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营房屋

合集下载

香港的物业管理制度

香港的物业管理制度

一、分类管理香港的住宅房屋按所有权性质可分为三类:1. 公营房屋:由政府投资建设,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家庭,由香港房屋署直接负责管理。

2. 公私合营房屋:这类房屋的产权一般属私人所有,但政府会参与部分投资和管理。

3. 私营房屋:这类房屋产权完全属于私人所有,业主或业主委员会委托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对物业及物业区域内的共同事务进行管理,提供服务。

二、业主委员会组织方式香港的业主委员会在物业管理中处于权力中心地位,有关法律对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和运作有详细规定。

目前,香港的业主委员会有三种组织方式:1. 业主立案法团:根据香港《建筑物业管理条例》代表全体业主物业管理权益而成立的法人社团,具有独立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2. 业主委员会:依据大厦公契而成立的非法人组织,没有起诉权,代表全体业主与物业公司进行沟通和协调。

3. 互助委员会:由业主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组织,负责处理小区内的公共事务。

三、管理费理定香港物业管理费开支包括:公共地方及设施的维修与保养、公共地方清洁服务、保安服务、公共地方水电费、煤气费、采暖费、空调费等、管理公司员工薪金及福利、财产保险及第三者责任保险、大型维修改善储备基金、管理公司酬金、行政支出及一切杂项等。

香港物业管理公司要增加管理费,必须经业主委员会和业主法团同意方可。

四、业主参与大厦管理形式购买多层建筑物的业主可拥有该大厦不可分割的业权份数,参与该大厦的日常管理是业主的基本权利。

在香港,业主参与大厦管理形式通常有三种:1. 业主委员会:负责协助加强业主与管理者的沟通,并向物业经理提建议。

2. 业主立案法团:具有独立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代表全体业主管理公共地方。

3. 互助委员会:由业主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组织,负责处理小区内的公共事务。

总之,香港的物业管理制度在分类管理、业主委员会组织方式、管理费理定以及业主参与大厦管理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

这些特点为我国物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香港公屋和居屋的区别

香港公屋和居屋的区别

香港公屋和居屋的区别
公屋就是公共房屋,只有居住权,没有产权。

居屋是70年代为香港政府推出的房屋计划,产权不完整,不可以转卖。

一、入住条件不同:
1、公屋需满足一定条件才能申请;
2、居屋是为了给没有住房的人使用,普遍性更强;
二、租售情况不同:
1、公屋除少数外只租不卖,现时香港一半的居民均居于公屋;
2、居屋可租可卖,是为一些收入不足以购买私人楼宇,又不合资格(或不愿意)入住公屋的市民准备的;
三、申请条件不同:
1、公屋作为一种社会福利,需要提供给有需要的人士。

滥用公屋(包括长期空置、分租、转租、用于非住宅用途等)的人不仅会被终止租约,甚至可能遭受检控。

2、居屋作为一个社会福利、公民权利,只有香港永久居民才可以申请,而且收入和资产不能超过一定限额。

四、房屋不同:
1、公屋:即香港公共屋邨,是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香港房屋协会兴建的公共房屋,由政府或志愿团体兴建,出租予低收入居民。

2、居屋:"居者有其屋"计划的简称,居者有其屋计划是香港政府的公共房屋计划之一,由香港房屋委员会兴建公营房屋并以廉价售予低收入市民。

“居者难有其屋”香港公屋政策发展演变与启示

“居者难有其屋”香港公屋政策发展演变与启示

文章编号丨673-9493 (2020) 06-0038-07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830/j.upi.2020.355“居者难有其屋”:香港公屋政策发展演变与启示Unaffordable Home Ownership: The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H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Policy王紫荆梁印龙邵挺Wang Zijing, Liang Yinlong, Shao Ting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大城市普遍面临房价过高和住房短缺的双重挑战,尤其是城市中低收入群体长期睢以获得可支付性住房,成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珥。

香港从1950年代开始,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探索并逐漸形成了一套“租赁为主、出售为辅”的公屋政策体系,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累枳了不少矛盾。

本文首先梳理了香港公屋政策的内容及其历史演变过裎,然后分别评价了公屋政策“被边干预”“枳极干预”“消 极干预”“适度干预”这四个阶段的实施成效,从中总结出香港公屋政策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期为内地大城市公共住房政策的制定提供启示与借鉴。

A b s tra c t:In recent years,large cities in Chin«i are generally facing the double challenges o t overpriced housing and housing shortage.M id d le and low-income people in cities are suffering fro m long-term d iffic u lty-in o bta in in g affordable h ou sing,w hich has become an im p o rta n t obstacle to realize the goal o f hig h-quality urbanization.To achieve the goal o t4,H om e CKvnership Scheme>,,H ong Kong has explored a set o f public housing policies since the 1950s,w hich stipulate th a t public houses are m ainly fo r rent and rarely to r sale.The im plem entation ot the public housing policies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b u t also accumulated a lot o f contradictions.T 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content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 f H 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policies.Then it evaluates the im plem entation effects o f the p u b lic housing policy in fo u r stages:forced in te rv e n tio n,active in te rv e n tio n,negative in te rv e n tio n,and m oderate in te rv e n tio n.F in a lly,the success and shortcomings o f H 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policies are summarized, w hich can provid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 r the public housing policy-m aking o t large cities in m ainland C h in a.关键词:住房短缺:高房价;中低收入者;公屋政策;居者有其屋:香港Keywords:Housing Shortage;O verpriced H ousing;M id d le and Low-income People;Public H ousing Policy;Affordable H om e O w nership;Ht^ng Kong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0JW ZYJH01201910003010)资助作者:王紫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本科生梁印龙(通信作者),清华大字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香港的公屋

香港的公屋

香港的公屋周昀皓发表于2013-04-16 08:57一般人想到香港可能会联想到大厦林立的商业区,或者亮丽的购物中心,但其实对很多香港当地人来讲,公共屋村(简称公屋)才象征了香港普罗大众的生活。

从香港的统计来看,香港人口约有710万人以上,而且这数字年年有上升的趋势,香港土地面积是1104平方公里,大约是上海的1/6,人口密度自然非常高,在世界上也是头三位高密度地区之一,而且香港的地形是山地较多,平地较少。

