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笔记
八年级语文(部编本)上册每课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语文(部编本)上册每课知识点汇总八年级语文(部编本)上册每课知识点汇总第1课《消息二则》1.重点字词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XXX(yù)明锐不可当(dāng)2.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XXX,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3.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XXX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重点字词颁(bān)发仲裁(zhòngcái)遗言(zhǔ)巨额(é)2.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有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火药的发明人XXX的局部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体式格局,比力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导海表里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问题、导语、主体、配景和结语五局部构成。
3.文章头脑内容第3课《“飞天”凌空》1.重点字词XXX(líng)空翘(qiáo)首轻盈(yíng)由衷(zhōng)悄(qiǎo)然屏(bǐng)息敛声眼XXX(liáo)乱震(zhèn)耳欲聋2.文学常识新闻特写1是指采用相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变乱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局部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变乱、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一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以下是本店铺准备的一些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仅供参考。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笔记

(名校课堂)部编八年级语文(上) 《记承 天寺夜 游》课 堂笔记P PT-优 秀课件 【标准 版本】
17.中考题集锦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 分)
A.①古来共谈 共:共同 ②高峰入云 入: 耸入
(名校课堂)部编八年级语文(上) 《记承 天寺夜 游》课 堂笔记P PT-优 秀课件 【标准 版本】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1 . “ 心 有 一 团 火 , 温 暖 众 人 心 ” 这 一 标 题 意 蕴 丰 富 , 含 意 深 刻 。 表 层 意 思 是 说 张 秉 贵 业 务 熟 练 , 服 务 热 情 似 火 , 市 民 被 他 的 真 诚 和 一 心 一 意 为 大 家 服 务 的 行 为 所 感 动 ; 2.内在含 意 是 歌 颂 在 那 个 特 定 的 时 代 里 , 先 锋 人 物 们 火 一 般 的 责 任 感 和 使 命 感 , 突 出 的 是 他 们 在 平 凡 的 岗 位 上 勇 于 担 当 和 付 出 的 精 神 。 3.新中国 成 立 以 来 , 我 国 工 人 阶 级 和 广 大 劳 动 群 众 , 以 昂 扬 的 热 情 和 冲 天 干 劲 积 极 投 身 于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和 建 设 , 为 共 和 国 的 发 展 做 出 了 巨 大 的 贡 献 。 4.在火热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和 改 革 开 放 的 伟 大 实 践 中 , 涌 现 出 一 批 又 一 批 杰 出 的 先 进 模 范 人 物 。 在 平 凡 的 售 货 员 岗 位 上 , 张 秉 贵 成 为 新 中 国 商 业 战 线 上 的 一 面 旗 帜 , 被 誉 为 “ 燕 京 第 九 景 ” 。 5 . 简爱讲述了 贫 苦 女 简 爱 为 寻 求 人 格 独 立 、 爱 情 和 尊 严 而 挣 扎 奋 斗 的 故 事 , 成 功 地 塑 造 了 英 国 文 学 史 上 第 一 个 对 爱 情 、 生 活 、 社 会 以 及 宗 教 都 采 取 了 独 立 自 主 的 积 极 进 取 态 度 和 敢 于 斗 争 、 敢 于 争 取 自 由 平 等 地 位 的 女 性 形 象 。 6 . 小说以第一 人 称 叙 述 , 是 一 部 带 有 自 传 色 彩 的 长 篇 小 说 , 也 是 英 国 十 九 世 纪 现 实 主 义 文 学 代 表 作 之 一 。 7 . 小说是社会 生 活 的 反 映 , 了 解 小 说 的 创 作 背 景 , 有 助 于 理 解 它 的 思 想 内 容 和 深 刻 内 涵 。 如 《 简 爱 》 作 者 所 处 的 时 代 , 英 国 已 经 成 为 强 大 的 工 业 化 国 家 , 但 当 时 英 国 女 性 还 是 男 权 社 会 的 附 庸 。 8 . 外国小说, 特 别 是 欧 美 小 说 , 原 文 语 句 一 般 比 较 长 , 表 意 比 较 繁 复 , 翻 译 成 汉 语 也 不 免 留 下 原 作 的 痕 迹 , 阅 读 时 要 仔 细 推 敲 , 明 晰 语 句 的 含 意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笔记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笔记以下是我整理的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和画家,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文学作品以豁达、豪放、清新、幽默为主要特点,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词语解释1.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东南。
2.夜游:在夜晚游览。
3.念:考虑、想到。
4.无与为乐者:没有人可以一起享受这种乐趣。
5.遂:于是、就。
6.寝:睡觉。
7.户:门。
8.月色入户:月光照进屋子里。
9.欣然:高兴地。
10.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人可以一起分享这种乐趣。
11.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当时也住在承天寺。
12.步于中庭:在院子里散步。
13.庭下如积水空明: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明亮。
14.水中藻荇交横:水中的藻类和荇菜交织横陈,影子倒映在水中。
15.盖:原来是。
1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内容分析1.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段,第一段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第二段描写了月夜庭院的美景,并表达了与张怀民的深厚友情;第三段则通过自嘲和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2.写作特点:文章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月夜庭院的景色,表现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同时,作者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3.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月夜庭院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表现了作者豁达、豪放的性格特点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1)念.无与为乐者古义:__________ 今义:想念;念头;读如吾两人者耳(2)但.少闲人..但:古义:__________ 今义:但是闲人:古义:__________ 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2.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为:脚步,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3.一词多义(1)相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以诱敌(《狼》)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石性坚重(《河中石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他重点实词起行欣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欣然..(2)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于中庭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与..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意义及用法(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6.特殊句式辨析(1)念无与为乐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汇总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整体感知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整体感知
3、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作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绘庭院景色。 写月光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 子,真可谓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有节奏朗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文章品析(一)
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古人常用竹柏比喻君子、友人,苏轼借景抒情,表达了他与 张怀民深厚的友谊。
