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
重温民国老课本

重温民国老课本民国老课本,无论是开明版本,还是商务版本,尽管岁月流逝,但读来仍是韵味悠长,令人感慨万千。
那套“商务国语教科书”的老课本。
该书初版于1917 年,随后即风行全国,十年间共销售七八千万册。
这是一本文言教材,但选材精当,文字凝练,读来没有丝毫苦涩感。
《勿贪多》瓶中有果。
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拳不能出。
手痛心急。
大哭。
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文彦博》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
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
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
球遂浮出。
《不倒翁》不倒翁,状似老人。
头大。
身短。
须长。
发秃。
耳、目、口、鼻皆全。
上轻下重。
以手推之,随倒随起。
《岁寒三友》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着花,松竹并茂。
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
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 《诚实童子》卖柑者担筐入市,数柑坠于地。
一童子在后见之,急拾柑以还卖柑者。
卖柑者曰:“童子诚实,可嘉也。
”取二柑报之,童子不受。
《敬老》雪初止,路中泥滑。
有老人,扶杖独行,失足仆地。
一童子趋而扶之。
既起,取巾代拭衣履,问其所居,送之归家。
老人欲具饭饷之,童子曰:“恐家人盼我。
”遂辞出。
《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桂》庭中种桂,其叶常绿。
秋时开花,或深黄,或淡黄。
每遇微风,浓香扑鼻,人咸爱之。
花落,取以和糖,贮于瓶中,虽历久而香甚烈。
《腌菜》严霜屡下,园菜渐肥。
取而曝之,俟略干,置缸中,腌以盐。
旬余,便可取食。
若藏之于瓮,泥封其口,虽留至明年,犹可食也。
《赵至》赵至之父,以耕为业。
至年十三,父令就塾读书。
一日,闻父叱牛声,掩面而泣。
师问故。
至曰:“予年少,未能奉养,使老父不免劳苦,故自悲耳。
民国老课本古文100篇 瓶水

民国老课本古文100篇瓶水“透过那一帧帧工笔线描的插图、一行行竖排的繁体字、一篇篇隽永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材编写者,我仿佛重新发现了汉语的美,呼吸到来自那个年代的一股清新蓬勃的气息。
并且,这三套老课本也解开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民国时期不少人念完小学之后,便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中国青年报》2011年最后一期“冰点”特稿,刊发了教育学者王丽一篇关于民国小学国语课本的文章。
与国语老课本一样,王丽的这篇文章同样让人“惊艳”,她不禁感叹,这就是我亲爱的母语啊!如此优美、如此典雅、如此亲切。
相信这道出了很多“回头去看”的人的心声。
正如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手边摊开一册《开明国语课本》:“北风吹,白云飞,太阳哪里去了,树上的叶子哪里去了,地上的青草哪里去了。
”中国文字之美,尽在其间,而丰子恺寥寥几笔的绘图笔简意深。
小小童子,浸润在这样的语文教育中,想不热爱母语也难。
民国老课本的美,还不仅仅是文字的美、文学的美,一些“说教”也渗透其间,不过,这种渗透一点也不空泛,甚至不着痕迹。
《开明国语课本》第一册第一课讲礼仪:“先生早,小朋友早,先生说,小朋友,坐下来,先生说,我讲话,小朋友听厖先生讲完了,小朋友走出去,一二,一二。
”其实,教育本身并不必然排斥说教,只不过,当这种说教以一种极为空洞、宏大的方式出现时,不免面目可憎。
影响也好、渗透也罢,任何一种课本都有着这样的“宏愿”,只不过,民国老课本更平等、更温润、更能贴近孩子们的心灵。
没有强迫,没有指令,没有暴力,这样的语文才是让人温暖的语文,才是可以托付的语文。
它首先撩动你、触动你,入眼入心,沁人心脾;其次体贴你、包裹你,在这样的母语环境中,每一个人想必都能感觉到沉静、大气,而非焦躁、戾气。
王丽说,老课本揭开了民国那些人何以念完小学即能自食其力、安身立命的秘密。
她举出的例子是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范用、《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冯英子,这些人都是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代表性不言而喻。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2011年3月1日教材之于一个人的意义,远不止普通的书籍。
教科书中的内容成为一种先验的常识和固有的知识框架,而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
由此出发,这些常识成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起点和原点。
然而,一旦常识出现问题,则后续延展的知识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结果上,都会出现偏差。
所以,选用怎样的教材来教育学生,关系着整个教育的成败。
最近几年,出版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各种重印的民国老课本系列热销,特别是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脱销了,连出版社都没货。
对于这些重印的老课本,在网上也收获好评一片。
民国老课本是指1912年至1949年间出版的教材。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新式的国文课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后的五年里,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
而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丏尊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
70年前的小学课本叶圣陶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众多课本中有代表性的一套。
这套供小学初级使用的教材(当时的小学教育分初小和高小),共八册,每册均为四十二课,共三百三十六课,自1932年问世至1949年前,就印了四十余版次。
今天,它再次受到人们追捧,那么,它都有怎样的特点呢?随意翻翻这套课本,就能感到它优美的意象,选文大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
《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例如,课文《这里的情形是这样的》,通过粮店门口的大米之间的对话,告诉学生买米需要用银圆和铜圆去交换这样的道理,富于童趣。
叶圣陶在《开明课本》的“编辑要旨”中写道:“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灌水取球民国老课本

