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菌丝生长条件的试验研究

合集下载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_赵芬琴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_赵芬琴

・96・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Feb.2005 Vol.12 No.2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赵芬琴,朴惠善 (延边大学药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关键词:真菌;桦褐孔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5304(2005)02-0096-03 桦褐孔菌,学名为Fuscoporia obliqua(Pers:Fr.) Aoshi或Inonotus obliquus(Fr.)Pilat,俗名为Black Birch touchwood, Birch mushroom, Clinker polypore, Tschaga pilz,Crooked schiller-Porling,Kofukisarunokoshikake。

 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无褶菌目=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纤孔菌属)。

桦褐孔菌分布于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堪察加半岛)、中国黑龙江和吉林省(长白山)、日本(北海道)。

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纬45°~50°的地区。

生于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的树皮下或活立木的树皮下或砍筏后树木的枯干上。

桦褐孔菌是生长在寒带的木腐菌,引起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的白腐。

在木材中的桦褐孔菌菌丝在零下40℃也不会冻死,是极耐寒的种类。

  16-17世纪以来,东欧、俄罗斯、波兰、芬兰等民间广泛利用桦褐孔菌来防治各种疑难杂症,如各种癌症(胃癌、肝癌、肠癌、各种消化器官癌症)、心脏病、糖尿病。

近年来,对于它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已经日益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

此外,国内外研究者也进行了桦褐孔菌人工培养的研究[1-3],并发现了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最适温度、最适pH以及最适的碳源、氮源和有机酸源。

桦褐孔菌不同生长时期胞外酶活性变化

桦褐孔菌不同生长时期胞外酶活性变化

桦褐孔菌不同生长时期胞外酶活性变化摘要:以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菌株JL01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代料栽培期间9种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较低,菌核形成及菌核成熟阶段较高;漆酶、愈创木酚氧化酶、邻苯二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高于菌核形成阶段;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在菌丝生长时期及菌核成熟时期相对较高。

关键词:桦褐孔菌;代料栽培;胞外酶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在分类学上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纤孔菌属(Inonotus)[1]。

桦褐孔菌在民间被广泛用于防治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病毒性疾病等[2];研究表明桦褐孔菌提取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3],可防治多种疾病并具有抗肿瘤活性[4,5]。

本试验测定桦褐孔菌代料栽培期间胞外酶活性,为建立栽培性状指标与胞外酶分泌规律的相互联系,确定桦褐孔菌菌核形成的主要调控酶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桦褐孔菌(I. obliquus)JL01菌株,由延边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应用真菌实验室提供,是由吉林省汪清县的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经组织分离获得。

1.2培养料配方:52%桦木屑,26%玉米芯,20%麦麸,1%石膏,1%白糖,含水量60%。

1.3方法1.3.1栽培方法代料栽培方法同参考文献[5],每袋装入培养料0.8 kg。

菌核形成如图1所示。

1.3.2取样时间分别在接种开始后8个时期取样,菌丝长至1/2袋期(20 d)、菌丝满袋期(40 d),菌丝成熟期(50 d),菌核形成初期(70 d,有菌核产生),菌核形成中期(85 d,菌核Ф≥1 cm,且有多个菌核产生),菌核形成后期(100 d, 菌核Ф≥3 cm),菌核成熟初期(110 d,最大菌核Ф≥4 cm),菌核成熟后期(130 d, 最大菌核Ф≥5 cm,且出现菌丝退化现象)。

桦褐孔菌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桦褐孔菌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可 达 9 % 以 上 , 要 含 有 桦 褐 孔 菌 醇 (n o i ) 3 主 Io i o d1 5 . g g 抗 癌 特 效 成 份 b t i c酸 , 化 三 萜 类 6 5m / , e li un 氧
KH2 PO4, 0.1 5% Mg SO4, 1 0 mg 00 mL, VB 1 /1 pH6 0。 .
西北大学学 报( 自然科学版 ) 20 0 8年 1 , 3 2月 第 8卷第 6期 , e .20 , o.8 N . D c ,0 8 V 13 , o6
Junl f otw s U ie i N trl cec d i ) o ra o N r et nvr t h s y( a a SineE io u tn

采用 L ( 正交试验 法对培养基进行优化。结 93 )
桑黄 菌体发 酵 的 最优 方 案是 8 葡萄糖 ,. 0 酵 母 粉 ,. % K 2 O ,. 5 MgO , 1 % 16 % 03 H P 40 1 % S V 0
m / 0 L p . , g 10m ,H6 0 接种量为 1 %, 0 装液量为 10m /0 L三角瓶 , 0rmn 恒温培养 7 , 0 L30m 1 i, 5 / 天 生 物量可达 130g干茵丝每 10 L发 酵液。结论 .5 0m 体 , 褐孔 茵具 有 限氧 生长 的生物 学特 性 。 桦 关 键 词 : 褐孔 茵 ; 桦 液体 发 酵培养 ; 菌丝体
1 4 生 长量 的测 定 .
发酵结束后将培养液 4 0 m n 0r i离心 3 i, 0 / 0mn 菌丝体经蒸馏水洗涤数 次后冷冻干燥至恒重 , 称量
12 2 碳 源测 定基 础培 养基 .. I23 氮 源 测 定 基 础 培 养 基 . . 124 试 验 培 养基 ..

[真菌,研究进展,药用]药用真菌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真菌,研究进展,药用]药用真菌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药用真菌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摘要:桦褐孔菌是寄生在寒带地区的白桦、赤杨等树身上的一种药用真菌,能防治多种疾病,如肺癌、肝癌、心脏病和糖尿病等。

本文概述了桦褐孔菌的生境、结构、化学组成、药用功能等情况,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桦褐孔菌;药用真菌;糖尿病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是16~17世纪俄罗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药用真菌,又名白桦茸、层卧孔菌。

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1]。

作为一种药用真菌,桦褐孔菌在抗癌、预防艾滋病、治疗糖尿病、增强免疫力、抗衰老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俄罗斯北部居民把它奉为“上帝赐给苦难人类的神奇礼物”[1],赞誉其为“西伯利亚灵芝”。

近年来,桦褐孔菌的营养、药用价值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医药和保健品行业的研发热点。

1生境桦褐孔菌主要分布在北纬45度~50度的寒冷地区,多见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日本北海道地区、芬兰、波兰以及俄罗斯东部地区和北美洲北部。

多数生长于白桦、榆树、赤杨等的树皮下,少数生长于砍伐后树木的枯干上。

菌丝体可耐受零下40℃的寒冷[2]。

2结构特征桦褐孔菌子实体呈瘤状、深褐色,表面硬、脆;菌孔呈圆形,白色、无菌柄、可育部分呈皮壳状、薄、暗褐色;菌肉木栓质,有环纹,淡黄褐色;孢子椭圆状、光滑[2]。

3化学组成近年来科学家在桦褐孔菌中发现和分离出了多种化合物,综合国内外的文献报道,桦褐孔菌的化学组成主要有下面几类:桦褐孔菌醇和桦褐孔菌素;羊毛甾醇型和氧化三萜类两类化合物;黑色素类化合物:儿茶酚是其中高分子量的酚类色素,碱性降解后含有β-羟苯酸[3];叶酸衍生物和芳香类化合物。

如:蝶酰谷氨酸和香草酸等;其他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如:白桦脂酸、生物碱、栓菌酸、麦角甾醇、木质素衍生物、甘露醇、鞘氨醇类似物和单宁化合物等[3]。

4抗病作用桦褐孔菌在缓解、治疗疾病和增强免疫力方面有奇效,具体总结如下:4.1抗肿瘤、治疗多种癌症在预防和治疗各种癌症,如胃癌、肝癌、肠癌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

6个桦褐孔菌菌株栽培比较试验

6个桦褐孔菌菌株栽培比较试验


要 对 6个 桦 褐 孔 菌 菌 株 进行 栽 培 比较 试 验 , 验 结 果 表 试
空气 流通 , 袋 间距 3c 摆 放 于 驯 化 室 地 面 上 , 气 湿 度 为 菌 m 空 8 %- 0 5 9 %。定 时 观 察 记 录 菌 丝 长 速 、 势 、 袋 天 数 、 长 满 菌核 形 成及 污 染 情况 【 82 H1 。 1 数 据 分 析 数 据 采 用 S sl. 件 中 D na . 3 ps1 5软 ucn检 验 进 行 差 异 显 著 性分 析 【。 l 2 1
表 2 桦 褐 孔菌 菌 株 在 栽 培 种培 养 基 上 生 长 情况
用 玉 米 粒 培养 基 ;栽 培 种 配 方采 用 陈 艳 秋等 筛 选 出 的桦 褐 孔 菌最 佳 栽 培种 配 方 ,0 8年 1 2 制 作 栽 培种 。 20 月 31 3 栽培 袋 采
用 1 m 3 m 的 聚丙 烯 塑料 袋 。 桦 木细 木 屑 5 %, 米 芯 7c x 3c 按 2 玉
JC ) L 1 。试 验对 Jo 、L 1Jz 、 C 及 采 自芬 兰 、 罗 斯 的 L lJ Z 、 2J 1 L L 俄 6株桦 褐 孔 菌 菌 株进 行 栽 培 比较 试 验 , 旨在 为 桦 褐 孔 菌 的栽 培 、 发 及综 合 利 用提 供 理 论依 据 。 开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 验 材 料 . 供试菌株 : 桦褐 孔 菌 菌 株 (L 1E S 均 由延 J0 、L )
注 : 写 英 文字 母 为 00 小 . 5水 平 上 差 异 显 著性 。 以下 同 。
边大 学 农 学 院应 用 真 菌研 究 室 采集 野 生 菌 核 ( 别 由 吉林 农 分
业 大学 李 玉教 授 、 图力 古 尔 教授 鉴 定 ) 离得 到 ;L由北 京 林 分 F 业 大 学 戴 玉 成 教 授 提 供 ; Z1JZ 、L 1由 JO 经 紫 外 线 J 、 2J C L L LI