整体感知
4、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①用比喻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依然旷达的心境。
当堂检测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表
第11课 :短文二篇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你是否曾停下脚步, 去感受那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走进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中 ,苏轼与友人夜游承天寺,那澄澈的月色、宁静的氛 围,仿佛一幅淡雅的画卷。让我们一同领略苏轼笔下 的美景,感悟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那份豁达与从容 。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和,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意。 空: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灵。 空谷传响:空旷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记承天寺夜游

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文言知识积累
◎省略句
1. 解衣欲睡
[
]
2. 相省与略步主于语中,庭即“(吾)解衣欲睡”
[
]
◎判句断首句省略主语“吾两人”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言知识积累
名
句
积
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预习思考问题
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描绘了怎样
导 思
课文细读品味
2.文章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却是点睛之笔,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 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表现了作者失意中有 豁达的心境。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叙事简约。 文章叙事简明扼要,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
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点明了夜的特点是月 色溶溶,作者抓住这个特点,简洁入题。
课文拓展积累
传统文化
赏月文化 隋唐以后,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 彩明显消退。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权威, 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代的文人 大多具有浪漫主义精神,且喜爱亲近自然,所以中秋赏月、 玩月便成为文人的时尚。
课文拓展积累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 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 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借月表达思乡之情。
其与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
方面,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
“宋四家”。代表作有《赤壁赋》《石
钟山记》《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二、词语归类(一)重点词语释义1.欣然..起行。
(欣然:愉快地)2.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于:在。
)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6.交横(交错纵横)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耳:罢了。
)(二)古今异义1.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3.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三)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四)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3)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四、重点句子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章表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六、阅读理解(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
(15分)【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11课短文两篇(学生版+解析)

第11课 短文两篇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简描绘的写景手法。
3. 了解骈文的特点,感受本文的节奏之美。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作品陶弘景(43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
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参与朝廷大事咨询,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水调歌头》等。
2、背景链接《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此文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第11课《_短文二篇_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简介】苏轼 (1037-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 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传颂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 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写作背景】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 (今湖南黄冈) 期间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
文中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是他与张怀民之间深厚友谊的缩影。
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考点【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 月光 (悄然) 照进门里,(我) 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 1078 –1085)。
②夜:晚上。
③解:除去、脱。
④欲:想要,希望。
⑤户:门。
⑥欣然:喜悦的样子。
⑦起:起床。
⑧行:行走。
【赏析】点明“夜游”的时间和起因。
天黑即“解衣欲睡”,闲散无聊可见一斑。
“月色入户”,可谓亮矣,但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更衬托出悲凉的情怀。
“念”,隐含志同道合的人太少之感慨。
【真题再现】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 (身边) 没有 (可以) 和 (我)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空明之月与空明之人——《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前言】东坡教我教学法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在公开课上执教《记承天寺夜游》||。
这个作者实在太好了||,这个文本也实在太好了!好到你觉得无论如何上||,都会唐突了内心的偶像||。
而对于苏轼的研究汗牛充栋||,对于这个文本的研究也是汗牛充栋||。
你一扎进去||,就出不来||。
于是||,备课的时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曾经备出来的课||,“厚重”得似乎要在这一节课上||,就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全部||。
最后帮助了我的||,还是苏轼||,还是苏轼的文字本身||。
我渐渐地读出了味道||。
苏轼想要传递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课堂态度:要“为乐”:课堂要带给孩子们快乐||,课堂上要和孩子们一起“作乐”||。
要有一点儿“闲”||。
课不能上得太满太急||。
要有一点儿“欣然”||。
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师生都要有“欣然”的冲动||,而不是被压迫被催促||。
要有“盖”味儿——“原来是”||,哦||,一定要给学生一点儿惊喜||。
好的语文老师要懂得抖包袱||,卖关子||。
要如“积水空明”||。
摒除杂念||,灵魂安宁||。
所以课堂上枝蔓就不要太多||,目标就不要太杂||。
备课备到深处||,终于感觉内心也“积水空明”了||。
于是决定:返璞归真||,化繁为简||,课要上得一清如水||,做教师要做得明心见性||。
于是丢掉了包袱||,设计成了这个样子||。
做到了反复美读||,当堂背诵||,咬文嚼字||,适当拓展||。
总之||,课堂上“读”与“析”的分寸||,“守”与“拓”的分寸还是还是把握得比较好||。
基本算是挺“空明”的一堂课吧||。
【课堂实录】第一部分赏奇景【注:本堂课不要学生预习||。
课文如此之短小||,文字也浅||,无需预习||。
】师:先看一个句子||。
请自由读几遍||。
【投影展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自由读||,教师板书“藻荇”的读音||,讲解意思||。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上】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2020部编版八年级上11课】《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下注释】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歇】消散。
