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原文

合集下载

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

像熨斗熨过 像吃了人参果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 像放那东洋烟火
听觉、触觉
听觉、味觉 听觉、视觉 听觉、感觉
听觉、视觉
听觉、视觉


六、归纳小结: 戏园盛况:轰动全城
明 湖 居 听 书
琴师弹奏:不同凡响 侧面描写 黑妞演唱:以为观止 观众评论:“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2.越唱越高 5.人弦俱寂
1.声音初 不甚大
2.特点: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 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 不毛孔不畅快 ——处处伏帖,处处畅快 像一线钢丝抛入 ——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地景象„„ ——婉转回旋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 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轻快曲折、甜润婉转 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 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相和相合
白妞出场:“秀而不媚 清而不寒” 正面描写 白妞说书: 运用通感
本文艺术特色
1.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2.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手法表现白妞的演技效果
(1)戏园盛况
时间早: 十点钟 观众多:满满的,人缝里坐下 职业广:官员,生意人,读书人
(2)琴师弹奏
外貌: 甚为丑陋 初奏:不甚留神 轮指:入耳动心
(3)黑妞演唱
外貌:朴素洁净 演唱:字字清脆 声声宛转 作用:衬托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五、研读课文
1、既然白妞才是主要人物,作者为什么 又要用很多笔墨来描写其他诸色人等呢?
曾朴 刘鹗
《孽海花》 《老残游记》
二、之前情节

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老殘遊記>>是在現實衝擊下產生之作品,可說 是清末中國社會之縮影。作者冷嘲笑罵的那個年 代…… 中國正陷於百年悲運之中。 劉鶚那時代的中國(1857 A.D,文宗咸豐7年 ~1909 A.D,宣統元年),發展之遲滯,面對西方的進步, 引發的巨變是歷史上罕見的。中國遭逢「數千年來未 有之變局」, 也確實遇到了「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中英鴉片戰爭(1840 A.D)開始,一但短兵相接,中國 藩籬盡失,立國基礎動搖,從此張皇失措。
*賢官還是酷吏-清官可怕* 賢官還是酷吏-清官可怕*
「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蓋贓官自知其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 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 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第十六 回原評) 這裡所說的清官,正是那些表面以清廉為名, 正是那些表面以清廉為名, 正是那些表面以清廉為名 實際是用血腥手段, 實際是用血腥手段,殘名以逞,上邀高級統治者 的寵幸,得以釣名沽譽,升官發財的酷吏。
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 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 李寶嘉的 劉鶚的《老殘遊記》 劉鶚的《 劉鶚的 老殘遊記》 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沃堯的《 吳沃堯的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曾樸的《孽海花》 曾樸的《 曾樸的 孽海花》 這四大譴責小說相繼出現,便帶給了當時的社會很 大的震撼及影響。
*漫談說書* 漫談說書* --簡介-「話本」原是「說話」即現代曲藝場的 「說書」藝人的底本 隨著民間「說話」伎藝發展起來的一種文 學形式。從敦煌發現的資料看,唐代已出現話 本;到了宋元時代,才漸趨成熟。它的出現, 便是中國語體短篇小說的開始。
吳佩樺 沈容聞 陳佳佳
老殘遊記-明湖居聽書
Tramp Doctor’s Travelogue / Mr.Derelict Ch 2.The Singing Girl

三二明湖居听书

三二明湖居听书
旁坐有两人,兴致缺缺,其一人低声问
那人道:“这难道就是那白妞?”其一人道: “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她的 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 差多远呢!”
那双眼睛,如秋 品 水,如寒星,如宝
珠,如白水银里头 养着两丸黑水 银……
明 湖 居 听 书
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 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 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 觉、味觉、触觉等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觉互相 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让 事物的表现变得更加丰富有层次。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
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了当当地敲,咿咿呀呀 地唱了起来。

