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有关文学批评的理论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97de7d0ce2f0066f533228d.png)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研究文学鉴赏的理论专篇。
在《知音》篇中,刘勰从“知实难逢”和“音实难知”两方面论述了“知音”之难,提出了文学鉴赏者应具备博观、六观、入情的素质,其文学鉴赏理论对当代文学批评具有重大意义,主要有二:一是鉴赏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且富有创作经验;二是批评家要学会用自已的声音说话。
关键词:知音;知实难逢;音实难知;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196-02《知音》篇是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文学鉴赏的理论专篇。
在《知音》篇中,刘勰系统地论述了文学鉴赏理论,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及实践也颇具指导意义。
刘勰所言“知音”源自《列子·汤问》中钟子期和俞伯牙的传说,“知音”最初指听得懂音乐,善于从音乐中把握演奏者表达的情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声律之学兴盛,使音乐和文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后来刘勰借“知音”一词来比喻文学鉴赏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领神会,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1]。
一、知实难逢刘勰在《知音》开篇慨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
”[2]对此,纪昀评论“难字一篇之骨”。
因此,刘勰在《知音》篇中运用了大量篇幅论述“知音”之难。
1.贱同思古,贵古贱今刘勰将贵古贱今置于三种错误之首,认为,文学鉴存在着贵古贱今的心理,刘安《淮南子·修务篇》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 [3]曹丕《典论·论文》云:“常人贵远贱今,向声背时。
”[4]刘安、曹丕等对贵古贱今的思想已经予以抨击。
在《知音》篇中,刘勰以秦皇、汉武对韩非、司马相如的态度说明此“二主”尽管身为“鉴照洞明”之君主,也落入“贵古贱今”的俗套。
当然,刘勰的论述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他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在历史的沉淀中才能显示出其价值这一点;另一方面,刘勰仅从“贱同而思古”的角度举例,而并未真正从“古”和“今”的角度对“贵古贱今”进行论述。
刘勰文论思想总结
![刘勰文论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6a0d8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d.png)
刘勰文论思想总结刘勰(约公元465年-约公元520年)是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他的主要著作是《文心雕龙》,该书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开山之作,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文心雕龙》中,下面对刘勰的文论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刘勰强调文学的修养,认为修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他主张作家要有广博的学识和修养,要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不仅仅限于中国的文学,还应该学习外国的文学,尤其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作品。
他认为作家的修养应该是全面的,既要有文学素养,又要有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次,刘勰对文学创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他主张作家要有真情实感,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他认为作家应该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用真实的笔触来描绘形象,用真实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此外,他还强调作家要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能够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要有创新的表达方式。
他认为文学作品要有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第三,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分类。
他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分为记叙、议论、描述和夸赞四大类。
他进一步将记叙文分为人物传记、运动传记等;将议论文分为谏论、议论、答谏等;将描述文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将夸赞文分为颂文、赞文等。
他认为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在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上有不同的特点,作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作品,采取不同的写作方法。
最后,刘勰提出了文学的审美标准。
他认为作家要追求文学的审美效果,作品要符合审美的原则,才能被人们所接受。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情感的饱满和形式的完美,要注重语言的音韵和节奏,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还指出,作品的内容要真实、自然、富有创造性,要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总而言之,刘勰的文论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文学的修养,要求作家具备广博的学识和道德修养;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具体要求,主张作家要有真情实感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对文学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分析;提出了文学的审美标准,强调作品的情感和形式的完美。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ab2b1d0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f.png)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是中国唐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典籍。
它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包括文学的主题、情感、形式等方面。
以下是《文心雕龙》的一些观点:
1. 主题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应该具有价值观念,有助于人们的成长和进步。
刘勰提出了“三教九流”的分类法,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分为儒、道、佛三种教派和九种类型,如史、传、诗、赋、文、曲、笔记、书信、礼记等。
2. 情感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情感应该真实、自然、深刻。
刘勰提出了“文必情,情必真”的观点,认为作品的情感应该来源于作者的真实感受,并通过表达方式真实地传递给读者。
3. 形式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应该美观、协调,具有艺术性。
刘勰提出了“文合体用,字合形音”的观点,认为作品的字词应该符合语言的规律和音律,形式应该与内容相适应。
4. 大成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有一个“大成”的标准,即完美、卓越、协调。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从主题、情感、形式等多个方面达到协调和统一,才能达到“大成”的境界。
