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厥阴病释疑

合集下载

伤寒论条辨浅释90——厥阴篇,条辨363-367

伤寒论条辨浅释90——厥阴篇,条辨363-367

伤寒论条辨浅释90——厥阴篇,条辨363-367三六三、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正常情况下,伤寒表证伴有下利的症状,会形成结胸。

“伤寒,五六日”,伤寒过了五六天之后,没有结胸的症状就表示病邪更加深入到体内。

“腹濡”,病人的肚子摸起来很柔软。

“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病人的脉很虚,四肢厥逆,是亡血的表现,不可以用攻下的方式治疗。

血液的源头是胃肠吸收的营养,体虚亡血的人用攻下的方剂,会把胃肠中的食物都排出,血液的源头会枯竭,病人会更危险。

只有心下鞭满的实痛才可以用攻下的方式治疗。

三六四、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厥”,病人发热,但手脚冰冷。

七天之后还有下利的症状,说明病人体内的阴很盛,阳不能固守住阴,才会有下利的症状。

阴(津液或营养物质)不断地流失,阳无所依靠也会向体外走,就会有发热的症状。

这种发热的现象是人体最后一道系统,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人已经到了极虚的状态,难以治疗。

若再碰到下利,代表阳气都没有了,非常危险。

大肠和肺相表里,肺就是胸阳。

三六五、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病人手足逆冷,促脉,没有其他的症状,可以艾灸中脘穴和关元穴。

一般的伤寒表证,脉浮紧,不会用灸的方式,需要用麻黄汤去发表。

“脉促,手足厥逆者”,说明疾病进入厥阴证,厥阴证的寒证表示肝脏的功能衰弱,里寒证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治疗。

三六六、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只要里有热,就可以用白虎汤清热。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只要对证,无论病在太阳、少阳、阳明、厥阴都会有白虎汤证。

只要确定是经热,就是血脉神经的热,就可以使用白虎汤。

厥阴证的病人伤寒,吐、利太多,导致病人血液中的的水不足,也属于白虎汤的治疗范围。

三六七、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说明四肢厥冷和血虚有关,所以使用当归四逆汤回阳救逆。

如何解读《伤寒论》厥阴病条文?

如何解读《伤寒论》厥阴病条文?

如何解读《伤寒论》厥阴病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释:厥阴病寒热错杂提纲(①肝火耗液②肝木乘脾)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释:凭脉辨证。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释:得木王之时,脏气胜而邪气解。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释:厥阴病之生理、病理特性宜少少饮水。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释:厥原则上不宜下法,但亦有特殊情况,如热厥(335条厥应下之)。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释:①先厥,标志阴寒盛而阳气衰。

②若现发热而肢温脉回,阳气复。

③若肢厥复见,下利复发。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释:从厥与热日数相较,辨阴阳胜负之机,并辨除中证。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释:脉迟为寒,不可用苦寒剂,反用黄芩汤除其热,胃气大伤。

若胃气垂绝,反能食,为除中证。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释:阳复病愈及阳复太过变证。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释:热厥应下之。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释:厥与热日数相等为向愈证候。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释:病机与主症。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探讨《伤寒论》之厥阴病

探讨《伤寒论》之厥阴病

探讨《伤寒论》之厥阴病对《伤寒论》厥阴病,历来争论颇多,有千古疑案之称,今天说说我们的看法。

厥阴的生理《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或云:“厥阴之上,风气治之。

”厥阴为标,风气为本。

可知厥阴是以风为本气。

肝系统的生理是主春温而生阳气,厥阴的一切生理功能都来自于阳气的生发。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初生之阳主升,阳生则阴长,而柔筋养神。

既养心神,又养筋脉。

1.释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什么是“两阴交尽”呢?请看后面《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图。

由图中可以看出,厥阴是在太阴、少阴两阴之尽,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为“两阴交尽”。

厥阴病欲解时起于太阴欲解亥子丑三时的终点丑时,丑时正是大寒节地道阳气来复之时。

这个阳气来复的时候,也是太阴脏寒欲解的时候,少阳春生阳气也连于太阴丑时,就是说厥阴、少阳都与太阴脾土有密切关系。

关于厥阴阳气来复与坤脾的关系,医家钱天来已经注意到,他说:“太少两阴交尽之经,为阴极阳回之处,草木得阳气而勾萌于至阴坤土之中。

”所以《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素问·阳阴别论》中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肝胆生阳衰微,阳不生阴不长,故“喉咽干燥”。

一阴为厥阴,厥阴从中气少阳,如果厥阴不能顺接阴阳,不能从少阳生化,阳气断绝,阴气就会上克心火,阳不生阴不长,上下失调而失常规,不知出入升降,使得脾土脏寒,故云“病在脾土”。

亥子丑寒极三时,是太阴所主,不是少阴所主,故阴尽阳生的厥阴生于太阴,不生于少阴。

由此可知,厥阴的本义就是讲两阴交尽而地道阳气来复,这样阴阳气就顺接了,所以说厥阴主阳气。

如果阴阳气不顺接,阳气不恢复,太阴脏寒不退,因为脾主四肢手足,就要发生手足厥冷了。

所以厥热、厥冷是厥阴应有的病症。

伤寒论条辨浅释92——厥阴篇,条辨373-384

伤寒论条辨浅释92——厥阴篇,条辨373-384

伤寒论条辨浅释92——厥阴篇,条辨373-384三七三、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四五日,肚子疼表示,里寒很盛,转气下趋少腹就是有肠鸣的症状,水渗入到大肠中,就会有下利的症状。

