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知识清单

合集下载

10.《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清单

10.《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清单

劝学一、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二、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今义:跪下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今义:疾病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今义:赠送,给予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三、词类活用1、名词做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3、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4、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③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5、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6、形容词作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7、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8、动词作名词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四、一词多义1、于:(1)寒于水(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

引进作用)(3)取之于蓝(从)2、而:(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4)而见者远(表转折)(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3、者:(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2)不复挺者(……的原因)4、焉:(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2)圣心备焉(语气词)5、利:(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6、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7、假(1)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8、疾(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9、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10、强(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五、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xīng 起;兴起。

文言文_字词翻译归纳

文言文_字词翻译归纳

文言文,古之汉语也,源远流长,蕴含丰富。

然其言辞奥涩,字形复杂,于今之人,往往难以通晓。

故吾辈当博采众长,归纳整理,以助后学。

兹将文言文中常见字词之翻译归纳如下:一、名词1. 士:古之男子,泛指有才德之人。

2. 女:女子,指已婚或未婚女性。

3. 君:君主,指古代国家的统治者。

4. 臣:臣子,指臣服于君主的人。

5. 尊:尊敬,敬重。

6. 尊长:年长且受人尊敬的人。

二、动词1. 行:行走,泛指行动。

2. 言:说,说话。

3. 听:听,听见。

4. 观:看,观察。

5. 求:寻求,请求。

6. 求:追求,寻求。

三、形容词1. 好:美好,优良。

2. 善:善良,美好。

3. 美:美丽,美好。

4. 丑:丑陋,不好看。

5. 优:优秀,优良。

6. 劣:低劣,不好。

四、副词1. 即:就是,表示等同。

2. 乃:是,表示肯定。

3. 亦:也,表示同样。

4. 既:已经,表示时间。

5. 乃:于是,表示结果。

6. 于是:因此,表示原因。

五、连词1. 而:并且,表示并列。

2. 且:而且,表示递进。

3. 或:或者,表示选择。

4. 若:如果,表示条件。

5. 以:因为,表示原因。

6. 于是:因此,表示结果。

六、助词1. 的:表示所属关系。

2. 所:所,表示所涉及的事物。

3. 之:的,表示所属关系。

4. 乎:乎,表示疑问。

5. 者也:表示总结。

6. 焉:焉,表示疑问。

七、感叹词1. 噫:表示惊讶。

2. 嗟:表示惋惜。

3. 哉:表示感叹。

4. 哎:表示叹息。

5. 哟:表示疑问。

6. 哈哈:表示高兴。

以上仅为文言文中常见字词之翻译归纳,实则繁多,不胜枚举。

然吾辈若能熟记于心,运用自如,便能更好地领略古人之智慧,传承中华文化。

文言翻译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

文言翻译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9节文言翻译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

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一、文言文翻译“三大赋分点”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

文言文翻译语句的赋分点主要体现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上,找准了这三点,也就抓住了翻译题的命题点和基本的得分点。

赋分点一重要实词所谓重要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把重要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和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多义词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赋分点二关键虚词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有些虚词必须译出。

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这两类需要译出。

②有些虚词不必译出。

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此类一般不必译出。

总之,我们在翻译虚词时,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赋分点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

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后,考生要灵活运用学过的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格式,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格式。

①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

②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

③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译句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过来。

如:状语后置句,译时要将状语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

④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

⑤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它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好。

文言文基本词翻译

文言文基本词翻译

一、人译:人,指人类。

例:孔子曰:“仁者爱人。

”译:孔子说:“有仁德的人爱人。

”二、物译:物,指事物。

例:庄子曰:“天地大美,而万物生于其间。

”译:庄子说:“天地广大,而万物皆生于其中。

”三、地译:地,指土地、地面。

例:孟子曰:“地有山川,民有草木。

”译:孟子说:“土地上有着山川,人民有着草木。

”四、时译:时,指时间、时候。

例:杜甫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译:杜甫诗中说:“春天睡觉不知天亮,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五、事译:事,指事情、事件。