以上是《文心雕龙》的一些观点,它们对中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https://img.taocdn.com/s3/m/89e7ee699b6648d7c1c74641.png)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被视为文艺批评鉴赏理论中的体验论的典范,故而对“知音”一词及其理论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国古文论其它范畴,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及文化思想。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披文入情六观《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论述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的专篇文章,纵观《文心雕龙》全书及尾篇《序志》,可以感到《知音》并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在全书的创作论、文体论、作家论、文学本质论等基础上,简略而系统地提出他的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
《文心雕龙·知音》的前半章,分析论述了知音难的原因,后半章论述了达到知音的方法步骤,并着重讲了“六观”,从正面提出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一、“知音难”的原因《文心雕龙·知音》的前半章,分析论述了知音难的原因。
此文题为“知音”,开篇即“招怅”知音“其难哉”,“实难知”、“千载其一乎”,追其原因,他首先列举了文论界中常见的三种陋习,造成读者与作者难以沟通的现象。
秦皇汉武,做为政治家,可说是“鉴照洞明”,然而“贵古贱今”使他们由作品的“知音”变成了作家的仇人;曹植班固,做为学者文人,“才实鸿鼓”,但也正因此,容易“崇已抑人”,更何况文坛本就有“文人相轻”的陋习,更助长了文人贡高我慢,阻碍了他们对作家真诚理解及对其作品的客观评价;至于外行人、学识浅簿的文人,妄谈文学,不仅不能正确评价作品,还贻笑众人。
这些人共同的毛病是因陋习影响,使自己陷于狭隘偏执之中,不能站在文学道体的层次上[1]、站在文学流源的角度上[2]、站在创作论、作家论、作品论的全局高度给作家及作品一个客观的地位与评价,缺少一个大文论家应有的博大精深、宽厚雍容的心怀。
所以,《太玄经》竟因它过于高妙而不为狭隘浅薄又“禄利”熏心的世人所理解,只能当酱坛盖子。
其次,刘勰从作品的“杂沓”“交加”与读者“知多偏好”的主客观矛盾角度谈文情难分,音实难知的问题。
刘勰的六观说名词解释
![刘勰的六观说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9e47c7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7.png)
刘勰的六观引言刘勰(公元465年-公元520年),字义之,南朝梁代文学家,他的著作《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集大成之作。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六种观点,即六观,用以评价文学作品。
这六观包括象、物、事、理、势、变。
本文将对这六观进行详细解释。
一、象象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刘勰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所描述的事物的真实性和美感。
他强调描写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认为描写应该力求真实,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花草鸟兽的描写,展现了大观园的美丽景色,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园中的宁静与美好。
二、物物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事物,包括人物、动物、植物等。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对事物的描写,表达出事物的特点和内涵。
他提倡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揭示,以使读者对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在《西游记》中,各种神仙、妖怪和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个形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个性。
这些形象不仅仅是单纯的描写,更是通过对事物的揭示,传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三、事事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事件,包括故事情节、人物行为等。
刘勰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有趣的人物行为,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各种战争、政治斗争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情节曲折有趣,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这些情节和事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更是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人类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思考。
四、理理是指文学作品中的道理和思想,包括人物的言论、作者的观点等。
刘勰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的言论充满智慧和哲理,通过对人生、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这些思想和道理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观点,更是通过对人类智慧和价值观的传达,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迪和指导。
从《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
![从《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https://img.taocdn.com/s3/m/f827c625ed630b1c59eeb5d0.png)
知音篇》 。关 于 《 知音》 ,说法林林 种种 ,有 鉴赏论 、批 评 论 、鉴赏和批评论 ,乃 至借 鉴当代西方 文论 解析 为文学 接
题 ,则这 四大现象除 了 “ 信伪 迷真 ” 之外并 非弊病 ,刘勰
也就用不着花三分 之一多 的篇幅来 批判他 们 ,也 就无需 接 下来在文 中提 出 “ 治病 ”的方案 了。在 提出 “ 治病 ” 方案 后刘勰顺理成章地 道 出了他对 于知 音 的要求 即标 准 : “ 平 理若衡 ,照辞如镜 ” 。鉴 赏是无标 准可言的 ,只有批评才力
su t ni tec t i i l a ta t e o e aio ee tlea r ,t a r oe betef r n biae ri l re i a o ris c c t ti , nt s t le i r ue ihs o sdojc v i ads l t c t a t t t i n h i c m r e m h h b s fh i t t pp i a u m i c i —
关键词 :刘勰 ;知音 ;文 学批评 ;精英主义
中图分类号 :/0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3 0 (0 1 3— 13— 2 262 6 1 8 X 2 1 )0 04 0
Ta k o u xe’ S l e a y c i cs f o W e Xi Di o n ? z i i l fLi i tr r rt i i i m r m n n a Lo g h yn