所以,一般住宅的购入金额非常高,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富裕阶层才有能力拥有。

一般市区高层住房(私家楼)的价格,大约需要一个普通香港人11年的薪资,比起在日本东京首都圈买房需要的5-7倍年薪,在香港买房更为困难。

居者有其屋为了解决香港地少人多、楼价高带来的中低收入人士住房问题,香港政府通过公屋政策及政府资助,给大部分香港人提供了一个安身之所。

目前,香港700多万人口中约半数都住在这类政府资助的公营房屋里,其中租住公屋的人数为三成。

以公屋为例,每月租金只为一般低收入家庭收入的一成左右。

每个屋村都有配套的文娱康乐设施,球场、公园、诊所、商场和商店街等。

以一般一家四口为例,居住面积大约只有50平方米,生活空间较为狭窄。

但香港的公屋制度不但保障了每个香港人都能获得城市生活的基本居住需求,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安定的起点。

很多香港人都在公屋长大,毕业后或许先帮父母搬去环境更好的公营房屋(例如居屋),然后自己再存钱搬去私家楼。

或结婚后,夫妇继续住在旧的公屋单位里,买复数的住宅单位作出租或炒卖的投资目的,最终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

在街头访问一般的香港单身人士,人生最大的目标是什么? 听到最多的回答是“买屋”。

比起结婚优先考虑买屋,这可能是像香港这类环境才有的现象。

狭窄的居住环境或许正是鼓励香港人一步一步往上获得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动力,也是很多人的共同原点,或许正因为如此,很多香港人都对公屋带有很特别的感情。

50年前开始起步的香港公屋制度目前,香港的公屋制度是世界公认仅次于新加坡的最健全的居民房屋政策,负责管理及执行的香港房屋委员会也是世界最大的公营房屋团体之一。

香港房屋政策简介

香港房屋政策简介

房屋房屋政策:香港的房屋政策現時由運輸及房屋局局長負責制定、統籌和監察。

房屋署為運輸及房屋局提供支援,以及處理有關房屋的政策和事務。

政府的房屋政策是建基於下列三大原則。

首先,政府的資助房屋政策,應以幫助沒有能力租住私人樓宇的低收入家庭為重點。

其次,政府應盡量減少干預私人物業市場。

最後,政府應確保土地供應充足,並提供配套優良的基礎設施,從而保持一個公平穩定的經營環境,讓私人物業市場發展。

私營房屋及消費者保障:在滿足市民的住屋需求方面,私營機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截至2006年12月底,本港有大約137萬個私人住宅單位(不包括村屋)。

政府的政策是盡量減少干預私人物業市場,以及維持一個公平和穩定的環境,促進私人物業市場健康發展。

政府亦定期公布私營房屋一手市場的房屋供應統計數字,以增加市場的透明度。

為使私人住宅租務市場恢復自由運作,政府已刪除了不合時宜的住宅租住權管制條文。

為進一步保障置業人士的利益,政府在1997年5月《地產代理條例》獲通過後,成立地產代理監管局,負責推行地產代理發牌制度、規管地產代理,以及提升地產代理行業的專業水平。

為確保有意購買未建成一手住宅物業的準買家可以獲得準確的資料,地政總署的預售樓花同意方案規定發展商須在售樓書提供指定的物業資料,以及規管預售樓花的售樓安排。

此外,香港地產建設商會(地產商會)建立了一套自我監管機制,要求其會員必須依照地產商會的指引,在售樓說明文件內提供充足及準確的資料。

地產商會與政府、消費者委員會及地產代理監管局一直緊密聯繫,以確保自我監管機制運作順暢,並在有需要時作出改善。

推行公營房屋計劃的機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於1973年成立,是負責推行本港大部分公營房屋計劃的法定機構。

至於香港房屋協會(房屋協會)則是一個獨立的非牟利組織,於1948年成立,負責提供某些特定類別的公營房屋,協助滿足市民的住屋需要。

租住公屋:為真正有住屋需要的人士提供協助,仍然是政府房屋政策的重心。

2021年香港公租房申请制度及流程

2021年香港公租房申请制度及流程

2021年香港公租房申请制度及流程公共房屋(公屋)计划在香港有60多年的历史,一直为低收入家庭解决住屋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回归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关注和发展公屋发展,已有100多万家庭受惠。

点击“申请书模板”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喔。

2021年香港公租房申请制度及流程「递交申请」申请人须填妥公屋申请表(HD300C),(如使用网上填写表格,请将填妥的申请表列印,并在该申请表内签署),连同所有有关的证明文件和声明书一并寄回房屋署(地址: 九龙城邮政局邮箱89192号房屋署申请分组)或递交至房屋署申请分组 (地址: 九龙横头磡南道三号香港房屋委员会客务中心第二层平台),以供初步审核登记资格。

索取公屋申请表及申请须知的方法如下:亲身前往各公共屋邨办事处、房屋署申请分组(地址:香港九龙横头磡南道3号香港房屋委员会客务中心第二层平台)、深水埗房屋事务询问处(地址:九龙元州邨元州商场二楼平台)或民政事务总署辖下各区谘询服务中心免费索取。

于房委会及房屋署网站(.hk)下载PDF档桉(HD300C 及HD274),或填写电子表格后列印申请表。

经邮递索取(邮寄地址: 九龙城邮政局邮箱89192号房屋署申请分组),申请人须附上贴有足够邮费的邮票和清楚写上回邮地址的回邮信封。

房屋署会在接获申请表后约两星期发出收件确认书。

「初步审批」(a) 房屋署会在接获申请表后,按收到申请表的日期先后次序审核申请表及文件。

若没有妥当填写申请表或未能提供有关证明文件和声明书,或申请被审核为不符合资格,申请表及文件将会被退回,并随退表夹附解释信件通知申请人退表的原因,申请个桉便告完结。

