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政府政策决策失误的原因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政府政策决策失误的原因及对策
决策失误,指的是在决策中发生了过失性错误,导致作出错误决策。政策在决策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是经常的、难免的。这是因为客观世界的事物是处在瞬息万变之中。任何决策方案都是根据已经出现的大量现实信息做出的,一旦决策方案拍板定案后,客观事物又会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信息,原来的决策方案就不可能将其囊括其中,于是就会出现原决策方案与事物后来出现的新情况不相一致的现象,也即人们原先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脱节。这样就产生了政策失误现象。这是一般政策失误存在的主要根源。
一般影响政策失误的因素有:
1、信息资料来源层面:信息资料不完善,内部矛盾暴露不充分,不确定因素过多;任何政策在决定过程中都需要有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作基础。决策过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要健康正常的运作,不仅需要社会有关各方紧密协同配合,而且也需要各项配套的立法建制保障。
2、决策程序层面:政策的确定程序一般为: ①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②集思广益,拟定众多备选方案; ③评估选优,确定决策方案; ④局部试点,完善实施决策方案。如果能够依照上述程序,在每个环节上认真把关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决策活动规范化,避免一些决策失误发生。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决策所需的信息已很齐全,由于决策的方式方法、思维及程序的错误,导致在某一个政策在决策的程序中出现失误引起整个政策的失误;
3、决策实施阶段出现失误未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有的政策在方案选择及程序、信息方面都做出了正确选择,但是在政策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计划没有变化快,没有很好的掌握好实施计划,或者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关的资源对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
4、政策执行者素质层面:各项政策要能政令通畅地取得预期效果,执行者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执行力是政策得以实施的生命力。我国改革开放已三十年了,政府政策执行者的总体素质已有很大提高。目前政策执行者队伍是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来自各条战线,长期从事基层工作,并逐步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较丰富,掌握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不够系统,知识水平欠佳;另一部分是国内外各类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欠缺,掌握科学文化
理论知识较系统,知识水平较高。从知识结构看,有的是学习人文社会科学,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各方面的情况了解的较多,宏观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有的是学习自然(应用) 科学,他们对物质领域诸多方面的情况了解的较多,微观的直觉思维能力较强。此外,每个执行者的经历、阅历不同,感受和总结的经验教训不同;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受的教育和影响不同,个人的性格、修养、爱好及天赋也不同,于是他们之间就形成了巨大的区别。上述各类执行者素质上的这些差异,会影响着其参与各项决策的最终结果的优劣。
5、人事机制层面:我国各级政府现行的人事制度,在选拔、使用干部时,有四种形式:一是委任,二是选任,三是考任,四是聘任。其中是以委任为主。虽然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也是经过党、政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由于我国缺少民主传统,法制法规不完善,选举也只是在形式上走走过场,因而选任实质上仍是变相的委任。这种委任制在战争年代或特殊环境下,对处理天灾人祸的突发事件、稳定大局和巩固胜利成果虽有一定作用,但如把它作为唯一的一种用人制度,长期实行下去,就欠妥当。因为在委任制下,上级领导与下级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平等的,下级的官职是上级授予的,下级对上级必然是感恩戴德,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处处顺从,甚至有人会无端献媚或阿谀奉承。本来在我们共产党内部“, 不论是担负领导工作的党员或是普通党员,都应以平等态度互相对待,都平等地享有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履行一切应当履行的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式作风严重的领导者,却要求下级“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搞成“猫鼠关系”“, 搞成旧社会那种君臣父子关系或帮派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在进行决策时,下级官员必然是眼睛向上,其关注点是揣摩上级领导意图,力求与上级意见一致;绝不会眼睛向下,关注客观现实情况和广大群众的诉求和呼声。而作为领导者的知识和才能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无限的。因此仅靠个人主导的决策,往往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或问题,甚至有的是错误的。这样上级决策者就不可能兼听众议,集思广益,其结果会出现决策失误。
为了减少决策失误,增加正确决策出现的机率,针对上述影响决策的诸多因素,笔者设想的具体对策和建议如下:
1、完善政策制定的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
继续发展和完善信息收集及咨询机构,可以考虑形成一些综合多学科专家、多种优秀人才的大型智囊机构;建立咨
询工作的程序制度、预算制度,增强其独立性;政府要真正重视咨询机构的作用,为专家学者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建立民间的咨询机构等。当然,公共政策说到底也是一个政策信息不断输入、转换和输出的过程,即首先把外部的种种信息通过内部和外部的信道传导给政策主体,从而输入政策体系,通过政策体系的转换机制,变成公共政策方案输出,作用于环境,引起环境的变化,产生执行反馈,进一步引致新一轮政策系统循环运行。政策制定中的信息管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的许多活动,都与人的选择取舍密切关联,因而,基于价值和偏好的判断始终贯穿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信息管理过程。所以,在信息管理过程当中必须确定一些原则和精神,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管理过程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从而为政策系统的输入和社会整体博弈带来有效的信息。
2、实现决策程序的规范化:建立健全决策体制内部的具体制度,实现权力分立和制约;决策权力要下放,实行分级决策。在决策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坚持依法依规进行决策,科学、合理界定决策权限;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充分调查研究提供方案、公众广泛参与、专家集中论证、政府最终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的程序和时限,力求以较小的决策成本、较高的决策效率,实现更好的决策效益。
建立“阳光政府”,实行政务公开。通过推进政务公开,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基础性条件。除涉及国家机密的事项外,政府及组成部门所掌握的政务信息应当通过新闻发言人、政府网站及新闻媒体等途径向社会公众公开。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使政府决策行为法制化,加强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使政府决策行为有法可依,有规则可循,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决策行为的随意性。用法律手段来规范、约束决策行为,将公共决策纳入法律化的轨道。
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公共决策者实行监督,促使公共决策者正确行使公共权力,对自己的政策制定活动承担责任。对于未经认真调查研究、未经充分论证、未经领导集体讨论作出的决策,或集体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决策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3、修正和完善原有决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