i r a.a d fo t e ma r n m c o一 一 i r v e b d r h mp o e t o y’ S e l c ai n o h rs a d c a a t ra d t e mir s o i h ut v t ft e at h rc e n h c o c p c~ 一 f m ” sx mir i o n r o i c o ve ”f ei g e t n yt x ,f d n e df r n eb n esa dn w a st p c c l lb rt h t o so c i vn e i w, e l mo o a b e t i ig t i e e c y u d rtn i gt o w y s e i a y ea o a et e me h d f h e i gt n i l n h o i f l a h c t a rtra T o g t e mst a e e a e alto mi t n b u i i e st d y u h o r h n ie,c r c d r a o a l i c r il c i i. h u h i s e h tt r r o fl t i sa o th s d a o a ,b t e c mp e sv e h i ao t e or t e a e s n b e n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商周以来到齐梁时期文学创作经验的大总结,也是齐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商周以来到齐梁时期文学创作经验的大总结,也是齐](https://img.taocdn.com/s3/m/621030000740be1e650e9a16.png)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商周以来到齐梁时期文学创作经验的大总结,也是齐梁以前文学理论批评的集大成者,在历代的文学批评中都受到大家的关注,并被给予高度评价。
在这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论巨著中,《神思》篇无疑具有突出地位。
它居于全书精华部分即创作论的首篇,提纲挈领,总体论述了创作的整个过程,并且集中地对艺术构思中的想象问题,作了精深的探讨。
要解读刘勰的神思论,我们以为要从神思本质特征、定义引语的内涵及其与外物、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综合来考。
“文之思也,共神远矣。
故寂然凝虚,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刘勰强调神思的无限性是为了说明创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灵敏活跃状态。
这首先是创作灵感产生的状态。
而创作灵感产生的前提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要求培养酝酿文思首先应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达到全神灌注的状态。
刘勰认为,只有这样,作文时心神才能合乎要求地活跃起来,才会产生作为创作过程心理活动的神思。
否则,心乱神驰,躁动不宁,想要作文又为诸多杂念琐事所牵扯,只会造成文思运行的滞涩乃至阻塞,以致于根本无法实际产生神思。
虚静也就是神思发动和运行的关键要素。
我们知道,审美意象的创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现代文艺学认为,艺术想象离不开“情”,因为作家想象时总是要按照其情感态度去创造审美意象的,主体情感必然要渗透于想象过程的各个环节,与主体情感无关的想象不是艺术想象。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艺术家们只有“情动”、“情来”,才能鼓起想象的风帆,推动想象的运行。
但审美情感是一种“虚”的存在,同艺术表象相比,具有更为“抽象”的性质,因而,它难以成为神思展开的实体,往往只能寓于艺术表象之中,并通过艺术表象才能表现出来。
而艺术表象更具有“实体”的性质,由艺术家妙观万物而得的艺术表象具有形象、具体、可感等特点,能够成为神思展开的具体实体。
从《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
![从《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https://img.taocdn.com/s3/m/33cf8d3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e.png)
从《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文心雕龙知音是知名文学家刘勰于晚唐末年完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佳作,被公认为“古典文学中的经典”。
刘勰以文心雕龙知音及其文学批评观获得中国古典文学一大风格,对古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为标题,结合刘勰的文学理论及其文学批评观,探讨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一、刘勰文学批评观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及文学研究,要以语言上的文学性为主要方向,以诗文为基础而建立起来。
他认为,文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能够使人“心安”,即能使人把自己的思想放置其中,以此来抒发情绪。
所以在文学批评观中,他主张“以批评文学性为基础,以其文学批评为主要方向”。
此外,他还提出了“正宗正史”的理念,强调古典文学的传承性,对比考证的原则,以及历史性的研究方法。
由此可见,刘勰以中国古典文学为核心,将文学批评视为一种以思想审美观点为中心,由文学性语言来加以抒发、表达的文学创作活动。
二、文心雕龙知音中的文学批评意蕴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的古典文学佳作,他在其中融合了多种文学批评思想,突出了对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活动的重要性。
首先,在文学题材上,文心雕龙知音描绘了范仲淹和任安的故事,其中穿插着许多古典文学明月照江河的传统理念。
其次,在文学语言上,刘勰创造了以“清平乐与物换星移的新风格,使《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性更加突出。
此外,对古典文学的历史性研究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体现出来的文学理论,他将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结合起来,以史料性、历史性和社会性根据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三、刘勰文学批评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以文心雕龙知音为例,说明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首先,刘勰在文学题材上以古典文学为基础,把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学融合起来,使得古代文学思想及其特色得到保留与传承,影响了古代文学创作。
其次,刘勰在文学语言上运用精湛的技巧,使得文学语言更加丰富了,使古典文学更有诗意。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92f94df9ec3d5bbfd0a7446.png)
针对上述情况,刘勰在《知音》后半章中立足于前半章与全书的理论,论述了达到知音的方法步骤,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其内容主要是对文论者素质的要求、文学批评的正确步骤、知音的真正内涵与达到知音的方法,以此证明,虽然音实难知,文情难知,但不是不可知,“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客观评价作家作品,当作者的知音,是文论者的职责与目的。
三、鉴赏应考察作品的各个方面——“六观”
刘勰认为“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六观”说历来是《文心雕龙》研究的重点。有人说“六观”是鉴赏的标准,有人说“六观”是方法。其实,这种争论意义不大。首先必须弄清楚刘勰说的“六观”分别指什么,然后我们才会知道它的性质。
“一观位体”。就不是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纯粹是安排体裁问题。《熔裁》篇:“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可见观“位体”的意思就是根据文章的情理内容来确定文章体式,文采则运行于这个体式之中。“位体”似可理解为情理内容在文章体式、文辞方面如何得到艺术地处理,即整体上文章是否做到了“櫽括情理”,是否做到了“规范本体”。可见“一观位体”就包含了对文章内容的安置问题。
这是与通变篇所阐明的问题密切相关的问题这种考察是把作品放到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去加以把握看看这篇作品与前人的作品有何承继关系有何独创之处如通变篇所讲的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就是考察作品的作者是否根据自己体验到的感情去理解前人的作品并加以继承同时又要考察作品是否根据自己的独特气质性格有新的变化等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第三个例子是屈原抱怨自己的不同于众人的才华不为人所理解。他在《九章·怀沙》中说:“文质内疏,众不知余之异采。”意思是,我性格质朴疏阔,大家不了解我的独特才华。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https://img.taocdn.com/s3/m/e653060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4.png)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一,由刘勰所著,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该书主要围绕文学的创作、修辞、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具有深刻的文学思考,被后来的文学家和学者所推崇。
