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1
ν (酯) - 1735cm(强) ν (酯) 1280- 1100cm C O C O
ν
as C O
ν 1280- 1100cm(强)
ν
as C O
1
s C O
1150- 1000cm(弱)
1
酸酐
ν (酸酐) 双峰 C O 1850- 1800cm(强)
1 1

>
>
>
1430 cm-1 2920 cm-1
1280 cm-1 1330 cm-1
化学键键强越强(即键的力常数K越大)原子折合质量 越小,化学键的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
例题:
由表中查知C=C键的K=9.5 9.9 ,令其为
9.6, 计算波数值。
1 k k 9.6 1 1307 1307 1650 cm 2c 12 / 2
注:倍频峰强度较弱,难辨认→却增加了光谱特征性
基频吸收带:基态(v=0)至第一激发态(v=1)的跃迁
L
1 L 2 波数为:
k

1
L
c

c
分子简谐振 动方程式
1 k (cm ) 2c
m1 m 2 m1 m 2
k : 化学键力常数; : 原子的折合质量
在该区域出现的峰较少; (1)RC CH (2100 2140 cm-1 ) RC CR′ (2190 2260 cm-1 )
R=R ′时,无红外活性
(2)RC N (2100 2140 cm-1 ) 非共轭 2240 2260 cm-1 共轭 2220 2230 cm-1 仅含C、H、N时:峰较强、尖锐; 有O原子存在时;O越靠近C N,峰越弱;
• •
诱导效应使吸收峰→高波数区
C (酮) 1715 O
C (醛) 1725 O
C (酰氯) 1800 O
C C O 900
羧酸、酯、酸酐
羧酸

ν (羧酸) 1740 ~ 1680cm (强、钝峰) C O 1 ν (羧酸) 3400 ~ 2500cm(强、宽峰) O H 1 ν (羧酸) 1320 ~ 1200cm (中强) C O
2、25001900 cm-1 三键,累积双键伸缩振动区 3、1900 1200 cm-1 双键伸缩振动区 4、1650 1350 cm-1 X—H弯曲振动区
1.X—H伸缩振动区(4000 2500 cm-1 (x: O, N, C, S))
(1)—O-H 3700 3100 cm-1 确定 醇、酚、有机酸 在3650 3580 cm-1处,峰形尖锐,无干扰,强 游离基O-H 吸收;
特征区分→ 仲胺: 单峰
叔胺:无ν N H峰
N H (双)
N H (单)
H 3000
N H (强单)
(3) 饱和 C-H伸缩振动
—CH3 —CH2— —C—H 2960 cm-1 2870 cm-1 反对称伸缩振动 对称伸缩振动
3000 cm-1 以下
2930 cm-1 反对称伸缩振动
振动过程中偶极矩的变化
偶极矩变化的大小决定了红外吸收谱带的强弱 (1)偶极矩的变化与固有偶极矩有关 极性较强其吸收强度较大: C=O、Si=O、C=Cl、C=F等 极性较弱其吸收强度较小: C=C、 C=N、C=H等 (2)偶极矩的变化与结构的对称性有关 对称性越强,Δμ变化越小,属非红外活性的,如四 氯乙烯; 不对称,Δμ变化大,属红外活性的,如三氯乙烯; (3)还与化学键连有原子电负性的大小有关 电负性差别↑, Δμ ↑,峰↑
3、双键伸缩振动区2000-1900 cm-1
(1) RC=CR ′ 1620 1680 cm-1 ,强度弱 R=R ′ (对称)时,无红外活性。
(2)C=O (1850 1600 cm-1 ) 碳氧双键的特征峰,强度大,峰尖锐,判断羰基。
峰位排序:酸酐 > 酰卤 > 羧酸(游离)> 酯类 > 醛 > 酮 > 酰胺
(一)基频区(4000~1350cm-1)
基频区又称特征区或官能团区,它是化学键和基团
的特征振动频率区,其吸收光谱反映分子中特征基
团的振动,特征吸收峰可作为鉴定基团的依据。
O-H, C=C,
N-H, C≡C,
C-H, C=O
基频区分类: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依据基团的振动形式,分为四个区:
1、40002500 cm-1 X—H伸缩振动区(X=O,N,C,S)
C O 1042 (强)
酰胺
1 ν (酰胺) 1680 1630cm (强) CO
ν (酰胺) 3500- 3100cm (强) N H

