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早癌诊治现状及内镜下治疗进展
上消化道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
上消化道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上消化道癌是指发生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恶性肿瘤。
该疾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且常常发展迅速。
为了提高上消化道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医学界积极推动并引入许多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
本文将综述当前主流的上消化道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以期提供参考与启示。
1. 高分辨内镜高分辨内镜是一种先进的内窥镜技术,可提供更清晰和详细的上消化道黏膜图像。
该技术通过增加光源亮度、提高像素分辨率和使用特殊的放大镜头,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到细小病变。
2. 食管镜下组织活检食管镜下组织活检是一种常用的上消化道癌早期诊断方法。
经过麻醉后,医生将镜子插入食管并取下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分析。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能够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类型及恶性程度,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3. 腔镜粘膜下层剥离术腔镜粘膜下层剥离术适用于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治疗。
医生通过内镜在黏膜下层注射生理盐水,随后使用特殊装置剥离黏膜下肿瘤,从而实现肿瘤切除。
该技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的优势,能够有效地保留患者正常的消化功能。
4. 磁共振胃肠蠕动成像磁共振胃肠蠕动成像是一种新兴的上消化道癌筛查技术,通过磁共振技术观察消化道蠕动情况,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患者的消化道功能。
该技术不依赖于X射线,无放射性,对患者无创伤,适用于多数患者,特别是对孕妇及儿童更为安全,是一种有潜力替代常规上消化道筛查方法的技术。
5. 全胃镜超声内镜(EUS)全胃镜超声内镜不仅可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组织结构,还可以提供高频声波图像,帮助医生评估病变的深度、分期和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
该技术具有高准确性和有效性,对于早期上消化道癌的诊断特别有帮助。
总结起来,上消化道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包括高分辨内镜、食管镜下组织活检、腔镜粘膜下层剥离术、磁共振胃肠蠕动成像和全胃镜超声内镜。
这些技术各具特点和优势,能够提高上消化道癌的早期检测和诊断率,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消化道早癌的现状分析报告
消化道早癌的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早期消化道癌症是指在癌症发展的早期阶段,肿瘤仅侵犯粘膜或黏膜下层,未侵犯深层组织和淋巴结。
消化道早癌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报告旨在分析消化道早癌的现状,包括患病率、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消化道早癌的患病率消化道早癌包括食管早癌、胃早癌和结直肠早癌等几种类型。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消化道早癌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其中,食管早癌的患病率高企,胃早癌次之,结直肠早癌相对较低。
据研究表明,饮食结构改变、生活习惯不健康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是导致消化道早癌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消化道早癌的诊断手段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包括内镜检查、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等。
内镜检查是最常用的早期消化道癌诊断手段,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的变化,可以发现一些隐蔽性的早期癌变。
组织活检是通过取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和程度。
组织活检结果可以提供重要的依据,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扫描和MRI等,它们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犯深度。
这些检查手段辅助早期消化道癌的诊断,提高了准确性和可靠性。
消化道早癌的治疗方法早期消化道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的首选方法,可以完全切除肿瘤组织,预防恶变和扩散。
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及进行适当的辅助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且未侵犯深层结构的患者。
这种手术方法创伤小,恢复较快,适合早期消化道癌的治疗。
放疗和化疗是辅助治疗的手段,通过杀死肿瘤细胞和抑制肿瘤生长,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建议1. 提高公众对早期消化道癌的认识,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定期进行消化道健康检查,特别是有相关症状或高风险人群,可通过内镜检查等早期发现病变。
3. 医疗卫生机构应提供更加便捷和准确的诊断手段,提高早期消化道癌的诊断率。
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近年来,消化内镜领域进入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展望未来,消化内镜仍将是充满活力、孕育突破的领域,有待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本文就近年来消化内镜诊疗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1 消化道早癌的微创治疗近年来,对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疗逐渐受到重视,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为代表的内镜下切除技术应运而生,对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