以下是《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的主要内容:一、文体论文体划分:刘勰提出了“文体”的划分,分为四类:记、说、议、赋。
他通过对这四种文体的论述,详细阐释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文体特征:对于记、说、议、赋四种文体,刘勰分别强调了它们的特征。
如记应该注重事实真实性,说应该注重言之准确,议应该注重言之有力,赋应该注重意境的营造。
文体应用:对于不同的文体,刘勰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原则。
例如,议文要有表达主张的力度,赋文要追求音韵的美感,使得文体与内容相得益彰。
二、创作论创作观念:刘勰强调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思想,追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统一。
创作方法:强调“矜愈难而思愈妙”、“察物以通理”等创作方法,提倡创作者在深入研究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以达到思想深刻而表达精湛的艺术效果。
修辞运用:论述了修辞的使用,包括对比、排比、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修辞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刘勰强调修辞的运用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氛围。
三、评价论文学价值观:刘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价值的观点,包括文学应以“德行”,“神韵”和“妙趣”为标准。
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刘勰提倡批评要注重客观公正,善于发现作者的闪光点,并指出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不应过于主观臆断。
文学判断标准:提出了“有中心而不偏侧”、“丽而不俗”、“雅而不淫”等文学判断的标准,以此作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准则。
《文心雕龙》通过对文体、创作和评价的论述,为后来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刘勰-神思-理论
![浅析刘勰-神思-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699eb0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d.png)
浅析刘勰-神思-理论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其所著的《文心雕龙》被誉为我国文学批评史
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在这部巨著中,刘勰提出了神思和理论两个概念,对于文学创作和批
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思,顾名思义就是神韵和思想,是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核心所在。
刘勰认为,神思是
文学艺术的灵魂所在,是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
神思包括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意境等方面,是作者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刘勰反对死板的模仿,主张创作
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才能表达出独特的神思。
理论,是文学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包括文学作品
的形式、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等方面。
刘勰认为,理论可以指导创作,提高创作技巧,
但也不应该局限于理论范畴。
他认为,文学艺术是富有生命力的,包容着各种语言和表现
方式,创作者应该灵活运用手法,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表现形式。
在刘勰看来,神思与理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神思是文学艺术的灵魂,是文学艺术
的根本,是每一位文学作家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而理论则是创作的手段,是作者实现神
思的工具。
因此,创作的过程既要遵循神思的导向,又要灵活运用理论的指导,以实现作
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内涵的完美统一。
总的来说,刘勰提出的神思与理论概念,强调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均有重
要意义,对于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刘勰的理论也得到了不
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之一。
文心雕龙文章体裁
![文心雕龙文章体裁](https://img.taocdn.com/s3/m/15af020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c.png)
文心雕龙文章体裁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性的著作,共分为五十篇。
《文心雕龙》的文章体裁主要分为四类:论文、小品、骈文和诗。
其中,论文是刘勰文学理论的主要载体,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如创作原则、创作方法、文学史等;小品是刘勰对文学现象的随笔式评论,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骈文是刘勰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往往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评价,阐述其文学观点;诗则是刘勰以诗歌形式表达其文学主张和情感。
关于《文心雕龙》的体裁,有人认为它是“文论之诗”,也有人认为它是“诗论之文”。
总之,《文心雕龙》是关于文学理论的文章,因此,其体裁是议论文或者散文。
拓展资料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学观
![刘勰文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1088dc5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1.png)
刘勰文学观
六观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就是说文学鉴赏必须从六个方面入手。
主要内容
六观说观位体
也就是看作者对文学(文章)体裁的选用,体裁是作品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情有密切的关系。
六观说观置辞
即分析作品语言的含义和特点。
能否通过把握语言符号来还原为感性的形象,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
六观说观通变
即运用比较的方法,看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对前人的继承和革新,是否能做到推陈继新。
六观说观奇正
看作品的结构和风格是否多样统一。
要求平中见奇,奇归于平。
六观说观事义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
指援用古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六观说观宫商
即看语言的音乐性,即语言的节奏旋律是否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符合。
以上六观,位体、通变、事义属于作品内容,置辞、奇正、宫商属于作品形式。
从上论看
出,只有从内容到形式作通盘考虑,这六个方面都熨烫妥帖恰到好处,才可以使文章“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
刘勰所撰《文心雕龙》五十篇,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批评著述。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有“风骨”(充实的内容)、华美的形式(文采),并提出文学批评的六条标准(“六观”)及其必须具备的修养,系统阐述先秦以来文学批评理论,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六观宫商,看其音韵声律是否完美。
