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Psych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学分数 3 周学时 3
教师:张怡
课程代码:317.024.1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的交叉学科。
基本内容:基于近年来学术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成果,给学生介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原则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过程,
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思想政治及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等知识。。
基本要求: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并引导学生注重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引发学生对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省与总结,对新时代背景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的思考与探索。
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尝试多元化教育途径,追求教育效果的尽可能最大化。,根据专业培养特色,采用:讲解、讨论、学生模拟授课、多
媒体电影、团队培训、期末课程论文。
教学大纲:
(第1周)第一讲绪论
1,学科背景
2,思想政治教育新解
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4,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
(第2、3周)第二讲个体心理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
1,认知与思想政治教育
2,个体心理系统
3,个体能力、态度、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4、5周)第三讲个性与思想政治教育
1,个性概述
2,基本个性理论
3,个性与思想政治教育
4,个性测试
(第6、7周)第四讲比较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方式的
1,观看电影《爱国者》(A patriot)
2,组织讨论
(第8、9周)第五讲群体与思想政治教育
1,群体概念和分类
2,群体的动态特性
3,群体决策
4,群体的发展
5,团队及其管理
(第10周)第六讲团队心理训练
(第11周)第七讲人际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讨论)
(第12周)第八讲沟通与思想政治教育
1,人际沟通
2,组织沟通
3,有效沟通
(第13周)第九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原则
11,心理学原则概述
2,心理分析原则
3,心理相容原则
4,心理互换原则
(第14、15周)第十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心理现象
1,挫折和逆反心理
2,表扬与批评心理
3,嫉妒与攀比心理
(第16、17周)第十一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原则(2学生主讲、综合研究)(第18周)第十二讲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2,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改善与提高
(第19周)期末论文
参考书目:
《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朱宝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大学心理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思想政治心理学》陈大柔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现代心理学》张春兴上海人民出版社94年5月
《现代社交心理学》李长萍北京科学出版社98年
《文化心理学的探索》杨国枢主编96年
《企业雇员心理与行为管理》范春林,袁辛编著经济管理出版社99年
相关新闻/资料:
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者:韩向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我们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心理教育长期以来却一直被忽视。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实现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并行不悖的两种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即政治观点、信念、世界观和道德观的社会活动。思想观念是人对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其内部联系的认识,是人脑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后而形成的理性认识成果。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是客观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动机、潜意识等一切心理活动的总称。
可见,思想观念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首先,相对于物质,它们都是第二性的东面,在本质上是一致的:(1)思想观念与心理产生的源泉都是客观外界;(2)思想观念与心理的产生都离不开人脑这一器官,都是人脑机能活动的产物;(3)思想观念和心理都属于个体精神范畴,思想观念是社会思想规范、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心理是个人诸种心理品质的总和;(4)思想观念和心理都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客观外界的能动的反映。其次,心理包含着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属于整个心理的范畴。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服从心理的形和发,展规律。思想观念和心理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思想观念作为高级理念和性倾向(理想、信念、世界观),其形成的基础是一般的心理素质,已形成的思想观念对心理索质的展具有导向作用。
心理和思想观念的密切关系,说明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不是彼此排斥和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交叉和渗透的。对人们同时进行这两种教育是可行的,而不是互相抵触的。处理得好还能彼此借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两种教育都取得理想效果。地方和军队院校以及部队开展心理教育试点的实践
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那种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加强心理教育就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担忧是没有根据的。
二、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足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的两种教育
心理和思想观念的本质联系决定了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并行不悻的,而二者的区别以及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决定了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的。
首先,从心理与思想观念的区别看。一是二者范围不同。思想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成果。而心理既包括感性认识过程,又包括理性认识过程,还包括情感、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既包括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还包括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二是表现形式不同。思想素质表现为个体的世界观、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及相应的行为等,心理品质是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品性或特性。三是发展层次不同。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大多数学者们所认同的观点.人的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索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它是按照“生理——心理——社会、的顺序发展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在整体素质中最先发展的是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素质,它位于素质结构的底层;随后发展的是位于中层的心理素质,它是先天生理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合金”,是个体与客观外界互相作用的中介;最后发展的是位于高层的包括思想政治观念在内的社会文化素质,它们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结果。它标志着人的素质的性质、方向、水平,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
其次,从人的素质结构看。人的素质的发展遵循特定的顺序,较高层次的素质必须以较低层次素质的发展为基础。如同良好的生理东质是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样,社会文化素质赖以形成的背景和基础除生理素质外,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质。19世纪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就曾指出:“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一生理现象的领域内进行的。”社会文化本身作为人类文明的积淀,只有经过内化才能纳入个体的素质结构。内化的重要环节是“理解”和“信奉”。理解,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说法就是进行“有意义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之一是学习者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指学习者愿意对新知识进行理解的心理倾向),之二是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之三是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日知识发生联系。其中条件二是智力因素,条件一(“愿意去理解”)、三(“积极主动性”)是非智力因素。信奉就是形成信念,信念是“坚信知识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它是在接受理解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