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患者风险评估和耐药评估
耐药性评估
Text in here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 危险分层 ✓ 耐药评估 ✓ 感染部位 ✓ 脏器功能
患者
✓ 当地流行病学及耐药 监测数据
✓本单位流行病Fra Baidu bibliotek及耐药 监测数据
细菌
经验性抗菌 药物治疗
抗菌 药物
✓ 抗菌谱 ✓ 药物PK/PD ✓ 不良反应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经验性用药需联合耐药阳性菌药物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血培养报革兰阳性菌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 影像学确诊的肺炎 任何部位的皮肤软组织感染 既往有MRSA、VRE等定植 预防应用氟喹诺酮类或经验性应用头孢他啶时 出现严重黏膜炎
六、抗菌药物调整
经验性抗菌 治疗后评估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感染部位及隐匿部位,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 明确感染部位
实验室检查
至少3d复查一次血常规,建议联合PCT,CRP等炎症指 标,肝肾功及电解质等
微生物学检查
不同部位的两套血培养,如存在CVC,则一套从CVC管腔采集 ,一套从外周静脉采集 可能的感染的部位的相应病原学检查
四、患者风险评估和耐药评估
革兰阳性性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包括VRE)、链球菌属、金 葡菌(包括MRSA)
粒缺伴发热—临床特征
•发生率高 (粒缺持续时间、危险因素) •感染部位不明显,或难以发现,发热往往是感染的唯一征象 •感染易扩散,危重症感染的发生率高 •病原检出率低
•不恰当的初始治疗 • 延迟的初始治疗
预后差
三、诊断
危险 因素
粒缺>7d 中心静脉置管 胃肠道黏膜炎 既往90d广谱抗菌药物暴露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3)177-183
粒缺伴发热—危险因素
中国,多中心,前瞻性,血液疾病,粒细胞缺乏(n=1139),发热(n=784)
危险因素 发生率(%)
无 1项 2项 3-4项
35.4 69.2 86.1 95.6
六 抗菌药物调整
%
七 D抗. D菌esc药rip物tio使n o用f t疗he 程contents
八 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一、定义
• 中性粒细胞缺乏
患者ANC<0.5×109,或预计48h后ANC<0.5×109/L 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 ANC<0.1×109/L
• 发热
口腔温度单次测定≥38.3℃(腋温≥38.0℃) 口腔温度≥38.0℃(腋温≥37.7℃)持续超过1 h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3)177-183
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危险 因素
15.6%
P=0.005
Age>40y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既往耐药菌定植/感染
肺部感染 血流感染
微生物分布
病原谱
17.47%
37.99%
44.54%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真菌
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 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版)
国内外指南相继更新
2010 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指南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指南. 2012
2013 欧洲第四届白血病感染会ECIL-4
中国指南更新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6;37(5):353-359
2016
2016版指南更新内容
前言
Text in here
危险度分层
高危 低危
耐药性 评估
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
四、患者风险评估和耐药评估
危险度分层
Text in here
四、患者风险评估和耐药评估
与临床关系密切的耐药菌—ECIL-4
✓ 产ESBLs肠杆菌 ✓耐药非发酵菌
• 鲍曼不动杆菌
• 铜绿假单胞菌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 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前言
一 定义
二 流行病学
三 患者风险评估
四 诊断
55
五 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30治疗 %
六 抗菌药物调整 %
七 抗菌药物使用疗程
八 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一 定义
二 流行病学
三 诊断
四 B患. D者esc风rip险tio评n o估f th和e 耐con药ten评ts 估 55
五 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3治0疗 %
根据危险分层 确诊的病原菌 初始治疗反应
低危患者
发热及临床症状 在48h无好转
住院及静脉广谱 抗菌药物治疗
病原菌 ?
检出病原菌 未检出病原菌
根据细菌 药敏结果
调整流程 见后页
抗真菌 ?
广谱抗菌治疗4-7d,仍持续 发热的高危患者:经验性抗 真菌治疗
六、抗菌药物调整
经验性抗菌治疗2~4天后的治疗方案调整策略
二、流行病学
实体肿瘤:10-50%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80%
粒缺伴发热 发生率
时间(d) 发生率(%)
7
60.9
14
75.8
21
81.9
28
83.0
35
83.0
42
87.8
56
99.7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3)177-183
粒缺伴发热—危险因素
中国,多中心,前瞻性,血液疾病,粒细胞缺乏(n=1139),发热(n=784)
低危患者
不推荐预防性 应用抗菌药物
小结
1
首次为中国中性粒细胞伴发热的诊治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
2
描述了中国血液病患者粒缺伴发热的临床及微生物学特征
3
为粒缺患者的分层、耐药性评估以及治疗决策提供了指 南依据
4 纳入ECIL-4粒缺发热治疗的新理念,改变既往完全降阶梯
的治疗策略;有助于降低碳青霉烯等抗菌药物耐药现状
低危患者
▪ 门诊/住院 ▪ 口服/静脉 ▪ 药物 环丙沙星联合阿莫西 林/克拉维酸、或左 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
高危患者
▪ 住院治疗
▪ 个体化评估
▪升阶梯/降阶梯 必须能覆盖铜绿假单 胞菌和其他严重革兰 阴性菌的广谱抗菌 药物。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粒缺伴发热患者升阶梯/降阶梯治疗策略及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3)177-183
粒缺伴发热—临床特征
中国,多中心,前瞻性,血液疾病,粒细胞缺乏(n=1139),发热(n=784)
• 1/3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 • 病原检出率低13%
• 感染部位不明显55%
Your text in here
肺部(49.5%)、上呼吸道(16%) 肛周(9.8%)、 血流(7.7%)
六、抗菌药物调整
经验性抗菌治疗2~4天后的治疗方案调整策略
七、抗菌药物疗程
适当的抗菌药物应持续用于至少整个中性粒细胞 缺乏期间,直至ANC≥ 0.5×109/L
七、抗菌药物疗程
粒缺患者不同感染类型的抗菌疗程或停药标准
八、抗菌药物预防
高危患者
推荐预防性用药
氟喹诺酮、磺胺甲恶唑/ 甲氧苄啶
不推荐预防应用三代头 孢 至ANC≥ 0.5×109/L或出 现明显的骨髓恢复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