三七四、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本自寒下,本来有寒在下焦;医复吐、下之;医生误用吐法、下法或形成寒格,若食入口即吐者,饮食入口即吐就是寒格的表现形式。

这是上热下寒的症状,但没有下利的症状。

《伤寒论》中治疗饮食入口即吐的方剂有:大黄甘草汤证,治疗的是胃家的热实证,热而且有实堵在胃中,东西吃下去马上吐掉;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也是治疗饮食入口即吐的方剂,此时的饮食入口即吐是由虚热导致的,病人本身已经被吐、下,肠胃津液已经伤到,胃中寒湿很盛,需要用干姜来去寒,又有虚热,需要用黄芩、黄连来去热,肠胃津液受损需要用人参补津液,干姜黄连黄芩人参证的病人的症状舌苔发白或发黄,下利臭,下利臭舌苔白的时候,代表里寒盛还有热。

此方剂常用来治疗胰脏癌,病人严重呕吐、呕酸很多的时候可以用旋覆代赭汤加干姜吴茱萸汤做加减;胰脏癌的病人还有往来寒热,可以配合小柴胡汤同时使用,实践中还需要辨证论治。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三七五、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这就是疾病好转的迹象,病人下利,脉弱,表示肠子里面的热(病毒)随着利大便跑掉,脉微热表示热(病毒)还在体内,这类疾病包括霍乱、疟疾的病毒。

微热表示肠胃的功能在慢慢的恢复,病人能够自愈。

三七六、下利,脉缓,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脉缓,有微热,汗出和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的道理相同,如果病人的脉又紧回来,表示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病毒再相抗,余毒没有被排出,疾病还没被治好。

三七七、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
*
伤寒论
临床表现
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证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吐蛔,乌梅丸为代表方。 此外还有: 寒厥证——当归四逆汤 热厥证——四逆散 胃肠病变——白头翁汤
*
*
伤寒论
五、治则
寒热错杂——乌梅丸 寒者温之——当归四逆汤 热者寒之——四逆散
六、预后
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原文332、333可据)
*
*
伤寒论
原文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原文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原文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原文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提要:上述四条原文以厥与热多少推论正邪消长。
*
*
伤寒论
分析: 除中证:厥阴病正衰邪盛进一步发展到胃气败绝,以手足厥冷下利,腹中冷反能食为临床特征的古病名。
内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吴茱萸生姜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
*
伤寒论
鉴别与启发: 本条与脉微欲绝之通脉四逆汤证比较 为何寒厥不用姜附? 寒凝是肝血虚之果 肝内寄相火,大辛大热之品恐扰动肝火 平素营血不足感寒致血脉运行不畅亦可用之,故仲景首冠“手足逆寒”。 本证亦可视为营血不足致营卫不和,故仍以桂枝汤为方祖化裁。
*
*
伤寒论
(续上页)正邪相争,若正不胜邪,厥阴病将出现亡阳或除中证,少阳病则转属少阴、太阴成为脾肾两虚证。这是两者同中有异之点。正邪胜负的关键在于胃气强弱而定,这又是两者异中有同点。

《伤寒论》厥阴病病机分析(转帖)

《伤寒论》厥阴病病机分析(转帖)

《伤寒论》厥阴病病机分析(转帖)转华夏中医论坛:柴桂方应的日志.厥阴病的研究始于岐黄,形成于张仲景,但是厥阴病的建立,却给后世医家带来了不解之难题。

虽然历代医家把厥阴病总结为心包与肝的脏腑发生病变,但是理解起来与张仲景的论述不相符。

本人参考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理解,在伤寒论的整体认识上,得出与历代不同的认识,今提出以供参考。

理解厥阴病病机,必须辨明心包的定位与功能特点,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

不能根据《内经》中提到的“神昏谵语,舌卷囊缩”死死抓住不放,应在分析心包与肝的生理基础上推论其病机。

才能进一步理解厥阴病。

厥阴主肝与心包为共识,但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则有必要进一步阐述。

在伤寒论一书中,张仲景曾提到“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但是这句话都知道,但是真正深入来理解则不是很容易,假如营卫明白,但是这里的脉是如何来理解?所以有必要从《内经》与《难经》以及张仲景的言论中来共同阐述。

1·心包关于心包,历来以及很少提及,对其理解也不过是认为具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更很少有学者深入研究心包的生理病理。

温病学家再结合内经理论上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舌卷囊缩”等症称之为“热入心包”,因此,心包理论形而上学的成为一种疾病的代名词,有其名而无其用。

在伤寒论一书中,脏腑功能为宏观作用的表现,不能单指某一部位而定为何病。

理解心包,必须区分心包与心的定位关系,才能全面认识心包的生理病理以及功能特点。

张仲景虽未专门论述,但是通过对内经与伤寒论的学习,可以看出张仲景已把心包与心分别来理解应用。

心主阳,主血,主神明主阳者,《素问·禁刺论》说“心布于表”,为心阳主要布散于肌表的功能表现。

张仲景据此理解而指出,太阳病的肌表部位感受寒邪,寒束腠理,卫气运行不畅,致使心阳不能正常的通过腠理来温煦肌表而出现“必恶寒”,在治疗上用麻黄与杏仁来宣降卫气,有助于开达腠理皮毛,有助于心阳与津液的透散温养,佐以桂枝甘草来通心阳,透津液,使脉内的心阳通过腠理透散于肌表,发挥温养的作用。

《伤寒悬解》厥阴病——阴寒厥证

《伤寒悬解》厥阴病——阴寒厥证

《伤寒悬解》厥阴病——阴寒厥证厥阴十七病人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病人手足厥冷如前,而言我不结胸,其心下不满,而小腹则满,按之觉痛者,此冷气结在膀胱关元之间也。

