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中医药经典伤寒论白话精解
中医药经典伤寒论白话精解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全书以伤寒病为主题,系统地阐述了中医治疗伤寒病的理论和方法。
伤寒病是一种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热病范畴。
《伤寒论》以十二篇的形式,详细地描述了伤寒病的病因、发病、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内容,是中医诊治伤寒病的重要参考书籍。
《伤寒论》白话精解是对《伤寒论》的一种解读版本,旨在将原书的文言文内容用现代白话语言进行解释和阐述,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白话精解的《伤寒论》通常会进行一些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一些古代医学术语、疾病名称和药物方剂等内容。
此外,还会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伤寒论》的内容进行一些评述和补充,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其中的理论和方法。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医学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伤寒论》白话精解,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提高对伤寒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211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注解:阳明病,再反复多发汗,亡了津液,谵语,脉短,说明津液虚极了,病人是会死亡的。
如果脉自己恢复了正常,说明津液回来了,就不会死。
原文:212 伤寒若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注解:这里讲阳明病病情恶化的过程。
五六日,甚至十余日不大便,傍晚的时候会发潮热。
因为傍晚是肾经主时,肾经络表。
借着人体经气循行到表才能发出热来,说明津液已经消耗了,所以病人只是不恶寒,而不感觉很热,开始发谵语,独自说胡话,像见了鬼一般。
再严重,发作的时候不认识人;气血难到末端,手搅扰不安,不是摸衣就是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这是津液在持续走虚。
这时候如果脉弦,病人是不会有危险的。
如果脉涩,病人就会死亡。
涩脉是如轻刀刮竹般有涩滞感,又好比水管里的水不够了,流动中就会有轻微卡壳般的涩滞感,这是因为脉管亢盛撑大,血又不够且有阻滞,津液大虚且有结实之邪会现此脉,比如癌肿。
这里主要是津液大虚,也是肠道有阻滞,这种情况病人会死亡。
“微者”如果脉微的话,下文如何?没有了,应该是丢失了。
我们知道诸如脉弦脉大脉涩都是有邪气的,是虚而亢之象。
脉微,脉象恢复柔和,刚强者死,柔者生,说明邪气退了,这时候应该是病欲解了。
如果还有少许余证,少与调胃承气汤就可以。
如果是极其微弱了,那是陷入阴证了,这又是另一种情况。
如果只是发热,谵语,那赶紧用大承气汤,不要耽误。
阳明病耽误了也可能会死人。
有见过这样的医生,明明就是大承气汤证,又是顾忌病人年纪大,又是顾忌病人胖瘦,非要用生地黄,火麻仁润下,这些都是滋腻润养之药,下去如同火上浇油,于是把病人治到病位抢救。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是古代医学著作《金匮要略》的一级条文。
下面我将
以白话解释的方式来解读金匮要略一级条文:
1. 脉证并治,这一条文指的是通过观察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症状,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通过仔细观察
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出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
的治疗方案。
2. 伤寒论,这一条文是指《金匮要略》中关于伤寒病的论述。
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咳嗽、腹泻等。
《金匮要略》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
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伤寒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呕吐论,这一条文是指《金匮要略》中关于呕吐病的论述。
呕吐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消化系统疾病、
中毒、感染等。
《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呕吐的各种表现、病因、辨证施治等内容,为医生诊治呕吐病提供了参考依据。
4. 下利论,这一条文是指《金匮要略》中关于下利(腹泻)的
论述。
下利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腹胀等。
《金匮要略》中详细记录了下利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下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金匮要略,这一条文指的是整本《金匮要略》的内容。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是中医学宝贵的经典之一。
全书包括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对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的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对于临床医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为医生提供了宝贵的诊疗经验和治疗方案。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范文(3篇)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范文(3篇)第1篇: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卷,共81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药性赋白话解中医临证经典白话解
这句话描述了人参汤的组成及其功效,说明了各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
“黄芩苦寒,主诸热黄胆,破症瘕积聚。大黄苦寒,主下瘀血,除寒热。黄 连苦寒,主心腹中热,治目痛。”
这句话列举了几种常见中药的功效及其应用范围。
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虽然是一本中医经典著作,但作者采用了白话解的 方式,将深奥的中医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让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还注重临床应用。书中不仅介绍了中药的药性和功效,还通过大量的 临床案例,让我了解到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这让我更加明白中药的实际应用价 值,也让我对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句话说明了中药的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治病之要在于明理识性,用药之道在于辨症识因。如以清补凉泻、寒热温 凉而施之,无不获效。”