例:诸葛亮《出师表》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译: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开创的事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崩殂。

”六、言译:言,指言语、话语。

例:《论语》载:“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论语》记载:“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七、心译:心,指内心、心意。

例: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却无限。

”八、道译:道,指道理、法则。

例:《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道德经》说:“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永恒的名。

”九、德译:德,指品德、道德。

例:《论语》载:“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论语》记载:“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有邻居。

’”十、理译:理,指事物的道理、规律。

例:王阳明《传习录》曰:“良知即是天理。

”译: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良知就是天理。

”以上仅为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的翻译与解释,实则文言文词汇丰富,博大精深。

通过对这些基本词汇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人之文采,汲取古人之智慧。

文言文常用翻译词

文言文常用翻译词

一、名词1. 尝:曾经、曾经做过某事例:尝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 乃:就、于是、因此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之:的、之(代词)、到、从例: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 而:并且、但是、而且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故:所以、因此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动词1. 为:做、成为、担任例:为之奈何?2. 见:看到、遇见、拜见例:吾欲见公,公不肯见。

3. 闻:听说、传闻、听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 行:行走、行动、行为例:吾欲行,必以信。

5. 至:到达、达到、至于例:至矣哉!此之谓至善。

三、形容词1. 美哉:美好、美丽例:美哉,我少年中国!2. 疾:快、急、痛苦例:疾风知劲草。

3. 大哉:伟大、宏大例:大哉,尧舜禹汤!4. 甚:非常、十分例:甚矣,汝之不才!5. 良:好、优秀例: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四、副词1. 谁知:不料、没想到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乃:竟然、居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岂:难道、岂不是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4. 乃:才、仅仅例:吾乃草莽之人,何敢犯天威。

5. 岂:怎么、怎能例:岂有此理!总之,以上列举的文言文常用翻译词只是冰山一角,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这些常用翻译词,还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言文翻译必备词汇初中

文言文翻译必备词汇初中

一、名词1. 食:吃。

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孟子·梁惠王上》)2. 饮:喝。

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3. 舟:船。

例: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离骚》)4. 车马:车辆与马匹。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秦始皇本纪》)5. 舞:跳舞。

例:于是郑国之舞者,皆学于赵。

(《史记·赵世家》)二、动词1. 行:走。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2. 言:说。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3. 见:看见。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4. 闻:听见。

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5. 听:听。

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增广贤文》)三、形容词1. 大:大。

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纪》)2. 小:小。

例: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3. 好:好。

例: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4. 善:善。

例:善者不来,来者不善。

(《老子》)5. 恶:恶。

例:吾恶秦,而为秦破赵。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四、副词1. 乃:于是。

例:乃今日知有泰山。

(《史记·孔子世家》)2. 于是:在这时。

例:于是孔子使子贡往说吴王。

(《史记·孔子世家》)3. 于是乎:于是。

例:于是乎诸侯皆朝于齐。

(《史记·齐太公世家》)4. 然后乃:然后。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5. 然后而:然后。

例:然后而天下服。

(《孟子·梁惠王上》)五、连词1. 而:并且。

例: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论语·颜渊》)2. 于是:于是。

例:于是乎诸侯皆朝于齐。

高考文言文知识清单(古今异义+通假字+固定句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

高考文言文知识清单(古今异义+通假字+固定句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

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记背手册04(古今异义+通假字+固定句式)清单一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1.卑鄙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见识浅薄。

常用作谦辞。

今义:品质恶劣。

例.先帝不以臣卑部,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2.北面古义:面朝北(称臣)。

今义:四个主要方向之一。

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3.便利古义:便,就;利,吉利。

今义:使用方便,容易达到目的。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4.便宜古义:①有利和应该做的事。

②方便。

读biàn yí。

今义:物品价格低。

读p ián yi。

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②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林黛玉进贾府》)5.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6.不避古义:不次于,不少于。