(关元,任脉穴,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三阴之会也)。

此推广上章之义。

上章病在胸中,此章病在少腹。

1此是厥逆,厥阳不结胸,厥阴反结寒。

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此或是寒疝。

观《金匮》腹满寒疝篇。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27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厥阴十八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五六日,正传厥阴之时,不结胸,而腹亦濡而不满,此内无冷结也。

但脉虚而厥逆者,不可下也,此为亡血,下之则死。

盖血中温气,所以充经络而温肢节,营血虚寒,故肢冷脉虚也。

1此脉虚者,是弦细微涩欲绝之义,复厥者,脉虚热不复,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必死。

2本条脉虚复厥不可下,下之必死,对应厥阴三,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也然。

又对比厥阴四,厥应下之,能下则脉不虚也。

厥阴十九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

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1 伤寒是外感,表阳伤则里阴盛,阴阳互厥也。

厥者,手足逆冷之证。

伤寒而发厥者,若不表实,即为里虚;厥而心下悸者,此为里湿,内有水气也。

盖水饮停留,阻经脉往来之路,木气阻滞而郁冲,故心下动悸。

宜与茯苓甘草汤,先治其水。

停水即去,再治其厥,不然水饮渍入胃脘,必作利也。

本条治厥,就是泻湿就可,预防病进。

2 表为阳,里为阴,阴阳交济,则不厥逆。

表阳一伤,则里阴即盛,阳伤阴盛,则发厥逆,脾陷胃逆,阴阳不交。

厥的主要表现,就是手足逆冷。

而手足逆冷,恰恰就是脾胃虚寒。

里阴盛而生水湿,水饮停留,经脉阻滞,木气郁冲,所以心下动悸。

宜先治水,与茯苓甘草,渗利水湿,水气渗泄,则脾升胃降,阴阳交济,厥能自愈。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26】【327】【328】【329】【330】【331】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26】【327】【328】【329】【330】【331】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26】【327】【328】【329】【330】【331】【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陈修园:《内经》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

是厥阴以风为本,以阴寒为标,而火热在中也。

至厥阴而阴已极,故不从标本,从于中见。

厥阴气之为病,中见少阳之热化,则消渴。

厥阴肝木在下,厥阴心包在上,风木之气从下而上,合心包,风火相击,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火能消物,故饥;胃受木克,故虽饥而不欲食。

蛔闻食臭则上于膈,故食则吐蛔。

厥阴之标阴在下,隐在下而反下之,在阴无阳,故利不止。

此言厥阴自得之病,乃厥阴病之提纲也。

黄元御:厥阴,肝之经也。

厥阴之经,以风木而孕君火,肝藏血,心藏液,病则风动火郁,血液伤耗,而合邪刑金,肺津枯燥,于是消渴生焉。

肝心子母之脏,气本相通,病则木气不舒,郁勃冲击,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也。

木郁克土,脾陷则胃逆,故饥而不欲食也。

庚桑子:木郁则为蠹,蛔者,木气所化,木盛土虚,胃中寒冷,不能安蛔,食不下消,胃气愈逆,是以吐蛔。

下伤脾气,土陷木遏,郁而生风,疏泄不藏,故下利不止。

刘世祯:厥阴者,阴极生阳之谓也,故称阴中之阳。

其经气本热而末寒(静脉为厥阴之经,其末梢温度甚低,而入肝门脉之处,热度甚于他部,故曰本热而末寒),阴外而阳内。

所谓厥阴之为病者,客邪伤风木生扬之化(风不兼寒,是为和风,寒不兼风,便为凝寒,皆不足以病人,故六气之中,以寒统风),邪循络陷(邪入静脉,即属厥阴之经),火为寒郁(络寒则相火内郁)。

消渴者;饮水能消,无气停中满之象(气积而后水停)。

盖络寒内郁相火,致肝阳上灼于肺,故气道与咽路俱干而引水自救(消渴者,谓饮水多而能消,不见水停之象,或小便数而频少,或饮一溲二,小便反多,皆得谓之消渴。

若渴而多饮,或水停心下,或水隔在上,或水走肠间,虽饮多而便反少,不得谓之消渴,以水入不消故也。

消渴之证,病因不一,有上中下三焦之辨。

胡希恕:厥阴病解疑

胡希恕:厥阴病解疑

胡希恕:厥阴病解疑关键词:厥阴病厥阴病的实质历代争论未明,中医泰斗胡希恕胡老一生研究、讲授《伤寒论》,对此也付出了很大心血。

他独特的见解,对解明厥阴病当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胡老认为,半表半里分阴阳两类,阳证为少阳,阴证为厥阴,从《伤寒论》的条文探讨即明。

《伤寒论》作为厥阴病提纲者仅有2条,明了这2条对解读厥阴病是关键。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解:消渴为热证,阴证不应有热,可能有错简。

以下大意是说,厥阴病上虚下寒,寒乘虚以上迫,因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自觉症。

蛔迫于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利益甚者不同,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而下利不止。

第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注解:阴证一般多不渴,但虚则引水自救,故厥阴病也有渴者。

若渴欲饮水者,可少少与之即愈。

按:少少与水即愈的渴,当然不是消渴,以是可见上述提纲必无消渴甚明。

历代各家对厥阴病提纲进行了很多探讨,但至今仍存在不少的疑问。

胡老结合篇中的具体证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伤寒论》厥阴病篇只有四条(除上述二条外还有二条因无关紧要从略)有“厥阴病”提首,但未出证治。