1
注: 共轭 > 诱导 → 波数↓
伯酰胺:双峰
特征区分→
仲酰胺: 尖锐单峰 叔酰胺:无ν N H峰
示例
伯酰胺(双峰)
as s NH 3350, NH 3180

分子振动频率 分子振动量子数 0, 1, 2, 3
分子振动能级差 E振 h
光子照射能量 E L h L
产生红外光谱前提 E振 EL
即 L
L 红外光的照射频率 分子的振动频率
基频峰与倍频峰
a)基频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红外线,振动能级从 基态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产生的吸收峰 (即υ=0 → 1产生的峰)
1 L


基频峰的峰位等于分子的振动频率 基频峰强度大——红外主要吸收峰
b)倍频峰:分子的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至第二振动激
发态、第三振动激发态等高能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 (即υ=0→ υ=2,3- - -产生的峰)
即 L
二倍频峰(υ=0→υ=2) 2 L 2 三倍频峰(υ=0→υ=3) 3 L 3
1
正己烯中C=C键伸缩振动频率实测值为1652 cm-1
(二)非谐振子
谐振子振动位能曲线
非谐振子振动位能曲线
(三)分子的振动形式
1. 伸缩振动 亚甲基
强吸收 2853cm-1 2926cm-1
振动时键长发生变化,键角不变。
2.弯曲振动
面内弯曲振动:弯曲振动发生在由几个原子构成的平面内
亚 甲 基
2850 cm-1
2890 cm-1
对称伸缩振动
弱吸收
不饱和 C-H伸缩振动
苯环上的C—H 3030 cm-1
=C—H
C—H CH2
3010 3040 cm-1
3300 cm-1 1 3085cm
3000 cm-1 以上
2、三键及累积双键区(2500-1900 cm-1) -C≡C-, -C≡N-:三键不对称伸缩振动 C=C=C, C=C=O:累积双键不对称伸缩振动
外光谱。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
一、红外光谱法的特点
■红外光区的划分如下表:
区域名称 波长(µm) 波数(cm-1)
0.75-2 .5 12820-4000
能级跃迁类型
O — H 、 N — H、 C— H 键的倍频吸收
近红外区 中红外区
泛频区
基本振动区
2 .5-50
4000-200
分子振动,伴随转 动
1306~1303cm-1 1250cm-1 1468cm-1 720cm-1
面外弯曲振动:弯曲振动垂直几个原子构成的平面
来自百度文库
振动时键角发生变化,键长不变。
(四)振动自由度
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 分子的总自由度 振动自由度 (基频吸收带数目)
N 3N
3N-5 线性分子 非线性分子 3N-6
线性分子转动 分子平移示意图
酮、醛、酰氯
(酮) ~ 1715cm(极强) 1.酮 ν C O


1
共轭效应使吸收峰→低波数区 环酮:环张力↑,吸收峰→高波数区
1 ν ~ 2820 和 2720cm (双峰) CH(O)
1 ν (醛) ~ 1725cm (强,尖锐) C O 2.醛
共轭效应使吸收峰→低波数区 1 δ 二倍频峰与ν 2850cm CH(O) CH(O) • 双峰原因→费米共振 接近 分裂成双峰 1 3.酰氯 ν (酰氯) ~ 1800cm CO
氢键存在时,键力常数减小,移向低波数3400 3200 cm-1 , 峰形较宽。 注意区分
(2) —N-H伸缩振动:
3500 3300 cm-1 伯、仲酰胺和伯、仲 胺类,吸收峰尖锐
胺 N-H
1 ν (胺) 3500 3300cm (强度不定) NH
脂肪胺 峰弱;芳香胺 峰强
伯胺:双峰
键力常数对振动频率的影响
键类型 —CC — —C =C — 8 12 —C — C — 46
-1 k(N ·cm ) 12 18

