?这些孩子的心中就在想:老师也跟我们一样,要有礼貌,要遵守这些规定。

其实我们跟著孩子一起做,那个效果非常好。

还有个孩子,刚好那次吃饭,全部的老师、同学都吃完了,只剩下他一个人。

这个孩子吃完以后站起来,对著桌椅、板凳深深一鞠躬,说「大家请慢用」,所有的老师看了都笑出来。

但是我们感受这个孩子很老实,说一条、学一条就做一条。

一个人要先学老实,再学灵活,这样学问才会成就。

假如一开始就学灵活,对老师的教诲,说了五条,挑三条来做。

好,脑筋也很灵活,但是很可能学问会不扎实,到时候会被自己的小聪明给害了。

除了力行以外,接下来我们要了解,学习也要重视它的顺序,它的次序。

《三字经》上有一句话,「为学者,必有初」,读书它是有次第的,「小学终,至四书」,就是把《小学》这本书学好,接著学四书五经。

《弟子规》全文拼音+解释之欧阳历创编

《弟子规》全文拼音+解释之欧阳历创编

弟子规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总叙】dì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jǐn xìn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注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注释】: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fù mǔ hū yìng wù huǎn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lǎn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注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fù mǔ zé xūshùn chéng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注释】: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dōng zé wēn xià zé qìng chén zé xǐng hūn zé dìng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注释】: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细讲弟子规纲要

细讲弟子规纲要
• 2.一個人的仁慈之心要從哪裏開始培養? • 3.「立志」的重要性為何?如何做到「為往聖繼絕學」? • 4.何謂「學貴力行」?
細講《弟子規》第四集
• 如何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 二、研討內容重點如下: • 1.「學貴力行」的意涵為何?
• 2.學習的次序為何?
• 3.學習的方法講究「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其中的「一門」所指為 何?
細講《弟子規》第六集
• 認識聖賢人的教誨《弟子規》 • 二、研討內容重點如下: • 1.周朝為何可以延續八百年?靠的是何種治家的精神? • 2.孔門四科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為何言語的重要性僅次於 德行? • 3.親近仁德之人有何益處? • 4.現在的孩子叛逆,原因為何?有何解決之道? • 5.孩子為何會自私?有何解決之道?
• 5.「德有傷、貽親羞」這句話如何開解? • 6.「親僧我、孝方賢」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聖哲人用至誠的孝心扭轉了 家庭的氣氛? • 7.規勸他人時要注意到哪些事情?
細講《弟子規》第十四集
• 五倫關係中應如何勸諫及引導 • 二、研討內容重點如下: • 1.在夫婦關係中何時才是勸諫對方及家人的好時機?有何巧妙的方法? • 2.在父子關係中,父親規勸孩子亦或孩子規勸父親可以如何運用智慧 來處理? • 3.唐朝的貞觀之治為歷史上一段佳話,魏徵與唐太宗君臣間互動的智 慧有哪些值得學習之處? • 4.《中庸》裡提到哪些企業管理的學問? • 5.歷史上還有哪些臣子勸諫國君的佳話? • 6.在兄弟關係中該如何勸諫對方?
細講《弟子規》第十二集
• • • 如何讓自己吃得健康不讓父母擔心 如何抉擇朋友及避免壞習性的養成 二、研討內容重點如下:
• 1.「親所好,力為具」這句話如何開解?
• 2.「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正確的飲食之道為何?食用過多的肉類對人體有 何影響?

弟子规完整版讲解学习

弟子规完整版讲解学习

弟子规完整版——蔡礼旭一、《弟子规》全文第一章:入则孝第二章:出则悌第三章:谨第四章:信第五章:泛爱众第六章:亲仁第七章:余力学文dìzǐguī弟子规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zǒng xù【总叙】dìzǐguī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cìjǐn xìn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lìzéxuéwén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读: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é xiào【入则孝】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fùmǔhūyìng wùhuǎn fùmǔmìng xíng wùlǎn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fùmǔjiào xūjìng tīng fùmǔzéxūshùn chéng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读: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弟子规》全文解释及译文

《弟子规》全文解释及译文

《弟子规》全文解释及译文《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蒙学经典,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以下是白话文的翻译:一、入则孝部分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爸妈叫咱的时候,得赶紧答应,可不能慢慢腾腾的。

爸妈吩咐咱干啥事儿,麻溜地去做,别犯懒。

原文:“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爸妈教育咱的时候,得恭恭敬敬地听着。

要是爸妈批评咱了,就老老实实地接受,别顶嘴。

原文:“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冬天的时候,得想法子让爸妈暖和点,夏天呢,就得让爸妈凉快些。

