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①臧孙施政,失了分寸啊! ②现在无缘无故地加以祭典,不是施政所适宜的
3.①顺德果真能够有益于国家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 ②还是念及他有功于国,没有降罪于他。
4.①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 ②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 ③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
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注]①劘(n仍):磨擦。②鹢(yì):水鸟,古代在船头以彩色画鹢鸟之形,这里指船头。③矧(shěn):况且。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当时视他驿为壮。
(2)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3)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解析〗文言文翻译关键在于字字落实,讲求以直译为主,尤其对所译文句涉及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力求准确,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信、达、雅","信"就是"准确","达"就是"通达、顺畅","雅"就是要"富有文采"。文言翻译的第二个特点是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能否将平时对知识的存储学以致用。第三个特点是关注上下语境,加以推测。第1句中的重点词是"视"与"壮","视"在句子中后面有"他驿",很容易推测应是"比较"的意思,而"壮"以语境来看,使用的应是本意"壮观或雄壮"。第2句中需注意的关键词应是虚词"宁"与实词"顾"惜"。从语境来看,"宁"放在句首,后有问号,故表反语语气,应译为"难道"或"哪里","顾"在句中应译为"顾念","惜"应解释为"怜惜、爱惜",因为语境是借对褒城驿荒芜残破、无人过问来说明社会现实吏治败坏和官制不善的。第3句中的关键词是"远者、近者、岁、更"四个词,其中"远"与"近"是从时间角度来说,"者"是助词,是"......的",故"远者"应译为"时间长的","近者"就译为"时间短的","岁"就是"年","更"要解释"更换",根据语境,也容易推测。翻译时,前两句应补上主语。
①越哉,臧孙之为政也!
译:_______________
②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译:_______________
3.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典例精析】
例一(2005福建卷第9题)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二)"换",就是替换法,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去替换原文的词句。运用替换法,可以是用现代汉语的词语去替换那些不宜用对译法翻译的文言词语。
(三)"留",就是保留法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等,可以保留不译。
(四)"删",就是删除法,这就是翻译文言文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语。例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有的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例如把"特与婴儿戏耳",错译为"特地同小孩玩耳朵"。显然,译者把虚词"特"、"耳"译错了--"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要掌握文言句子翻译的三条原则--信,达,雅;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命题落点
采用主观题型是对文言文综合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考查文言文真实阅读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翻译题一直作为常考、必考内容。文言文翻译考查中,对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进行全面的考查。
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缔劘①,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鹢②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几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五)"补",就是增补法,增补原文省略句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六)"调",就是调整法,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
有些不好照字面直译的,或者表达不出原意的,或者是修辞义的(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等),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那就只能按照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翻译,这就是意译。
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今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醲,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呜呼!州县真驿耶?矧③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
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译:_______________
4.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答案:(1)(褒城驿)在当时比其它驿站更为壮观。(2)(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 (3)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更换两次。
【常见误区】
文言文翻译常犯以下错误: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例如有的同学把"沛公军霸上"(《鸿门宴》)这一句,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④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帮助理解。
2.该译词语被"遗忘"。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例如有同学把"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这一句,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这里就漏译了"病"字。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译:_______________
②太祖口貌如故。
译:_______________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译:_______________
2.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礼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要以直译为主,实词翻译要到位,虚词用法要准确,注意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总之是综合能力的考查。(1)句"王",作动词,称王。(2)句"困于故苏之上",是被动句;"于勾践",介宾后置,要移到前面作状语。(3)句注意"之"的用法,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翻译。
二、漏译
1.省略成分不增补。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例如"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这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承前省略了。如果只补出"触草木"的主语"蛇",而漏补"尽死"的主语"草木",就会漏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译为"蛇触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这才对。
①诚然,卿不朕欺。
译:_______________
②间召问群臣臧否。
译:_______________
③濂惟举其善者对。
译: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 ②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 ③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
1.照搬注释不变通。"牺牲玉帛,弗敢加也பைடு நூலகம்必以信"(《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因为其注释是"指猪、牛、羊等",有的同学就把这一句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2.倒装句式不调整。有同学把"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句,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知识网络】
翻译文言文以直为主,以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进行,翻译要尽量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中学生文言文练习、测试,翻译题一般都要求直译。直译主要用"对、换、留、删、补、调"等方法。
(一)"对",就是对译法,严格按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要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地翻译成以这个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四、赘译
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有同学把"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基础演练】
翻译下列各段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
1.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㖞 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答案:(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例二(2005浙江卷第15题)