这在当时是最为全面和公允的品评标准。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简介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9b7171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13.png)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简介古代文学批评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以及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著作不仅揭示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
以下将选取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批评著作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巨著,作者刘勰。
全书共五十篇,涉及文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包括文体的起源、发展、特点、功能等。
刘勰在书中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
同时,他还对文学创作中的风格、意境、情感表达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风骨”等重要概念。
《文心雕龙》不仅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诗品》《诗品》是南朝钟嵘所著的一部诗歌评论著作,主要对汉魏至齐梁时期的五言诗进行品评。
钟嵘在书中将诗歌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位诗人的作品进行点评,既有整体评价,也有具体诗篇的分析。
他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特质,强调诗歌的“吟咏情性”功能。
《诗品》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诗歌提供了宝贵资料,而且展示了钟嵘独特的诗歌审美观和批评方法。
三、《沧浪诗话》《沧浪诗话》是南宋严羽所著的一部诗话著作,主要探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问题。
严羽在书中提出了“妙悟”说和“兴趣”说,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感和意境的重要性。
他认为诗歌创作应以自然为美,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艺术境界。
《沧浪诗话》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古代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四、《原诗》《原诗》是清代叶燮所著的一部诗歌理论著作,主要探讨诗歌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等问题。
叶燮在书中提出了“理、事、情”三位一体的诗歌创作观,认为诗歌应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
他还对诗歌的风格、语言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才、胆、识、力”四要素说。
《原诗》对清代诗歌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从《文心雕龙 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从《文心雕龙 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9819ffdf90f76c661371a67.png)
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摘要:知音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代表性概念范畴,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了在文学鉴赏中普遍存在的‘‘知音难求”现象,从“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两方面积极探讨了知音难求的原因,认为文学批评中的误区大都是由于主观偏见造成的,所以力求提出一套客观全面的评定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标准。
((知音》篇揭示了刘勰对文学批评鉴赏方法进行探索的轨迹,对于今天人们正确批评鉴赏文学作品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关键词:知音;批评;鉴赏;六观一、“见异,唯知音耳”“知音”这一概念最早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日:“善栽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知音”的本意是对音乐有正确理解和领悟。
由音乐欣赏推而广之,文学鉴赏中的知音,就是欣赏者对被欣赏者的作品的认知、认可和体察作者文心所引起的强烈的感情共鸣。
刘勰本此命篇、立意,写出了《文心雕龙·知音》。
从《知音》篇的标题可知刘勰意在强调批评当理解作者用心,以“知音”喻对文章及作者的真正理解者。
刘勰在开篇即感慨道: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自古知音难求,知音之叹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俯拾皆是,曹丕在《与吴质书》说到:“昔伯牙绝弦钟期,仲尼覆酞几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陈子昂则在《与东方左史虫修竹篇序》感慨:“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他在长安碎琴卖文之举其实也是一种以乖张行为寻求知己的特殊形式。
二、“执一隅之解,拟万端之变”古代作家对自己的作品能否得到文论家的认可及公正的评价有着如此强烈的期待,如此多的作家反复慨叹知音的难遇。
那么,当我们面对古代作家的作品时,如何去解读、诊释、鉴赏、定位?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3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章-第五节
![3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章-第五节](https://img.taocdn.com/s3/m/ae1ad821804d2b160b4ec0b4.png)
▪ (二)质文代变 ▪ “质文代变”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史观的一个中心命题。 ▪ “斟酌乎质文之间”“可与言通变矣”——刘勰《文心雕
龙·通变》 ▪ “质文沿时”——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唐歌 在昔,则广于黄世;虞歌《卿云》,则文于唐时;夏歌“雕 墙”,缛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时,其 揆一也。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 之策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搉而论之,则黄 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 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何则?竞今疏古, 风味气衰也。——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
▪ 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
▪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 久,通则不乏。——刘勰《文 心雕龙·通变》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刘勰在使用“通变”这一范畴来论析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 新的关系时,引入了几个对立范畴,如有常之体与无方之数, 本与末,同与异,质与文,古与今,远与近,雅与俗,因与 革,会通与适变,定法与制奇,等等,这是我们理解通变内 涵,理解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关系的关键。
发展演变中的古今关系问题。 ▪ 对于文学古今问题的不同崇尚,反映出文学史观的不同倾向