以下虽出证治,但无一条题以“厥阴病”的字样。

《金匮玉函经》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按其内容,表里阴阳具备,亦确是泛论上述四病的证和治,而非专论厥阴病甚明。

可知叔和当日以六经病后,出此杂病一篇甚属不类,而厥阴病篇只寥寥四条,且无证治,以为即是厥阴病续文,仍合为一篇。

不过叔和未尝无疑,故《金匮玉函经》仍按原文命题,以供后人参考。

惜《金匮玉函经》在元代时已少流传,故后世一些人便认为厥阴病篇后都是论述的厥阴病,此又非叔和初意所料及。

其实仲景此篇另有深义,约言之有三点:一,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

胃气和则治,胃气衰则死。

凡病之治必须重视胃气,因取此与胃有关的四种常见病,辨其生死缓急和寒热虚实之治,为三阳三阴诸篇作一总结。

《伤寒论》中最神秘的“厥阴病”,真面目到底如何?

《伤寒论》中最神秘的“厥阴病”,真面目到底如何?

《伤寒论》中最神秘的“厥阴病”,真面目到底如何?小编导读中医经典《伤寒论》中提出了疾病的“三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其中,厥阴篇只有四条(第326、327、328、329条)明文提到厥阴病,且仅有证候,并未明示治疗方证,显得异常神秘。

那么,仲景笔下的厥阴病到底真面目如何?今天,胡希恕老师的嫡传弟子陈雁黎将他的看法分享出来,咱们一起来讨论哦——(温馨提示:本篇专业性较强,适合有一定中医基础人群阅读)◀厥阴病解▶《伤寒论》厥阴篇,只有四条(第326、327、328、329条)明文提到厥阴病。

第327、328条,条文甚简,不好解。

第326条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第329条曰:“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仅仅有以上两条证候,并未明示治疗方证。

今人感慨,不知张仲景所论厥阴病的真面目,此成为尔后研究《伤寒论》的最大难题。

对此,多数医家从书堆里主观臆测判断,认为是:①寒热错杂证;②厥热胜复证;③寒证;④热证。

更有人认为是厥阴温病。

对第338条“……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也多持有疑虑,厥阴病怎么仅有“因蛔而厥”一证?丸者缓也,乌梅丸怎能主治“阴阳气不相顺接”(第337)之危证?既不可理解,又不好使用。

据胡希恕老师“以八纲释六经”的辨证方法,笔者尝试做如下见解,不知妥否。

1.仲景论表证和里证,多达315条(太阳病为阳、实、热的表证共178条;少阴病为阴、虚、寒的表证共45条;阳明病为阳、实、热的里证共84条;太阴病为阴、虚、寒的里证共8条),半表半里之证“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148)仅为1条,这是客观存在的。

2.古人认识疾病,在那不可能超越肉眼观察的年代,医生主要通过感官(望、闻、问、切),感知病人临证时的证候表现。

人体无病时,伤寒六经分证是不存在的。

人体无病时没有证候,辨证也就无从谈起。

3.古人通过反复实践认识到三阳病(太阳、少阳、阳明共272条)为常见病、多发病,此时人体正气尚存,抵抗能力强,针对疾病的证候,实施方证及用药治疗,有一套全面而准确的经验总结;对阳气已衰,抵抗力低下,不常见的三阴病(少阴、厥阴、太阴共109条),相对而言,前人的认证、选方、用药经验,确实缺乏。

伤寒论解之厥阴篇解

伤寒论解之厥阴篇解

伤寒论解之厥阴篇解厥阴从中见易化火,故提纲所言乃风火相煽之证。

下之利不止者,此无形之气,又偏于上,故不可下,阳明兼少阳有心下硬满,或呕多尚不可下,何况此证。

厥阴风为本气,标气为阴,此篇乌梅丸以蛔厥证为例,与脏寒从标气化证辨别,脏寒其方未出,然当归四逆或加附子干姜人参吴茱萸(桂林版),通脉四逆可知矣。

乌梅丸乃厥阴标本中气,寒热相互夹杂所治之方,厥阴风盛则易化火,木盛生火,不足则寒,寒热皆从风木盛衰而化。

论中众多以伤寒冠名的条文,我初学伤寒也甚为不解,后始明仲景之意,凡寒易犯太阳经,太阳统营卫而主表,此针对体强,气血旺盛之人,寒邪侵犯,正气抗之,正邪相争而有太阳经症状,将邪气阻挡在最外一层,而寒易犯太阳外,最易伤厥阴肝木,乙木得温而升,遇寒受阻而不升,故乙木死于亥,凡体虚之人,正气不足,寒邪侵犯,木气当升不升,内郁而化火,或乙木受制无一点生气,两阴交尽,冬去春不来纯阴无阳之象。

篇中伤寒犯厥阴有诸热证,如咽烂,下血。

不列于太阳,而出于厥阴,实寒直入厥阴所致。

乙木性升,属阳易动,为阴中之阳,故又言风,风即气,人有风有气则生,无风无气则死,风盛则生热火,过盛则动。

寒邪侵犯,木气受制,不得升发,内郁化火,在上则咽痛,喉痹,在下则便脓血,从标化寒则脉微欲绝,手足厥冷等证。

现在小孩受寒后发烧,多手脚冰凉,昏昏喜睡,其它无不适症状,脉沉数,或时久有咽痛。

小孩如发芽之嫩木,不耐寒热,受寒易犯厥阴。

而太阳篇有伤寒后入里化热,也有咽痛,应和此区别,深浅不同,虚实不同,其象类似,实不同。

厥阴篇条文反复论发热几日,厥几日……教人洞察受邪后从标化寒还是化热,然后据情而用药。

厥阴受寒,外发热,昏昏喜睡,还未化里热,化里寒之时,仲景未出方,其邪从外来,必知其从外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或当归四逆加姜附,或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升麻汤,量寒热虚实而用之可也。

