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细胞化学染色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大学课程遗传学实验实验四 孚尔根(Feulgen)核染色课件
1N HCl 60℃
酸解使DNA醛基暴露
醛基与Schiff试剂发生显色反应
孚尔根核染色法是Feulgen和Rossonbek于1924 年提出的鉴定细胞中DNA的组织化学方法。其 优点是制片清洁、染色体清晰、组织软化好, 易于压片。但对小型染色体(如玉米、水稻) 效果较差。在切片、涂片上研究核和染色体时, 能减少细胞质着色对观察的影响。在细胞学研 究中普遍采用
材料:大蒜根尖、洋葱根尖
1mol/L 盐酸(常温和60℃) Schiff试剂 45%醋酸或亮绿
实验步骤
预处理的目的及方法
目的:改变细胞质粘度,破坏和抑制纺锤体 的形成,使染色体适度缩短和分散。
方法: 0.04-0.2%秋水仙素溶液2-4小时。 对二氯苯饱和溶液3-5小时。 0.002M (或0.03%)8-羟基喹啉1.5-2小时以
黑暗条件下染色。 要保证细胞呈单层,使染色体在一个平面上,
根尖的切片尽量要薄,压片必须用力适度,压 片的实验台面要平坦。
实验作业
绘制你所观察到的图象,并说明是有丝 分裂的哪一个时期,并注明放大倍数。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思考题
为什么要严格掌握DNA的水解条件? 为什么实验材料从60℃盐酸中倒出后,
实验原理
有丝分裂是体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在植物根尖或茎尖的 分生组织中可清晰观察。在有丝分裂时,细胞核与细胞质有很 大的变化,但以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变化最为明显,而且是有规 律地进行。各种生物染色体在数目上和形态上是相对恒定的, 并随科属种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特征。大蒜体细胞中有8对共 16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每个染色体能复制一份, 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所以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所含的染 色体在数目、形态和性质上都是相同的。在细胞遗传学研究中, 人们常常需要了解某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而最有效的方法就 是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这样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细胞化学染色
颗粒 什么关系
POX
如果原粒出现颗粒POX一定阳性吗?NO 如果幼淋出现颗粒POX一定阴性吗?YES
若POX阳性,肯定是髓系的。 有颗粒+POX阴性 做酯酶双染及免疫分型 (存在一部分是POX阴性的白血病,MDS转白,CML急变,HAL ) 无颗粒+POX阴性 +临床及形态 淋系 (1%做免疫分型,M0)
4.异常细胞MPO的变化 ①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及原始单核细胞MPO可为
阴性,如M2,并不是所有原始细胞均阳性。M5a, 原始单核细胞常阴性。 ②MDS:原始细胞POX常阴性,发育异常的下阶 段粒细胞POX可为阴性。 ③MDS转白,CML转白,HAL,原始粒细胞POX 可为阴性,但不能诊断为M0,因为原始粒细胞不 像幼稚淋巴细胞,且可能为发育异常,并不是分化 差。 ④反之,如果典型原始粒细胞POX阴性,应考虑到 是否为MDS转化而来。
急性白血病类型鉴别: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率常≥3%,呈现弥散 状,颗粒状或块状阳性;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呈弱阳性(弥散状)或 阴性;
急性淋巴细胞、巨核细胞性白血病:阴性。
急性白血病MPO反应强弱顺序: M3>M2>M6(粒),M4,M1>M5>HAL
2.嗜天青颗粒(紫红色,非特异性颗粒,阿氏颗粒):
干 4、复染:E液20min
积分计算
据兰色颗粒所占胞浆面积、颗粒大小、多少及染色强度来判断。 阴性为胞浆内无兰色颗粒。 正常值:正常人积分一般为40-100分
级别
+ ++ +++ ++++
兰色颗粒占 颗粒大小 胞浆面积 (%)
第三章 细胞化学染色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POX染色 1.中性成熟粒细胞,呈强阳性;2.原始单核细胞,呈阳性;
3.原始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其他原幼单核细胞呈阴性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临床意义】
1.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2.成熟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活性增高: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急性淋巴细
其他为阳性。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四、过碘酸-雪夫(PAS)反应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