这句话强调了临床用药要明理识性、辨症识因的重要性。
以上是《药性赋白话解中医临证经典白话解》中的一些精彩摘录。这些摘录 涵盖了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等方面,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经典著作具有重要 意义。
感谢观看
目录分析
《药性赋白话解中医临证经典白话解》目录分析
《药性赋白话解中医临证经典白话解》是一本关于中医中药的经典著作,通 过对其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以及它所涵盖的 中药药性和临床应用。
这本书的目录按照中药的药性分类进行编排,包括寒性药、热性药、温性药、 凉性药等。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读者系统地了解中药的药性特点,为临床应用提 供指导。
每个药性的分类下,都列出了相应的中药,并对这些中药的药性、功效、用 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这些解释采用了白话解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轻松地 理解中药的药性和应用。
[教学]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教学]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本源,是事物产生、消亡的根本,是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存动力和外在表现得处所,治病必须推求阴阳这个根本。
藏象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禀(cang lin)之官,无畏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
肺,犹如宰相,全身气血由其治理调节。
肝,犹如将军,谋略思虑由此而出。
胆,犹如心君的使臣,代君行令,心志的喜乐由它传出。
脾胃,犹如管理粮仓的官吏,饮食五味之精微由此而出。
大肠,犹如主管运输的官吏,能使食物之糟变化成粪便由此排出体外。
小肠,犹如受盛之官,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分清泌浊,变化物质。
肾,犹如一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的官吏,人的智能和技巧由此产生。
三焦,犹如疏通水道的官吏,全身水液的通道由其管理。
膀胱,犹如管理水库的官吏,尿液归藏于此,经过气化而排出。
素问•五藏别论【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所谓五脏是主储藏精气而不传泻水谷,所以只能被精气盈满而不能像六腑那样由水谷充实。
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储藏精气,所以它们常被水谷充实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
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伤寒论白话解读全文
伤寒论白话解读全文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全书共分六十篇,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症状、病因、病程、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内容,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临床诊疗方法有重要影响。
伤寒论的概念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是由张仲景所著。
它把伤寒病看作是由外感于寒热之气所引起的一类传染病。
这个病在国内流行了数千年,因其病情复杂、症状多样而著名,中医学家们长期致力于寻求治疗的良方。
伤寒论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伤寒论的时候,最先要了解的是其研究方法。
伤寒论主要采用了辩证论治的方法,即通过观察病情变化,分析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从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同时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伤寒病的确诊、分期及处理方案等方面,伤寒论有详细的规定和解释。
伤寒论的分类伤寒论主要分为三大类:初、中、重。
初伤寒和中伤寒都比较普遍,以发热、头痛、咳嗽、喉痛、关节痛等症状为表现,但重伤寒病情极其危险,症状严重,病人一旦中重伤寒就必须立即就医。
伤寒论的治疗原则伤寒论治疗原则主要有解表、清热、降温、化湿、溶症、复原等疗法。
其中解表是初期治疗的基本方法,清热治疗是针对发热等综合症状的处理,降温治疗旨在帮助病人降低体温及消除其他症状,化湿治疗关涉到胃肠、泌尿及生殖系统症状的处理,溶症疗法是针对重度病人的强化治疗方案。
伤寒论的预防伤寒论对于预防伤寒病也有所规定,主要是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外来传染源的侵入,加强体质锻炼,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总之,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全书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症状、病因、病程、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内容,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临床诊疗方法有重要影响。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参考手册,对中医治疗伤寒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神农本草经,又称为《本草纲目》或《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记载草木药物的巨著。
本文将对《神农本草经》进行白话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一、神农本草经的起源神农本草经是由中华民族的祖先神农氏创作而成。
神农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农业、医药和草木的创始人。
神农本草经是他们世代传承下来的宝贵智慧,对于研究古代中医和草木药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神农本草经的组织结构神农本草经按照草木的性质和功效进行分类,共分为三十二卷。
每卷都详细描述了草木的名称、产地、形态特征、药用功效以及使用方法等内容。
这种系统的分类方法使人们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到每种草木的特点和用途。
三、神农本草经对中草药的贡献神农本草经为后世的中医药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汇集了古代中医草木药物的智慧和经验,推动了中草药的研究与应用。
许多古代的草木药物如人参、黄芪、当归等在神农本草经中都得到了详细的描述和使用方法,为后世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神农本草经的地位与影响神农本草经被誉为中国古代药学的圣经,对于中草药的研究与应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外国学者都对神农本草经进行翻译和研究,试图从中了解中国古代医药的智慧。