早上起来得去看看爸妈,晚上睡觉前也得去跟爸妈说一声晚安之类的,让他们心里踏实。

二、出则悌部分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译文: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要有爱,弟弟妹妹对哥哥姐姐要恭敬。

兄弟姐妹们相处和睦了,这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呢。

原文:“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别把钱财啥的看得太重了,要是这样,哪还会有啥怨恨呢?说话的时候多忍着点儿,那些愤怒啊自然就没有了。

三、谨部分原文:“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译文:早上呢要早点起来,晚上可以晚点睡。

人老起来可快了,所以要珍惜时间。

原文:“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译文:帽子得戴正喽,扣子要系好,袜子和鞋子也都得穿得整整齐齐、合合适适的。

四、信部分原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译文:只要是说话,就得把信用放在第一位。

骗人、说假话这种事儿,可千万不能干啊。

原文:“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译文:话啊,说得多不如说得少。

只要说得是真话,别花言巧语的哄人。

五、泛爱众部分原文:“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译文:只要是个人,咱都得爱护。

大家都在同一个天底下,同一块土地上生活呢。

原文:“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译文: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名声自然就好。

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和解释时间:2010-12-26 10:31:53 点击:539292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弟子规》全文和解释《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之道,贵以专。

」,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

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

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

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弟子规》全文及其详尽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其详尽解释

弟子规概述:《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

“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

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实慧。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

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

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

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

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

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之道,贵以专。

」,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

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弟子规》的普适性为文支持《弟子规》应该成为学童道德补助读物的人,可能是对现存的蒙学读本没有进行广泛的收集和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讲弟子规第四集蔡礼旭老师主讲2005年02月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早上我们提到,学习一开始的态度很重要,提到了“学贵立志”,要先立定志向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去驱使我们不断的进步成长。

第二个,“学贵力行”。

我们现在要学中国文化,要学圣贤的学问,我们也不要很担心说我现在才开始学来不来得及?其实最重要的是,学一句我们就做一句。

很多人说等我学好了再来教孩子,等我学好了再来帮助别人,等我们学好了,来不来得及?来不及。

现在学一条做一条,光是这样的精神就会感动你的孩子,感动你的学生。

我们很多的老师,之前比较少熏习中国文化,他们也是抱持着跟自己的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往往这样的态度,孩子看了也很欢喜,因为我们把好学的态度演给小孩看,给学生看。

有一个幼儿园,他们就教导孩子,吃饱饭以后要有礼貌,起来的时候要跟同桌的老师、同学说“大家请慢用”之后,再拿着他的碗跟筷子去厨房自己洗,所有的孩子就养成习惯。

他们的老师同样也这么做,每个老师吃完向他们一鞠躬说,“大家请慢用”,所有的孩子都会会心的微笑。

诸位朋友,为什么?这些孩子的心中就在想:老师也跟我们一样,要有礼貌,要遵守这些规定。

其实我们跟着孩子一起做,那个效果非常好。

还有个孩子,刚好那次吃饭,全部的老师、同学都吃完了,只剩下他一个人。

这个孩子吃完以后站起来,对着桌椅、板凳深深一鞠躬,说“大家请慢用”,所有的老师看了都笑出来。

但是我们感受这个孩子很老实,说一条、学一条就做一条。

一个人要先学老实,再学灵活,这样学问才会成就。

假如一开始就学灵活,对老师的教诲,说了五条,挑三条来做。

好,脑筋也很灵活,但是很可能学问会不扎实,到时候会被自己的小聪明给害了。

除了力行以外,接下来我们要了解,学习也要重视它的顺序,它的次序。

《三字经》上有一句话,“为学者,必有初”,读书它是有次第的,“小学终,至四书”,就是把《小学》这本书学好,接着学四书五经。

《小学》是一本朱熹朱夫子编的童蒙养正的书籍,这本书教导孩子怎么孝养父母,怎么尊重长辈,还有整个生活当中洒扫应对之礼。

这本书有看过的朋友举手?还不少。

这本书距离现在已经快一千年,历史比较悠久,它很多当时候的生活情境跟现在已经有差别了。

而为什么学《小学》这么重要?因为孩子从小先扎做人做事的根基,这个根基扎好了,他读其它的经书,他就不是只有读而已,他懂得要落实在与人相处当中,他懂得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所以这个根基一定要扎。