申请人若再次递交申请表,可选择使用新的申请表或沿用已退回的旧申请表;但不论使用何种表格,申请人都必须填报重新递表时的日期。

(b) 房屋署会登记初步审批合格的申请,并将印有申请编号的蓝卡寄给申请人。

如申请人在递交申请表和全部所需文件3个月仍未收到蓝卡,可书面或亲身到申请分组询问处查询。

香港公租房

香港公租房

二、公租房管理模式的国际经验比较(一)经验介绍香港特别行政区,面积1104 平方公里,分为18个行政区域,约706万人口,香港地少人多,寸土寸金。

1953 年12 月, 香港九龙石硖尾寮屋区遭遇火灾, 五万多居民变得无家可归。

香港政府为安置因为火灾而失去住房的居民采取了急救计划,为灾害的受害者和赤贫人员兴建了一些紧急及基本的安居住所, 也是从那时起, 香港政府把公共住房变成了政府建设的计划。

自1954 年开始实施公屋制度起,经过50 多年的努力,香港政府通过住房保障制度较好地解决了香港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成为世界上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的一个成功典范。

香港政府于1973年4月1日颁布并实施了《香港房屋条例》,从并成立了专门的法定机构—香港房屋委员会(以下简称“房委会”)。

房委会主席由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兼任,房屋署署长则为房委会副主席。

房屋署是房委会的执行机关。

除主席及副主席外,房委会成员还包括两名官方及26名非官方委员,全部由行政长官委任。

所有非官方委员都是以个人身份接受委任。

根据房屋委员会的资料,至2011年6月,香港共有公屋72.13万套,超过200万香港人居住其中,约占香港人口的1/3。

香港的住房市场包括四个部分:公营永久房屋,47.7%的香港人居住在公营永久房屋中,其中租住单位30.0%、资助出售单位17.7%;私人永久房屋51.8%;公营临时房屋(自2006年起不再适用);私人临时房屋0.5%①(数据截止2011年第三季度,下同)。

从住宅套数上看,公营房屋共计1137千套,其中房委会公营租住房屋单位708千套,房委会中转房屋单位5千套,房协租住单位34千套,房委会资助出售单位374千套,房协会资助出售单位16千套;私人房屋1433千套。

类比我国公租房在建设档次、供给方式和保障对象上的情况,香港的公营租住房屋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全港公屋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内,分别为市区(包括港岛及九龙),扩展市区(包括东涌、沙田、马鞍山、将军澳、荃湾、葵涌及青衣),新界(包括天水围、大埔、粉岭、上水、屯门及元朗)和离岛(不包括东涌)。

香港公屋及内地保障房情况简介

香港公屋及内地保障房情况简介

租住公屋入息及總資產淨值限額
家庭人口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6人 7人 8人 9人 10人及以上
每月最高入息限額 7,440元 (7,832元)
11,660元 (12,274元) 13,130元 (13,821元) 16,070元 (16,916元) 18,700元 (19,684元) 21,910元 (23,063元) 23,680元 (24,926元) 25,090元 (26,411元) 27,900元 (29,368元) 29,080元 (30,611元)
➢ 出租公屋是為真正有住屋需要,但又無法負擔其他類別居 所的家庭而設,也是協助他們邁向自置居所的第一步。
➢ 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擁有約65萬個出租公屋單位。本港人口 中,約有200萬人居住在公屋單位,佔人口的三成左右。
➢ 現時,公屋輪候冊登記的家庭仍然有九萬多個。房屋署目 標把平均輪候時間維持少於三年。
3
4
3/4人單位 實用面積 31m2
5/6人單位 實用面積 40m2
中建香港承接房屋署 工程簡介
中 海 建 築
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是香港房屋委員會NW2 承建商之一
房屋公司自1982至今,承接房屋署新建築上蓋工程: ➢ 已完成合約60份, ➢ 已完成的總合約金額逾268億港元 ➢ 合共提供102,083個住宅單位。
香港公屋發展歷史簡介
• 1976年:居者有其屋計劃
• 1987年:長遠房屋策略
• 1995年:夾心階層住屋計劃
• 1997年:八萬五建屋計劃
• 1998年:租者置其屋計劃
• 1998年:香港長遠房屋策略白 皮書
• 2002年:公營房屋架構檢討及 有關房屋政策的聲明
1976年推行的居者有其屋計劃 ,為 一些沒能力購買私人樓宇的低收入 市民資助購買公營房屋,提供出租 公共房屋以外的另一種選擇。

香港与内地物业管理的比较分析

香港与内地物业管理的比较分析

⼆次世界⼤战前,⼤部分⾹港的市民为农夫及渔夫,他们主要零散地居住在⼭脚或渔船上,加上当时⼈⼝不多,居住问题不难解决。

⼆次世界⼤战后,⼤量⼈⼝从中国⼤陆涌来⾹港,从1945⾄1949年间短短4年,当时⾹港的⼈⼝从60万骤增⾄200万,其中30万⼈在⼭边盖搭简陋⽊屋作为居所,政府当时仍未向⾹港市民提供公营房屋。

在1953年圣诞节前⼣,九龙⽯峡尾发⽣⼤⽕,销毁了成千上万⽊屋民居的住屋,⾹港政府于是在1954年初开始赶建简单的房屋来安置灾民,此乃⾹港政府提供公营房屋之始。

为了管理这些给灾民居住之房屋,⾹港政府当时从英国聘请了物业管理专家来港加⼊政府公务员⾏列,此为⾹港早期之物业管理。

由1960年⾄1980年,由于市民的拼搏及勤劳,⾹港的经济陆续得到改善,需求改善居住环境的欲望因⽽⼤⼤提⾼。

1960年末开始,⾹港陆续建成⼤型住宅屋村(⼩区),如美孚新村、置富花园、太安楼等。

私营物业管理公司因此应运⽽⽣。

国内物业管理之由来 从1979年开始,中国政府施⾏改⾰开放,从经济及社会等⽅⾯开始逐步实⾏开放政策。

1980年已故领导⼈邓⼩平发表有关住房改⾰重要讲话,⽬的是要中国的住房⾛商品房路线。

其后住房改⾰分阶段逐步进⾏,⾄今虽然仍有未完善地⽅,但与1980年时⽐较,中国的住房有了⾮常⼤的改变。

正因为中国在过去20年之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向被认为属房地产售后服务的物业管理亦急速发展。

起初,中国的物业管理经验主要模仿外地经验,⽽当中以参考⾹港的物业管理模式为主。

1981年,全国⾸家物业管理企业——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成⽴。

⾄今,全国的物业管理企业已超过15000家,⽽物业管理从业员亦超过180万⼈。

虽然现时全国仍有很多⼈对物业管理之概念不认识,但在中国之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州及深圳等地,物业管理发展⾮常迅速,所提供服务⽔准亦很⾼。

