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文根据教学体会,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探讨,阐述如何搞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

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也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邓小平同志指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这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现代化日新月异的发展所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信息技术教育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

下面结合我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谈谈如何搞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注重研究和应用的有机结合,注重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充分应用绿色网络,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提高了信息技术服务课改、服务素质教育、服务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老师,要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首先就必须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发达国家
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得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处理信息的这三项技能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从陈部长的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注重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多实践,多动手。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其他学科注重的是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课程则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更新非常快。

信息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软硬件技术的更新非常快。

硬件,几乎是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要更新一次。

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促使该学科的内容也要随着不断地更新。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迅速更新换代的特点,要求整个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必须跟得上更新换代后的需求。

三、理解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育模式肯定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

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

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

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能把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探索,其自主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或模拟实际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组织教学,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半是通过操作实践将技术转化为技能,但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

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

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比较适宜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
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

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铺平了道路。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和源泉。

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让学生觉得他们所学的东西有用有价值,一方面我们要逐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有更多尝试和实践的机会。

我们发现,一旦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话,他们就会锲而不舍地钻研下去,以致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技巧。

比如,在教学“画图”时可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展示同龄学生设计的电脑画教师可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画面分析作品,引出本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更认真地听课,希望自己也能画出这样的作品。

2.改革教与学的过程,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作业后,就直接把作业交给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也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它学生无法参与。

而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网上看到其它同学的作业,并能通过网络对别人的作业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意见。

而且教师可以把对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保存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把累积的反馈意见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

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个学生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个别反馈,学生收到教师的反馈信息后,如果没有完全理解,则还可以继续与教师交流,直到完成对问题的理解。

3.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我们能够尝试进行“局域网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人机交互双向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我们还在课堂上应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由几个兴趣、个性、学习倾向、学业成绩等几个方面相近的学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科学。

4.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学生刚开始学习电脑时还有兴趣,但慢慢地对学习电脑的热情就会下降,不感兴趣。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上机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同时要保证学生充裕的上机时间,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上机操作能够解答某一问题,必将会熟练掌握该项操作技能,增添一份喜悦之情。

5.因材施教
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教育,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

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

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还需要这方面的专家和我们信息技术课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