和文学批评的不同标准。概况而言,一般不外如下三种观念 形态:其一,尊古卑今、贵远贱近;其二,竞今疏古、薄古 厚今;其三,复古新变、古今一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 今情理,如可言乎!”“故 知歌谣文理,与世推 移。”——刘勰《文心雕 龙·时序》
▪ “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 颂,影写楚世。”——刘勰《文心 雕龙·通变》
刘勰的六观说名词解释
![刘勰的六观说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af4e61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e.png)
刘勰的六观说名词解释刘勰(约250-约330年),是中国东晋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代表作品《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重要著作,其中包括了许多文学理论和批评观点。
其中,六观是刘勰关于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六个重要观点,下面是对这些观点的简要解释:1.画意观:刘勰强调作品要有独特的表现力和形象感召力,称为“画意”。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像绘画一样,通过描绘生动的画面和形象来引起读者的感触和共鸣。
2.物我观:刘勰指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描述外在现实,更重要的是展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体验,这被称为“物我”。
他认为作品中的感情和思想体验都是与作者的情感心境密切相关的。
3.字义观:刘勰认为文字的选择和运用在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
他主张在创作中要注意字义的精确和准确,通过恰当地使用字词来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4.传心观:刘勰强调文学作品应该与读者建立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被称为“传心”。
他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与读者的心灵进行交流和沟通。
5.平实观:刘勰强调文学作品的表达要朴素自然,质朴平实。
他反对过分华丽和矫饰的表达方式,主张通过平实的语言和朴素的形式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6.逸态观: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一种自然而不做作的风格和氛围,称为“逸态”。
他主张作品要有一种超脱尘俗的感觉,同时又富有生动的表现力。
总而言之,刘勰的六观为后世文学理论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形象表现、主观表达、文字运用、读者共鸣、平实表达和自然氛围等方面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及指导当代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
![从《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https://img.taocdn.com/s3/m/315fc23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1.png)
从《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文心雕龙知音是明代名家刘勰的一部杰出文学作品。
在深刻解析社会生活的同时,它更加深刻的表达了关于人性的哲理观,它也成了明代诗文“旧体序”的重要代表。
勰的文学批评观建立在陆羽的汉学之上,他非常重视历史典籍中的文学遗产和诠释,他认为文章应该体现出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独到的文学表现形式,同时也要把握文学创作技巧,实现文章最大化的内容效果。
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应当从做人的角度出发,结合仁义礼智信四德来考虑文学作品的价值。
文学创作应该着眼于把握文学的真谛,文章的内容及表达形式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让文章具备一定的生活色彩和实践价值。
刘勰也认为文学创作要结合古今,不应局限於过去的文学作品,要从历史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的概念,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为时代发展贡献新的文学精神。
他认为文学创作要融合各种艺术元素,他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便充分展示了艺术元素的结合,他以文字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将自然、人物、史实有机结合在一起,精致而又生动地表达出来,使文学创作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此外,刘勰也强调文学创作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文学作品应当把自然、社会和精神相统一,倡导理性对社会的历史演进和人的文明进步负有责任。
他也认为文学必须结合当代社会现实,把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挂钩,使文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和思想意义,以达到文学传递正义与爱的目的。
通过对刘勰的文学批评观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刘勰从当时的诗文理论出发,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诸多高要求,认为文学创作不可局限于过去的文学,而应从历史中汲取精华,不断创新,以达到追求文学真谛的本意;同时文学还要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结合生活的现实,高度实践化以及理性化。
他以文心雕龙知音为代表作品,高度融合了艺术元素,完美展现了一种历史性、深刻的文学批评观,为中国文学创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论刘勰的文学批评论
![论刘勰的文学批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efdf401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b.png)
论刘勰的文学批评论刘勰,1914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文学研究家。
他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学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对中国文学有很大影响。
刘勰的文学批评主要有《文学史论》、《文学思想史论》、《文学批评概念》、《文学新概念》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文学新概念》最为全面,囊括了其文学思想史论、文学史论、文学创作观以及文学批评观等两百多个内容。
他的文学批评以一种新的思路和角度,对祖国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新的分析。
刘勰认为,文学批评必须从思想艺术的角度进行,因而,他提出了“思想艺术论”,即文学批评的内涵应该是以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为出发点,包括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文学风格、文学思想以及作者的思想状态等。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多大,取决于作者是否能够有效地表达思想,即文学作品是否富有内涵、富有表现力、富有文化意义。
此外,他强调文学批评应该以历史、时代、学术等背景为参照,结合文学批评理论,全面评价文学作品,以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受到了全国文学界的广泛赞誉与欢迎,被称为“中国新文学批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文学批评为中国文学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把中国文学带上了新台阶,使中国文学步入了高度发展的新阶段。
从总体上看,刘勰的文学批评倡导一种以艺术为本的客观、实事求是的历史性的文学批评观,以求真实、精准的文学评价,以求公正、客观的文学研究,以求准确、深刻地阐释文学作品的语义,以求创造性、精确的文学评价新方法,从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出宝贵的思想支撑。
