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与毒效应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毒性与毒效应的区别: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取决于化学物的化学结构。
毒
效应(toxic effect):化学物对机体健康所致的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又称毒(性)作用、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2.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可分为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两类。
被动转运包括(1)简单扩散(2)膜孔滤过,特
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
3.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
4.生物转化涉及两大类反应:I相反应和II相反应。
I 相反应(降解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
II相反
应即结合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甲基化、与谷胱甘肽结合及与氨基酸结合。
I 相反应的作用主要是使被催化的底物暴露或获得一些功能基团,如-OH、-COOH、-NH2、-SH等,这些基团不仅增加了反应产物的水溶性,而且使之易于进行II相反应。
多数II相反应使外源化学物的水溶性显著增加,排泄加速。
只有甲基化和乙酰化反应常可使结合物的水溶性降低。
5.多数毒物发挥毒作用至少经历4个阶段:(1)、经吸收进入机体的毒物通过多种屏障转运至一个或多个靶部位;(2)、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发生交互作用(反应);(3)、毒物引起机体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的紊乱;(4)、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应对毒作用,当修复功能低下或超过机体修复能力时,机体即出现组织坏死、癌症和纤维化等毒性损害。
(无法修复)
6.毒作用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化学因素、机体因素、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化学因素包括1.化学结构:(一)取代基不同毒性不同苯具有麻醉作用和抑制造血功能的作用,当苯环中的氢被甲基取代后,抑制造血功能的作用不明显但麻醉作用大于苯。
烷烃类的氢若被卤素取代,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如CCl4>CHCl3>CHCl2>CH3Cl.(二)异构体和立体构型的影响(三)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四)分子饱和度 2.理化性质(一)脂/水分配系数(二)大小(三)挥发性(四)气态物质的血/气分配系数(五)比重(六)电离度和荷电性3.不纯物含量4.外源化学物的稳定性。
机体因素包括1.物种、品系及个体的遗传学差异2.宿主其他因素对于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1.气象条件2.季节或昼夜节律3.。
动物笼养形式4.外源化学物的接触特征和赋形剂。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包括(一)非交互作用:1.相加作用2.独立作用(二)交互作用1.协同作用2.加强作用3.拮抗作用
7.试验动物选择的主要原则:①.对受试物的反应与人近似②.实验操作方便,易于饲养管理③.繁殖能力强,数量较大能保障供应④.价格较低且易于获得
8.染毒方法的选择:急性毒性染毒途径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①人类接触该物质的实际途径和方式②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③有利于不同化学物之间急性毒性大小的比较④各种受试物毒性评价程序的要求
9.试验方法要点:1.实验动物选择2.染毒途径3.染毒剂量与分组4.观察指标
10.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一)1.实验动物的物种和品系A:首选哺乳动物,其中以大小鼠为最常用;B: 使用两种种属动物:啮齿类和非啮齿类(rodent species and non- rodent species );C: 不同的接触途径选择实验动物的种类有所不同。
2.动物的年龄和体重:除特殊情况外一般要求选用刚成年未曾交配和受孕的健康动物。
3.实验动物的性别:通常要求雌雄各半。
4.实验动物的分组与数量:分组由LD50计算方法决定,一般4-6组;大小鼠10只/组,犬等大动物6只/组;分组时严格遵循随机化原则。
5.实验动物的预检:大小鼠、豚鼠、兔的检疫期1周,犬和猴2-3周,目的:A:适应环境B:筛检不健康动物。
6。
实验动物的给药前禁食处理:经口染毒要求作禁食处理:大鼠、小鼠——隔夜进食;染毒后禁食4h,大动物——每日上午喂食前染毒,染毒后继续禁食2~4h,但在禁食时要保障饮水。
(二)剂量范围需经预实验确定,至少设置3个不同的剂量组(一般为5~7个剂量组),组间剂量距离适当。
(三)通常经胃管染毒。
采用等容量灌胃法。
(四)染毒后仔细观察,并作详细、系统的记录。
观察期限一般为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