明湖居听书 课文

明湖居听书 课文

答: 先从穿着、长相以及神态三方面描绘弹三弦者, 再描绘他弹弦技巧的高超,有先抑后扬的效果。
第二段
• 描写黑妞的容貌与说书的妙处。
• 描写黑妞出场说书的样貌与身段,用来“陪 衬”第四段出场的白妞王小玉,进一步烘托 出白妞表演之精湛。
长长鸭蛋脸儿 • 修辞─譬喻(略喻)
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 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
• 作者从容不迫,掉转笔头去写满园子里谈笑、 叫卖等等嘈杂的人声,看似闲笔,其实是有意 留下一段空白,好让急切的读者在期待的间歇 里,去回味和悬想。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 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 妞的妹子。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 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她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 处人说不出;她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 不到。”
答:(1)正面描写:字字清脆、歌声宛转动听,“如新 莺出谷,乳燕归巢”。而且唱歌时节奏的缓急、 音调的高低变化极大,转腔换调,百变不穷。
(2)侧面描写:觉一切歌曲腔调,都不如它,可说 是好到极点(“以为观止”)。
第三段
• 藉观众的评论,引出主角白妞。
• 没有立刻介绍白妞,而是藉由观众误把黑妞当 成白妞的评论,为下段即将出场的白妞埋下伏 笔,也烘托白妞技巧之高超。同时,写戏园子 里人声鼎沸的情景,为下段王小玉在“一盼” 之间,全场即鸦雀无声的舞台魅力预作安排。
→演奏不同凡响
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 修辞─夸饰
1.何谓谴责小说?并说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答: (1)指暴露社会黑暗、申斥政治腐败、反映改
革要求的小说。 (2)刘鹗《老残游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
之怪现状》、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曾 朴《孽海花》,合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明湖居听书(完整版.教用)

明湖居听书(完整版.教用)

明湖居听书刘鹗一、“明湖居听书”背景(节录自《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

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

”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

”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次日走到明湖居,纔不过十点钟,园子里面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得满满的,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

桌子囗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

老残无处落脚,只好拿了二百钱送了看坐儿的,纔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二、刘鹗与《老残游记》三、国学常识(二)章回小说介绍1.源于宋代平话,确立于元末,以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成熟标志。

2.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回”。

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1)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正文前标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2)每回末有“……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三) 将声音形象化的名篇(四)鼓书(节录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五、难句精解1.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弹三弦者琴艺精湛,演奏不同凡响,为黑妞与白妞出场铺垫、蓄势。

2.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描述黑妞说书声调美好,轻快宛转而且清新娇嫩3.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摹声音突然特别提高,譬喻声音又高又细,响彻云霄。

4.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形容白妞声音陡然扬高,纷繁快捷,变化多姿,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5.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

─写人弦相和,万声并发,丰富多姿。

6课《明湖居听书》(1)

6课《明湖居听书》(1)

相似点 处处伏帖,
处处畅快。
尖细、高亢、刚 劲有力。
婉转悠扬,穿插回 旋,急促多变。 多姿多彩, 变化无穷。
愈唱愈高的声音 。
王小玉婉转的唱腔 。
王小玉重又扬起的 声音。
叠 四 三


陡 落

发 回 环




高 超 技 艺

丝 钢 抛
蛇 盘 黄 山


吃人参果 熨斗熨
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 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着借助其他感官来 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
白妞说书
——演唱的起始 “初不甚大” ——演唱的发展 “越唱越高”
“陡然一落” ——演唱的继续发展 “忽又扬起” ——演唱的高潮
——演唱的结束 “人弦俱寂”
像熨斗熨过
像吃了人参果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 像放那东洋烟火
听觉→触觉 听觉→味觉 听觉→视觉 听觉→感觉 听觉→视觉 听觉→视觉
• 和《口技》对比,看和本文在写法和内容
之间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1、都有对演出过程的细致描写。 2、都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不同点:1、《明》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和通感的修辞,让人产生 丰富 的想象。《口技》用平实的语言 描摹声音所创 造的生活场景,身临其境。 2、《明》运用烘托的手法,进行侧面描写的地方众多。 而《口技》则以正面描 写为主,侧面描写为辅。
刘鹗(公元 1857——1909 年),字铁云,原名孟 鹏,是晚清光绪年间的传奇人物。祖籍江苏丹徒, 1857 年 10 月 18 日生于江苏六合; 1909 年 8 月 23 日 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他出身道台公子, 经过商,行过医,治过黄河,做过小官,又长时期 担任洋务买办,生活豪侈,手面阔绰,从不曾想到 要写小说。既非一个寒儒,科举落第泄胸中积愤于 笔端,又不是破落了的豪门子弟,寄居荒村寒舍, 多年孜孜苦写,追怀昔日的过眼烟云。他写《老残 游记》,十分偶然,十分潇洒,兴到即写,写了即 放,断断续续,时而为之,却不料因此而成佳作。 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 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明湖居听书》原文