今义:不躲开。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论贵粟疏》)7.不过古义:不超过。

今义:转折连词。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8.不好古义:不美。

今义:坏。

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西门豹治邺》)9.不行古义:不去,没有成行。

今义:不可以;不好;不中用。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

(《廉颇蔺相如列传》)10.成立古义:长大成人。

今义:(组织、机构等)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等)站得住脚。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11.初一古义:刚刚开始。

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12.春秋古义:①年龄。

②一年。

③书名。

今义:①春季、秋季。

②时代名称。

①春秋三十有三。

(《谭嗣同》)②蟪蛄不知春秋。

(《逍遥游》)③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报任安书》)13.从而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今义:连词。

文言文翻译知识清单

文言文翻译知识清单

文言文翻译知识清单一、命题特点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高考试题中的保留项目。

目前高考采用的是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分值一般为10分。

二、方法点拨1、翻译的标准“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2、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翻译的步骤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4、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文言文翻译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译文: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直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

例: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2、掌握翻译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①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典章制度名称、物品名称等。

②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

③增,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④调,调换成现代汉语的顺序。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⑤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3、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1)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词);(2) 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和古今异义18个虚词);(3) 文言句式(省略、判断..、互文....,特别....)(4) 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偏义复词..和固定句式..、被动..、倒装是词类活用....)。

例: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案之,发摘奸伏,冤人得雪。

译:曹州有个被诬陷杀人的百姓,(张佶)奉诏前去查办这个案子,揭发出隐藏未露的坏人,蒙冤百姓的冤情得以洗雪。

得分点分析:定语后置“民有被诬杀人者”,文言实词“诏”“按”“发摘”。

文言文翻译字词总结

文言文翻译字词总结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辞简而意深,字词奥而义广。

翻译文言文,实为学习者一大难题。

然欲解此难题,必先熟谙字词,方能触类旁通,游刃有余。

今将文言文中常见之字词,略作总结,以供学者参考。

一、名词1. 人:古之人,指古代之人。

2. 地:地名,如:长安、洛阳。

3. 物:物品,如:刀剑、笔墨。

4. 事:事情,如:战争、祭祀。

二、动词1. 为:做,如:为之奋斗。

2. 行:行走,如:行者无疆。

3. 言:说,如:言辞。

4. 治:治理,如:治国安邦。

三、形容词1. 仁:仁爱,如:仁者见之。

2. 善:善良,如:善行。

3. 美:美好,如:美景。

4. 丑:丑陋,如:丑恶。

四、副词1. 即:就是,如:即此。

2. 且:并且,如:且行且珍惜。

3. 虽:虽然,如:虽远必至。

4. 故:所以,如:故有此言。

五、连词1. 而:并且,如:然而。

2. 则:那么,如:则知其善。

3. 故:因此,如:故得胜。

4. 然:然而,如:然则。

六、介词1. 于:在,如:于斯为盛。

2. 以:用,如:以文会友。

3. 为:作为,如:为之笑。

4. 于:比,如:于今为盛。

七、助词1. 的:结构助词,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了:语气助词,如:此事了矣。

3. 呀:语气助词,如:好呀,吾将往矣。

4. 吧:语气助词,如:此言甚是,吾以为然。

八、数词1. 一:一个,如:一叶扁舟。

2. 二:两个,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3. 三:三个,如:三人行,必有我师。

4. 四:四个,如:四时更替。

九、量词1. 个:一个,如:一个苹果。

2. 个:一些,如:一些事情。

3. 些:一些,如:一些话。

4. 些:一点,如:一点道理。

以上仅为文言文中常见之字词总结,实则繁多。

学者宜在阅读过程中,多加积累,方能熟谙字词,翻译文言文游刃有余。

《王戎不取道旁李》 知识清单

《王戎不取道旁李》 知识清单

《王戎不取道旁李》知识清单一、原文及译文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二、重点字词解释1、尝:曾经。

2、诸:众多,许多。

3、游:嬉戏玩耍。

4、子:果实,这里指李子。

5、折枝:压弯树枝。

6、竞走:争相跑过去。

竞,争着。

走,跑。

7、唯:只有。

8、信然:的确如此。

信,确实,的确。

然,这样。

三、文学常识1、出处《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雅量》。

2、《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主要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四、人物形象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聪明机智的孩子。

