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猫实验。
在巴甫洛夫拿狗做研究以后,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猫做实验。
把桑代克关于学习的动物研究归在“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范畴内。
这个学习理论与巴甫洛夫的一样,也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但是它揭示的学习过程更显智慧性,所以对广大小学教师日常的教育工作也更有意义.
3.斯金纳的鼠实验。
桑代克的猫实验侧重于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的尝试-错误阶段,而斯金纳的鼠实验则注重于这一阶段结束后的行为重复上,认为正是强化才使小白鼠不断按压杠杆。
4.逃脱学习和回避学习
逃脱学习即学会逃脱和回避学习即“学会回避”,是负强化的两种形式。
5.惩罚的几种错误使用
(1)实际惩罚了好行为;(2)惩罚养成消极的畏惧;(3)惩罚奖励了坏行为;(4)恼羞成怒使惩罚变得莫名其妙;(5)攻击性惩罚滋生攻击性行为。
6.尝试-错误的含义
(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
7.桑代克学习三律的大意及其修正
桑代克提出学习三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的大意是:(1)若学习者做好学习准备了,则学习起来就愉快;(2)若学习者做好了学习准备,却不让他们学习,那么他们会懊丧;(3)若学习者没有做好学习的准备,却要求他们学习,那么他们会不开心。
桑代克格外审慎地对待练习律,练习律又称作重复律,强调练习中的重复一面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必要的成分或环节。
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这个修正极有教育意义,但是要到揭示了强化与惩罚的差别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
8.强化四式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形成了系统的强化学说。
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强化的方式可以粗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强化,一类是部分强化。
连续强化可以公式化地表达为“强化次数=行为次数”;部分强化表达为“强化次数<行为次数”。
强化四式的特点为:
(1)固定比率强化。
当学习者每做满一定次数的行为就强化一次。
典型的例子是计件报酬制。
可以在短时间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就是描述的固定比率强化。
(2)可变比率强化。
平均强化比率是不变的,但是行为次数与1次强化的配比不是固
定的,强化次数不受学习者控制。
(3)固定时距强化。
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就给予一次强化,而不论学习者做了多少次正确的反应行为。
这种强化的特点是学习进步的轨迹呈一节一节的J形曲线,固定时距强化常见于周期性的事件里。
“干好干坏一个样”,“临时抱佛脚”或“临阵磨枪”,“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都是描述固定时距强化。
(4)可变时距强化。
在一个长时段里随机分配强化次数。
可变时距强化最有利于特定行为的长期保持和巩固。
9.经典的与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之间的区别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有如下4项特点:
(1)学习者是主动探索环境的,而不是被动接受刺激的,因此是更适合于刻画人类的学习。
(2)学习者学到新行为(比如触动机关),而不是使用“老”行为(比如分泌唾液),所以更加值得教师们重视,因为学校教育要帮助儿童形成各种新行为。
(3)学习者自有目标,比如要逃出笼子,因此谈得上“有进步”。
如果是说人,那么这“进步”还可以指行为从自发、无意走向自觉、有意再走向熟练、不经意或自动化。
(4)学习者是积极的,如果是人,那么就会表现出情感、意志和动机。
学习者首先做出尝试,这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纲”。
10.尝试的类型及其教学应用。
(1)初始的尝试可以是有目标、有计划的。
这样的学习情景最典型地表现在严谨、规范的教学活动中。
(2)初始的尝试也可以是有目标而无计划的(桑代克猫即如此),或者是部分有计划的。
这样的学习情境尤其符合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经典定义。
(三)初始的尝试行为还可以是无目标、无计划的“瞎捣鼓”。
11.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教育含义
正强化指学习者行为的结局是出现某个满意子,从而加大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正强化基本上可以看成是直接给予奖励。
负强化指学习者行为的结局是去掉了某个烦恼子,从而加大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就学生而言,成绩不佳可以是一个烦恼子,但是他(她)可以通过努力或有效的学习来改善成绩 这等于消除了“成绩不佳”这个烦恼子。
因此负强化促使个体在面临麻烦、陷入困境、遭受苦痛而又想摆脱时采取积极的行为。
12.惩罚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惩罚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的发生可能性,因此恰与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师们对此要有十分明确的认识。
惩罚的局限性在于它无力瓦解行为的结构,因此惩罚无法消除不当行为。
不明白惩罚的这个局限性,就容易滥用惩罚,而滥用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引发其他更糟糕的问题。
有效使用惩罚的原理可以概括为:
(1)惩罚要有效,则惩罚不能违法。
(2)惩罚要有效,则惩罚就要有良知。
因此教师实施不违法的惩罚时也要慎思明辨,不要仅仅为“出一口气”而惩罚学生。
(3)惩罚要有效,则惩罚要符合心理学程序。
于是要注意两点:①当不当言行实际上干扰了集体活动的正常进行时,应当机立断地实施惩罚,以立即压制住不当行为的持续或蔓延;②惩罚之后要跟随以强化,惩罚之后的强化,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在惩罚之后跟随以强化,可以使学生从烦恼转移到愉快来,从退缩转移到进取来,从不知所措转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