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案例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焦的证候和病机

(一)邪在上焦

案例:黄某某,男,35岁,工人。

1959年1月20日初诊:患者两天前突然发热恶寒,咳嗽,咯吐黑色痰涎,右下胸部疼痛,时有鼻衄。查体温39.1℃,咽充血,右下胸背部可闻及少许湿罗音。血化验白细胞:18.0×109/L,中性粒细胞0.87。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曾用抗生素等治疗两天,疗效不显,故来中医科就诊。

诊见:恶寒发热,头痛有汗,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右季肋疼痛,咳则加重,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浮数。

辨证:风温犯肺,肺失宣降。

立法:辛凉解表,化瘀清肺。

方药:桑叶9g 菊花9g 杏仁9g 桔梗9g 连翘9g 鲜芦根30g 板蓝根30g 桃仁9g 冬瓜仁15g 生薏仁15g 丹皮9g 仙鹤草9g。 3剂,1天1剂。

复诊:药后表解热退,咳嗽胸痛亦减,痰中已无血,脉转和缓,苔薄白,尚口渴,午后尚有低热,血检白细胞5.6×109/L,治宜原方加减。

桑叶9g 杏仁9g 桔梗4.5g 生薏仁15g 黄芩9g 连翘9g 冬瓜仁12g 新会皮6g。连服3剂,临床症状皆除。

此证病位在上焦肺,并表现为卫气同病。但根据发病经过介绍及中医四诊所见,属邪袭肺卫为主兼入里化热趋势,还是属于肺热壅盛为主而兼有表邪未尽解,是辨证的关键和难点。本案例病人虽然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咯吐铁锈色痰涎,中医四诊见口渴、舌红,但发热并见恶寒、苔薄白、脉浮数等辨证要点昭示其病机以表热为主,而治疗过程及结果也进一步反证其属于邪袭肺卫兼有入里化热趋势。

(二)邪在中焦

王希和医案

刘某,19岁。

主诉:病者于两天前头痛,次日上午头痛转剧,身发热,并呕吐一次,家人给服陈艾水,至下午身体如焚,昏睡,问之答话不清。经区医院作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较高,色清,白细胞200×106/L,蛋白实验阳性,糖及氯化物均正常。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诊查:体温39.5℃,神昏,面红唇赤,脉大而数。强张其口,舌红,苔黄欠润,身热灼手,大汗出,颈项强直,腹壁、提睾反射均消失,克氏征阳性,巴彬斯基征阳性,膝反射增强。

辨证:为暑温邪热入于阳明。

治法:急用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

处方:石膏25g 知母15g 甘草10g 粳米30g 连翘30g 银花30g 板蓝根20g 滑石30g

急煎两剂,一昼夜服完。24小时后体温下降至37.6℃,神志清醒,脉仍小数。改用竹叶石膏汤以清余热。服药两天痊愈,且无任何后遗症。此例未用任何西药。

案例解析:此案例虽已有“神昏”表现,但“舌红”、“苔黄”则显示其邪热当是在气分层次。进一步分析三焦脏腑部位,“身热灼手”、“大汗出”、“脉大而数”,阳明经证之“四大”已居其三;只是“口渴”情况因为病人神昏而不详,但从其具有“面红唇赤”、“苔黄欠润”等相类表现来看,亦当有明显“口渴”。根据以上分析,该病例当属于阳明经热之中焦证,其“神昏”当是胃经气分热盛扰袭心包而致,而非以“邪闭心包”的上焦证为主。“邪闭心包证”当在神昏同时伴“舌绛”、“肢厥”等表现。

(三)邪在下焦

朱某某,女,18岁。1965年3月20日初诊。

春温发热月余,初起寒热咳嗽,家属以为外感小恙,未能及时治疗,延误数日,继则高热不退,起伏于38.5~40℃之间,咳嗽气急,引胸作痛,咳痰欠爽,心烦不能安寐,甚则入夜谵语。至某某医院查治,胸透:左下肺大片浓密阴影,血检:白细胞总数:21.0×109/L,中性粒细胞93%,淋巴粒细胞7%,诊断为“重症肺炎”。经西药输液及大量抗生素、激素,中药迭进辛凉解表如桑、菊、银、翘之类,清化解毒如膏、知、芩、连之属,养阴退热如生地、玄参、沙参、麦冬之品等治疗,热势得挫,咳嗽气急、心烦谵语渐平,胸透复查肺部炎症大部吸收,血象亦趋正常。但低热不清,体温波动37.3~38℃之间。两日来,恙情突变,特来本院邀诊。刻诊:发热有汗不退(体温37.8℃),面赤唇燥,间或心烦,头晕不能起坐,精神萎顿,神志朦胧,肢厥汗出,时而抽动,舌干绛苔少中裂,脉细微欲绝,时有欲脱之象。一派温邪久羁,肝肾真阴耗竭,虚风内动,阴阳离决之危象,急取吴氏大定风珠法。

处方:生白芍18g 生地18g 大麦冬18g 五味子6g 生龟板(先煎)15g 生鳖甲(先煎)15g 生牡蛎(先煎)15g 麻仁10g 阿胶9g 小麦1撮鸡子黄2枚(冲)。3剂。

复诊:药后低热渐清,精神渐佳,四肢抽动平,惟脘闷纳呆,心烦少寐,舌光红中有裂稍有津,脉细数转缓。此乃真阴有回复之象,虚风有下潜之机,浮阳内敛之兆,而脾运无权,神未宁舍也。药既凑效,宗原法更进一筹。

处方:生白芍15g 生地15g 大麦冬15g 五味子6g 生龙骨(先煎)24g 生牡蛎(先煎)24g 石斛10g 扁豆10g 炙内金10g 生麦芽10g 酸枣仁6g。5剂。

服药后纳谷香,心烦宁,寝寐安。再以原法共服药30剂,诸恙渐瘥。

案例解析:

本例患者病程较长,持续低热不清,更见舌干绛少苔,已属于下焦肝肾真阴耗竭之阴伤重证;时常肢体抽动,则昭示肝肾阴竭而风从内生;肢厥汗出,脉微细欲绝,,则显示有阴竭阳脱、阴阳离决之危象。故速投大定风珠,取复脉之甘润,以复耗竭之真阴;三甲咸寒,以潜上冒之厥阳。共奏“阴复阳留”,虚风内定之功。如为肺胃阴伤,当以持续低热,干咳少痰,舌红少苔为主要表现,治疗以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