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案)

曹颖 13级生物科学专业

一、教材分析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一节。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理论学习之前,一方面加深同学对细胞中的有机物的认识, 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由于实验设计上注重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选择,有检测结果和预测结果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为之后的探究实验的开展打下基础。本次实验操作步骤较为复杂,尤其是制作徒手切片,对学生提出较高的实验要求。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开设较少,学生对实验室规则,各种基本仪器的使用等都不规范,实验能力较弱,但是充满极强的好奇心,要注意实验室秩序。实验内容与生活饮食相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高倍显微镜的使用,为显微镜下观察脂肪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2)阐明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异同。

2.能力目标

(1)尝试使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通过组织实验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次实验,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教学重点

1.使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初步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五、教学难点

(1)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各种试剂及其使用方法,能够做出较薄的徒手切片。

(2)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六、实验准备

1.老师准备

实验材料:梨匀浆,马铃薯匀浆,花生种子,鸡蛋清

用具: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恒温水浴锅,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显微镜

试剂: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

的NaOH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八、板书设计

九、实验报告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姓名: 班级:实验时间

一、实验原理

1、淀粉和还原糖的鉴定

糖类中的还原性糖(如葡萄糖、果糖)在__________条件下可与

————————

生作用,产生

————————沉淀,淀粉中加入______ 变

————————

色。

2、脂肪的鉴定

脂肪可以被

————————染成

—————

色,也可以被

————————

染成

—————

色。

3、蛋白质的鉴定

蛋白质与

————————发生作用,产生

——————

反应。因为在________条件下,蛋

白质分子中的________ 与C u 2+

结合,生成______________。

因此,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二、试剂比较

三、实验现象

1、请将你所得的实验结果填入以下表格中。

四、牛刀小试

1、下列有关实验及显色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加热条件下,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B.加热条件下,脂肪与苏丹Ⅲ染液发生作用呈现橘红色

C.常温条件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蓝色

D.常温条件下,碘液与淀粉发生作用呈现紫色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蛋白质的鉴定:加入蛋白质组织样液→双缩脲试剂A,摇匀→双缩脲试

剂B,摇匀→观察

B.还原糖的鉴定:加入还原糖组织样液→斐林试剂甲,摇匀→斐林试剂乙,摇匀→观察

C.还原糖的鉴定:加入蛋白质组织样液→斐林试剂甲,摇匀→斐林试剂乙,摇匀,水浴加热→观察

D.蛋白质的鉴定:加入蛋白质组织样液→双缩脲试剂A,摇匀→双缩脲试剂B,摇匀,水浴加热→观察

五、实验反思

1、根据所得实验结果。分析你的实验是否达到了预期实验目的,如果没有,请分析原因。

十、教学反思

一开始觉得上实验课很简单,不需要很精心的设计如何导入,如何过渡,觉得只要把操作和注意事项讲清楚就可以了,实验的原理课堂上也说过,而且学生也做

过相应的习题了,所以我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不打算讲原理。我还设计了一个比较牛奶和豆浆中蛋白质含量的探究实验。后来在指导老师面前说了课才知道,原来我的教学设计太简单了,不具有操作性。老师说原理要讲,保持这堂课的完整性。设计要细化到接热水接多少合适,每个组要给几支试管,斐林试剂的混匀不能在量筒,要在试管,试管要标号,虽然在这个实验可以不标,但是后面探究酶的活性那个实验是必须要标号的,要在这个实验中就养成他们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这些问题我在之前完全没有想到,我觉得这些问题学生应该都懂,初中化学就应该知道量筒的使用方法了。但是真正的在课堂上,我发现很多同学真的直接在量筒里混匀。还有徒手切片的演示,我开始是想用花生来演示,和前面的同学演示一次,再到后面去演示一次。老师告诉我,你面对的是60多个同学,就算分两拨,也是30多个头学生看不清的,最好模型化,用手来演示。第一节课,我是让学生进门的时候来讲台上领实验报告,这个过程大约花了5min。后来老师给了我建议,让第一个来的同学帮忙提前发好,果然省了很多时间,后面的同学进来就可以预习起来。本次实验的试剂比较多,学生天性比较好奇,为了防止他们不听课自己乱动,我直接说不按照我的要求做的要把他请出去。老师又给了我建议,上课应该严肃,但是不能直接对学生这么说,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老师对着干。通过这次课,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高中学生的真实情况,在学情分析的时候,我总是很难真正的站到学生的角度,不知道他们哪些地方知道,哪些地方不知道。查阅初中教材,他们学过的东西也不一定知道。所以对我来说最难的地方是如何做到真实的学情分析,宁愿多讲也不要少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