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十一章
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
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教学要点(资料整理Percy Zhu)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第一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考点:1、组织识记:组织的概念领会:组织涵义的六个要点2、行为识记:人的行为的概念领会:人的行为的特点3、组织行为学识记:组织行为学的概念领会: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4、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应用:请联系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说明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5、组织行为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识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领会:(1)边缘性的主要表现(2)两重性的主要表现和来源(3)应用性的主要表现应用:分析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6、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识记: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领会: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7、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识记:(1)影响行为的因素(2)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领会:行为规律理论模式中每个因素的表述内容8、组织行为的主要理论来源识记:(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来源(2)文化的主要功能领会:(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2)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3)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有的主要特性1、研究方法及主要特性识记:研究方法是提示研究对象的手段领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应具有的主要特性(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收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第二节研究的基本过程2、科学的研究过程识记: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领会:六个步骤的循环第三节研究的主要方法2、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识记:(1)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有:案例研究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调查法、实验法。
组织行为学自考-2016年版-
第一章
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评价 二、新华生主义 (一)托尔曼的理论 (二)赫尔的理论 斯金纳的理论
16
第一章
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三、卢因的观点 (一)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公式 (二)群体动力的内涵及理论启发 四、个体行为规律 (一)行为概述 (二)人的行为模式 (三)个体行为规律
33
第四章
第一节 沟通及其分类
一、沟通概述 (一)沟通的含义 (二)沟通的功能 二、沟通的分类 (一)按信息沟通渠道分类 (二)按信息传递方式分类 (三)按信息沟通媒介分类
34
第四章
第二节 沟通障碍及改善
一、沟通障碍 (一)空间结构设计 (二)当事人的可信性 (三)当事人的价值观及参照视角 (四)共同语言—行话 (五)过滤 (六)选择性知觉 (七)语言和情绪
(一)观察法
1、分类
2、优缺点
3.注意事项
(二)调查法
1、访谈法
2、问卷法
(三)个案分析法
(四)实验法
(五)心理测验法
11
第一章
第一节 人性假设
一、“经纪人”的假设 (一)“经纪人”的基本含义 (二)基于“经纪人”假设的管理 (三)对“经纪人”假设的评价
12
第一章
第一节 人性假设
二、“社会人”假设 (一)“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二)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管理 (三)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
组织行为学自考,2016年版
绪论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权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自考组织行为学笔记资料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组织: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 成为独立的法人, 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行为学: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 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与其活动。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 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范围与行为科学不同, 行为科学要研究一切人的行为规律性, 而组织行为学只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方法: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原理, 说明组织中的行为的规律性, 这乃是研究组织行为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目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 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 提高各级领导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 特别是在正确预测的基础上, 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 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化为积极行为, 保持和发扬积极行为, 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 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一、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 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 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 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 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 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 改进领导行为, 掌握领导艺术, 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四、研究组织行为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 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 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进行组织是变革, 增强活力, 提高绩效。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00152(2016年版)教材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00125组织行为学(2016年版)复习资料绪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①跨学科性②系统性③权变性④实用性⑤科学性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工业心理学: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工业社会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奥“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管理心理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心理学年鉴》组织行为学产生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科学管理之父)、韦伯(组织管理父)和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古典科学管理理论(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把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权变理论:费德勒、路径-目标理论:豪斯(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归纳综合、演绎推论、检验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观察法的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 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
1.什么是领导?
答:领导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领导不同于领导者,领导者是指担任某项职务、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现领导过程的个人或集团。领导不同于管理,领导偏重于决策与用人,而管理侧重于执行决策,组织力量完成组织目标。领导作为动态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第十六章 过程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1.期望理论可用什么公式来表示?
答:期望理论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即:动机水平=期望值×效价 M=E×V 动机水平也即激励程度(M),反映一个人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和持久程度。它决定着人们在工作中会付出多大的努力。期望(E)是指人们对某一行为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断,也称为主观概率。效价(V)是指人们对所预期目标的重视程度或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该目标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研究方法应遵循如下原则: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
(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
第十二章 领导行为理论
1.有哪几种领导行为理论?
