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国家起源及目学说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起源及目的学说的现实意义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科学知识的集大成者,是西方政治学的鼻祖。
他认为“城邦国家起源于家庭、村社的发展”,城邦国家的目的旨在“至善”,进而扩大了伦理道德的意义。
其关于国家起源和目的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人类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国家起源;目的
中图分类号:k545.3;b5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8500(2013)03-0016-01
一、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
国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了,也非天然形成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内部发展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主要以“自然起源论”和“人性论”作为理论支柱。
1.自然起源论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凡事欲求其真相,可从其最小单元研究起。
”他对城邦国家起源的研究也是如此。
他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必定存在着这样的结合体,他们一旦相互分离便不可能存在。
例如,男人和女人为了种族的延续建立了某种结合体,目的是遗留下和自己相同的后代,那些天生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为了得以保存建立了联合体,能够运筹帷幄的人天生适合做统治者和主人,而那些能够用身体去劳作的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或奴隶。
在这两种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了构成城邦的最简单要素—家庭。
家庭是满足人们日常生
活需要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当多个家庭为着比生活必需品更多的东西而联合起来时,村社便产生。
当多个村社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以及为了生活得美好结合成一个完全的共同体,大到足以自足以近于自足时,城邦就产生了①。
简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国家作为一种社会的共同体,是从家庭,村社逐步发展形成的,其是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城邦国家的产生源于自然起源的结果。
2.人性论
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起源的另一个理论支柱,即他的“人性论”。
亚里士多德说:“城邦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类是自然趋向于城邦政治生活的动物。
”他认为,城邦自然发展过程的内在的动力在于人合群的天性,过城邦生活乃人的天性使然。
城邦高于个人,个人依赖于城邦,人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安全等而自觉地发展形成了城邦国家。
二、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目的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开篇中就指出“我们看到,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着他们所认为的善)。
很显然,由于所有的共同体旨在追求某种善,因而,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这种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1]”在这段话中,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一切共同体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善业而建立的,而城邦作为最高,
最有权威的共同体,其目的就是追求和实现个人和城邦生活的至善。
城邦国家作为一种最高最广的善业,亚里士多德进而提出其内容包括三方面:外物诸善,躯体诸善和灵魂诸善。
外物指物质财富,躯体指健康,灵魂指德行,即人们要过优良生活,必须有充裕的物质财富,健全的身体和高尚的德行[2]。
同时,还强调:“灵魂诸善越多越好,外物和躯体诸善则适可而止。
[3]”他认为道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国家的目的首先要促进道德,外物和躯体都只能作为追求道德的手段。
正如《亚里士多德全集》中也说到:“要真正配的上城邦这一名称而非徒有虚名,就必须关心德性问题”,即只有城邦中每一个公民都最大限度的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德性时,城邦的目的—至善才能实现,城邦的本质—为优良生活而存在才能显现。
三、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起源及目的学说的现实意义
城邦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向善本性和对自足的自然追求是导致城邦产生的根本原因。
城邦不只是为了生存而存在,它本质上是为了优良生活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起源及目的的学说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美满的社会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1.国家必须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
国家起源于人合群的天性,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利益的愿望而自然结合产生国家。
国家必须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是公民对国家要求的最低底线,也是国家给予公民的最低保障。
只有在满足这
个最低保障的基础上,人们才会进而去追求自身的德行,从而才能够达到国家的目的—至善。
而在我们现今的社会,在中西部一些不发达地区,许多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还得不到满足,更谈不上去追求更有德行的幸福生活了。
所以,要建设和谐美满的社会首先要满足所有公民的基本生存需要。
2.国家要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善德
国家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其和谐美满程度还取决于组成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
因此,国家要通过教育启导人们的理性和培养人们的善德,培育出身体素质,文化素养,政治素养极高的良民。
亚里士多德在理想城邦中把教育作为公共要务,制定立法,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流程,认为教育应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锻炼受教育者的身体;其次,克制他们的情欲;其三,升华他们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善德有三个来源:一是天赋,二是习惯,三是理性,而习惯可以改变天赋,理性可以培养习惯,所以理想城邦中的立法者应重视教育,特别要重视培育人民的公德,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而这一点对我们现今社会有重要意义。
我们强调要建立民主政治,要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要培育公民的政治素养。
只有具备一定政治素养的人,才能够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真正的做到出谋划策,发挥作用。
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政治道德化的思想家,他将道德视为政治的目的,认为理想的政治就是道德的政治,国家的事业即道德的事业,
强调由个人的善达到城邦的善,由城邦中每个人追求德行进而达到城邦国家的目的—至善。
他从道德这一高度来论述国家的起源及目的,给我们现今社会如何培养良好公民,如何建立和谐美满社会予诸多启迪。
注释:
①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卷,古希腊、罗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262.
参考文献:
[1]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卷,古希腊、罗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5.
[2]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3]张桂琳.西方政治哲学:从古希腊到当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