1.粒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呈阴性,分化 好的原始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 胞均呈阳性,并随着细胞的成熟而 逐渐增强;嗜酸性粒细胞中颗粒之 间的胞质呈红色;嗜碱性粒细胞中 的嗜碱性颗粒呈阳性。
2.红细胞系统 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均呈阴性。 3.单核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二)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染色
【临床意义 】
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单核系细胞多呈阳性,阳性 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始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 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阳 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1.中性成熟粒细胞,呈强阳性;2.晚幼红细胞,呈阴性; 3.单核细胞,呈弱阳性;4.浆细胞,呈阴性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帮助鉴 别急性 白血病 的类型
临床意义
是辅助判断急性白 血病细胞类型的首选、 最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
成熟中性 粒细胞过 氧化物酶 活性的变 化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POX染色 1.中性成熟粒细胞,呈强阳性;2.原始单核细胞,呈阳性;
3.原始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其他原幼单核细胞呈阴性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临床意义】
1.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2.成熟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活性增高: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急性淋巴细
其他为阳性。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四、过碘酸-雪夫(PAS)反应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
1.粒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呈阴性,分化 好的原始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 胞均呈阳性,并随着细胞的成熟而 逐渐增强;嗜酸性粒细胞中颗粒之 间的胞质呈红色;嗜碱性粒细胞中 的嗜碱性颗粒呈阳性。
2.红细胞系统 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均呈阴性。 3.单核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二)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染色
【临床意义 】
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单核系细胞多呈阳性,阳性 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始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 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阳 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1.中性成熟粒细胞,呈强阳性;2.晚幼红细胞,呈阴性; 3.单核细胞,呈弱阳性;4.浆细胞,呈阴性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帮助鉴 别急性 白血病 的类型
临床意义
是辅助判断急性白 血病细胞类型的首选、 最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
成熟中性 粒细胞过 氧化物酶 活性的变 化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PPT课件
• 抗原(antigen)
1. 定义:是一类在适合条件下能激发机体免疫系 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生的效应物 质(抗体和效应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 结合反应的物质。抗原具有两种性能:
(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指抗原分子 具有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
( 2 ) 反 应 原 性 ( reactogenicity ) 指 抗 原 分 子 与 抗体或效应 T 细胞等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 应的特性。
6
2. 抗原的分类
免疫学分类
完全抗原、半抗原 胸腺依赖抗原与非依赖抗原
临床分类
外源性抗原:微生物、花粉等 内源性抗原:隐蔽的自身抗原、肿
瘤相关抗原等 同种异型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