五、神农本草经的现代价值尽管神农本草经是一部古代著作,但它的价值在现代仍然不可忽视。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关注和研究,神农本草经中的许多草木药物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研究对象。
许多草木的活性成分被提取和研究,为现代药物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六、结语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篇章,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对于草木药物的丰富智慧和经验。
其系统的分类和详细的描述使人们能够充分了解每种草木的特点和用途。
神农本草经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世界医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神农本草经的精神,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医学三字经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学著作,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今天,我们用白话的方式来讲解医学三字经,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知识。
第一句话:医者仁心。
医者,就是医生的意思,仁心就是指医生应该有一颗慈悲之心,关心病人的健康和病痛。
医生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关注病人的身心健康。
第二句话:尺寸定病。
尺寸就是指医生通过观察、问诊和望诊等方法来确定病情和疾病的特点。
只有准确地了解病情,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第三句话:气血两虚。
气和血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两个概念。
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气血两虚指的是气和血的不足,常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四句话:阴阳失调。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阴阳失调指的是阴阳的相对比例失调,会导致身体功能紊乱,出现各种疾病。
第五句话:寒热错杂。
寒热是中医理论中描述疾病性质的两个重要术语。
寒症是指体内寒气过重,热症是指体内热气过盛。
寒热错杂指的是寒症和热症同时存在,疾病表现多样。
第六句话:虚实难辨。
虚实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虚是指体质虚弱,实是指体质过于旺盛。
虚实难辨指的是有些疾病虚实表现相似,需要通过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判断。
第七句话:五脏六腑。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是人体重要的器官。
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与否,关系着人体的健康。
第八句话:经络气血。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经脉的概念,气血是经络中运行的重要物质。
经络气血的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的机能是否正常。
第九句话:寒凉热燥。
寒凉和热燥是中医理论中描述环境因素的两个重要术语。
寒凉指的是寒冷潮湿的环境,热燥指的是炎热干燥的环境。
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健康有不同的影响。
第十句话:病因病机。
病因是中医理论中描述疾病原因的概念,病机是描述疾病发展过程的概念。
了解病因和病机,有助于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中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医学源流第一: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着,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着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数子着,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徬徨,惟韵伯,能宪章,徐尤着,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唐,取法上,得慈航。
中风第二: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回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瘖喎邪,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
虚痨第三: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归脾汤,二阳旨,下损由,房帏弥,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伎止此,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薯蓣丸,风气弭,蟅虫丸,干血以,二神方,能起死。
咳嗽第四: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
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寒与热,若回翔,日一发,亦无伤,三日作,势猖狂,治之法,小柴方,热偏盛,加清凉,寒偏重,加桂姜,邪气盛,去参良,常山入,力倍强,大虚者,独参汤,单寒牡,理中匡,单热瘅,白虎详,法外法,辨微茫,消阴翳,制阳光,太仆注,慎勿忘。
痢疾第六: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调行箴,须切记,芍药汤,热盛饵,平胃加,寒湿试,热不休,死不治,痢门方,皆所忌,桂葛投,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嘉言书,独得闷,寓意存,补金匮。
黄帝内经灵枢篇白话文
黄帝内经灵枢篇白话文
黄帝内经·灵枢篇是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典籍之一,也是中医理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共计81篇,包含了中医经典学说、
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等内容。
以下是对其中的一部分篇章的白话解读:
第一篇《阴阳之理》:阐述了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作用,阴阳相对而存在,互相依存,相互制约,平衡调和才能维持健康。
第二篇《五脏生成》:介绍了五脏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指出五脏相互协调,相互联络,共同维护人体的生理功能。
第三篇《藏气法时病定》:通过观察天气和四时变化,分析人体生理变化和病症发生的规律,指导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第四篇《本神》:讲述了人体的精神活动与五脏的关系,精神活动能够影响人体的健康,重视心理健康对身体的影响。