灌水取球民国老课本
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叫文彦博的孩子。
他很聪明,也很喜欢读书。
这天,文彦博和几个孩子在院子里做游戏,玩得非常开心。
后来,前院的龙儿拿来一个球,大家就一块儿玩起球来。
小伙伴们互相传球,你丢我接,院子里充满了欢笑声。
这时,龙儿使劲地把球朝一个小男孩抛去,那个孩子没有接住,球脱手了。
球滚呀滚呀,滚进了树洞里。
大家都愣住了。
龙儿咧了咧嘴,有点想哭。
文彦博赶紧跑过来,他说:“别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树洞里又深又黑,什么也看不见。
文彦博伸手摸了半天,啥也没摸到。
“看我的!”有个大孩子拿来一根树枝,他拿着树枝拨弄了好一会儿,还是没能把球弄出来。
“这下可麻烦了,唉,只好赔一个求给龙儿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
文彦博没有说话,他想了想,转身走了。
不一会儿,文彦博拿着一个水桶回来了。
“有了,我有好办法了。
”文彦博高兴地对大伙儿说。
文彦博从不远处的小溪里打了一桶水,倒进了树洞里。
“这是做什么?”大家都感到有点不明白。
慢慢的,一桶、两桶,树洞里的谁越来越多了,随着水位的升高,球也慢慢的升了上来。
孩子们这下可高兴了,他们都欢呼起来:“呀,球升上来了,升上来了。
”他们赶紧帮着文彦博打水。
终于拿到球了,龙儿破涕为笑。
文彦博把水桶挡在树洞口,又和孩子们一起玩起水球来。
品读民国老课本

什 么 唯 独 有 一 只 羊 不 吃 草 ? 没 有 答 案 ,不 为 什 么 。课 文 短 小 ,可 教 的 东 西 已很 多 , 首 先 学 数 目字 “ 三 、一 ” ,然 后 教 生 字 “ 牛 、羊 、 草 、花 ” 。 最 重 要 的 是 告 诉 小 孩 , 即 使 是 牲 畜 ,也 并 不 只 晓 得 吃 草 ,里 面 有 一 只 羊 ,与
是 “ 全 身 都 是 宝 ”: 肉 可 以 吃 , 奶 可 以 喝 ,
皮 可 以 穿 ,都 从 图 利 着 眼 。
还 有 几 篇 课 文 ,系 根 据 江 南 童 谣 ,譬 如
“
一
民 国 时 代 有 不 少 这 样 的 知 识 分 子 , 心 地 善 良 磊 落 ,没 有 黑 暗 的 角 落 。 这 些 芝 兰 高 洁
一
“ 不讲 此类 大 道 理 ” 的课 文还 有 : “ 三 只 牛 吃 草 , 一 只 羊 也 吃 草 ,一 只 羊 不 吃 草 ,
他看着花 。 ” 为 什 么 是 三 只 牛 、 两 只 羊 ? 为
件 乐 事 , 中间 插 写一 笔 憾 事 , “ 又有喜 ,
又 有 愁 ,小 小 年 纪 , 有 这 种 慧 根 , 证 明 学
箩 麦 ,两 箩 麦 ,三 箩 麦 ,大 家 来 拍 麦 ” 改
编 。作 者 润 饰 了 几 笔 ,变 成 : “ 小 麦 新 , 做 面 粉 。大 麦 黄 ,做 麦 糖 。拿 点 面 粉 给 张 家 , 拿 点 麦 糖 给 李 家 。 张 家 给 我 一 瓶 新 蜂 蜜 ,李 家 送 我一 枝石 榴 花 。 ”那 时候 的麦 子 、面粉 、 麦 糖 、蜂 蜜 ,加 上 石 榴 花 ,都 跟 人 们 的 生 活
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教了啥】

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教了啥】民国时的一套国语课本,5年前被影印出版。
这套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丛书,包括1917年张元济校订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上下册)、1932年叶圣陶和丰子恺编绘的《开明国语课本》(上下册)与魏冰心等编写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上下册),一共6本。
它们因为好评如潮火了起来,2007年底,《开明国语课本》已经卖断货。
这些书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叶圣陶先生在“编辑要旨”里所言或许可以给出答案――“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
但是这还不够。
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
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文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以下为《开明国语课本》内容选编:第3课先生早“先生,早。
…小朋友,早。
”第18课太阳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
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第22课怎么不种花田里有爸爸种的菜。
我说:“怎么不种花?”爸爸说:“菜也会开花,黄菜花,很好看。
”第28课雨下着雨下着。
远处的山、远处的树都没有了。
太阳也看不见了。
只看见满天的云。
第36课妈妈缝衣服“妈妈,你缝衣服,给哪一个穿?”“我缝衣服,给一个干净的孩子穿。
”“我爱干净。
我的身体干净,头和手、脚也干净。
那个孩子就是我吗?”“是的,是的。
”第41课荷花万年桥边小池塘,红白荷花开满塘。
上桥去,看荷花。
一阵风来一阵香。
第44课小猫姓什么“小猫姓什么,你知道吗?”“小猫姓小。
…“怎么知道他姓小?”“大家叫他小白小白,他不是姓小吗?…‘不对,不对。
小白两个字是他的名字。
…那么他姓什么?…‘我也不知道。
”第59课客人和主人客人在门外。
主人在门里。
两个人笑脸对着笑脸。
“你好?…好。
请到里边坐。
你好?…‘我也好。
”主人捧着一只茶盘。
盘里有两杯茶,又有几种果子。
他说:“请用一杯茶。
请用一点果子。
超耐读的民国老教材(套装共五册)

第30课马比羊高
第29课地上有一个 东西
第31课马儿跑
1
第32课牛要吃 草
2
第33课弟弟睡 觉
3
第34课小小泥 人
4
第35课老猪叫 小猪磨麦
5
第36课老猪吃 饼
第37课我没有胡须 第38课他是谁
第39课汪汪汪 第40课摇摇摇
1
第41课姐姐敲 门
2
第42课月亮弯 弯
3
第43课不倒翁
4
第44课小泥人 跌了一跤
第55课戒惰 第56课整洁
第57课卫生 第58课食礼
01
第59课爱 物
02
第60课友 爱
03
第61课礼 让
04
第62课守 信
06
第64课投 报
05
第63课不 妄语
第66课御侮
第65课不拾遗
第67课尚武
第68课读书 第69课燕子
第70课击球 第71课蝙蝠
第72课文彦博 第73课松
第74课采桑 第75课指甲
生物的历史 蝉 常德的船 千佛洞的壁画 在沙漠中 成都农家的春季 北平的夏天 向生活学习 窗子以外
说话 谈气节 故乡 故乡(续) 战后访阿尔卑斯 语文杂记 给高尔基的信 读者可以自负之处 美术照相
第二册
第一册
第三册
儿时记趣 口技 某氏母女 何伶 猫睛 活板 鱼苗 故都戏事 昆虫之农工业
五十步笑百步 桃梗与土偶 齐奄家猫 杂记 小港渡者 弈喻 记瞽者渡 齐田氏 《伊索寓言》四则
06
第92课老 虎和乌龟
03
第89课子 规鸟不会做 窠
05
第91课老 虎怕蚊子
第93课蚂蚁上天 第94课萤火虫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