血型抗原 异嗜性抗原:人与其他动物、植物
等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7
• 抗体(antibody)
1. 定义: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通过体液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 合成并分泌的仅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球蛋白, 称为抗体。
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或与第二抗体具有亲和 性的某种分子上,检测组织或细胞内的特异性抗原物质。
间接法中所用的一抗是针对组织或细胞中某种抗原的特
异性抗体,多数抗体是由家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或由小鼠
制备的单克隆抗体。
10
第二抗体是第一抗体的抗体,所以只要不同的 第一抗体均来自同一种属动物,与标记的第二抗 体结合就能用来显示不同特异性抗原的存在。这 样可避免直接法中标记每一种第一抗体的麻烦。 通过某种技术增加第二抗体上标记酶的含量, 可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敏感度。
17
尸检组织 由于取材时一般均已超过死亡后2小时以上,组织有不同
1. 定义:是一类在适合条件下能激发机体免疫系 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生的效应物 质(抗体和效应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 结合反应的物质。抗原具有两种性能:
(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指抗原分子 具有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
( 2 ) 反 应 原 性 ( reactogenicity ) 指 抗 原 分 子 与 抗体或效应 T 细胞等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 应的特性。
6
2. 抗原的分类
免疫学分类
完全抗原、半抗原 胸腺依赖抗原与非依赖抗原
临床分类
外源性抗原:微生物、花粉等 内源性抗原:隐蔽的自身抗原、肿
瘤相关抗原等 同种异型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
血型抗原 异嗜性抗原:人与其他动物、植物
等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7
• 抗体(antibody)
1. 定义: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通过体液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 合成并分泌的仅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球蛋白, 称为抗体。
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或与第二抗体具有亲和 性的某种分子上,检测组织或细胞内的特异性抗原物质。
间接法中所用的一抗是针对组织或细胞中某种抗原的特
异性抗体,多数抗体是由家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或由小鼠
制备的单克隆抗体。
10
第二抗体是第一抗体的抗体,所以只要不同的 第一抗体均来自同一种属动物,与标记的第二抗 体结合就能用来显示不同特异性抗原的存在。这 样可避免直接法中标记每一种第一抗体的麻烦。 通过某种技术增加第二抗体上标记酶的含量, 可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敏感度。
17
尸检组织 由于取材时一般均已超过死亡后2小时以上,组织有不同
血液学血细胞化学染色 ppt课件
分子生物学分型:提高到分子水平
2020/11/13
9
四、基本步骤
1. 固定 (1)物理法:干燥、火焰 (2)化学法:
A、蒸气固定:甲醛 B、液体固定:甲醛、乙醇、甲醇、丙 酮。
2020/11/13
10
2. 显示:有色沉淀反应
(1)偶氮偶联法:酯酶染色 (2)联苯胺法:POX (3)普鲁士蓝反应:Fe (4)希夫反应:PAS (5)金属沉淀法:NAP (6)物理显色法:SBB
2020/11/13
19
【结果判断】
幼红细胞核染色为鲜红色,铁粒呈蓝 绿色。
2020/11/13
20
细胞内铁(油镜观察幼红细胞)
Ⅰ型:1~2个小铁颗粒; Ⅱ型: 3~5个小铁颗粒; Ⅲ型: 6~10个小铁颗粒或1~4个大颗粒; Ⅳ型: 10个以上小铁颗粒或5个以上大颗粒
2020/11/13
诊断 3. 观察疾病的疗效和预后 4. 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
2020/11/13
8
白血病的诊断:MICM分型
M:morphology I:immunology C:cytogenitics M:molecular biology 形态学分型:进行初步的诊断
免疫学分型:明确细胞种类
细胞遗传学分型:与疾病预后有关
13
第二节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技术
➢ 铁染色 ➢ 过氧化物酶染色 ➢ 苏丹黑B染色 ➢ 酯酶染色 ➢ 过碘酸-希夫反应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 酸性磷酸酶染色
2020/11/13
14
一、 铁 染 色 (ferric stain)
2020/11/13
15
原理
酸性环境
铁 +亚铁氰化钾
亚铁氰化铁
2020/11/13
9
四、基本步骤