第五篇《胃腑》:论述了胃脏和肠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强调饮食和消化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第六篇《五藏别论》:详细介绍了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的功能和病变特点,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灵枢篇通过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观察和总结,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疾病诊疗的原则,对中医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黄帝内经最准确白话文
黄帝内经最准确白话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中医经典,文字古雅,理论深奥,对于普通人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的一些概念和理论的白话解释:
1. 阴阳:阴阳是世界万物的两个相对面,象征着相对的属性或性质。
阴性是指柔弱、寒冷、静止、内向的特点,而阳性则是坚强、热烈、活跃、外向的特点。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阴阳平衡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2. 五行:五行是一种中医的分类方法,将万物分为五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类别,即木、火、土、金、水。
每个五行代表一种属性以及相应的内脏器官,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3. 气血:气和血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气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血则是气的一种具体表现。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4. 经络:经络是人体内的微细通道,贯穿全身,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使气血流通,维持身体的健康。
经络的畅通与否与人体的病理状况密切相关。
5. 脏腑:脏腑是指人体内的器官,主要分为脏和腑两个部分。
脏包括心、肺、肝、脾、肾,是比较重要的脏器,而腑则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等。
脏腑功能的协调与平衡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以上是对黄帝内经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的简单解释,希望对你理解黄帝内经有所帮助。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侠医世家导读:本章就从《伤寒论》第一节开始注解,全书总计398节。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0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解:这是太阳病的总纲,所谓总纲就是太阳病典型的证(身体出现的排病反应)。
我们之前说过,中医不是治病灶,所以不管是什么病毒性感冒,非病毒性感冒,也不管什么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
我们看的是人体对这个病的反应,通过自身反应来分析人体在哪个层面上排解这个病?为什么排不出去?以此为依据来组方恢复人体的能量和秩序,协助人体去排病。
所以作为六经之一太阳病的总纲都是一些“证”,也就是人体排病的反应,而不是病毒本身。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不分科,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所医院,可以治人体一切的病。
只要发生同样的证,不管外感病还是内伤病,用同样的方子都能治好。
这就是真正的古中医的治病理念。
用这种理念治病的效果如何了?古今无数的经验和医案证明,《伤寒论》如果能学通个大概,治急性外感病只要半剂到一剂药就可以治愈;慢性病三五剂药就应该显效;现代医学所谓的绝症亦有可能在不借用现代医学疗法的前提下短期内治愈。
后世说《伤寒论》适合治外感病不适合治内伤病,这是没有学通《伤寒论》,运用不得法,然后误解了《伤寒论》。
现在一个一个的分析原文中的证。
何为“脉浮”,当体表(皮肤)感受到外界的邪气(风,寒,暑,湿,燥,热,火等),气血会本能的往体表走,去驱赶这个邪气。
手腕的脉象和人体气血是相应的,于是脉浮于表,手指轻取就能摸到。
需要注意,这个脉象的相应不是绝对,有时候也并不相应。
人每时每刻都在感受外界的邪气。
比如,走到外头风一吹,一个激灵,我们就已经感冒了。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体的气血功能可以将这个邪气驱赶出去,所以不会发生感冒症状。
在自体功能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气血和邪气在体表僵持住了,于是就发生了太阳病(俗称感冒)。
“头项强痛”,气血不能驱邪外出,就要源源不断的增加兵力,壅(yong)塞不得出之气血上冲到头部,就会出现头痛。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36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36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93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里未知,然后复下之。
注解:太阳病不可下,下属误治;下后不愈,津液已伤,应该用桂枝汤;倘若用麻黄类方剂去发汗,属于再次误治。
此时便表里都虚了,病人感觉到“冒”,也就是头晕。
这个头晕主要是津液虚引起的。
如果自体汗出头晕就会好,因为汗出说明人体的津液自己回来了,表已经和了;如果里还未和,就是里面有一点热,既然表证已经解决,津液也回来了,这时候是可以下的。
原文:9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注解:有太阳病,如果“脉阴阳俱停”,停者调停也,也就是脉象不紧不弦不燥,阴阳都很平和,说明人体已经解除了亢奋紧张状态,自体气血已经战胜了病邪,必定是“振慄汗出而解”了,人体已经用振慄的方式调集津液汗出把病解了,我们经常会在饭后或者睡前微微地出一点汗,就是人体在解邪气。
这里在重复一下何为脉之阴阳,脉之阴阳有三:越偏寸越主阳,越偏尺越主阴;左手偏血偏阴,右手偏气偏阳;越沉越主阴,越浮越主阳。
所主皆为偏向性,非绝对,事实上每一部脉都能反应阴阳。
如果“阳脉微”,阳脉表示病在表,微表示不亢躁紧张,那就是已经汗出而解了。
如果“阴脉微”,阴为病在里,那就是人体通过下的方式将病解除了。
如果还有一点里实里热需要下,宜用调胃承气汤。
原文: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注解:桂枝汤的证前面已经谈过很多,这里又谈一次,用的是荣卫这个概念。
我们知道,荣指血管之内的血液,卫是指血管之外的津液和气化能量。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医药学的珍贵遗产,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详细记载了众多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等,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神农本草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白话精解。
