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国强军与国防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
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孙英
摘要:我国国防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军队的发展壮大和国防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工业形成了相对封闭、自成体系、高度集中统一、计划性和指令性特别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对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现状和原因进行剖析以寻求对策。
关键词:国防工业、现代企业制度、行政化管理模式
作者:孙英,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队政工系政工理论教研室,讲师,少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工业企业在吸收借鉴苏联模式和解放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逐步创立起具有高度计划经济色彩的国防工业体系。在当时市场封闭、对外技术交流匮乏的特殊环境下,我国国防工业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先后完成了“两弹一星”、核潜艇、洲程导弹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为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逐步缓和,我国国防工业又开始逐步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市场化为改革趋向,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指导方针,进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战略重组。经过将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国防工业总体上又向前迈进了一
大步,科研、生产形势好转,军事、经济、社会效益全面增长,国际竞争力有所提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国防工业近几年取得长足进展,但其长期以来存在的痼疾并没有得到彻底治愈:企业布局分散,冗员多,效益低,人才科技队伍参差不齐,国防工业总体竞争力仍然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与我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极不相符。
(一)我国国防工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家干预性强,缺乏市场运行机制。我国国防工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之下,军品的生产、购买、销售基本由国家统一进行,除民品生产外企业基本缺乏自主权。国家的强力干预使得国防工业企业普遍缺乏发展动力,影响了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无法同国际上的国防工业集团开展竞争。
2.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国际市场销路不畅。武器装备不同于其它的商品,它是各种最尖端科学技术的结晶,几乎所有最尖端的科技都首先被应用于武器装备的生产。武器装备科技水平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相一致,没有发达的科技实力作为支撑,也就不可能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防工业产品。我国的科技水平,尤其是一些尖端科技的整体水平较低,在国际上处于中等偏上的层次,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差距较大。因而我国生产的武器装备也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低、技术水平落后等的不足。以作战飞机为例,当前国际市场中最畅销的是美国的F15、F16系列和俄罗斯的SU27、SU30、SU37等系列,此外还包括欧洲的联合作战飞机、法国的幻
影2000等。而我国的歼八、飞豹等系列,则由于科技含量低的因素远远不能同以上机型进行竞争,相应的国际买主也较少。
3.高级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当前我国国防工业企业由于与市场脱轨,除民品生产部门外,军品生产领域普遍缺乏对科技人才、管理人员等的激励机制。尤其是随着地方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地方人员的福利待遇大幅度提高,对国防工业企业科技队伍形成了很大冲击。很多学有专长、独当一面的科技精英由国防工业企业转向了地方企业。目前,除部分效益较好、民品生产比重较高的国防工业企业外,其他国防工业企业的科技人员尤其是高知识结构的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地方高校的高知识结构毕业生很少会选择国防工业企业作为今后施展才华的舞台。国防工业企业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防工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4.国防工业企业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我国国防工业企业自身还存在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国防工业企业管理行政化、企业内部“社会化”、生产经营盲目化、成本效益分离等。具体地说就是:国防工业企业管理阶层基本等同于国家公务员,缺乏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激励机制;企业大包大揽,非生产经营人员所占比例大于生产经营人员比例:企业大多没有科研开发机构,与市场脱轨。
(二)原因分析
1.国防工业战略选择的影响。我国的国防工业是在建
国后,面临严重战争威胁的情况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在发展本国国防工业的过程中,先后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从而对我国国防工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建国初期,为消除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我国选择了“军工优先”的发展战略。毛泽东指出:“为了保卫祖国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为实现这个目标,党中央一直把国防工业建设摆在重要地位。“一五”、“二五”期间,一大批国防工业项目相继建成。以后,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国防建设需要,又建设了相当数量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特别是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党中央深谋远虑,果断决策,下大决心加快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关国防工业部门和军队部门全力以赴地工作,而且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了攻关会战,从而圆满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和试验任务。为了尽快研制生产出我军各军兵种急需的主战装备,并使这些装备所需原材料基本立足国内,国家不仅设立了专门的军工部,而且在机械、冶金、化工、石油、纺织、轻工等部门、中国科学院和各省、市、自治区设立了国防工业机构,从全国各部门、各单位陆续选调了一批优秀的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充实、加强了军工部门。在那个年代,可以说
国防工业领域聚集了全国人才、设备的精华,率先实施了最广泛的全国大协作。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在建国初期取得了很大成效,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防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零散到完整体系的转变。但是,这一战略本身具有一定的实效性,长期坚持下去,必然导致国防工业的体制僵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失衡。但由于“文革”的影响,这一战略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扭转国防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局面,集中力量进行国民经济建设,中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国防工业以较大力量转入民用产品生产,大力开展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技术转移,开始了一场“军转民”的战略转变,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国防工业的“第二次创业”。从改革开放伊始一直到1996年海湾战争爆发,十多年的“军转民”,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或受市场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一些单位和部门出现了重民用产品,轻国防工业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以致军品任务拖欠,技术装备闲置,人才流失等现象,严重影响到军品生产。
2.对国防工业的投入偏低,不能满足国防工业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压缩军费开支、一切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的从紧的国防发展战略。为使更多的资金投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军费的节俭与缓慢增长为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国际横向对比来看,我国是世界上人均军费开支比较低的国家。按照我国每年公布的财政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