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重评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合集下载

认知重评策略

认知重评策略

认知重评策略认知重评策略是指通过对自身认知和信念的重新评估,调整和改变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它是一种心理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认知重评策略的原理、应用和效果,并探讨其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认知重评策略的基本原理是,人的思维和情绪受到认知过程的影响,而认知过程又受到个体对事物的观念和信念的影响。

当个体对某种事物持有负面观念和信念时,往往产生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而通过对这些观念和信念进行重新评估和重建,个体可以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从而改变情绪和行为反应。

认知重评策略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它可以帮助个体解决自卑、焦虑、抑郁等问题。

例如,一个人可能对自己的外貌持有消极观念,认为自己不够漂亮。

通过认知重评策略,他可以重新评估自己的外貌观念,认识到外貌并不是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从而提升自信和自尊。

在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领域,认知重评策略可以帮助个体发现和改变一些对个人发展不利的观念和信念。

例如,一个人可能认为自己没有天赋,无法取得成功。

通过认知重评策略,他可以重新评估自己的天赋观念,认识到成功是通过努力和实践获得的,从而激发积极的行动。

研究表明,认知重评策略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个体可以减少消极情绪,增加积极情绪,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

此外,认知重评策略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增强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然而,要实施认知重评策略并取得良好效果,并非易事。

首先,个体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负面观念和信念,并有意识地进行重新评估。

其次,个体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技巧,以便进行有效的重评。

最后,认知重评策略需要持续的实践和巩固,以确保个体的新观念和信念得到巩固和应用。

认知重评策略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方法,通过对个体观念和信念的重新评估,帮助个体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在工作中的意义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在工作中的意义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在工作中的意义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在工作中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方法涉及了我们对社会现象、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观察、理解和评价能力,是我们工作中实现有效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首先,社会认知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别人的行为和观点,从而避免误解、冲突和争执。

在工作中,这一能力可以使我们更有效地与同事协作,更好地应对客户需求,更好地管理与领导下属。

其次,社会评价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和解决社会问题和挑战。

在工作中,这一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和分析客户或市场需求,更好地评估项目风险和盈利潜力,更好地评估和提高员工绩效和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于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更好地识别和解决问题,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推进项目和团队的发展。

社会认知对社会行动的影响

社会认知对社会行动的影响

社会认知对社会行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人们对于社会行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对象、社会情境和社会规范的感知、理解和评估过程。

它对个体的社会行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的不同方面探讨其对社会行动的影响。

首先,社会认知对于个体的社会行动起到了引导作用。

社会认知包括了对社会情境和社会规范的理解和评估。

一个人对于社会情境的理解和评估会决定其对于这个情境中的行动的选择。

比如,当一个人在公共场合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时,他会意识到这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由此引导自己采取积极的行动,如扔进垃圾箱,或者提醒对方正确处理垃圾。

因此,社会认知对于个体的社会行动具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社会认知还可以影响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读和理解。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往往需要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构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内心。

社会认知能够帮助个体对他人行为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解读。

例如,当一个人在路上看到有人突然摔倒,他会立刻想到可能是对方受伤或不适,而不是其他原因。

这种对他人行为的准确解读能够让个体更恰当地作出社会行动,如寻找医疗帮助或伸出援助之手,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另外,社会认知还可以影响个体对于社会正义和不正义的感知和判断,从而影响其对于社会行动的选择。

社会认知中的社会情境和社会规范也包括了对于社会正义和不正义的评估。

一个人对于社会正义的感知和判断会影响他对不公平行为的态度和对公正行为的支持程度。

比如,如果一个人认为均等和公正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他会十分反感贪污腐败行为,甚至会加入相关的社会运动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发展。

因此,社会认知对于个体对于社会正义的感知和判断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其对于社会行动的选择。

最后,社会认知还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社会期望和他人行为的影响力的认知。

在社会互动中,个体对他人的行为会根据自身的社会认知进行评价和归类。

当一个人对他人有较高的社会期望时,他会更多地受到他人正面行为的影响,从而倾向于采取积极的社会行动。

社会认知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社会认知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社会认知对社会互动的影响社会互动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交流和互动行为。

而社会认知则是个体对社会现象和其他个体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可以影响个体对社会互动的看法、态度以及互动方式,从而对整个社会互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认知对社会互动的态度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会对其对待社会互动的态度产生影响。

社会认知中的观念、价值观和信念会塑造个体的社会互动的态度。

例如,一个具有正向社会认知的个体可能更容易表现出友善、合作的态度,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互动。