211151579_桦褐孔菌内生真菌的组成研究

211151579_桦褐孔菌内生真菌的组成研究

效应 研究[J].生态学报,2012,32(23):7355-7363. [48]肖捷颖,季娜,李星,等.城市公园降温效应分析 以石家庄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30 (2):75-79.[49]杨朝斌,张亭,胡长涛,等.蓝绿空间冷岛效应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以苏州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3):677-688.[50]Gunawardena K R,Wells M J,Kershaw T.Utilising green and bluespace to mitigate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7,584:1040-1055. [51]纪鹏,朱春阳,王洪义,等.城市中不同宽度河流对滨河绿地四季温湿度的影响[J].湿地科学,2013,11(2):240 -245.[52]吕鸣杨,金荷仙,王亚男.城市公园小型水体夏季小气候效应实测分析 以杭州太子湾公园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9,17(4):18-24.[53]Theeuwes N E,Solcerova A,Steeneveld G J.Modeling the influence of open water surfaces on the summertime tempera-ture and thermal comfort in the city[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2013,118(16):8881-8896. [54]Jiang Y,Song D,Shi T,et al.Adaptive analysis of green space network planning for the cooling effect of residential blocks in summer:A case study in Shanghai[J].Sustainability, 2018,10(9):3189.[55]Liu Y,Xuan C,Quan W.Thermal environment effect of land surface water bodies in Beijing based on satellite data [J].Journal of Lake Sciences,2013,25(1):73-81. [56]Li C,Yu C W.Mitigation of urban heat development by cool island effect of green space and water body[C]//Pro-ceedings of the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Berlin:Springer Heidelberg,2014:551 -561.[57]Hathway E A,Sharples S.The interaction of rivers and urban form in mitigating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A UK case study[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2,58:14-22. [58]Du H,Cai Y,Zhou F,et al.Urban blue-green space planning based on thermal environment simulation:A case study of Shanghai,China[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9,106: 105501.[59]Jiang Y,Jiang S,Shi parative study on the cool-ing effects of green space patterns in waterfront build-up blocks: An experience from Shanghai[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0,17(22):8684.[60]Cruz J A,Blanco A C,Garcia J J,et al.Evaluation of the cooling effect of green and blue spaces on urban microclimate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A case study of Iloilo River Espla-nade,Philippines[J].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21,74: 103184.[61]Yan H,Wu F,Dong L.Influence of a large urban park on the local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8,622:882-891.[62]Doick K J,Peace A,Hutchings T R.The role of one large greenspace in mitigating London s nocturnal urban heat is-land[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4,493:662-671.[63]Hamada S,Ohta T.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cooling effect of urban green areas on surrounding urban areas[J].Ur-ban Forestry&Urban Greening,2010,9(1):15-24. [64]Upmanis H,Eliasson I,Lindqvist S.The influence of green areas on nocturnal temperatures in a high latitude city (Göteborg,Swed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a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1998,18(6):681-700.[65]Jauregui E.Influence of a large urban park on temper-ature and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in a tropical city[J].Energy and Buildings,1990,15(3-4):457-463[66]Dai Z,Guldmann J M,Hu Y.Spatial regression models of park and land-use impacts on the urban heat island in central Beijing[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8,626:1136-1147.[67]Han X,Zhang J,Rao Y,et al.Hindering the impact of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on greenbelt cooling effects:A perspec-tive of quantitative simulation with in situ measurement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670:308-319. [68]Hong B,Lin B.Numerical studies of the outdoor wind environment and thermal comfort at pedestrian level in housing blocks with different building layout patterns and trees arrange-ment[J].Renewable Energy,2015,73:18-27. [69]Hwang R L,Lin T P,Matzarakis A.Seasonal effects of urban street shading on long-term outdoor thermal comfort[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1,46(4):863-870. [70]Park J,Kim J H,Dvorak B,et al.The role of green roofs on microclimate mitigation effect to local climates in sum-m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8, 12(5):671-679.[71]Peng J,Xie P,Liu Y,et al.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dynamics and associated landscape pattern factors:A case study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region[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6,173:145-155.[72]Ampatzidis P,Kershaw T.A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blue space on the urban microclimate[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730:139068.[73]Abbasi A,Annor F O,van de Giesen,N.Effects of at-mospheric stability conditions on heat fluxes from small water surfaces in(semi-)arid regions[J].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2017,62(9):1422-1439.[下转第174页]㊀761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孙源爽等:城市蓝绿空间冷却效应的研究进展doi︰10.16473/ki.xblykx1972.2023.02.023桦褐孔菌内生真菌的组成研究∗姚春华1,刘婉瑜2,安柳迪1,刁桂萍1,刘雪峰1(1.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墨龙江㊀哈尔滨150040;2.云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云南㊀昆明650304)摘要:为探求桦褐孔菌腐朽木不同腐朽区域内生真菌组成,2021年7月,以采自黑龙江省漠河市的桦褐孔菌腐朽木为研究对象,根据腐朽程度不同将腐朽木横截面从内向外依次划分为腐朽区(木材质地结构发生变化,木质素已基本被降解)㊁变色区(木质部细胞的细胞壁初步降解,颜色变深)㊁健康区和菌核区㊂通过真菌培养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桦褐孔菌腐朽木内真菌组成㊂研究结果显示:桦褐孔菌在木材中扩展严重影响了白桦木不同区域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与物种丰富度㊂在PDA 培养基上从白桦树桦褐孔菌腐朽木不同区域分离出的内生真菌组成有较大差别,腐朽区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较多,菌核区域分离到种类最少;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健康区的物种丰富度(Chaol)和物种数目(Observed species)指数都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说明健康区的物种丰富度较高㊂变色区内生真菌数量明显减少,腐朽区的内生真菌数量比变色区略有增加,菌核区真菌种类最少㊂关键词:桦褐孔菌;白桦;腐朽木;内生真菌;高通量测序中图分类号:S 763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2-8246(2023)02-0168-07Composition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Decayed Wood of Inonotus obliquusYAO Chun-hua 1,LIU Wan-yu 2,AN Liu-di 1,DIAO Gui-ping 1,LIU Xue-feng 1(1.School of Forestry,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P.R.China;2.Yunnan Polytechnic College,Kunming Yunnan 650304,P.R.China)Abstract :To study the composition of endophytic fungi in different decay zones of decaying wood of Ionotusobliquus ,in July 2021,the decayed wood of I .obliquus from Mohe City,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divided into de-cayed area (wood texture structure changes,lignin has been largely degraded),discolored region(initial degradation of cell wall of xylem cells and