5、【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6、【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7、【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9、【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下注释】10、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1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
12、【念】考虑,想到。
1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14、【相与】共同,一起。
15、【中庭】院子里。
16、【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7、【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思。
2019年秋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11.《记承天寺夜游》 课堂笔记
1.体裁:散文
2.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而贬 黄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 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 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3.注音
藻(xìng) 竹柏影也(bǎi )
结构Hale Waihona Puke 旨记 —— 寻伴夜游承
天 寺
——庭中月色
夜
游 ——月下感叹
主旨:《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庭院月色, 创造了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复杂 微妙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之 情尽在其中。
15.写作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空明澄澈、树影摇曳、 似真似幻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
B. 怀民亦未寝
寝 :睡觉
C.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过:经过
D. 归舍已三鼓矣
鼓:动词,击鼓
【答案】C
【解析】C项“过”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经
过”“访问”“错误”“超出”等,而这一句的意思是
“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所以“过”应是“拜访”的
9.特殊句式 (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 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10.重点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明澄 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错纵横,大概 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 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 样清闲的人罢了。】
11.理解性默写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以凝练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⑸念:考虑,想到。 ⑹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张怀 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寓居 承天寺。 ⑺寝:睡,睡觉。 ⑻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
⑼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 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⑽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⑾盖:句首语气词,大概是。
⑿但:只是。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 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 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 人”。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4.文题解读
“记”,即游记。承天寺:故址 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文题点明了写作的 主要内容。
5.重点词句--《记承天寺夜游》
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 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⑶户: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
17.中考题集锦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 分) A.①古来共谈 共:共同 ②高峰入云 入: 耸入 B.①五色交辉 交:交相 ②四时俱备 俱:都 C.①猿鸟乱鸣 乱:纷乱 ②沉鳞竞跃 竞: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 盖: 大概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答案:D
6.一词多义
(1)夕日欲颓
(快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
解衣欲睡
(想要)
(2)与其奇者
(yù,动词,参与,“欣
赏”“领悟”之意。)
念无与为乐者 (yǔ,连词,和、跟)
7.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作动,坠落)
8.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 想念)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今义: 但是) (3)良多趣味 (古义:甚,很。今义:好)
(3)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 作者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中,“我” 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 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4)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 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 ,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 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 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朝、自慰之意一一不能 修齐治平,只好月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一 一此等美景,如果没有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 ,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 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 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 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 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2.修辞 (1)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
(2)拟人:“月色入户“ (3)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13.艺术手法 巧用错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以水喻月,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 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 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 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 使读者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 好意境已宛然具现。
16.问题探究 (1)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 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陶弘景是南北朝 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 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 变化。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 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 有,间用整齐向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 人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