第一课
第三课
1
第四课
2
第五课
3
第六课
4
第七课
5
第八课
1
第九课
2
第十课
3
第十一课
4
第十二课
5
第十三课
1
第十四课
2
第十五课
3
第十六课
4
第十七课
5
第十八课
1
第十九课
2
第二十课
3
第二十一课
4
第二十二课
5
第二十三课
第二十四课 第二十五课
第二十六课 第二十七课
1
第二十八课
2
第二十九课
3
第三十课
4
第三十一课
第五课杨柳
第四课纸鸢
第六课黄帝
1
第七课嫘祖
2
第八课蚕
3
第九课丝
4
第十课家信
5
第十一课地球
1
第十二课蚁行 球上
2
第十三课陆
3
第十四课水
4
第十五课禹
5
第十六课汤武
第十七课牡丹芍药 第十八课华盛顿
第十九课笼球 第二十课驴遇虎
第二十一课二蟆 第二十二课雨
第二十三课墨 第二十四课纸
第二十五课丛树 第二十六课麻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孩子
大无出其 右 内容 课
猫
月 书包
民国
生活
民国 弟弟
民国小学教材:一面永不过时的照妖镜

民国小学教材:一面永不过时的照妖镜民国公民课本插图01本来不想再说教材话题了,但一条留言让我心意难平。
前天我写了一篇《小学教材插图太丑?看看民国教材插图,你会发现这不是丑,而是很丑》,然后有读者这样留言:“就像作者,不用建国后的小学优秀教材举例而用民国,难道新中国后就没有优秀美感的插图了吗?难道只是随便举例吗?心之不正,术必有邪!”意思是说我用民国教材来举例,心术不正,应该用建国后优美的教材插图。
民国公民课本插图我思考良久,没有回复。
诛心之论,是没法讲道理的。
要是用这种思维来看我的文章,那还不如取关,免得相互膈应。
我写了那么多民国军阀混战的文章,是不是篇篇都要问一句:你老写民国是何居心,为什么不写建国后的历史?在这里解释一下:我没有什么居心,我乐意!其实在那篇文章中,我写过这么一段话:“可以看看80后90后那一代的教材插图,也可以看看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插图。
前者大家看得多了,经典自不必多说,民国时期的教材大家看得少,恰好我手上有些民国教材的资料,所以我多放点图让大家欣赏。
”我不知道这个读者是没有看见,还是视而不见。
民国公民课本插图02我不是民国粉。
民国是个失败的时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生活艰辛,幸福感低,所以整体上它并不值得吹捧。
但是,再烂的时代也有值得挖掘的东西,也有能照耀未来的闪光点。
民国小学教材便是其一。
从某种程度上讲,民国小学教材不仅仅是教材,而是一项文化奠基工程。
大清覆灭,民国建立,社会面临巨大转型,新时代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帝制臣民到国家公民,现代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们独立健康的人格?怎样让孩子成长为既有文化知识和从业能力,又有行为教养和品德操守的人?这些都是当时的国语教材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经过研究,教育家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到了小学语文课本上。
什么是文化奠基工程?就是从小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有操守、有作为、有品位的公民,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基。
用当时的话说,这是“奠常识之基,奠审美之基,奠伦理之基,奠人格之基,奠教养之基,奠传统之基,而最终奠民族精神之基”。
精选五本关于民国时期的书籍

精选五本关于民国时期的书籍每每谈起“民国”这个词,很多人脑海里都有类似的印象:灰暗的天空,学生们素色的制服和围巾,清冷的空气,这一切都笼罩在一片冷色调中,和那个时代老南京城的底色颇为一致。
下面是关于民国时期的书籍,希望大家喜欢:01《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刘仰东豆瓣评分:7.0 (511人评价)作为一个文化的黄金时代,民国时期曾经涌现过无数的文化名人,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然而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却少之又少。
针对这个问题,店铺推荐你《去趟民国》。
这是一本让你更加了解民国文人的书,随手一翻就是一个生动鲜活的私人案例。
吴昌硕曾纳了一个小妾,但不到两年小妾就跟别人跑了,然而他本人却并不在意,在和朋友闲聊的时候,还经常拿来当笑料活跃气氛。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情事,大家都有所耳闻,但有趣的是陆小曼第一次结婚的时候,徐志摩是伴郎。
后来陆小曼改嫁徐志摩,她的前夫居然也成了伴郎团的一员。
大师梁启超,其实是个打麻将的狂热爱好者;弘一法师平时穿的一件百衲衣,上面有224个补丁,都是他亲手缝补的......随着作者的讲述,那些正被时代淡忘了的学者和名人,以及那些渐被湮没的学问和风骨,一下子就变得有血有肉可爱亲切起来。
他们不再是有着巨大成就,高高在上的大师,而是和我们一样独立、自主的普通人。
02《民国男闺蜜》崔艳豆瓣评分:7.9 (110人评价)民国时期的情情爱爱,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上演了无数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让人心向往之。
然而在爱情背后,最吸引店铺的.还是那时的男女友谊——那是一种称之为“红(蓝)颜知己”的美妙关系。
本书记录的正是12段这样的友谊,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金岳霖与林徽因,鲁迅与萧红,张学良与宋美龄,也有我们不是很熟悉的梁实秋与冰心,胡适与陆小曼……其中最让店铺念念不忘的就是冰心与梁实秋的友情。
梁实秋曾经在报纸上公开批评冰心的诗集,他们也因此结缘,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民国课本