darkening of color),healthy region and mycorrhizal region of I .obliquus according tothe degree of decay.The fungal composition within I .obliquus decaying wood was studied by fungal culture tech-niques and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ansion of I .obliquus in the wood of Betulaplatyphylla severely affecte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pecies richness of endophytic fungi in different zones of B .platyphylla .The composition of endophytic fungi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decayed zones of I .obliquus on PDA me-dium differed significantly.More endophytic fungi were isolated from the decayed zone and the least specie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mycorrhizal zone.The results of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both Chaol and Observed species indic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ealthy zone than in the other zones,indicating that thespecies richness in the healthy zone was higher.The number of endophytic fungi in the discolored zon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number of endophytic fungi in the decayed zone increased slightly compared to the discolored zone,and the least number of fungal specie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mycorrhizal zone.Key words :Inonotus obliquus ;Betula platyphylla Suk.;decayed wood;endophytic fungi;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㊀第52卷㊀2期㊀2023年4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西㊀部㊀林㊀业㊀科㊀学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52㊀No.2㊀Apr .2023㊀∗收稿日期:2022-09-02㊀㊀㊀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Gf2019yf0214)㊂㊀㊀㊀第一作者简介:姚春华(1992 ),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森林病理学研究㊂E -mail:1248653007@ ㊀㊀㊀通信作者简介:刁桂萍(1981 ),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森林病理学研究㊂E -mail:dgp2003@植物内生菌是指生活史的部分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组织或器官内部以及细胞间隙但不引起宿主植物发生病害的一类微生物[1-2]㊂利用微生物培养技术体系可从植物组织中培养得到的微生物数量仅占植物组织内总微生物数量的1%~10%,绝大多数微生物属于不可培养菌[3-7]㊂因此,传统方法不能全面地反映植物与微生物共生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真实结构[8]㊂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解析技术逐渐由依赖培养向非依赖培养㊁由低分辨率向高分辨率水平的方向发展;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人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9-11]㊂以DNA为目标物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比较精确地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遗传多样性,可以直观地呈现微生物群落结构信息[12]㊂高通量测序技术弥补传统培养的局限性㊂将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与高通量技术结合起来是研究植物内生微生物生态的最佳办法[8]㊂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又名斜纤孔菌㊁斜生纤孔菌㊁桦癌孔菌㊁白桦茸等[13-14],众多药理学和药效相关研究证明,桦褐孔菌具有抗肿瘤㊁抗病毒㊁抗氧化㊁抗炎,调节血糖㊁血脂和免疫功能等方面活性[15],而且还能调节血压及胃肠道机能,是珍贵的药用真菌㊂然而桦褐孔菌在我国分布较少,且野生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桦褐孔菌人工栽培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大多存在出核效率不高㊁栽培基质受限等问题,要达到规模化人工栽培还任重道远㊂在此种情况下,探索提高菌核生长效率的方法,优化栽培基质的研究非常有意义㊂本研究利用真菌分离培养技术和高通量技术研究桦褐孔菌腐朽木内生真菌组成,获取桦褐孔菌腐朽木中的内生真菌菌种,寻找对桦褐孔菌有促生作用或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树木腐朽病防治和防控木材腐朽提供基础,也为人工栽培桦褐孔菌㊁提高桦褐孔菌产量和药用价值方面提供参考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材料试验材料于2021年7月20号采自于黑龙江省漠河市(122ʎ53ᶄE㊁52ʎ18ᶄN,海拔960m)㊂在白桦树天然林内寻找3棵已产生菌核的白桦腐朽木,分别在距离滋生菌核的上端和下端约30cm的位置截取木段,编号后放入无菌袋带回实验室,备用㊂参试的腐朽木3个样本,分别命名为mh1㊁mh2㊁mh3㊂将生长有桦褐孔菌菌核位置的木段沿垂直方向锯开,观察白桦木段被桦褐孔菌侵染后的腐朽情况,并记录木段的颜色㊁质地㊂白桦腐朽木分离培养基为PDA培养基㊂1.2㊀试验方法1.2.1㊀内生真菌分离将3段采集到的桦褐孔菌危害的白桦腐朽木mh1㊁mh2㊁mh3进行处理,截取带有桦褐孔菌菌核部分的木段制成1cm厚的圆盘,共3个㊂用次氯酸钙(1︰14)上清液作为木材表面杀菌剂,将标本放入次氯酸钙溶剂中消毒1min,之后用无菌水冲洗3遍,再用滤纸吸收干圆盘表面的水分㊂再用已灭菌剪刀剪取不同区域的材料(健康区㊁变色区㊁腐朽区,桦褐孔菌部分),用小型植物粉碎机(WJX-A500,上海缘沃工贸有限公司)分别粉碎至粉末状㊂每份标本称取10g,加入盛有100 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放入160r/min㊁25ħ的摇床(HZQ-F16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联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制造)内充分震荡1h,使标本与水充分接触㊂使用无菌纱布过滤,得到菌悬液㊂取1mL原液加入9mL无菌水获得1ˑ10-1稀释液,以同样方法获得1ˑ10-2和1ˑ10-3稀释液,备用㊂再用移液枪吸取1ˑ10-3浓度的稀释液200μL,分别接种于PDA培养基上,用涂布器将培养基表面的液体涂抹均匀㊂将培养皿倒置于25ħ恒温箱中避光培养6~7d,当有菌落形成时,即对菌株进行纯化处理㊂同时根据菌落数量和稀释倍数,计算每克样本的含菌量,其计算公式为:样本含菌数(个/g)=100ˑ平均菌落数ˑ培养皿面积ˑ稀释倍数/样本质量㊂1.2.2㊀内生真菌鉴定形态学鉴定㊀取出纯化后培养20d的培养皿进行菌落特征观察并鉴定㊂在解剖镜下挑取不同菌落特征的真菌,制成水载片,放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㊂观察各个真菌的菌丝类型㊁产孢结构㊁载孢体㊁孢子形态,再结合真菌分类学相关资料[16-17]进行鉴定㊂对于有疑问的真菌种类,将其纯化出来,再次进行观察,测量其形态学的数据㊂ITS序列分子鉴定㊀运用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提取其DNA序列,对ITS序列进行PCR后,将其PCR产物送至上海生工生物公司进行双向测序;得到测序结果后对序列进行拼接,到NCBI网上进行比对,结合形态学上的特征进行961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姚春华等:桦褐孔菌内生真菌的组成研究真菌学的鉴定或佐证[18]㊂1.2.3㊀内生真菌高通量测序(1)标本处理㊀取4个部分的组织各30g,表面灭菌处理;先用75%酒精浸泡1min,然后转入2.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5~10min,接着用无菌水漂洗2~3次,收集最后一次漂洗液,涂布平板,无菌丝长出即为表面灭菌彻底[19-20];装入小自封袋(15cm ˑ10cm),每份10g,每个样本取3份,用4个冷冻冰袋(18cm ˑ12cm)运输寄送样本,保证寄送到上海派森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时,样品仍处在冷冻状态㊂(2)高通量测序分析流程㊀对下机的原始序列进行质量筛查,按照index 和Barcode 信息划分文库和样本㊂使用QIIME2dada2及Vsearch 软件进行序列去噪及分类单元(OTU)聚类[21-23]㊂分析各样本在不同物种分类水平的具体组成㊂根据扩增子序列变屏/分类单元(ASV /OTU)在不同样本中的分布,评估每样本的多样性指数分析Alpha 多样性水平[24]㊂通过多种非监督的排序㊁聚类手段,衡量不同样本间的beta 多样性差异及显著性[25-26]㊂在物种分类学组成层面,分析不同样本间的物种丰度组成差异,寻找标志物种㊂根据物种的组成分布,构建关联网络,计算拓扑指数,寻找关键物种㊂根据16S rRNA㊁18S rRNA 和ITS 基因测序结果,预测样本的菌群代谢功能,找出差异通路,并获得特定通路的物种组成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内生真菌的菌落数在PDA 培养基上,从桦褐孔菌腐朽木4个区域分离得到的真菌数量有一定差异,从多到少的顺序为腐朽区>健康区>变色区>菌核区,腐朽区真菌数量最多,达到8.485ˑ107个/g㊂内生真菌分离数量统计结果见表1㊂表1㊀桦褐孔菌腐朽木各部分内生真菌菌落数Tab.1㊀Number of endophytic fungal colonies in each partof decayed wood of I .obliquus编号健康区菌落数/个㊃cm -2变色区菌落数/个㊃cm -2腐朽区菌落数/个㊃cm -2菌核区菌落数/个㊃cm -2mh10.1740.0950.2530.095mh20.2060.1420.3010.079mh30.1110.1270.3800.063平均值0.1640.1210.3110.079样本含菌数/个㊃g -15.165ˑ1073.835ˑ1078.485ˑ1072.500ˑ107注:培养皿直径9cm,皿内面积为S =πˑ4.52=63.16cm 2㊂表2㊀桦褐孔菌腐朽木不同区域的内生真菌分离结果Tab.2㊀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decayed wood of I .obliquus编号健康区的菌种菌落数变色区的菌种菌落数腐朽区的菌种菌落数菌核区的菌种菌落数mh1木霉属Trichoderma 4毛霉属Mucor 3毛霉属Mucor4青霉属Penicillium 2青霉属Penicillium 2青霉属Penicillium 2木霉属Trichoderma 4毛霉属Mucor 2毛霉属Mucor 1木霉属Trichoderma1青霉属Penicillium 3木霉属Trichoderma 1毛壳属Chaetomium 1--曲霉属Aspergillus1待鉴定种61镰刀菌属Fusarium 1--隔孢伏革菌属Peniophora 1--待鉴定种11--革耳属Panus 1--待鉴定种21--待鉴定种31------待鉴定种41--mh2毛霉属Mucor5木霉属Trichoderma 4木霉属Trichoderma 7毛霉属Mucor2木霉属Trichoderma 3毛霉属Mucor2青霉属Penicillium 6木霉属Trichoderma 1青霉属Penicillium 3毛壳属Chaetomium 1毛霉属Mucor4青霉属Penicillium 1镰刀菌属Fusarium 2柱孢菌属Cylindrocarpon 1小球壳孢属Microsphaeropsis 1曲霉属Aspergillus 1--茎点霉属Phoma 1镰刀菌属Fusarium 1--mh3木霉属Trichoderma 2毛霉属Mucor2毛霉属Mucor8青霉属Penicillium 2毛霉属Mucor2木霉属Trichoderma 2木霉属Trichoderma 7毛霉属Mucor 2青霉属Penicillium 2青霉属Penicillium 2青霉属Penicillium 4--链格孢属Ilternarsa 1小鬼伞属Coprinellus 1毛壳属Chaetomium 3----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1轮枝霉属Verticillium 