相反,一个持有负向社会认知的个体可能更容易表现出怀疑、防备的态度,与他人进行消极的互动。

社会互动的态度又反过来影响其他个体的行为和互动方式,形成一种互动循环。

因此,个体的社会认知对整个社会互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认知对社会互动的行为影响社会认知还会对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具体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社会认知中的认知偏见、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会引导个体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

例如,一个具有社会认知中的道德观念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尊重和合作的行为。

同时,社会认知也会影响个体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释。

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和解释可以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个体可能更能够理性地解读他人的行为,并做出合理的互动反应。

三、社会认知对社会互动的互动方式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还会影响其在社会互动中选择的互动方式。

社会认知中的情绪、态度和人际理解能力会影响个体选择主动交流还是回避互动,选择合作还是竞争。

社会互动的方式会直接影响互动的效果和质量。

一个以合作为导向的互动方式可能更能够促进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目标的达成。

相反,一个以竞争为导向的互动方式可能会破坏社会关系并导致冲突和不和谐。

因此,个体的社会认知对其选择的互动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互动的结果和效果。

结论社会认知对社会互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认知塑造个体对待社会互动的态度,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以及决定个体选择的互动方式。

自我认知偏差会给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自我认知偏差会给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自我认知偏差会给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我认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我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价值观、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和评价。

然而,当这种认知出现偏差时,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影响。

自我认知偏差可能导致我们对自己的能力过度高估或低估。

如果我们过度高估自己的能力,可能会盲目地接受一些超出自己实际能力范围的任务或挑战。

比如说,一个人可能觉得自己有出色的领导能力,于是贸然地接手一个复杂的项目管理工作,但实际上他可能缺乏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最终导致项目失败。

这种失败不仅会影响到工作的成果,还会打击个人的自信心,给职业生涯带来挫折。

相反,如果我们过度低估自己的能力,可能会错失许多宝贵的机会。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绘画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和潜力,但由于他一直认为自己画得不够好,不敢参加相关的比赛或者展览,从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进一步提升的机会。

自我认知偏差还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有错误的认知时,可能会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

比如,一个人认为自己非常开朗、善于交际,但实际上他可能在交流中过于自我中心,不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从而导致他人对他产生反感,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另外,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情感需求有偏差的认知,可能会在恋爱关系中遇到问题。

比如,一个人可能认为自己需要一个非常独立、不依赖他人的伴侣,但当他真正进入一段关系时,却发现自己其实渴望更多的陪伴和关心,这种认知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恋爱关系的紧张和破裂。

在职业选择方面,自我认知偏差也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假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没有清晰的认识,可能会选择一个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比如,一个人可能因为觉得某个职业看起来很风光或者收入高,而选择了它,但进入这个行业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份工作,也无法在这个领域中取得好的成绩,这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还会降低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社会认知对社会行动的影响

社会认知对社会行动的影响

社会认知对社会行动的影响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所进行的知觉和认知过程,这些过程不仅影响个体对他人和环境的理解和评价,也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行动。

社会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化的影响,同时也能够通过社会行动来改变社会现实。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的定义与构建、社会认知对社会行动的影响以及社会行动对社会认知的反馈这三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与构建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过程,包括对他人的心理状态、意图和行为的理解和解读。

社会认知的构建不仅涉及到个体的感知系统、记忆系统和认知系统的协调运作,还与社会化过程中的情感、文化、道德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渠道接触到的信息会影响其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判断。

同时,社会认知还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建立和改变。

二、社会认知对社会行动的影响社会认知对社会行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社会认知有助于人们对他人的理解和沟通。

通过构建对他人心理状态和意图的认知,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加合理地进行社会行动。

例如,一个人能够读懂他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判断他人的情绪和需要,进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其次,社会认知能够引导个体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意识。

个体通过从社会化中学习和内化道德观念,建立起对善恶、公平正义等价值的认知,从而在社会行动中更加遵循这些准则并表现出积极的社会行为。

最后,社会认知还可以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观察、学习和交流,人们能够对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有更加清晰的认知,进而积极参与社会行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三、社会行动对社会认知的反馈与社会认知对社会行动的影响类似,社会行动也能够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

首先,通过实际的社会行动,个体能够更加充分地接触和体验社会环境,从而丰富和更新对社会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亲自感受到弱势群体的困境,从而对社会问题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

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

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摘要Gross提出情绪调节产生于情绪发生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普遍的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

本文探讨了这两种策略在情绪反应和神经机制上的异同,以及二者对认知活动造成的不同影响。

与表达抑制相比,认知重评能更好地降低情绪体验,减少生理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降低杏仁核的激活水平,并对认知活动不产生影响;而表达抑制虽然能够降低情绪行为,但生理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却增强,而杏仁核激活水平并未降低,且干扰认知活动的完成。