看了民国时期小学课本,不禁为现代教育而哭偶尔看到几册印于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的线装小学课本,不禁震撼!不禁为当今的中国教育汗颜,不禁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深深忧虑!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人心却淡定。
人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
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
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
翻阅这几册线装小书,景深里都是天地之悠悠。
在此,我择其有图画有味道的几篇课文,配以拙文,分享于人,致敬民国童年。
第一课职业【课文原文】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庄重。
进化的自然选择,适己而利人,善哉。
不可无职业,也不可职业乱窜。
犬捕鼠,多管闲事;猫看门,形同虚设。
世上职业千万,有需要就有职业;可世上好职业只有一种:喜爱又能谋生。
各司其职,便能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或能走向按需分配。
这些宏大的道理和主义,猫犬不懂,却能身体力行。
第六课整洁【课文原文】屠羲时曰:凡盥面,必以巾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沾湿,栉发必使光整,勿令散乱。
教一件事,先教方法。
道理在事体里,厚积薄发。
据称联合国一份文件用五种官方文字打印,中文最薄。
语言也可整洁。
外看是仪表,内中透情境。
一个人,一亿人从小“勿令沾湿,勿令散乱”,蕴蓄华夏男儿的堂堂仪表。
第十一课友爱【课文原文】徐湛之出行,与弟同车。
车轮忽折,路人来救。
湛之令先抱弟,然后自下。
寥寥数语,淡淡白描,人、事、观点都有了。
众人平素相似,不一样在非常时刻。
危险、利益、困顿,最考验人。
这一课让我们看到什么呢?车与路都得适时检修;路有不平,人施于手;先救弱小,再自救。
事小道理大,放之于雪灾、地震、车祸、旱涝、战乱而皆准。
道路决定车轮,车轮决定远方。
只是今夜城市车流里的广播正唱:心在远方,堵在路上。
第十五课投报【课文原文】孙赵二女,同校读书。
民国小学课本

民国小学课本偶尔看到几册印于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的线装小学课本,不禁震撼!不禁为当今的中国教育汗颜,不禁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深深忧虑!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人心却淡定。
人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
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
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
翻阅这几册线装小书,景深里都是天地之悠悠。
在此,我择其有图画有味道的几篇课文,配以拙文,分享于人,致敬民国童年。
第一课《职业》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的线装小学课本,第一课《职业》。
(网络图片)课文原文: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庄重。
进化的自然选择,适己而利人,善哉。
不可无职业,也不可职业乱窜。
犬捕鼠,多管闲事;猫看门,形同虚设。
世上职业千万,有需要就有职业;可世上好职业只有一种:喜爱又能谋生。
各司其职,便能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或能走向按需分配。
这些宏大的道理和主义,猫犬不懂,却能身体力行。
第六课《整洁》第六课《整洁》。
(网络图片)课文原文:屠羲时曰:凡盥面,必以巾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沾湿,栉发必使光整,勿令散乱。
教一件事,先教方法。
道理在事体里,厚积薄发。
据称联合国一份文件用五种官方文字打印,中文最薄。
语言也可整洁。
外看是仪表,内中透情境。
一个人,一亿人从小“勿令沾湿,勿令散乱”,蕴蓄华夏男儿的堂堂仪表。
第十一课《友爱》第十一课《友爱》。
(网络图片)课文原文:徐湛之出行,与弟同车。
车轮忽折,路人来救。
湛之令先抱弟,然后自下。
寥寥数语,淡淡白描,人、事、观点都有了。
众人平素相似,不一样在非常时刻。
危险、利益、困顿,最考验人。
这一课让我们看到什么呢?车与路都得适时检修;路有不平,人施于手;先救弱小,再自救。
事小道理大,放之于雪灾、地震、车祸、旱涝、战乱而皆准。
民国时期语文教材

2、改写造成文学流失
❖ 一天,丑小鸭出来散步,看见丁香花开了,知道春天来了,他扑扑 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 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来 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白天鹅啊!
❖ 主要舍弃的内容: ❖ (1)他飞进一座大花园; ❖ (2)他看见三只美丽的白天鹅; ❖ (3)他决心飞向白天鹅。 ❖ (4)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得到幸福,包括白天鹅为他梳理羽毛、人们
色的大兔子说,它把栗色的小兔子高高地抛到了它的头顶
上。
a
19
❖ “我爱你,有我跳得那么高。”栗色的小兔子哈哈大笑, 它跳上又跳下。“可是我爱你,也有我跳得那么高。”栗 色的大兔子微微地笑着,它跳得那么高,耳朵都碰到树枝 上面了。跳得太高了,栗色的小兔子想,我真希望我也能 跳那样高。
❖ 栗色的小兔子大叫:“我爱你,从这条小路一直伸到 河那边。”“我爱你,过了那条河,再翻过那座山。” 栗色的大兔子说。这实在太远了,栗色的小兔子想。它太 困了,实在想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它抬头朝高高的灌木 丛上望去,一直望到一大片黑夜。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天空 更远了。“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么高。”它说,然后闭 上了眼睛。“噢,这真远,” 栗色的大兔子说,“这非 常远、非常远。”
❖ 2.对于问题文,当注意问题的发生,要点,解决法和对各方面的关系;
❖ 3.对于艺术文,当注意作者的情调生活和他底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思潮。
❖
以上各项,都应笔记。
❖
读书录和笔记教员应每月或每周取阅一次,作为国文成绩底一种。”
a
2
(三)《开明国语课本》,叶圣陶,开明 书店1932年出版
❖ 编辑要旨:
❖ “本书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取材从儿童周围 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拓张到广大的社 会。与社会、自然、艺术等科企图作充分的联络, 但本身仍然是文学的。”
民国课本为何受追捧

