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应对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都市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应对策略

余佳;丁金宏;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已经在多种地域尺度上存在。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与国外不同,收入差距带来的社会分层以及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是加速分异的主要原因,其直接后果是在社会空间上造成不同阶层的隔离和集聚,并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影响弱势群体。混合居住是改变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应对策略,但在自由和商品化的城市住宅市场中,不同阶层人群的分区居住是必然的现象,因而混合居住模式能否成功运作,有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基础,尤其是政府的主动介入和积极引导。更多还原【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分区居住;混合居住;大都市;

【文内图片】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7140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01期)

当前,我国大都市正经历着重要的社会转型。随着社会新阶层的出现和增长,大都市的居住空间、就业空间、消费空间都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不同阶层人群居住和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空间,群体内的集聚和彼此间的隔离已经在多种尺度上存在。国外主要城市出现的社会极化和空间分异现象,在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上已有所反映。

一、/居住空间分异0的概念及其背景

通常,居住分异(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是指具有特定特征和文化的人群在城市中居住在一起从而形成特色邻里的倾向。分异现象反映的是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占有状况,与该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同质人群聚集居住、异质人群彼此隔离,形成了城市空间分异的基本格局,也塑造了城市不同区域的物质生态景观。

历史地看,城市中只要有不同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存在,居住空间分异就不可避免。在工业革命来临之前的前工业化城市里,城市的通勤手段以步行为主,家族作坊式的工作组织严格限定了从住所到工作地之间的距离,城市的居住空间往往以同心环状的形式存在:城市中心居住着贵族精英,最贫困人群居住在城市的边缘,而大部分职业不同且社会地位混合的人群居住在

两者的中间。随着资本主义与现代工业的出现,城市的土地被用于获取可能得到的最高地租。低收入阶层只能居住在低质量、高密度的住房里,以便抵消土地租金的成本。与此同时,富人们迁移到位于城市边缘的新区位。从而,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表现为:穷人大部分集中在内城,而中产阶级和上等阶层则集中到城市的边缘,这使得前工业化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发生了逆转。进入20世纪以后,基于高效的泰勒制管理(Taylorism)和福特式生产方式(Fordism),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西方国家尤其是北美地区进入了福特主义的/长期繁荣0(Long Boom)或/黄金时代0(Golden Age),由于州际和城市间高速公路系统的大量建设,促使城市居住者由内城地区分散到低密度的郊区地带,而市中心逐渐沦为低收入阶层和外来移民的聚居地,居住空间分异进一步显现。

近20年来,居住空间分异现象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时空压缩0(Time-space Compression)促成全球生产活动的分散化重组,在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与这种转型相适应,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转变,进而影响到城市社会空间的变化。特别是萨森在对/全球城市0(Global City))))纽、伦敦和东京的研究后认为,全球城市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社会极化(Social Polarization),即日益增长的社会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源于全球化并没有带来中产阶层的扩张,而是使城市的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呈现两极扩张的趋势,从而形成/沙漏型0的社会结构。在萨森看来,形成这种社会极化的原因在于全球城市的制造业岗位减少,而服务业的增长超过了平均水平,城市主导产业部门创造了更多的高收入和低收入工作岗位,中等收入的岗位却减少了。作为社会极化的空间后果,导致了/分裂的城市0(Divided Cities)和/二元城市0(Dual Cities)的出现。居住空间上也出现了极化的结构,其中,一极是城市精英阶层生活居住的高雅舒适社区,这类社区通过围墙、保安与外界隔离,形成所谓的防卫型社区(Gated Community);另一极是城市低收入群体、有色人种和外国移民在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密集居住。两类社区特征鲜明,空间上彼此隔离,居住空间分异明显。

二、我国大都市的居住空间分异状况

我国的社会极化和空间分异现象尽管还没有西方国家那样明显,但居住空间分异在城市的不同历史时期一直存在。解放前北京的居住空间有所谓/东富西贵,南贫北贱0一说,就体现了达官贵人和老百姓的分隔;而老一代上海人眼中的/上只角0、/下只角0,也反映了旧上海高级住宅区和低级棚户区之间的差异。这一时期的居住空间差异,主要由社会地位和财富拥有状

况所决定,居住空间分异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阶级和财富收入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制度也反映到住房分配领域。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土地无偿划拨制度,政府部门在划拨土地时,并不需要尊重土地的经济规律和区位地租的差异,造成土地使用在经济上的巨大浪费。同时,各种功能区空间分布紊乱,工作区和居住区混杂,前面是厂房或办公用地,后面是住宅区的现象极为普遍,形成了单位大院式的居住空间格局。这个时期的居住空间差异,在城市形态学上主要体现在新建单位大院与旧式住宅区之间的区别,反映的是住宅主人的单位性质和身份地位的差别,而财富和收入的差别在居住上的反映并不明显。

改革开放以后,不同社会群体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以个人财富和收入状况为标尺的新的社会分层开始显现,并逐渐成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城市住房市场的逐步建立,在塑造城市空间方面发挥着巨大影响。这一时期,城市土地利用也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无偿划拨逐渐转化为有偿使用,土地竞标、拍卖成为最主要的利用形式。政府也从计划经济时代不尊重土地经济规律,转变为强调级差地租、用土地收入来实现/经营城市0的理念。这一时期,以财富持有状况为基础的居住空间分异开始出现,家庭收入差异成为城市不同阶层分区居住的直接诱因。以上海为例,伴随着土地批租、大规模住房建设、城市旧区改造以及市内人口的迁移和外来人口的流入,不同阶层人群的居住和消费差异渐趋明显。[13]城市高收入者普遍居住在市中心的新建豪华社区以及城市边缘地带的别墅区;社会白领等中高收入阶层主要集中在城市轨道交通干线附近的新建商品房社区;一般工薪收入阶层大多分布在单位分配获得的公房社区内;低收入阶层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旧城区;外来民工群体则在城乡结合部租借廉价私房或搭建棚户居住,并且按照来源地和职业相对居。同质社区在住房价格、物业管理、周边环境等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征,异质社区之间则差别明显;而且,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居住空间布局的影响,市中心高档社区往往和中、低档社区毗邻,这使得城市生态景观差异显著。

三、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原因

近几十年来,相关研究通过对西方国家主要城市的因子生态分析,揭示出在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城市中,居住分异主要是受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和种族状况3个因子的支配。而且,即便在输入变量和采用的统计方法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维度68也表现得很一致,并且有证据显示这些主要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