国内物业管理从业⼈员更称此⾏业为“朝阳⾏业”。

⾹港、内地物业管理之⽐较 (A)概念⽅⾯ 内地、⾹港两地在以下物业管理概念上有着显着的差异: 在⾹港,⼀般的物业管理泛指按公契管理之物业,亦即只负责公共地⽅及设施管理。

公屋发展历程

公屋发展历程

公屋发展历程1954年,政府在石硖尾兴建首个徙置屋邨以安置大火灾民。

且让我们追溯由当年至今天,香港公共房屋发展的历史。

50年代初内地政局变动,很多人涌入香港,导致寮屋数量激增。

这些挤迫又简陋的居所,环境恶劣,火警频生。

1953石硖尾寮屋区在圣诞夜发生大火,超过五万名居民一夜间失去家园。

1954政府立即在原址兴建多幢两层高的平房,临时安置无家可归的灾民。

政府斥资兴建多层徙置大厦,并设立徙置事务专员一职,以统筹其事。

成立半独立的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兴建廉租屋,提供设备齐全的居所予中下收入家庭。

八幢六层高的「第一型」徙置大厦在石硖尾落成,安置火灾灾民。

政府决定展开一个有系统的徙置计划。

1957由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兴建的首个廉租屋邨— 北角邨落成。

1961政府正式推出「廉租屋计划」,提供较徙置屋邨质量为佳的租住房屋。

1964政府发表名为《管制权宜住所居民、徙置及政府廉租屋宇政策之检讨》白皮书。

政府推出「临时房屋计划」,为暂时未合资格入住永久公共房屋人士提供居所。

1965徙置大厦向高空发展,设施逐步改善;由「第四型」徙置大厦开始,单位内设有独立卫生间和露台。

公共屋邨住户人口达一百万。

1971华富邨落成,是首个规划成自足社区的公共屋邨,设有商场、学校、巴士总站,以及其他社区配套设施。

1972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计划」,在1973至1982年间,为180万人提供有独立设施的居所。

1973重组原来负责公共房屋的多个机构,成立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计划。

政府又将徙置事务处和市政事务署辖下的屋宇建设处合并成为房屋署,作为房委会的执行机关。

「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厦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硖尾邨展开。

1976政府决定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居屋计划),协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租户成为业主。

1978第一期居屋计划的六个屋苑推出发售。

为加快居屋计划的进度,政府邀请私人机构参与兴建居屋单位,是为「私人机构参建居屋计划」(私人参建计划)。

全港的公屋配房手续

全港的公屋配房手续

香港房屋政策: 公屋資源不得濫用,申請人必須申報資產全港的公屋配房手續----申請人的擁有資產,不得超過房委會規定的最高入息及總資產淨值限額,該類限額會按年修訂。

政府於2002年6月發表《公營房屋架構檢討報告書》,詳細檢討房屋政策及公共房屋的供應與需求。

報告書建議成立一個架構精簡的房屋機構,而房屋事務只應有單一的發言人,並由一個單一組織統領,全權負責。

上述建議,正好配合新推行的主要官員問責制,在該制度下,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成為負責香港整體房屋事務的主要官員。

此外,根據《公營房屋架構檢討報告書》的建議,前房屋局與房屋署已於2002年7月1日合併為新的房屋署。

香港房屋委員會是一個根據房屋條例成立的法定機構。

配合政府整體的房屋政策大綱,其職責是釐定及推行香港的公營房屋計劃。

重組後的房屋署在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房屋)的帶領下,協助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及為房委會提供行政方面的支援服務。

房屋署致力打擊濫用公屋資源,在過去一年合共收回接近5 400個公屋單位,其中520個單位是因為長期丟空而被中止租約。

房委會探討改善公屋居民生活空間方案(2005年11月9日星期三)根據現時安排,凡每人居住面積低於5.5平方米的擠迫戶,可以透過「公屋住戶紓緩擠迫調遷計劃」改善居住環境。

房屋署自2001年以來,先後推出過10次這種調遷計劃,共有6千多個家庭受惠。

全港公屋租戶的數目,已經由2000年的580 000戶,增加至現時的600 000戶。

租住公屋單位房屋署設有公屋輪候冊,所有合資格的公屋申請都會依登記的先後次序排列在公屋輪候冊內,房屋署將嚴格依照輪候冊上的申請書編號及申請人所選擇的地區,依次辦理審查及配房手續。

全港的公屋主要分佈在四個區域內,分別為市區(包括香港及九龍),擴展市區(包括東涌、沙田、馬鞍山、將軍澳、荃灣、葵涌及青衣),新界(包括天水圍、大埔、粉嶺、上水、屯門及元朗)及離島(不包括東涌)。

由於市區現時沒有足夠公屋可供編配予所有輪候冊申請人,申請人只可從其餘三個非市區的地區中選擇一區作為將來編配公屋的地區。

以民为本:香港公营房屋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以民为本:香港公营房屋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以民为本:香港公营房屋设计的可持续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房屋署高级建筑师卫翠芷简介香港房屋委员会为不能负担私人住宅的低收入家庭提供资助的公营房屋已经超过半个世纪。

以民为本的设计和管理,一向以来都是公营房屋可持续发展所遵循的指导原则,并且以达致社会性、环境性与经济性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在所有发展项目中,必须要在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的同时能保护环境,让我们的资源能延续到下一代。

本报告将会详细阐释香港房屋委员会在规划和设计中以民为本,节能环保和成本效益方面的考虑。

1. 引言香港公营房屋发展经历五十多年,无论以本地或国际的任何标准衡量,都显耀着骄人的成果。

很多学者更认为,香港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转口港,成为今天的世界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会,公营房屋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除了政府的各种有利营商环境外,香港公营房屋廉宜的租金能减轻低下阶层的生活重担,让他们能专心一意地把精力投放在工作上,为香港提供庞大的劳动力量,稳定社会经济。

由于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约两百多万香港人居住在各类公营出租房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公营房屋的生活模式和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是香港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公营房屋在香港1,100平方公里面积中仅有的200平方里可建屋面积里,构建着香港整体外观的重要面貌。