神经病理学的证据进一步表明,相较于表达抑制,认知重评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情绪调节;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神经机制近年来,情绪调节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各个理论和流派的争论中,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对情绪调节神经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这些关于情绪调节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大多基于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即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调节策略(John&Gross,2007)。

Gross提出以下五种情绪调节策略: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

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最常用且最有效的调节策略为五种策略中的后两种: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

大量研究采用PET,fiVIRI等脑成像技术,重点探索这两种策略的使用在脑区激活上是否存在功能性分离,并且从时间进程上考察它们如何影响情绪过程。

在整合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重点比较这两种策略在情绪体验、生理反应和激活脑区的异同,旨在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的孰优孰劣,并从脑机制的角度探讨其优劣的根源。

1 认知重评更能降低情绪体验根据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认知重评是一种先行关注策略(antecedent-focused strategies),发生在情绪产生的早期,主要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来降低情绪反应。

浅谈认知重评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浅谈认知重评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浅谈认知重评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作者:赵静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5期摘要:Gross提出了情绪调节过程模型,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其中主要有两种调节策略,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

大量研究表明认知重评和积极的结果相联系,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并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方面。

认知重评对抑郁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社会功能产生着影响,情绪失调是抑郁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主要症状,而认知重评对这三者所产生的负性情绪具有有效的调节作用,对抑郁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社会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同时,认知重评策略还能促进个体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为个体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关键词:认知重评;抑郁;焦虑;边缘性人格障碍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55-02近年来,随着人们各方面压力的增大,对情绪调节的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Gross提出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Gross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

其中,个体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是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

一、认知重评认知重评即认知改变,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如安慰自己不要生气,是小事情,无关紧要等。

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地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

目前,对认知重评的研究结果显示,认知重评更多的与积极的结果相联系。

Gross的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可以降低厌恶情绪的体验和行为表达,但对皮肤电系统和心血管的交感神经激活没有明显的影响。

Mauss的研究发现,采用认知重评的被试报告了更少的愤怒情绪和更多的积极情绪,生理反应上显示出更好的心排血量、心血管收缩以及更小的总外周阻力。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情绪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们对外界刺激做出的主观评价和主观感受,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反应。

情绪的产生和表达对于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认知评价作为人们理解和解释外界刺激的过程,对于情绪的产生和调节起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

首先,认知评价是人们对外界事物进行判断和解释的过程。

当人们面临某种情境或刺激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评估,并形成自己的主观认知。

这种认知评价会直接影响到情绪的产生和表达。

例如,当一个人遇到一只可爱的小狗时,他会产生愉悦和喜悦的情绪,因为他对小狗进行了积极的认知评价。

同样,当一个人面对一个威胁或挑战时,他会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因为他对这个情境进行了消极的认知评价。

其次,认知评价也会对情绪产生的程度和强度起着调节作用。

当人们对某个情境进行积极的认知评价时,他们更可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并且这些情绪可能更加强烈。

相反,当人们对某个情境进行消极的认知评价时,他们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并且这些情绪可能更强烈。

因此,认知评价可以通过调节情绪的强度和程度来影响个体的主观情绪感受。

此外,认知评价还会对个体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

情绪的产生和表达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反应,例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

而这些生理反应也会受到认知评价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人们对某个情境进行积极的评价时,他们的生理活动往往更加健康正常,例如心率较稳定、血压相对正常。

相反,当人们对某个情境进行消极的评价时,他们的生理活动可能会更加紊乱,例如心率不规律、血压升高。

这说明认知评价对个体的生理活动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

最后,认知评价也可以通过与情绪的反馈循环来影响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

人们的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常常会影响他们的认知评价,而这种评价又会反过来影响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

这种反馈循环可以扩大或加强情绪的产生和表达,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情绪,作为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评价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对事件或刺激的主观解释和评估,它决定了我们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包括我们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深入探讨认知评价如何影响我们的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理论部分,我们将介绍认知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阐述认知评价与情绪、生理活动之间的关联。

我们将通过引用相关文献,梳理认知评价在情绪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在实证部分,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验证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影响。

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实验,模拟不同情境下的认知评价过程,观察被试者在不同认知评价下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变化。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将揭示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具体作用机制。

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讨论认知评价在情绪调节和生理健康方面的应用前景。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认知评价理论框架认知评价理论是一种解释情绪产生和调节过程的重要理论框架。

它强调了个体对情境的主观认知评价在情绪产生和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情绪反应并非直接由外部事件或刺激引发,而是由个体对这些事件或刺激的主观认知评价所决定的。

在认知评价理论框架中,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对外部事件或刺激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进行主观评估的过程。

