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发展
摘要: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赫尔巴特在追求教育理论科学化时,试图在“教育目的”(实践哲学)和“教育手段”(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育学理论系统化。这种双重基础的构想使其后的教学理论走向思辨的哲学和实证的心理学两个方向。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在经过一定的补充与修正后,形成了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本文主要以哲学取向和心理学取向两条线索来写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发展,在文末说明了赫尔巴特教学理论对我国改革的重要启示。
关键字:赫尔巴特教学理论;形成;发展;我国课程改革
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试图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的主要先驱者。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德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的影响。他的教育理论体系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适应性强,而教学论则是其中心部分。当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可以参考借鉴其教育思想,从而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工作。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从教育目的演绎出来的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标志着独立的“教学理论”的形成。赫尔巴特把教育学置于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之上。他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赫尔巴特主张为成长着的一代将来能从事某种职业实施一定教育,帮助他们发展能力与兴趣。
赫尔巴特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理论哲学指本体论和认识论等,实践哲学指伦理学或道德学。赫尔巴特受到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双重影响。他认为,外在世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相信人们感觉经验的现象,只是隐藏实在的表象。真正事物的本体,不是人们感觉所能经验的。由于客体的确定性以及主体对客体的依赖性,所以教学任务是认识人们在过去的活动中的认识成果。知识是确定的,外在的;学生的学习是面向过去的。他所提出的课程思想受到此种哲学态度的深刻影响。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是观念心理学。赫尔巴特认为外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人们的意志而改变。人的心灵是由不变的“实在”所组成,它通过神经系统和周围环境建立联系,从而获得各种表象,产生各种观念。观念又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而形成了概念、判断、推理等。在他看来,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人的意识中的各种观念不是单个存在的,而是以观念团的形式存在的。当人们注意一个新事物并使它占据意识的中心时,就产生了单个新的观念,如果这个新观念和原有的一个或几个旧观念和谐一致,便形成了一个观念团。他认为,新观念被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和吸收的过程就是统觉。在赫尔巴特的心理学中,统觉占有重要地位。
赫尔巴特的伦理学思想直接受康德思想影响,都主张要把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区分开来。所不同的是赫尔巴特明确反对康德伦理学的先验主义与宿命论。在他看来先验论与宿命论本身都是排斥教育与教育学的,因为教育是以学生的可塑性为前提的。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部分,一是提出了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五种道德观念;二是强调知识或者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赫尔巴特的课程论思想是与他关于兴趣的观点密切相关的。他把兴趣分为六类:一是经验的兴趣,指界的认识,二是思辨的兴趣,指对认识对象的进一步思考,三是审美的兴趣,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艺术评价,四是同情的兴趣,指对一定范围内的人的同情,五是社会的兴趣,指对社会和人类的兴趣,六是宗教的兴趣,它和信仰上帝有关。在多方面兴趣的基础上,赫尔巴特制定出他的课程计划:根据经验的兴趣,设置自然、地理等课程,根据思辨的兴趣,设置数学、逻辑等课程,根据审美的兴趣,设置文学、绘画等课程,根据同情的兴趣,设置语言课程,根据社会的兴趣,设置历史、政治等课程;根据宗教的兴趣,设置宗教课程。关于课程设置,赫尔巴特要求遵循学科相关的原理,即既要把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课程,同时又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合作,把所有课程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避免学习的片面性,使学生和谐发展。
当赫尔巴特提出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之上时,他实际上将教育学建立在他所经营的以“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为思维过程的心理学之上,这使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第一次正式地获得了形式化的思维步骤以及相应的教学程序。按照杜威的看法,“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在于使教学工作脱离陈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他把教学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范围,使它成为具有特定目的和过程的有意识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和屈从传统的混合物。而且,教学和训练的每一件事,都能明确规定,而不必满足于终极理想和思辨的精神符号等模糊的和多少神秘性质的一般原则。他抛弃形式训练的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我们有许多现成的官能,可以通过联系任何材料得到训练。他十分重视注意具体教材,注意内容。赫尔巴特在注意教材问题方面比任何其他教育哲学家都有更大的影响,这是无疑的。他用教法和教材联系的观点来阐明教学方法上的各种问题: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提示新教材的方法和顺序,保证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恰当的相互作用。”
在赫尔巴特看来,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教师运用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明了”与“联想”,通过审思达到“系统”和“方法”。
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教育的一个任务。他认为“在兴趣中,一个人可以容易地去完成他的各种决定。”他关于学生兴趣的观点对我国的课程改革具有很重大的意义。课程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必须实行两个转变:一是教学观上由教师中心转变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建设者,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由注入式转变为启发式,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使学生由被动地装知识转变为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赫尔巴特提倡让学生具有主动性,反对把他们置于被动状态。他排斥以往常用的教学方法中强调学生接受能力的一面,反对死背呆记的学习方法。我国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重结论、轻过程、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效果很不好。事实上,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是在于学生学到多少,而学生学到多少取决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主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地思考,教师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
三、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赫尔巴特学说最早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初。当时正值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之际,由于采用班级授课制,对课堂教学的规范化要求非常迫切。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之所以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