篇中又有四逆厥者,不可下,又有厥应下之,而反发汗出者,必口伤烂赤,此自相矛盾,正是仲景的良苦用心,提醒后学应详审化热轻重,部位的上下,有其常,有其变,篇中反复论化寒化热的条文,不外乎是让后学明白厥阴病的变化,不可固执为热,或为寒,要以病证详推,故寒伤厥阴化里热而有白虎、白头翁、黄芩汤,又有当归四逆、通脉四逆等方。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四)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四)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四)这次解释写一下阴虚型厥阴病,以及治疗思路。

说到阴虚,上篇文章已经做了定义:人体质分型,温度高,水多,湿热。

温度高,水少,燥热。

温度低,水多,湿寒,温度低,水少,燥寒。

厥阴病就是这些寒热虚实夹杂在一起,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寒热虚实出现通常也不是均匀的,前面所说的阳虚型厥阴病,是湿寒表现占大多数,阴虚型的就是燥热症占大头。

譬如厥阴,上热下寒,有的从头胸部以下全寒,上热症状很局限。

这是阳虚型厥阴病,治疗要有水先利水,然后再燃烧。

有的上热面积很大,偏寒怕冷的部位仅仅在腰腹部,或者是腿脚。

甚至只有腿脚困倦,畏寒怕冷并不明显。

症状描述以燥热为主。

先解释下阴虚的原因,阴,在中医中往往指的是物质,人也是物质组成的肉体,所以,阴虚的意思一般就是肉体不足,缺东西。

例如口腔溃疡,常常说上火。

火,分为虚火和实火,辩证也很简单,实火,红肿热痛,口腔或牙龈先肿起来一个包的,物质供应充足,这就是实。

虚火的溃疡常常是白色的,黏膜直接就烂掉一块,外观是平的,西医说是缺乏维生素。

缺东西,自然是虚。

局部细胞死亡,新的供应不上。

比方说,我们的鞋底时间长了被磨掉一个洞,道理一样,很好理解的。

又譬如,鼓鼓的钱包一会就瘪了,这也是虚。

真正的实火,中医清热解毒,西医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效果都不错。

至于虚火,哼哼呵呵,现在大多数人都是。

细胞因为缺乏营养死的太多了。

其实按照西医理论来讲,缺维生素啊,理论并不错,从局部来讲,确实是缺乏某种物质。

但是局部来讲我们家很穷,于是得出一个中国药丸的结论。

这就太扯了。

但是反过来大家想想,为什么会缺维生素之类,维生素从哪来的?这些营养物质的来源,其根本还是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从食物中获取的,那既然都是吃五谷杂粮,为啥人家就不缺维生素,不口腔溃疡?人家胃肠好,营养吸收充分。

所以我一直强调,西医的整体观念太差,太差。

也包括很多现在的中医生。

你去看局部,确实是缺一些营养,没错。

中医看局部,确实是有热,有阴虚。

《伤寒论》厥阴病篇探析

《伤寒论》厥阴病篇探析

《伤寒论》厥阴病篇探析田明敏;黄煌【摘要】《伤寒论》厥阴病篇历来争议较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厥阴病提纲证之疑,乌梅丸主方之惑以及厥利呕哕诸条文之所归。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3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探讨。

寒热进退的病机贯穿厥阴病篇,厥阴病篇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六经病的转归,同时也在仲景诸寒热并用方剂的研究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There have always been many controversies in chapter of jueyin diseases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including three aspects,namely,the doubt about main syndrome of jueyin diseases,the dispute of Wumei Pill as main prescription of ju-eyin diseases and the affiliation of articles on syncope,diarrhea,vomiting and hiccup.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were made on these three issues.The pathogenesis of advance and retreat of cold-heat goes throughout the chapter of jueyin diseases,whose meaning lies in not only revealing the outcome of six-meridian diseases,but also playing a vital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various integrative cold and heat prescriptions of Zhang Zhongjing.【期刊名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4页(P308-311)【关键词】厥阴病;提纲证;乌梅丸;厥利呕哕【作者】田明敏;黄煌【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仲景方中寒热并用的方剂较多,寒热错杂的病机是此类方剂的应用指征。

伤寒论之十辨厥阴病脉证并治.docx

伤寒论之十辨厥阴病脉证并治.docx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样】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性热:胃院部难受,伴有灼热感.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姻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凝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宵脱部灼热难受,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如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期生。

若误用攻F,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卜.塞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泉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困难,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夏,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化,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整所致.【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假如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宏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笑,当然不是愈候/.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豆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T1.至卯上①。

