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被人们戏谑地称为时代的“反潮流者”。他出生在浪漫主义,却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有着偏爱,认为自己时代浪漫主义音乐的夸张与华丽不是真正的音乐,唯古典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他崇尚贝多芬,前期的奏鸣曲大都充斥着贝多芬音乐的影子。他对巴赫的赋格艺术也有很深的研究,因此在其钢琴作品里,也有大量对赋格手法的运用。虽然与所处时代格格不入,但他也喜欢舒曼音乐的小巧优美,研究李斯特的炫技手法。古典音乐的理性与浪漫音乐的感性相撞。在作品《钢琴狂想曲op79no2》中,这种风格的矛盾冲突在勃拉姆斯的音乐里巧妙融合并加入许多新的音乐素材,这种方式形成的独特风格是勃拉姆斯所特有,所以,这首狂想曲在听觉上不同于其他派别。

一、作品中古典主义因素

《狂想曲op79no2》又名《g小调狂想曲》虽然名为狂想曲,但在形式上却是古典主义的音乐,其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形式,分为呈示部(1-32)、展开部(33-85)、再现部(86-115)、尾声(116-123),曲式结构严谨规整,布局清晰明了,可见,勃拉姆斯对古典音乐时严谨的音乐形式的追求。

在乐曲开始的呈示部中,主部开篇点出整首作品的主旋律,右手与左手交替配合在高声部奏出清晰的旋律线条,低声部以八度级进与右手配合着,这一突出的主旋律是整首作品的核心旋律,整部作品都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变化发展重复,体现了主题材料的统一性,这是古典乐派常用写法之一;另一方面,主题旋律节奏规整,两个乐句整齐对称,1-4小节与5-8小节共同构成主题,旋律线条一致。在主部中,主题旋律由三个声部构成,这是巴赫赋格艺术的运用,受巴赫的影响,勃拉姆斯常采用这样的赋格艺术来写作品,这种手法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里要提到勃拉姆斯最擅长的对位法,在连接部中,

右手三连音与左手切分音符形成三对二的节奏音型,可见勃拉姆斯在学习“对位高手”巴赫时受到的启发与影响很大,三连音的出现使乐曲充满了不同于主题庄重的轻快、诙谐,结束部右手依然用分解和弦的手法引出展开部。

在展开部中,值得一提的是,因受德国古典传统民间艺术的熏陶,勃拉姆斯在这里采用了德国民间音乐的写作手法——模进手法,41-48小节是对33-40的上方五度模进,在民间基础音调上创造主题旋律,也使旋律听起来多了一重民间风味。

再现部是对呈示部的变化重复,在原有的旋律上方四度以相同的音乐材料奏出旋律,清晰的节奏与庄重的旋律让音乐走向高潮,依旧是改变调性重复前方音乐材料。可见,勃拉姆斯在创作上极力追随古典音乐的常用写作手法。在尾声中节奏与前方保持一致,最后用两个强有力的和弦结束整部作品,在古典奏鸣曲中,作曲家们也常用强有力的和弦来结束整部作品,让作品有很强烈的结束感。

整部作品里的古典主义形式气息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其曲式结构上、写作手法的熟练运用上,正因如此,整部作品的段落划分明确,这都是浪漫乐派中罕见的写作手法,主题旋律的不断重复出现,节奏规整严谨以及民间音乐的运用,从这样的手法上看出勃拉姆斯对古典音乐的崇尚与偏爱,这也是为什么整部作品在听觉上没有李斯特那样华丽盛大的音响效果,也没有肖邦高度的优美动听富有画面感,勃拉姆斯则多了一种理性的克制,就像是把音乐控制在了一个范围里,蒙上了一种神秘感。

二、乐曲中的浪漫主义因素

在这部作品里,虽然有理性古典主义牵制,但却有浪漫主义风格的气息,因为时代的原因,浪漫派音乐的风格侵入了勃拉姆斯的骨子里,所以在这部作品里,笔者认为其具有古典主义的外表和浪漫主义的内涵。

在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第一个小节便是浪漫主义时期常见的弱起小节,并采用了“f”这一力度记号,这样的采用非强拍上的重音手法