1. 固定 (1)物理法:干燥、火焰 (2)化学法:
A、蒸气固定:甲醛 B、液体固定:甲醛、乙醇、甲醇、丙 酮。
2020/11/13
10
2. 显示:有色沉淀反应
(1)偶氮偶联法:酯酶染色 (2)联苯胺法:POX (3)普鲁士蓝反应:Fe (4)希夫反应:PAS (5)金属沉淀法:NAP (6)物理显色法:SBB
2020/11/13
19
【结果判断】
幼红细胞核染色为鲜红色,铁粒呈蓝 绿色。
2020/11/13
20
细胞内铁(油镜观察幼红细胞)
Ⅰ型:1~2个小铁颗粒; Ⅱ型: 3~5个小铁颗粒; Ⅲ型: 6~10个小铁颗粒或1~4个大颗粒; Ⅳ型: 10个以上小铁颗粒或5个以上大颗粒
2020/11/13
诊断 3. 观察疾病的疗效和预后 4. 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
2020/11/13
8
白血病的诊断:MICM分型
M:morphology I:immunology C:cytogenitics M:molecular biology 形态学分型:进行初步的诊断
免疫学分型:明确细胞种类
细胞遗传学分型:与疾病预后有关
13
第二节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技术
➢ 铁染色 ➢ 过氧化物酶染色 ➢ 苏丹黑B染色 ➢ 酯酶染色 ➢ 过碘酸-希夫反应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 酸性磷酸酶染色
2020/11/13
14
一、 铁 染 色 (ferric stain)
2020/11/13
15
原理
酸性环境
铁 +亚铁氰化钾
亚铁氰化铁
精细化学品课件染料和颜料(化工精细方向)PPT课件
I0
• 称为朗伯特-比尔(Lambert-Beer)定律。 • 最色调大就吸改收变波。长一λm般ax的黄增、长橙或、减红短称,浅染色;料绿的、
青、蓝称深色。所以染料最大吸收波长增 大,色调就加深;反之染料最大吸收波长 减短,色调就变浅。
(三)染料的结构和颜色的关系
1 、染料的发色理论概述
染料的颜色和染料分子结构有关。
Eh hC
当吸收光的能量与ΔE相等时,有机分子才会显示出颜色。ΔE 越大,所需吸收光的波长越短;反之,ΔE越小,所需吸收光 的波长越长。作为染料,它们的主要吸收波长应在400~760 nm 波段的可见光范围内。
★2、 结构和颜色的关系
(1)共轭双键长度与颜色的关系
• 共轭双键的数目越多,π→π*跃迁所需的能量越低,选择吸收光的波长 移向长波方向,产生不同程度的深色效应。分子结构中萘环代替苯环 或偶氮基个数增加,颜色加深。共轭双键系统愈长颜色愈深。芳环越 多,共轭系统也越长;电子叠合轨道越多,越易激发;激化能降低, 颜色加深。
(2) 醌构理论
• 醌构理论是英国人阿姆斯特朗(Armstrong) 于1888年提出的,认为分子中由于醌构的 存在而产生颜色。如对苯醌是有色的,在 解释芳甲烷染料和醌亚胺染料的颜色时, 得到应用。
(3) 发色理论的量子化概念
• 根据量子力学,可以准确计算出物质分子中电 子云分布情况,定量地研究分子结构与发色的 关系,认为染料分子的颜色是基于染料分子吸 收光能后,分子内能发生变化而引起价电子跃 迁的结果。1927年提出了染料发色的价键理论 和分子轨道理论。
NaO3S
NN
OH
酸性橙
•蒽醌染料
结构特征:含有 O
O 基团或多环酮 。
茜素
• 称为朗伯特-比尔(Lambert-Beer)定律。 • 最色调大就吸改收变波。长一λm般ax的黄增、长橙或、减红短称,浅染色;料绿的、
青、蓝称深色。所以染料最大吸收波长增 大,色调就加深;反之染料最大吸收波长 减短,色调就变浅。
(三)染料的结构和颜色的关系
1 、染料的发色理论概述
染料的颜色和染料分子结构有关。
Eh hC
当吸收光的能量与ΔE相等时,有机分子才会显示出颜色。ΔE 越大,所需吸收光的波长越短;反之,ΔE越小,所需吸收光 的波长越长。作为染料,它们的主要吸收波长应在400~760 nm 波段的可见光范围内。
★2、 结构和颜色的关系
(1)共轭双键长度与颜色的关系
• 共轭双键的数目越多,π→π*跃迁所需的能量越低,选择吸收光的波长 移向长波方向,产生不同程度的深色效应。分子结构中萘环代替苯环 或偶氮基个数增加,颜色加深。共轭双键系统愈长颜色愈深。芳环越 多,共轭系统也越长;电子叠合轨道越多,越易激发;激化能降低, 颜色加深。
(2) 醌构理论
• 醌构理论是英国人阿姆斯特朗(Armstrong) 于1888年提出的,认为分子中由于醌构的 存在而产生颜色。如对苯醌是有色的,在 解释芳甲烷染料和醌亚胺染料的颜色时, 得到应用。
(3) 发色理论的量子化概念
• 根据量子力学,可以准确计算出物质分子中电 子云分布情况,定量地研究分子结构与发色的 关系,认为染料分子的颜色是基于染料分子吸 收光能后,分子内能发生变化而引起价电子跃 迁的结果。1927年提出了染料发色的价键理论 和分子轨道理论。
NaO3S
NN
OH
酸性橙
•蒽醌染料
结构特征:含有 O
O 基团或多环酮 。
茜素
《细胞化学染色》课件
、切片或裂解样品,确保样品处
标记染色剂
2
于最佳状态以获得清晰的染色结果。
选择适当的染色剂,与细胞内的目标
分子发生特异性反应。
3
洗涤
去除多余的染色剂,减少非特异性背
显微镜观察
4
景染色。
使用显微镜观察和记录染色后的细胞 结构和染色结果。
细胞化学染色的应用领域
1 病理学研究
方法
包括直接染色、间接染色和特殊染色等方法, 根据目的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
技术
需要合适的实验步骤和条件,包括样品制备、 染色剂选择和显微镜观察。
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伊纳尔反应
用于检测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存在和分布。
酸性磷酸酶染色
用于检测酸性磷酸酶活性和酶的分布。
特殊染色
用于检测细胞中特定结构或分子的存在和分布,如免疫组化染色。
结论及展望