明湖居听书》原文

明湖居听书》原文次日早上九点,老残匆忙吃完早饭,来到明湖居。

这是一个大型戏园子,里面有一百多张桌子。

但是,当他进入园门时,发现园子里已经坐满了人,只有七八张桌子上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红纸条,还没有人坐。

老残无处可坐,只能花200个钱买了一张短凳,挤在人缝里。

戏台上只有一张半桌,上面放着一个板鼓和两个铁片,以及一个三弦子。

但是,台上并没有演员,看起来有些好笑。

园子里有一二十个人在卖烧饼和油条,为那些不吃饭的人提供食物。

十一点左右,越来越多的官员和他们的家人进来,有些人穿着便衣。

不到中午,前面的几张空桌子都已经坐满了人,还有更多的人不断进来。

这些人彼此打招呼,有些人打千,有些人作揖,大多数人打千。

他们畅所欲言,说笑自若。

在十几张桌子外面,有些人看起来像是做生意的,还有一些本地的读书人。

但是,因为人太多了,所以他们说的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理会。

到了中午12点半,戏台后面出来一个男人,穿着一件蓝布长衫,长脸丑陋。

但是,他的气质很沉静,没有说话,只是坐在半桌后面的一张椅子上,拿起三弦子随意弹了一些小调,人们也没有太注意。

但是,当他弹奏一首大调时,使用轮指弹奏,那种抑扬顿挫的感觉让人心动不已,仿佛有几十根弦和几百个指头在弹奏。

台下的观众不停地叫好,但是XXX的声音依然清晰可闻。

弹完这首曲子后,他停下了手,旁边有人给他送上茶。

XXX张开朱唇,露出洁白的牙齿,开始唱起书儿。

声音一开始并不大,但听起来却有着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仿佛整个身体的五脏六腑都被烫熨过,每一个毛孔都像吃了人参果一样畅快。

随着唱了十几句,声音渐渐高了起来,突然拔高到极点,像一根钢丝抛向天际,令人叹为观止。

但她却能在这高音上转折回来,几句之后,又接连高了三四个音阶。

就像攀登泰山一样,一开始看到XXX的削壁,以为已经通天了,但翻过傲来峰顶,才发现还有扇子崖;再翻过扇子崖,又发现南天门。

越往上攀,越险越奇。

当XXX唱到极高的三四个音阶后,突然落下来,然后她开始展现她千变万化的精神,如同一条飞蛇在黄山的三十六峰之间盘旋穿插,周围不断地旋转。

明湖居听书(教用完整版)

明湖居听书(教用完整版)

第六课明湖居听书刘鹗壹、国学常识一、作者简介二、文体简介(ㄧ)古典小说重要著作(二)“老残游记”介绍貳、课文深究一、写作背景1.写作动机︰刘鹗生逢乱世,以此书表达了他目睹国事糜烂,自己事业失败,政治理想幻灭之悲。

2.内容提要︰本书初编二十回,二编十四回(今存九回),是刘鹗以自传方式来表达自身见闻感受之作品,以游记的体裁来安排故事顺序,记载一位名为老残的主人翁游历山东各地的见闻。

二、写作特色运用大量的摹写、譬喻来描述声音,足以与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宋欧阳脩秋声赋、宋苏轼赤壁赋相辉映。

三、结构分析參、 形音义比较一、 形似字空间─戏台前一百多张桌子,园子内几乎已座无虚席摆设─半桌上一面板鼓,鼓上两片梨花简。

旁置三弦子及两张椅子观众─官员、做生意的人、读书人不断进来。

观众来得早也来得多 其人─着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气味倒还沉静其弦─大调全用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反应─台下叫好之声,不绝于耳面貌─约十八、九岁。

