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融入生活知识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融入生活知识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样定义生活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本文围绕以下三方面阐述:“给生活以教育”——创设情景,体验生活;“用生活来教育”——链接生活,丰富课堂;“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提升生活品质,规范意识。积极创设情景,融入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标签:品德与社会;生活;教育;教学

一、“给生活以教育”——创设情景,体验生活

众所周知,具体的形象可以使他们对外界的认知更加生动、形象。如果儿童想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就必须与事物具体的形象相结合,它们可以刺激儿童潜在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儿童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例如,我教学“规则有什么用”一课时,要上课了,我刚进教室,让几个学生在教室后面追逐嬉戏,此时,班干部在维持秩序,玩的学生就认为“真烦人,玩也要管” 。有的学生就会说:“上课请安静,请遵守上课规则。”我借机引出课题:规则有什么用?学生联系学校的方方面面联想开去。最后达成共识:学校规则可以保证我们健康、安全、愉快地学习。规则是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保证。

生动形象的教育情景的创设可以深入儿童的心灵,并且能够得到儿童的真诚认可,也会伴随他们的成长,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用生活来教育”——链接生活,丰富课堂

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枯燥的,以品德与社会课为例,教师上课时只是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也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难免会显得空洞。其实,作为当代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生活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

比如,我在教学“集体的力量”一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四年级上学期,我班曾经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中取得了100米接力赛第二名、团体总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抓住这一事例,引导学生畅谈一下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使学生很快体会到,成绩的取得是靠集体的力量,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伟大的。

这样,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提高了认识,受到了教育。学生学得有兴致,记得牢,加上亲身体验,促使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的形成。

三、“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提升生活品质,规范意识

以前的思想品德课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知道了我们的祖国是伟大的,

要热爱祖国,但不知如何去热爱;明白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团结,但真正在一起时又不知怎样做了,经常弄出一些矛盾来。新的品德与社会课恰恰针对这一弊端提出了改进措施: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通过行为指导、情况辨析等方式方法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比如说我在教学“同学之间”一课时,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明确了同学之间该怎样相处,还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和同学相处时,遇到过哪些不知该如何处理的情况,请同学们帮助出出主意,帮助解决矛盾。有两个学生经常吵架,原因就是他们在课桌上画了一条分界线,只要有一个同学过了线,两人就吵,班干部也管不了,这一次,其他学生来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劝导两人,问题解决了。大家真的学会了课下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方法。

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内涵丰富,范围广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只有通过感性的生活体验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善于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我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始终以“生活即教育、教育联系生活”的思想为指导,学习陶行知思想,让我在2013年的教师技能大赛品德与社会科中获得县一等奖,收获了成功。教师作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为指导,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好学、乐学,为孩子们创设一片求知的蔚蓝天空。

参考文献:

[1]何明花.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学生能力——浅谈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25).

[2]任淼.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及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