【注解】①从R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危六时之间。

38第七章厥阴病解读伤寒论

38第七章厥阴病解读伤寒论

〈 一 厥阴病辩证纲要 〉 1 厥阴病提纲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 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提要 本条为厥阴上热下寒证提纲
〈 一 厥阴病辩证纲要 〉 1 厥阴病提纲
分析
消渴——厥阴郁热,灼伤津液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循经,横逆犯胃 饥——胃中嘈杂似饥——胃热熏蒸 不欲食——木乘脾土,脾寒不运 食则吐蛔——脾虚肠寒,拒而不纳,蛔随食吐
目录
CONTENTS
概说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第三节 辨厥阴胜复证、逆证
第四节 辨呕哕下利证
1 厥阴的生理特点
〈概论〉
藏血,内寄相火,主疏泄, 足厥阴肝经 性喜条达
手厥阴心包经 臣使之官,代君受邪
厥厥阴阴病:含是义外:感三病阴发之展到尽后,期寒阶极段生,热正邪。相争, 阴《阳素胜复问,·至出真现以要寒大热论错》杂云、:厥热“厥胜阴复何为特也点?的
3 对厥阴病的争议
第一节:326-329条,和其他五经病的体例基本一致,讨论 提纲证,欲解与欲愈的时间及脉证。
第二节:330-357条,讨论厥阴病常见证之一厥证的病机、 特征以及多种厥证的证治。
第三节:358-375条,讨论厥阴病常见证之一下利证的证治, 预后及与类证的鉴别。
第四节:376-381条,讨论厥阴病常见证之一呕吐的证治以 及类证的鉴别。
〈 二 厥阴病本证 〉 白头翁汤证
原文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提要 此二条论厥阴肝热下利的证治
分析
热利(便脓血,腹痛),下重——肝经湿热下迫大肠
证候
秽气郁滞不通
欲饮水——肝热灼伤津液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厥阴主要谈的就是肝,附属的就是心包、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所以看到厥阴证,手足四逆的时候,心脏一定衰弱了,因为心血不足,肝又不受血了,病从太阴进入少阴,到了少阴没有好,所有的病毒会进入厥阴,这是人体最后一道关卡,人身上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像现在的急性肝炎、从饮食来的或输血来的,病毒随着血就到肝裹面去了,肝能把血里面的毒代谢掉,把脏的排出去,因为五脏六腑所有的血通通会进入肝,从肝的静脉出来,再到胸腔再交换,厥阴证里面方子不多,轻微的有用到皮肤表面,重病的时候,汤方一样,只是剂量加重,像冻疮,热水敷都没有用,因为老是表热但里面仍是冷的,用「当归四逆汤」,能从脚指头发热出来,因为有新鲜的血进入了。

到了最后很危险的阶段,人的免疫系统会出来相抗,就是肝脏的血会出来相抗,因为里面很深的地方,赢的时候病人会发热,输了病人就昏迷过去了,所以寒热并见,而且可以看到很多昏迷的现象,因为完全在血里面,东西淤积在肝里面,结果造成血液循环产生障碍,所以有昏厥的现象。

三四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太阴影响到中焦,少阴影响到下焦,到了厥阴的时候,中焦、上焦都冷掉了,肠胃里面都冷掉了以后,里面没有消化的能力,没有抵抗力在里面的时候,人吃的东西里面的寄生虫就开始躲在身体里面,因为肠胃常年不好,没有办法把它消化掉排出去,虫卵就在身体里面生成虫,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寒热并结,通通列入厥阴证,所以到了有虫的阶段就会看到厥阴证。

中医小儿科中望诊上,唇上有白点,很整齐的排列,眼睛下方稍微黑黑的,脾开窍在唇,有白点代表中寒,上面有黑黑的代表上热,寒热并结了,有虫的时候腿上的「虫区」(百虫窝)会有压痛点,病人的症状消渴,就是上焦有热,热在上焦所以口渴,气上撞心,热气往上冲,因为热气被下面的寒顶上来的,心中疼热,感觉胃里面辣辣的很烫,好像吃到大蒜一样,饥而不欲食,肚子感觉到饿,却吃不下东西,代表脾脏的功能还在,但是胃里面不好了,虫在里面所以吃不下去,食则吐蚘,因为东西吃下去,虫也在吃,下之,利不止,本来就是肠胃比较寒了,如果攻下,就下利不止了,就更危险了。

伤寒厥阴病解读之一:厥阴病的基本概念

伤寒厥阴病解读之一:厥阴病的基本概念

伤寒厥阴病解读之一:厥阴病的基本概念厥阴包括足厥阴肝与手厥阴心包两经两脏。

肝:主疏泄、喜条达、藏血、舍魂、在体合筋。

心包:为心之宫城,代心用事。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高土宗《素问直解》解释为:“由太而少,则终有厥阴,有太阴之阴,少阴之阴,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说明厥阴为三阴之尽。

《素问阴阳类论》有:“一阴至绝,作朔晦”,厥阴为阴至尽,故算至绝,阴尽则阳生,阳生是朔,阴尽是晦,故曰作朔晦,指厥阴具有阴中有阳,阴尽阳生的特点。

《灵枢.阴阳系日月》“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

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

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戌亥为地支之尽,遇子则阳气来复,故曰厥阴。

厥阴为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极阳生,极而复返。

这是厥阴的生理。

厥阴病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不同病理阶段的特征生概括。

太阳病是伤寒初期的表证阶段,阳明病是伤寒过程中表现为胃热炽盛的阶段,少阳病是伤寒过程中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均呈衰减之势,正邪相持的阶段,太阴病是脾阳虚弱的阶段,少阴病是心肾虚衰的阶段,厥阴病则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

伤寒的过程是始于太阳,终于厥阴。

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的,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

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因为厥阴是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厥阴病则是人体阴阳之气不能正常交替,即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临床特征就是“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再发展就是“阴阳离决”,“阴阳离决”就是死亡。

所以从伤寒的过程来看,厥阴病是伤寒的最后阶段。

厥从伤寒的发病过程看,厥阴病是伤寒的最后阶段。

从临床表现而言,厥阴病的特征性证候就是厥。

至于厥阴病的证候特征为什么是厥,其道理已如上述。

此外,在《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共55条原文,其中有32条原文54次提到“厥”。