南京有位叫马翼翔的语文老师,开办了一家民国课堂,很受追捧。
这位马老师使用的教材,就是当年叶圣陶、丰子恺所编的《开明国语课本》。
民国老课本在这个新时代,竟然会有极大的市场,以至出现井喷式的热销,如此教育现状,最近也引起了人们很多思考。
民国课本受追捧,最简单的判断,无非也就是老课本仍有价值,新课本太让人失望。
语文说到底,就是人文教育。
叶圣陶、丰子恺是大师,本身从事过小学教育,他们编的民国语文课本,贴进人的内心,体现生活常识,没有太多道德说教,强调人的自然天性,主张独立思考,包裹的人文价值元素,仍然是这个时代极其需要的精神养分。
这些价值元素,恰恰又是今天语文教材最严重缺失的。
这些年,语文教育问题太多,频频遭受炮轰,最主要的弊端,也就是不接地气,与生活脱节,不但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而且还过多承担着“政治教化”的功能,既不能提供很好的审美教育,也不能传递应有的人文精神。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和家长才会选择用脚投票,选择民国的老课本,表达对现在语文教育的失望。
必须强调的是,选择民国的老课本,但并不宜进行过度美化。
时代在发展,今天语文教育,也不能简单留守在旧时代,如果不能及时添加上这个时代最需要价值文明,这样的语文教育,仍然无法承担人文教育与公民教育的使命。
其实,正确看待民国课本受追捧现象,与正确看待这些年的民国热一样,应该纳入相同的文化框架下来审视,也就是正确对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民国作为一个历史的过度转折期,留下了很多值得怀念的美好的东西,特别是在文化与教育方面,有过太多的探索。
民国教育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在延续传统的同时,迎来了一个更加尊重多元价值的开放时代。
比如,民国小学课本很注意古代礼俗,通过修身教育,来告知人们如何融入社会。
民国教育在精神启蒙方面,也迎来了新的突破,被后来很多人都视为教育的黄金教育,那时,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演绎出太多的历史传奇。
今天人们常常对张伯苓的南开,蔡元培的北大、梅贻琦的清华津津乐道,也就是因为民国教育在成体系地传递人文价值。
有关民国的经典书籍推荐5本

有关民国的经典书籍推荐5本不管是大师经久不衰的作品,还是那些人被人记住的故事,对于每个热爱着自己祖国文化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笔了不起的财富。
而下面介绍的这五部作品,便是珍藏财富的“黄金屋”。
01《民国风度》徐百柯,九州出版社,豆瓣评分:8.1本书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围绕着79个人物,讲述了他们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秩事。
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
他们是故去的名校校长,文章报国的报人,学术报国的知识分子,以及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国的外交家、金融界的精英、马上赋诗的将军……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都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复活。
先睹为快:曾有那么一个年代,大学教授们矜持而有尊严。
蒋廷黻认定中国知识分子太爱惜羽毛,不肯牺牲自己的清誉,对此他甚至到了“咬牙切齿”的步。
“我国几千年来最无贡献的阶级是士大夫。
我心发火的时候,不免要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鼓掌。
”这样的日子里,他的学生记得一个场景:70多岁的老人,用钢笔在大约一尺见方的纸上画着,是一幅精心的设计方案鸟瞰图,线条仍然稳练,但手有点哆嗦。
02《民国语文》胡适、鲁迅、梁启超等,中国长安出版社,豆瓣评分:8.7语文是最基础的必修课,起到培养基础语言文字能力和熏陶国民人文精神的作用。
语文一科民国时期称为“国文”,当时的国文教科书由民间自行编撰,由于百家争鸣、竞争激烈,出版者不得不精心编写,不少大学者也都加入到编写教科书的事业中来,所以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教科书版本。
《民国语文》分为《公民》、《新知》、《文学》三个部分,收集民国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从中选出当下语文教材较少收录,但又影响深远、富有现实意义的经典文章。
这些文章绝大部分都是名家的典范传世作品,完美呈现了现代汉语之美,更被读者公认为秒杀现在的课本!先睹为快:我们现在讲的自由,不是那种内心境界,我们现在说的“自由”,是不受外力拘束压迫的权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束缚的权利。
民国时期的历史书籍推荐

民国时期的历史书籍推荐民国时期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描写民国时期的书籍?以下是店铺为你推荐的关于民国历史的书籍,希望能帮到你。
民国时期的历史书籍推荐一:《中华民国史》(全三十六册) 作者: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编出版时间:2011年《中华民国史》以展现中华民国(1912—1949年)的重大历史进程、重要人物活动和大事备览为主体,是整体反映民国历史全貌的一部民国通史。
本书继承了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以纪、传、编年为主要形式,分为三个部分:《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人物传》《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民国时期的历史书籍推荐二:《中华民国国会史》(全三册) 作者:谷丽娟、袁香甫著出版时间:20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引入议会民主制,成立了中华民国国会。
中华民国国会史是中华民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初,国会几乎在一夜之间成立。
它是中国引进西方民主制度的一次重要的尝试,但很快开始衰落。
从国会的成立,到国会内部党派无休止的争斗,到国会因自身腐败以致无可救药的地步,最终被国人唾弃,真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它留给了历史太多的遗憾,也留给了后人太多的思考。
国会史的研究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
目前,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缺少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的专著难以寻见。
谷丽娟、袁香甫二人用详实的历史资料写成的160万字的《中华民国国会史》长篇专著,再现了中国民国国会十几年的兴衰史,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民国时期的历史书籍推荐三:《孙中山政治思想研究》作者:王德昭著出版时间:2012年本书收录《同盟会时期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分析研究》、《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分析研究》两篇文章,分别就中华民国成立前后的政治、社会以及时代思潮的背景,追溯并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构成,揭示其中外来源、发展过程、内容要点、理论系统、时代特点以至实行的成效,从而证其政治思想的合理性及有效性;是研究孙中山革命思想以至近代中国革命历史的体大思精之作。
民国老课本(1-8册合集)