细胞化学染色是一种强大的技术,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细胞化学染色将在多个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是一种通过特定染色剂使细胞内的化学成分显现的技术。它在 细胞研究和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化学染色的定义
目的
通过染色剂将细胞内的特定化学成分显现出 来,例如核酸、蛋白质、多肽等。
原理
染色剂与细胞内化学成分之间的特异性反应, 例如酶活性、酸碱性和亲和性。
通过染色剂对病理变化 进行观察和鉴定,辅助 诊断和治疗决策。
2 细胞生物学研究
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 探索细胞内分子的表达 和相互作用。
3 药物研发
评估药物对细胞内目标 分子的作用和影响,辅 助药物研发过程。
标记染色剂
2
于最佳状态以获得清晰的染色结果。
选择适当的染色剂,与细胞内的目标
分子发生特异性反应。
3
洗涤
去除多余的染色剂,减少非特异性背
显微镜观察
4
景染色。
使用显微镜观察和记录染色后的细胞 结构和染色结果。
细胞化学染色的应用领域
1 病理学研究
方法
包括直接染色、间接染色和特殊染色等方法, 根据目的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
技术
需要合适的实验步骤和条件,包括样品制备、 染色剂选择和显微镜观察。
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伊纳尔反应
用于检测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存在和分布。
酸性磷酸酶染色
用于检测酸性磷酸酶活性和酶的分布。
特殊染色
用于检测细胞中特定结构或分子的存在和分布,如免疫组化染色。
结论及展望
细胞化学染色是一种强大的技术,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细胞化学染色将在多个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是一种通过特定染色剂使细胞内的化学成分显现的技术。它在 细胞研究和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化学染色的定义
目的
通过染色剂将细胞内的特定化学成分显现出 来,例如核酸、蛋白质、多肽等。
原理
染色剂与细胞内化学成分之间的特异性反应, 例如酶活性、酸碱性和亲和性。
通过染色剂对病理变化 进行观察和鉴定,辅助 诊断和治疗决策。
2 细胞生物学研究
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 探索细胞内分子的表达 和相互作用。
3 药物研发
评估药物对细胞内目标 分子的作用和影响,辅 助药物研发过程。
实验细胞化学染色POX(共72张PPT)
▪ 苏丹黑B染色较过氧化物酶染色更敏感,但特异 性不如过氧化物酶染色(极少数急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可为阳性)。
M1-SBB(+)
M2-SBB(+)
三、过碘酸一雪夫(PAS)染色
▪ 【原理】
胞浆内存在糖原或多糖类物质(如粘多糖、 粘蛋白、糖蛋白、糖脂等)中的乙二醇基( CHOH-CHOH)经过碘酸(periodic acid) 氧化,转变为二醛基(CHO-CHO),与雪夫 (Schiff )试剂中的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 染料而沉积于胞浆中。该反应称为过碘酸一雪 夫(PAS)阳性反应。
▪ 【结果】 ▪ (1)粒细胞系:
▪ 原粒细胞多呈阴性反应,也可弱阳性。
▪ 自早幼粒细胞以后随着细胞的成熟程度,阳 性反应逐渐增强。
▪ 嗜酸粒细胞颗粒本身不着色,但颗粒间的胞质
呈弥漫性阳性反应;
▪ 嗜碱粒细胞为阳性反应,颗粒紫红色,大小不 一。
中性粒细胞糖原含量参考标准 (-) 胞质无颗粒 (+) 胞质呈淡红色,无颗粒 (++) 胞质呈红色,有少量颗粒 (+++) 胞质呈暗红色 ,颗粒较密 (++++)胞质呈紫红色,颗粒极密
淀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 血细胞化学染色可显示糖原、脂类、酶 、蛋白质等。
血细胞化学染色流程
▪ (一)固定 Ⅳ型:>10个铁颗粒。
苏丹黑B染色较过氧化物酶染色更敏感,但特异性不如过氧化物酶染色(极少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为阳性)。 L1 PAS(+) POX主要分布在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内,随着粒细胞成熟的程度而逐渐增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强阳性。
M7 PAS(+)
(3)巨核细胞和Sternberg细胞鉴别
M1-SBB(+)
M2-SBB(+)
三、过碘酸一雪夫(PAS)染色
▪ 【原理】
胞浆内存在糖原或多糖类物质(如粘多糖、 粘蛋白、糖蛋白、糖脂等)中的乙二醇基( CHOH-CHOH)经过碘酸(periodic acid) 氧化,转变为二醛基(CHO-CHO),与雪夫 (Schiff )试剂中的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 染料而沉积于胞浆中。该反应称为过碘酸一雪 夫(PAS)阳性反应。
▪ 【结果】 ▪ (1)粒细胞系:
▪ 原粒细胞多呈阴性反应,也可弱阳性。
▪ 自早幼粒细胞以后随着细胞的成熟程度,阳 性反应逐渐增强。
▪ 嗜酸粒细胞颗粒本身不着色,但颗粒间的胞质
呈弥漫性阳性反应;
▪ 嗜碱粒细胞为阳性反应,颗粒紫红色,大小不 一。
中性粒细胞糖原含量参考标准 (-) 胞质无颗粒 (+) 胞质呈淡红色,无颗粒 (++) 胞质呈红色,有少量颗粒 (+++) 胞质呈暗红色 ,颗粒较密 (++++)胞质呈紫红色,颗粒极密
淀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 血细胞化学染色可显示糖原、脂类、酶 、蛋白质等。
