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论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标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教育论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标准研究
内容提要;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标准,对科学衡量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在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000多个区县及县级行政区划单位、30多万所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发展数据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线调研、小样本试测、全样本模拟,提出了衡量县域内校际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8项核心指标,确定了以差异系数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测算方法,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标准,形成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标准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之后,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历史性地转移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来。但是,怎样才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换句话说,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标准是什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如何确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这些都成为各级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所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对均衡发展的程度和短板缺乏准确把握,也就无法准确确定调整资源配置的具体对象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缺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标准。为解决这个问题,自2010年以来,课题组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000多个区县及县级行政区划单位、30多万所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发展数据深入分析,通过一线调研、小样本试测、全样本模拟后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标准。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的确定
(一)指标定位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表现在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和群体间四个方面。相对于其他方面,义务教育发展的校际差距是人民群众最
相关阅读:《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jxlw/201403041827.html
为关注的。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县域以至更大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所以,《教育规划纲要》中强调首先要解决的是县域内的均衡发展问题。我国义务教育必将走过先实现县域内校际均衡再逐步实现区域间均衡的路径。同时,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级人民政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因此,本研究在选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时定位于县域内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二)选取原则
指标的筛选首先是要导向正确,其次是要切实可行。基于这样的考虑,课题组确立了以下评估指标的筛选原则。一是敏感性。所选取的指标要灵敏度好、区分度高,最能反映发展水平的差距。二是独立性。所选取的指标间要互相独立,没有包含、重叠或因果关系。三是可获得性。所选取的指标应属于常规统计内容,数据易于获得。四是稳定性。所选取指标在多次采集数据时应不易受偶然因素影响,能保持相对稳定。
(三)选取过程
指标筛选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备选指标。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和收集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有关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指标,通过分析、比较提出备选指标。第二阶段,调研访谈。在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抽取了160个县、22个地级市的300余名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及中小学校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召开包括研究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行政部门、学校、社区等各方人士的座谈会,以确保备选指标的确定不出现偏向或者遗漏。第三阶段,进行试测。在全国东中西部地区抽取了42个样本县进行了试测,检验指标定义是否清晰、指标数据采集是否存在困难、指标之间是否独立。第四阶段,模拟测算。依据2007~2010年的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对相关指标进行测算。反复研究每一项指标的政策涵义和有效性,分析这些指标分解到各省的现实情况;反复征求教育部有关司局、有关专家和有关省市的意见。第五阶段,确定指标。结合测算结果,并依据《教育规划纲要》中“要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和校舍等资源”的要求,确定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量化评估指标。
(四)选取结果
通过文献梳理、调研、访谈、试测及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的测算,最后确定县域内校际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的指标为八项,即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由于学校是义务教育的基本单位,这些指标不仅可以用于对县域内校际差距的评估,也可以用于对城乡间和区域间均衡水平的评估。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测算方法的确定
相关阅读:《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jxlw/201403041827.html
相关阅读:《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jxlw/201403041827.html
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标准采用的方法必须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结合已有研究及专题调研时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分别用倍率、差异系数和基尼系数三种方法,对全国30余万所义务教育学校数据进行测算,比较三种方法的优劣,最终选择差异系数作为测算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校办学规模存在差异的情况,对常用的差异系数计算公式进行了修订与完善。
(一)倍率、基尼系数与差异系数的比较
按照前面选定的八项评估指标,分别运用三种测算方法,对全国县域内校际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从测算结果看,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倍率直观、易于计算与理解,反映了县域内最好的那部分学校与最差的那部分学校之间的差距,但由于测算时只运用了两端的数据,未考虑中间数据的分布,易于受到极端值的影响,而导致测算结果波动较大,而且同样的倍率值所反映的发展水平差距可能完全不同,不宜采用。倍率值与差异系数和基尼系数的相关性比较低。以基尼系数为例,八项指标的倍率值与基尼系数值的相关系数分布在0.01~0.78之间。(见表1)有些指标的倍率值与基尼系数值的相关性明显偏低,甚至几乎没有相关。 基尼系数的测算结果稳定,而且值的范围是固定的,介于0~1之间,该方法在测算时采用的是全样本数据,因此能通过对样本总体差异的综合反映来体现均衡水平,但基尼系数不易理解,对于某个区县某项指标的基尼系数值来说,如果不与其他指标或其他区县的基尼系数值进行比较,无法判断该基尼系数值代表的均衡发展水平是高还是低,而且很难直观地感受到它所反映的县域内校际间的差距是怎样的,因此无法很好地指导各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也不宜采用。基尼系数在经济学领域中应用广泛,公认度较高,但教育与经济不同,当将该方法运用到教育学研究中时,需要根据教育学研究的目标进行相应的修正,才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