民国老课本(1-8册合集)民国老课本目录第一册 (3)第二册 (6)第三册 (10)第四册 (16)第五册 (25)第六册 (34)第七册 (45)第八册 (59)第一册第一课:人第二课:手、足第三课:尺、刀第四课:田、水、山第五课:狗、牛、羊第六课:一身、二手第七课:大山、小石第八课:天、地、日、月第九课:父、母、男、女第十课:红、黄、蓝、白、黑第十一课:小猫、三只、四只第十二课:白布、五匹、六匹第十三课:碗、几、桶、桌、盆、椅第十四课:我、鸟、你、虫、他、鱼第十五课:早起、月落、日出第十六课:哥哥、弟弟、上学去第十七课:书一本、图多、字少第十八课:池中鱼、游来、游去第十九课:水盂、墨盒、笔架、书包第二十课:窗前、阶下、红花、绿叶第二十一课: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第二十二课:散学、回家、青草地、放风筝第二十三课:兄大、妹小、兄唱歌、妹拍球第二十四课:开窗、扫地、拭几、磨墨、执笔、写字第二十五课:在昨日、今日、明日、棉衣、夹衣、单衣第二十六课:我姊妹、在房内、持剪刀、裁新衣第二十七课:竹帘外、两燕子、忽飞来、忽飞去第二十八课:在家中、孝父母、入学校、敬先生第二十九课:天初晚、月光明、窗前远望、月在东方第三十课:大路上、人往来、或乘车、或步行第三十一课:月季花、朵朵红、姊呼弟弟、快来看花第三十二课:虾多足、身有节、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第三十三课:鸟有两翼、故能飞、兽有四足、故善走第三十四课:渴思饮、饥思食、渴时饮茶、饥时食饭第三十五课:两岸间、架板桥、桥上行人、桥下行船第三十六课:庭前树、有鸟巢、小鸟一群、树间飞鸣第三十七课:画一幅、马八匹、或卧、或立、或俯、或仰第三十八课:姊呼妹、同游戏、拍皮球、踢毽子、滚铁环第三十九课:小室中、灯火明、母教女、取绒线、学手工第四十课:院中雄鸡、日将出、喔喔啼、日将中、喔喔啼第四十一课:一小舟、河边行、前有桨、后有舵、上有布帆第四十二课:有老人、提竹篮、入市中、买鱼一尾、步行还家第四十三课:左右手、共十指、左五指、右五指、能取物、能做事第四十四课:人面上、有眉、有目、有鼻、有口、舌在口内、耳在两旁第四十五课:玻璃缸中、金鱼两尾、小猫来、欲捕鱼、我入室、猫逃去第四十六课:好哥哥、好弟弟、手牵手、同回家、母为儿、解书包、携儿入室第四十七课:米多少、用斗量、布长短、用尺量、米十升、为一斗、布十寸、为一尺第四十八课:有客至、看我父、我迎客、入室内、父见客、问姓名、父坐右、客坐左第四十九课:小学生、十余人、操场上、同游戏、彼为将、持长刀、我为兵、负短枪第五十课:功课完、放学回、哥哥妹寻、同游庭中、晚饭后、坐灯前、先习国文、后习算学第二册第一课:新书一册、先生讲、学生听、先读字音、后读字形第二课:午饭时、天气热、黑云起、大雨至、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第三课:荷花上,有蜻蜓、两目、六足、四翅、身有节、能屈曲第四课:明月将出、虫声四起、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其声不一第五课:羊毛、鼬毛、皆可制笔、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第六课:头宜常沐、身宜常浴、发宜常梳、牙宜常刷、衣宜常洗第七课:秋日新晴、群雁南来、高飞天空、或如一字、或如人字第八课:园中花、先后开、桃花红、李花白、桂花黄、菊有多种、颜色不同第九课:小弟弟、在母怀、见姊来、伸手向姊、姊抱弟弟、窗前徐步第十课:梧桐两株、枝高叶大、霜降后、叶渐黄、西风吹来、落叶满阶第十一课:夜卧有床、床上悬帐、枕与席、被与褥、俱在帐中第十二课:一幼女、剪彩纸、削竹签、制为风车、风吹车动、旋转不已第十三课:雨初止、天气晴、一猎人、骑白马、出城去、手擎枪、向空中、击飞鸟第十四课:东西邻、两学生、一姓张、一姓王、早餐后、同入学、功课毕、同还家第十五课:春夏秋冬、是为四季、春去夏来、夏去秋来、秋去冬来、天气各异第十六课:有农夫、住山下、编茅为屋、编竹为篱、日初升、荷锄出、日将落、荷锄归第十七课:鸡有雌雄、雄鸡能鸣、羽毛甚美、雌鸡能生卵、又能伏雏第十八课:河畔有鸭、数十成群、头大、嘴扁、颈长、足有蹼、或游水中、或行岸上第十九课:取火燃烛、光照四壁、人在烛旁、壁上有影、人坐、影亦坐、人行、影亦行第二十课:小学生、集操场、分排两队、同习体操、先生发令、曰行则行、曰止则止第二十一课:雨将晴、河水清、两渔翁、须眉皆白、披蓑衣、戴箬帽、同坐岸上、张网捕鱼第二十二课: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第二十三课:牛力大、能耕田、能挽车、其肉可食、其乳可饮、其角与皮、皆可制器第二十四课:巷中有屋、四面短墙、向南开门、客堂在前、书斋在旁、卧室在后第二十五课:天方明、人已醒、披衣下床、日光满窗、梳洗完、至窗前、取帚指尘、取丰拭几第二十六课:一队长、执刀前行、数小兵、擎枪后随、列队出、旗影飘飘、开步走、鼓声冬冬第二十七课:座上客、远方来、父陪客、食午饭、饭后出门、与客闲眺、前有青山、旁有流水第二十八课:北风起、大雪飞、登楼远望、一片白色、雪止日出、檐溜成冰、其形如管第二十九课:口,有唇有齿、唇在外、其色赤、齿在内、其色白、饮食从口入、言语从口出第三十课:一童子、坐河旁、手持小竿、系饵钓鱼、水中鱼、来吞饵、钓丝一动、举杆得鱼第三十一课:鼠比猫小、猫比犬小、鼠见猫、匿穴中、猫不能入、猫见犬、登屋顶、犬不能上第三十二课:小池塘、春时水深、冬时水浅、两女子、在池畔、以桶汲水、以杵捣衣第三十三课:旷野结营、筑土为墙、杆头大旗、随风飘动、营门外、有两兵、手中持枪、分立左右第三十四课:古时兵器、有戈矛、有刀剑、有弓箭、近时兵器、多用枪炮、能及近、能及远第三十五课:我长兄、在他乡、年年作客、久未归家、我居家中、思兄无已、写信一封、问兄安否第三十六课:小园中、梅花开、我折两只、插瓶中、置案上、瓶中花香、时时入鼻第三十七课:书台上、墨一锭、砚一方、纸数张、墨色黑、纸色白、磨墨蘸笔、纸上写字、黑白分明第三十八课:河中两舟、一去一来、去舟风顺、桅上挂帆、其行速、来舟风逆、以桨拨水、其行缓第三十九课:小阁一间、四面皆窗、可以透光、可能通风、我来阁上、独坐窗前、笼中鹦鹉、对我学语第四十课:衣有长短、有大小、绸布尼绒、皆可为衣、绸衣美、绒衣暖、寻常衣服、呢布最宜第四十一课:好童子、能做事、朝起、自著衣履、夜眠、自铺被褥、当食、自取碗箸、入学校、又能勤读第四十二课:广场中、锣声起、群儿往观、一小猴、披红衣、戴假面、骑羊背上、东往西来、状如走马第四十三课:天晓日出、室中大明、有人早起、独立廊下、仰视天空、浮云来去、红日渐高、云散天青第四十四课:学生竞走、数人列队、先生执小旗、举手一挥、学生奋力前行、一人先至、众皆拍手第四十五课:大门开、两客来、一老一少、我问客姓、客问我名、请客人、坐室中、多立几侧、捧茶敬客第四十六课:宅后有园、叠石为山、山上筑亭、山下种树、姊姊妹妹、携手同游、妹登山、立亭中、遥呼姊来第四十七课:鼠,耳大,尾长,嘴尖,齿甚锐,能啮物。
《开明国语课本》特色简析及当代价值