2062 cm-1
C-O 5.0-5.8
1683 cm-1
C-N ~
1190 cm-1
C—H
4.7 - 5.9
原子折合质量对振动频率的影响
键类型 k C—C 4-6
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第一节
红外吸收光谱法(IR):
概述
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
吸收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运动或转动运动引
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的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
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从而形成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红
2. 振动时Δµ ≠0。(Δµ =0 的O2 、 N2 、 Cl2 等不能)
实际的红外吸收峰与振动自由度不等
振动是非红外活性的(Δµ =0 ),不产生吸收; 由于对称缘故,有些振动的频率相同而简并,只
有一个峰;
有些吸收峰特别的弱或彼此十分接近,仪器检测
不出或分辨不出;
有的吸收峰落在仪器检测范围之外; 由于泛频峰的存在,可产生一些附加吸收峰,但 很弱;
C、O电负性差别大, 伸缩振动时, 偶极矩变化大
CO强度 CC强度,
O=C=O反对称伸缩振动偶极矩发生变化 红外吸收。 O=C=O对称伸缩振动偶极矩无变化 无红外吸收峰产生 振动过程中偶极矩的变化越大,吸收峰强度越大 其强度与分子振动时偶极矩变化的平方成正比。
C
三、基团振动与红外光谱区域
(二)吸收峰谱带的强度
1. 吸收峰强弱的划分
摩尔吸光系数

峰强度
>100 20< <100 10< <20 1< <10 <1
非常强(vs) 强(s)
中强(m)
弱(w)
极弱
2. 影响吸收峰强度的因素
振动能级的跃迁几率 基态(v=0)至第一激发态(v=1)跃迁几率大, 基频吸收带较强 基态(v=0)至第二激发态(v=2)跃迁几率小, 倍频及组频吸收带较弱
远红外区
分子转动区
50-1000
200-10
分子转动
注: (cm 1 )
10 (m)
4
红外光谱法与紫外可见光谱法比较:
紫外可见光谱是电子-振-转光谱,主要是电子跃迁,研究 的主要是共轭体系的不饱和化合物。红外光谱是振-转光 谱,主要是振动能级的跃迁,除了单原子分子和同核双原 子分子少数分子外,几乎所有化合物均可分析,适用范围 大。 红外光谱法最重要和最广泛的用途是通过基团的特征吸收 频率可对有机化合物物质结构进行解析。 红外光谱法可根据特征峰强度的进行定量分析,遵循朗伯 比尔定律。但干扰大,用的少。紫外可见光谱法定量分析 较广泛。 红外光谱法是一种非破坏性分析方法,可对液体、气体、 固体进行分析。
非线性分子转动
例:水分子的振动自由度=3×3-6=3
3756cm-1
3652cm-1
1595cm-1
例:CO2分子的振动自由度=3×3-5=4
2349cm-1
667cm-1
红外光谱图上的峰数≤基本振动理论数
二、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和谱带强度 (一)分子吸收红外辐射的条件
1. 辐射能量与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相等。
ν 1780- 1740cm(较强) 1 ν (酸酐) 1300 900cm (强) CO
s C O
ν 宽) O H 以3000为中心(强 C (羧酸) 1718 C O 1248 O
C (酯) 1744 O
C O 1190
C (酸酐) 1824,1757 (双) O
二、红外光谱图表示方法
T~λ曲线 → 前密后疏 峰数、峰位、 峰强描述
4 10 (cm 1 ) (m)
T ~σ曲线 → 前疏后密
第二节
红外吸收基本理论

一、分子的振动
(一)谐振子 基本振动频率:
1 2
k
1 分子振动总能量 E ( ) h 2
分子的振动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