答:领导行为理论主要有:
(1)斯多基尔和沙特尔的领导行为四分图模式;
(2)布莱克和莫顿的领导方格模式;
(3)卡特赖特和詹德的PM型领导模式;
(4)利克特的领导系统模式;
(5)勒温的领导作风理论。
(7)试验实证;
(8)普遍实施。
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十一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1504)21、提出双因素理论的学者是( C )11A、马斯洛B、麦格雷戈C、赫兹伯格D、麦克里兰(201504)22、OEC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 )11A、期望理论B、双因素理论C、公平理论D、需要层次理论(201510)20、预先告知某种不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使员工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免发生令人不愉快的事件的是( B )11A、正强化B、负强化C、自然消退D、惩罚(201510)21、激励一保健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C )11A、亚当斯B、斯金纳C、赫兹伯格D、马斯洛(201604)17、在组织行为学中,把权力、成就、情谊等这类动机称为( B )11A、原始动机B、习得动机C、一般动机D、生理性动机(201604)18、按照双因素理论属于激励因素的是( A )11A、工作内容B、工作环境C、工资待遇D、职务保障(201604)19、职业生活质量的理论基础是( B )11A、过程型激励理论B、内容型激励理论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D、强化型激励理论(201610)23、期望理论属于( D )11A、内容型激励理论B、混合型激励理论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D、过程型激励理论(201710)22、人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还取决于( A )11A、激励的水平B、需要的强弱C、目标的高低D、成就的大小(201710)23、麦克利兰认为,除了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人还有三种需要,一是友谊需要,二是权力需要,三是( A )11A、成就需要B、尊重需要C、安全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201710)24、一般来讲,可以使员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激励是( B )11A、内在激励B、外在激励C、公平激励D、归因激励二、多项选择题(201610)30、激励的影响因素有( ABCD )11A、激励时机B、激励频率C、激励程度D、激励方向E、激励环境(201704)29、影响激励效果的因素有( ABCD )11A、激励时机B、激励频率C、激励程度D、激励方向E、激励环境(201710)30、强化理论的强化类型有( ABCE )11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归因E、自然消退三、名词解释(201704)35、内在激励11答:内在激励是指个体在工作时,以从工作本身获得的满足感作为激励手段,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四、简答题(201504)39、简述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章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章节练习题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而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是()A、管理心理学B、组织行为学C、社会心理学D、行为学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A.人的心理的规律性 B.人的行为的规律性C.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D.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A、莫里诺B、霍曼斯B、 C、韦伯 D、麦迪4、在心理测验中,用来表明测验结果可靠性的指标是()A、信度B、效度C、相关系数D、对比度5、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组织管理学和()A、社会管理学B、人类学C、人事管理学D、领导科学6、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学者是()A、麦格雷戈B、梅奥C、豪斯D、费德勒7、使个体行为量化的主要工具是()A、问卷B、访谈C、心里测验D、情景模拟8.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研究基层的( )A. 人事管理 B.作业管理C.绩效管理 D.自我管理9.从管理职能、原则的角度研究整个组织管理问题的是( )A.泰勒 B.韦伯B.梅奥 D.法约尔10.《论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人性假设理论,其作者是( )A.麦克雷戈B.梅奥C.马斯洛D.麦克利兰1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和()A.管理行为B.领导行为C.组织变革D.组织学习12.用来表明测验有效性的指标是( )A.效度B信度C.效价D.回归13.认为员工是消极、被动的,只有通过严格监管、严格控制才能提高效率,这是( )A.X理论B.Y理论C.Z理论D.超Y理论14.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是()A.泰勒 B.韦伯C.梅奥 D.法约尔15.采用一些标准化的图表、精密测验仪器来测量被研究者的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称为()A.问卷调查法 B.问卷测验法C.心理测验法 D.图表测验法16.如果对房间内噪音加以不同的改变,以探求噪音强度与工作效率、工作速度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的研究方法是()A.调查法 B.观察法C.面谈法 D.实验法17.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A、四个步聚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二、多项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有()A、跨学科性B、系统性C、权变性D、实用性E、科学性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有( )A.心理学 B.社会学C.管理学 D.统计学E.政治学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有()A.社会学B.管理学C.政治学D.人类心理学E.人类学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调查法 B.面谈法 C.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E.观察法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一般是()A.个体心理与行为B.群体心理与行为C.组织行为D.管理行为E.领导行为三、名词解释题1.组织行为学2.心理测验法四、简答题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2.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3.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A、海德B、麦格雷戈C、梅奥D、大内2、在管理实践中倡导“参与式”管理或“民主式”管理的理论基础是()A、X理论B、Y理论C、超Y理论D、Z理论3、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是()A、B=/ (S • P)B、B=/ (P • M)C、 B=/ (S _ E)D、B=/ (P • E)4、对员工要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A、“经济人”假设B、“社会人”假设C、“复杂人”假设D、“自我实现人”假设5、梅奥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提出了()A、人际关系学说B、科学管理理论C、社会系统理论D、权变系统理论6、“经济人”假设的基础()A、享乐主义B、现实主义C、社会主义D、资本主义7、“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激励是()A、外在激励B、内在激励C、荣誉激励D、目标激励8、在赫尔的内驱力理论中,情境是()A、原始性内驱力B、继发性内驱力C、社会性内驱力D、群体性内驱力9、“社会人”假设认为,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是【】A.