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陶渊明1-2节11-5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
分。 (《感士不遇赋》)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 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 自谓是羲皇上人。 (《与子俨等疏》) 到了而立之年才: “投耒去学仕”。(《饮酒》) 这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参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
第一次出仕,29岁出为江州祭酒。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
解归。(萧统《陶渊明传》) 陶渊明为何出仕? 第一,与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早年抱负有关。
《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 四海,骞翮思远翥”,《拟古》则云:“少时壮且 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
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 首完美的诗,充实而 有光辉,写下来的诗 是人格的焕发。陶渊 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 典型底例证。正和他 的诗一样,他的人格 最平淡也最深厚。 ——朱光潜《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家世和生平
•陶渊明(365 ?-427),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世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 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 的文学家。 •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在《晋 书》、《宋书》、《南史》 的《隐逸传》中都有记载。 •形成了与“红学”、“杜学” 等可并称的“陶学”。
(一)关于名字
目前多数人赞同的说法:
补充 资料.
陶渊明,字元亮,入宋以后更名潜,还有陶
彭泽、陶徵士、靖节先生、五柳先生等称。 陶渊明文章自称“渊明‛。 颜延之称:‚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 沈约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萧统云:‚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 《南史· 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 明,名元亮。‛ 梁启超认为:‚渊明必先生名无疑‛, “潜” 是陶渊明的小名。 朱自清主张: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
资料
《晋书·陶潜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
武昌太守。‛ 陶渊明《赠长沙公序》:‚余于长沙公为 族祖,同出大司马。‛ 又《命子》:‚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 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曾祖陶侃(259—334) 大司马 ——祖父陶茂 武昌太守
的理解。
思考题:
1.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他隐居后躬耕田园对
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2.陶渊明诗歌可分几类?主要内容是什么?辞赋 和散文有哪些名篇? 3.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4.为什么说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 诗人?他对后代有何影响?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第四次出仕。
同年8月,陶渊明41岁,
他又求为彭泽令,“于 时风波未定,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 利,足以为酒,故便求 之”(《归去来兮辞 序》)。但这一次只做 了八十多天县令,就彻 底弃官归隐,从此不再 出仕。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归去来兮辞序》
与萧统《陶渊明传》言及原因有 : 一是本性爱好自然。 为了除去贫穷饥冻,“口腹自役”,“足以 为酒” 经济上的原因,而违背自己的本性, 登上官场仕途,内心十分痛苦,觉得“深愧 平生之志”。 爱好自然,迷恋田园是其归隐的重要原因。 二是厌恶官场的黑暗、腐朽。 本想建功立业,但登上仕途十多年里,不过 是祭酒、参军、县令一类低微的官职,不仅 济世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 些官场人物周旋。
农村,以耕读自娱,直到逝世。 前3年,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经济 状况尚好。有时他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 当时在庐山附近尚有隐士周续之、刘程之, 时合称“浔阳三隐”。 44岁时,家中遭火灾,房屋被火烧,农田又 不断受灾,生活贫困,境况愈来愈恶化。以 至穷困到向别人借贷或乞食的地步。 但他傲骨依旧,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资料
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君讳嘉,字万年。„„娶大司马长沙桓公
陶侃第十四女.„„好酣饮,逾多不乱,至 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温尝问 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 ‘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又问听妓,丝不 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 „„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也。‛ ——外祖父孟嘉
补充 资料.
(三)关于家世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补充 资料.