因为这本书离我们比较远,我曾经看过,也只能看个六、七成,很多术语都不懂。

后来我翻了《小学》之后又翻《弟子规》,对《弟子规》这本书非常的感动,也非常赞叹。

因为《弟子规》是清朝时候编的书,离我们才几百年时间,很近。

而清朝的李毓秀夫子,他就是根据《小学》里面最重要的内容,把它抓出它的纲领,编成这本《弟子规》;离我们的生活是完全相应,没有一句做不到,而且也把《小学》的重点都包含进来。

李毓秀夫子他编这本书,还是依据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一句很重要的教诲,这句教诲提到“弟子规,圣人训”,就是提到“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根据孔老夫子提的这句话,把它举出了七个纲目,编成这本《弟子规》。

所以,我们把《弟子规》学好,就是把《小学》的根基扎好。

假如《小学》的根基没扎好,直接读四书五经,孩子读愈多会跟生活脱节。

有些孩子经读的很多,但是他会拿着《论语》里面的经句跟爸爸妈妈辩论。

有个孩子六岁左右,有一次他妈妈在批评他,他就跟他妈妈说:妈,你有孔老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吗?你假如做不到,你也没有资格说我。

他妈妈心里一震,现在都已经用经典的言语在跟我反驳,那再读下去会怎么样?我有个长辈,她带着她的孙女,那个孙女要叫我舅舅,带到我们家,我爸爸妈妈都在。

一坐下来就开始对她的孙女讲:来,我们背英文给这些长辈听。

这个小女孩也非常的纯熟,我相信绝对不是只有表演给我们看过,一定是上演不少出了,所以她也很自在。

然后她的奶奶就开始问:苹果怎么讲?小女孩说:Apple。

雨伞怎么讲?小女孩说:Umbrella。

问了好几个都对答如流,突然这个小女孩反问她奶奶一句话,她说:奶奶,书本怎么讲?她奶奶说:我怎么会知道!小女孩说:奶奶,你怎么这么白痴!孩子假如没有学会做人做事,学的知识、看的书愈多愈傲慢。

“傲慢”是求学问一个很大的杀手,傲慢心只要生起来,学问很难有成就。

所以《礼记·曲礼》提到“傲不可长”,这些都是以前的圣贤人给我们很重要的提醒。

林则徐先生在他体悟的人生当中归纳了十件事,这十件事就是,假如人犯了这十个错误,那人生是很没有益处的,他说叫“十无益”。

第一个叫“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对父母都不孝顺,每天拜神求神明保佑,有没有用?没有益处。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在家里面跟兄弟相处都不懂得包容,都常常有冲突,这样的人出去外面交朋友,能交到知心的朋友吗?不可能。

在这“十无益”当中,其中两点是针对求学问很重要的提醒,“心高气傲,博学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所以,他只要有了傲气,学历愈高愈瞧不起人,愈容易伤害别人。

“行止不端”,假如他的言语、行为跟圣贤的教诲都背道而驰,那读的书跟他不相应,不得利益。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几千年的圣哲人所留下来的话,我们要很珍惜,要好好拿来警惕;自己不能犯,当然孩子也要尽量不犯这些过失,这是学习的次序。

再来,学习的方法要抓住八个字,“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一门,哪一门?中国圣哲告诉我们的教诲,假如用两个字来说,就是“道德”。

道德两字就掌握了整个圣贤几千年的教诲的纲领,所以纲举目就张。

诸位朋友,什么是道?什么是德?我们翻开手册第二页下面有一行字,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预备起,“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下一句,“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

”所以“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法则,俗话讲伦常大道。

五伦关系就是道,所以天地万物都有它运行的轨迹,才不会发生冲突。

不只人有正确的道路,像星球与星球之间的运转,它也有它正确的轨迹在转。

假如宇宙间的星球运转,它今天这样转,明天要改这样转,行不行?不行。

假如九大行星,冥王星说我今天不这样转,明天我要改了。

可能它一改轨道,就会跟其它的星球相撞、冲突、摩擦。

万物如是,人亦如是。

所以我们这五个关系,假如能够去遵守,那就会相处的很融洽。

但是这五个关系,我们假如不愿意去遵守,就会发生矛盾,发生冲突。

好,诸位朋友,现在这五个关系有没有冲突?有没有?很多冲突,打开报纸就知道。

那我们来看看,这五个关系如何不踰越?如何用心的去经营?诸位朋友,这五个关系你觉得哪个最重要?都很重要。

《中庸》里面提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所以夫妇关系影响很深远。

为什么夫妇关系最重要?因为夫妻是同室,同一个房间。

夫妇假如和睦相处,夫妇处得好,自然而然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成长,父子关系会很亲;夫妇关系处得好,兄弟也会和睦。