金钱 B.社会环境C.良好的人际关系 D.制度10.“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认为管理的重点应是( )A.重视人的因素B.重视工作内容C.重视工作环境D.重视金钱的因素1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A.知觉过程B.意志过程C.学习过程D.感觉过程12.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和个性心理特征。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名词解释和课后案例分析答案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名词解释和课后案例分析答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Organization):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等,都是从不同的侧面研究有组织的系统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组织和系统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
狭义的组织专门指人群而言,运用于管理学之中。
2.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组织行为学着重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3.案例研究(case study):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研究对变量能进行一定的控制。
案例研究样本有限,很难得出一般性和易于推广的结论,但是案例研究呈现的内容丰富,是人们发现和提出新的理论假设的前提和基础。
4.实际调查研究(field survey):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一定规模的样本对象(可以是个体、群体或组织)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研究对变量也能进行一定的控制。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够深入。
5.实验室实验(1aboratory experiment):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全人工的环境,研究者可以控制自变量,并观测、记录因变量,然后分析这些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案例简介高博特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公司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员工优厚的福利待遇并且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员工都把高博特的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做。
案例分析要点1.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对人的管理方法要结合实际。
对人的管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最恰当的做法,不断激发员工的潜能,才能产生高绩效。
组织行为学第十一章
第三篇
群体行为与管理
•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第三篇
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
• 组织结构 •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 组织文化
• 群体的人际关系
• 群体间互动行为
第四篇 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
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
• 第十章 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
第一节 领导素质理论
• 一、领导的者应有的素质
• (三)国外关于领导素质的观点
•
•
2.现代素质理论:
现代素质理论对领导者素质的研究只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识人方面;2育人方 面。
第一节 领导素质理论
• 3.美国学者的领导素质观:
• 美国人推崇个人成就,敢于冒险,注重实用和效率。 反映在领导素质观上,强调两点:一是实际能力;二是创 业精神。 •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把领导者的素质称为一种后 天的习惯,是一种务实的结合,是可以学来的。有效的管 理者都具有五个方面的共同点:1善于处理和利用自己的 时间,把认识自己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作为起点。2注重 贡献,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3善于发现和用人之长。4能 分清工作的主次,集中精力于少数的主要领域。5能做有 效的决策。
• 第十一章 领导理论 • 第十二章 领导的决策行为
第十一章 领导理论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 一、领导素质理论 • 二、领导行为理论 • 三、领导权变论
引导案例
• 80年代末,坎贝尔汤料公司(Campbell Soup)被利润 下降、市场份额少、领导无方所困扰。自从1990年戴 维· 约翰松解人首席执行官,公司利润大幅提高,新产品 不断问世,销量急剧增加。这些业绩不易取得,因为约翰 松需要出色地领导分布在全球各地的44 000多名公司员工。 • 约翰松的领导方式是非正式的,他和所有员工打成一片。 他定期和员工一起就餐、谈论新产品的开发和工作中遇到 的问题。每当员工提出一项开发新产品的建议时,约翰松 就授权该员工组建一个工作团队来开发该项新产品。成功 后,约翰松会和他们一起庆祝。
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考试例题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一。
名词解释:1.组织:是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结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狭义的行为是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3.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二.选择题常考问题点:1。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法。
P52.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交切的特点,它所研究的四个层次是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
P103.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过程起始于心理学p124.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考虑组织行为学,它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
5.在人类学的各分支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6。
人的行为的特点:具有适应性;具有多样性;具有动态性;具有可控性;行为交叉性;P47.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有:提高知人善用,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领导的有效性,改进领导行为;进行组织的改革,提高绩效;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在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9。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边缘性、两重性、应用性10。