也足以证明,厥阴病篇主要是讨论“厥”,“厥”是厥阴病的特征,没有“厥”就不是厥阴病。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厥阴病一般是继发的,直中的比较少,大多从少阴病传入,或者用凉药误治传入。

古人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

两阴就是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到了极点了,最后才叫厥阴。

“厥”就是阴之极也。

从疾病发展上来看,它的阴盛又强于少阴,所以叫厥阴。

厥阴既是疾病发展的一个阶段,又是一个变化的开始。

古人说:“阴之极也,阳之始也。

”疾病发展到了极盛的时候,阴寒之邪的总体势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极限,它就衰。

盛极必衰,这是一个辩证的客观规律。

这时候衰落的阳气往恢复的方面发展,是阳由衰而恢复。

阴寒到盛之极就会变衰,阳气到衰极的程度就变恢复。

厥阴属于肝,厥阴的阴气极盛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小阳之气在里孕育着。

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就是在最阴寒的极点里已经伏藏着少阳。

少阳就是很幼稚的小阳。

阳气来复,也就是少阳之气的来复。

按一年四季来讲,冬天寒冷,等到冬至以后,见到甲子,甲子夜半起少阳,阳始生谓之少阳,也是先从少阳之气开始的。

这是从理论上,解释阴阳表里的关系。

同时,厥阴本身就有火。

古人把肝和肾里的火叫龙雷之火,肝火叫雷火,肾火叫龙火。

朱丹溪把它们叫相火。

因为心火叫君火,所以三焦、肝、肾的火叫相火。

相火是属阴的,君火是属阳的。

厥阴有寒的时候,相火郁而不伸,等到了少阴阴寒之气衰的时候,它的相火郁极就要发作了,出现热证。

厥阴病是个寒至极点的病,又是一个变化的条件。

阴至极点就要生阳,就是和它相表里的少阳。

它本身的相火有时候也要发作,厥阴病就有阴阳转化、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的一系列的发病情况,这就构成了厥阴病发病的特点。

它和少阴病不一样,少阴病本身就有水火,阴虚的有火,阳虚的有寒。

到了厥阴,它就有两极转化,由寒能变热,由热还能变寒。

阳气的恢复也不一样,有强有弱,这就构成了厥阴的病态。

阳气恢复太过,就变成热证,叫复而太过。

也有阴寒还挺盛,阳气太弱的。

当然也有阴阳平和,病不治而自愈的。

阴寒是和阳气互相影响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如影随形。

厥阴“疑案不疑”

厥阴“疑案不疑”

厥阴“疑案”不疑《伤寒论》厥阴被称为“千古疑案”,细究原因不外三点:一是提纲与篇中其他内容的关系不明确;二是所出方药与主证关系不明确;三是临床证候不明确。

加上一些条文与《金匮要略》重复,因此,不少人认为是《金匮要略》的错抄,这实际是否认了厥阴病的存在。

其实《伤寒论》由“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等六篇(后人称为“六经”)组成。

自晋人皇甫谧最先使用“六经”二字以统括伤寒后,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汪琥更说“伤寒书止分六经”。

自此以下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都是在以六经为纲的前提下进行的。

六经中每经都有手足两经,并固定有两脏腑与之联系。

而经脉则“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它网络全身,运行气血,既有独自的功能,又从属于脏腑功能。

而气化则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脏腑为本,经络为标,气化为用,合而言之,三者的综合涵义即是六经。

由于病邪侵犯人体未有不作用于某脏腑经络,扰乱其功能,并通过气化形式反映于外以成证候,因此,抓住脏腑经络气化综合反映,也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质。

那么,厥阴是否具有脏腑经络气化这三大要素呢?首先从厥阴的生理病理上看。

厥阴处在“两阴交尽,一阳初生”的阴气衰少并向阳转化的生理阶段。

此种转化需要结合六经的“欲解时”看,太阳病的欲解时是从巳至未上(约为9点至15点);阳明病为从申至戌上(约为15点至21点);少阳病为从寅至辰上(约为3点至9点);太阴病为从亥至丑上(约为21点到凌晨3点);少阴病为从子至寅上(约为23点至凌晨5点);厥阴病为从丑至卯上(约为凌晨1点到7点)。