《开明国语课本》特色简析及当代价值近期,被世人淡忘已久的民国时期的“老课本”再次受到人们的热捧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开明国语课本》如今迸发出的潜力让人无法预料,居然达到热销甚至断货的程度。
《开明国语课本》这套老教材为何历久弥新?其魅力何在?在人们追问、沉思之余,更需要从教育学的视角对其教育思想、内容特色进行剖析,以期给当今的语文教材编撰以启示。
一、《开明国语课本》出版始末《开明国语课本》是1932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一套语文教材,这套教材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书写并绘图,是叶圣陶进入开明书店做的第一件大事。
这套教材在1949年之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其中的高小本1947年改为《少年国语读本》出版,初小本1949年改为《幼童国语读本》出版,从1932年出版算起,这套课本在社会上连续使用了17年之久”。
建国初期,由于政权更迭、社会变迁以及对旧社会教育的批判和改造,民国时期风靡一时的《开明国语课本》也随之沉寂,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2022年1月,这套已绝版73年的课本,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找到了一部完整的版本,作为“文献”——《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老课本》系列重新出版,直到近期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
从这套课本的沉浮始末可见,其深远影响超出了意识形态和时空的限制,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展示出了永久的生命力。
二、《开明国语课本》特色简析1.教育思想的前瞻性2.内容的儿童文学化“五四”时期“儿童文学运动”之后,受杜威教育哲学思想和白话文运动的影响,教学试验和教材编写都出现了“儿童本位主义”倾向,国文教育逐渐开始重视儿童的心理和兴趣。
1980年在《我和儿童文学》中,叶圣陶回忆道:“在儿童文学方面,我还做了一件比较大的工作。
在1932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国语课本》……在这提出来,希望能引起有关同志的注意。
”后来,他又强调说:“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
商务印书馆民国老课本经典诵读:启蒙