EMR技术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内镜下大块黏膜活组织检查术,强调一次切除大块黏膜的概念。
EMR分为非吸引切除法和吸引切除法。
非吸引切除法包括单纯电凝圈环切法、双孔道电凝圈环切法和预切开-电凝圈环切法;吸引切除法包括透明帽法和套扎器法。
ESD强调在内镜直视下逐步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最终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
完整切除要求内镜下切除的病变是一个整体而非分片切除,力争达到切缘无癌细胞且手术切缘距离标记病变的边缘大于 5 mm。
确保所切标本在病理学上达到水平切缘和垂直切缘均阴性是减少肿瘤术后复发的关键。
以食管早癌为例,大样本研究报道ESD治疗食管早期鳞癌可达到近乎100%的整块切除率和80%以上的根治率(表1)。
一项来自日本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比较了ESD和EMR治疗食管早期鳞癌的有效性,发现ESD的整块切除率更高(分别为100%和53.3%,P0.05)、局部复发率更低(分别为0.9%和9.8%,P0.05)。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研究者比较了742例食管早癌患者接受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后的长期生存质量,发现两组的平均无癌生存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56和59个月,P = 0.41)。
内镜治疗虽为微创,但创伤也不可避免。
以食管ESD为例,穿孔、出血以及术后狭窄仍有一定的发生率,这就要求内镜医师胆大心细、尽量减少并发症,同时也证明了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指通过内窥镜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医疗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已经成为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诊疗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设备技术的不断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诊疗的设备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目前,消化内镜的分辨率、成像质量和操作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消化道内的病变情况,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近年来引进的高清内镜、超声内镜等新技术,使内镜检查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依据。
二、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除了诊断外,消化内镜在治疗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许多消化道疾病已经可以通过内镜下介入治疗,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
例如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PM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主要手段,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镜下止血、内镜下肿瘤消融术等技术的应用,也为一些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临床应用的广泛推广随着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诊疗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目前,消化内镜诊疗已经成为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诊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所涉及的病种也越来越广泛。
除了一些常见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胃肠道出血、食管肿瘤等,消化内镜诊疗还在一些新兴领域得到了应用,如胰腺疾病、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等。
内镜检查也在筛查和早期诊断消化道癌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病变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化内镜诊疗已经成为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应用的推广,消化内镜诊疗在许多消化道疾病的诊疗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和安全的诊疗手段。
消化内镜诊疗在应用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设备成本较高、并发症的发生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医疗检查手段,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也不断出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诊疗效果。
以下是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的几个方面:
1. 全胃肠道内镜检查:传统的消化内镜只能检查到一部分消化道,而全胃肠道内镜可以检查到整个食管、胃、小肠和结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消化道的病变情况。
这种检查需要患者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如清肠和禁食等,但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2. 荧光内镜:荧光内镜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技术,可以通过注射荧光染料来增强病变部位的显现度,从而更容易诊断和治疗。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检测和治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内镜超声:内镜超声是一种结合内镜和超声技术的检查手段,可以在内镜下观察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并利用超声波探测器进行更深入的诊断。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检测和定位,以及胰腺和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内镜治疗技术,可以通