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11.从微观和宏观、理论与应用这两个方面,可以把组织行为学划分为组织行为、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人力资源管理。
P1412.根据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人的行为是自身能力、自身气质、自身价值观、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的函数1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14.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有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
三.简单题1。
如何正确理解组织的涵义?答:具体地说,对组织的涵义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绪论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重点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 重点第四章 沟通 重点 难点第五章 团队第六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重点第七章 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重点第八章 组织文化 重点第九章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第十章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难点第十一章 激励 难点 重点题量分值25×1F25 5×2F10 5×3F15 5×6F30 2×10F20本章重难点分析本章目录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名解)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包括: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升员工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选择)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1)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2)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3)组织行为研究(4)领导行为研究【答案:ABCE】【答案:ABCD】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选择)1.心理学:测量、解释、引导及改变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
3.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4.人类学: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5.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包括冲突的结构、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闵斯特伯格,1912年《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工业心理学创始人,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发“人际关系学说”。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莱维特,1958年,《管理心理学》,如何引导、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20世纪60年代起,从各大学的心理学系转入管理学院、系,又吸命名为“组织行为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选择)四个阶段: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封闭的理性模式。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6版》完整学习笔记
罗宾斯《组织⾏为学:第16版》笔记第Ⅰ篇导论第1章什么是组织⾏为学1.1 ⼈际技能的重要性商学院的教授们逐渐意识到理解⼈们的⾏为对管理者有效性的作⽤,并在很多课程设置中,把⼈际技能作为必修课补充进来。
管理者⼈际技能的开发还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绩效的员⼯。
积极的社会关系往往伴随着较⼩的⼯作压⼒和较低的离职意愿。
那些懂得如何与管理者进⾏有效对话且表现积极主动的员⼯,更容易得到管理者的信任,因此他们的想法经常能被采纳,⼯作满意度也会进⼀步提⾼。
创造令⼈愉悦的⼯作环境似乎还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管理者单凭技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他们还需要良好的⼈际技能。
1.2 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managers)通过他⼈来完成⼯作。
他们通过做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的活动来实现⼯作⽬标。
管理者在组织(organization)中完成他们的⼯作。
组织是⼀种⼈们有⽬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在⼀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个或⼀系列共同⽬标。
在这个组织中,监督他⼈的活动,并对实现⽬标承担责任的⼈就是管理者。
1.2.1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达成⼀定的⽬标,所以,必须有⼈来确定这些⽬标,并选择能够达成这些⽬标的⼿段。
管理者就是这样的⼈。
计划(planning)职能包括:确定组织的⽬标;制定达成这些⽬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惊醒整合和协调。
有证据表明,这种职能增加了管理者从低级管理层向⾼级管理层晋升的可能性。
管理者也负责组织结构的设计,我们把这种职能叫做组织(organizing)。
包括: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分类;谁向谁报告⼯作以及在什么地⽅做出决策额。
每个组织都由⼈组成。
于是,指导和协调这些⼈也是管理者的⼯作,这就是领导(leading)职能。
为了保证各种事项按部就班地进⾏,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绩效进⾏监控。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00152)分章节练习题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P28)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的学者是 A.斯蒂芬·P·罗宾斯 B.陈国权 C.里基·W·格里芬 D.关培兰2.(P32)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的著作是A.《管理心理学》B.《心理学年鉴》C.《科学管理原理》D.《心理学与工业效率》3.(1P48)“复杂人”假设产生于A.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B.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C.20世纪70年代末D.20世纪80年代初4.(1P58)人的全部社会活动都是A.感知活动B.意志活动C.情感活动D.认识活动1.(P28)“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的一门学科,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这一观点出自A. 里基·W·格里芬B. 斯蒂芬·P·罗宾斯C. 关培兰D. 安德鲁·J·杜布林2.(P32)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的心理学家是A. 梅奥B. 荣格C. 巴甫洛夫D. 弗洛伊德3.(1P49 )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A. 约翰·华生B. 埃德加·沙因C. 爱德华·托尔曼D. 克拉克·赫尔4.(1P58 ) 随意活动是意志活动的()A.目的B. 结果C.基础D. 