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课堂焕发活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课堂焕发活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在某些时候,少数教师还自不自觉地以权威自居,无意当中还是以主演或导演的身份在从事教学活动。

镜头一:

这是一节语文课《狼和小羊》,教师精心设计了语言交际的模拟情境,让两位学生根据“剧本”,扮演狼和小羊,进行角色表演,但学生们都羞于开口,不举手。个别学生站到讲台前表演,也只是走走场。学生无精打采,一堂课死气沉沉。

镜头二:

这是一节示范课,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间一问一答,“效果颇好”。几个优异生在课堂上频频举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后进生更是雾里看花,糊里糊涂。而教师还是按照自己预设的“教案”惟妙惟肖地表演着,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则是“演员”,可谓配合得“天衣无缝”,整节课“一帆风顺”。

反思:

从以上镜头,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的课堂实况。少数教师没有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变成“听众”“记录员”“演员”;有的老师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但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热情,没有兴趣,

完全丧失了主体主动的意识,整堂课死气沉沉,毫无生命的活力。针对目前的教学实际,要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必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尝试:

1 鼓励质疑,调动兴趣,激发主体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独霸讲台”“搞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主动权,试想,这样的课堂何谈生机、何来活力?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我们只有把他们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布鲁诺指出“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鼓励学生质疑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比教师设计的问题更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它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因此,在课堂中,首先要鼓励学生“敢问”,帮助他们树立敢于质疑的信心和勇气;其次,使他们“会问”,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文眼”,即课文的题目、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等入手进行质疑。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第七课《有趣的发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紧扣课文题目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这个发现有趣在哪儿?”还有学生说:“这是谁发现的?”又如在教学第九课《青

蛙看海》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提问:“青蛙生活在池塘里,怎么能看到海呢?青蛙真的看到海了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课文内容,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促使形成无形的内驱力,极大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当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挥才能的舞台,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时,课堂自然会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

2 关系和谐,氛围宽松,点燃主体意识

自古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作了这样的诠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常以长者、权威者自居。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天、是神、是崇拜的偶像,学生与生俱来畏惧老师,导致师生间缺乏平等交往和相互交流。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让课堂充满活力,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将激情、微笑、爱心带进课堂,营造出宽松的课堂氛围。

2.1消除畏惧心理,培养自尊、自信的品质

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权威者,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这无疑拉开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尤其在课堂上,学生更紧张、害怕,这就要求教师“目中有人”,放下“严师”的面孔,真心地走进学生,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亲切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理解、信任,使学生充满自信,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从僵化、沉闷走向和谐融洽,学生自然地就会主动参与探求知识,课堂将不会再是一片沉默的天

2.2巧用激励机制,体验成功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赞扬与激励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评价学生时,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优秀的学生多用:“你说得真好!”“太棒了!”对于反映较慢、自卑的学生,要耐心地给与鼓励:“别急,慢慢说!你能行的!”“瞧,你说得多好啊!”这些准确的语言评价,会使学生极大地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肯定、激励,有了自信,才会在心理上真正接纳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通过彼此间交流沟通,课堂气氛才会融洽,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点燃,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3 “授人以渔”,强化主体意识

长期以来,“灌输——背诵”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对学习毫无兴趣。课改理念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索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合作交流,多边互动,去自主地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充分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参与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其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这就说明了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作为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要有一桶水,注满学生一碗水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源源不断的水源。只有教会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逐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面对课改,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彻底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多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出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