综上所述,刘勰的文学批评提出了新的理论,开创了新的文学思想,为中国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被中国文学界正确认识和重视。
他不仅为中国文学发展建立了新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国文学批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思想,从而使中国文学得到新的发展和改造。
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出现的风格论。
![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出现的风格论。](https://img.taocdn.com/s3/m/36e29ce2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1.png)
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出现的风格论。
一、风格论的起源说到文学批评,咱们中国的传统可真是不简单,历史悠久,几千年都绕不开的就是“风格论”。
如果你对文学有点了解,应该知道,风格论是咱们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一种学说,早在汉代的文学大家就已经开始琢磨了。
风格论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实际上可是大有玄机。
你别看古人总是喜欢谈些深奥的东西,其实这些风格的讨论,也不外乎是对艺术和文学表达的不同方式的分析罢了。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风格来评判一篇文章的好坏,而这种评判标准又和作者的个性、背景以及情感有关系。
你看,这风格论说白了就是看你写文章时能不能脱颖而出,能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你的“气质”。
想想看,假如我们今天看一本书,读到一篇文章,不是每个作家的风格都不同吗?有的作者文笔细腻,有的则奔放豪放,有的语言简练,一句话就能表达万千情感。
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文学才会那么丰富多彩。
风格论就像是一个探讨这些差异的工具,它帮助我们辨别出作者与作者之间的独特之处。
你要知道,汉代的文学家刘勰就是从这一点出发,提出来了“文以气为主,气以文为辅”的理论。
他觉得,好的作品要有气质,要能体现作者独特的性格与思想,而这些又要通过文章的风格来展现出来。
二、风格论的核心思想咱们再来看看,风格论到底想说什么。
风格论的核心思想就一个字——“独特”。
你看,无论是文章的语言,还是表达的方式,甚至是主题的选择,都得有自己的特点。
举个例子,就像大家喜欢吃火锅,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辣,有的人喜欢清淡,有的人则希望里面放点不同的配料,风格也是一样的,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偏好,他们的创作总是带着一些独特的味道。
这里面的“风”就是指文章的外在形式,而“格”就是内在的思想与情感。
它们结合在一起,造就了一篇文章的个性。
好比你看王维的诗歌,咱们可以说他的风格清新脱俗,像山间的清风,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而如果你看杜甫的作品,可能就会感受到一种沉重与忧虑,像是那种灰蒙蒙的天空,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勰有关文学批评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知音》篇。
“知音”的意思,本指懂得音乐。
《吕氏春秋·本味》中说,伯牙弹琴的时候,当他想到巍巍的泰山,钟子期就从他的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泰山”;当伯牙想到滔滔的流水,钟子期就从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流水”。
后人就称钟子期为“知音”。
《知音》的篇名就是借此来比喻文学批评者的善于辨别文学作品;同时也表示,真要如“知音”者那样做好文学评论是不很容易的,所以本篇第一句就是:“知音其难哉!”
文学批评难在何处呢?在《知音》篇中,刘勰写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
刘勰从两个方面作了论述:一是“音实难知”,一是“知实难逢”。
首先讲“知实难逢”:刘勰举出秦汉以来文学批评中的大量实例,说明自古以来,真正知音的批评者不可多得。
有的是“贵古贱今”,认为今人的作品总不如古人好;有的是“崇己抑人”,贬低别人而抬高自己;有的则“信伪迷真”,轻信虚伪而不明真象。
这种不从实际出发的批评,当然算不上“知音”。
但这样的事实却大量存在,所以刘勰十分慨叹:“逢其知音,千载
其一乎!”
据《后汉书·扬雄传赞》,扬雄写《太玄经》时,刘歆曾对他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刘勰借用这个故事,深为感慨地说:“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就是说,在当时的文学批评风气之下,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可能被人用来盖酱坛子,这种慨叹并不是多余的。
这个“酱瓿之议”,说明一个重要
问题,当时扬雄虽严肃认真地写他的《太玄经》,却无人能赏识,所以刘歆认为是“空自苦”,意思是劝他不要写下去了,写出来也不过给人盖酱坛子。
可见没有正确的批评风气,没有“知音”,是会影响到文学创作的。
这就说明了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的必要。
其次,刘勰再讲“音实难知”,即正确的文学批评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音”之所以“难知”,刘勰分析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文
情难鉴”。
他说: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
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氏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
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
麒麟和獐子,凤凰和山鸡的差别是很悬殊的;珠玉和石块的不同也是很明显的。
但是竟有人把麒麟当獐子,把山鸡当凤凰。
魏国人又把美玉当怪石,宋国人则把石块看作宝珠。
形体显著的东西还难免如此认
错,抽象的文情就更难鉴识了。
主观的原因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他说:“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
所谓东向而望,
不见西墙也。
”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本来是很复杂的。
批评者既各有自己的偏爱,又不可能具备全面鉴别作品的能力,因此,往往就是对合于自己口味的便赞同,不合的就抛弃;那就正如一个人面向东望,必然看不见西
墙。
有这样一些主观原因存在,就更难对文学作品作出正确的评论。
这里虽是讲文学批评在主客观两方面不易做好的原因,却也说明了文学批评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是文学作品本身有其复杂性和比较抽象,一方面是批评者见识有限而又各有所好,很难对有着“万端之变”的文学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
要想做好文学批评,就必须认识到这种特
点,才能进而找出解决的办法。
正确的文学批评,确是困难重重的。
但刘勰讲这些,并不是要说正确的文学批评无法做到。
《知音》篇首先提出“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主要是为了探讨如何做好文学批评。
刘勰的批评理论,就正是根据上述
问题和特点建立起来的。
怎样解决“文情难鉴”的问题,是刘勰文学批评论的核心。
他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
这就是正确的文学批评完全可以做到的基本原理。
知音固难,但从文学批评的这种原理来看,并不是做不到的。
这就因为:文学创作是由于作者有了某种情感而用文辞表达出来,文学批评不过是把文学创作的途径倒过来,即用“沿波讨源”的方法,根据作品的文辞进而探寻其思想内容,这样就可以把作品中即使幽深不明的东西也看清楚了。
根据“披文以入情”的道理,刘勰再进一层说:“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从琴声中表达出来的“志在山水”之情,那是无形无影的,知音者尚可识别,何况形之笔端,写成文字的作品呢?《神思》中说:“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符号,有了用文字写成的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怎能隐藏得住?