首先,了解草药的性味。
在《神农本草经》中,每种草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如寒、热、温、凉、苦、甘、辛、酸等。
这些性味决定了草药的功效和适用范围。
例如,苦寒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性疾病;甘温的草药则具有补益作用,适用于虚弱体质。
通过了解草药的性味,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病情的药物。
其次,掌握草药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中对每种草药的功效都有详细的描述,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等。
这些功效是草药治疗疾病的基础。
例如,黄连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当归具有补血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
通过了解草药的功效,我们可以针对具体的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物。
再次,熟悉草药的主治。
《神农本草经》中列举了每种草药的主治病症,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这些主治病症是草药应用的主要方向。
例如,麻黄主治风寒感冒,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生姜主治胃寒呕吐,具有温中止呕的功效。
通过熟悉草药的主治病症,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运用草药进行治疗。
总之,《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的过程是一个深入了解草药性味、功效、主治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神农本草经》,发挥草药的疗效,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同时,这也是对古代中医药学智慧的传承和发扬。
中医术语 白话
中医术语白话
中医,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拥有一套丰富而深奥的术语。
这些术语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会显得晦涩难懂。
下面,我将尝试将这些中医术语用更加白话的方式解释,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智慧。
阴阳:阴阳是中医最基本的哲学概念。
简单来说,阴代表冷、暗、静,而阳代表热、明、动。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关键。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各种疾病。
五行: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在中医中,五行被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变化规律。
在人体中,五行与五脏、五腑等器官紧密相关,共同维持着身体的平衡。
气血:气血是中医对人体内两种重要生命物质的统称。
气可以理解为生命能量,它流动于全身,维持着身体的正常功能。
血则是身体的营养物质,为各个器官提供养分。
气血充足且运行顺畅,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脏腑: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它们分别负责不同的生理功能。
五腑则包括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它们与五脏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经络:经络是中医描述身体内气血运行通道的系统。
它们像网络一样遍布全身,连接着各个脏腑和器官。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状态。
以上只是中医术语的一些简单解释。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希望通过这些白话解释,能让大家对中医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伤寒论白话解读全文
伤寒论白话解读全文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经典中的“圣典”。
它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一部关于伤寒病的理论和临床治疗的经典著作。
伤寒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病因、病理变化、病症表现、辨证施治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临床医生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伤寒病是指由感受外邪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以发热、汗出、头痛、身痛、咳嗽、腹泻等症状为特征。
伤寒论对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有深入的研究,认为伤寒病是由“外邪侵入”、“内伤精气”、“饮食不洁”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
在治疗伤寒病时,伤寒论提出了“饮食为先”、“治未病”、“从本而治”等原则,强调了治疗的个性化和综合性。
伤寒论中的病证辨析是临床医生必须要掌握的重点之一。
伤寒论对病证辨析有详尽的论述,包括各种病症的特征、辨证的方法和治疗的原则等,对中医临床医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例如,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五个阶段的病证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辨析,使中医临床医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总之,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医生必须要掌握的重要经典之一。
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临床的理论和实践,提高中医临床医生的临床治疗水平和疗效。
- 1 -。
黄帝内经白话文全解读
黄帝内经白话文全解读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中医经典著作,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进行全面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黄帝内经是由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黄帝所著,主要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主要论述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而《灵枢》则着重于讨论针灸和经络的理论。
在《素问》中,黄帝详细阐述了人体的构造、生理功能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他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并提出了“四时五脏”、“经络气血”等重要概念。