过内镜下切除消化道的黏膜病变,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
总的来说,消化内镜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诊疗效果,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NBI内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应用
NBI内镜无需使用色素染色,避免了色素过敏等潜在风险,且操作 更为简便。
与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比较
NBI内镜在分辨率和图像质量上略逊于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但后 者操作复杂且成本较高。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NBI内镜在消化道早癌 诊断中应用价值
设备准备
确保NBI内镜设备完好,光源、图 像处理器等部件工作正常。准备 好必要的附件,如活检钳、注射 针等。
检查室准备
保持检查室清洁、安静,调节适 宜的温度和湿度。确保电源插座 正常工作,以防设备故障。
操作过程规范
插入内镜
经口或经肛插入内镜,根据患者情况和 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方向。
活检与标记
提高早癌检出率
增强黏膜表面微血管和黏膜结构的可视化
01
NBI内镜通过窄带光照射,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消化道黏膜表面的
微血管和黏膜结构,从而提高早癌的检出率。
突出病变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度
02
NBI内镜能够增强病变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度,使得
病变区域更加突出,易于观察和识别。
适用于不同部位和类型的早癌
ANALYSIS
SUMMAR Y
05
临床实践案例分享与讨 论
案例一:食管早癌诊断与治疗
患者情况
一名50岁男性,因进食哽噎感就诊,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局部充 血、糜烂。
NBI内镜表现
在NBI模式下,病变处呈现茶褐色改变,血管纹理模糊不清,考虑 食管早癌可能。
诊断与治疗
结合病理活检结果,确诊为食管早癌。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治疗,术后恢复良好。
最新:染色内镜用于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2024染色内镜用于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要点(全文)目前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食管癌为全球发病率第7位、病死率第6位的恶性肿瘤。
早期食管癌患者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至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对于后期出现食管恶性狭窄且无法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发现早期肿瘤性病变,对于食管癌的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早期病变面积较小、与周围黏膜色差不明显,白光内镜(WLI)下容易漏诊。
随着染色内镜的出现,食管早癌检出率显著提高。
染色内镜包括化学染色内镜及电子染色内镜,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病变黏膜的可视性,帮助内镜操作者识别早期微小病变。
本文就不同染色内镜的镜下特点及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一、化学染色内镜化学染色内镜,指检查时通过对消化道黏膜上皮染色,进而提高对病变的识别、诊断能力。
目前Lugol′s液染色内镜(LCE)在食管早癌的诊断及术前评估方面应用甚广。
1. LCE镜下特点:肿瘤细胞由于过度消耗糖原,碘染色后镜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淡染、拒染表现,黏膜着色程度可反映其内含糖原细胞层的厚度,并且染色后的病变边缘锐度可以预测含糖细胞层向不含糖细胞层的转化是突变还是逐渐过渡。
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或癌变黏膜可出现“粉色征”(PCS)。
2. LCE的临床应用:LCE可显著提高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PCS 的出现与HGIN及食管癌密切相关,其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尤其是染色1 min内出现的PCS对于诊断HGIN及食管癌的准确率高达88.6%。
鉴于LCE的高灵敏度,目前指南及共识均推荐白光联合LCE用于食管癌的筛查。
但由于食管黏膜在炎症背景下也可出现淡染表现,LCE 特异度仅有52%~94%。
LCE在食管癌病灶边界判断方面具有优势,但Lugol′s染液可破坏黏膜上皮细胞,对于短时间内拟行ESD手术的患者可能会影响病变边界判定。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一种通过内窥镜技术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诊疗的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本文将从消化内镜诊疗的技术进展、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技术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首先是内窥镜设备的改进和完善。
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内窥镜的分辨率和成像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使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消化道黏膜的细微结构,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其次是内镜操作技术的进步。
内镜操作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随着内镜医生的培训和经验积累,内镜操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使得消化道疾病的检查和治疗更加安全和有效。