这种评估不仅涉及对事件本身的认知,还包括对事件可能带来的后果、自身应对能力等方面的认知。

认知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和生理活动。

具体而言,当个体面临一个外部事件或刺激时,首先会进行初步的认知评价,判断该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关,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

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

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一、本文概述情绪调节是人类在面对各种生活事件时所采用的一种心理策略,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在众多情绪调节策略中,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是两种被广泛研究的策略。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中的优势,并将其与表达抑制策略进行比较。

我们将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定义出发,阐述它们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实验研究和实际应用案例,分析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中的优越性。

本文还将探讨认知重评在不同情境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并总结其在情绪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认知重评策略认知重评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改变对情绪触发事件的理解和评价,以调整个体的情绪反应。

这种方法强调从源头上改变情绪的产生,而非仅仅对情绪表现进行抑制。

认知重评策略的实施涉及对情境进行重新解释和评估,以更积极、更理性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在实施认知重评策略时,个体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灵活性和情绪调节能力。

认知灵活性指的是个体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需求。

情绪调节能力则是指个体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主导。

认知重评策略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个体的情绪体验,而不仅仅是暂时性地抑制情绪表达。

通过重新评价情境,个体能够更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认知重评策略还能够增强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然而,认知重评策略的实施并非易事,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经验。

认知重评策略的效果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境的性质、个体的情绪状态、文化背景等。

因此,在应用认知重评策略时,个体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应用。

认知重评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它通过改变对情境的评价和理解,从源头上调整个体的情绪反应。

通过实施认知重评策略,个体能够更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社会认知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认知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认知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认知、理解、解释和判断的能力和方式。

它包括个体对他人的态度、价值观、信仰、偏见以及对他人行为和动机的解释等方面的认知。

社会认知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还直接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首先,社会认知对社交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

社交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个体对他人的认知水平及认知方式会决定其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

如果一个人具有积极的社会认知,他将更容易理解和理解他人的感受、情绪和需求,从而更有可能建立积极、稳定的友谊和亲密关系。

其次,社会认知对社会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也产生影响。

社会认知不仅影响着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还会影响个体对社会关系中的信息处理和解释。

一个对他人有良好认知的个体更有可能通过积极的沟通、理解和支持来维持和改善社会关系。

相反,一个缺乏社会认知的个体则容易产生误解、偏见和争执,导致社会关系的破裂和不稳定。

社会认知还对社会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形式产生持续影响。

社会认知决定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预期,对他人的社会角色和身份的认同。

如果个体对他人持有消极和负面的认知,可能会引起对社交关系的疏离和冷漠,进而导致社会群体的分裂和隔阂。

而积极的社会认知则有助于促进彼此理解、合作和共享资源,进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除了个体层面的影响,社会认知还对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认知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模式。

如果社会成员都具有相似的社会认知,他们更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从而有助于社会团结和稳定。

但如果社会的社会认知存在差异,如文化冲突、价值观碰撞等,就可能导致社会关系的紧张和摩擦。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认知的影响越发凸显。

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多样化,个体的社会认知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选择。

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来扩展自己的社会认知,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

认识方式测评结果重度功能缺陷

认识方式测评结果重度功能缺陷

认识方式测评结果重度功能缺陷引言认识方式测评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人认识方式的工具,旨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

然而,有些人可能在这一测评中被诊断出有重度功能缺陷。

本文将深入探讨认识方式测评结果重度功能缺陷的影响、原因、应对策略以及相关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重度功能缺陷的定义重度功能缺陷指的是个体在认识方式测评中展示出明显的认知能力缺陷,表现为对特定任务的无能为力或过度依赖特定认知策略。

这种缺陷可能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

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方式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低下或特定认知缺陷的出现。

2.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刺激和教育方式对认知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缺乏刺激性的环境和低质量的教育可能导致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不完善,从而表现出重度功能缺陷。

3. 学习方式个体的学习方式也影响其认知能力和认识方式。

一些人可能更适应特定的学习模式,而在其他方式下无法正常发挥。

重度功能缺陷的影响重度功能缺陷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1. 学习困难重度功能缺陷可能导致个体在特定学科或任务中遇到困难。

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掌握新技能,都可能成为一个挑战。

2. 工作能力受限对于某些职业而言,特定的认知能力可能是必要的。

重度功能缺陷可能限制个体在某些职业领域的发展,从而影响其就业和职业生涯。

3. 社交问题个体在认知能力上的缺陷可能导致社交上的困难。

他们可能难以理解他人的言行举止,缺乏应对社交场合的技巧。

4. 心理问题重度功能缺陷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可能感到自卑、焦虑或抑郁,因为自己无法与别人一样完成某些任务。