白净面皮、中人以上之姿。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神─如秋水、寒星、宝珠、【○1 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触觉)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2 一线钢丝 】抛入天际(视觉) 节节高起,恍如【○3 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 】的景象(视觉) 陡然一落,又骋其千回百折,如【○4 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视觉)忽又扬起,像放【○5 东洋烟火 】,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视觉)弦声与之相和,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令人耳不暇听(视、听觉)王梦湘评论─觉得「三日不绝」的「三日」,不如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三月」白妞唱黑驴段,愈说愈快,却字字清楚 黑妞草草收场,当时一哄而散二、一字多义肆、修辞举隅一、听觉摹写二、譬喻(明喻)三、夸饰伍、延伸学习一、重要小说之卷头语及回目或序1.老残游记自叙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

第九课明湖居听书刘鹗

第九课明湖居听书刘鹗

第八課明湖居聽書劉鶚
一、「明湖居聽書」背景(節錄自老殘遊記‧第二回)
老殘一抬頭,見那牆上貼了一張黃紙,居中寫著「說鼓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只聽得耳邊有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兒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

」又走到街上,聽鋪子裡櫃檯上有人說道:「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告假的;明兒的書,應該我告假了。

」一路行來,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裡詫異!次日走到明湖居,纔不過十點鐘,園子裡面一百多張桌子已經坐得滿滿的,只有中間七八張桌子還無人坐。

桌子囗都貼著「撫院定」「學院定」等類紅紙條兒。

老殘無處落腳,只好拿了二百錢送了看坐兒的,纔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裡坐下。

二、劉鶚與老殘遊記
(一)中國古典小說簡介
(二)章回小說介紹
1.源於宋代平話,確立於元末,以長篇小說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為成熟標誌。

2.其特點是將全書分為若干「回」。

一回敘述一個較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承上啟下。

(1)
每回前用兩句對偶的文字標目,稱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內容。

如三國演義第一回正文前標有「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2)每回末有「……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三) 將聲音形象化的名篇。

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明湖居听书》知识点

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明湖居听书》知识点

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明湖居听书》知识点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明湖居听书》知识点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化学知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明湖居听书》知识点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明湖居听书》知识点1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

书场盛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众多,到得早。

“说书”十二点半钟以后才开始,可是“不过十点钟”,戏台前的“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的满满的了”,以至“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有的人甚至饿着肚子早早地赶来占个座位,使得戏园子里竟然有一二十个卖烧饼油条的。

二是观众身份多样,代表性广。

有“做生意”的,有“读书人”,还有许多官员以及他们的家人。

三是气氛热烈。

有人在进场,有人在找座,有人在打招呼,有人在说闲话,有人在叫卖叫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指向,即听白妞说书。

第二部分(3—5段),描写琴师、黑妞的精彩表演和人们的反应。

首先是琴师演奏三弦子,初不觉怎样,“只是到了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挑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很有特色。

再是黑妞说书,从衣着打扮写到动作表情,进而描写黑妞的演唱清脆宛转,高低徐急,富于变化,既有“字字清脆,声声宛转”“或缓或急,忽高忽低”的直接描述,又有“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的生动比喻。

然后是观众的'议论,知情懂行的观众将黑妞和白妞进行比较,“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

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突出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白妞的出场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6—8段),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

这是课文的描写重点。

第6段描写了白妞的衣着相貌、动作表情,特别用特定镜头描绘了白妞“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是那样清澈纯净,明亮润泽,美丽传神。

语文版语文九下第6课《明湖居听书》 课件(32PPT)

语文版语文九下第6课《明湖居听书》 课件(32PPT)