还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内窥镜技术,如光学增强内镜、内镜超声、蓝光内镜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内镜诊疗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二、应用范围扩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过去,消化内镜主要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胃溃疡、胃炎、胃息肉、结肠息肉等。
而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在肝胆胰等器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胆道和胰腺疾病,内镜超声技术可以用于观察胰腺、肝脏和肠道的肿瘤、囊肿等病变。
内窥镜止血、肿瘤粘膜下切除术(ESD)、黏膜剥离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消化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消化内镜诊疗还将继续发展并完善。
内镜设备和技术将继续向高清晰、多功能、微创、精准的方向发展。
内镜成像技术和系统将继续改进,成像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内镜的功能将进一步扩大,可以实现更多的诊断和治疗功能。
消化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将继续扩大。
随着技术的进步,内镜将会在更多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作用,如内镜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慢性病的管理等。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一种通过内窥镜检查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方法,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疗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消化内镜诊疗的定义、发展历程、技术进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和应用。
一、消化内镜诊疗的定义消化内镜诊疗是指通过内窥镜检查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医疗技术,包括胃镜、肠镜、胆道镜等。
消化内镜检查可通过摄像头系统在屏幕上显示内镜检查的整个过程,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消化道的情况,从而及时发现疾病病变。
消化内镜治疗则是在内镜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治疗,包括取活检、病变切除、止血等。
消化内镜诊疗具有创伤小、效果明显、操作简便等优点,已成为诊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
消化内镜诊疗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的消化道内窥镜是由日本医生发明。
随着医学影像学、光学显微镜技术和内镜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
1980年代,国外医学界先后开展了内镜手术、超声内镜等技术研究,丰富了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内容,使其更适应了疾病诊疗需要。
1990年代,国内外医学界相继开展了消化道镜下微创手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消化内镜诊疗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随着内镜成像技术、内窥镜设备和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和改进,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为临床提供了更为准确、安全、有效的诊疗手段。
1. 内镜成像技术的发展内镜成像技术是消化内镜诊疗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发展对消化内镜诊疗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内镜成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光学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和断层成像内镜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内镜检查的诊断准确度。
光学放大内镜可以放大数十倍,可以观察到不同组织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形态,为早期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染色内镜则可以通过染色液将病变区域染色,有助于提高病变区域的辨识度,提高了内镜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断层成像内镜可以利用声波或光波的特性,对病变组织进行断层成像,直观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和范围,为内镜检查和治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消化内镜的发展消化内镜从硬质内镜到纤维内镜最后发展到电子内镜。
目前电子内镜新技术层出不穷。
超声内镜系统。
1980年美国首次报道应用超声与普通内镜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开创了超声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此后超声内镜器械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超声内镜检查以及镜下介入治疗是消化内镜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胶囊内镜。
最早由以色列开发研制,形如胶囊,属一次性用品,含有闪光装置和摄像传感器。
吞服后通过整个消化道,所拍摄的图像经腹部的遥控接收器存于电脑加以分析。
胶囊内镜则随粪便排出。
胶囊内镜对小肠检查价值较大,患者痛苦少,由中国学者发明的磁控胶囊内镜,可以实现全消化道的观察、诊断。
放大内镜。
1990年代,日本Olypus公司和Fujinon公司先后开发出放大内镜。
其工作原理是在内镜头端接近目镜的地方安装可以移动的凸镜,能将局部病变黏膜放大10~100倍,可观察到胃小凹和结肠黏膜腺管开口的形态特征。
放大内镜结合色素内镜技术,更有助于提高小癌灶、微小癌灶及异型增生的检出率。
其他还有例如小肠内镜、磁控胶囊内镜、放大内镜等;不管是哪一种内镜,其主要的诊断价值在于:提高消化道早癌诊断率:放大内镜、色素内镜、共聚焦内镜等。
消化道肿瘤及早癌临床定义是指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或局限于黏膜层的消化道肿瘤,包括大肠癌,胃癌,食道癌,早期的这些肿瘤。