前提1.(P2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杜会心理的规律性 B.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C.组织心理的规律性 D 一切人行为的规律性2.(P32)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一名词的著作是( )A. 《心理学与工业效率》B.《科学管理原理》C.《心理学年鉴》D. 《管理心理学》3.(1P50)华生的刺激一反应公式并不能解释行为最为显著的特点,即()A. 目的性和自主性B. 选择性和适应牲c. 社会性和持久性D. 连续性和持久性4.(1P59)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特征的是()A.心理活动B.个性心理C.个性心理特征D.个性倾向性1.(P2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A.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B.一切人类的心理规律C.一切人类的行为规律D.社会经济发展规律2.(P35)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心理学家是()A.荣格B.费德勒C.弗洛伊德D.梅奥3.(1P51)新华生主义者认为,在刺激、反应之间应该加上一个因素O,也就是()A.行为B.环境C.动机D.个体1.(P2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_____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人力资源自考(组织行为学 )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的涵义应把握的要点:①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②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③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它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④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⑤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为独立的法人,并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⑥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2、行为的概念:行为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出克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3、人的行为的特点:①具有适应性;②具有多样性;③具有动态性;④具有可控性;⑤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4、为了更深刻认识组织行为学的精神实质,必须进一步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哪些要点?①研究对象;②研究范围;③研究方法;④研究目的。
(简答)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包括:①边缘性;②两重性;③应用性。
(简答)6、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分为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是以个体的一般心理过程规律为基础的,进而研究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认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
7、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8、费恰特指出,文化的功能有哪几点?①文化是区别不认同社会的标志;②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③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④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⑤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特性:①研究程序的公开性;②收集资料的客观性;③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④分析方法的系统性;⑤所得结论的再现性;⑥对未来的预见性。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第11章激励
第三节 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方法和策略
二、激励的原则 (一) 物质与精神回步激励原则 (二) 引入竞争机制原则 (三) 公平、公正原则 (四) 组织与社会相结合原则
第一节 激励概述
• 二、激励的作用
(一)激励为行为提供动力 (二)激励可以发挥人的潜力
工作绩效=f(能力X激励) 人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而且取决于激励 的水平,即积极性的高低 (三)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兴趣 (四)激励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五)激励能够调动和提高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强化理论
• 管理者在实施强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⑤因人而异。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强化措施,以获取最佳效果。 ⑥奖惩结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定期奖励与不定期奖励 结合、定值奖励与不定值奖励结合。
归因理论
• 归因理论最早由海德从关于社会知觉的人 际关系认知理论发展而来。美国斯坦福大 学的罗斯(Rose)等人应用归因理论来改变 人的认知,从而进行强化,最后达到改变行 为的目的。
第四篇 领导行为
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
• 第十章 领导与领导理论的发展 • 第十一章 激励
第十一章 激励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 一、激励概述 • 二、激励理论 • 三、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节 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概念
所谓激励,一般是指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管理心理学中 的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加强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力, 鼓励个体向期望的目标迈进。 激励有三要素:激励对象、激励方式、激励效应,即对谁激 励、怎样激励、激励效果。
(9-11章)自考组织行为学(过程考核)阶段测验四
7、最先提出路径—目标理论的是( )。
A、布莱克和莫顿
B、弗莱西曼
C、费德勒
D、罗伯特·豪斯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 分:3.0 分
【答疑编号10716489,点击提问】
解析:本题考查路径—目标理论。路径一目标理论是权变理论的一种,由多伦多大学的组织行为学教授罗伯特·豪斯最先提出。参见教材P221。
5、关于经验型学习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
A、不利于摒弃消极的态度、思想和行为
B、不利于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C、影响学习者的价值观、信念及态度,并增强其理解能力
D、不利于提升复杂性的决策、评估和综合的认知技能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 分:3.0 分
A、无能、不合格的领导者
B、较仁慈的领导者
C、较严厉的领导者
D、高效、成功的领导者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 分:3.0 分
【答疑编号10716512,点击提问】