他看到道旁李树多子折枝,却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盲目去摘,而是通过冷静的思考和判断,得出“此必苦李”的结论,展现了他超越同龄人的智慧。

五、主题思想这篇文章通过讲述王戎不摘道旁李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事物时,要善于观察、思考,不能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

六、写作手法1、对比通过将王戎的“不动”与其他小儿的“竞走取之”进行对比,突出了王戎的与众不同和聪明机智。

2、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王戎不取道旁李,反映出观察、思考和判断的重要性,以及不盲目从众的道理。

七、启发与思考1、培养观察能力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其中的细节和规律。

2、学会思考分析不能仅仅看到表面现象就匆忙下结论,要深入思考,分析其内在原因和可能的结果。

3、不盲目从众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的总称。

它始于先秦,盛行于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直至近现代。

文言文具有严谨的结构、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韵味,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以下将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

二、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 且翻译:并且、而且、又、还。

例句:吾欲与汝游,且去也。

(吾欲与汝游,并且要去。

)2. 故翻译:所以、因此、因此之故。

例句: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斗。

)3. 而翻译:并且、而且、然后、于是。

例句:吾友善吾,而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并且我也对他好。

)4. 之翻译:这、那、的、之、往。

例句:吾之友善吾,而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我对他也好。

)5. 于翻译:在、于、对。

例句:吾生于斯,长于斯。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

)6. 也翻译:了、啊、呀、吗。

例句:吾欲与汝游,也去也。

(我想和你一起去,也去了。

)7. 以翻译:用、以、因为。

例句:吾以剑刺之,以杀之。

(我用剑刺他,为了杀死他。

)8. 于翻译:比、比得上。

例句:吾善剑,于万人之中,独吾能胜之。

(我擅长剑术,在万人之中,只有我能胜过他。

)9. 何翻译:什么、怎么、为什么。

例句:吾问之,何以为生?(我问他,他怎么生活?)10. 而翻译:如果、那么。

例句:吾欲与汝游,而汝不欲,吾亦不游。

(我想和你一起去,如果你不想去,我也不去。

)11. 且翻译:并且、而且、又、还。

例句:吾友善吾,且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并且我也对他好。

)12. 也翻译:了、啊、呀、吗。

例句:吾欲与汝游,也去也。

(我想和你一起去,也去了。

)13. 以翻译:用、以、因为。

例句:吾以剑刺之,以杀之。

(我用剑刺他,为了杀死他。

)14. 于翻译:比、比得上。

例句:吾善剑,于万人之中,独吾能胜之。

(我擅长剑术,在万人之中,只有我能胜过他。

)15. 何翻译:什么、怎么、为什么。

例句:吾问之,何以为生?(我问他,他怎么生活?)三、总结通过以上对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高频词翻译

文言文高频词翻译

一、名词1. 人:人,现代汉语中仍表示人的意思。

例: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2. 天:指自然界,宇宙。

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然界运行不息,君子应自强不息。

)3. 地:指大地,土地。

例:地覆天成,万物生长。

(大地覆盖天空,万物生长。

)4. 国:国家。

例:国者,君之国也。

(国家是君主的国度。

)5. 家:家庭。

例:家和万事兴。

(家庭和睦,万事兴旺。

)二、动词1. 为:做,担任。

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用德治国,就像北极星,居于其所,众星围绕。

)2. 说:说,谈论。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3. 行:走,行走。

例: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九十里是半程。

)4. 听:听,听从。

例: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行为。

)5. 知:知道,了解。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三、形容词1. 大:大,广大。

例:天大无私,地大无垠。

(天空广大无私,大地广阔无边。

)2. 小:小,微小。

例: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大事就会乱。

)3. 好:好,优秀。

例:好学近乎知。

(好学就接近于智慧。

)4. 坏:坏,恶劣。

例:坏人心术,不如坏人心意。

(坏人心术不如坏人心意。

)5. 美:美,美好。

例:美中不足,是为至善。

(美好之中还有不足,这就是最善的。

)四、副词1. 常:经常。

例: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经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

