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

2011年3月1日

教材之于一个人的意义,远不止普通的书籍。教科书中的内容成为一种先验的常识和固有的知识框架,而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由此出发,这些常识成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起点和原点。

然而,一旦常识出现问题,则后续延展的知识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结果上,都会出现偏差。所以,选用怎样的教材来教育学生,关系着整个教育的成败。

最近几年,出版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各种重印的民国老课本系列热销,特别是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脱销了,连出版社都没货。对于这些重印的老课本,在网上也收获好评一片。

民国老课本是指1912年至1949年间出版的教材。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新式的国文课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后的五年里,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而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丏尊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

70年前的小学课本

叶圣陶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众多课本中有代表性的一套。这套供小学初级使用的教材(当时的小学教育分初小和高小),共八册,每册均为四十二课,共三百三十六课,自1932年问世至1949年前,就印了四十余版次。今天,它再次受到人们追捧,那么,它都有怎样的特点呢?

随意翻翻这套课本,就能感到它优美的意象,选文大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例如,课文《这里的情形是这样的》,通过粮店门口的大米之间的对话,告诉学生买米需要用银圆和铜圆去交换这样的道理,富于童趣。

叶圣陶在《开明课本》的“编辑要旨”中写道:“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但是这还不够。”这“还不够”是指什么呢?就是给小孩子读的书,就要贴近他们的心理和生活,让他们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

《开明课本》里的课文,均以儿童生活为中心,讲述的大多是能引起儿童兴趣的身边的景、物、人、事———从学校到家,从白天到夜,从自己的家庭到同学和邻居的生活,从秋

到冬。特别是前面的几册,都是《先生早》、《北风吹》、《春风来》,《种下几棵树》、《爸爸种菜》、《妈妈裁衣》、《茶话会》、《原来我做了一个梦》、《谁敲门》等内容。

课文的词、句、语调均以切近儿童的口吻表述,适合诵读或吟咏,像“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梨花开了……”“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就像诗一样的节律。

丰子恺配了很多童稚盎然的图,形象又生动。像第一课的《先生早》,一幅大大的学生见到老师的插图上,简单地写上三个字,问一句:先生好。

这套课本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1932年课标的四个原则之一“使学生富有牺牲及互助的精神”被放在很显明的位置,讲述有关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篇目很多,如《麻雀看朋友》、《送给我的爸爸》、《张家妹妹回来了》、《黄家哥哥出了门》、《十个好朋友》、《可爱的同学》等。在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就能感受到对家园、父母朋友的爱,人和环境动植物之间的和谐。

这套曾滋润过我们父辈的书,为何在当下受到人们的欢迎呢?当当网中读者的评价就很有代表性:“里面的语句都浅显直白,但处处透着自然和纯净。”“看到的是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

民国时的一套国语课本,5年前被影印出版,却在不久前突然火起来。

出版这套课本的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不久前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这让社长赵炬有些发蒙。打电话的人,有些是新华书店负责人,有些是年轻父母,问题大致相似:出版社里还有没有影印的“老课本”系列丛书?

上网搜索了一番,赵炬才发现,他们当年出版的这套书,在网上“好评如潮”,但抱怨声从2008年起至今未停。因为在2007年底,《开明国语课本》已经卖断货。抱怨的人大多是在问,这本书为什么不继续重印?

读读前辈求学经历中难以忘怀的书,传统的读本仍能读出新知

打开《商务国语教科书》,前33课的内容中没有一个字,全部是用图画给刚入学的孩子讲述“仪容、慎食、游戏”等日常行为,和“敬师、诚实、公平、公德”等道理。

在第34课,课文里终于有了文字,不过讲的是“夜间早眠、日间早起”的起居之事。而后,才逐渐给孩子们讲“友爱、御侮、勤学、自治”等大道理。

当年在编课本时,教育专家不仅用心,而且“很下工夫”。一个家长把《开明国语课本》买回家后,孩子告诉他,“比语文书好,有意思,文章好画好字也好”。一个年轻人原本是冲着丰子恺的画买了这套书,结果书拿回家后,却被当小学老师的母亲看上了,她觉得当年的书“编得好”。

据出版社的编辑说,在编辑这些书时,脑子里经常想到的一句话是,“读读前辈求学经历中难以忘怀的书,传统的读本仍能读出新知。

上海出版社编辑的想法,不仅让那些凝结着一批教育家心血的老课本,在大半个世纪后出版重印,获得重生,也为5年之后的今天,这些书被广泛关注和阅读,埋下伏笔。

不要简单地对现行语文表示不满,而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做些事情

语文课不仅是语言技巧的教育,也是对孩子进行心灵熏陶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课本,多是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王二小等英雄主义的内容。在传统教育上确实做得不够。尊师爱幼、礼节的教育都不够,但是在开明和商务的读本中,这些都做得比较好。”

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和大家谈到的是民国时期的老课本在今天重印后获得了人们的热情追捧,有学者推测,这是大家对现行语文课本不满,所以开始怀念老课本,甚至是“在发泄一种情绪”。《萌芽》杂志的主编赵长天以《旧书新读的意义》为题,为本套书写了序。他在序里表示,简单地对现行教育表示不满是最容易的,但也最没有意义。在一片对现行教育不满的讨伐声中,出版这套老课本系列,“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实际的意义”。

同学们,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的成长经历中见证了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那么不知道另外一种“纯朴”的语文课本是不是对今天的我们有着不同的启迪呢?如果大家对这套民国课本有兴趣,也可以找来品鉴,在阅读中思考、碰撞、求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