解析:本题考查领导行为理论。领导者注意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和责任制,同时关心、爱护下属,经常与下属交流信息、思想,想方设法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在下属心目中可敬可亲。这种领导者是高效、成功的领导者。参见教材P219。
15、社交的需要亦称( )。
A、生理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 分:3.0 分
【答疑编号10716560,点击提问】
解析:本题考查需要层次理论。社交的需要,亦称归属和爱的需要。参见教材P235。
1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 )起着中间过渡作用。
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十一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一、单项选择题(201504)21、提出双因素理论的学者是( C )11A、马斯洛B、麦格雷戈C、赫兹伯格D、麦克里兰(201504)22、OEC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 )11A、期望理论B、双因素理论C、公平理论D、需要层次理论(201510)20、预先告知某种不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使员工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免发生令人不愉快的事件的是( B )11A、正强化B、负强化C、自然消退D、惩罚(201510)21、激励一保健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C )11A、亚当斯B、斯金纳C、赫兹伯格D、马斯洛(201604)17、在组织行为学中,把权力、成就、情谊等这类动机称为( B )11A、原始动机B、习得动机C、一般动机D、生理性动机(201604)18、按照双因素理论属于激励因素的是( A )11A、工作内容B、工作环境C、工资待遇D、职务保障(201604)19、职业生活质量的理论基础是( B )11A、过程型激励理论B、内容型激励理论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D、强化型激励理论(201610)23、期望理论属于( D )11A、内容型激励理论B、混合型激励理论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D、过程型激励理论(201710)22、人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还取决于( A )11A、激励的水平B、需要的强弱C、目标的高低D、成就的大小(201710)23、麦克利兰认为,除了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人还有三种需要,一是友谊需要,二是权力需要,三是( A )11A、成就需要B、尊重需要C、安全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201710)24、一般来讲,可以使员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激励是( B )11A、内在激励B、外在激励C、公平激励D、归因激励二、多项选择题(201610)30、激励的影响因素有( ABCD )11A、激励时机B、激励频率C、激励程度D、激励方向E、激励环境(201704)29、影响激励效果的因素有(ABCD )11A、激励时机B、激励频率C、激励程度D、激励方向E、激励环境(201710)30、强化理论的强化类型有(ABCE )11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归因E、自然消退三、名词解释(201704)35、内在激励11答:内在激励是指个体在工作时,以从工作本身获得的满足感作为激励手段,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四、简答题(201504)39、简述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有三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
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行为改造型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数量提高不多,质量会提高。 3.按时间付酬时,收入低于应得报酬员工会降低生产数量和质量。
4.按产量付酬时,收入低于应得报酬的员工产量高而质量低。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
重点研究怎样转化和修正人的行为,如何将人的心理和行为从消极转化为
积极。 (一)强化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斯金纳提出强化理论。它建立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基
二、激励的原则
(一)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原则
(二)引入竞争机制原则
(三)公平、公正原则 (四)组织与社会相结合原则
第三节 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方法和策略
三、激励的方法
(一)内存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二)荣誉激励与目标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三)自我激励、互相激励和社会性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
(三)双因素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 2.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1)满意与不满意
(2)内存激励与外在激励 (3)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的作用,使员工不产生不满情绪;
V为效价.价值.重要值。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目标对于
个人的重要程度,这是个体对成果或目标之有用性的主观估计。 E期望值.期望概率.可能性。期望值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和
某种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期望是一种
概率,其数值范围由0到1。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
(二)成就需要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麦格利兰提出了成就需要理论。 他认为在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以外,还有三种需要:权力、友谊、成就。
其主要观点是:
1.不同的人对权力、友谊、成就的排序和占比是不同的。 2.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喜欢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能承担责任;喜欢自己设置
(一)期望理论
弗鲁姆认为,要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必须辩证处理好三种关系。 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个人努力→取得绩效→组织奖励→满足个人需要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一)期望理论
弗鲁姆认为,要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必须辩证处理好三种关系。 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
(一)强化理论
3.强化方式 强化方式主要有连续的和间歇的强化方式两种。
管理者实施强化时要遵循的原则有:
(1)要有一个目标系统; (2)要采用渐进法,分阶段进行;
(3)及时反馈信息;
(4)员工个人需要的满足; (5)因人而异;
(6)奖惩结合、精神与物质奖励结合、定期奖励与不定期奖励结合、定值
(三)双因素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 1.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
赫兹伯格归纳职工非常不满的因素有:
1.公司的政策和制度;2.技术监督; 3.与上级之间的人事关系;
4.与同级之间的人事关系;