)2. 突:突然。

例:突然而至,不速之客。

(突然到来,不请自来的客人。

)3. 然:如此,这样。

例:然而,世间万物,皆有其道。

(然而,世间万物,都有其规律。

)4. 既:已经。

例:既得民心,何愁天下不治?(已经得到民心,还愁天下不治理好吗?)5. 何:怎么,为什么。

例:何人斯得此?(为什么这个人能得到这个?)通过以上对文言文高频词的翻译,相信读者对文言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语文文言文常见词翻译

语文文言文常见词翻译

一、名词1. 士:指有才德的人,后来泛指读书人。

2. 女:女子。

3. 马:马匹。

4. 舟:船。

5. 书:书籍。

6. 草:草。

7. 月:月亮。

二、动词1. 行:走。

2. 言:说。

3. 读:阅读。

4. 写:书写。

5. 求:寻求。

6. 求之不得:寻找却得不到。

7. 为:做。

三、形容词1. 好:好。

2. 善:好。

3. 贤:有才德。

4. 美丽:漂亮。

5. 丑陋:难看。

四、副词1. 每:常常。

2. 即:就。

3. 乃:于是。

4. 于是:于是。

5. 虽:虽然。

五、连词1. 而:并且。

2. 以:因为。

3. 故:所以。

4. 虽然:虽然。

5. 但:但是。

六、助词1. 之:的。

2. 于:在。

3. 以:以。

4. 而:而。

5. 乎:吗。

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子及其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2.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翻译:人生得意的时候应该尽情享受,不要让空空的酒杯对着月亮。

3.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翻译:庄子早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人还是蝴蝶;望帝的春天思念之情寄托在了杜鹃鸟上。

4. 水落石出,路转峰回。

翻译:水流退去,石头露出水面;道路转弯,山峰迂回。

5.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翻译:桃花盛开,绚烂夺目。

通过对这些常见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然,学习文言文还需要多读、多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伯牙鼓琴》 知识清单

《伯牙鼓琴》 知识清单

《伯牙鼓琴》知识清单一、作品背景《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本味》。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二、原文及译文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拉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三、重点字词解释1、鼓:弹奏。

2、志:心意,意向。

3、善哉:好啊。

4、巍巍:高大的样子。

5、少选:不久,过了一会儿。

6、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7、绝:断绝。

四、主题思想《伯牙鼓琴》通过讲述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谊,也展现了音乐能够传递情感和心意的魅力。

同时,它还反映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以及失去知音后的极度痛苦和决绝。

五、人物形象1、伯牙伯牙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他能够通过琴音表达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对音乐有着极高的追求,渴望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琴声所传达的情感。

伯牙重情重义,当锺子期死后,他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以表对知音的怀念和敬重。

2、锺子期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他具有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深刻的理解力。

他能够准确地从伯牙的琴音中领悟到其所要表达的意象和情感,展现出非凡的鉴赏力。

锺子期真诚善良,对伯牙的琴艺真心赞赏,与伯牙之间建立了纯粹而深厚的友谊。

六、艺术特色1、简洁明快文章语言简洁,寥寥数语便生动地描绘出伯牙鼓琴的情景以及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文言文常翻译重点字

文言文常翻译重点字

一、实词翻译重点:1. 焉:何处、哪里。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者也:……的样子。

如:“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他这个人,发愤读书忘记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

)3. 然:然而、可是。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效果。

)4. 故:所以、因此。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所以上天将要降大任于这个人,必先让他心志受苦。

)5. 何:什么、怎么。

如:“吾问之,曰:‘何以战?’”(我问他,说:“你凭借什么战斗?”)6. 谁知:不料、没想到。

如:“谁知一去不回头,六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料一去不复返,六十年生死两茫茫。

)7. 谷:山谷、山沟。

如:“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山谷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