应对策略针对重度功能缺陷,个体和社会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改善状况。

以下是一些建议:1. 个体层面•接受专业援助:寻求认知能力培训、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帮助,以提高认知能力和应对策略。

•建立支持网络:与其他拥有类似困难的人交流,分享经验和策略,并获得支持和理解。

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接纳对状态焦虑的影响

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接纳对状态焦虑的影响

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接纳对状态焦虑的影响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接纳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情绪调节技巧。

这些技巧常常被应用于治疗强烈的情绪反应,尤其是状态焦虑。

状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它常常与情绪压力和焦虑症状相关。

本文将探讨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接纳对状态焦虑的影响,并将针对每个技巧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它们的有效性。

认知重评是一种情绪调节技巧,它基于信念系统的干预,以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情绪反应。

认知重评通常通过增加相互排斥或竞争信念的替代信念来进行情绪调节。

以下是五个例子,分别描述认知重评如何应用于状态焦虑:1. 比较焦虑的想法:一个人感到担心其他人的审视和评价。

认知重评可能涉及到帮助这个人挑战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认知偏见,改变自我对外在权威的看法。

2. 容忍焦虑的情绪:人们有时会试图抑制他们的焦虑情绪,而这可能会增加焦虑水平。

一项认知重评策略是帮助人们通过识别他们的情绪表达方式来接纳自己的焦虑情绪,从而减轻焦虑水平。

3. 重塑害怕的观念:一个人可能会害怕未知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认知重评可以使用数据来帮助他们理性看待风险,分析真正的重要性。

4. 面对担忧的挑战:人们有时会想象事情的最坏情况,这可能会导致情绪恶化。

认知重评可能包括挑战这种想法并提供成为面对不确定性的策略和技巧。

5. 解决控制欲望:对于那些试图控制每一个细节的人,认知重评可能包括帮助他们识别哪些方面他们可以控制,哪些方面他们需要放弃,以减轻焦虑。

表达抑制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增加情绪的负荷。

表达抑制通常是因为人们觉得不适合或不好说ta所想,因而抑制表达。

以下是五个例子,分别描述表达抑制如何应用于状态焦虑:1. 消息负荷的降低:如果人们太过于担心说谎,他们可能会在说话的过程中表达抑制,这将增加他们的焦虑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可能会帮助他们识别他们可信的信息和对他们自己感受的信任。

2. 授权自我:其他人可能会使用折磨式的自我说服来表达抑制,阻止他们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需要。

社会认知对社会决策的影响

社会认知对社会决策的影响

社会认知对社会决策的影响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和环境的认知、理解和解释方式。

不同的社会认知会对社会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社会认知对社会决策的影响。

一、信任与合作社会认知中的信任与合作是社会决策中的重要因素。

人们在进行社会决策时,往往会基于对他人的信任程度来做出决策。

当人们认为对方是可信赖的、愿意与自己合作的,他们更容易愿意与对方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

相反,如果人们对他人缺乏信任,他们可能会采取保守的决策,限制自己与他人的合作机会,从而影响了社会决策的效果。

二、群体归因偏误社会认知中的群体归因偏误是指人们在评估群体行为时,往往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内部特质而忽视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种偏误会影响到社会决策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当人们过度强调个体内因特质时,可能会对某些群体做出不公正的决策,造成社会不稳定或不和谐的影响。

三、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面对信息不一致或冲突时,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感,从而努力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来减轻这种不适感。

在社会决策中,个体所受到的信息不一致或冲突可能会导致认知失调的产生,从而影响其决策行为。

个体为了减轻认知失调,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信念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决策的结果。

四、社会规范与道德判断社会认知还涉及到人们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认知与判断。

个体在社会决策中,常常会参考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来做出决策。

如果个体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有明确的认知,他们更可能会做出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决策。

相反,如果个体的道德判断存在偏差或对社会规范缺乏认知,可能会导致不合理或违法的社会决策。

五、认知偏见与倾向社会认知中的认知偏见与倾向也会对社会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们在进行社会决策时,常常会受到自身经验、情感和认知的影响,导致偏见或倾向性的决策。

这种认知偏见可能会导致对特定群体或问题的判断不准确,进而影响到社会决策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六、信息获取与处理社会认知在社会决策中还与信息获取和处理有关。

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社会认知和受到社会影响。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它是我们与他人交往、社会互动的基础。

而社会影响则是指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力。

这两者紧密相连,互相作用,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首先,社会认知影响着我们对他人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需要不断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群、群体和社会现象的认知。

例如,当我们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我们会了解到他们的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增强了我们对多元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社交关系,并在不同环境中适应。