昨天我的姐姐也有到现场来听我讲课,她说她是家庭的代表来听课。

我跟两位姐姐相处得也很融洽,因为我的父母在我二十多年来,从小到大,在我们面前没有吵过架,没有那种很冲的言语在互相的对待,家里面长养一个祥和之气。

所以,我们家的人跟人家吵架可能也吵不起来。

就深刻感觉到,夫妻的相处确确实实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夫妇一正,父子自亲,兄弟姐妹也会和睦。

好,当“父子有亲”,孩子知道要感恩父母的辛劳付出,他这分对人的感恩心就会油然而生。

他出社会遇到对他很提携、很栽培的长官,他自然而然会生起“君臣有义”,会效忠他的领导者,自然而然就形成这个态度。

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这句话是相当有道理的。

现在跳槽的特别多,跳槽的时候只想到自己的财富,都没有去想到这些长官对他长期的栽培,有的甚至于直接就跳到他的对手的公司去,又跟自己本来的公司竞争起来。

好,所以“君臣有义”。

兄弟姐妹能相处得好,他在家里就懂得互相照顾,互相帮忙,一跟同学相处,一跟同事相处,他那种态度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来,所以也会跟人家交到很好的朋友。

所以夫妇一正,五伦就正,教导如何把夫妇处好,这是个相当重要的学问。

诸位朋友,您曾经学过夫妻相处之道吗?课本里面有没有教过?没有。

这么重要的事怎么都没有教?你看,我们以前考试那些题目,对现在人生影响不大,但是学很久;可是影响人生很重要的道理,我们却没学过。

夫妇关系也要记住,“慎于始”。

一开始还没结婚以前,你就要睁大眼睛,要选好对象。

当然你要选别人,别人也要选你。

要找到好对象,不是一直跑出去相亲,这个方法很累人。

最好的方法叫做众星拱月,你只要把自己的光圈擦亮,很多星星就会靠过来,到时候任你挑,这是最高明的找对象的方法。

好,夫妻要慎于一开始,要去明辨是不是能够相处一生的伴侣,这就不是可以马虎的事情。

现在很多的年轻男女,他学夫妇之道,学男女相处,从哪里学?都从情歌里面学。

情歌里面说男女相处都是什么情况?都是爱得很痛苦,爱得死去活来,有没有?好像年轻不痛苦就不叫年轻人,“人不轻狂枉少年”,这样叫爱吗?我发觉到这一点,在我教五、六年级的学生时候,我就很谨慎。

赶快先跟他们打一些预防针,让他们对男女关系有正确的态度,不要被这些情歌误导。

我跟他说,人与人相处都会经过一些过程,一定是先从“相识”,认识了,再发展“相知”,互相了解,再来“相惜”,互相珍惜彼此的因缘,再到“相爱”,最后“结婚”,是不是结束?很多人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这都是误导。

假如好好相处,酒会愈陈愈香,所以这个要经营。

什么是真情真爱?我常常举一个例子,真情真爱就好像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爷牵着他七十多岁老太太的手,走在公园散步。

然后老太太就跟他先生说,她说:先生,明天是十五了,明天该吃素了。

你看那种老夫老妻才看得出来那种相爱相惜的味道,绝对不是很激烈那种情感,那个都很容易变化。

所以我们告诉孩子,这是一个男女相处,人与人相处的过程。

假如今天这个男生跟你认识了,他马上跟你说:我好爱你。

这一定是什么?一定是骗你的,这个不符合自然,这是错误的。

然后,今天遇到你就告诉你,“我这一生非你不嫁,非你不娶”,你也要赶快清醒过来。

他是什么?他又不知道你是什么人,是不是?他也不知道你的整个对人、对事的态度,然后他就说他很喜欢你,这叫做什么?花言巧语;但是花言巧语的力量很大,你没有相当的定功会承受不了,所以一定要先给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

而相识到相知这个过程要很冷静,比方说你觉得这个男孩子不错,你就要细细的观察,看他都跟他的同事怎么相处,他都跟他的朋友怎么相处;或者你跟他是大学同学,你就要看他跟其它同学怎么相处。

你这样观察很客观,就能真正了解他的做人、做事的态度。

假如一开始,你还没有认识到他,你就跟他单独看电影、爬山、喝咖啡,这样会怎么样?他一定把他最好的,不只是会把他最好的,还会超水准表演给你看;然后最不好的统统埋起来,所以你认识的他就不是他平常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