课文的主旨
小说通过老残在明湖居听书的见闻以 及周遭气氛的描写,刻画出白妞王小玉的 高超歌艺,表现了中国传统曲艺表演艺术
的精妙。
归纳本课的艺术特色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小说中描写挤满了人的明湖居戏园子,描写琴师不同凡响的演奏,写黑妞的演唱让观众叹为 观止,以及演出结束后少年人对白妞的评价,这些都从侧面烘托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对白妞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外貌的描写,空灵飘忽的演唱的描写,这些是正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 描写二者相辅相成,鲜明地突出了白妞歌唱技艺的高超。 2.运用多角度生动比喻。 多角度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读者对白妞(主要)等人的演唱技艺不仅有整体的感受,而且有具体的
听书人多: 当官的;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 热闹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 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
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精读感悟 2.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 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 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但她 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 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明湖居听书
语文版 九年级下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 爆发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们纷纷逃命。韩娥 在乡亲的帮助下幸免遇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 是,她便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的歌声美妙而婉转,可谓登峰造极,深深打 动了听众的心弦。以至韩娥走后三天,人们依然能够 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于是,便有了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 今天,让我们跟随刘鹗走入明湖居,欣赏一段与 韩娥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鼓书,感受民间艺 术的魅力。

6.明湖居听书

6.明湖居听书

关键词: 听书
写谁?
修辞手法
歌艺高超
导思4. 作者是如 何描写空灵飘忽的 音乐的?举例说明。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 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作业2:完成《典中点》上的习题
温馨提示:以上作业的课件均见本课文件夹。
(难点)
来自《点拨》
刘鹗(1857-1909),清末小说家。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 江苏丹徒(治今镇江)人。
来自《点拨》
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 湖湖边美人绝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小说 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 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 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 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三、知识链 接谴责小说谴责小说,是晚清一个小说
2.运用多角度生动比喻。 多角度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读者对白妞(主要)等人的演唱技 艺不仅有整体的感受,而且有具体的细节感受;不仅似乎能 听到甜润清丽的歌声,而且似乎能看到千姿百态的形象,获得 沁人肺腑的轻松畅快的感受。
这堂课我们不但又一次感受了中国古代民间艺人技 艺的高超。同时,也欣赏了和民间技艺同样富有魅力 的中国古典名著的语言艺术。希望同学们能在自己的 课外阅读中多关注中国古典艺术瑰宝,让它们开启我 们的智慧,美化我们的心灵!
7. 第⑦、⑧两段中,多处设喻,试分析各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声音初不甚大……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恍如由傲来 峰西面……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周匝数遍”这 几处比喻,把人们的感觉与听觉、视觉与听觉沟通起来,表 现了音乐给人带来的甜润、舒畅的美感,形象地表现出白妞 的歌声高亢、挺拔、曲折、轻快的特点。“约有两三分钟之 久……纵横散乱”既着眼于形,又着眼于色,表现了声音的婉 转飞扬和美妙。“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百鸟乱鸣”形象 传神地描写出琴声与歌声和鸣的清脆、热烈。

培训_明湖居听书初中语文七年级上(00)精选课件PPT

培训_明湖居听书初中语文七年级上(00)精选课件PPT
明 湖 居 听 书
刘 鹗
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 《老残游记》 李伯元 《官场现形记》 吴研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 状》 曾朴 《孽海花》
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向小布政司街走
去。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 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居中写着"说鼓书" 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 "。那纸还未十分干,心知是方才贴的,只不 知道这是甚么事情,别处也没有见过这样招 子。
A.本来场子就空闲着,这是完全写实。
B.让读者有时间回味黑妞的演唱。
C.说明听众已不耐烦。
D.反衬下文白妞出场后“满园子里鸦雀无 声”,从侧面突出白妞演艺高超。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是B
( )。 ①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 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 畅快。 ②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 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③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 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 乱。 ④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 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 绝。
C.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 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 周匝数遍。
D.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 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 的,甚为丑陋。
2.课文写黑妞演唱完后不马上写白妞出场, 而写满园子里谈心、说笑、叫卖等嘈杂的场
面,目的是 ( D )。
真正的爱情,不论贫富,不论远近。千般情怀,万般眷恋。红尘陌上,心系悠长。约言迢迢千里,只因情怀而来;邈路遥遥朝暮到洛阳出差一周了。 下午忙完,我便决定回趟老家。夕阳余光游走在城市楼房的轮廓中,呆板大街上车来人往。我不喜欢城里的热闹,会吓跑夕阳,家里这时候,风是轻的,田野是静的,夕阳是害羞的。 大巴车只到镇上,离老家还有十里路。一下车就听到有人喊我,是父亲。父亲一手接过我行李,一手拿着手机说话:“接到了,接到了,我们就回来。”说罢把电话递给我。电话里母亲问我晚饭想吃什么,我说:“妈,我想吃你擀的捞面条。”