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一直致力为有需要的低收入市民提供他们可以负担租金的公营租住单位。

从1953年香港政府为了要解决石峡尾村圣诞夜大火所带来五万三千名无家可归的灾民的居住问题,毅然利用公帑展开史无前例的公共房屋计划以来,从设计到管理上,都不断改善,与时并进,以迎合市民所需。

发展的早期,由于要应付突如其来的天灾以及不断涌入的新移民,政府必须以最快的方法,利用单房式的设计及简单的建造方法,大量兴建公营房屋,以满足需求。

在1980 年代,社会经济富裕,市民对公营房屋的要求,不再单单是数量上的满足,也对房屋的素质有所要求。

关於苏屋邨公营房屋清拆及发展计划建议

关於苏屋邨公营房屋清拆及发展计划建议

深水 區議會文件 31/09關於蘇屋邨公營房屋清拆及發展計劃建議於2008年11月4日深水埗區議會上,香港房屋委員會向區議會咨詢蘇屋邨公營房屋發展計劃。

蘇屋邨重建是深水埗區重要的舊區重建計劃,意義重大,同時亦影響著整個深水埗區往後的舊區重建工作。

蘇屋邨之重建將對活化整個深水埗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能帶動深水埗區之經濟活動,另一方面亦能改善居民之生活素質。

我們對於蘇屋之重建,有如下建議︰1.優質地皮應物盡其用,除公營房屋外,會否考慮興建居屋或私人樓宇?2.考慮到區內需要,會否興建一具主題色彩之大型商場以帶動該區經濟?3.會否考慮利用廣利道巴士站,如興建上蓋物業作發展?4.能否藉重建改善蘇屋興明愛醫院之連接?5.蘇屋地勢以斜坡為主,會否興建多部扶手電梯及升降機以方便市民?(附件一) 蘇屋邨重建計劃建議(投影片)(附件二) 蘇屋邨重建發展藍圖、人流顯示圖、停車場位置圖(附件三) 蘇屋邨重建前後比較圖文件提交於2009年3月3日深水埗區議會討論文件提交人﹕ 張永森、沈少雄、陳 東、陳鏡秋、羅錦有、盧永文、郭振華、林家輝、黄鑑權、甄啟榮文件提交日期﹕2009年2月16日(附件二) 蘇屋邨重建發展藍圖(附件二)人流顯示圖(附件二) 停車場位置圖(附件三) 蘇屋邨重建前後比較圖重建後(本建議) 重建後(房委會) 重建前公屋樓宇數目8幢(21至41層高住宅大廈) 13幢(21至41層高住宅大廈)16幢公屋單位數目約3,840 約5,500 約5,300公屋容納人口約11,520人約15,700人約13,400人私人樓宇數目12幢(預計約35層高)0 0私人單位數目1,260 0 0私人樓宇容納人口約3,780人總容納人口約15,300人約15,700人約13,400人商場面積約363,000平方呎(三層)約10,000平方呎不適用地積比率約5倍商場/居住人口比例23.7 0.64 不適用。

香港住房政策及启示

香港住房政策及启示

香港地少人多,目前有600多万人口,如同世界上其他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一样,面临着人口稠密而引起的住房问题。

然而,经过近40年的努力;香港的住房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香港住房政策细分为住房政策、住房消费政策、住房分配政策和住房金融政策。

它们在作用上相互配合、相互弥补,目标一致,构成了一个完整、协调、高效的政策体系,为解决香港住房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共住房建设政策。

战后在社会各界强烈要求下,港府开始直接建房出租以解燃眉之急。

1954年“徒置事务所”成立,开始修建“涉置屋”供难民、灾民及拆迁户使用:1958年成立“屋宇委员会”兴建“廉租屋”出租给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之后港府又陆续推出了“十年建屋计划”、“新型屋村计划”、“居屋计划”和“长远发展策略”等方案,大规模营建廉租屋和“居者有其屋”出租和出售给符合收入条件的居民。

目前住在公屋和居屋的居民总数约占全港人数的一半。

香港发展公屋、“居屋”的住房政策,除由房屋委员会(执行者房屋署)为主之外,港府还注重发挥民间团体和私人机构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发展。

香港“房屋协会”就是其中一个积极参与公屋、“居屋”计划的社团。

对“私人机构参与居屋计划”也给予鼓励。

但私人机构建成的“居屋”要按政府规定的价格售给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

这项计划既可节约政府开支,又可发挥社团和私人发展商的积极性和资金、技术优势,加快解决居住问题。

住房消费政策。

通过经济手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并保障绝大多数家庭的最低住房消费水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租务管制。

1947年港府制订了《业主与租客条例》规定租金水平,业主不得随意终止租约和逼迁租客。

这对平抑租金和物价以及保障许多居民的居住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1970年6月又推出了该条例的第二部分,对租金的年增幅额度加以限制,租客的权益仍然被明确保护。

尽管租金随着物价上升有变动和提高,但能控制租金上升过快,保障中低收入家庭有房可租和租金不占家庭支出的过高比例,使租务管制强烈反映出社会保障色彩。

香港统计表及相关信息的查询

香港统计表及相关信息的查询

公共房屋是指政府兴建的住宅。

各地区的型式有所不同,通常是公寓型态,由政府出资兴建和拥有业权,以廉价金额出租或贩售予民众,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

公共房屋在中文使用地区的称呼,中国大陆称为廉租房,香港称为公共屋邨(简称公屋),澳门称为社會房屋,台湾称为國民住宅(简称国宅),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称为組屋(flat)。

公共房屋相当盛行的日本则称为公營住宅。

私人屋苑由私人业主所有,可分为有多幢式、单幢式或独立屋等,楼盘在物业市场自由买卖,楼价可升可降。

一些豪华的私人屋苑或会设有会所、泳池等设施,有些还设大型商场或商铺居者有其屋计划(简称居屋计划,Home Ownership Scheme)是香港政府的公共房屋计划之一,由香港房屋委员会兴建公营房屋并以廉价售予低收入市民。

