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学
发表时间:2012-04-26T15:04:06.50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26期供稿作者:刘根芳
[导读] 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河南省沁阳市外国语中学刘根芳
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
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我认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把握:1、在知识情景引入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数学信息,准确建立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
2、在建立数学模型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分析和解释,说明其合理性、正确性,形成数学结论和理论,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生活──数学──生活这一过程。
3、在处理例题中,多运用一题多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断强化思想和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类比和对比。
4、在处理作业中,发现学生合理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应及时与全体学生分享,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要达到新课标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维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
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
2、训练“方法”,理解“思想”。
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
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3、掌握“方法”,运用“思想”。
数学知识的学习要经过听讲、复习、做习题等才能掌握和巩固。
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
另外,使学生形成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必须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这更需要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完善的过程。
4、提炼“方法”,完善“思想”。
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
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教学中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善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
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会深层知识的真谛。
因此数学思想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
只要我们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上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创设情景,多提供机会,坚持不懈,就能达到我们的教书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