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对中国当代音乐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对中国当代音乐的影响摘要:学堂乐歌产生于中国19世纪清末民初,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当代社会。从历史来看“学堂乐歌”应该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产物,当时的中国社会极贫极弱,人民软弱可欺,在此情况下,众多爱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以团结、进取为宗旨的国民精神改造的问题。而音乐则成为了有效改造国民精神品质的重要手段。学堂乐歌是处于中国社会的危难时刻的中国的社会精英们为了救中国的目的,主动的向外国音乐学习而来的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是将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的起始点,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开路石,对中国近现代的音乐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学堂乐歌;历史;作用;影响;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9-0244-02

在长达5000多年的中国灿烂文明的历程种,华夏子孙坚强不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其中也包括灿烂的音乐文化。这些硕果累累的精神文明,曾指引着中国人民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盛世,引导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到来。洪钟大吕代表着秦汉文化的鼎盛,霓裳羽衣伴随着隋唐文化的兴衰,评弹小曲吟唱着明清文化的故事,那又是什么为我们现代的精神文明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从鸦片战争到《南京条约》搭配“戊戌维新变法”到《奏定学堂章程》到“五四运动”,中国

传统文化理念中的“天朝上国”“中心帝国”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野蛮的打击。中国文化开始在反思自己失败的同时,被西方的文化冲击着,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热衷于追求“西学”,“西学”中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都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忧国忧民的文化先驱们开始思考如何用“西学”来拯救中国民众愚昧的心志,振奋中国人民的精神。几经探索之后,终于由“学堂乐歌”吹响了时代前进的步伐,开创了中国文明的新篇章。

一乐歌的背景

1.从历史来看“学堂乐歌”应该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产物。鸦片战争之后,船坚炮利的外国列强使中国陷入了双半社会的深渊,清政府腐败无能,苟且偷安,致使中国人民抗敌心志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爱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以团结、进取为宗旨的国民精神改造的问题,而音乐则成为了有效改造国民精神品质的重要手段。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文人因此开始极力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梁启超在目睹了日本学校唱歌后就曾感慨道:“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

[1]。于是在“戊戌变法”时,他们积极兴办新式的文化教育,提出了废八股,设学校的主张,在变法失败后,还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

借此来传播新思想,唤起年轻一代“救国图存”的立国大志。而这些一系列的运动对“学堂乐歌”的诞生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孵化巢。

2.从曲调来看,最初的学堂乐歌基本上一种填词歌曲,选用的曲调大多是欧美和日本的歌曲曲调。这是当时的中国近代音乐先驱们为了改变当时“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的局面而提出的一种折中之法,同时,这也与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紧密相关。当时的中国社会“极贫极弱”而近邻的日本则因为“明治维新”而渐渐强大,那些正如饥似渴的寻找着成功范例的中国革命先驱们不可能不注意到日德的成功,所以“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主张盛行一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著书立说,介绍日本学制或去日本考察,而当时留日的许多人中也有人开始立志从事音乐教育,开始学习考察日本的唱歌教育,并学习写作新乐。他们回国之后,就将日本学校唱歌的创作方式“选曲填词”介绍到了中国,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学堂乐歌。这其中许多作品的曲调还包括日本词作家填词在日本已广为流传

而被中国的学堂乐歌作者们所填词而成为中国学堂乐歌的,最为人熟悉的便是李叔同填词的《送别》。由此可见,中国的学堂乐歌的内容和创作方式很多地方受了日本音乐的深刻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完全就是一种仿效日本学校唱歌的行为。因为我们不能忽略这么一个事实,即:诗词在音乐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填词”这一创作途径来看,学堂乐歌的创作并

没有脱离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方法,它大多是用中国的古典诗词来作为歌词或用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来创作歌词的,例如:李叔同的《将进酒》、《行路难》等。其外,也有很多著名的学堂乐歌是采用中国曲调来填词创作的,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李叔同用民间器乐曲《老八板》填词的《夕歌》、《祖国歌》等。后来渐渐的还有了我们自创曲调的乐歌,如沈心工的《黄河》、《采莲曲》,李叔同的三部合唱《春游》等。这些自创的曲调虽说还比较稚嫩,未能摆脱模仿欧美与日本歌曲的形态,但却是我国近代自己创作的最早的一批作品,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3.从特点来看,学堂乐歌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仿效日本学校唱歌(其中包括有大量的欧化曲调和西方歌曲曲调)而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又与我国的语言文化、社会的进步要求、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同时吸收欧美歌曲的一些因素,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传统音乐的一种新音乐体裁。它最大的作用是唤起了中华民族的士气,而正是这个士气、这种精神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民主、自由的新中国之路,并一直影响至今。它的特点大致有两点:(1)选曲填词的创作方式:学堂乐歌的创作方式主要为选曲填词,它的曲调往往采用日本和欧美的学校歌曲、流行曲调等“旧瓶”来装上“新酒”——自己创作的诗、词来歌颂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人民的伟大坚强、英勇奋斗,有的还揭露了封建王朝的腐败与黑暗、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反对迷信等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培养其审美情趣和优劣品格;

(2)乐歌词曲一般都比较浅显、简练贴近生活,有广泛的参与性,便于交流普及,又寓教于乐,非常适合于我国当时的国情和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特点。而针对中学儿童学习的特点,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教育的作用和教育方法,前人总结道:“况音乐一科,与中小学教育有绝大关系者曰:一曰以音乐输入科学也,嬉戏娱乐,儿童天性,今以其性最近者唱歌之中,即输入以各种科学,儿童常常复习,了解自易;一曰以音乐劳逸也,国文算学之后教以音乐,音乐之后教以修身,难易分配,儿童方不兑其苦;一曰以音乐化其个性而成一共同性也,儿童之性,彼此各殊。音乐者有统一,参差,唱则俱唱,止则俱止,渐以养成共同一致之习惯;一曰以音乐整理其秩序也,儿童心思多属活放,不守秩序,今以音乐调和,秩序按拍,则秩序自生”[2]。由上面两个特点,可以想见,学堂乐歌的特点由时代造就,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它的内容积极向上,形成简单明快必然会对中国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4.从代表人物来看,时代的发展,必然会造就时代的巨人,而时代巨人的成长也必然会推动着时代的前进。历史是人创造的也是由人去书写的,学堂乐歌这个对社会对历史的发展都有着巨大作用的历史产物自然也和历史巨人的推动有着莫大的关系。20世纪初,中国有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东渡日本学习新文化知识以报效祖国,从那时起他们中的一些立志于从事音乐教育的人就开始学习新乐,从而成为我国学堂乐歌的先驱,他们主要有: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等。此外,还有很多的艺术家对学堂乐歌的发展起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