1------待鉴定种51--71西㊀部㊀林㊀业㊀科㊀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㊀从表2中可知,从桦褐孔菌腐朽木4个区域真菌共分离㊁鉴定出真菌15属(种),待鉴定6属(种),优势类群为子囊菌(Ascomycota),多数种类为子囊菌的无性阶段,接合菌(Zygaomycota)和担子菌(Basidiomycota)分离到的较少,共有种为木霉属(Trichoderma)㊁毛霉属(Mucor)㊁青霉属(Penicillium)㊂腐朽区分离到的真菌种类较多,达到9种,优势种为木霉㊁毛霉和青霉;变色区分离到真菌8种,健康区分离到7种,菌核区只分离到4种真菌㊂青霉㊁毛霉㊁木霉和毛壳(Chaetomium)等真菌虽然不是导致白桦木材腐朽的真菌,但是在白桦被桦褐孔菌侵染后,它们很有可能会降解白桦木材中的抑菌物质,因此有利于桦褐孔菌扩大腐朽范围,加快桦褐孔菌对白桦木质部的腐朽速度㊂树皮是树干最外层的保护组织,可以抵御各类有害生物的侵袭[27]㊂因此,树皮是阻止桦褐孔菌侵染健康林木的重要屏障㊂桦褐孔菌在白桦树干侵染定殖后,随着菌丝体生长发育㊁菌核形成,桦褐孔菌菌核撑破树皮外露致使树皮局部呈开放状态㊂在子实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代谢过程产生了多种物质,大量沉积于此,所以影响腐朽木各区域真菌种类和数量㊂桦褐孔菌菌丝体长时间在树干木质部生长,所以极大地影响了腐朽区的真菌组成,相对于健康区发生较大变化,形成了以桦褐孔菌为主,混合其他真菌的群落组成;变色区的微生物组成也受到了桦褐孔菌的影响,但是被侵染程度较轻,所以真菌组成相对健康区变化较小,同时因为抵抗桦褐孔菌侵染,白桦木质部也分泌了大量化学物质,进一步改变了变色区真菌组成㊂2.2㊀桦褐孔菌腐朽木内生真菌高通量测序结果原始序列经优化处理后,桦褐孔菌感染的木材菌核区㊁健康区㊁变色区㊁腐朽区获得有效序列分别为68865㊁126400㊁67680㊁65679条㊂由图1可知,样品的稀疏曲线已趋于饱和,即使增加测序数据深度也无法再找到更多的OTU,表明现有测序数据深度已合理,测序结果能全面和真实的反映所有样本中真菌群落的多样性㊂对白桦腐朽木健康区㊁变色区㊁腐朽区和菌核区各部位的分类单元数进行统计,如图2所示,健康区的真菌种类数量远远大于其他3个部分,而变色区的真菌数量较少,这说明健康的白桦在没有被桦褐孔菌侵染时,内生真菌的种类较多,并且能维持白桦正常的生长;变色区真菌种类较少与桦褐孔菌的侵染有较大关系,树木在受到桦褐孔菌刺激时发生自然保护反应变色,变色区会发生色素沉淀,单宁和填充体大量积累,使木质部颜色变深,质地变硬,产生抗腐朽能力[28],所以白桦木质部原本存在的内生真菌遭到变色区白桦自身分泌物的的抗腐朽菌物质影响,大多数内生真菌从变色区退出;腐朽区出现非木材腐朽菌类真菌和桦褐孔菌,内生菌数量比变色区略微多一些;桦褐孔菌虽然自身就是真菌,但是其菌核内依然存在内生真菌,说明即使是真菌菌核内部,也不是完全由该真菌组成㊂图1㊀桦褐孔菌腐朽木不同区域内生真菌稀疏曲线Fig.1㊀Sparsity curves of endophytic fungi in differentareas of decayed wood of I.obliquus图2㊀桦褐孔菌腐朽木不同区域内生真菌的分类单元数Fig.2㊀Number of taxonomic units of endophytic fungi in different areas of decayed wood of I.obliquus在门水平上,在变色区㊁腐朽区㊁菌核区担子菌门真菌相对丰度占比均超过了99%㊂健康区内生真菌相对丰度较高,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㊁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㊁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㊁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组成,但均没有超过10%㊂在属级水平上,菌核区㊁变色区和腐朽区相对丰度占比最高的为纤孔菌属(Inono-tus),可以确定这3个区域的优势种是纤孔菌,占171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姚春华等:桦褐孔菌内生真菌的组成研究比均超过99.8%,因此,其它内生真菌物种的占比特别低㊂健康区纤孔菌属相对丰度占比仅为0.03%,相对丰度占比较高的为曲霉属(Aspergillus )㊁Cuta-neotrichosporon 属㊁白冬孢酵母属(Leucosporidium )㊁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 ),相对丰度占比从7.4%降到0.95%,该区域真菌物种组成较丰富㊂以上结果说明,健康区几乎没有受到桦褐孔菌侵染,内生真菌群落组成还没有受到较大影响,物种丰富度较高;变色区和腐朽区的内生真菌桦褐孔菌占绝对优势,物种丰富度较低;菌核区内生菌受桦褐孔菌的抑制,物种丰富度最低㊂如表3所示,用Chaol 和Observed species 指数来衡量桦褐孔菌腐朽木不同区域物种丰富度,健康区明显高于其他3个区域,说明健康区的物种丰富度较高;4个区域样本的Shannon 指数㊁Simpson 指数㊁Pielou s evenness 指数和Good s coverage 指数都比较接近,说明健康区㊁变色区㊁腐朽区和菌核区的真菌多样性相差不大㊂对桦褐孔菌腐朽木内生真菌进行Alpha (丰富度,均匀性)多祥性指数分析(表3),样本的Alpha 多祥性指数可以反映真菌群落的丰度㊁均匀性及多样性,其中Chaol (丰富度)和Observed species (物种数目)指数可估计样品的物种丰富度,其值越大,表明群落丰富度越高;Shannon (香农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不仅考虑了物种的丰富度,还考虑了物种的均匀度,其指数越高,表明群落多样性越高,以Pielou s evenness 指数表征均匀度,以Good s coverage 指数表征覆盖度㊂图3㊀桦褐孔菌腐朽木不同区域内生真菌在门水平上的相对丰度Fig.3㊀Relative abundance of endophytic fungi at the phylumlevel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decaying wood of I .obliquus图4㊀桦褐孔菌腐朽木不同区域内生真菌在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Fig.4Relative abundance of endophytic fungi at the genus levelin different regions of decayed wood of I .obliquus表3㊀桦褐孔菌和腐朽白桦不同部位内生真菌多样性指数Tab.3㊀Endophytic fungi diversity index of I .obliquus and different parts of decayed B .platyphylla样本丰富度覆盖度物种数目均匀度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菌核区120.999997120.284209 1.0188800.501550健康区89.8950.999957860.257681 1.6669800.400663变色区90.99999890.2996370.9498270.459689腐朽区20.020.999989200.2355611.0180800.500005图5㊀桦褐孔菌和腐朽白桦不同部位内生真菌基于OTU 的花瓣图注:健康区(jk)㊁变色区(bs)㊁腐朽区(fx)和桦褐孔菌菌核(h)Fig.5OTU -based petal patterns of endophytic fungi in differentparts of I .obliquus and decayed B .platyphylla如图5所示,从腐朽白桦的健康区㊁变色区㊁腐朽区和桦褐孔菌菌核中共获得100个OTUs,其中健康区OTUs 为81个,变色区OTUs 为8个,腐朽区OTUs 为15个,桦褐孔菌菌核OTUs 为5个,其中四组样本共有的OTUs 为3个㊂这说明健康白桦丰富的内生真菌群落在桦褐孔菌入侵后遭到急剧破坏,数量减少,心材腐朽后内生真菌种类与健康时有较大不同㊂3㊀讨论与结论桦褐孔菌腐朽木内生可培养真菌种类较丰富,271西㊀部㊀林㊀业㊀科㊀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㊀初步鉴定出15种(属)㊂腐朽区内内生真菌种类和数量较多(9属,8.485ˑ107个/g),菌核区内生真菌种类和数量最少(4属,2.500ˑ107个/g)㊂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属级水平上,桦褐孔菌侵染木质部引起桦褐孔菌腐朽木不同区域真菌组成的改变,变色区和腐朽区受影响较大,优势种为桦褐孔菌,物种相对丰富度降低,而对健康区影响较小,曲霉属为优势种,而不是桦褐孔菌,物种丰富度较高㊂在分离培养时,变色区物种种类较多,可能是变色区木材分泌了抗木腐菌物质[29],抑制了一些真菌的生长,导致变色区内生真菌数量明显减少;腐朽区的内生真菌数量比变色区略有增加,但是与健康区的种类相比已经发生变化㊂通过实验室分离鉴定出的多种内生菌与高通量测序结果比较,有较多的不可培养菌没有被分离出来㊂通过比较传统真菌分离鉴定和高通量测序这两种方法发现,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桦褐孔菌腐朽木内生菌种类,但是由于数据库数据量有限,还有许多真菌物种属于未知状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研究桦褐孔菌和腐朽白桦不同区域的内生菌的相互作用时,不可培养菌不便于观察,也不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㊂所以在研究物种群落组成时,最好采用高通量测序和传统分离鉴定相结合的方法,既能较全面地反映物种群落组成,也能方便地进行物种之间相互作用试验的观察,更有助于真菌分离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使更多不可培养菌转变为可培养菌㊂因为限制微生物可培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底物和生长条件㊁休眠复苏㊁共生的相互依赖㊁物理接触或空间接近㊁环境理化条件㊁低丰度和竞争等[30]㊂当其生长条件无法满足时,就无法人工培养㊂高通量方法可以通过用单个细胞接种培养基以建立大量单培养物,孵育培养物然后筛选其生长,然后筛选可行的培养物中的目标物种来实现[30]㊂吴珊姣[31]的桦褐孔菌对木材不同腐朽阶段真菌群落研究结果显示,桦褐孔菌的侵入对白桦木内生真菌的群落组成影响很大㊂健康白桦木上菌落简单,腐朽区白桦木上群落变得复杂,真菌被分离次数及种类都明显增多㊂而王天亮[32]认为在桦褐孔菌的影响下树皮的真菌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健康木的边材与腐朽木的边材上真菌以及健康木的心材与褪色区和腐朽区真菌相比在群落组成和优势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㊂此次分离鉴定结果与吴珊姣[31]和王天亮[32]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分离得到的相同菌种有青霉属,木霉属,曲霉属,毛壳属㊁链格孢属(Ilternarsa),茎点霉属(Phoma)㊁轮枝霉属(Verticillium)㊁镰刀菌属(Fusarium)等,重合比例较高㊂不同的菌种有拟茎点霉属㊁柱孢菌属(Microsphaeropsis)㊁小球壳孢属(Cylindrocarpon)㊁曲霉属㊁革耳属(Panus)㊁毛霉属等,这可能与白桦腐朽木的不同采集地点和菌种分离鉴定方法有关㊂吴珊娇和王天亮的分离方法是组织直接分离法,将试验样品剪裁成0.5cm左右的小方块直接放置于PDA培养基当中进行分离培养㊂而本文采用的是平板稀释法:将试验样品粉碎至粉末状,再将粉末配制成稀释液涂布到PDA培养基上的方法㊂分离方法不同也会造成实验结果的差异㊂此次试验也得到了与吴珊姣[31]和王天亮[32]相似的结论,白桦腐朽木的腐朽区相比其他部位的可培养真菌种类和数量较多,但是受到桦褐孔菌侵染的白桦内生真菌变化还要结合高通量测序进行分析㊂参考文献:[1]王志伟,纪燕玲,陈永敢.植物内生菌研究及其科学意义[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2):349-363. [2]陈向东.植物内生菌是有待深入开发的资源宝库[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2):282.[3]王志勇,刘秀娟.植物内生菌分离方法的研究现状[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1):152-155.[4]Almeida O,Martinis E D.Bioinformatics tools to assess metagenomic data for applied microbiology[J].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9,103(1):69-82.[5]Schleifer K H.Microbial diversity:pacts,problems and prospects[J].Systematic Applied Microbiology,2004,27(1):3 -9.[6]陈曦.两株植物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9.[7]谭改秀.三株药用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功能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8]许文涛,郭星,罗云波,等.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9,30(7):258-265. [9]Mortazavi A,Williams B A,Mccue K,et al.Mapping and quantifying mammalian transcriptomes by RNA-Seq[J]. Nature Methods,2008,5(7):621-628.[10]Garber M,Grabherr M G,Guttman M,et puta-tional methods for transcriptome annot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u-sing RNA-seq[J].Nature Methods,2011,8(6):469-477.371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姚春华等:桦褐孔菌内生真菌的组成研究。