血细胞化学染色流程
▪ (一)固定 Ⅳ型:>10个铁颗粒。
苏丹黑B染色较过氧化物酶染色更敏感,但特异性不如过氧化物酶染色(极少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为阳性)。 L1 PAS(+) POX主要分布在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内,随着粒细胞成熟的程度而逐渐增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强阳性。
M7 PAS(+)
(3)巨核细胞和Sternberg细胞鉴别
细胞化学染色
55
疾病鉴别 (1)红细胞系统疾病:M6、MDS呈阳性(均匀或块状红色) ;巨幼贫、再障呈阴性。 (2)白血病: 急淋及慢淋:粗颗粒或块状阳性 急粒:阴性或弱阳性(弥散细颗粒) 急单:阳性,多为细颗粒有时可见粗颗粒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阳性(块状)
整理版ppt
5656
PAS
AML-M6 幼红细胞呈阳性反
整理版ppt
5050
4.注意事项 (1)所用染色缸及器具应十分清洁、干燥。 (2)雪夫氏染液应避光密封保存,变红则失效。 (3)放入雪夫氏溶液之前,用蒸馏水洗涂片, 而且一定要完全干燥,若有水,试剂变色失效。
整理版ppt
5151
(4)染色时间和温度应相对恒定,一般37℃效果最 好。 (5)染好的标本不能久放,8天后渐退色,因此应及 时观察。
整理版ppt
5454
正常血细胞PAS染色
1.原始粒细胞(-) 2.早幼粒细胞(+) 3.中性中幼粒细胞(++)
4.中性晚幼粒细胞(+++)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6.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7.嗜碱性粒细胞(+++)8.嗜酸性粒细胞(+++) 9.单核细胞(±)
整理1版0p.p淋t 巴细胞(++++)
应
MA 幼红细胞呈阴
性反应
整理版ppt
5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AS染色 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均阳性,呈粗颗粒状阳性
整理版ppt
2424
5.结果观察:(对照片成熟中性粒细胞中出现棕
黑色颗粒为阳性细胞,说明染色成功) 正常人除成熟中性粒细胞NAP可见阳性外,其 它血细胞均为阴性。且正常阳性率<40%,积分 值30~130分。
组织切片染色技术ppt课件
2.特殊染色
特殊染色就是为了显示特定的组织结构或其他的特殊成分,是常 规染色的必要补充,也是染色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在病理 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
3.单一染色
选用一种染料进行的染色,如用铁苏木素染睾丸生精细胞等。
4.复染色
用两种不同性质的染料进行染色的方法,如用苏木素和伊红分别 使细胞核及胞质染成两种颜色。
精选ppt课件2021
38
* 苏木素是碱性染料,蓝紫色,可以使细胞核等着色。被苏木 素着色的结构本身为酸性,具有嗜碱性。
有橘黄G、刚果红、俾士麦棕和许多苏丹类的脂质染色剂。
(4)醌亚胺类:含有两个发色团,一个是印胺基(-N=)、一个 是醌型苯环,如硫堇、美蓝、甲苯胺蓝O、硫酸尼罗蓝、中性红和 碱性藏红花O、焦油紫等。
(5)苯甲烷染料:发色团是醌型苯环,如孔雀缘、浅绿、碱性品 红、酸性品红、结晶紫和甲基缘等。
(6)山叮染料:发色团是醌型苯环,如派罗宁和伊红Y等。
精选ppt课件2021
25
六、染色前后处理
(二)染色后的处理
1.脱水 95%乙醇Ⅰ、Ⅱ各5min→100%乙醇Ⅰ、Ⅱ各5min。 2.透明 二甲苯Ⅰ、Ⅱ各5min透明。 3.封固 通常用中性树胶或加拿大树胶加盖玻片封固。
精选ppt课件2021
26
七、染色的注意事项
1.切片脱蜡应彻底。
2.常规染色、特殊染色等,组织要进行固定处理,做酶 反应的组织固定更应严格。凡用含升汞固定液固定的组织, 切片脱蜡后,应经脱汞处理,同时要慎防切片脱落。
5.多种染色
选用两种以上的染料的染色,如Mosson三色染色法。
精选ppt课件2021
21
六、染色前后处理
(一)染色前处理 1.脱蜡至水
特殊染色就是为了显示特定的组织结构或其他的特殊成分,是常 规染色的必要补充,也是染色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在病理 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
3.单一染色
选用一种染料进行的染色,如用铁苏木素染睾丸生精细胞等。
4.复染色
用两种不同性质的染料进行染色的方法,如用苏木素和伊红分别 使细胞核及胞质染成两种颜色。
精选ppt课件2021
38
* 苏木素是碱性染料,蓝紫色,可以使细胞核等着色。被苏木 素着色的结构本身为酸性,具有嗜碱性。
有橘黄G、刚果红、俾士麦棕和许多苏丹类的脂质染色剂。
(4)醌亚胺类:含有两个发色团,一个是印胺基(-N=)、一个 是醌型苯环,如硫堇、美蓝、甲苯胺蓝O、硫酸尼罗蓝、中性红和 碱性藏红花O、焦油紫等。
(5)苯甲烷染料:发色团是醌型苯环,如孔雀缘、浅绿、碱性品 红、酸性品红、结晶紫和甲基缘等。
(6)山叮染料:发色团是醌型苯环,如派罗宁和伊红Y等。
精选ppt课件2021
25
六、染色前后处理
(二)染色后的处理
1.脱水 95%乙醇Ⅰ、Ⅱ各5min→100%乙醇Ⅰ、Ⅱ各5min。 2.透明 二甲苯Ⅰ、Ⅱ各5min透明。 3.封固 通常用中性树胶或加拿大树胶加盖玻片封固。
精选ppt课件2021
26
七、染色的注意事项
1.切片脱蜡应彻底。
2.常规染色、特殊染色等,组织要进行固定处理,做酶 反应的组织固定更应严格。凡用含升汞固定液固定的组织, 切片脱蜡后,应经脱汞处理,同时要慎防切片脱落。
5.多种染色
选用两种以上的染料的染色,如Mosson三色染色法。
精选ppt课件2021
21
六、染色前后处理
(一)染色前处理 1.脱蜡至水