书褒城驿壁(唐)孙樵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3.①顺德果真能够有益于国家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 ②还是念及他有功于国,没有降罪于他。
4.①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 ②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 ③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
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注]①劘(n仍):磨擦。②鹢(yì):水鸟,古代在船头以彩色画鹢鸟之形,这里指船头。③矧(shěn):况且。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当时视他驿为壮。
(2)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3)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解析〗文言文翻译关键在于字字落实,讲求以直译为主,尤其对所译文句涉及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力求准确,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信、达、雅","信"就是"准确","达"就是"通达、顺畅","雅"就是要"富有文采"。文言翻译的第二个特点是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能否将平时对知识的存储学以致用。第三个特点是关注上下语境,加以推测。第1句中的重点词是"视"与"壮","视"在句子中后面有"他驿",很容易推测应是"比较"的意思,而"壮"以语境来看,使用的应是本意"壮观或雄壮"。第2句中需注意的关键词应是虚词"宁"与实词"顾"惜"。从语境来看,"宁"放在句首,后有问号,故表反语语气,应译为"难道"或"哪里","顾"在句中应译为"顾念","惜"应解释为"怜惜、爱惜",因为语境是借对褒城驿荒芜残破、无人过问来说明社会现实吏治败坏和官制不善的。第3句中的关键词是"远者、近者、岁、更"四个词,其中"远"与"近"是从时间角度来说,"者"是助词,是"......的",故"远者"应译为"时间长的","近者"就译为"时间短的","岁"就是"年","更"要解释"更换",根据语境,也容易推测。翻译时,前两句应补上主语。
①越哉,臧孙之为政也!
译:_______________
②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译:_______________
3.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典例精析】
例一(2005福建卷第9题)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二)"换",就是替换法,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去替换原文的词句。运用替换法,可以是用现代汉语的词语去替换那些不宜用对译法翻译的文言词语。
(三)"留",就是保留法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等,可以保留不译。
(四)"删",就是删除法,这就是翻译文言文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语。例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有的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例如把"特与婴儿戏耳",错译为"特地同小孩玩耳朵"。显然,译者把虚词"特"、"耳"译错了--"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要掌握文言句子翻译的三条原则--信,达,雅;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命题落点
采用主观题型是对文言文综合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考查文言文真实阅读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翻译题一直作为常考、必考内容。文言文翻译考查中,对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进行全面的考查。
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缔劘①,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鹢②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几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五)"补",就是增补法,增补原文省略句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六)"调",就是调整法,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
有些不好照字面直译的,或者表达不出原意的,或者是修辞义的(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等),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那就只能按照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翻译,这就是意译。
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今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醲,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呜呼!州县真驿耶?矧③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
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译:_______________
4.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答案:(1)(褒城驿)在当时比其它驿站更为壮观。(2)(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 (3)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更换两次。
【常见误区】
文言文翻译常犯以下错误: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例如有的同学把"沛公军霸上"(《鸿门宴》)这一句,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④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帮助理解。
2.该译词语被"遗忘"。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例如有同学把"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这一句,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这里就漏译了"病"字。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译:_______________
②太祖口貌如故。
译:_______________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译:_______________
2.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礼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要以直译为主,实词翻译要到位,虚词用法要准确,注意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总之是综合能力的考查。(1)句"王",作动词,称王。(2)句"困于故苏之上",是被动句;"于勾践",介宾后置,要移到前面作状语。(3)句注意"之"的用法,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翻译。
二、漏译
1.省略成分不增补。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例如"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这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承前省略了。如果只补出"触草木"的主语"蛇",而漏补"尽死"的主语"草木",就会漏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译为"蛇触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这才对。
①诚然,卿不朕欺。
译:_______________
②间召问群臣臧否。
译:_______________
③濂惟举其善者对。
译: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 ②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 ③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
1.照搬注释不变通。"牺牲玉帛,弗敢加也பைடு நூலகம்必以信"(《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因为其注释是"指猪、牛、羊等",有的同学就把这一句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2.倒装句式不调整。有同学把"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句,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知识网络】
翻译文言文以直为主,以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进行,翻译要尽量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中学生文言文练习、测试,翻译题一般都要求直译。直译主要用"对、换、留、删、补、调"等方法。
(一)"对",就是对译法,严格按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要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地翻译成以这个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四、赘译
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有同学把"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基础演练】
翻译下列各段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
1.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㖞 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答案:(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例二(2005浙江卷第15题)
书褒城驿壁(唐)孙樵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