他的曾祖为东晋初名臣陶侃。陶侃握强兵镇
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在东晋是地位显赫的人物。 死后追赠大司马。 他的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 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陶家自陶侃起,仕宦已历三世。 他的外祖父孟嘉是征西大将军的长史。
(二)关于年龄
大致有几点看法: 一种说是63岁。见沈约《宋书· 陶潜传》、萧统的 《陶渊明传》,现在一般都取此说。 颜《诔》止作“春秋”若干,无确切之记载。 第二种说法是76岁。清人黄璋、今人袁行霈持此说。 第三种说法是56岁,梁启超先生主此说,提出八条 例证。而游国恩先生则逐条驳斥。 第四种说法则是52岁,古直的《年谱》持此论。 第五种说法则是60岁左右。 陶之生年尚无法考矣。
他在诗文中直言不讳:“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年立,志意多所 耻,……”(《饮酒》)
第二,与亲老家贫有关。
第二次出仕
,36岁,他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 僚。桓玄对晋室虎视眈眈,图谋篡夺。陶渊明 感到失望,又不肯同流合污,萌发归隐闲居的 打算。 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 “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 遥至西荆!” 第二年母亲去世,他便趁机丁忧辞官回家。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于此时。 这时只是“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 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于规林》)
1.青少年时代,读书居田。(29岁以前) 陶渊明在柴桑乡村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
代。渊明少而好学,儒家的《六经》,老、 庄之学以及其他“异书”无所不读。 受传统儒学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既深好六经, 也树立了大济苍生的宏愿和拯救世民、建功 立业的报负。同时又有崇尚自然,厌恶世俗, 不好荣利,乐道安贫的意趣。 史称‚有高趣,博学善著文,颖脱不群,任 真自得。‛ ‚少有高趣‛(萧统《陶渊明 传》)。 处于贫困中,但基本上过着田园读书生活。
元嘉四年深秋(427),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饮酒》其十六)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含欢谷汲,行歌负薪。 (《自祭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立山。 (《归园田居》其一) 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 掖至幽州。 (《拟古》其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拟古》其三)
(五)关于生平
陶渊明的生平材料,见
:
《晋书· 陶渊明传》
萧统《陶渊明传》 颜延之《陶征士诔》 萧统《陶渊明集序》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
《自祭文》等。 渊明去世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 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又称“陶 彭泽”。 陶渊明生平可分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第一次:393年,29岁,
江州祭酒,‚少日自解归‛; 第二次:399年,35岁, 桓玄属官,时三年左右; 第三次:404年,40岁,
补充 资料.
为镇军(刘裕)参军;
第四次:405年,41岁, 为建威(刘敬宣)参军; 第五次:405年8月,41岁, 彭泽令,八十余日。
陶侃尽管地位较高,但他出身较寒微,而且
出身少数民族,虽以军功官至大司马,仍为 高级士族所轻视。 温峤曾骂他是“溪狗”、“小人”,又被视 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晋书· 本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 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地位无法与王、谢等 门阀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 尴尬的。
第三次出仕。陶渊明40岁时。
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
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克复京师,为镇军将军。 陶渊明怀着幻想与疑虑的心情,担任了刘裕 的镇军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 军经曲阿作》。 他一方面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 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另一方面又眷 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 庐。” 第二年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五斗米”如何解释?后人颇有歧义。
补充 资料.
目前通行解释:五斗米是薪俸微薄的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孟浩然诗“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所
用即此意。 历史学家缪钺认为,不为五斗米折腰应解为: “我不能为求一饱之饭故折腰。” 逯钦立先生在《关于陶渊明》一文中认为五 斗米指的是五斗米教。解作: “我过去不能对五斗米首下腰鞠躬,今天还 能诚诚恳恳地侍候乡里小人?” 第一种说法比较为大家所接受。
到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
家境便日渐败落,已是“少而贫苦”(《与 子俨等疏》)。 他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 绤冬陈”。 他笔下五柳先生: “环堵萧然,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 空”。(《五柳先生传》) 正是诗人自己生活的写照。 故肖统谓之“实录”(《陶渊明传》)。
第四章
陶渊明
陶渊明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宋 刻 递 修 本 《 陶 渊 明 集 》
教学重点:
陶渊明田园诗作。 教学难点: 1.陶渊明仕途经历的曲折 2.家境转变的影响 3.其思想心态的复杂性 4.对陶渊明田园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2.时仕时隐,时出时归。(29-41岁)
从陶渊明29岁到41岁13年中, 出仕—闲居—出仕—闲居。
陶渊明在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思想支配下,
再加上生活困难,只好出仕; 但是黑暗的现实不可能使他的理想得以实施, 出仕的生活很不得志,数次出仕又退隐闲居。 其仕途上“四起四落”的非凡经历尤其引人 注目。
《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 三是当时仕途险恶,为了避祸全身。
他隐居前后,正是东晋走向全面崩溃时,军
阀集团连年火拼,政局十分险恶。陶渊明为 了远祸全身,决心不再出仕,走了这一逃禄 归耕的道路。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 善觉,乃逃禄而归耕。”(《感士不遇赋》)
陶渊明的“大济苍生”
的理想与污浊残酷的 现实发生了矛盾,他 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 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 相违背的,他不能改 变本性以适应世俗, 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 不肯与黑暗的世族社 会同流合污,于是毅 然去官归田。
3.田园躬耕,彻底归田。(41岁-63岁)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一直隐居耕种在
东晋末,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佐郎,他坚辞
不就。 南朝宋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其出仕, 但是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的陶渊明坚决 拒绝。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 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 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萧统《陶渊明传》)
四)关于折腰五斗米问题
《晋书· 陶潜传》:
资料
‚以亲老家贫,起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
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 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 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 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 印去县。‛ ——屡次出仕、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