所以,从理论上看,虽然“文情难鉴”,但不是文情不能鉴,而是“文情可鉴”。
具体鉴察“文情”的办法,就是“先标六观”:“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
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
一观位体,也就是看作者对文学(文章)体裁的选用,体裁是作品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情有密切的关系。
二观置辞,即分析作品语言的含义和特点。
能否通过把握语言符号来还原为感性的形象,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
三观通变,即运用比较的方法,看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对前人的继承和革新,是否能做到推陈继新。
四观奇正,看作品的结构和风格是否多样统一。
要求平中见奇,奇归于平。
五观事义,即看作品题材的选择,看作品中描绘的人、事、景、物,是否生动、典型,是否符合作品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传达思想感情等的需要。
六观宫商,即看语言的音乐性,即语言的节奏旋律是否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相符合。
这“六观”通常被理解为刘勰进行文学批评的六条标准,这是有待重新考虑的。
第一,从它的前言后语看,并非批评标准。
“将阅文情,先标六观”,明明是讲“披文以入情”的具体方法;是说要考察作品的内容,先提出这六个方面,以便从这六个方面具体着手,以入其情。
最后又明明说“斯术既形”,“术”并非标准,而是方法,亦即“披文入情”或“沿波讨源”的方法。
用此方法,则作品的优劣可见;而不是用此标准,“则优劣见矣”,第二,“六观”本身并非标准。
所谓“标准”,必须有某种程度的规定性,刘勰这“六观”,只是说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
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入手,进而研究这六个方面所表达的内容。
“六观”本身并没有作何要求与规定,也就说不上是什么标准了。
第三,“六观”基本上都是表现形式方面的问题,当做标准来看,显然与他一贯文质并重特别是“述志为本”的主张不符。
从“将阅文情,先标六观”的原意来看,正和刘勰的基本思想一致。
他在《序志》中批评魏晋以来的文学批评“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六观”
的提出,正是“沿波讨源”、“振叶寻根”的具体办法。
针对“知多偏好,人莫圆该”的主观原因,刘勰提出了加强批评者的
修养的主张: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
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
有了演奏各种乐曲的实践经验的人,才懂得音乐;观看过多数刀剑的人,才懂得武器。
因此,刘勰认为掌握全面评论作品的方法,是必须进行广泛的观察。
因为看过大山的人就更了解小山,研究过沧海的人就更懂得小沟。
这样,只要排除掉个人的偏见,就可以对作品作出公平而准确的评价了。
所以,加强批评者的修养,提高其鉴赏能力,这是做好文学批评的根本条件。
一个文学批评者,在见多识广,提高鉴别能力之后,可能会开阔其视野,突破其原来的狭小天地,因而减少或改变一些偏见。
但自古以来真正做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的评论家,确也是“千载其一乎”。
在阶级社会中,绝对公平的评论家是没有的,即使是刘勰自己的评论,也往往对“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有明显的偏爱。
《知音》主要论“圆照之象”,谈批评方法。
如果作为一篇独立的批评论来要求,是应该讲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的,但《知音》是《文心雕龙》的一篇,全书总论的基本观点,就是《知音》论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
而“原道”和“宗经”,就是刘勰文学批评的标准了。
从全书对作家作品的批评实践来看,刘勰基本上是用是否符合“自然之道”、是否违反“征圣”、“宗经”之旨这两个尺度,来衡量作家作品的。
不仅如此,《知音》篇讨论的中心就是如何解决“文情难鉴”的问题。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基本论点,正是沿着“割情析采”这个全书理
论体系的总纲而提出的。
故对《知音》的研究,不能脱离刘勰的整个理论体系,不能孤立地从《知音》篇中要求它解决文学批评理论的全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