对于不同的消化道早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早期的食道癌的话,我们可以直接在内镜下进行一个微创的切除,在内镜下把黏膜切除,从而避免切伤患者的食道,创伤比较小,也可以重建上消化道,这是早癌的处理方法。
上消化道内镜的检查:术前准备很重要,术前常用药有:祛粘剂:得佑(链霉蛋白酶颗粒),比较贵。
一般用2支糜蛋白酶加5ml西甲硅油加1克碳酸氢钠配成50ml,检查前15-30分钟口服加在床上不停地变换体位,比德佑便宜,效果很好。
也可以用来检查中冲洗。
局麻除泡剂:达克罗宁。
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消化内镜技术应用效果
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消化内镜技术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诊断治疗消化道早癌的效果。
方法:选取54例消化道早癌患者,分组后,每组27例,研究组使用消化内镜技术,对照组使用外科剖腹手术,两组均开展常规内镜检查、NBI检查。
对比组间差异。
结果:比较对照组,研究组NBI内镜技术的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毛细血管影像评分均明显更高,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更短,治疗费用明显更少,术后并发症明显更少,P<0.05。
结论:消化内镜技术诊断治疗消化道早癌的效果理想,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消化内镜技术;应用效果临床研究消化道早癌,属于消化道病变,早期治疗后,会促进患者生存率提升。
因此,医院以及患者需要对其重视[1]。
本文选择54例患者,探讨消化内镜技术诊断治疗消化道早癌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1.1资料选取54例消化道早癌患者,分组后,每组27例,选取时间是2023年1-12月份。
研究组:男女是15/12,年龄26-78(53.22±5.22)岁,对照组:男女是14/13,年龄25-77(53.21±5.21)岁。
性别和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确诊患者后,实施白光检查,若有可疑情况,则开展活检,结合病理,使用内镜技术。
两组均开展常规内镜检查、NBI检查,对患者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对照组使用外科剖腹手术,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结合肿瘤部位实施切除并对消化道进行重建。
研究组使用消化内镜技术,首先静脉麻醉或者镇痛处理,以内镜诊断,对患者病变范围进行观察,确认后,染色处理病变组织,标注病灶周围外2mm部位,为界限。
取3ml靛胭脂混合1∶1×104肾上腺素盐水向患者黏膜下层中注射,使用透明帽法或者全套电凝法对凸起的病变组织进行切除。
1.3观察指标比较对照组、研究组NBI内镜技术的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毛细血管影像评分(1—4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在最近20 余年中有很大进展。
消化内镜治疗侵入性小, 使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治疗“微创伤”化, 故在许多方面对病人的利益超过了传统外科手术。
现对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综述如下。
1 胆道胰腺疾病自1974 年国际上首次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治疗胆总管结石以来, EST逐渐推广应用于各种胆胰疾病的治疗, 随着操作技术的日趋成熟, 已部分替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
范震等人总结了583 例胆总管结石病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EST、胆管取石治疗的经验, 2 周内排石成功率94.17%; 取石不成功者占5.83%( 34/583) , 其中25 例先放置内支架引流再行ERCP 取石成功, 转外科手术9 例;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12.52%, 均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痊愈, 无死亡病例。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主要是由胆石等因素致壶腹部梗阻、胆汁逆流引起胰管高压所致,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范志宁等人对92 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行内镜取石、鼻胆管引流、胰管内支架引流,腹痛消失和血淀粉酶恢复时间、病死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等, 均显著低于同期40 例保守治疗组的病人。
胰腺坏死和胰腺脓肿是急性胰腺炎的危重并发症, 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高, 内镜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Seewald 等人在内镜超声引导下经乳头胰腺囊肿引流或经皮胃胰造瘘引流、胰腺坏死组织切除和盐水冲洗, 对13 例不适宜外科手术的胰腺坏死和胰腺脓肿病人行内镜引流治疗, 避免了急诊外科手术, 平均随访8.3 个月, 其中9 例病人完全免除了外科手术。
慢性胰腺炎的普遍特征是胰管狭窄或结石引起胰管内压增高导致腹痛和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 通过ERCP、EST、胰管内取石、胰胆管支架植入、胰腺假性囊肿引流等措施, 使病人的腹痛症状获得长期缓解, 是一种安全、有效、侵入性最小的手术疗法。
胰管扩张但ERCP 乳头插管不成功的慢性胰腺炎腹痛病人, 内镜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胃胰造瘘或经十二指肠造瘘胰管引流, 是常规途径不能缓解的胰管高压腹痛病人有效、安全的外科替代疗法。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an
net—ring cell histologic type:risk factors of lymph node and indications of endoscopic
metastasis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9
perforation
using the
over--the・-scope
surgery[J].Surgery,201
tumour[J].Br
J Surg,
eosaldissection—a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J].Endoscopy,2008,
1992,79(3):241-244. [2]
