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黄沛琼

数学是一门概括性、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3-6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时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带有直觉行动思维的特性,思维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所以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需通过多次亲自体验才能将所学的东西内化,获得数的经验。对幼儿来说,学习数学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幼儿园实行数学启蒙教育,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新《纲要》明确阐述了:在目标上,强调在“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内容上,主张“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方法上,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使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实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和“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水平,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些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幼儿园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所以,如何在新《纲要》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宜幼儿终身发展的数学教育方面的有效教学策略,是当前幼儿数学教育领域必须面临的问题,作为教师要持续地反思自己在数学教育中的有效语言和行为,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在游戏中提供有效的材料让幼儿操作和探索,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使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在实践中积极探寻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一.通过游戏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主动学习数学的态度。

实验表明,幼儿期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孩子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准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激发孩子对学习数学的好奇心,让好奇心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引发孩子们对学习数学的强烈动机和兴趣。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新《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能萌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效手段。所以,我认为数学教育活动首要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游戏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

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如:小班幼儿学习分类时做的“图形娃娃找家”游戏,即安排三个动物教具,分别将动物的嘴巴剪成“△”、“□”、“○”,让幼儿把“小的图形娃娃”饼干送到相对应特征的教具里去。利用这种游戏形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在各种角色游戏中,更有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如在商店游戏中,幼儿能够将商品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其他如抢椅子游戏、扑克牌游戏等,可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我们要注意所选用的游戏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应该以直观的、带有情节的、幼儿能扮演角色的游戏为主。而中、大班幼儿应该使用挑战性的、有更多发挥余地的游戏为主,如竞赛性游戏、操作性益智游戏等。把数学教育溶入游戏活动中,不但能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喜欢数学,而且能使幼儿在自主探索和有趣、新奇的游戏体验中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从而主动探究数学、积极学习数学。

二.通过操作探究方式学习数学,有效发展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源于物体。若智能训练目的是在于形成智力,而不在于记忆很多事实,在于培养明智的探索者,那么,传统教育显然具有严重的缺陷。”由此可见,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如果数学的学习仅给幼儿以语言讲解,而没有实际操作,仅仅将抽象的数字符号强加给孩子,那么幼儿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这与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感官理解论的教育思想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能够肯定地说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式,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通过持续摆弄操作材料,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幼儿的头脑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就能产生质的飞跃,幼儿从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对操作材料实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促动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操作活动提升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创新性。例如:理解数字“3”,幼儿就要接触大量的数目为“3”的物体,知道“3”能够是3块饼干、3只小猫、3个玩具……幼儿在获得了关于“3”的感性经验过程中,产生并逐渐增加了对数量理解的抽象成份,最后幼儿点数数量为“3”的物体后说出总数,这个总数就标志着初步的抽象的数概念,因为这时幼儿说出的总数,已不单指最后的那一个,而是概括了前面已经数过的1个、2个在内,这就意味着幼儿已经开始萌发了对“3”这个数的抽象理解。而这个抽象理解是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得到的。如让幼儿在很多图形中分别把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找出来,再把找到的图形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些操作活动能够巩固、加深幼儿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同时发展幼儿的

分类、排序水平。再如教幼儿学习“6”的组成时,能够让幼儿把6个实物分为5个和1个、4个和2个、3个和3个,再把5个1个、4个和2个、3个和3个合起来成为6个。通过操作活动,幼儿不但理解了6的组成,还体验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并初步培养了分析和综合水平,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在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中,充分地感知,发现,操作,与客体相互作用,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和初步的逻辑数理知识。教师对数学教育活动形式的最优化,将会给幼儿带来一个崭新的主动探索的世界。

二.通过提供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材料,有效促动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

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直接关系到幼儿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促动幼儿积极去发现、去寻找、去探索数学奥妙的愿望,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在数学操作材料的提供上要注意做到:1、层次性。我们提供的学具有完全直观的学具、半直观学具及符号学具,以体现教育促动每个幼儿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为不同水平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数学活动材料,以适合幼儿不同的学习速度和学习策略,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开发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如同一类活动的材料要有实物、图片、符号三种层次,以此引导幼儿从动作——形象——符号逻辑思维的逐步发展。2、自主性。为幼儿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材料的学具,并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给幼儿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以满足幼儿主动探索的需要,发挥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初步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的水平,促动其思维的活跃。3、多样性。体现在同一目标设计相同的名称游戏,提供不同操作材料,丰富多样的学具易使幼儿保持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心理。4、趣味性。注重发挥数学学具半具体、半抽象、操作性和可变性的特点,使幼儿在有趣地操作中,学得其乐无穷。促使幼儿学习兴趣、自信心、坚持性、自制力等方面的得到培养和锻炼。如:学习“5”的组成,可利用多种教具,使幼儿操作中领会“5”的分解与组合。教师提供幼儿一个盒子,里面有5个瓶盖,幼儿手拿盒子,上下摇动,盒子里的瓶盖就会出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现象,幼儿数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各有几个。多摇几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还能够在盒子里划一条线,幼儿将全部纽扣拿在手里,离盒子一定高度,然后松开手,数数线的左边有几粒,右边有几粒,多次尝试。也可直接让幼儿用手拨动纽扣,看有几种分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容易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丰富多样的数学操作材料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激起幼儿操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愿意“玩”并从“玩”中学到知识。

三.数学教育与各领域教育的有效整合,提升教育的随机性和敏感性。

在现实生活中存有着无数有趣的数学现象,它们时刻伴随在孩子左右。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也注意到或接触到了这些问题或现象,但此时孩子往往处于无注意状态,他们可能不会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