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我国社会正面临着自身内部的变革和外部环境的挑战,给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我国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虽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相应的对策是:系统性和针对性相联系;理论常识性与生活常识性相联系;传统道德继承与发展和西方道德借鉴与创新相联系。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教育;系统性;针对性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国也正处于特殊的转折时期,中学生道德教育在特殊转折时期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教育的具体内容方面看,教育不仅有对中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对中学生的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水平;从教育作为一项事业看,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和社会也要共同参与。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一个方面是不行的,必须坚持各方面齐抓共管。
同时教育也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的学生,教育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不能笼统地搞“一刀切”。
我国当前重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同时,受教育者本身在个性、心理、道德水平等方面就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道德困惑,我国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师进行满堂灌,以传统的教育方法讲授和传播,重在把理论强制式地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性,重在传播,而轻于实践,把思想道德教育教条化。
这些都是没能正确认识和有效处理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引起的。
一些学生上完德育课后常说:“老师讲得很好,就是跟现实对不上号。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改革的程度不断深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思想道德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
中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没能与显示实际相脱节,出现滞后现象。
我国道德教育出现教条化。
所谓教条化是指所教内容严重地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学的理论和知识不能解决和解释实际问题。
例如城乡之间本就存在区别,但却普遍采用城市版的教材,脱离大部分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受阻。
在道德教育的方式方面,由于道德理论的存在依附于道德主体,而主体对理论的选择则取决于理论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利益。
而今,我国的教育大多仍采用传统的线性教育模式,教师教、学生学。
在现实的教学中,只注重对象的接收,而不考虑其是否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是否能以一种积极能动的态度接受道德教育,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和行为准则。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等的联系日益紧密,西方一些腐朽思想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传入,侵蚀青少年的心灵,再加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蓄意的“和平演变”政
策,将其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华文化中,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而且青少年正处于思想品德的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明显的变化阶段,可塑性大,也具有不稳定性,判断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比较低,更容易受到一些腐朽思想的侵蚀。
我国在传统道德教育和引进并正确对待西方道德方面问题明显突出。
二、探索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
”德育作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
高度重视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出现的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探索和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重心、社会为检验,各方面共同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针对学生的现实的道德需求进行普遍性道德教育,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第一,家庭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途径。
家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影响:(1)生物基础,这主要是通过遗传因素起作用,和父母的思想道德素养有直接的联系。
(2)中学生在家庭中所处地位,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切都围绕孩子,使得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因此必须定位好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要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家庭一员应承担的责任,这样将来在社会中才能学会承担自己
对社会的责任。
(3)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耳濡目染,学生的道德素养也会比较高。
(4)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与方式,民主的、开明的教育方式往往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二,学校是系统而全面的、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教育的核心基地。
首先,改变过去单一的线性教育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非线性教育模式,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利益结合起来,使学生完成学习和活动后,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重要。
再次,社会实践是检验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成效的理想场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接受正确的道德原则并把它变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政治活动、各种形式的劳动、科技活动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等。
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传播文明新风、普及社会公德规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同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2.针对先进性道德教育,通过榜样示范,发挥人性化教育榜样对于学生形成道德行为具有启示、控制、调节和矫正作用,中学生要树立自我效仿的学习榜样。
伟大人物、英雄模范、同学中的先进典型,身残志坚在困境中磨炼的典型形象,都可以成为自己学习效仿的榜
样。
另外,家长和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1.从德育教学方面
教学的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获取、巩固和发展理论、观念的过程与提高学生对现实的认识、判断、评价、选择水平的过程整合为一个过程———学生关注和思考现实的过程,防止把理论性教学与现实性教学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
中学德育课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要突出体现现实性和时代性,即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自身、身边、周围的实际,联系学生熟悉的当今时代的国内外实际。
这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对象、环境、目标的共同要求。
(2)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原则所主张的联系实际的出发点,既要有助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更要有利于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形成;既要服务于智育过程的优化,更要着眼于德育效果的改善。
这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3)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要求教师在表述上要更加科学、严谨,既要反对纯理论式的教学,又要反对纯感性化的教学,还要反对理论与现实简单相加的形式化教学。
这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2.从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上
新加坡采用“东方内容加西方形式”的模式,在中学普遍开设了《儒家伦理》课程。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使青少年保持东方的道德传统,抵制西方侵蚀。
他们认为“东方内容与西方形式必须结合起来”。
本来儒家伦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就更应该挖掘利用。
像香港、台湾等地区,在中学普遍开设了《儒家伦理》、《公民与道德》。
大陆也
应该普遍开设包含中国优秀传统德育内容的课程,同时结合西方的一些现代的科学的管理方式,既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同时更能有效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
我国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优秀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时,也要借鉴国外优秀的德育课程、教材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
首先要做好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要开放性的借鉴和吸收西方的优秀道德。
总之,中国正经历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变迁,给道德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而青少年又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我们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程正芳,高玉祥.郑日昌.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江泽民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
[4]黄荣生.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张慧玲.中学德育课程改革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