Kim JH,Lee YC,Kim H,et a1.Endoscopic resection for undif- ferentiated early gastric
or a
proton pump
inhibitor
an H2-receptor antagonist
on
prevention of bleeding
from ulcer af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m J Gas—
[5]
Yamao T,Shirao K,Ono H,et a1.Risk factors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from intramueosal
neoplasms[J].Dig
gastric carcinoma[J].Cancer,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消化道早癌是指发生于消化道黏膜上的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如果及时发现并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都较高。
内镜诊断和治疗是消化道早癌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将对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行科普介绍。
一、消化道早癌的分类和分布消化道早癌包括食管早癌、胃早癌和结直肠早癌,其中以胃早癌最为常见。
根据组织学类型,消化道早癌可分为腺癌、粘液癌、平滑肌瘤等。
根据病变形态,消化道早癌可分为隆起型、扁平型和凹陷型。
不同形态的早癌治疗方案也略有不同。
二、内镜诊断消化道早癌内镜检查是消化道早癌的首选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深度,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级。
内镜检查还可以同时进行活检、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等治疗操作,一次检查既可以明确病变,又可以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内镜检查前的准备内镜检查前,患者应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是空腹检查,患者应在检查前6小时内禁食,并在检查前2小时内禁止饮水。
其次是肠道准备,如果是结肠镜检查,需要进行肠道准备,一般是采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液进行清洗。
最后是心理准备,内镜检查可能会有一定的不适感,患者应做好心理准备。
2.内镜检查操作步骤内镜检查包括进口镜检查和出口镜检查,进口镜检查是通过口腔进入食管、胃、十二指肠进行检查,出口镜检查是通过肛门进入直肠和结肠进行检查。
下面以胃镜检查为例介绍内镜检查的操作步骤。
(1)患者取坐位或左侧卧位。
(2)给患者喉部局部麻醉,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喷雾,减轻喉咙疼痛感。
(3)将内镜插入口腔,顺着食管进入胃部。
(4)检查胃黏膜表面,观察病变形态、大小、位置、边界和颜色等。
(5)如发现疑似病变,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6)根据病变的形态和位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三、内镜治疗消化道早癌内镜治疗是消化道早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黏膜下层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切除术(ESR)等。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1. 引言1.1 背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简称ESD)是一种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微创手术技术。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ESD已逐渐成为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首选方法之一。
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上消化道的癌症发病率较高,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ESD技术及其在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 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在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的优势和局限性;3. 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在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的潜力;4. 分析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长期疗效。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实践指导,以及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推广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作出贡献。
2. 正文2.1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概述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微创手术技术。
它通过内镜下操作,从粘膜下将肿瘤或病变剥离下来,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ESD手术首先需要对患部进行彻底的观察和评估,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深度。
然后,医生通过内镜操作器械,在患部周围注射药物以提高粘膜的隆起度,便于手术操作。
接着,医生使用特殊的切割器械,在粘膜下逐层剥离病变组织,确保彻底切除。
相比传统的手术方式,ESD具有许多优势。
由于是微创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ESD的切除范围更精确,避免了过度治疗和损伤正常组织。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医疗技术,主要针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该技术主要通过内镜器械进入消化道进行操作,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内部情况,进行检查和治疗。