桦褐孔菌深层培养条件及生物富集硒、锌、锗研究

桦褐孔菌深层培养条件及生物富集硒、锌、锗研究
12 试 验 方 法 …。【 . l _ 圳
关键词
桦褐孔菌
深层 发 酵
富集
硒、 、 锌 锗
1 . 培养基 ① 母种 培养基 采用 综合 P A培 养基 : .1 2 D 去皮
马 铃 薯 2 %( 沸 3 i后 去 渣 ) 葡 萄 糖 2 。② 基 础 培 养 0 煮 0mn , %
养 基 共 七 种 固 体 培 养 基 , 菌后 倒 入 培 养 皿 , 却 , 打 孔 器 灭 冷 用
将 大小 均 匀 一 致 的菌 种 接 入 。每 种 碳 源 接 种 5 个培 养皿 。 观
正 常 生 理 机 能 。锌 是 它 是 人 体 中许 多 重 要 酶 的 组 成 部 分 , 许 多 研 究 表 明 , 是 R A聚 合 酶 和 D A聚 合 酶 呈 现 活 性 所 必 锌 N N 需 的 , 能 协 助 葡 萄 糖 在 细 胞 膜 上 转 运 , 能 够 促 进 人 体 的 锌 锌
1 - 不 同碳 源 对桦 褐 孔 菌菌 丝 生 长 的 影 响 .3 2 1 .. 固 体 培 养 . 31 2 ” 配 制 P A培 养 基 、 础 培 养 基 、 验 培 D 基 试
硒 、 是 人 体 必 需 的微 量 元 素 , 通 过 谷 胱 甘 肽 过 氧 化 锌 硒
物 酶 、 酶 Q和 维 生 素 E维 持 自由基 的 正 常 代 谢 以维 持人 体 辅
体 内 的 自由 基 的作 用 。
天 , 后 置 于 15r i 恒 温 培 养 振 荡 器 上 振 荡 培 养 然 3 / n的 m
1 68 h。
1 . 菌 种 活化 培 养 .2 2
保 存 菌 种 接 种 在 P A试 管 综 合 培 养 D
基 上 , 2  ̄恒 温 培 养 箱 中培 养 7 9d 活 化 后 备 用 。 在 8C - ,

俄罗斯神秘的民间药用真菌_桦褐孔菌_黄年来

俄罗斯神秘的民间药用真菌_桦褐孔菌_黄年来
[ 参 考 文 献] [ 1] Christopher Hobbs. M edicinal Mushrooms 1995, 121 124. [ 2] 卯晓岚主编 . 中 国大型 真菌 [ M ] . 郑州 : 河 南科 学 技术出版社 , 2000, 465.
香菇菌丝体糯米酒的 酿造工艺研究
生产工艺有两 条 : 1. 香 菇菌丝 体发 酵液 与糯 米酒共酵工艺 ; 2. 勾兑 工艺。经 模糊综 合评 价表 明采取后者为佳 , 其工艺流程 : 随发酵时间延长 ,
桦褐孔菌是生 长在 寒带 的木腐 菌 , 引起 白桦、 银桦、榆树、赤杨的白腐。在木材中的桦褐孔菌 菌 丝在零下 40 也不会冻死 , 是极耐寒的种类。 桦褐孔菌菌丝人工培养的特 性。 据韩国国立农业 学院 张弦酋 教授 等人的 研究 : 桦 褐 孔 菌 在 BDA ( Birch dextrose Agar ) 桦 木 屑 ( 汁 ) 、葡萄糖、 琼脂培 养基 上生 长最 快 , 每 10 天 生长 68 3mm, 其 生 长 速 度 和 菌 丝 浓 密 度 分 别 为 GDA, PDA, CDA , PODA, ODA, YM , MCM, MEA ( pH4 7) 、CHM 和 MED ( pH4 7) 培养基。 桦褐 孔 菌 菌 丝 生 长 的 最 达 温 度 是 30 , 但 40 就会死亡。韩国国立农业 学院的 KNAC 3005 菌 株 , 菌丝生长和 菌丝浓度 在 30 10d 生长 58 3mm, 其次为 25 , 20 , 15 , 35 , 10 , 5 。 桦褐孔菌菌 线最 适的 pH, 菌 丝生 长和 菌丝 浓 密度以 40 最 旺 , pH 是 6 0, 10 天 生长 和浓 密 度 均受到抑制。 桦褐孔菌菌丝 最适 的碳 源、氮源 和有机 酸源 , 在 40 、 菌 丝 生 长 情 况 为 : 麦 芽 糖 331mg/ 25mL ( 培养 基 ) / 15d, 蛋 白 胨 347mg/ 25mL ( 培 养 基 ) / 15d, 谷 氨酸 357mg/ 25mL ( 培 养基 ) / 15d, 最 适 的 生物素 ( Biotin) 378mg/ 15d, 最适的 C/ N ( 碳氨比 ) 是 40 。 4 俄罗斯民间利用的历史 在俄罗斯 西北 的 Olonyets 、西 伯利 亚和 芬兰 民 间 , 认为这种生长在桦木上的真菌 , 可以治疗各 种 癌症。特别是把桦褐孔菌发育不正常的子 实体 , 拿 来煎汤 给 癌 病患 者 饮 用 , 直 到 病 情 好 转 ( Lucas, 1960) , 在俄罗斯除了 防治 癌病 之外 , Grzybek 等 人 1983 报道 , 桦褐孔菌也是一种补药、血液的清洁剂 和疼的 缓和 剂 ( Pain- reliever ) ( Hutchens, 1973) 。 波兰 1961 年以来 已广 泛用 桦褐 孔菌 抗癌 , 莫斯 科 医学科学院 (Hutchens, 1973) 。 1960 年美 国国立 癌 症研究所收到一篇来自澳大利亚的报告 , 利用桦 褐 孔菌煎剂已成功地治愈癌病 ( Hartwell, 1971) 。 桦褐孔 菌 ( Chaga) 是 俄国 民间 治疗 癌病 的 药 用菌 , 包括用于不能手术治疗的乳房癌、唇 癌、胃 癌、耳下腺癌、肺癌、皮肤癌、直肠癌和霍金斯 淋 巴癌 ( Hartwell, 1971) , 俄国 人还 用 桦褐 孔菌 治 疗 溃疡 , 胃炎 , 生殖器官和腺体的增生 , 用桦褐孔 菌 煎剂治疗结肠炎 ( Coionitis) 。