细胞化学染色
块状 急粒——局部原始粒阳性,细颗粒或弥散
分布 急单——原幼单可阳性,细颗粒 巨核细胞——粗颗粒或块状强阳性,协助
ANLL〔M7〕的诊断
(二)红细胞系统
1.红白血病〔M6〕,MDS有核红可阳性 2.各类贫血的鉴别:
缺铁贫、地贫——幼红可呈〔+〕 AA、溶贫、巨幼贫——〔-〕
(三)其他:
帮助确认一些特殊细胞
细胞外铁反响强度的判断标准:
显微镜检查
肉眼观察 ————————
———————
着色程度
形态
小 分布情况
————————— ———————
阳性 显色不明显 淡染 稀疏
++++
Hale Waihona Puke +++
++
+
--
环形铁粒幼细胞
环形铁粒幼细胞
参考值
1、细胞外铁:〔+〕~〔++〕
2、细胞内铁:观察100个幼红细胞,计 算出铁粒幼红细胞百分比,阳性率为12 %~44%,无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和铁粒红 细胞。
阳性程度参考标准:
-:无颗粒沉着 +/-:颗粒细小,分布稀疏 +:颗粒较粗,常呈局灶性分布 ++:颗粒粗大,分布较密,占胞浆1/2-2/3 +++:颗粒粗大,成团块状分布 ++++:颗粒布满整个细胞,可覆盖胞核
正常情况下:
粒系: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成熟粒细胞 多数〔-〕 〔+〕 阳性程度逐渐增强 嗜酸阳性最强;嗜碱〔-〕
• 对急淋和急非淋做出判断,阳性率大于5% 诊断为髓系,小于3%不能排除淋巴系。
• 区别小型原始粒细胞和原淋 • 鉴别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各亚型
分布 急单——原幼单可阳性,细颗粒 巨核细胞——粗颗粒或块状强阳性,协助
ANLL〔M7〕的诊断
(二)红细胞系统
1.红白血病〔M6〕,MDS有核红可阳性 2.各类贫血的鉴别:
缺铁贫、地贫——幼红可呈〔+〕 AA、溶贫、巨幼贫——〔-〕
(三)其他:
帮助确认一些特殊细胞
细胞外铁反响强度的判断标准:
显微镜检查
肉眼观察 ————————
———————
着色程度
形态
小 分布情况
————————— ———————
阳性 显色不明显 淡染 稀疏
++++
Hale Waihona Puke +++
++
+
--
环形铁粒幼细胞
环形铁粒幼细胞
参考值
1、细胞外铁:〔+〕~〔++〕
2、细胞内铁:观察100个幼红细胞,计 算出铁粒幼红细胞百分比,阳性率为12 %~44%,无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和铁粒红 细胞。
阳性程度参考标准:
-:无颗粒沉着 +/-:颗粒细小,分布稀疏 +:颗粒较粗,常呈局灶性分布 ++:颗粒粗大,分布较密,占胞浆1/2-2/3 +++:颗粒粗大,成团块状分布 ++++:颗粒布满整个细胞,可覆盖胞核
正常情况下:
粒系: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成熟粒细胞 多数〔-〕 〔+〕 阳性程度逐渐增强 嗜酸阳性最强;嗜碱〔-〕
• 对急淋和急非淋做出判断,阳性率大于5% 诊断为髓系,小于3%不能排除淋巴系。
• 区别小型原始粒细胞和原淋 • 鉴别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各亚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红细胞系统 阴性
3.单核细胞系统 细颗粒状,有时分布于细胞边缘的阳性
颗粒较粗大。
4.淋巴细胞系统 大多数淋巴细胞呈阴性; 少于20%淋巴细胞呈粗颗粒状或块状阳性。
5.巨核细胞系统 呈颗粒状或块状阳性(含血小板)。
【临床意义】
1.红细胞疾病:恶性疾病呈阳性,良性疾病,呈阴性。 红血病或红白血病 幼红细胞阳性 巨幼细胞性贫血 幼红细胞阴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幼红细胞阳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 幼红细胞阴性
SUCCESS
THANK YOU
2020/12/13
可编辑
38
2.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阳性率20%~80%,呈红色粗颗粒状或块状。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少数阳性,呈细颗粒状或均匀红色。
(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可阳性,呈细颗粒状、弥散分布,有时
第三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
第一节 概述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 ,应用涂片染色的方法,对血细胞内的各种 化学成分及其变化作定性、定位、半定量的 分析。
一、研究对象
外周血和骨髓新鲜涂片单个细胞中的
化学物质:
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
二、基本步骤
固定 保持细胞结构和化学成分
显示 被染的化学物质最终形成稳定的 有色沉淀
的胞浆内)
【结果判断】
阳性 胞浆内出现红色阳性物, 呈弥漫均匀红色、颗粒状或小块状。
阴性 胞浆内无色,核淡绿。
用阳性率报告结果,并说明阳性物的形态。
【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粒细胞为阴性; 分化好的原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各阶段均呈阳性反 应,阳性程度随细 胞的成熟逐渐增强。 阳性物呈细颗粒、 均匀红色。
明显增加
明显下降且常为零分, 缓解时又上升到正常
(3)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加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下降