目前,消化内镜诊疗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不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以下将从技术进展、诊疗范围和疗效提升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技术进展1.高清内镜技术高清内镜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技术,主要是通过改进内镜镜头和电视监视器的分辨率,使临床医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观察消化道内部情况,提高诊断准确率。
2.光学共聚焦内镜技术光学共聚焦内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技术,通过在内镜中加入激光光源和共聚焦显微镜,可以高精度地观察组织细胞结构和显微级别的病理变化,对于癌前病变的检测和诊断有重要意义。
内镜切除技术是一种非常先进和有效的治疗技术,可以针对肿瘤、息肉等病变进行内镜下切除,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
目前,内镜切除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症的首选方法之一。
二、诊疗范围消化内镜诊疗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内镜可以直接观察出血病变的位置和程度,通过内镜下控制出血点或直接止血,对于急性和慢性出血的治疗都有很好的效果。
2.肿瘤和息肉的诊断和治疗内镜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内部病变的形态和组织状态,对于早期病变进行内镜下识别和治疗,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
内镜可以观察消化道黏膜的变化,诊断炎性疾病,如胃炎、十二指肠炎、结肠炎等,同时也可以进行直接清洗和靶向治疗。
4.内窥镜下的胆道和胰腺疾病治疗内镜可以通过经口内窥镜入胆道及胰管,对胆管结石、胆囊息肉及胰腺疾病等进行直接诊疗,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
三、疗效提升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其诊疗效果也在不断提升。
例如:1.针对早期肝癌的诊治成功率持续提高,内镜下切除更成为治疗首选。
2.在消化道黏膜手术中,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内镜下下皮膜剥离、粘膜削薄等已逐步成为常见治疗方式。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研究进展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研究进展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一项安全可靠的微创治疗新技术。
ESD技术可以整块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病理诊断材料等优点,为早期消化道病变的诊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文详述ESD在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参考大量临床资料,分析研究ESD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标签:早期胃癌;胃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消化道早癌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和肠癌。
每年因胃癌死亡的患者大约有64万,占癌症死因的第2位。
胃癌病情发展较快,呈隐匿性发展,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关键。
日本、中国和中南部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为胃癌高发区[1]。
目前,内镜技术的大量应用,在筛查早期胃癌方面起重要作用,早期胃癌的发现率明显提升。
1962年,日本消化内镜学会首次提出早期胃癌这一概念,可分为原位癌、黏膜癌、黏膜下癌。
外科根治术曾经被认为是治疗早期胃癌的首选方法,但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达43%和6.5%,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与进展期胃癌无明显差别[2]。
上世纪80年代,内镜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早期癌的治疗,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被许多国家迅速推广。
在我国,内镜技术现在发展较快,早期消化道癌的发现率明显提高,为早期及时治疗奠定了基础。
近期,新加坡的一项针对我国中老年男性的模拟实验分析,建议对我国50~70岁的男性进行内镜普查,会获得一定的成本收益[3]。
1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大多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为筛查或体检时偶然间发现,很少出现临床症状,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肿瘤一般都较大,其诊断主要依据内镜,超声内镜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确诊需要行病理组织活检。
1.1 内镜检查技术①普通内镜:起筛查作用,可全面观察黏膜,发现疑似病变。
内镜下,早期胃癌无明显的特征性,极易与良性黏膜病变相混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结直肠癌2008年 死亡病例43349例,年 龄标化死亡率11.8/10
万
消化道早癌
消化道早癌是指病变浸润不超过粘膜下层, 其中局限于粘膜层的癌称为“粘膜内癌”
日本食管癌、胃癌早期诊断
1975-1989,日本早期胃癌发现率逐步提高
Best Practice and Research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 2007, 21 ( 6):921-945
胃癌分期与5年生存率 早期发现是治疗的关键,早期胃癌生存率达90%以上
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
VS
VS
5年生存率42%
2006年12.5%
早期诊断率<10% 1997:10.3%
5年生存率63.0% 早期诊断率20%
1973:3.8%
美国是结直肠癌筛查工作开始最早、政府支持力度最大的国家, 全国筛查率占筛查人群的40%
无限风光在顶峰
崎岖之路,充满艰辛
消化道早癌诊治之路
标化死亡率3.6/10万
流行病学-胃癌发病率
我国胃癌2008年新发病 例464439余例,年龄 标化发病率29.9/10万
韩国胃癌2008年新发 病例27098万余例,年 龄标化发病率41.4/10
万
日本胃癌2008年新发 病例102040余例,年 龄标化发病率31.1/10
万
流行病学-胃癌病死率
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排名前六位中,胃肠道恶性肿瘤占据 “半壁江山”,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列第5、 2、6位
