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审题三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审题三原则

【摘要】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但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而且包含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概括地讲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审题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高考审题能力解题方法

解题都是从审题开始,审不好题,不但做不对,还占用了宝贵时间,看错题表面上看是粗心、马虎,实质上还是审题能力不高的表现。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但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而且包含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近年来,高考越来越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等各种能力。本人认为概括地讲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审题的能力。

,一方面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培养良

好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在具体审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1.认真通读,全面想象题目给定的物理过程

,解题就是去探索这个物理过程的规律和结果。可是,不论在现实中,还是在题中给出的物理过程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因而解题首先要根据题意,通

过想象,弄清全部的物理过程,勾画出一幅完整的物理图景。

,首先通读,从题目的文字叙述中了解物

理情境,由物理情境逐步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或简单模型,使抽象

复杂的问题形象化、简单化。以在大脑中逐步将物理情境抽象为一系列独立而又不可再分的物理过程,从而初步理出解题思路。

:如图所示,一对杂技演员(都视为质点)乘秋千(秋千绳处于水平位置)从a点由静止出发绕o点下摆,当摆到最低点b时,女演员在极短时间内将男演员沿水平方向推出,然后自己刚好能回到高处a。求男演员落地点c与o点的水平距离s。已知男演员质量m1和女演员质量m2之比m1∶m2=2∶1,秋千的质量不计,秋千的摆长为r,c点比o点低5r。

:即男、女演员从a到b做圆周运动,机械能守恒;在b点,女演员将男演员水平推出,系统动量守恒;此后,女演员从b点刚好能回到高处a,机械能守恒;而男演员则从b点到c 点做平抛运动。由此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汽车以 15 米 / 秒的速度运动,关闭油门后获得大小为3 米 / 秒2的加速度,问 8 秒内汽车的位移是多少?

:小球以 5米 / 秒的初速度滚上一斜面 , 获得大小为3米 / 秒2的加速度 , 问 8 秒钟内小球的位移是多少 ?

, 如能仔细分析 , 想象汽车是作匀减速运动 , 然后停下来 ; 而小球沿斜面匀减速上滚到最高点后,又沿斜面下滚,这样两个不同的过程,一般学生在解题中的错误就会大大减少,对那些涉及知识较多的综合题,不想象出其全部物理过程,解题时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出现顾东漏西的现象。有的题目对某些物理过程含而不露,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想象,才能全面弄清楚。

物理过程中,要紧扣题意对关键字眼要仔细推敲。如:“恰好平衡”、“恰好为零”的“恰好”二字;又如“最大输出功率”、“最小距离”中的“最大”、“最小”二字;再如:“缓慢变化”、“迅速压缩”的“缓慢”、“迅速”二字等等。这些字眼往往都示意着一个复杂的、变化着的物理过程,如果轻易放过这些字眼,那么你所想象的物理过程往往是不全面的,或者是完全错误的。

,绘制草图对我们正确分析、想象物理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对那些复杂的物理过程,如能抓住其关键,并用草图表达(如物体运动轨迹草图、实验装置示意图、电路图等等),这对于进一步分析将有很大的帮助。

2.耐心寻找,充分挖掘题目的隐蔽条件

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这些隐蔽条件可隐蔽在题目的已知条件中、要求中、物理过程中、物理图象中和定律应用范围中及答案中,如果能及时挖掘这些隐蔽条件,就能够越过“思维陷井”,突破解题障碍,提高解题速度。就命题中条件的隐含形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2.1 隐含在题给的物理现象中

映若干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本身就包含了解题所需的已知条件,深刻领会物理现象的含义、产生原因和条件是获取已知条件的关键。例:“宇航员在运行的宇宙飞船中”示意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通迅卫星”示意卫星运行角速度或周期与

地球的相同,即同步,“导体处于平衡状态”示意物体是等势体,内部场强为零……。

2.2 隐含在物理模型的理想化条件中

,需要运用理想模型去捕捉和挖掘。如质点和点电荷,都不计其形状和大小;轻质弹簧即不计其重力;光滑表面即不计其摩擦;理想变压器即不计

功率损耗等。

2.3 隐含在临界状态中

(或现象、性质)转变成另一种运动(或现象、性质)时,包含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隐含着物体的临界状态及其临界条件,需通过分析、推理来挖掘。

2.4 隐含在题设附图中

性质中,需要考生通过观察、分析予以挖掘和发现。

2.5 隐含于常识中

出,造成所求量与条件之间一种比较隐蔽的关系,需要考生依据题

意多角度分析,展开联想,深刻挖掘,根据一些常识,提取或假设适

当的条件和数据,以弥补题中已知条件中的不足进而达到解题目的。

:宇航员在某一星球上以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经过时间t,小球又落回到原抛出点。然后他用一根长为l的细

绳把一个小球悬挂在o点,使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现在最低点给小球一个水平向右的冲量i,使小球能在竖直平面运动,若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始终对细绳有力的作用,则冲量i应满足什么条件?

:小球要么不过与圆心等高的点,要么就过最高点。即与圆心等高点和最高点是临界点。找到了这个隐含条件,解题就顺利多了。

3.仔细推敲,从关键语句中确定破题的题眼

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那些叙述性语言中有些就是“关键词语”,能否准确地发现并理解关键词语,是审题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

,经常会遇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从哪里下手,也就是无法破题的情况。问题就在于这些学生不会找到题目的“题眼”,那么,“题眼”应该怎样找呢?它往往就在题目的某些关键字眼中。

:水平面上有甲乙两个物体,质量分别为m甲=2kg、 m乙=1kg两物体相距为9m,现甲以10m/s的初速度向乙物体运动;发生正碰后,甲乙运动了3秒而静止,已知两物体与水平面的滑动摩擦系数均为0.2,求:

(1)碰撞后甲向哪个方向运动?能前进多远?

(2)碰撞后甲物体一共运动多长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