5.与下级之间的人事关系;6.工资; 7.职务保障;8.个人的生活;9.工作条件;
要属于高级需要,社交的需要起过渡作用。人的需要逐级发展,自我实现
的需要是顶峰。 (2)当一种迫切的需要未被满足时,它将成为支配行为的优势需要;需要
的演进是波浪式的;较低一级的需要高峰过去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
优势作用;需要的更迭与替代并不是突然的、跳跃的。各级需要层次的产 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
第二节 激励理论
4.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如独立,自主,自由,自信,以及社会尊重如地 位.名誉.推崇等
5.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层次需要。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1)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
其次,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作工作热情。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一)期望理论
由托尔曼和勒温提出 。弗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中阐述了期望理论模式。 基本模式:激发力量=目标效价*期望值
其数学表达式: M=V*E
式中:M为激励水平。是指动机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 内在潜力的强度。
1943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需要 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大致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饥有食,寒有衣,渴有饮,住有房,有配偶,有医疗,这是
人们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 2.安全需要:要求职业安全,稳定,劳动保护,职业保障,社会保险等。
3.社交需要:感情,友谊,爱情,归属,希望得到关心与照顾。
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个人努力→取得绩效→组织奖励→满足个人需要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二)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对报酬分配提出了四点建议 1.按时间付酬时,收入超过应得报酬的员工的生产率会高于收入公平的员工。
2.按产量付酬时,收入超过应得报酬的员工相对于那些收入公平的员工而言,
目标,渴望有所作为;喜欢挑战,敢冒险;重视个人成就超过金钱。
3.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对企业、国家有重要作用。 4.管理者运用成就需要理论增进成就对人的激励:经常安排成就反馈;提供
取得成就榜样;给高成就需要的人放在挑战性的岗位上;鼓励员工创新,
以成就激励员工。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
第一节 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作用
(一)激励为行为提供动力 (二)激励可以发挥人的潜力 (三)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兴趣 (四)激励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五)激励能够调动和提高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影响因素
(一)激励时机 (二)激励频率 (三)激励程度 (四)激励方向
可控原因,一般人对成功或失败常做四种归因:
1.归因努力或不努力的程度; 2.归因能力的大小;
3.归因学习(工作)任务难易程度;
4.归因个人运气与机会的好坏程度。不同的归因对成就与持续行为有不同影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
(二)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人们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要多次观察,根据多种线索才能做 出归因。他将外界的信息资料分为三种:
10.职务地位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
(三)双因素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 使职工感到十分满意的因素有:
1.工作上的成就感;
2.工作中得到认可和赞赏; 3.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兴趣;
4.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
5.工作的发展前途; 6.个人成长发展的机会。
第四篇 领导行为
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
• 第十章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 第十一章 组织文化
第十一章 激励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激励概述
二、激励理论
三、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节 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概念
所谓激励,一般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其三个要素是:激励对象、 激励方式、激励效应,即对谁激励、怎样激励、激励效果。 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激励: 1.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来看,激励就是把外部刺激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 而强化人的行为; 2.从内部心理状态来看,它是激发人的动机,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强大力量; 3.从心理和行为过程看,它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 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1)区别性资料,指某人的某种行为是否特殊;
(2)一致性资料,指某人的行为与周围其他人是否一致; (3)一贯性资料,指某人的前后行为是否具有一贯性。
根据这三方面的线索,我们可以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归因。
第三节 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方法和策略
一、激励的类型
(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二)正激励与负激励 (三)内激励与外激励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我实现绝非我们通 常理解的那样遥不可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需要、激励、行为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行为
激励过程的共性。他强调了内在需要是激励的主要诱因,批判了行为是单 纯的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的行为主义外因决定论。但是他忽视了社会环境对 个人的影响,也忽视了意识对动机的作用。强调个人事业而忽视个人对社 会发展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理论的借鉴意义:研究和掌握员工的需要结构,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相结合并以精神激励为主,要特别注意诱导员工高层次的需要。
奖励与不定值奖励结合。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
(二)归因理论
由海德从人际关系认知理论发展而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斯等人应用归 因理论来改变人的认知,从而进行强化,最后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