通过平衡阴阳、调节五脏和贯通经络,人体可以保持健康和平衡。
而《灵枢》则对针灸和经络进行了深入研究。
黄帝认为,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和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还对针灸的具体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选择穴位、使用针具的技巧以及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黄帝内经白话文全解读的目的是让读者更易理解这部古代医学经典。
全文通过用当代语言对黄帝内经的内容进行解释和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避免使用复杂的中医术语和专业知识,让不懂医学的读者也能够从中获得知识。
通过黄帝内经白话文全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自己的健康提供指导。
同时,对于医学爱好者和从事医疗行业的人来说,这本书也是一本宝贵的参考资料,对于提高自身的医学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通过白话文全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只要我们能够运用其中的理论和方法,就能够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并治疗疾病。
无论是对医学爱好者还是从事医疗行业的人来说,黄帝内经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卷,共81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等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金匮要略白话解读全文
金匮要略白话解读全文《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由东晋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创作而成。
它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被誉为"中医圣典"之一。
全书共分为十卷,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金匮要略》的白话解读如下:第一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常见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头痛、发热、咳嗽等。
其中提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即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第二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如腹痛、呕吐、腹泻等。
张仲景在书中强调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提出了"饮食宜精细,以养正气"的观点。
第三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产后病等。
张仲景在书中强调了女性身体的特殊性,提出了"调和经血,养血补气"的治疗原则。
第四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如尿频、尿痛、尿血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利水通淋"的治疗方法,强调了排尿功能的重要性。
第五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皮肤病和外伤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清热解毒"的原则,强调了外用药物的作用。
第六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五官科疾病,如眼疾、耳鸣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明目益耳"的治疗方法,强调了保护视听健康的重要性。
第七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如中风、癫痫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病从心生"的观点,强调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第八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内科疾病,如心脏病、肝病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调理脏腑"的治疗方法,强调了内脏功能的平衡。
第九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骨伤科疾病,如骨折、关节炎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强调了骨骼健康的重要性。
第十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其他疾病,如痔疮、肿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本源,是事物产生、消亡的根本,是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存动力和外在表现得处所,治病必须推求阴阳这个根本。
藏象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禀之官,无畏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
肺,犹如宰相,全身气血由其治理调节。
肝,犹如将军,谋略思虑由此而出。
胆,犹如心君的使臣,代君行令,心志的喜乐由它传出。
脾胃,犹如管理粮仓的官吏,饮食五味之精微由此而出。
大肠,犹如主管运输的官吏,能使食物之糟变化成粪便由此排出体外。
小肠,犹如受盛之官,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分清泌浊,变化物质。
肾,犹如一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的官吏,人的智能和技巧由此产生。
三焦,犹如疏通水道的官吏,全身水液的通道由其管理。
膀胱,犹如管理水库的官吏,尿液归藏于此,经过气化而排出。
素问•五藏别论【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所谓五脏是主储藏精气而不传泻水谷,所以只能被精气盈满而不能像六腑那样由水谷充实。
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储藏精气,所以它们常被水谷充实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
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精气神灵枢•本神【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渭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译文】天赋予我们自然的特性,地赋予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
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有生命。