其次,社会影响对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着重要影响。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我们容易受到同伴的意见、家人的期待、媒体的宣传等因素的影响,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例如,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都追捧某个品牌的产品时,我们也会受到这种社会潮流的影响,产生购买欲望。

这种社会影响可以是积极的,比如激励我们去追求成功和进步;也可以是消极的,比如引导我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或跟随不良的行为模式。

因此,我们需要在社会影响的引导下保持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

而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的认知。

我们通过受到社会影响来修正和更新我们的认知,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社会现象。

这种互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如参与社会活动、与不同群体的交往、获取信息等。

我们可以通过主动积极地与他人互动,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从而拓宽我们的认知范围。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研究社会问题等方式,提升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水平。

对于个体来说,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社会认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和社会,加深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而社会影响则可以激发我们的潜力,推动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社会认知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认知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认知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联系和互动的一种形式,而社会认知则是指人们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对社会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塑造着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也决定着人们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和关系质量。

一、认知偏见与社会关系人们的认知偏见常常导致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和不公正评价,从而影响社会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根据种族、性别、年龄等因素对他人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

这种偏见不仅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也使社会中形成了隔阂和不信任的氛围。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心理干预等方式来减少认知偏见,促进更加公正和包容的社会关系。

二、情绪与社会关系人们的情绪状态在社会关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情绪能够促进人们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合作,而消极的情绪则容易导致冲突和紧张关系的产生。

例如,情绪稳定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处理社会争议,通过理性和开放的态度解决问题。

此外,情绪共鸣也对社会关系产生影响,当个体能够理解和感同身受他人的情绪时,有利于建立更加亲密和支持性的关系。

三、社会认知与社会交往社会认知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期望和态度。

例如,人们对他人是否友善、可信赖、有责任心等方面的认知会影响他们是否主动与对方进行交往。

同时,社会认知也会影响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理解。

当人们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社交能力时,更容易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四、社会认知与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它对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认知决定了人们对他人是否能够提供支持的判断和期望。

当个体认为他人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认知支持时,他们会更加倾向于与这样的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而社会支持的存在又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从而促进社会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认知对社会关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减少认知偏见、培养积极情绪、提高社交能力以及建立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都是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

社会认知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始终生活在社会的环境中,我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认知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指我们从社会互动中获取知识、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过程。

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评价与态度,还对我们的行为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认知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评价与态度。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人们倾向于基于比较简单的认知规则对他人进行评价,此即所谓的“认知简化”。

以外貌为例,我们往往倾向于将外貌与个人品质联系起来,评价一个人的外貌是否美丽,从而对其整体素质产生评判。

这种认知简化也应用于各个方面,比如性别、种族、年龄等特征,从而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其次,社会认知还影响着我们对环境和决策的认知。

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决策往往是基于个体对环境所形成的认知。

根据现代信息处理理论,我们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感知、加工、存储和操纵信息来构建对环境的认知模型。

这些认知模型将指导我们的决策行为和行动选择。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一个地方不安全,我们就会选择避开这个地方,而选择安全的地区居住。

因此,社会认知对我们的行为决策具有重大的影响。

此外,社会认知还对我们对他人行为和意图的理解产生影响。

通过观察、理解和推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

不同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差异导致了对于同一行为的不同解读。

典型案例是“杯子是半满还是半空”的问题。

一些人可能认为杯子是半满的,表达了对积极事物的乐观态度;而另一些人可能认为杯子是半空的,表达了对消极事物的悲观态度。

这种差异的产生就是因为个体认知的差异导致的。

此外,社会认知还对我们的情绪和情感产生影响。

人们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认知来解读他人的情绪,从而影响自己的情感状态。

如果我们认为某人的行为是友善的,我们就会感到愉悦。

相反,如果我们认为某人的行为带有敌意,我们就会感到不悦。

这种情感反应是基于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认知而产生的,它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情感。

认知重评策略的例子

认知重评策略的例子

认知重评策略的例子
你是否曾经听过这句谚语:“外部世界只不过是主观意识的反映,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事物就会如你所想”。

面对压力时,情感大脑会占据上风,理性大脑不得不暂时让渡其控制功能,于是认知功能失调。

面对压力时,我们只能利用情感大脑判断形势。

情感大脑能够"预测”危险,为我们争取更多时间。

出现危机情况时,情感大脑能够快速扫描周围的环境,但情感大脑判断环境时会偏颇,因此,观察结果一般是消极的。

此外,情感大脑的认知功能是相当粗糙的,在认知过程中,情感大脑会不自觉地加入情绪因素,认知出现偏颇之余,还不能发现较为复杂的迹象。

因此,情感大脑对环境的认识是扭曲的、不真实的。

在判断形势方面,情感大脑存在着可怕的瑕疵。

因为情感大脑不能识别所有事实,因此不能形成正确的结论。

相反,情感大脑只会在偏见的基础上直接得出消极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大脑不得不改变客观事实,就像火上浇油一样,情感大脑不断煽动我们的情绪。