GLOBOCAN 2008
流行病学-食管癌发病率
我国食管癌2008年新 发病例259235余例,
年龄标化发病率 16.7/10万
韩国食管癌2008年新 发病例2057例,年龄 标化发病率3.1 /10万
韩国结直肠癌2008年 新发病例23075例,年 龄标化发病率35.2/10
万
日本结直肠癌2008年新 发病例101656例,年 龄标化发病率31.5/10万
流行病学-结直肠癌病死率
我国结直肠癌2008年死 亡病例110486例,年 龄标化死亡率6.9/10万
韩国结直肠癌2008年 死亡病例7137例,年 龄标化死亡率10.2/10
胃癌早期诊断率
1970-1990,我国大多数医院早期胃癌手术率小于5% 1990-2000 国内部分三级医院,早期胃癌手术比例仍在5%-10%之
下 2000年以后,部分医院早期胃癌诊断率达到15%
➢2000-至今胃癌早期诊断率15%
➢1990-2000胃癌早期诊断率<10 %
➢1960-1990胃癌早期诊断率< 5%
普查
早诊
早治
普查
应对策略
➢ 由于绝大多数早期癌患者无任何症状与体征,提高 早期诊断率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无症状人群进行筛查 和对高危人群进行追踪。
➢ 提倡胃癌普查,至少在门诊应达到临床普查,即有 上腹不适者均应做内镜检查。积极广泛开展内镜及 病理活检,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早期发现率。
➢ 对于提高大肠癌早诊率最有效的方法有三种策略: 自然人群普查、癌前疾病随访和遗传性大肠癌患病 风险预测
日本食管癌2008年新发 病例17497万余例,年 龄标化发病率3.6 /10万
流行病学-食管癌病死率
我国食管癌2008年死亡 病例211084例,年龄 标化死亡率13.4/10万
韩国食管癌2008年死 亡病例1479例,年龄 标化死亡率2.2/10万
日本食管癌2008年死 亡病例11746例,年龄
认识不清,卫生知识淡薄
对报警症状缺乏理解 主观臆断 相信迷信 缺钱
医师、媒体宣传不够
医疗为主,预防为辅,本末倒置 媒体重视医疗事件的新闻价值,哗众取宠 “电视卖药卖器械”充斥健康栏目
职能机构监测不力
不正规医疗机构 医托、药托 虚假广告 夸大保健品广告
决策机构投入不足
医师数量少:我国医师绝对数目低于发达国家 医护比例失衡:我国医护比1:0.77,日本1:4.16 经费投入不足:中国医疗投入占GDP的5.6%,美国则为15.2% 医疗资源浪费:部分公费医疗等于免费医疗
早癌诊断手段—电子染色内镜
NBI FIC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8, 121 ( 11 ):977-982
早癌诊断手段—超声内镜
食管早癌 胃早癌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8, 121 ( 11 ):977-982
早癌诊断手段—放大内镜
食管癌普查
胃癌普查
结直肠癌普查
差距就在普查
内镜检查与治疗
VS
人口:13亿 内镜检查总数人次? 人均内镜检查次数:可怜 上消化道占80%多 EMR、ESD只在少数单位开展 社区/基层单位基本没有内镜 社区/基层几乎不做内镜检查
人口:1.2亿 内镜检查总人次1500万/年 人均内镜检查次数:1/8 上消化道占50% 50%早癌接受EMR/ESD 83%内镜配置在床位数小于20张的诊所 中小规模医疗机构完成半数内镜检查
我国胃癌2008年死亡病 例352315例,年龄标
化死亡率22.3/10万
韩国胃癌2008年死亡 日本胃癌2008年死亡
病例10218例,年龄标 病例56156例,年龄标
化死亡率14.6/10万
化死亡率13.5/10万
流行病学-结直肠癌发病率
我国结直肠癌2008年 新发病例231313例,
年龄标化发病率 14.2/10万
消化道早癌诊治现状及 内镜治疗进展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
施瑞华
概述 消化道恶性肿瘤
食管癌
胃癌 结直肠癌
概述
Most frequent cancers: both sexes of the world
胃肠道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GLOBOCAN 2008
概述
Most frequent cancers: both sexes of China
早期内镜治疗方法
激光治疗
Nd:YAG 激光治疗 钬激光治疗
微波凝固治疗 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 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
食管癌筛查
胃癌筛查
胃癌筛查
结直肠癌筛查
序贯粪便隐血大肠癌初筛方案,适合欠发达地区
早癌诊断手段—常规内镜
在门诊应达到临床普查,有症状者即内镜检查(伺机性检查) 高危人群每1~2年即做一次内镜检查 尽可能使用高分辨率的内镜
内镜 我们的武器
早癌诊断手段—染色内镜
食管:Lugol`s碘染色 胃角:靛胭脂染色 结肠:靛胭脂染色
胃癌早期诊断率
VS
VS
2005年:15% 1990:<10 % 1975:< 5%
2005年70.0% 1990:43.4% 1975:20.9%
2005年55.0% 1990:43.0% 1975:28.1%
我国胃癌早期诊断率低于日本和韩国,应当加强早期诊断的研究
我国胃癌诊治现状
胃早癌 (放大结合NBI)
正常胃 异常1 异常2 异常3胃
Ⅱ
ⅢL
Ⅳ
结肠病灶
(染色结合放大)
Ⅴ
Ⅲs
Ⅲs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2009, 70( 2): 246-253
早癌诊断手段—激光共聚焦
腺瘤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肠癌
Gastroenterology,2004, 127( 3): 706-713
Ⅱc<10mm 粘膜下浅浸润(距离粘膜肌层
<500µm) 侧向发育型肿瘤
胃早癌
高中分化腺癌或者乳头状癌
粘膜或者粘膜内癌Ⅱa<20mm
粘膜或者粘膜内癌Ⅱb, Ⅱc<10mm
没有脉管或者淋巴浸润依据
没有溃疡者无论多大(增补标 准)
有溃疡形成者≤ 30mm(增补 标准)
未分化粘膜内癌,没有脉管或 者淋巴浸润,没有溃疡,≤ 20mm
微小粘膜下癌(sm1) ≤30mm(增补标准)
ESD例举—食管早癌
ESD例举—胃早癌
ESD例举—结肠早癌
ESD例举—直肠早癌
Radiofrequency Albation
Techniques in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Volume 12, Pages 26-34
日本结直肠癌发病率在过去40年中明显上升,其中男性发病率 增加96%,女性发病率增加46%
早期诊断率低
患者可治愈机会少
患者5年生存率低 病死率高
我国消化道癌早期诊治进展缓慢
认识不清——社会大众 宣传不够——医师,媒体 监管不力——职能机构 投入不足——决策机构
医师数量偏低 医护比例失衡 医护人员待遇 经费投入不足 医疗投入不平衡
EMR
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EMR术
A
B
C
D
ESD适应证
食管早癌
高/中分化的鳞/腺癌 Ⅱa, Ⅱb, Ⅱc<20mm m1 或者m2 没有脉管浸润的依据 病变不超过食管半周 Barrett`s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
变或者粘膜内癌
结直肠早癌
高/中分化腺癌 粘膜或者粘膜内癌Ⅱa<20mm 粘膜或者粘膜内癌Ⅱ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