桦褐孔菌菌丝体深层培养条件优化的研究

桦褐孔菌菌丝体深层培养条件优化的研究

桦褐孔菌菌丝体深层培养条件优化的研究
张泽生;史佳宁;商蕊
【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09(030)010
【摘要】为了得到大量的桦褐孔菌菌丝体,进行不同碳源、氮源、碳源浓度、氮源浓度、pH、温度、摇床转速,培养时间、装液量和接种量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试验.应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试验相结合得到菌丝体优化培养条件.确定了以玉米糖化液2.76%、可溶性淀粉1.91%、酵母浸粉0.75%、蛋白胨0.95%,磷酸二氢钾0.20%,硫酸镁0.05%,起始pH为6.0的最佳发酵培养基.摇床培养条件为:温度28℃,转速130 r/min摇床振荡培养6d.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张泽生;史佳宁;商蕊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天津,3004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桦褐孔菌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J], 胡涛;刘萍;王亚亚;路春桃
2.桦褐孔菌多酚的液体深层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J], 朱金卫;徐向群
3.氨基酸和霉菌水提物对深层发酵桦褐孔菌菌丝体黄酮积累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 郑维发;顾琪;陈才法;杨士钊;魏江春;储成才
4.桦褐孔菌深层培养条件及生物富集硒、锌、锗研究 [J], 蔡建秀;吴政声;庄亮亮
5.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与野生菌核多糖的降血糖比较试验研究 [J], 陈艳秋;周丽洁;李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桦褐孔菌的研究

桦褐孔菌的研究

桦褐孔菌的研究桦褐孔菌是俄罗斯、芬兰和日本等国常用的民间药物,在我国的知晓率还很低。

近些年来我国也陆续出现了相关的保健产品,但该药物开发和使用多数还是处于切块、打粉的简单使用方式。

桦褐孔菌目前确处于野生资源匮乏、人工栽培研究进展缓慢和开发不足的状况。

标签:桦褐孔菌;白桦茸;野生资源;人工栽培桦褐孔菌是一种寄生真菌,主要寄生于白桦树银桦、赤杨等的树干或树皮下,形成不育的木腐菌。

桦褐孔菌的生物学特征显著,子实体呈现瘤状,直径可达20 cm,黑色,深裂,表面不规则,像砖块;菌肉红褐色,木栓质;菌管3~10 mm,质脆,常前端开裂,菌孔6~8个/mm2,圆形,浅白色,后变暗褐色;孢子阔椭圆状至卵状,光滑,9~10μm×5.5~6.5μm,有刚毛[1]。

16世纪至今,东欧一些国家的民间就用这种菌的菌核来防治癌症。

1桦褐孔菌的分类和分布1.1分类桦褐孔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锈革孔菌科、褐卧孔菌属,学名Phaeoporusobliquus(pers:Fr.)J.Schroet.,在外文资料中,其学名常以Inonotusobliquus或Fuscoporiaobliqua出现。

1.2分布桦褐孔菌主要分布于北纬40°~50°地区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以及远东地区)、日本(北海道)及中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长白山地区。

它寄生于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活立木或砍筏后树木的枯干上,木材中的樺褐孔菌菌丝极其耐寒,在-40℃时也可以存活。

2野生和人工栽培现状2.1野生资源现状桦褐孔菌子实体只有在活的桦木上生长10~15年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且平均每20000棵桦木中只有一棵生长桦褐孔菌,资源十分稀少[2]。

范宇光等以地区分布频度、子实体维持时间、子实体发生频率、子实体发生形式、寄主基物的选择、种型情况、特有情况、保护现状、保护难易程度、人为干扰倾向度、火山危害、生境安全性为评价指标评价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38种大型真菌的濒危程度和保护级别,结果表明,桦褐孔菌濒危系数为0.4655,处于濒危等级,优先保护系数为0.6593,属于一级保护等级[3]。

桦褐孔菌在国内外的研究

桦褐孔菌在国内外的研究

桦褐孔菌在国内外的研究桦褐孔菌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食用真菌,近年来国内外对其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研究成果也逐年增多。

桦褐孔菌除了生长在俄罗斯境地,还有北欧、日本北海等高寒地带都有少量的桦褐孔菌,另外,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一带也有生长。

国内研究在我国已经有超过100篇学术论文,论证桦褐孔菌的药理性。

在2008年,生物领域院士魏江春教授说:“桦褐孔菌可以治疗胃癌、肺癌、食道癌、肠癌等,是俄罗斯人眼中的“灵芝仙草””;在我国出版的《中国抗肿瘤大型药用真菌图鉴》中,就详细记载了桦褐孔菌抗肿瘤的功效;而国内较早关注桦褐孔菌的专著是1980年出版的《真菌与人》,在书里提到了“桦褐孔菌能复活人体免疫力,对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1998年吉林农业大学学报进一步指出,是桦褐孔菌多糖,对肿瘤有抑制作用;我国出版的《蕈菌医方集成》,就指出了怎么应用桦褐孔菌。

(蕈:xùn)1996年8月23日,我国著名中医贾春宝博士及多家临床医院对“桦褐孔菌”提取剂的500名病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追踪随访,因部分样本在中途流失或停服,以至于最终收到的样本数仅389例,服用“桦褐孔菌”制剂三个月后,329患者的餐前血糖均保持在5.3-6.3之间,289名患者在服用9个月后,停止胰岛素注射,221名患者甚至已不再使用任何化学降糖药。

1998年9月,贾春宝博士开始将“桦褐孔菌”逐步应用到“糖尿病足病、肾病”等重大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中。

早在2006年,“今日早报”就有版面对桦褐孔菌进行报道过,桦褐孔菌之所以受到关注,实则跟桑黄的研究差不多,一是它的降糖能力,二是它对抗肿瘤的能力。

2017年“今日早报”再次力推桦褐孔菌,并进行大版面报道,让这一药用真菌更加引人注目。

国外研究我国对于桦褐孔菌的实用及研究还是晚于国外,俄罗斯人对于桦褐孔菌的研究可追溯到公元11世纪的时候,当时俄罗斯有个大公,叫符拉基米尔,他当时就喝桦褐孔菌煮的汤剂而治愈了他的唇癌;而在16世纪俄罗斯北方有些农民,他们喝桦褐孔菌煮的茶,很少长肿瘤和胃肠道的疾病,日本则从桦褐孔菌中提取了类似人体胰岛素的“真菌多肽蛋白”,又一次震惊了世界医学界。

桦褐孔菌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s2021,29(3):202~207桦褐孔菌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杨珺尧孟利(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微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80)摘要桦褐孔菌是一种珍贵的天然食药兼用真菌,富含桦褐孔菌醇、羊毛甾醇、黑色素等多种活性成分。

在抗肿瘤、治疗糖尿病等方面效果突出,被大量应用于医药和临床,致使野生资源被大量利用而极度匮乏。

参考有关文献综述桦褐孔菌的生物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对国内外桦褐孔菌的作用机制、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在治疗肿瘤和糖尿病、人工培养技术等方面的现状进行综述、述评。

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桦褐孔菌;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码:2095-0934(2021)03-202-06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of Inonotus obliquusYang Junyao Meng Li(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 Techn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Heilongjiang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150080,China)Abstract Inonotus obliquus is a kind of precious natural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us which contains rich inotodiol, lanosterol,melanin and many kinds of active ingredients.Because I.obliquus shows outstanding effects on anti-tumor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it has always been deeply use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edical and clinical fields.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wild resources are used and extremely scarce.In this paper,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rowth environment,ma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he I.obliquus were reviewed with reference to relevant literatures.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echanism,active ingredi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I.obliquus at home and abroad,as well 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umor and diabetes,and artificial culture technology were reviewed and reviewed.In addition,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I.obliquus was prospected.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黑龙江大学专项资金项目“基于免疫纳米金标记-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测定食品中呋喃丹”(KJCX201817)作者简介:杨珺尧(1997—),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检测研究。

营养条件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营养条件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第 28 卷 第 2 期 2006 年 6 月

Journal of
边 大 学 农 学 学 报 Agricult ural Science Yanbian U niversity
V oJl
. 28 un.
No . 2 2006
营养条件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分别取 1 mg/ mL 葡萄糖标准液 1. 0 ,2. 0 ,4. 0 ,6. 0 ,8. 0 mL ,置于 100 mL 容量瓶中定 容 ,精密吸取上述标准液各 2. 0 mL ,置于 10 mL 试管中 ,于冰水浴中加入 0. 1 %蒽酮试剂 5 mL ,摇匀 ,于水浴中加热 20 min ,冷至室温 ,置于比色管中. 另取 2. 0 mL 水作空白 ,于波长 625 nm 处比色 ,作标准曲线. 1. 7 桦褐孔菌多糖含量的测定 1. 7. 1 样液制备
+++
+++
+++
++
++
菌丝颜色及 有无原基 Mycelia color and having primordium or not
棕黄色 ,无原基 Brownish yellow ,
膏 0. 02 mg. 基础培养基为马铃薯 6 g ,琼脂 0. 6 g ,葡萄糖 0. 6 g ,水 30 mL . 1. 4. 3 不同微量元素试验
分别设 FeSO4 , ZnSO4 , MnSO4 , CuSO4 各 0. 002 mg , 基础培养基为马铃薯 6 g , 琼脂 0. 6 g ,葡萄糖 0. 6 g ,水 30 mL . 1. 5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碳源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由表 1 可知 , 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蔗糖 ,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达0. 41 cm ,