)8. 悲:悲伤、悲哀。

如:“吾尝悲夫,人之所以悲者,其皆非吾之所欲也。

”(我曾经悲伤,人们之所以悲伤,大概都不是我所希望的。

)9. 乐:快乐、高兴。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效果。

)10. 知:知道、了解。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二、虚词翻译重点:1. 而:表顺承、表转折、表修饰等。

如:“而莫之能御也。

”(而没有人能够阻止他。

)2. 以:用、以……为条件。

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所以不用你们对我有什么要求。

)3. 于:在、对于。

如:“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对于别人是可讥讽的,对于自己是有悔恨的。

)4. 其:代词,他、她、它。

如:“吾欲之南海,其可乎?”(我想去南海,可以吗?)5. 也:语气词,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

如:“吾欲之南海,其可也。

”(我想去南海,可以吧。

)6. 所:所字结构,表示范围、对象等。

如:“吾欲之南海,所至之地也。

”(我想去南海,所到之处。

)7. 是:这、这样。

文言文常见重点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见重点字词翻译

一、名词1. 郡:一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2. 县:一县,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或县。

3. 君:君主,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4. 臣:臣子,古代对官员或臣属的尊称。

二、动词1. 行:行走,进行。

2. 谋:谋划,计划。

3. 遣:派遣,发送。

4. 求:请求,寻求。

三、形容词1. 善:善良,有德行。

2. 美:美好,美丽。

3. 勇:勇敢,有胆识。

4. 善:善于,擅长。

四、副词1. 然:如此,这样。

2. 乃:就是,表示肯定。

3. 犹:还,仍然。

4. 乃:才,表示时间。

五、连词1. 而:并且,而且。

2. 故:因此,所以。

3. 以:因为,由于。

4. 则:那么,就。

六、代词1. 吾:我。

2. 君:你。

3. 其:他,她,它。

4. 是:这,那个。

七、助词1. 于:在。

2. 以:用,把。

3. 而:表转折,却。

4. 焉:在那里。

八、语气词1. 呀:表示感叹。

2. 呢:表示疑问。

3. 呢:表示肯定。

4. 呢:表示疑问。

以下列举一些文言文中常见句子及其翻译:1. 君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君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3.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当皇帝的军队北伐平定中原的那一天,举行家祭时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4.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翻译: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了,明月何时才能照见我回家?通过以上对文言文中常见重点字词的翻译,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汉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学习过程中,还需多加练习,不断积累,才能在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中游刃有余。

高中文言文翻译必备词语

高中文言文翻译必备词语

一、名词1. 尔:你、你们2. 吾:我3. 君:你4. 臣:我5. 子:你6. 老大:老人7. 士:读书人、士人8. 君子:有道德的人9.小人:品行不端的人10. 丈夫:男子11. 妇人:女子12. 老母:母亲13. 老父:父亲14. 儿子:儿子15. 女儿:女儿16. 兄弟:哥哥、弟弟17. 姐妹:姐姐、妹妹18. 舅舅:母亲的兄弟19. 姑姑:母亲的姐妹20. 外甥:母亲的侄子21. 外甥女:母亲的侄女二、动词1. 为:做、担任2. 行:走、行走3. 言:说、说话4. 听:听、听从5. 知:知道、了解6. 见:看见、看见7. 求:请求、寻求8. 赋:写作、创作9. 读:阅读、学习10. 思:思考、想念11. 求:追求、追求12. 望:看、期望13. 求:请求、请求14. 求:追求、追求15. 求:请求、请求16. 求:追求、追求17. 求:请求、请求18. 求:追求、追求19. 求:请求、请求20. 求:追求、追求三、形容词1. 仁:仁爱、有仁德2. 善:善良、有善心3. 勇:勇敢、有勇气4. 恕:宽容、宽恕5. 聪:聪明、有智慧6. 慧:智慧、聪明7. 忠:忠诚、忠心8. 信:诚实、可信9. 勇:勇敢、有勇气10. 勤:勤奋、勤劳11. 廉:廉洁、清正12. 贞:坚贞、忠诚13. 勇:勇敢、有勇气14. 勤:勤奋、勤劳15. 廉:廉洁、清正16. 贞:坚贞、忠诚17. 勇:勇敢、有勇气18. 勤:勤奋、勤劳19. 廉:廉洁、清正20. 贞:坚贞、忠诚四、副词1. 于是:于是、因此2. 虽然如此:尽管如此3. 虽然:尽管4. 于是:于是、因此5. 虽然:尽管6. 于是:于是、因此7. 虽然:尽管8. 于是:于是、因此9. 虽然:尽管10. 于是:于是、因此11. 虽然:尽管12. 于是:于是、因此13. 虽然:尽管14. 于是:于是、因此15. 虽然:尽管16. 于是:于是、因此17. 虽然:尽管18. 于是:于是、因此19. 虽然:尽管20. 于是:。