商务印书馆民国老课本经典诵读:启蒙说起商务印书馆民国老课本的经典诵读,那可真是一件特别有意义又很有趣的事儿呢。
这些老课本啊,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
它们带着我们走进民国那个充满独特韵味的时代。
那时候的启蒙教育,可不像现在有这么多五花八门的教材和教学方式,但却有着别样的魅力。
这些老课本的文字,简洁又富有深意。
每一篇小文章,每一首小诗,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小珍珠。
就拿里面一些启蒙的内容来说吧,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孩子们的期待和对生活、对世界最纯真的认知。
比如说有描写自然的,像春天的花朵怎么开啦,小鸟怎么叫啦。
读着那些文字,就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小朋友们坐在简陋的教室里,摇头晃脑地跟着先生诵读的样子,那画面可太有爱了。
再看看这些老课本的插画,虽然没有现在这么色彩斑斓、高科技,但却有着一种质朴的美感。
简单几笔勾勒出的人物、风景,就把那个时代的特色给表现出来了。
这对于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不但是文字的学习,也是一种美学的熏陶呢。
而且啊,通过诵读这些经典,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教育理念。
虽然当时的社会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对知识的敬畏却是一脉相承的。
这些老课本在启蒙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方面,真的是功不可没。
它们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教起,像认识数字、认识简单的汉字,还有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
对于我们现代的大学生来说,去诵读这些老课本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它让我们从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暂时抽离出来,去感受那个纯真的、慢慢发展起来的教育世界。
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和民国时期的共享着这些经典的文化宝藏。
我们还可以想象,当年的老师们拿着这些课本,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情景。
那是一种传承知识的神圣使命感,而现在我们诵读这些课本,也是在传承这种文化和精神呢。
商务印书馆民国老课本的经典诵读,无论是对于了解过去的教育文化,还是对于我们现代的心灵启迪,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这就像是一场文化的接力赛,我们接过民国时期的这一棒,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满魅力的民国老课本
2011年3月1日
教材之于一个人的意义,远不止普通的书籍。
教科书中的内容成为一种先验的常识和固有的知识框架,而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
由此出发,这些常识成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起点和原点。
然而,一旦常识出现问题,则后续延展的知识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结果上,都会出现偏差。
所以,选用怎样的教材来教育学生,关系着整个教育的成败。
最近几年,出版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各种重印的民国老课本系列热销,特别是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脱销了,连出版社都没货。
对于这些重印的老课本,在网上也收获好评一片。
民国老课本是指1912年至1949年间出版的教材。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新式的国文课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后的五年里,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
而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丏尊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
70年前的小学课本
叶圣陶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众多课本中有代表性的一套。
这套供小学初级使用的教材(当时的小学教育分初小和高小),共八册,每册均为四十二课,共三百三十六课,自1932年问世至1949年前,就印了四十余版次。
今天,它再次受到人们追捧,那么,它都有怎样的特点呢?
随意翻翻这套课本,就能感到它优美的意象,选文大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
《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例如,课文《这里的情形是这样的》,通过粮店门口的大米之间的对话,告诉学生买米需要用银圆和铜圆去交换这样的道理,富于童趣。
叶圣陶在《开明课本》的“编辑要旨”中写道:“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是这还不够。
”这“还不够”是指什么呢?就是给小孩子读的书,就要贴近他们的心理和生活,让他们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
《开明课本》里的课文,均以儿童生活为中心,讲述的大多是能引起儿童兴趣的身边的景、物、人、事———从学校到家,从白天到夜,从自己的家庭到同学和邻居的生活,从秋
到冬。
特别是前面的几册,都是《先生早》、《北风吹》、《春风来》,《种下几棵树》、《爸爸种菜》、《妈妈裁衣》、《茶话会》、《原来我做了一个梦》、《谁敲门》等内容。
课文的词、句、语调均以切近儿童的口吻表述,适合诵读或吟咏,像“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梨花开了……”“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
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
”就像诗一样的节律。
丰子恺配了很多童稚盎然的图,形象又生动。
像第一课的《先生早》,一幅大大的学生见到老师的插图上,简单地写上三个字,问一句:先生好。
这套课本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1932年课标的四个原则之一“使学生富有牺牲及互助的精神”被放在很显明的位置,讲述有关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篇目很多,如《麻雀看朋友》、《送给我的爸爸》、《张家妹妹回来了》、《黄家哥哥出了门》、《十个好朋友》、《可爱的同学》等。
在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就能感受到对家园、父母朋友的爱,人和环境动植物之间的和谐。
这套曾滋润过我们父辈的书,为何在当下受到人们的欢迎呢?当当网中读者的评价就很有代表性:“里面的语句都浅显直白,但处处透着自然和纯净。
”“看到的是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
”
民国时的一套国语课本,5年前被影印出版,却在不久前突然火起来。
出版这套课本的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不久前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这让社长赵炬有些发蒙。
打电话的人,有些是新华书店负责人,有些是年轻父母,问题大致相似:出版社里还有没有影印的“老课本”系列丛书?
上网搜索了一番,赵炬才发现,他们当年出版的这套书,在网上“好评如潮”,但抱怨声从2008年起至今未停。
因为在2007年底,《开明国语课本》已经卖断货。
抱怨的人大多是在问,这本书为什么不继续重印?
读读前辈求学经历中难以忘怀的书,传统的读本仍能读出新知
打开《商务国语教科书》,前33课的内容中没有一个字,全部是用图画给刚入学的孩子讲述“仪容、慎食、游戏”等日常行为,和“敬师、诚实、公平、公德”等道理。
在第34课,课文里终于有了文字,不过讲的是“夜间早眠、日间早起”的起居之事。
而后,才逐渐给孩子们讲“友爱、御侮、勤学、自治”等大道理。
当年在编课本时,教育专家不仅用心,而且“很下工夫”。
一个家长把《开明国语课本》买回家后,孩子告诉他,“比语文书好,有意思,文章好画好字也好”。
一个年轻人原本是冲着丰子恺的画买了这套书,结果书拿回家后,却被当小学老师的母亲看上了,她觉得当年的书“编得好”。
据出版社的编辑说,在编辑这些书时,脑子里经常想到的一句话是,“读读前辈求学经历中难以忘怀的书,传统的读本仍能读出新知。
上海出版社编辑的想法,不仅让那些凝结着一批教育家心血的老课本,在大半个世纪后出版重印,获得重生,也为5年之后的今天,这些书被广泛关注和阅读,埋下伏笔。
不要简单地对现行语文表示不满,而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做些事情
语文课不仅是语言技巧的教育,也是对孩子进行心灵熏陶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课本,多是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王二小等英雄主义的内容。
在传统教育上确实做得不够。
尊师爱幼、礼节的教育都不够,但是在开明和商务的读本中,这些都做得比较好。
”
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和大家谈到的是民国时期的老课本在今天重印后获得了人们的热情追捧,有学者推测,这是大家对现行语文课本不满,所以开始怀念老课本,甚至是“在发泄一种情绪”。
《萌芽》杂志的主编赵长天以《旧书新读的意义》为题,为本套书写了序。
他在序里表示,简单地对现行教育表示不满是最容易的,但也最没有意义。
在一片对现行教育不满的讨伐声中,出版这套老课本系列,“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实际的意义”。
同学们,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的成长经历中见证了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那么不知道另外一种“纯朴”的语文课本是不是对今天的我们有着不同的启迪呢?如果大家对这套民国课本有兴趣,也可以找来品鉴,在阅读中思考、碰撞、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