三、过碘酸-雪夫反应 ( 糖原染色 )
(periodic acid-Schiff reaction,PAS)
【原理】
乙二醛基
雪夫试剂中 的无色品红
紫红色化合物 (附于含多糖类
(坚牢蓝盐RR)
(胞浆中)
【结果判断】
胞浆中有紫黑色颗粒为阳性(+~++++)
【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1. 中性成熟粒细胞(杆状和分叶)阳性反应 其他细胞呈阴性反应
2.NAP积分值
油镜下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杆 状和分叶),分别记录其分级情况:
(-)
0分
(+)
1分
(++)
2分
(+++)
水解 α-醋酸萘酚酯酶 (细胞内)
α-萘酚
重氮盐 (坚牢蓝B)
【原理】
胞浆不溶性灰黑色 或棕黑色沉淀
【结果判断】
胞浆内有灰黑色或棕黑色弥散性颗粒状沉淀 为阳性。
氟化钠抑制试验 在基质液中加入适量NaF,其余染色方法同上。 两种方法染色后用油镜计数100或200个被检细
胞,分别计算出抑制前和抑制后的阳性率或阳性 积分。
酯酶
非特异性 特异性
酸性α-醋酸萘酚酯酶
(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
(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
α-丁酸萘酚酯酶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醋酸AS-D萘酚酯酶(AS-D NAE)
(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
氯乙酸AS-D萘酚酯酶(AS-D NCE)
(粒细胞)
α-醋酸萘酚 (基质液中)
3分
(++++) 4分
阳性率 全部阳性反应细胞之和 积分值 各种阳性程度细胞的分值之和
3.参考值 积分值 40~80分 阳性率 10%~40% ( 各实验室参考值不同)
【临床意义】
病理性变化: (1)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
(尤其是化脓性感染)
明显增加 无明显变化
(2)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复染 显示各种细胞,其颜色与有色沉 淀的颜色有明显的对比度
三、临床应用
1.鉴别各类血细胞 2.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3.观察疾病疗效和判断预后
第二节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 过氧化物酶染色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 过碘酸-雪夫反应 ➢ 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 铁染色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 (peroxidase,POX)
阴性 无颗粒 弱阳性 颗粒小,分布稀疏 阳性 颗粒稍粗,分布较密集 强阳性 颗粒粗大,密布于整个胞浆
【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 POX主要存在于粒系细胞中。 分化差的原粒细胞阴性; 分化好的原粒细胞至中性成熟粒细胞各 阶段均呈阳性,阳性反应程度随细胞的成 熟逐渐增强。
2.单核细胞系统 阴性或弱阳性 3.淋巴细胞系统
氟化钠抑制率=
抑制前阳性率或阳性积分 抑制后阳性率或阳性积分 ×100% 抑制前阳性率或阳性积分
【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1.单核细胞系统 原始单核细胞
红细胞系统 巨核细胞系统 阴性 浆细胞 组织细胞
【临床意义】
临床上是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首选的、最 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鉴别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阳性反应:M3>M2b>M2a>M1
(分化差的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
(2)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弱阳性反应 (分化差的原单核细胞呈阴性反应)
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阴性反应 或阳性率< 3%(残留的原粒细胞)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NAP)
【原理】Kaplow偶氮偶联法
中性粒细胞
磷酸萘酚钠
(基质中)
胞浆中NAP
水解 α-萘酚
+ 磷酸钠
重氮盐
紫黑色偶氮染料
胞质边缘处颗粒较粗大。
(4)巨核细胞白血病 阳性或强阳性反应,表现为红色颗粒或块状。
3.其他细胞 戈谢细胞呈强阳性
(葡萄糖脑苷脂在单核-吞噬细胞积聚)
尼曼-匹克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 (鞘磷脂在单核-吞噬细胞积聚)
四、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α-naphthol acetate esterase,α-NAE)
髓过氧化物酶( marrow peroxidase,MPO )
血细胞主要的POX,是人类中性粒细胞含量 最多的蛋白质,主要功能是破坏生物氧化过 程中有剧毒的过氧化物。
【原理】
过氧化氢 POX
(基质中) 粒、单核 细胞胞浆
二氨基联苯胺 (无色)
新生态氧 [O]↑
棕黄色沉淀 (浆内酶部位)
【结果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