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桦褐孔菌的研究
桦褐孔菌是俄罗斯、芬兰和日本等国常用的民间药物,在我国的知晓率还很低。
近些年来我国也陆续出现了相关的保健产品,但该药物开发和使用多数还是处于切块、打粉的简单使用方式。
桦褐孔菌目前确处于野生资源匮乏、人工栽培研究进展缓慢和开发不足的状况。
标签:桦褐孔菌;白桦茸;野生资源;人工栽培
桦褐孔菌是一种寄生真菌,主要寄生于白桦树银桦、赤杨等的树干或树皮下,形成不育的木腐菌。
桦褐孔菌的生物学特征显著,子实体呈现瘤状,直径可达20 cm,黑色,深裂,表面不规则,像砖块;菌肉红褐色,木栓质;菌管3~10 mm,质脆,常前端开裂,菌孔6~8个/mm2,圆形,浅白色,后变暗褐色;孢子阔椭圆状至卵状,光滑,9~10μm×5.5~6.5μm,有刚毛[1]。
16世纪至今,东欧一些国家的民间就用这种菌的菌核来防治癌症。
1桦褐孔菌的分类和分布
1.1分类桦褐孔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锈革孔菌科、褐卧孔菌属,学名Phaeoporusobliquus(pers:Fr.)J.Schroet.,在外文资料中,其学名常以Inonotusobliquus或Fuscoporiaobliqua出现。
1.2分布桦褐孔菌主要分布于北纬40°~50°地区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以及远东地区)、日本(北海道)及中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长白山地区。
它寄生于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活立木或砍筏后树木的枯干上,木材中的樺褐孔菌菌丝极其耐寒,在-40℃时也可以存活。
2野生和人工栽培现状
2.1野生资源现状桦褐孔菌子实体只有在活的桦木上生长10~15年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且平均每20000棵桦木中只有一棵生长桦褐孔菌,资源十分稀少[2]。
范宇光等以地区分布频度、子实体维持时间、子实体发生频率、子实体发生形式、寄主基物的选择、种型情况、特有情况、保护现状、保护难易程度、人为干扰倾向度、火山危害、生境安全性为评价指标评价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38种大型真菌的濒危程度和保护级别,结果表明,桦褐孔菌濒危系数为0.4655,处于濒危等级,优先保护系数为0.6593,属于一级保护等级[3]。
2.2人工栽培现状在桦褐孔菌野生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人工栽培无疑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众多学者也在此方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郑社会等用棉籽壳、木屑培养基菌丝满袋即形成子实体;短段木栽培也形成了子实体[4]。
赵丽等试验了来自不同国家桦褐孔菌菌株之间菌丝颜色长势长速菌核形成情况各有不同只有中国菌株及芬兰菌株产生了菌核且产量及生物学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余两
个供试菌株栽培200d以后仍未有菌核出现分析原因可能是其菌株的种性不稳定或是培养料配方不适合其生长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桦褐孔菌的成分研究。
3化学成分的研究
项小燕等对桦褐孔菌的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桦褐孔菌的野生子实体、桦褐孔菌基本培养基和桦树汁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共检测出53种化合物,其中甾体类11种、芳香族4种、脂肪族36种和其它类化合物2种.在野生子实体桦褐孔菌检出的25种化合物中,甾体类化合物最多,占69.04%(7种),2种芳香族化合物占2.96%,14种脂肪族化合物占28%。
在桦褐孔菌的野生子实体中,含量最大的是羊毛甾醇(61.38%),桦褐孔菌基本培养基的发酵产物是麦角甾醇(21.53%),桦树汁培养基的发酵产物是桦褐孔菌醇(25.04%)和麦角甾醇(27.35%)。
3.1三萜类化合物作为桦褐孔菌的一种主要活性成分,三萜化合物可用于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病及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
关于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较多,朱春玉等采用本实验室优化的桦褐孔菌三萜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即用无水乙醇冷浸24h,50℃超声回流提取lh,所得的桦褐孔菌三萜化合物产率最佳,提取的桦褐孔菌菌丝体三萜化合物可达到93.85mg/g。
3.2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桦褐孔菌研究最为全面的化合物类别,但是目前应用上多以组分形式存在。
目前提取工艺的研究较多,宗时春等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试验进行优化设计,得出桦褐孔菌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95℃提取温度下,乙醇浓度30%、液料比30∶1、提取时间2.5h。
根据最佳工艺条件试验多糖含量为5.993%,与理论预测值相近(6.177%)。
3.3其它桦褐孔菌中还检测出鞘氨脂类似物、白桦脂酸、甘露醇、SOD、栓菌酸、生物碱、香草酸、熊果酸、半单宁化合物、丁香酸和Y-羟基苯甲酸等成分。
4药用价值研究
4.1对糖尿病的作用高愿军等以STZ诱导糖尿病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肝糖原、糖化血清蛋白、血乳酸等各个能反映糖尿病的指标,结果表明,一定量的桦褐孔菌多糖口服液能修复胰岛素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肝糖原的合成,降低血乳酸含量,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
李天洙等发现,桦褐孔菌提取物对糖尿病豚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推测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对GK表达的影响,促进葡萄糖的分解代谢过程,降低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糖化程度,改善糖尿病的症状。
4.2抗氧化作用研究桦褐孔菌的抗氧化作用一直以来是研究的重点,许多科研工作者在此方面都取得了不同方向的进展。
黄纪国等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各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随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对
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都高于85%,明显优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
5结论
我国作为桦褐孔菌的产地国家之一,在桦褐孔菌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上仍然落后于其他国家。
尤其是俄罗斯和日本,在桦褐孔菌的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开发和利用上都取得了不俗的进展。
我们国家目前首先应做好野生资源保护,其次是做好的人工栽培研究。
这样我们在资源不匮乏的情况下,就能更好的将桦褐孔菌进行深度研究。
参考文献:
[1]Pegler D eful fungi of the world:Amadou and chaga[J].Mycologist,2001,15(4):153-154.
[2]陈艳秋,李玉.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2):124,127.
[3]范宇光,图力古尔.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优先保护的量化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11):86-91.
[4]郑社会,余建妹.桦褐孔菌人工栽培试验[J].食药用菌,2013,03: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