计划于1970年代开始推行,为收入不足以购买私人楼宇的市民,提供出租公屋以外的自置居所选择,亦可让收入相对较高之公屋居民加快腾出公屋单位,供有需要人士居住。

此计划内兴建的公营房屋称为居者有其屋屋苑,通称居屋。

租者置其屋计划,简称租置计划,是香港房屋委员会于1998年为满足公屋居民置业需求而推出,让租户以合理价钱购买现时居住的单位,而租者置其屋计划中出售的屋邨全部都是于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2年(翠屏(北)邨翠樟楼除外)期间落成的公共屋邨。

由于香港本地的公屋数字不足以安排所有低收入家庭居住,把原有之租住单位进行出售是等于削减房委会可供出租单位的数目,问题重重,故于计划推出后8年就被取消。

与居者有其屋计划屋苑一样,在此计划出售的单位为“受资助的公营房屋[4],买卖及按揭均有若干限制,例如出售时需要补地价。

夹心阶层住屋计划)是19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委托香港房屋协会兴建的出售公共房屋,购入单位须受到五年的转售限制。

原意是为收入不足以购买私人楼宇,又不合资格申请居屋及公共屋邨的中等入息市民(即所谓夹心阶层)解决住屋问题。

计划正式推行前,曾被称为三文治阶层住屋计划此计划中兴建的屋苑称为夹心阶层住屋屋苑,简称夹屋,市场定位及售价均较居屋为高,但比私人楼宇低。

香港公屋制度发展的一些启示(精)

香港公屋制度发展的一些启示(精)

香港公屋制度发展的一些启示香港是世界上公认的住房问题解决的比较好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在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居住需求满足方面。

考察香港公屋制度的发展,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 香港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概述(1)香港公营房屋概述香港土地资源稀缺,战后人口不断增长,产生对住房的巨大需求。

香港政府通过建立双轨制的住房供应体系成功解决了社会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

家庭经济收入富裕的阶层可以依靠市场购买或租住私人开发的楼宇,家庭经济收入属于中下阶层的市民则依靠政府的公共房屋政策,以非常低廉的价格租住或购买政府开发的公屋。

香港的公营房屋(简称公屋)制度是世界公共房屋计划的成功典范。

为满足低收入人群居住需要,香港政府于1954年开始实施公共房屋计划。

该计划“采取了私人发展商和政府部门共同发展的双轨制,由香港政府宏观控制,发展商自己管理,公屋分为廉租屋(高补贴、低租金)、公共租屋(按工程成本定租金)和居者有其屋(免低价、利息和利润,按成本价出售)。

”居屋是香港特区政府的资助房屋,旨在协助香港居民置业“居者有其屋”居屋单位在建筑完成并初次出售时,由于得到香港特区政府的资助,故其价值较房地产市场上的私人楼宇单位商品房便宜。

然而,亦由于是政府资助房屋的关系,特区政府规定,购买人在向“香港房屋委员会”偿付地价差额(亦即所谓地价)之前,是不可以在公开市场把居屋单位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转让。

历经五十多年,香港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公共房屋制度,不断为居民提供持续有效的公共住房服务。

截至2005年9月底,50%的香港居民居住在香港房屋委员会提供的公屋,租住公屋单位的数目为71.7万个,占全港房屋单位总数29.1%。

香港公共房屋计划的巨大成功,与香港政府的长期积极投入、公屋管理部门高效务实的专业运营和管理、有效的财政资金安排密不可分,这些成功的经验为中国内地处于起步阶段的廉租住房保障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目录一、公司简介 (1)二、公司发展历程(大事记) (2)1.1979年至1986年為公司發展的第一階段 (2)2.1986年至1993年為公司發展的第二階段 (2)3.從1993年開始為公司高速發展階段 (3)三、业务介绍 (4)1.樓宇建築 (4)2.土木工程 (4)3.其他業務 (5)4.专业资格 (5)四、重点工程 (6)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一、公司简介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建築國際") 於一九七九年開始於香港從事建築業務,為一間採用縱向綜合業務模式的建築企業,主要從事樓宇建築及土木工程,同時包括地基工程、地盤勘察、機電工程、高速公路及橋樑工程、混凝土生產、混凝土預製件和基建投資等周邊業務。

二零零五年七月,公司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編號:3311)。

中國建築國際是香港大型建築商之一,持有五個由工務局發出的最高等級的C牌建造執照,可競投標額不受限制的公共樓宇建築、海港工程、道路與渠務、地盤開拓及水務工程。

公司亦被納入第二組打樁類別專業承建商名冊,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最大NW2承建商之一。

三十年來,中國建築國際以卓越及優質的管理參與建築行業,一直發揮建造高質素、技術性工程的核心專長。

在香港、中國內地、澳門先後承建了逾780項工程,累積了豐富及多方面的經驗及能力,包括房屋工程如公營房屋、私人住宅樓宇、商業、工業、醫療機構、教育文化設施、酒店、公共建設(包括香港新機場客運大樓);土木工程如土地平整、公路、橋樑、填海、隧道等;以及打樁、機電工程等。

近年來,集團充分發揮香港市場的成熟經驗,成功穩固了澳門市場的佔有率,拓展了中國內地、阿聯酋和印度的業務,傾力打造港澳、內地及海外三大區域平台。

公司致力追求嚴謹的質量、安全和環境保護管理,是香港最早獲得ISO9001、ISO14001及OHSAS18001國際標準認證的承建商之一。

多年來屢獲殊榮,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建造業安全獎勵計劃(公營樓宇地盤)金獎、公德地盤獎、最低意外率承建商、安全管理體系銅獎及香港十大最佳承建商等,並榮獲多項建造經理獎。

建造业安全-劳工处

建造业安全-劳工处

建造業安全集思會報告書建造安全為至上你我同心護職安 2012年5月勞工處職業安全健康局目錄第一章背景(一)建造業安全狀況及挑戰 (2)(二)勞工處的應對措施 (2)(三)建造業安全集思會 (3)第二章專題演講(一)發展局:工務工程的安全管理 (3)(二)房屋委員會:全方位施工管理體制 (4)(三)勞工處:建造業嚴重意外個案探討 (4)第三章專題討論(一)工地的管理及監督 (6)(二)工友及領班的安全意識及責任 (8)(三)安全管理制度 (10)第四章行動綱領(一)加強工地管理及監督 (13)(二)提高工友的安全意識 (13)(三)完善安全管理系統 (14)附件(一)講者及工作坊主持人 (15)(二)參加者背景分析 (20)第一章背景一、建造業安全狀況及挑戰建造業的職業安全狀況一直廣受關注,在社會各界和政府共同努力下,建造業傷亡數字在過去十年顯著減少。