桦褐孔菌菌株栽培试验

桦褐孔菌菌株栽培试验
种 培 养 料 配 方 : 木 屑 5 % , 米 芯 2 % , 皮 2 % , 膏 桦 2 玉 6 麸 0 石
1 , l , 水 量 6 %。 % 糖 % 含 0
13 试 验 方 法 .
1 . 不 同桦 褐 孔 菌 菌株 菌核 栽 培 试 验 比较 选 取 中 国 菌 .1 3
株 J D1以 及 来 自 俄 罗 斯 、 兰 、日本 的 4个 菌 株 , 照 栽 I 芬 按
培 种 培 养 料 配 方 进 行 常 规 拌 料 、 袋 、 菌 , 袋 装 入 装 灭 每
培 养 料 08 ,每 个 菌 株 1 . O次 重 复 。从 接 种 后 的 第 7天 开
23 两 菌株 子实 体 经 济性 状 比较 .
详 见 表 2。
性 能 好 , 潮 快 3 4d 子 实 体 形 成 为 散 生 菇 、 球 菇 ( 生 转 - , 无 聚 菇 )成 活 率 高 , 产 量 t 具 有优 良菌 株 的 高产 特 性 , 均单 产 , 在 平 能 达 到近 1.5 # 5 m 。单 产 比 A 2 9 7k s7 6提 高 2 %以上 ( 续 2 5 连
况 优 1 其 他 处 理 =
1 材 料 与 方法
栽培 伴 褐 孔 菌
关键 词 闲株 菌 核
11 供 试 菌 株 延边 大 学 农 学 院 应用 真 菌试 验室 提 供 。 .
1 . 培 养 基 配 方 母 种 培 养 基 配方 [ P A培 养基 :马铃 薯 2 6 D 1 :
亚门、 层菌 纲 、 沼 菌 目 、 非 多孔 菌科 、 褐卧孔 菌 属l 是十 分珍 稀 而 l _ , 又名 贵的药 用真 菌。 褐孔 菌属木 腐菌 , 伴 侵染树 木后 引起 立木 干 部 n色腐 朽 , 很少形成 子 实体 , 常 在树 于上 形成 黑色 肿瘤 即 菌 通 核, 是主要 的药 用部分[ l 2 。桦褐 孔菌 可 防治 多种疾 病 如癌 症 、 1 ・ P 高 血 压等 , 同时具 有一定 抗肿 瘤活性 。 试验 通过 对来 自不 同国 家

6个桦褐孔菌菌株栽培比较试验

6个桦褐孔菌菌株栽培比较试验

和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香菇L808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子实体单生,中大叶,朵型团正,畸形菇少, 菌盖直径4.5-7 em,半球形。深褐色,颜色中间深,边缘浅,菌 盖丛毛状鳞片较多,呈圆周形辐射分布。肉质厚,组织致密,白 色,不易开伞,厚度在1.2-2.2 cm。菌褶直生,宽度4 mm,白 色,不等长,密度中等。菌柄短而粗,长约1.5—3.5 cm,粗1.5—
期,调节酶cdc25和cdc2/cyclin B、降低血糖的作用,水溶性
桦褐孔菌菌株在原种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情况
由表l
可知,从菌丝日均长速来看,FL日均长速最快达4.65mm/d.与
ELs、JLOl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菌株,且菌丝整齐、浓 密、色泽为黄色;从菌丝满瓶时间来看,FL满瓶时间最短。为
小 小 大 小 大 大

无 无 无 有 有
2.2.3桦褐孔茵茵株产量及干湿比
由表4可知,JLol产量
g,
【2】
赵俊,戴玉成,闫绿光.长白山桦树上一种新腐朽病害【J】.森林 病虫通讯,1998(1):9—10.
最高,新鲜菌核与烘干菌核产量分别为138.94 g和37.25
菌核个数为100个,单个菌核干重最高达0.37 g,其次为JLz2 与JLCl。JLzl在新鲜菌核产量、烘干菌核产量及菌核个数上 均最少。JIJDl菌株生物学效率最高达46.56%,JLz2、JLCl菌 株生物学效率次之,分别为28.27%、25.20%,JLZ]生物学 效率最低仅为5.20%;从于湿比可看出,ELS干湿比最大, 为1:3.06,其次为FL,比值为1:3.56,JLZ2干湿比最小。
黄色
黄色
+++ +++ +++ +++ +++ +++

桦褐孔菌培养条件的研究

桦褐孔菌培养条件的研究

平板培养好的菌种加生理盐水打碎后制成菌悬液 接入发酵培养基内培养,待培养成大小均匀的菌 丝球后,将菌丝球按不同数量接人发酵培养基内 培养(菌丝球法),同时以菌悬液接种培养进行比 较,由实验发现接种菌丝球多少对最终菌丝量影
表5菌丝球接种方法的比较(28E。100 rpm,20 d)
接种方法
茵悬液

接种量
收稿日期:2013-01—05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试验对象:甘蓝甜菜夜蛾(Laphygma
igua hubner)
Pz—
试验作物:甘蓝,品种为中甘2l。
项目来源:陕西省农业厅农药管理检定所。 作者简介:杨振平(1969~),男,陕西渭南人,农艺师,从事农药管理和新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研究工作。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xnykx201303026.aspx
水的三角瓶用混匀器打散制成菌悬液,以梯度剂 量接种发酵培养基摇瓶培养测定菌体干重,选取 最佳接种量。 2
2.1
结果与分析
固体培养基试验的对比 接种固体培养基培养15 d,记录生长情况如
下表l,依表可知PDA(葡萄糖)是适合菌丝生长 的固体培养基。
表2发酵瓶培养基不同碳氮源的比较(28℃,100
rpm,20 dlg; Nhomakorabea琼脂粉2
mg,接种至平板和斜面26℃
恒温培养,比较生长情况。 1.4.2发酵培养基碳氮源组合试验 分别以玉
麸皮培养基:麸皮5 g,葡萄糖1 g,蛋白胨
0.2
g,MgS04・7H20
g,VBl
0.075 g,K2 HP04 0.1
g,
米粉、葡萄糖、蔗糖为碳源,以麸皮、黄豆饼粉、玉 米浆为氮源[3],(碳氮比2:1)交叉组合,添加

桦褐孔菌菌丝体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桦褐孔菌菌丝体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桦褐孔菌菌丝体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毛庆莲;刘雪峰;董爱荣;宋庆超
【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应用单因素梯度法对采自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桦褐孔菌( Inonotus obliquus)菌丝体的液体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以真菌多糖产量和菌丝生物量为评价指标。

结果表明:桦褐孔菌液体培养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培养温度27℃、最佳初始pH=7.5,最适摇培转速130 r·min-1。

【总页数】3页(P119-121)
【作者】毛庆莲;刘雪峰;董爱荣;宋庆超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大兴安岭地区塔河林业局绣峰林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8
【相关文献】
1.桦褐孔菌菌丝液体培养条件的研究 [J], 陈艳秋;李玉;周丽洁
2.桦褐孔菌菌丝体深层培养条件优化的研究 [J], 张泽生;史佳宁;商蕊
3.桦褐孔菌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J], 胡涛;刘萍;王亚亚;路春桃
4.桦褐孔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及液体优化培养 [J], 郭素萍;赵金芬;董彩虹
5.桦褐孔菌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J], 雷萍;孙悦迎;张文隽;姚树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桦褐孔菌生长三步定律及工厂化生产研究初报和前景展望

桦褐孔菌生长三步定律及工厂化生产研究初报和前景展望

桦褐孔菌生长三步定律及工厂化生产研究初报和前景展望王勇凯郭鸿齐(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富康真菌研究所、河南、安阳、455113)一、桦褐孔菌的特性与应用桦褐孔菌属真菌类的担子菌亚门,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褐卧菌属Fuscoporia,别名白桦茸,蔷甘,桦褐菌,Chaga等,是一种特别珍贵的药食两用真菌。

原多生长在北半球北纬45——50度的俄罗斯、芬兰一些地区,我国黑龙江、吉林地区也有生长。

桦褐孔菌子实体呈现瘤状菌核,无柄,初期淡白色或淡黄色,渐转变成褐色,干后为暗褐色或黄褐色。

成熟时,瘤体内产生深褐色颗粒状物。

桦褐孔菌一般生长在活桦树主杆树皮下,也有生长在榆树、赤杨的树皮下。

16世纪以来俄罗斯、芬兰、波兰一些地区人们就利用桦褐孔菌来防治各种疑难杂症,如肠胃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病和各种肿瘤病等,被当地人们称之为“上帝赐给苦难人类的神奇礼物”。

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证明,桦褐孔菌中富含多糖、桦褐孔菌素、多种三萜类物质等200多种。

其中SOD超氧歧化酶含量为自然界万物之首。

SOD超氧歧化酶是人类生命清除体内自由基,保证生命质量的第一线防御先锋。

美国欧克里奇研究所的托逹博士研究发现;“自由基是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一切疾病及人类衰、老、病、亡的“元凶”。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加大对桦褐孔菌的研究力度,我国也将其列入863计划,但野生桦褐孔菌资源日益枯竭,人工栽培研究一直进展不大。