认知重评是对形势的再判断,是摆脱情感大脑控制之后的理性活动。

认知重评要求我们用理性的思维重新检查证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细节以发现情感大脑所忽略的事实。

通过认知重评,我们能够收集足够多的证据,还原事实真相,剔除绝大部分情绪因素,大大降低压力指数。

我们需要不断锻炼认知重评能力,这样才不至于任由情感大脑摆布,减少情感大脑带给我们的情绪创伤。

是否应该重新评估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重新评估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重新评估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重新评估辩论辩题。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重新评估辩论辩题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过去认为的某些观点可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需要重新评估。

其次,重新评估辩论辩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原因。

通过重新评估,我们可以对问题进行更全面的思考和分析,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重新评估是智慧的开始”。

此外,重新评估辩论辩题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旧观念可能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重新评估辩论辩题,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所说,“变革是我们时代的需求”。

反方观点,不应该重新评估辩论辩题。

首先,辩论辩题是经过充分讨论和论证的,重新评估可能会导致辩题的不稳定性,影响辩论的进行。

如果辩题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和重新评估之中,将会导致混乱和不确定性,影响辩论的效果。

其次,重新评估辩论辩题可能会导致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辩论是一项需要充分准备和深入思考的活动,如果辩题不断发生变化,将会导致辩手需要不断调整和重新准备,从而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最后,重新评估辩论辩题可能会导致辩题的失焦。

辩论的目的是为了就特定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论证,如果辩题不断发生变化,将会导致辩论的焦点不清晰,影响辩论的效果。

综上所述,重新评估辩论辩题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但也需要谨慎对待,避免过度频繁地进行重新评估,影响辩论的进行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认知重评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摘要:Gross提出了情绪调节过程模型,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其中主要有两种调节策略,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

大量研究表明认知重评和积极的结果相联系,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并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方面。

认知重评对抑郁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社会功能产生着影响,情绪失调是抑郁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主要症状,而认知重评对这三者所产生的负性情绪具有有效的调节作用,对抑郁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社会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同时,认知重评策略还能促进个体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为个体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关键词:认知重评;抑郁;焦虑;边缘性人格障碍近年来,随着人们各方面压力的增大,对情绪调节的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Gross提出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Gross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

其中,个体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是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

一、认知重评认知重评即认知改变,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如安慰自己不要生气,是小事情,无关紧要等。

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地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

目前,对认知重评的研究结果显示,认知重评更多的与积极的结果相联系。

Gross的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可以降低厌恶情绪的体验和行为表达,但对皮肤电系统和心血管的交感神经激活没有明显的影响。

Mauss 的研究发现,采用认知重评的被试报告了更少的愤怒情绪和更多的积极情绪,生理反应上显示出更好的心排血量、心血管收缩以及更小的总外周阻力。

Golden等人在Gross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重评的时间进程模型,且研究发现,认知重评会导致前额皮层较早出现反应,杏仁核和脑岛的反应减少。

之后,Gross采用情绪调节问卷评定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个体差异,发现习惯使用认知重评的个体具有更多的正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行为,更少的负情绪体验和负情绪表达行为,且对降低消极情绪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

Gross又将认知重评和反复思考进行比较,发现同样面对令人生气的事情,使用认知重评的被试产生较低水平的负性情绪体验。

二、认知重评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由于认知重评策略往往和积极的方面有关,并且相比较表达抑制、分心等其他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因此,近几年来,心理学研究者将认知重评的研究结论更多地试用于临床。

研究了认知重评对抑郁、焦虑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影响。

发现认知重评和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对抑郁、焦虑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1.认知重评与抑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容易复发的精神疾病,而情绪调节异常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经常不自主的使用沉思、灾难化思维等功能失调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而更少的使用认知重评这种有效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但研究发现指导患者使用认知重评可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

Ehring通过让抑郁症被试观看悲伤电影,并指导抑郁症患者使用认知重评或情绪抑制策略调节负性情绪,结果发现,在有指导的情况下使用认知重评的被试比使用情绪抑制的被试能更好地调节负性情绪,且和正常人一样有效。

Susanne也发现重度抑郁症被试能够通过使用认知重评策略降低负性情绪体验和杏仁核的活动。

我国的王春梅使用ERP技术,在时间维度上考察了抑郁症患者在指导下使用认知重评和分心策略的有效性,也发现无论是抑郁症被试还是正常被试,认知重评都降低了负性情绪体验。