建造業的工業意外數字由2001年的9200多宗,下降至2010年的2800多宗;以每千名工人計算的意外率,則由114.6,下降至52.1,跌幅分別為69%及55% 。

然而,建造業的意外個案在2011 年有所上升,其中致命工業意外的數字為23 宗,相對2010年全年的9 宗,情況令人關注。

未來數年建築工程預計持續增加,投身行業的人手也會不斷增多,其中不少是新入行工人,這對建造業的職業安全狀況帶來持續的挑戰。

二、勞工處的應對措施勞工處已進一步加強巡查、執法,除了每年四萬多次的恒常巡查外,勞工處於2011年就新工程及裝修和維修工程進行了六次特別執法行動,巡查了近8200個工作地點,發出約410份暫時停工通知書/敦促改善通知書,較2010年增加約一倍,其中超過150份屬暫時停工通知書(升幅為8.5倍),並提出近290 宗檢控(升幅為34%)。

單在2012年2月的特別執法行動中,勞工處巡查了近830 個工作地點,並正考慮提出210宗檢控。

勞工處已向業界發出清晰訊息:如果發現有可能導致工人傷亡的違規情況,處方會即時採取執法行動,而不會先行發出警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目标,现已成为香港发展的主要考虑因素。

香港房屋委员会推行公屋计划时,以关怀为本和顾客为本的精神,力求社会、环境和经济三方面需要统一管理并取得平衡,获得最佳的整体成效。

在致力维持经济繁荣和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减少相关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社会的共同资源,为后代缔造稳健基础。

本刊特约香港特别行政区人民政府房屋署冯宜萱副署长介绍香港优化公营房屋发展的理念、方法、效益和成就。

香港公营房屋:实践可持续发展■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房屋署副署长冯宜萱香港房屋委员会(下称“房委会”)的主要工作,是为没有能力租住私人楼宇的低收入家庭提供资助租住公屋。

为了实现建设可持续发展房屋的理想,香港努力平衡和融汇市民在环境、社会、经济的需要。

现在香港约30%的人口居住在公营的租住房屋,在健康的生活环境中安居乐业,从而在宏观层面上促进香港的可持续发展。

房委会乃公营发展机构,由规划、设计、建造,以至入住阶段,都连同所有业务相关者,通过建造及供应链推行各项可持续发展措施。

五十年代,公屋计划的开始只是一个应急的房屋计划,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提供的公营房屋服务更为完备,其中涉及规划、设计、建造、管理和维修保养。

多年来,房委会一直竭力推行和维持有成效的房屋计划,并确保计划持续发展,一方面满足香港的住屋需求,另一方面为建立稳定幸福的社会尽一分力。

因应香港社会愈趋繁荣、市民期望和人口有变的情况,我们采取改善措施,直接回应市民的诉求。

截至2009年3月底为止,香港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出租公屋单位,单位数字达700, 000个。

目前,年建屋量为15,000个出租公屋单位,而2010/11建筑工程预算为70亿元。

房委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市民提供他们负担得起的优质房屋,并为他们缔造健康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改善香港的生活素质。

我们相信,这样可以令住户对社区和香港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且我们全面推行可持续发展房屋策略,在规划、设计、建造,以至入住阶段,都联同所有业务相关者,通过建造及供应链推行各项可持续发展措施,实对香港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够尽上一分力。

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目标,现已成为发展香港的主要考虑因素。

房委会推行公屋计划时,以关怀为本和顾客为本的精神,力求在社会、环境和经济三方面的需要统一管理并取得平衡,获致最佳的整体成效。

在致力维持经济繁荣和改善生活素质的同时,也须注重成效和减少相关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社会的共同资源,为后代缔造稳健基础。

无论如何,房委会的公屋计划须要配合小区的需要,并鼓励各方参与,才能真正达致可持续发展,即延长房屋的使用年期以确保物尽其用、有效延长楼宇的生命周期。

经过半世纪的公屋发展,香港房屋委员会在社会、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现逐一介绍如下。

社会性的可持续发展●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社会性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造福人群。

公共房屋租金低廉,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

安居乐业人所共想,因此,公屋计划有助稳定社会、促进经济繁荣和缔造和谐社会。

香港人口急剧老龄化,未来二十年,1/3人口超过60岁。

九十年代中期,兴建大量院舍式长者住屋并非最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由2001年起,全面改用通用设计的模式,以求达致原居安老。

屋邨的布局设计和措施提供,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及能力的需要,包括长者、残疾人士,务求“安全、便利、无障碍;老、幼、伤、健乐共融”。

例如:在住宅大厦和公众空间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长者、残疾人士的使用;厕所扶手、门柄、水龙头等设计确保家居安全和方便使用;在大堂入口和其它公众通道安装可触觉引路带和警告带,并设有可触觉摸读及可发声的多功能感应地图;还有园林休憩处和儿童游乐场供居民享用。

●社区参与与社区携手合作,是提供公共房屋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全面的设计审批过程和成熟的意见反映制度,都能确保屋邨规划和设计配合租户和社区的需要,并且从中让公众对发展项目增加归属感和支持。