六经“欲解时”是指本经经气自旺之时,正常时无所谓“欲解”。

从“欲解时”排列顺序上,至少可以看到:1.一阳初生之气在少阳主令之寅时即已萌发,到厥阴主令的后两个时辰(寅卯)逐渐发展,终于导致了经气的从阴出阳;2.厥阴虽为阴经,但同少阳交叉主令达两个时辰,受少阳影响,这种影响正常时可使阴阳冲和调达,异常时则可出现阴阳的极偏,导致或寒或热证;3.厥阴处于由阴向阳过渡的骨节眼上,此时少阳一线阳气初生(故少阳又称嫩阳,稚阳),一阴之阴气最少(故称阴尽),阴阳气均处在低水平的变化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01 0年 2月 第 22卷 第 1 期
J RNA ING OU L OF JA XIUNI ER I OF T M2 O V 12 o 1 V S TY C Ol o. 2N .
息, 终无定论 。经 查考论 证 , 阴病 的位置 当位 于六经之 厥 々 寒热错 杂证 , 赞同寒温统一学说 。
的实质是寒热错杂 , 医宗金鉴》 厥 阴者 , 如《 “ 阴尽阳
生 之 藏 , 少 阳为 表里 者 也 。故 其 为 病 , 阳错 杂 , 与 阴
的“ 证” 死 比少 阴病 要 多 。少 阴 病 固然 以寒 化 证 为 主 , 证 为阴盛 阳衰 , 血不 足 , 其 气 多表 现为 危重 证候 , 且 殊 不知 张 仲 景 六 经 辨证 源 于 《 经》 经 分 证 理 内 六 论 , 在其 基础 上 演变 和发 展 而来 的 。如 《 问 ・ 是 素 热
卷 。 病 至厥 阴 , ” 为病 之 极 , 了正 邪 斗争 、 阳消 长 到 阴
篇 。 _ 由于其 疑 点 繁 多 , 至 认 为 厥 阴病 篇 为 “ ”1 甚 杂 凑成 篇 ”, 后 人 编 次 之 误 , 日脱 简 。其 实 纵 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 或 《 寒论 》的 理 论 渊 源 、 经 病 证 及 厥 阴 病 证 治 条 伤 六 文 , 阴病 还 是有 章可 循 的 。本 人 不揣 愚 陋 , 厥 结合 本
3 4、4 、4 、4 3 2 3 5、6 、6 ) 可见 厥 阴 病 4 3 5 3 6 3 7、6 、6 3 8 3 9 ,
厥 。 _ 二是 认 为 厥 阴病 的 实 质 是 热 , 柯 韵 伯 云 : ”2 如
“ 阴厥 阴 , 太 皆以里 证 为 提 纲 , 阴 主寒 , 阴 主热 , 太 厥 太 阴 为 阴 中之 阴 , 阴为 阴 中之 阳。 三 是厥 阴病 厥 ”
人研 习体 会 , 对厥 阴病 中一 些疑 难 问题 提 出见解 。 1 厥 阴病 在 六经所 居 位置
的最后阶段 , 由少 阴病传化 而来 , 多 其证 至深且危 ,
其病 变显 然要 比少 阴病更 为 凶险 紧急 。厥 阴 又为三 阴之 尽 , 阴极 阳生 , 证错 综 复杂 , 易辨证 , 其 不 常致误 治 。故余 认 为厥 阴 病应 当 放 在少 阴病 之 后 , 既符 合 《 伤寒 论 》 理论 传 承 , 与六 经 病传 变规 律合 拍 。 又
, ewemr y蘩 ae aelmm nsa erea p 。e i u,i一 d netdmi n c sv is De ida i scn e t ehdc d・ n s i bts s 嬲lf s 6 the e h j n iP

: “厥一 , 受经病 之终 末厥 受 ” I 经 说 阴病应 排在 六 …六 , 感热病 》 伤 1 阳之 … 日,阴 之的 有 寒3 之 巨 为外
江西 中医学院学报
21 00年第 2 2卷第 1 期
证 的本 意 。厥 阴为阴尽 阳生 之脏 , 与少 阳相 为表里 ,
看作厥 阴病 的提纲。正 如吴谦 《 医宗金鉴》 所云 :
“ 条总 言 厥 阴为 病 之 大 纲 也 。厥 阴 者 , 阴 尽 阳 此 为
邪至其经 , 从阴则化寒 , 从阳则化热, 故其为病 , 阴阳 错杂 , 寒热交混。肝胆热而脾 胃寒 , 是厥阴脏腑病变 的特点 。 另外 , 寒六 经 是指 太 阳 、 明 、 阳 、 阴 、 伤 阳 少 太 少

“ 寒厥 阴篇 , 是 千古 疑 案 , 中明 称厥 阴病 者 仅 伤 竟 篇 四条 , 除首条 提纲 证 候 外 , 三 条 文 略 而 理 不 清 , 余 无
可 研 索 , 下 诸 条 皆 不 称 厥 阴 病 , 函 且 别 为 一 以 玉
极期 阶段 。仲 景在 自序 中也 云 : 撰 用 《 问》、 九 “ 素 《 卷》、 八 十 一 难 》… … 为 《 寒 杂 病 论 》 合 十 六 《 伤 ,

寒热混淆 , 邪至其 经 , 从化各 异。 笔者赞 同厥 阴 ”
病 的 实质是 寒 热错 杂 , 阴病 的属 性 若 为 纯 热 或纯 厥
寒, 就会 与少 阴病 的寒 化证 、 热化 证 和 阳明热证 相混 淆 , 不能反 映出厥 阴病 的特征 , 而 也就 失去 了六 经分
3 ・ 3
2 厥 阴病 的 实质
有人认 为少 阴病 为伤寒 六 经病 变发 展过 程 中最 后 和最危 重 的 阶段 , 阴病 的 “ 证 ” 厥 阴病 多 , 少 死 较
并且认 为 厥 阴病 以寒 热 错 杂 证 作 为 提 纲 , 文 多 为 原
厥阴病的实质历代也争论不休 , 疑窦丛生 , 归纳
有三 : 一是 认 为厥 阴病 的实 质 是 寒 极 , 程 应 旄 云 : 如
“ 阴 者 , 极 交 尽 , 之 极 也 。 极 则 逆 , 则 厥 两 阴 逆
寒热 错杂证 , 以疑 难 杂 证 多 见 , 状 比少 阴病 轻 , 症 故 提 出将 少 阴病 位置顺 序 排在 厥 阴病 之后 。余 查 阅少 阴病 死 证 条 文 只 有 七 条 (9 2 6 2 7 28 29 25、9 、9 、9 、9 、 30、1 , 厥 阴 病 篇 死 证 多 达 十 条 ( 3 、4 、 0 35) 而 33 33
e rl s a e b i Die s e
al e a d man s mp o ,o h u a d fy a s i u i be t n n i y tm f rt o s n s o e r ,t d bt l i s a
rs a c u y n Diod rlc t n ly o h n f h i i一 e e r h J e i s r e ai a n t ee d o e S x D s o o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