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
9.
嘁嘁喳喳
音ㄑㄧ ㄑㄧ ㄓㄚ ㄓㄚ,形容細碎的說話聲。
10.
疙瘩
音ㄍㄜ ˙ㄉㄚ,皮膚上凸起的小顆粒。
11.
風乾福橘皮
被風吹乾的橘子皮,用以形容臉部皮膚的凹凸不平。福州橘子,為橘子中最負盛名者,此處謂福橘皮,並無特別涵義。
12.
氣味
指氣質、神態。
13.
和了和弦
調弦定音。和,音ㄏㄜˊ,調音。
14.
牌子
19.
鑲滾
衣服邊緣上的裝飾。寬扁的稱鑲邊,從布邊捲疊成圓而窄小的邊飾稱滾邊。
20.
錚錚鏦鏦
音ㄓㄥ ㄓㄥ ㄘㄨㄥ ㄘㄨㄥ,形容弦樂聲。
21.
鼓棰子
擊鼓用的小木棍,俗稱「鼓楗」。棰,音ㄔㄨㄟˊ。
22.
羯鼓
樂器名,來自西域,為兩面蒙皮的小鼓,均可敲打,又稱兩杖鼓。羯,音ㄐㄧㄝˊ,中國古代西北種族名,為匈奴支派。
演唱梨花大鼓時,分別夾在指縫中,使相碰擊發聲以伴唱的半月形金屬片,多為銅製。
6.
三弦子
彈撥樂器名,配有三根弦,又稱三弦。分大小兩種,下方有共鳴箱,一般唱大鼓為大三弦。
7.
偌大
如此大。偌,音ㄖㄨㄛˋ。
8.
打千兒
清朝行禮的一種方式。男子向人請安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是一種介乎作揖、下跪之間的禮節。
山裡紅
山楂的別稱,俗名酸棗,可以吃,也可入藥。
31.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秀麗而不妖豔,清瘦而不單薄。
32.
五音十二律
形容各種高低不同的聲音。
33.
伏貼
舒適妥貼。
34.
人參果
《西遊記》中的仙果名,傳說吃了能長生不老。參,音ㄕㄣ。

讲座-《明湖居听书》-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习文档

讲座-《明湖居听书》-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习文档
一路走着,一路盘算,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 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 书罢。”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 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 一路行未,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道: “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 竟举国若狂如此?"
熨斗熨过
周匝 数遍
越唱 越低






烟火
“通感”也叫“移觉”:
“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 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 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 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 修辞方式。
摘自《关于“移觉”修辞格》
D 1.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通感的一项是 ( )。
C.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 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D.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 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
2.课文写黑妞演唱完后不马上写白妞出场,而 写满园子里谈心、说笑、叫卖等嘈杂的场面,
目的是 ( )。D
戏园盛况
结构图示
琴师弹奏
白妞说书
黑妞说书
观众评议
烘托映衬: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 的关系,以次要事物陪衬、映照主要事物。 本文主要是“以景衬人”“以人衬人”。
侧面描写:不直接描写对象,而是通过他 人眼看、口讲等方式描写对象。

山山

泰泰
三 登登
陡 落
蛇 蛇 盘 盘黄果
刘 鹗
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 《老残游记》 李伯元 《官场现形记》 吴研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 《孽海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湖居听书
刘鹗
次日九点钟的光景,老残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

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

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

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看了不觉有些好笑。

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到了十一点钟,只见门口轿子渐渐拥挤,许多官员都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进来。

不到十二点钟,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不断还有人来,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

这一群人来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儿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儿的多。

寓谈阔论,说笑自如。

这十几张桌子外,看来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读书人的样子,大家都嘁嘁喳喳的在那里说闲话。

因为人大多了,所以说的什么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

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

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

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

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

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

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鏦鏦弹起。

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了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棰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

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

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


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她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

她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她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她十分里的一分的。

”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

这时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

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

又将鼓棰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
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

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
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

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好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