最为要紧的是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凝聚力。

香港房屋委员会从规划、设计到竣工、保养各阶段,都积极提倡社区参与,与业务相关者沟通。

从以往的公众咨询模式,跨进了一大步。

业务相关者包括本区的居民、民众代表、非政府机关、学者、社会工作者、地区志愿团体等。

在规划/设计的阶段,地区人士提出他们对当区发展项目的要求,房委会利用工作坊,解释发展限制和空间,让大家互相了解沟通。

在施工期间,房委会鼓励本区的居民、学生等参与在项目工地的各种活动:施工围街板上或大型墙壁上的集体绘画、绿化计划、盘栽种植、保护当地的古物古迹等。

在竣工后,房委会会举办竣工后检讨工作坊,居民可以提出可改善的地方及对日后项目提议。

多年来,香港房屋委员会一直向居民进行顾客满意程度调查,以收集他们对新屋邨的意见和编制统计数字。

我们按调查结果检讨设计、居住面积标准,以及屋邨设施和公用地方的特定规定。

最近在对2008年至2009年度进行的调查显示,不满意屋邨和房委会服务的住户少于1%,有超过80%的住户感到非常或颇为满意。

这些调查非常有用,可推动我们精益求精。

我们更利用调查结果提升建屋水平、管理服务和工程管理工作。

在入住阶段,我们让租户、物业管理人和社区人士参与整个入住阶段,以缔造和谐的环保和健康居住环境,善用房屋资源,并延长楼宇的可用年期。

自2005年,香港房屋委员会推出“绿乐无穷在屋邨”这项长远的社区环保计划,通过环保团体安排的教育和社区活动,向租户宣扬环保意识。

活动过后进行租户调查,结果显示租户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

我们鼓励住户和物业管理人员共同参与改善废物处理的习惯,从而减少家居废物。

房委会辖下屋邨居民每人每天制造的家居废物量为2001年至2002年的0.9公斤持续下降至2008年至2009年的0.694公斤,成绩令人鼓舞。

不论是从循还再造还是处置潜在有毒废物(例如用过的充电池)的角度来看,废物回收都值得关注。

屋邨居民也为保护环境尽力,使用设于每幢大厦的再造物料收集箱弃置废物。

公共屋邨的园景美化和花木种植工作,一直是房委会的首要工作。

我们改善了选定屋邨的园景设施,更通过与邨管咨委会合作,向租户介绍绿化环境的好处。

香港房屋委员会兴建了多个主题公园,例如梨木树邨和南山邨以杜鹃花为主题的公园,藉以加强租户的绿化意识。

此外,香港房屋委员会每年都会举行植树日,让租户更了解我们在绿化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安全健康工作环境房委会也为参与房委会建造工程、维修保养和物业管理服务的人士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他们安全和受到保护。

我们所有的政策,都以加强社会凝聚力和造福社会大众作为大前提。

我们的成功实有赖我们以关怀为本和顾客为本的精神进行公屋计划。

由于香港实施多层分判制度,建筑工人往往被拖欠工资。

因为房委会是公营发展机构,如果发生拖欠工资事件,即使房委会已为承建商所完成的工作付款,但仍可能遭受批评。

承建商和分包商以及工人之间的劳资纠纷,也会影响服务质量,造成延误。

房委会自2006年5月起,把保障和监管工人获发工资的措施纳入建筑工程合约和指定分包合约内。

这些措施包括聘用劳资关系主任作实地检查、核实工人的雇用和值勤记录、发放和确认收取工资,以及监管有关情况和识别任何异常现象。

劳资关系主任也收取、确认和记录工人的投诉和查询。

房委会循序渐进地引进措施,改善工地安全、加强安全意识和宣扬超于基本规管要求的良好作业方法。

这些措施包括超级平安卡、高级安全培训计划、房屋委员会安全稽核制度和安全、环保及卫生支付计划。

房委会的工地安全记录良好,2008年是每1 000名工人16.1宗意外,而行业整体数字是每1 000名工人61.4宗;而2009年上半年是每 1,000名工人 12.2宗意外,而行业整体数字是 49.5宗。

(见表1)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香港的城市建设以高密度向高空发展,加上政治、技术、时间和成本方面都有很大的限制,我们必须以有效方式建屋,坚守环保原则,通过有成效的设计、建造和管理方式,保障住户和市民大众的利益。

我们一直致力改善屋苑规划和设计、建造方法,推动绿色安全施工,避免破坏环境,而且减少在建造、落成使用、管理以及维修保养的过程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香港房屋委员会在日常活动中致力妥善管理资源,减少资源耗用量以及废物量。

●健康居所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爆发后,我们重新评估排粪和排污系统,以解决病菌通过干涸隔气弯管传至地面排水渠的问题。

我们与香港城市大学一起研发共享W型隔气弯管系统,以确保地台聚水器无论何时均处于水封状态。

●环保设计进行微气候研究以研订适应环境变化的设计。

从2004年开始,香港房屋委员会为所有的新屋邨设计进行微气候研究,以评估环境表现。

我们利用流体动力学的计算机计算程序,分析当区的气候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让设计师可修改计划设计,包括:楼宇的外形、坐向和布局,优化并平衡风环境、天然通风、日光、太阳热能吸收和道路交通噪音等,以充分利用四周环境的优势,例如本区风向、自然通风、污染物消散的情况、采光和温适度等,从而在入住阶段改善能源效益。

微气候研究有助我们为住户提供更健康、更自然、更便利的居住环境。

香港房屋委员会已在26个工程项目采用这些模拟技术,牛头角上邨第2和第3期是首个采用这些技术的工程项目。

这项工程已于2008年完工,而且已按香港建筑环境评审法评估,取得暂定白金级别奖项。

此外,我们也研究楼宇外墙的详细设计,因应每个单位的位置,解决坐向和日照的问题,务求改善温适度、减少眩光或引入更多自然光。

—能源证明书。

自2004年起,30个建筑工程项目取得符合楼宇能源手则的能源证明书。

节省约6%电力,即每座住宅大厦每年节省4万元。

—试验采用再生能源。

我们在不同屋苑试验太阳能风力照明装置,又在住宅大厦天台和有盖行人通道的顶面铺设上光电板。

—垃圾压缩收集系统。

1995年起,14个试点项目,装置真空自动垃圾收集系统。

从2005年起,转为采用一种简单的垃圾压缩收集系统,无需采用真空喉管的自动垃圾收集系统。

●绿色建造与管理—应用预制和机械化建筑方法。

七十年代末期香港劳工短缺,香港房屋委员会开始以各种机械化形式兴建住宅大厦。

机械化可以令建造过程更简单、安全、快捷和清洁。

到九十年代,这些技术广为使用,并成为强制的合约规定。

我们的团队和承建商合作,令大型铁模板系统的应用,以及多种建筑组件的预制技术达至完善。

在我们最新的试验计划中,预制建筑的范围,由平常的20%混凝土工程,增加至大约60%。

预制建筑带来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效益,最显而易见的是保证了工程质量、工地安全、减少废物并因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和打桩工程应用硬地施工法。

自2005年6月起,香港房屋委员会在所有建筑和打桩工程合约中指明须采用“硬地施工法”。

有些建筑商进一步使用可再用的预制混凝土板取代现浇混凝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