且相比正常被试,使用认知重评策略后,抑郁症患者LPP波幅降低更小,持续的时间更短(300~600ms)。

说明对于抑郁症患者,认知重评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且比分心更有效。

2.认知重评与焦虑焦虑个体的主要特征是情绪失调。

以往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认知重评对焦虑具有良好的调节效果。

Ryan C M等的研究表明认知重评与焦虑呈负相关,并且可以负向预测焦虑。

Egloff等的研究表明,运用认知重评的被试,焦虑的外部表达及情绪体验均显著降低,且生理反应没有增强。

Hofmann等人的研究同样验证了这一点。

认知重评对特质焦虑性个体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Izabela Mocaiber使用LPP作为测量指标,探讨了认知重评对特质焦虑个体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认知重评对特质焦虑者的负性情绪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我国张三菊的研究发现认知重评是一种比表达抑制更有效的调节策略,且认知重评有助于调节特质焦虑者的负性和正性的情绪反应。

徐洁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研究认知重评对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也表明认知重评能有效的缓解毕业生的就业焦虑。

3.认知重评与边缘性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杀死亡率很高,且治疗困难。

Linehan认为,在边缘性人格障碍所有功能领域失调的核心病理是情绪调节困难,表现在不能随需要提高或降低生理唤醒。

因此,训练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调节情绪是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我国谢莉等人,采用生理心理实验法测量20名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观看电影片段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

研究结果显示在观看负性情绪片段3期间,认知重评组的负性体验较少、生理唤醒度较低,在情绪恢复阶段,认知重评组的负性情绪恢复得更快。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认知重评能有效的调节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负性情绪。

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4.认知重评与其他Gross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倾向于认知重评的个体比倾向于表达抑制的个体更可能受到喜欢和接纳,并拥有更好的社会支持。

Gross等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进一步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相较于表达抑制,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能更轻松地与别人分享他们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体验,更容易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更受同伴欢迎,同时报告更高水平的幸福感。

Magar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习惯性使用认知重评和潜在的危险性行为(例如抽烟以及酗酒引起的斗殴)之间存在负相关。

三、结语认知重评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认知重评更多的与积极的结果相联系。

将认知重评策略运用到临床,经验证认知重评能有效的降低抑郁症、焦虑症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负性情绪,为这些患者在情绪失调的治疗上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了这些患者的社会功能。

同时认知重评还能改善正常人的人际关系,为他们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1]Gross JJ.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tegrative review[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271-299.[2]Gross JJ.Emotion regulation:affective, cognitive,and social consequences[J].Psychophysiology,2002,39:281-291.[3]Mauss,I.B Cook,C.L,Cheng J Y.J,et a.l.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reappraisal Experienti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an anger provo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 chophysiology,2007,66:116-124.[4]Goldin,P.R. ,McRae,K.,Raml,W.,et al The neural bas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reappraisal and suppression of negative emotion[J].Biological Psychiatry,2008,63:577-586.[5]Ehring,T.,Fischer,S.,Schnulle,J.,Bosterling,A..,&Tuschen-Caffier,B.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 recovered depress-ed versus never depressed individual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4:1574-1584.[6]Susanne Erk,Alexandra Mikschl,Sabine Stier,Acute and sustained effects of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in major depression[J].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0,30(47): 15726-15734.[7]Ryan C M,Eric R D.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depression, anxiety,stress, and anger[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5,39:1249-1260.[8]Egloff B,Schmukle S C,Burns L R,et al.Spontaneous emotion regulation during evaluated speaking tasks:Associations with negative affect, anxiety expression,memory,and physiological responding[J].Emotion,2006,6:356-366.[9]IzabelaMocaiber,Mirtes Garcia Pereira,Fatima Smith Ertha,et al.Regulation of negative emotions in high trait anxious indib-iduals:an ERP study[J].Psychology & Neuroscience,2009,2(2):211-217.On the cognitive reappraisal influences on social functionAbstract: Gross proposed the process model of emotion regulation. He suggested that emotion regulation generated in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 There are two commonly used strateg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 namely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on suppression. Numer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cognitive reappraisal,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results, is a kind of effec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widely applied to various aspect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gnitive reappraisal influences on soc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xiety disorde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Mood disorders as depression, anxiety disorder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the main symptoms,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of negative emotions are produced by these three effective regulation, for depression, anxiety disorder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s social function has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cognitve reappraisal strategy can also promote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relationships, with more social support for the individual.Key words: cognitive reappraisal;depression;anxiety;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