为解决资源问题,多年来我们对桦褐孔菌进行拟生态培育研试,终于总结出了桦褐孔菌生长三步定律,使工厂化栽培桦褐孔菌从产量到质量显现出了革命性的飞跃。

为人类健康拓开了取之不尽的优异资源。

二、桦褐孔菌生长三步定律研究概述1、精选培养基,满足菌丝吸收转化的需要。

我们一开始研究人工栽培桦褐孔菌,认为野生桦褐孔菌绝大多数长在桦树上,桦木屑就是栽培桦褐孔菌最好的原料,经过几年的实验也长出些菌核,但都没有开发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85 2. 65 2. 57
平均 日长速
2. 73 2. 45 2. 39
Duncan 检验
0. 05 0. 01 aA bA bA
注 :菌丝培养温度均为 25 ℃。
3 结 论
3. 1 试验结果表明 ,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蔗糖 , 其次是淀粉和麦芽糖 。 3. 2 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为玉米粉 ,黄豆粉和麸皮 次之 。 3. 3 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 p H 5~6 ;完全黑暗条件下有 利于菌丝生长 ;适当的二氧化碳浓度可促进桦褐孔菌菌丝的 生长 。
25 - triol - 8 - ene from sclerotium Journal of Wood Science , 2001 , 47 (4) :313~316 [ 3 ] Kahlos K , Hiltunen R. 3 - beta ,22 - dihydroxylanosta - 7 ,9 (11) ,
速度明显低于包报纸的 ,可能是由于透气性太差的缘故 。因
此 ,适当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菌丝生长 。 表 5 不同通气条件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mm/ d)
空气

报纸包扎 2. 55 塑料膜 2. 18 对 照 2. 12
菌丝日长速 ⅡⅢⅣ
2. 65 2. 75 2. 85 2. 35 2. 45 2. 63 2. 33 2. 42 2. 55
3 1. 00 1. 25 1. 37 1. 45 1. 20 1. 25 e
E
10 1. 06 1. 05 1. 31 1. 30 1. 17 1. 17 e
E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桦褐孔菌 Inonot us obliquus ( Fr. ) Pilat 为多孔菌科褐卧孔 菌属药用真菌 ,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北部 、欧洲及北美州 、中国 黑龙江 、吉林长白山 、日本北海道等北纬 40°~50°地区 。其菌 核呈现瘤状 ,直径 25~40cm ,深色表面深裂 ,很硬 ,干时脆[1 ] 。 桦褐孔菌菌核是俄罗斯传统的民间治疗癌病的药用菌 ,主要 含有桦褐孔菌醇 ( Inooidiol) 56. 5mg/ g ,抗癌特效成分 betulinic 酸 ,氧化三萜类化合物 (Oxygenatedtriterpenes) β, —D —多糖中 的 BRM 物质之一的葡聚糖 、SOD (超氧化物歧化酶) 比灵芝和 姬松茸高数 10 倍达 6 200 单位/ g、栓菌酸 (trametenolic acid) 、 单宁 化 合 物 、类 固 醇 、生 物 碱 , 特 别 是 羊 毛 甾 醇 ( Lanos2 terol) [2 、3 、4 ] 。Grzybek 等人 1983 年报道桦褐孔菌是一种补药 , 血液的清洁剂和疼的缓和剂 ,能改善并预防过敏性皮质 。桦 褐孔菌菌核提取物对胃癌 M GC —803 细胞有抗增殖作用和诱 导凋亡作用 ,有效抑制传染性病毒 ,抗衰老 ,清除体内的自由 基的作用[5 ] 。本文就不同营养及环境条件对桦褐孔菌菌丝生 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以便为桦褐孔菌的人工培养提供参考 。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表 4 不同光照条件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mm/ d)
不同光 照处理
黑暗 交替 光照

3. 12 2. 17 2. 00
菌丝日长速 ⅡⅢⅣ
3. 31 3. 00 2. 87 3. 00 2. 67 2. 42 2. 2. 42
平均 日长速
食用菌 EDIBL E FUNGI 2005( 5)
2. 4 不同光照条件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不同光照 条件对菌丝生长的作用明显不同 ,见表 4 。在连续黑暗条件下 桦褐孔菌菌丝生长速度最快 ,为 3. 09mm ,明显高于光暗交替 和连续光照条件下的菌丝生长速度 。
食用菌 EDIBL E FUNGI 2005( 5)
桦褐孔菌菌丝生长条件的试验研究 3
陈艳秋1 ,2 张立秋2
(1 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所 ,130118 ; 2 延边大学农学院 ,133400)
摘 要 试验不同的碳源 、氮源和不同的 p H、光照等处理对桦 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 碳源为蔗糖 ,最适氮源为玉米粉 ; 最适 p H 值为 5~7 ; 菌丝在黑 暗条件下生长良好 ,光照对菌丝生长不利 ;适宜的 CO2 浓度可刺 激菌丝的生长 。 关键词 桦褐孔菌 菌丝 营养 环境条件 文章编号 1000 - 8357 (2005) 05 - 0008 - 02
3 吉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 2004 - 2005
—8 —
3 、4 、5 、6 、7 、8 、9 、10 不同 p H 值处理 ,采用培养皿平板培养法 , 每个处理设置 5 个重复 。 1. 2. 4 不同的光照条件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以配 方 ①为标准 ,分别设置连续光照 、12h/ 12h 光暗交替 、连续黑暗 3 个不同光照处理[6 ] ,采用培养皿平板培养法 ,每个处理设置 5 个重复 。 1. 2. 5 不同的通气条件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以配 方 ①为标准 ,分别设置不包扎对照 (正常的二氧化碳浓度) 、单 层报纸包扎 (中等二氧化碳浓度) 、单层塑料薄膜包扎 (高二氧 化碳浓度) 3 个不同处理 ,每个处理设置 5 个重复 。
菌丝日长速
ⅡⅢⅣ
6. 75 5. 20 6. 00 0. 08 0. 07
9. 00 7. 40 6. 30 0. 12 0. 10
7. 50 7. 40 6. 70 0. 13 0. 12

9. 25 6. 80 7. 00 0. 10 0. 12
平均 日长速
7. 80 6. 60 6. 00 0. 11 0. 10
碳 源
蔗 糖 淀 粉 麦芽糖 葡萄糖 乳 糖

3. 08 2. 75 2. 42 1. 92 0. 69
菌丝日长速
ⅡⅢⅣ
2. 25 3. 00 3. 50 2. 25 0. 65
2. 67 2. 25 2. 25 1. 92 0. 69
3. 67 3. 00 3. 58 2. 25 0. 81
表 3 不同 p H 值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mm/ d)
pH
菌丝日长速
平均 Duncan 检验
Ⅰ Ⅱ Ⅲ Ⅳ Ⅴ 日长速 0. 05 0. 01
7 2. 50 2. 75 2. 75 3. 00 3. 50 2. 90 a A
6 2. 25 2. 50 2. 75 2. 75 3. 00 2. 65 a A
C - 21 oxygenated lanosterol derivatives and ot her lipids in Inonotus
obliquus ,in - vitro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 1994 , 42 (2 - 3) : 385~390 [ 5 ] 李英秀. 桦褐孔菌提取物对胃癌 ,M GX ———830 细胞株具有抗增 殖作用和诱导调亡作用. 菌物研究 , 2003 (1) 17~23 [ 6 ] 牛长满 ,张福元. 杏鲍菇菌丝营养特性的研究. 食用菌 ,2004 (3) 7 ~8 [ 7 ] 黄红英. 沼生花褶伞菌丝体纯培养条件研究. 中国食用菌 ,2004 (1) 11~12 [ 8 ] 闫培生.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营养需求及环境条件. 食用菌学 报 ,2001 (1) 5~9 [ 9 ] 魏铁铮. 不同培养基对松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00 (3) 48~51

3. 25 3. 17 2. 33 2. 00 0. 72
平均 日长速
2. 98 2. 83 2. 82 2. 07 0. 71
Duncan 检验
0. 05 0. 01
aA
a AB
a AB
bB
c
C
2. 2 不同氮源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如表 2 所 示 。不同氮源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明显不同 ,其
参 考 文 献
[1 ] 黄年来. 俄罗斯神秘的民间药用真菌 ———桦褐孔菌. 中国食用 菌 ,2002 (4) 7~8
[ 2 ] Shin Y , Tamai Y , Terazawa M .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Inonotus obliquus Ⅱ:a new triterpene ,21 ,24 - cyclopentalanosta - 3beta ,21 ,
Duncan 检验
0. 05 0. 01
aA
b AB
bB
c
C
c
C
2. 3 不同 p H 值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不同 p H 值处 理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明显不同 ,结果见表 3 。在 p H 3~10 桦褐孔菌菌丝均能生长 ,但以 p H 5 、6 为最好 ,菌丝 日均长速分别 2. 65mm 和 2. 90mm ,菌丝量繁茂 ,因此为桦褐 孔菌菌丝丝生长最适 p H 值范围 。
24 - triene - a new ,minor compound from Inonotus obliquus Planta Medica ,1986 , (6) :495~496 [ 4 ] Kahlos K , Tikka V H. Anti fungal activity of cysteine , its effect on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碳源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不同碳源对桦
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明显不同 ,结果见表 1 ,蔗糖 、淀粉 、麦
芽糖对菌丝生长速度的作用明显优于葡萄糖和乳糖 ;三者之 间差异不显著 ,但以蔗糖为最好 ,葡萄糖 、乳糖明显低于蔗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