《陈太丘与友期行》 知识清单

《陈太丘与友期行》 知识清单

《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清单《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一篇出自《世说新语》的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详细知识清单。

一、原文及译文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重点字词1、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6、不:通“否”,表示疑问。

7、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丢下、舍弃。

8、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9、引:拉,牵拉。

10、顾:回头看。

三、文学常识1、《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2、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四、文章主旨这篇文章通过讲述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出行,朋友失约且对子骂父,元方据理驳斥的故事,赞扬了元方的聪慧明理、勇敢正直,同时也从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五、写作特色1、以小见大文章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即友人失约并对元方无礼,展现了守信、守礼的重要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知识清单一、命题特点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高考试题中的保留项目。

目前高考采用的是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分值一般为10分。

二、方法点拨1、翻译的标准“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2、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翻译的步骤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4、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三、技巧指津1、字训义。

文言文的常用词能够解释它的意义,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又等于是考点,要注意实词的特点:一是古今异义,比如孟子中说:“夏则饮水,冬则饮汤”,这个“汤”是热水。

第二点就是一词多意,实词一个词有多个意思,比如“兵”,在文言文中就不是这个意思,有的时候是士兵,有的时候是兵器,有的时候还指军事,比如兵不厌诈,有的时候还指战争。

虚词数量不多,但是使用频率很高,常用的虚词考纲上都列出了,最重要的就是那十来个,考生在这方面应该有扎实的基础,就是把这些东西掌握的很好。

比如有这么12个虚词:“之”、“其”、“以”、“而”、“乃”、“即”、“因”、“于”、“则”、“故”、“且”、“既”;高考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把这些东西准备好了,自然也就是很镇静的去考试了。

考试的东西是预知的。

2、句贯意。

文言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还有词的词类活用,一般是三种情况:一是名词活用,包括名作动、名作状;二是使动用法。

第三是意动用法。

再就是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现在从全国考题看有两种,一种是断句,所谓“断句”就是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在这里断开了。

一种就是翻译,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把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翻译句子的时候,可以有六个字的方法:替就是换;比如我刚才说的“冬则饮汤”,你要把“汤”换成热水。

;“扩”就是再加一个字,文言字很多东西是加一个字就解决。

比如我刚才说的“兵”,如果是士兵,我就加一个“士”。

第三个字是袭,就是沿袭,不翻译。

第四个字就是“增”,就是在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时候,要增加一些词语,这主要是就省略句而言。

第五个字是“减”,就是有些结构语气虚词比较多,比如取独的“之”和“者”、“也”、“哉”之类的,第六个字是“移”,如果原文是倒装句,应该移动位置。

这是第二个考点。

3、文寻脉属于分析文章内容,就文言文来说,一般来说应该通过阅读掌握文言文中写了哪些人,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主要人物是谁?这是第一小点,要知道写的何人。

第二个是何事。

文言文都写了他写了哪些实情,主要事情是什么,主要事情的发展是如何得到结局的。

第三这个事情是什么性质的事情。

比如说爱国爱民的,还是徇私舞弊的。

看出人物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4、篇会旨就一篇文章来说,能够分析归纳它的内容要点,能够分析归纳中心思想作为观点。

四、常见的翻译失误类型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误译: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误译: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误译: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误译: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误译: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