所以孕育生命的最初物质,叫做精;父母的精气相交产生新的生命活动,叫做神;随着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附于精气而出入的本能反应,叫做魄;担当认识和处理事物之职的,叫做心;心感知事物后产生的未成定见的意念活动,叫做意;在保存意念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了较为明晰的概念,叫做志;根据志向进行反复的推敲,随时进行调整和改变的过程,叫做思。
通过反复思考,对事物进行由近及远的分析,并加以推理、预测。
称之为虑;经过全面分析综合,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叫做智。
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
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译文】大凡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致密于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
如果阴阳双方不调和,就好像有春天没有秋天,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
所以调和阴阳,就是最好的养生法度。
因此阳气过亢而不能固密,阴气就会衰竭。
阴阳平和协调,精神才能正常。
如果阴阳分离决绝,精气也就竭绝了。
素问•举痛论【原文】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译文】我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气机失调所致。
大怒则气上逆,报喜则气舒缓,悲哀则气消弱,恐惧则气下沉,寒冷则气收敛,火热则气耗泄,受惊则气逆乱,过劳则气耗散,思虑则气郁结。
素问•宣明五气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译文】5种过劳对人体的损伤:长久地用眼则伤血,长久地睡卧则伤气,长久地静坐则伤肉,长久地站立则伤骨,长久地行走则伤筋,这就叫五劳所伤。
诊法素问•脉要精微论【原文】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次参伍,决死生之分。
【译文】诊脉通常在清晨时分,因为此时人体阴阳之气未被扰动耗散,还未进饮食,经脉中的气血未亢盛,络脉中的气血调匀,气血运行未被扰乱,所以容易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脉象变化的同时,要视察病人的眼神、审查其面色,了解五脏之气得虚实、六腑的功能强弱。
形体的盛衰,将这些资料彼此参验互证,用来判断疾病预后的吉凶。
【原文】夫五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译文】五脏是保持身体强健的根本。
头为眼睛所居之处,如见头部低垂无力,目光深陷无神,是精神将要衰败;背是胸中心肺所悬之所,如出现脊背弯曲,两肩下垂,是心肺之气将要败坏;腰是肾所居之地,如腰脊转摇不利,是肾的精气将要衰惫;膝是筋脉聚汇者处,膝关节屈伸不利,行步时身体弯曲不能直立,必须附物而行的,是筋将衰惫;骨是髓的汇聚之处,若不能长久站立,行走时振摇颤抖,是骨将衰惫。
五脏精气旺盛,则形体强健,即使有病,预后亦良好;五脏精气衰败,则形体失去强健,预后凶险。
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躁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者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译文】寒病用温热药治疗,热病用寒凉药治疗,病势轻浅的用逆治法,病势较重且显假象的用从治法,病邪坚实的要削弱它,外邪侵袭的要祛除它,劳伤的要温补它,郁结的要疏散它,邪气留滞的要攻逐它,津伤干燥的要濡润它,筋脉拘急的要舒缓它,精气耗散的要收敛它,亏损虚弱的要温补它,安逸留滞的要通行它,惊悸不安的要平定它。
病在上的要使之上越,病在下的要使之下泄,或用按摩,或用药浴,或用敷贴消蚀;或用峻猛劫夺,或开泄法,或发散法,以适合病情为原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太阳病临床表现主要是:脉浮,头痛,后颈部强硬,转动不够自如,而且必定恶寒。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出汗,恶风,脉浮而缓的,就称之为“中风”。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还暂未发热,但必定恶寒,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寸关尺3部脉都呈紧象的,就称之为“伤寒”。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译文】伤寒病,心下有水饮之邪气,而导致咳嗽,轻微气喘,发热,口不渴的应当用小青龙汤治疗。
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这是寒饮渐去,病欲解除的缘故。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译文】伤寒7~8日,皮肤黄染如橘子的颜色,小便不通利,腹部微有胀满的,当用茵陈蒿汤治疗。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译文】太阴病证侯表现是腹部胀满而呕吐,饮食不下,腹泻很甚,时时腹部作痛。
如误用攻下法,必定会出现胃脘部痞结胀硬的表现。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译文】厥阴病所表现的证侯特征是饮水多而渴仍不解,有逆气上冲心胸部位,胃脘部疼热,感觉饥饿却又不想吃东西,进食后会吐出蛔虫。
误用下法治疗就会腹泻不止。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问道:高明的医生治未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所谓治未病,如在肝病的情况下,因知肝病会传脾,故在脾病出现之先,即应予顾脾。
但若是素体脾气健旺之人,则可暂缓考虑。
不甚高明的医生,因不懂这种传变,治肝病时不知要顾脾,而唯知见肝治肝。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译文】邪中络脉,则见肌肤不仁;邪中经脉,,则见肢体沉重,不易举动;邪中脏腑,则见神志昏迷,言语不清,口角流涎。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必读【原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译文】外在的温热之邪大多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往往是首先侵犯肺,而表现为肺卫的病证。
其中有时可以直接传到心包而致神昏肢厥,即为逆传心包。
肺主一身之气而统管卫气,心则主全身之气而统管营气。
在对温热病的辩证方面,《伤寒论》和温病分别运用六经辩证理论和卫气营血辩证理论,其临床的基本意义是相同的,但说到伤寒和温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卷一•上焦篇【原文】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译文】白虎汤的作用是使气分的邪热外达于表而得解。
如见到病人脉象浮、或弦、或细,就不能用白虎汤;如见到沉脉,也不能用白虎汤;如病人没有口渴的表现,不能用白虎汤;如身体无汗的,也不能用白虎汤。
医生在临床上必须牢记使用白虎汤的这几点禁忌,不要误用白虎汤。
卷四•杂说•治病法论【原文】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译文】治疗上焦的病变,在用药时要如同羽毛那样(不用轻浮上升的药物就不能上举而达到在上的病位);治疗中焦的病变,所用药物要如同秤杆应保持平衡一样(如不能平衡就不能得到安定);治疗下焦的病变,在用药时如同秤上的砣一样(不用性质沉重的药物就不能直达在下的病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