来表现音乐实属浪漫派音乐常用手法,同样在连接部中也有这样的运用。在主部主题旋律进行中,左右手交替穿插着奏出旋律,且部分旋律音在中声部左手伴奏中出现,这样的技巧也是非常有难度的。连接部中左右手丰富的和弦变化构成的和声让整个音乐空间感增强,这一手法在肖邦的《叙事曲》中有大量运用,而这一手法的运用也让这部分有了叙事曲的感觉,情感流露细腻而小心。这一部分采用的跳音节奏及不同声部不同的节奏型配合,使整体又有了一丝神秘感与紧张气息。非强拍重音的节奏型在这一部分大量运用,富有情绪变化。在结束部,右手旋律采用非跳音断奏伴随着轻声的音响。随着音乐不断渐强,上行进行的旋律让音乐进入高潮,同时也是情感的爆发。在呈示部中,虽然每一部分都采用同一节奏型,但每一部分的节奏与音响效果都是一种对比,主部庄严洒脱、连接部欢快、结束部轻巧戏谑,使简单的音乐素材拥有多样的情绪变化。

在展开部中,左右手交替的技巧性依然存在,值得一提的是展开部主题的演奏采用的是连奏的方式,这样的一个连奏区别于主部主题多了一重悠扬婉转的风味,情感的连接更加突出,用连奏渲染情感的表达。在结束部分的最后逐渐变弱,音型也从三连音变为八分音符,速度转慢,让情感在这里得到延续,浪漫风格常用写作手法。在这里出现了弹性节奏及自由节奏——“riten”“a tempo”及自由延长记号的运用,这样的手法在浪漫派作品中常有出现,用来更好地抒发情感,使整首曲子更有情感倾向。

再现部庄重旋律的出现,打破了展开部宁静的结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里要提到主题内出现的弹性节奏。每乐句主题最后都放慢速度,使用自由延长标记留下想象空间,使情感得到延续并引出下一旋律,这里也用到了非强拍的节奏重音,两者相互结合,使整个主题有了强烈的情感色彩。

尾声的到来伴随着左手的分解和弦進行,在尾声中,弹性节奏的运用更加频繁,强弱对比也愈发强烈,在乐曲结尾音符由八分音符变为四分音符,旋律线条也简单化,音响越来越弱,逐渐走向尾声,两

个强有力音符的出现使情绪突然转变,让乐曲在激情澎湃下结束。这样的突出的强弱对比及旋律简单化的结尾走向在浪漫派音乐中常常用到,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对整部作品表达情感的一种深度升华表达,旋律越来越简单化使情感得到延续,最后两个强有力的和弦是对整部作品的情感总结。

在这部作品中,浪漫主义的情感渲染无处不在,一些音乐的内容透露出勃拉姆斯骨子里的浪漫情怀,夸张的强弱对比、高难度的技巧走向,丰富的和声运用都是浪漫派风格的影子,作品中所出现的浪漫派典型的弹性节奏、非强拍节奏重音、弱起小节等在这首作品里都被恰当运用。更要着重提到的是对于踏板的运用,古典音乐很少用到踏板,而在这首作品里踏板运用密集,用踏板来让乐曲更好地抒发情感。可以说是用古典的形式原则表达了充满力量的宁静、愉快的镇定及抑制住的深情,这部作品命名为狂想曲,也正是因为浪漫主义情感的存在。

三、结语

在对《钢琴狂想曲op79no2》的探索中,笔者感受到勃拉姆斯的创作风格既不属于古典主义时期,也不偏向浪漫主义时期,而是具有独特的风格,你可以说他的作品有多种风格的影子,但不能将其归属于哪一风格,勃拉姆斯将他所吸收到的这些多元的看似矛盾的音乐素材恰当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可以说是对前世作品风格的一种总结,也为后世作品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如果把古典与浪漫比喻成两条河流,那么勃拉姆斯的音乐所形成的风格便是这两条河流交汇的一条分支。他的音乐织体是丰富的,他的音乐语言是值得深入探索的,不同于古典主义理性的完全严谨规整,也不属于浪漫主义感性的追求夸张的情感表达,他给笔者的感觉是刚刚好,理性中流露着情感的抒发,平静均衡的框架下隐藏着他的内心情感,所以说他的音乐是刚刚好,当然,这样独特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勃拉姆斯超群的创作能力。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逆流而行,也让勃拉姆斯备受争议,胡戈沃尔夫在有关勃拉姆斯的评论中写到:“李斯特用琴键敲击一下所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